CN107506195A - 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06195A
CN107506195A CN201710734692.6A CN201710734692A CN107506195A CN 107506195 A CN107506195 A CN 107506195A CN 201710734692 A CN201710734692 A CN 201710734692A CN 107506195 A CN107506195 A CN 107506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ent
button
communication
audio
a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346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笑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7506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061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30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 G06F8/34Graphical or visual programm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3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unstructured textual data
    • G06F16/33Querying
    • G06F16/332Query formulation
    • G06F16/3329Natural language query formulation or dialogu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10Text processing
    • G06F40/166Editing, e.g. inserting or dele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10Text processing
    • G06F40/189Automatic justif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20Natural language analysis
    • G06F40/258Heading extraction; Automatic titling; Numb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属于人工智能领域,所述方法将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程序分为两种角色:Machine 1和Machine 2,简称“M1、M2”;通过M1、M2以及与沟通另一方P2的互动所组成的单元串联、嵌套实现的;每个单元是由M1、M2以及P2交替出现而实现的,根据P2的互动时机,将其分为以下两种形式:需要与P2互动的形式——M1+P2+M2、不需要与P2互动的形式——M1+M2;本发明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了沟通效率,并能在第一时间给出对方想了解的内容,同时解读不同的问题,进而打造“不变”应“万变”的个性化沟通。

Description

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工智能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向真人讲解、解读、互动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变迁,经济、文化日益更新,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交流、沟通的场合,比如宣讲会、商务谈判,课堂教学也算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场合。但目前,各种相对正式的沟通往往会受到时间、场所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沟通效果通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弊端,尤其是在交流初期阶段。要么会产生高额的沟通成本,要么沟通内容粗浅,顾此失彼,不利于双方的信息交流,比如如下几种情况。
上述沟通问题,在线上教育领域尤为突出,如今各种在线教育层出不穷,但讲解形式不外乎视频、真人直播或学员自己看课件。学生体验感很糟,要么枯燥无味、要么来不及思考,要么有问题不能问,又或者问了也可能会因为同时在线的学员太多而得不到及时的解答或关注,无法将学员、老师之间的信息进行及时、深入交流,沟通效果不佳,因此在线课程也无法被真正打造成深层次的“个性化”教学。
同时,优秀资源稀缺,优秀课程不能大规模复制,导致学校、机构及在线平台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即使保证了双方的沟通品质,也会产生过多的付出,比如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
现阶段应聘者简历以文档形式居多,其内容多以文本描述为主,由于页面有限,求职者只能简要描述部分信息,不能对个人进行更全面、完整的展示,让招聘者无法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更有效的信息、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这就会让企业错失优秀人才,而应聘者也有可能与更好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从事商业活动过程中,要么沟通成本高(高额的交通、食宿费等),要么沟通效果不佳,无法同时解读各种不同的问题,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最佳的沟通方式就是面对面沟通(Face to Face),但首次面对面交流之前,双方缺少更加充足、深入的准备,这不足以提高沟通效率,也不利于促进交流结果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所述方法能够供人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计算机的讲解内容、控制讲解节奏,而计算机也通过插入带有感情色彩语气和图片以吸引沟通者保持专注的听讲,或者供选择是否要重复讲解内容。
本发明所述的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是指计算机等设备或互联网程序 Machine模拟面对面沟通的双方(Person1、Person2)中的一方(Person1,简称“P1”),与另一方(Person2,简称“P2”)沟通交流其想要了解、学习的内容等。同时,根据交流过程中,不同时间语言表达目的的不同,将代替P1一方的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程序(Machine)分为两种角色:Machine 1(简称“M1”)、 Machine 2(简称“M2”)。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所述方法将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程序分为两种角色:Machine 1和Machine 2,简称“M1、M2”;通过M1、M2以及与沟通另一方P2的互动所组成的单元串联、嵌套实现的;每个单元是由M1、M2以及P2 交替出现而实现的,根据P2的互动时机,将其分为以下两种形式:需要与P2 互动的形式——M1+P2+M2、不需要与P2互动的形式——M1+M2;
M1这一角色负责沟通的深度,沟通的内容是真实沟通环境中较书面、较专业的内容;还负责在恰当时机提出P2可能需要了解的问题、安排P2要完成的操作;M2这一角色负责模拟真实沟通情境的精彩度,也就是负责关于情绪变化、气氛渲染或其他相关的辅助内容的讲述,如沟通过程的导入、过渡、总结、再比如沟通过程中气氛变化、和P2互动时的奖惩;
所述的一个M1动作的内容是沟通的具体内容及其标题,或是两者之一;
实现所述方法的步骤是首先进行角色定位,然后依托的互联网编辑平台进行编辑动作,最后排版;所述编辑动作的核心是显示模块和音频模块,显示模块对应编辑的是一种或多种M1、M2的高级沟通形式,音频模块对应编辑的是所述M1、M2的基本沟通形式;显示模块的显示内容包括记载沟通内容的文本、特效、互动方式;
进一步,根据P2在沟通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将互动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种互动是指当交流过程中需要P2执行、了解或者要确认P2是否完成一项操作时设置的互动,所述的操作包括整理/记录资料/信息、准备相关用具;
第二种是当交流的内容不属于P2的认知范围、P2不熟悉或不容易理解,要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讲解时设置的互动;
第三种是当交流过程中P2可能会产生多种疑问或需要考查P2对交流的内容是否真正理解、掌握时设置的互动,也就是需要向P2提供多种选择情境或者让P2思考、判断、选择的时候;
M1、M2在模拟沟通过程中要同时具备基本沟通形式和一种或多种高级沟通形式;所述M1、M2的基本沟通形式是语言,所述M1、M2的高级沟通形式包括文字、图形/图片和视频;
根据M1的内容、时长判断互动时机、互动类别,并通过包括设置按钮、屏幕拖拽、语音识别的方式进行互动;
进一步,所述的按钮种类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图片中只有一个按钮,当交流过程中需要P2执行、了解或者要确认P2是否完成一项操作时设置这种按钮,所述的操作包括整理/记录资料/信息、准备相关用具;
第二种是图片中包含两个按钮,当交流的内容不属于P2的认知范围、P2不熟悉或不容易理解,要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讲解时设置这种按钮;
第三种是图片中按钮数量大于等于三个,当交流过程中P2可能会产生多种疑问或需要考查P2对交流的内容是否真正理解、掌握时设置这种按钮,也就是需要向P2提供多种选择情境或者让P2思考、判断、选择的时候;
进一步,所述显示模块显示的基本原则:
(1)少呈文,多表图;
(2)语言对应的同步显示内容要以多种沟通形式同时呈现;
(3)若需要与P2互动,同种互动方式不可连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若采用按钮进行互动,显示内容要用“文本+按钮”呈现;
(4)若确认P2还需要深入分析、说明,要将“文本+简表”呈现的和原来用特效对应标注;所述的简表是指将提炼出的沟通内容的核心词汇、语句,按照沟通内容自身的逻辑关系排列成表格的形式;
进一步,所述的显示模块的文本包括文字、表格、图形、图片、视频在内的需要输入、上传、编辑的内容;所述的特效包括三种,一种是通过简单的文本颜色、大小、字体的区别表现的,第二种是直接将特效对象增加直线、箭头、圆形、方形等不同性状的线或线框,第三种是通过闪烁、渐变、淡入淡出等动态效果表现的;
进一步,所述的音频模块划分为两种音频:内部音频和外部音频;内部音频是合成语音,在编辑时,只需要在相应的区域内输入语言文字,互联网平台自动生成机器语音;外部音频是指将互联网平台以外的音频文件;在讲解的导入、总结、过渡、烘托气氛、互动奖惩时使用外部音频;为达到沟通效果,内、外部音频同步播放;
音频的原则:
(1)在同一节课中,动作M1的声音前后要一致,要么使用机器语音,要么使用外部音频,但所有M1角色的音色要固定为一种或两种;
(2)一个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音频最长时长不超过8.0秒钟,每个最短不少于2秒;
(3)每一个M2动作,音频长度由前面与M2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决定;若前面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中不含有P2的操作按钮或只含有第一种按钮时,此时动作M2的时长是前面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的20%~25%,最长不可超过50%,若动作M2的时长小于1.0s,则省略此处的动作M2,直接编辑下一个M1动作;若前面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中含有第二种或第三种按钮时,动作M2的时长可稍长,但最长不可超过8s;若 M2中的外部音频是语气、语调变化明显的真人录音时,不要超过20秒。
(4)在输入一个动作的内部音频内容时,不能输入长句、复杂句;
(5)若一个动作的时间超过上述要求,则必须更换或将该动作断开,分成若干个动作,使之符合上述要求;
所述音频内容分为以下3种:
第①种
当显示文本为标题时,音频内容要包含100%的显示文本。
第②种
当显示文本为简短的标题和文字内容时,音频内容要包含完整的标题及标题对应的部分内容。
第③种
当显示文本为大段的文字或表格、图片时,若该显示文本中包含了内容对应标题,则音频内容100%包含显示文本中的标题,若该显示文本中不含标题,则根据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若出现在第一种按钮所满足的情境,即需要P2操作包括了解、记笔记在内的情境下,音频内容要简要说明、概括显示文本内容;
若需要进行深入交流、说明沟通内容,即在第二种按钮和第三种按钮中P2 不理解、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细致讲解时,音频内容要100%包含文本内容的关键词/词组,且每个动作中的关键词/词组数量不能超过2个。
进一步,进行编辑的方法为首先确定内容结构框架,将M1的内容分类,将讲解内容拆分成若干个M1动作,根据M1动作内容按判断M1动作是否需要插入按钮,若需要插入按钮则进行标记,和准备工作相关的动作:插入第一种按钮;陈述完所有一级标题之后,插入第一种按钮或第三种按钮;M1动作是完整的题目或含提供的选项提问插入第二种或第三种按钮;M1动作是1个标题对应的纯文字内容且如果陈述的内容是熟知的,陈述完毕后,设置第一种按钮;陈述的内容是不了解的、未知的,陈述完毕后,设置第二种或第三种按钮;讲解完1 项最小标题的内容时,设置第一种或第二种按钮;然后创建动作并编辑相应内容,
编辑M1动作内容的方法为:
①判断上一M1动作显示模块中的内容行数;
②若行数未达显示模块总行数的1/2,则复制上一个M1动作的标题、内容,输入新的M1动作对应的内容;
③若M1动作内容行数超过总行数的1/2,则直接输入新的M1动作对应的内容;
④将已输入的M1动作的内容编辑排版;
⑤根据要求输入内部音频文本或上传外部音频;
⑥根据内容判断是否需要特效,若不需要,则直接进行下一步;若需要,则复制/克隆该M1动作的显示内容,若有按钮,则删除按钮,并对“特效”的内容要求标注特效;
⑦判断是否需要插入按钮
若需要,则复制/克隆该M1动作的显示内容,插入相应按钮;若不需要则直接进行下一步。
进一步,根据沟通情境、讲述的场合,确定M2的语言、表情风格;编辑M2 动作的显示模块,方法如下:
①确定此处M2动作的类型是导入、过渡、总结等环节还是渲染气氛、互动奖惩;
②复制/克隆上一M1动作的显示模块内容,不包括按钮和特效;
③选择并上传与表意一致的图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对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程序分为两种角色与人进行沟通,交互方式灵活、多样,不同讲解、互动方式交替进行,可以让P2增加更多的趣味性,降低在现有沟通情境下枯燥、无聊之感,能够吸引沟通者保持持续关注,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同时还能在第一时间给出对方想了解的内容,解读不同的问题,进而打造“不变”应“万变”的个性化沟通;由于加入了语音讲解功能,可完全替代PPT、书面资料等向沟通者展示更多、更具体的内容,使沟通者了解到更全面的交流信息,也可以减少面对不同P2时的准备工作,降低了沟通双方的往来成本,降低人员的外出频率、减少了繁杂的准备工作,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另外,现有技术很难让不同沟通水平的人产生一样优秀的沟通结果,但本发明让“优秀资源”的复制成为可能,让一个普通老师能够非常优秀地讲出一节课,让普通的谈判人员变成谈判专家,让一个内向的人在第一时间展示出更多的自我。
附图说明
图1 M2-过渡;
图2 M2-奖惩(无奈情绪);
图3机器人代理沟通模式;
图4常规性表格;
图5由文本/序号等构成的“标题+内容”式表格;
图6特效(静态);
图7文本、“数字+文本”混合;
图8纯字母形式;
图9数字、文本混合(“以上所有”);
图10文本+图形或文本+图片;
图11第一种按钮+语言+文本;
图12第三种按钮+语言+文本;
图13第二种按钮+语言+文本;
图14第三种按钮+语言+文本;
图15动作信息输入窗口;
图16语言+文本;
图17语言+文本+图片;
图18语言+文本+图片+特效;
图19语言+表格式文本
图20语言+标题式文本
图21语言+陈述式文本
图22语言+文本+直线特效
图23语言+文本+颜色特效
图24语言+题目文本+第三种按钮
图25语言+提问文本+第三种按钮+图片
图26过渡类M2的语音+图片
图27烘托气氛类M2的语音+图片
图28少量文本和图片的组合
图29标题和指示性图标的组合
图30标题和指示性图片(小)的组合
图31标题和指示性图片(大)的组合
图32题目配图
图33直线特效
图34线框特效
图35动态特效(闪烁的蓝色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解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任何形式上限制。
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所述方法将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程序分为两种角色:Machine 1和Machine 2,简称“M1、M2”;M1这一角色负责沟通的深度,沟通的内容是真实沟通环境中较书面、较专业的内容;还负责在恰当时机提出 P2可能需要了解的问题、安排P2要完成的操作;M2这一角色负责模拟真实沟通情境的精彩度,也就是负责关于情绪变化、气氛渲染或其他相关的辅助内容的讲述,如沟通过程的导入、过渡、总结、再比如沟通过程中气氛变化、和P2 互动时的奖惩;
所述方法是通过M1、M2以及P2构成的单元串联、嵌套实现的;每个单元是由M1、M2以及P2交替出现而实现的,根据是否需要P2参与操作,将其分为以下两种形式:M1+P2+M2、M1+M2;
1.1.Machine 1
M1这一角色主要负责沟通的深度,不仅负责将沟通过程中的主要、核心内容按照清晰的层次、逻辑讲解出来,这些内容一般是指真实沟通环境中较书面、较专业的内容;还负责在恰当时机提出若干P2可能需要了解的问题、安排P2 要完成的操作。
以1个M1为例,其内容可以是以下分类中任意的一种。
●沟通主题的名称
●沟通主题的名称和沟通内容的若干标题
●沟通内容的标题及具体内容
当内容过多(超过显示模块总行数的1/3)时,要用次级标题将这部分内容切分成若干片段,形成图表以表示该部分内容,或者将每一个片段作为一个M1动作;若内容本身不含有次级标题,则可按下列规则自拟标题。
规则一:根据以下五个维度自拟标题——定义与结构、形式与性质、功能与作用、背景与环境、应用
规则二:提炼内容关键词做标题
规则三:直接用项目符号或序号做标题
●(进行精细讲解的过程中)一个简单句或短语等为一个M1动作
●1个完整的题目或提问(含提供的选项)为一个M1动作则按如下划分。
当题目或提问需要P2操作(如观看、选择)时,M1动作为一个;当需要给出题目或提问的答案或讲解过程时,要将完整的答案或讲解过程按如下步骤拆分成若干个M1动作:a.列出文字或表格形式的标题、b.用特效标记题目或问题中条件的原文、c.显示出b.中条件对应的结论、d.插入第二种互动按钮来判断 P2是否需要进一步解读。
其中c.、d.两步还有另外一种形式:a.列出文字或表格形式的标题、b.用特效标记题目或问题中条件的原文、c.插入第三种互动按钮供P2对正确的条件、结论做出选择、d.P2直接选择自己的认知进行选择,若答案有误则直接进行讲解。
●含有1个数学、物理等学科表达式的句子为一个M1动作
1.2.Machine 2
M2这一角色主要负责模拟真实沟通情境的精彩度,也就是负责关于情绪变化、气氛渲染或其他相关的辅助内容的讲述,如沟通过程的导入、过渡、总结等环节,再比如沟通过程中气氛变化、和P2交互时的奖惩等。
该角色不同于M1的清晰、深入,该角色的表达方式要更具表现力,更偏向于感性,同时控制了M1的讲解节奏,因此目前平台中的各个M2动作的音频通常都使用外部音频。
每个M2中主要内容是用来表示过渡、奖惩等的动态或静态图片(必要时可以配以文字、图形等),如图1所示,用来表示过渡的M2动作中采用含“Let's Go!”字样的图,如图2所示,是用来表示奖惩(情绪变化)的M2动作中采用的图片。图片周围的显示文本即为上一动作显示的内容及其对应的各级标题。由于此处无法显示动态图效果,因此不举含动态图的相关例子。
1.3.互动方式(P2)
即P2对M1/M2讲解内容的反馈及P2自身的信息、想法的输入。作用是为了模拟真人交流时的互动过程,模拟沟通过程中双方对彼此的关注、提问以及节奏控制等。
根据P2在沟通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将互动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种互动方式是指当交流过程中需要P2执行、了解或者要确认P2是否完成一项操作时设置的互动,所述的操作包括整理/记录资料/信息、准备相关用具、等等;
第二种是当交流的内容不属于P2的认知范围、P2不熟悉或不容易理解,要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讲解时设置的互动;
第三种是当交流过程中P2可能会产生多种疑问或需要考查P2对交流的内容是否真正理解、掌握时设置的互动,也就是需要向P2提供多种选择情境或者让P2思考、判断、选择的时候。
在具体应用情境下,可通过M1的内容、时长等判断互动类别及互动时机。
互动方式:点击按钮、屏幕拖拽、语音识别。
点击按钮是沟通过程中P1设置选择、判断按钮供P2作答、反馈信息,一共有三种类型的按钮,分别对应着三种互动类别。第一种是图片中只有一个按钮,当交流过程中需要P2执行、了解或者要确认P2是否完成一项操作时设置这种按钮,所述的操作包括整理/记录资料/信息、准备相关用具、等等,这种按钮通常可用“OK”、“继续”、“完成”、“休息好了”、“读完”等字样进行标注;第二种是图片中包含两个按钮,当交流的内容不属于P2的认知范围、P2不熟悉或不容易理解,要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讲解时设置这种按钮,这种按钮通常可用“明白/不明白”、“需要/不需要”等字样进行标注;第三种是图片中按钮数量大于等于三个,当交流过程中P2可能会产生多种疑问或需要考查P2对交流的内容是否真正理解、掌握时设置这种按钮,也就是需要向P2提供多种选择情境或者让P2思考、判断、选择的时候,这种按钮通常可用“文本/数字(+ 其他文本)/字母(+其他文本)”等字样进行标注(如图7、8所示),这种按钮中无论数量为几,一定要包含一个跳过所有内容的按钮和一个全部内容都讲的按钮,如图7中的“按顺序听”、“全部跳过”和图9中的“以上所有”。
屏幕拖拽是指P1在显示区中设置指定区域供P2将若干可拖动的信息拖动至相应的指定区域,来完成P2对P1讲解内容的反馈、提问、作答。
语音识别是指P1通过计算机语音识别系统对P2直接通过语言表述的反馈、要求等进行数据的识别、处理,进而达到双方信息交互的目的。
1.4.机器人代理沟通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M1、M2以及P2构成的单元串联、嵌套实现的。图3 所示,每个单元是由M1、M2以及P2交替出现而实现的,根据是否需要P2参与操作,将其分为以下两种形式:M1+P2+M2、M1+M2,如图所示。而两种角色在模拟沟通过程中均满足“语言&文本&特效”的形式,即要同时具备基本沟通形式和(一种或多种)高级沟通形式。所述M1、M2的基本沟通形式是语言,所述M1、 M2的高级沟通形式包括文字、图形/图片、视频等。
这种讲解模式不仅可以让机器、程序更容易控制沟通节奏,也可以在一定限度上让P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互动,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判断,及时了解自己想了解的内容,打造个性化沟通;使讲述的内容的逻辑更清晰、有趣既有深度又不乏味。
1.5.核心编辑模块
根据发明内容所述,M1、M2两种角色与P2沟通过程中的核心:一是通过音频名模块即最基本沟通形式——语言,二是通过显示模块,即沟通过程中需要更加具体、形象、深入阐述沟通内容时用到的(一种或多种)M1、M2的高级沟通形式。
由此,决定了互联网编辑平台的编辑核心是显示模块和音频模块。显示模块对应编辑的是上述更加高级的沟通形式及其组合,音频模块对应编辑的是上述基本沟通形式。
1.5.1.显示模块
显示模块的编辑就是将沟通内容以更高级的沟通形式在讲述过程中呈现给对方观看或让对方操作。显示的内容包括文本(即沟通内容)、特效、按钮三个部分。
1.5.1.1.显示内容
●文本
这里的文本是指能在编辑平台上输入、上传、编辑的沟通的具体内容及其不同的呈现形态,如:文字、表格、图形、图片、视频等。
这里的文字、图片、视频是指互联网中存在个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图片、视频以及平台自身所含绘图功能中的各种图形。
此处的表格有两种形式:常规表格和由沟通内容核心文字组成的简表,分别如图4、图5所示。图形主要指曲线、直线、三角形、矩形、圆形等线形轮廓及其填充的形式。
●特效
为了使P2快速同步、捕捉语言(也就是音频模块)所描述的内容,也为了突出、强调关键词、重难点,而在编辑时增加的特殊效果。特效包括三种,一种是通过简单的文本颜色、大小、字体的区别表现的,第二种是直接将特效对象增加直线、箭头、圆形、方形等不同性状的线或线框,第三种是通过闪烁、渐变、淡入淡出等动态效果表现的,一般情况下,动态特效不建议大面积使用 (如整段文字、整个图形的闪烁),如图6所示,图中的动态效果是由圆圈表现的。
●互动方式
这里的“互动方式”主要指前文所述三种方式中“点击按钮”的按钮和“屏幕拖拽”的拖拽区域。目前的按钮形态是组合图片的形式。
1.5.1.2.显示基本原则
●少呈文 多表图
“少呈文”是指当与语言同步显示的内容较少时,可只呈现文字;“多表图”是指当与语言同步显示的内容较多时,要用图表、图片呈现。
●要尽快 文加图
若语言对应的同步显示内容需要P2尽快了解、认识,可直接采用多种前文所述M1、M2的高级沟通形式呈现,如“文字+图形”或“文字+图片”,见图10 所示(其中箭头为特效)。
●更深入 配按钮
若需要P2熟练掌握、会用语言同步显示的内容,比如教学情境下老师讲的内容需要学生学会,这时可能还需要深入分析、说明,因此,此时为了判断是否需要深入,显示时要用“文字+按钮”呈现。
●列简表 对特效
若确认P2还需要深入分析、说明,此时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讲解,显示时要用“文字+表格”呈现,这里的表格为如图5所示的“简表”。同时,要将“文字+表格”呈现的和原来用特效对应标注。
1.5.2.音频模块
音频模块的编辑就是将沟通内容以语言的形式讲述给对方。根据交流过程中的沟通需要,不仅要求双方的语言能够在深度上准确、量化、深入表述沟通内容,还要求双方的语言能够在精彩度上具有一定的、别具一格的特点以满足沟通双方的感知需求,因此,将音频模块划分为两种音频:内部音频和外部音频。
内部音频是合成语音,在编辑时,只需要在相应的区域内输入语言文字,互联网平台自动生成机器语音,这种语言的特点是语气固定、没有明显语气变化。一般地,沟通过程中语言陈述的是标题或者是定义、概念等较专业、书面化的内容时采用该内部音频,某一时刻用于讲解的语言较短,也可用内部音频。
外部音频是指将互联网平台以外的音频文件,在编辑时,只需要上传适当格式(mp3、wav等)的音频文件,互联网平台只需播放上传的音频文件即可。这种音频的特点是语气丰富、讲解风格多样、调动沟通气氛,形式多样,可以是音色、语气特别的话,也可以是一种背景音效、铃声或者电影、电视、相声小品的节选。通常穿插在上述内部音频陈述的内容即M1讲解内容之间,如以下几种情况通常多使用外部音频。
●导入:即沟通过程中导入环节的讲解,比如开始讲解或将要讲解新的内容时的导入,再比如正式交流、沟通之前的用来讲述准备、介绍工作等的时候可用外部音频;
●总结:即沟通过程中总结环节的讲解,比如沟通结束或讲解完某一部分内容时的总结,再比如正式交流、沟通之后的收尾;
●过渡:即沟通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也可用外部音频;
●烘托气氛:讲解过程中,需要烘托沟通、交流的氛围时,可采用外部音频,比如需要有感情的朗读、表达时要用外部音频,再比如为突出表现沟通内容的好坏时也可用外部音频烘托;
●互动奖惩:即在沟通过程中对P2做出的操作给出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时,可采用外部音频。
为加强沟通效果,部分环节中内、外部音频可同步播放,但现阶段平台仅满足内部音频、外部音频单音轨播放。
1.5.2.1.内容类型
根据1.1.中M1动作内容分类的不同,对应的显示、音频也有所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①种
当显示文本为标题时,音频内容要包含全部的显示文本。
第②种
当显示文本为简短的标题和文字内容时,音频内容要包含完整的标题,或者包含完整标题和标题对应的部分内容。
●第③种
当显示文本为大段的文字内容或表格、图片内容时,若该显示文本中包含了内容对应标题,则音频内容可只包含显示文本中完整的标题,若该显示文本中不含标题,则根据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若出现在第一种按钮所满足的情境,即需要P2了解、记笔记等操作的情境下,音频内容要简要说明、概括显示文本内容;
若需要进行深入交流、说明沟通内容,即在第二种按钮和第三种按钮中P2 不理解、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细致讲解时,音频内容要100%包含文本内容的关键词/词组(且每个动作中的关键词/词组数量不能超过2个);
(注:需朗读或相似情况除外。)
1.5.2.2.基本原则
●音色定
在同一节课中,动作M1的声音前后要一致,要么使用机器语音,要么使用外部音频,但所有M1角色的音色要固定为一种或两种,不可过多。
●限时长
一个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音频最长时长不超过8.0秒钟,每个最短不少于2秒。
每一个M2动作,音频长度由前面与M2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决定。若前面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中不含有P2的操作按钮或只含有第一种按钮时,此时动作M2的时长是前面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的20%~25%,最长不可超过50%,若动作M2的时长小于1.0s,则省略此处的动作M2,直接编辑下一个M1动作;若前面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中含有第二种或第三种按钮时,动作M2的时长可稍长,但最长不可超过8s;若M2中的外部音频是语气、语调变化明显的真人录音时,不要超过20秒。
●表达简
在输入一个动作的内部音频内容时,不能输入长句、复杂句。
●超时断
若一个动作的时间超过上述要求,则必须更换或将该动作断开,分成若干个动作,使之符合上述要求。
2.实现方式
该实现方式指依托于互联网编辑平台的编辑流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角色定位、二是编辑动作。
2.1.角色定位
2.1.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讲内容所处的沟通情境或讲述的场合
比如,培训课程是由老师讲给学生听的,那么,沟通情境就是教学,M1/M2 是老师,P2是学生;又或者,简历是由应聘者讲给招聘方的,沟通场合就相当于是面试,M1/M2是应聘者,P2是招聘方;商业计划书是项目方讲给投资方的,这时就是商务场合。
2.1.2.给定M1/M2以及P2角色定位
即根据上述确定的沟通情境、场合,确定M1\M2的语言措辞、表情风格等。若是K12教学,M1/M2以及P2的角色定位应符合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身份。若是面试这类场合,M1/M2以及P2的角色定位应符合招聘情境下应聘者、招聘者的身份,要更加职业化。若是商务谈判,M1/M2以及P2的角色定位应更加商业化。
2.2.编辑动作
2.2.1.确定沟通内容结构框架
2.2.1.1.根据1.1.中M1的内容分类将讲解内容拆分成若干个M1动作。
该过程可在草稿纸上进行,若对内容的编辑非常熟练,则可直接在平台上进行。
2.2.1.2.根据M1动作内容按下列要求判断2.2.1.1.中M1动作是否需要与P2互动,若需要则设置相应互动方式并标记,以“点击按钮”这一方式为例:
●和准备工作相关的动作:插入第一种按钮
●陈述完所有一级标题之后:插入第一种按钮(如图11)或第三种按钮(如图12)
●M1动作是完整的题目或提问(含提供的选项):插入第二种或第三种按钮 (如图13、图14)
●M1动作是1个标题对应的纯文字内容:
陈述的内容是熟知的,陈述完毕后,设置第一种按钮;陈述的内容是不了解的、未知的,陈述完毕后,设置第二种或第三种按钮。
●含有1个数学、物理等学科表达式的句子为一个M1动作:可设置任意一种按钮
●讲解完1项最小标题的内容时,设置第一种或第二种按钮
2.2.1.3.根据1.1.、1.2.的描述以及图3按照显示、音频的基本原则判断并插入M2
2.2.2.创建动作并编辑相应内容
2.2.2.1.根据2.2.1.创建动作并编辑动作相关信息(名称、简介,如图 15所示)
2.2.2.2.编辑2.2.1.1.中M1动作的内容
以1个M1动作为例,根据1.1.将M1动作的内容输入到显示模块,并根据 1.4.的内容输入、编辑相应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①判断上一M1动作显示模块中的内容行数
②若行数未达显示模块总行数的1/2,则复制上一个M1动作的标题、内容,根据1.1.中确定并输入新的M1动作对应的内容,如图16和图11
③若M1动作内容行数超过总行数的1/2,则直接根据1.1.中确定并输入新的M1动作对应的内容(一般总标题、一级标题可以保留)
④将已输入的M1动作的内容按照一定规则编辑排版,具体如下:
a.当文字只是标题(总标题、一级标题)时,按图11、16、17、18排版;
b.当文字是标题和陈述型内容且内容较多时,按图19、20排版;
当内容过多时,要用次级标题将这部分内容切分成若干片段。如图20中的“(1)药品名称”、“(2)成分”、“(3)性状”均为次级标题。
c.当文字是标题和陈述型内容且内容较少时,按图21排版;
d.当文字是标题和提问型内容时,按图22、图23排版;
e.当文字只是提问型内容时,按图24、图25排版。
⑤根据1.4.1.要求输入内部音频文本或上传外部音频
⑥根据④、⑤以及1.4.1.1.的关于“特效”的内容判断是否需要特效
若不需要,则直接进行下一步;若需要,则复制/克隆该M1动作的显示内容(若有按钮,则删除按钮),根据1.4.1.1.的关于“特效”的内容要求标注特效。
a.根据特效标注要求选择、标注适当的特效
b.根据附件二调整特效排版
⑦判断是否需要设置互动
以“点击按钮”方式的互动为例。若需要,则复制/克隆该M1动作的显示内容,根据2.2.1.2.插入相应按钮;若不需要则直接进行下一步。
2.2.2.3.根据1.2.编辑M2动作的内容
以1个M2动作为例。
1)显示模块
①确定M2动作的表意是导入、过渡、总结等环节还是渲染气氛、互动奖惩。
②复制/克隆上一M1动作的显示模块内容(不包括按钮和特效)
③根据①选择并上传与①表意一致的图片
如图26、27
2)音频模块
①根据2.2.2.3.中1)显示模块中的①、③选择满足1.4.2.要求的外部音频;
②上传选中的外部音频;
如2.2.2.3.中1)显示模块的图26、图27。
3.排版规范
3.1.显示模块排版规范
具体要求如下(建议采用):
文字
标题(如图22中的“因式分解”、图23中的“李某个人简历”):微软雅黑 40号加粗,段后距20,颜色黑色,行间距1.5,无字符间距
一级标题(如图22中的“1.因式分解的定义”、图23中的“1.基本信息”):微软雅黑36号字,颜色黑色,段后距15。与页边距离2个字符,行间距1.5,无字符间距
其他次级标题及内容:左侧预留4个字符,微软雅黑32号字,段后距15,颜色黑色,行间距1.5,无字符间距
表格
内容较多时,直接据中;内容较少时,左侧预留4个字符,位于标题下方。
图表范围不超过页边距,与量化层级或五维标题对齐,表格内容文本:微软雅黑30号字,无字符间距,段后距15,颜色黑色
图片(一般不小于400px×400px,特殊情况除外。)
无特殊情况,图片居中,少量文本配合图片放置,如图28
图形编辑中上传一张图片,根据指向内容位置,右侧图片尽量与内容平齐或居中,不能超过编辑范围,如图29、图30、图31。(图片可小于400px×400px)
内容或题目配图,在题目/内容之后空一行,与题目/内容左对齐,如图32。
3.2.特效排版规范
文本特效:自主设置,例如图31中的“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线形特效1:下划线宽度3px,颜色、闪烁、虚线、箭头自主设置,例如图33。
线形特效2:外框宽度3px,颜色、闪烁、虚线、箭头自主设置,例如图 34。
动态特效:自主设置,例如图35(动态效果见附带图片文件“专利插图 3-8gif”)。

Claims (9)

1.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将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程序分为两种角色:Machine 1和Machine 2,简称“M1、M2”;通过M1、M2以及与沟通另一方P2的互动所组成的单元串联、嵌套实现的;每个单元是由M1、M2以及P2交替出现而实现的,根据P2的互动时机,将其分为以下两种形式:需要与P2互动的形式——M1+P2+M2、不需要与P2互动的形式——M1+M2;
M1这一角色负责沟通的深度,沟通的内容是真实沟通环境中较书面、较专业的内容;还负责在恰当时机提出P2可能需要了解的问题、安排P2要完成的操作;M2这一角色负责模拟真实沟通情境的精彩度,也就是负责关于情绪变化、气氛渲染或其他相关的辅助内容的讲述,如沟通过程的导入、过渡、总结、再比如沟通过程中气氛变化、和P2互动时的奖惩;
所述的一个M1动作的内容是沟通的具体内容及其标题,或是两者之一;
实现所述方法的步骤是首先进行角色定位,然后依托的互联网编辑平台进行编辑动作,最后排版;所述编辑动作的核心是显示模块和音频模块,显示模块对应编辑的是一种或多种M1、M2的高级沟通形式,音频模块对应编辑的是所述M1、M2的基本沟通形式;显示模块的显示内容包括记载沟通内容的文本、特效、互动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P2在沟通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将互动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种是指当交流过程中需要P2执行、了解或者要确认P2是否完成一项操作时设置的互动,所述的操作包括整理/记录资料/信息、准备相关用具;
第二种是当交流的内容不属于P2的认知范围、P2不熟悉或不容易理解,要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讲解时设置的互动;
第三种是当交流过程中P2可能会产生多种疑问或需要考查P2对交流的内容是否真正理解、掌握时设置的互动,也就是需要向P2提供多种选择情境或者让P2思考、判断、选择的时候;
M1、M2在模拟沟通过程中要同时具备基本沟通形式和一种或多种高级沟通形式;所述M1、M2的基本沟通形式是语言,所述M1、M2的高级沟通形式包括文字、图形/图片和视频;
根据M1的内容、时长判断互动时机、互动类别,并通过包括设置按钮、屏幕拖拽、语音识别的方式进行互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钮种类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图片中只有一个按钮,当交流过程中需要P2执行、了解或者要确认P2是否完成一项操作时设置这种按钮,所述的操作包括整理/记录资料/信息、准备相关用具;
第二种是图片中包含两个按钮,当交流的内容不属于P2的认知范围、P2不熟悉或不容易理解,要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讲解时设置这种按钮;
第三种是图片中按钮数量大于等于三个,当交流过程中P2可能会产生多种疑问或需要考查P2对交流的内容是否真正理解、掌握时设置这种按钮,也就是需要向P2提供多种选择情境或者让P2思考、判断、选择的时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块显示的基本原则:
(1)少呈文,多表图;
(2)语言对应的同步显示内容要以多种沟通形式同时呈现;
(3)若需要与P2互动,同种互动方式不可连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若采用按钮进行互动,显示内容要用“文本+按钮”呈现;
(4)若确认P2还需要深入分析、说明,要将“文本+简表”呈现的和原来用特效对应标注;所述的简表是指将提炼出的沟通内容的核心词汇、语句,按照沟通内容自身的逻辑关系排列成表格的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模块的文本包括文字、表格、图形、图片、视频在内的需要输入、上传、编辑的内容;所述的特效包括三种,一种是通过简单的文本颜色、大小、字体的区别表现的,第二种是直接将特效对象增加直线、箭头、圆形、方形等不同性状的线或线框,第三种是通过闪烁、渐变、淡入淡出等动态效果表现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音频模块划分为两种音频:内部音频和外部音频;内部音频是合成语音,在编辑时,只需要在相应的区域内输入语言文字,互联网平台自动生成机器语音;外部音频是指将互联网平台以外的音频文件;在讲解的导入、总结、过渡、烘托气氛、互动奖惩时使用外部音频;为达到沟通效果,内、外部音频同步播放;
音频的原则:
(1)在同一节课中,动作M1的声音前后要一致,要么使用机器语音,要么使用外部音频,但所有M1角色的音色要固定为一种或两种;
(2)一个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音频最长时长不超过8.0秒钟,每个最短不少于2秒;
(3)每一个M2动作,音频长度由前面与M2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决定;若前面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中不含有P2的操作按钮或只含有第一种按钮时,此时动作M2的时长是前面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的20%~25%,最长不可超过50%,若动作M2的时长小于1.0s,则省略此处的动作M2,直接编辑下一个M1动作;若前面相邻的M1动作或连续的M1动作组中含有第二种或第三种按钮时,动作M2的时长可稍长,但最长不可超过8s;若M2中的外部音频是语气、语调变化明显的真人录音时,不要超过20秒;
(4)在输入一个动作的内部音频内容时,不能输入长句、复杂句;
(5)若一个动作的时间超过上述要求,则必须更换或将该动作断开,分成若干个动作,使之符合上述要求;
所述音频内容分为以下3种:
第①
当显示文本为标题时,音频内容要包含100%的显示文本;
第②种
当显示文本为简短的标题和文字内容时,音频内容要包含完整的标题及标题对应的部分内容;
第③种
当显示文本为大段的文字或表格、图片时,若该显示文本中包含了内容对应标题,则音频内容100%包含显示文本中的标题,若该显示文本中不含标题,则根据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若出现在第一种按钮所满足的情境,即需要P2操作包括了解、记笔记在内的情境下,音频内容要简要说明、概括显示文本内容;
若需要进行深入交流、说明沟通内容,即在第二种按钮和第三种按钮中P2不理解、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细致讲解时,音频内容要100%包含文本内容的关键词/词组,且每个动作中的关键词/词组数量不能超过2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编辑的方法为首先确定内容结构框架,将M1的内容分类,将讲解内容拆分成若干个M1动作,根据M1动作内容按判断M1动作是否需要插入按钮,若需要插入按钮则进行标记,和准备工作相关的动作:插入第一种按钮;陈述完所有一级标题之后,插入第一种按钮或第三种按钮;M1动作是完整的题目或含提供的选项提问插入第二种或第三种按钮;M1动作是1个标题对应的纯文字内容且如果陈述的内容是熟知的,陈述完毕后,设置第一种按钮;陈述的内容是不了解的、未知的,陈述完毕后,设置第二种或第三种按钮;讲解完1项最小标题的内容时,设置第一种或第二种按钮;然后创建动作并编辑相应内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其特征在于编辑M1动作内容的方法为:
①判断上一M1动作显示模块中的内容行数;
②若行数未达显示模块总行数的1/2,则复制上一个M1动作的标题、内容,输入新的M1动作对应的内容;
③若M1动作内容行数超过总行数的1/2,则直接输入新的M1动作对应的内容;
④将已输入的M1动作的内容编辑排版;
⑤根据要求输入内部音频文本或上传外部音频;
⑥根据内容判断是否需要特效,若不需要,则直接进行下一步;若需要,则复制/克隆该M1动作的显示内容,若有按钮,则删除按钮,并对“特效”的内容要求标注特效;
⑦判断是否需要插入按钮
若需要,则复制/克隆该M1动作的显示内容,插入相应按钮;若不需要则直接进行下一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沟通情境、讲述的场合,确定M2的语言、表情风格;编辑M2动作的显示模块,方法如下:
①确定此处M2动作的类型是导入、过渡、总结等环节还是渲染气氛、互动奖惩;
②复制/克隆上一M1动作的显示模块内容,不包括按钮和特效;
③选择并上传与表意一致的图片。
CN201710734692.6A 2017-05-23 2017-08-24 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 Pending CN1075061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667773 2017-05-23
CN201710366777 2017-05-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06195A true CN107506195A (zh) 2017-12-22

Family

ID=60692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34692.6A Pending CN107506195A (zh) 2017-05-23 2017-08-24 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06195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19626A2 (en) * 2000-08-31 2002-03-07 Rosetta-Wireless Corporation Wireless intelligent personal server
CN1744503A (zh) * 2005-08-26 2006-03-0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分布式交互方法
CN103596051A (zh) * 2012-08-14 2014-02-19 金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视装置及其虚拟主持人显示方法
CN104508629A (zh) * 2012-07-25 2015-04-08 托伊托克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脚本工具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19626A2 (en) * 2000-08-31 2002-03-07 Rosetta-Wireless Corporation Wireless intelligent personal server
CN1744503A (zh) * 2005-08-26 2006-03-0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分布式交互方法
CN104508629A (zh) * 2012-07-25 2015-04-08 托伊托克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脚本工具
CN103596051A (zh) * 2012-08-14 2014-02-19 金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视装置及其虚拟主持人显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sher et al. Visible learning for literacy, grades K-12: Implementing the practices that work best to accelerate student learning
Bazerman Analyzing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texts in education
Fulwiler et al. Language connections: Writing and read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Oddone Using videos from YouTube and websites in the CLIL classroom
Lawrence et al. Summer program helps adolescents merge technology, popular culture,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academic purposes
Fry et al. Fourth graders as models for teachers: teaching and learning 6+ 1 trait writing as a collaborative experience
Nikolaraizi et al. The design of a software to enhanc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of deaf students: An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Killingsworth Product and process, literacy and orality: An essay on composition and culture
Fink Effective iPad integration in the kindergarten literacy curriculum through creation-based literacy tasks: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Gillenwater Reading images: The phenomenon of intertextuality and how it may contribute to developing visual literacy with advanced placement English/language arts students.
Choi A 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s literacy practices in a Korean language course in a US university: From a multiliteracies perspective
Enns et al. Process and product: Creating stories with deaf students
Xu et al. Bringing the arts as data to visualize how knowledge works
Narvaez et al. Differentiation at work, K-5: Principles, lessons, and strategies
CN107506195A (zh) 一种双角色代理沟通方法
Graham From Tyrannosaurus to Pokemon: Autonomy i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Ratzer et al. Rx for the common core: Toolkit for implementing inquiry learning
Chu et al. Using video dubbing activities in 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 for creative writing, a case study of students with multilingual background
Moreau et al. Technology tutoring: Communication centers take the lead
Green Assessment trends and the revival of writing
Normann Multimodal Text Making Through Digital Storytelling: EAL Student Teachers' Reflections
Watkins Writing
Smyrnova-Trybulska et al. Discussion paper on more adequate and effective IT tools. Some previous results concerning more adequate and effective IT tools in the category: Tools for making presentations
Toktassy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Agustin et al. Promo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Through Digital Storytelling in EFL Challenging Interac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