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76510A - 一种原竹楼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原竹楼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76510A
CN107476510A CN201710703072.6A CN201710703072A CN107476510A CN 107476510 A CN107476510 A CN 107476510A CN 201710703072 A CN201710703072 A CN 201710703072A CN 107476510 A CN107476510 A CN 1074765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mboo
raw
raw bamboo
column stand
st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030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际平
寇跃峰
田黎敏
魏建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070307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76510A/zh
Publication of CN107476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765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1/00Stairways, ramps, or like structures; Balustrades; Handrails
    • E04F11/02Stairways; Layout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1/00Stairways, ramps, or like structures; Balustrades; Handrails
    • E04F11/02Stairways; Layouts thereof
    • E04F11/022Stairways; Layou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 E04F11/0226Stairways having treads supported by balus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And Physical Treatments For Wood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竹楼梯,第一原竹楼梯段、第二原竹楼梯段、第一竹立柱、第二竹立柱、第三竹立柱、第四竹立柱、第五竹立柱、第六竹立柱、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第四原竹及若干第五原竹,该楼梯以原竹为材料,重量较小,安全性及可靠性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原竹楼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竹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原竹楼梯。
背景技术
现有的楼梯大多采用混凝土结构或木头构成,其中,混凝土结构的重量较重,并且成本较高,然而由于木头的生长周期较长,从而导致木头的楼梯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同时木头的重量较大,楼梯的稳定较差。在全球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下,竹子由于具有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及产量高等特点,已经大量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尤其是在一些多地震地区或旅游观光区,因此很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原竹楼梯,以提高楼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原竹楼梯,该楼梯以原竹为材料,重量较小,安全性及可靠性较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原竹楼梯包括第一原竹楼梯段、第二原竹楼梯段、第一竹立柱、第二竹立柱、第三竹立柱、第四竹立柱、第五竹立柱、第六竹立柱、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第四原竹及若干第五原竹;
第一原竹的一端与第一竹立柱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原竹的另一端与第二竹立柱相连接,第二原竹的一端与第三竹立柱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原竹的另一端与第四竹立柱的顶部相连接,第三原竹的一端与第二竹立柱的上端相连接,第三原竹的另一端与第四竹立柱的上端相连接,第四原竹的一端与第五竹立柱的顶部相连接,第四原竹的另一端与第六竹立柱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原竹楼梯段的上端搭接于第一原竹上,第二原竹楼梯段的下端搭接于第三原竹上,第二原竹楼梯段的上端搭接于第四原竹上,各第五原竹的一端套接于第二原竹上,各第五原竹的另一端搭接于第一原竹楼梯段上。
第一原竹楼梯段及第二原竹楼梯段均包括若干第六原竹、两根第七原竹及若干原竹踏步,其中,各原竹踏步位于两根第七原竹之间,且各原竹踏步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原竹踏步均包括第八原竹、第九原竹及第十原竹;
各第六原竹平行分布,两个第七原竹分别位于两个最外侧的第六原竹上,第八原竹的一端及第九原竹的一端均穿过一根第七原竹的壁面,第八原竹的另一端及第九原竹的另一端均穿过另一根第七原竹的壁面,第十原竹位于第九原竹与第八原竹上;
第七原竹上固定有第十一原竹及若干第十二原竹,其中,各第十二原竹的下端穿过第七原竹的壁面插入于第八原竹内将第十二原竹、第七原竹及第八原竹相连接,各第十二原竹的上端均插入于第十一原竹的壁面内;
第一原竹楼梯段中各第六原竹的上端套接于第一原竹上,第一原竹楼梯段中两个第七原竹的上端通过第十三原竹相连接,各第五原竹的端部搭接于第十三原竹上。
第二原竹楼梯段中各第六原竹的上端搭接于第四原竹上,第二原竹楼梯段中各第六原竹的下端搭接于第三原竹上。
第七原竹与第六原竹之间、第九原竹与第十原竹之间、第十原竹与各第六原竹之间及第九原竹与各第六原竹之间均通过栓杆相连接。
第一竹立柱、第二竹立柱、第三竹立柱、第四竹立柱、第五竹立柱及第六竹立柱均包括竖直分布的第十四原竹、第十五原竹、第十六原竹及第十七原竹,其中,第十四原竹、第十五原竹、第十六原竹及第十七原竹均呈矩形分布。
第一原竹的一端位于第一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与第十五原竹之间及第十六原竹与第十七原竹之间,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的侧面、第一原竹的侧面及第一竹立柱中第十五原竹的侧面将第一原竹与第一竹立柱相连接,第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一竹立柱中第十六原竹的侧面、第一原竹的侧面及第一竹立柱中第十七原竹的侧面将第一原竹与第一竹立柱相连接;
第一原竹的另一端位于第二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与第十五原竹之间及第十六原竹与第十七原竹之间,第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的侧面、第一原竹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中第十五原竹的侧面将第一原竹与第二竹立柱相连接,第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中第十六原竹的侧面、第一原竹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中第十七原竹的侧面将第一原竹与第二竹立柱相连接;
第二原竹的一端位于第三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与第十五原竹之间及第十六原竹与第十七原竹之间,第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三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的侧面、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三竹立柱中第十五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与第三竹立柱相连接,第六螺栓依次穿过第三竹立柱中第十六原竹的侧面、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三竹立柱中第十七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与第三竹立柱相连接;
第二原竹的另一端位于第四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与第十五原竹之间及第十六原竹与第十七原竹之间,第七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的侧面、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中第十五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与第四竹立柱相连接,第八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中第十六原竹的侧面、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中第十七原竹的侧面将第二原竹与第四竹立柱相连接;
第三原竹的一端位于第二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与第十七原竹之间及第十五原竹与第十六原竹之间,第九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的侧面、第三原竹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中第十七原竹的侧面将第三原竹与第二竹立柱相连接,第十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中第十五原竹的侧面、第三原竹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中第十六原竹的侧面将第三原竹与第二竹立柱相连接;
第三原竹的另一端位于第四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与第十七原竹之间及第十五原竹与第十六原竹之间,第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的侧面、第三原竹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中第十七原竹的侧面将第三原竹与第四竹立柱相连接,第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中第十五原竹的侧面、第三原竹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中第十六原竹的侧面将第三原竹与第四竹立柱相连接;
第四原竹的一端位于第五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与第十七原竹之间及第十五原竹与第十六原竹之间,第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五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的侧面、第四原竹的侧面及第五竹立柱中第十七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与第五竹立柱相连接,第十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五竹立柱中第十五原竹的侧面、第四原竹的侧面及第五竹立柱中第十六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与第五竹立柱相连接;
第四原竹的另一端位于第六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与第十七原竹之间及第十五原竹与第十六原竹之间,第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六竹立柱中第十四原竹的侧面、第四原竹的侧面及第六竹立柱中第十七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与第六竹立柱相连接,第十六螺栓依次穿过第六竹立柱中第十五原竹的侧面、第四原竹的侧面及第六竹立柱中第十六原竹的侧面将第四原竹与第六竹立柱相连接。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原竹楼梯以原竹为材料,通过第一竹立柱、第二竹立柱、第三竹立柱、第四竹立柱、第五竹立柱、第六竹立柱、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及第四原竹实现第一原竹楼梯段、第二原竹楼梯段及各第五原竹的支撑,结构简单,搭建过程较为方便,重量较小,安全性及可靠性较高,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原竹、2为第二原竹、3为第三原竹、4为第四原竹、5为第五原竹、6为第六原竹、7为第七原竹、8为第八原竹、9为第九原竹、10为第十原竹、11为第十一原竹、12为第十二原竹、13为第十三原竹、14为第十四原竹、15为第十五原竹、16为第十六原竹、17为第十七原竹、18为第一竹立柱18、19为第二竹立柱、20为第三竹立柱、21为第四竹立柱、22为第五竹立柱、23为第六竹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发明所述的原竹楼梯包括第一原竹楼梯段、第二原竹楼梯段、第一竹立柱18、第二竹立柱19、第三竹立柱20、第四竹立柱21、第五竹立柱22、第六竹立柱23、第一原竹1、第二原竹2、第三原竹3、第四原竹4及若干第五原竹5,第一原竹楼梯段及第二原竹楼梯段均倾斜分布;第一原竹1的一端与第一竹立柱18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原竹1的另一端与第二竹立柱19相连接,第二原竹2的一端与第三竹立柱20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原竹2的另一端与第四竹立柱21的顶部相连接,第三原竹3的一端与第二竹立柱19的上端相连接,第三原竹3的另一端与第四竹立柱21的上端相连接,第四原竹4的一端与第五竹立柱22的顶部相连接,第四原竹4的另一端与第六竹立柱23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原竹楼梯段的上端搭接于第一原竹1上,第二原竹楼梯段的下端搭接于第三原竹3上,第二原竹楼梯段的上端搭接于第四原竹4上,各第五原竹5的一端套接于第二原竹2上,各第五原竹5的另一端搭接于第一原竹楼梯段上。
第一原竹楼梯段及第二原竹楼梯段均包括若干第六原竹6、两根第七原竹7及若干原竹踏步,其中,各原竹踏步均位于两根第七原竹7之间,且各原竹踏步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原竹踏步均包括第八原竹8、第九原竹9及第十原竹10;各第六原竹6平行分布,两个第七原竹7分别位于两个最外侧的第六原竹6上,第八原竹8的一端及第九原竹9的一端均穿过一根第七原竹7的壁面,第八原竹8的另一端及第九原竹9的另一端均穿过另一根第七原竹7的壁面,第十原竹10位于第九原竹9与第八原竹8上;第七原竹7上固定有第十一原竹11及若干第十二原竹12,其中,各第十二原竹12的下端穿过第七原竹7的壁面插入于第八原竹8内将第十二原竹12、第七原竹7及第八原竹8相连接,各第十二原竹12的上端均插入于第十一原竹11的壁面内;第一原竹楼梯段中各第六原竹6的上端搭接于第一原竹1上,第一原竹楼梯段中两个第七原竹7的上端通过第十三原竹13相连接,各第五原竹5的端部搭接于第十三原竹13上;第二原竹楼梯段中各第六原竹6的上端搭接于第四原竹4上,第二原竹楼梯段中各第六原竹6的下端搭接于第三原竹3上。
第七原竹7与第六原竹6之间、第九原竹9与第十原竹10之间、第十原竹10与各第六原竹6之间以及第九原竹9与各第六原竹6之间均通过栓杆相连接。
第一竹立柱18、第二竹立柱19、第三竹立柱20、第四竹立柱21、第五竹立柱22及第六竹立柱23均包括竖直分布的第十四原竹14、第十五原竹15、第十六原竹16及第十七原竹17,其中,第十四原竹14、第十五原竹15、第十六原竹16及第十七原竹17均呈矩形分布。
第一原竹1的一端位于第一竹立柱18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五原竹15之间及第十六原竹16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竹立柱18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一竹立柱18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与第一竹立柱18相连接,第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一竹立柱18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一竹立柱18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与第一竹立柱18相连接;
第一原竹1的另一端位于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五原竹15之间及第十六原竹16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第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与第二竹立柱19相连接,第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与第二竹立柱19相连接;
第二原竹2的一端位于第三竹立柱20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五原竹15之间及第十六原竹16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第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三竹立柱20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三竹立柱20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将第二原竹2与第三竹立柱20相连接,第六螺栓依次穿过第三竹立柱20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三竹立柱20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二原竹2与第三竹立柱20相连接;
第二原竹2的另一端位于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五原竹15之间及第十六原竹16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第七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将第二原竹2与第四竹立柱21相连接,第八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二原竹2与第四竹立柱21相连接;
第三原竹3的一端位于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及第十五原竹15与第十六原竹16之间,第九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三原竹3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三原竹3与第二竹立柱19相连接,第十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三原竹3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将第三原竹3与第二竹立柱19相连接;
第三原竹3的另一端位于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及第十五原竹15与第十六原竹16之间,第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三原竹3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三原竹3与第四竹立柱21相连接,第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三原竹3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将第三原竹3与第四竹立柱21相连接;
第四原竹4的一端位于第五竹立柱22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及第十五原竹15与第十六原竹16之间,第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五竹立柱22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及第五竹立柱22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四原竹4与第五竹立柱22相连接,第十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五竹立柱22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及第五竹立柱22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将第四原竹4与第五竹立柱22相连接;
第四原竹4的另一端位于第六竹立柱23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及第十五原竹15与第十六原竹16之间,第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六竹立柱23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及第六竹立柱23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四原竹4与第六竹立柱23相连接,第十六螺栓依次穿过第六竹立柱23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及第六竹立柱23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将第四原竹4与第六竹立柱23相连接。

Claims (5)

1.一种原竹楼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原竹楼梯段、第二原竹楼梯段、第一竹立柱(18)、第二竹立柱(19)、第三竹立柱(20)、第四竹立柱(21)、第五竹立柱(22)、第六竹立柱(23)、第一原竹(1)、第二原竹(2)、第三原竹(3)、第四原竹(4)及若干第五原竹(5),第一原竹楼梯段及第二原竹楼梯段均倾斜分布;
第一原竹(1)的一端与第一竹立柱(18)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原竹(1)的另一端与第二竹立柱(19)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原竹(2)的一端与第三竹立柱(20)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原竹(2)的另一端与第四竹立柱(21)的顶部相连接,第三原竹(3)的一端与第二竹立柱(19)的顶部相连接,第三原竹(3)的另一端与第四竹立柱(21)的顶部相连接,第四原竹(4)的一端与第五竹立柱(22)的顶部相连接,第四原竹(4)的另一端与第六竹立柱(23)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原竹楼梯段的上端搭接于第一原竹(1)上,第二原竹楼梯段的下端搭接于第三原竹(3)上,第二原竹楼梯段的上端搭接于第四原竹(4)上,各第五原竹(5)的一端套接于第二原竹(2)上,各第五原竹(5)的另一端搭接于第一原竹楼梯段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竹楼梯,其特征在于,第一原竹楼梯段及第二原竹楼梯段均包括若干第六原竹(6)、两根第七原竹(7)及若干原竹踏步,其中,各原竹踏步均位于两根第七原竹(7)之间,且各原竹踏步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原竹踏步均包括第八原竹(8)、第九原竹(9)及第十原竹(10);
各第六原竹(6)平行分布,两个第七原竹(7)分别位于两个最外侧的第六原竹(6)上,第八原竹(8)的一端及第九原竹(9)的一端均穿过一根第七原竹(7)的壁面,第八原竹(8)的另一端及第九原竹(9)的另一端均穿过另一根第七原竹(7)的壁面,第十原竹(10)位于第九原竹(9)与第八原竹(8)上;
第七原竹(7)上固定有第十一原竹(11)及若干第十二原竹(12),其中,各第十二原竹(12)的下端穿过第七原竹(7)的壁面插入于第八原竹(8)内将第十二原竹(12)、第七原竹(7)及第八原竹(8)相连接,各第十二原竹(12)的上端均插入于第十一原竹(11)的壁面内;
第一原竹楼梯段中各第六原竹(6)的上端搭接于第一原竹(1)上,第一原竹楼梯段中两个第七原竹(7)的上端通过第十三原竹(13)相连接,各第五原竹(5)的端部搭接于第十三原竹(13)上;
第二原竹楼梯段中各第六原竹(6)的上端搭接于第四原竹(4)上,第二原竹楼梯段中各第六原竹(6)的下端搭接于第三原竹(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竹楼梯,其特征在于,第七原竹(7)与第六原竹(6)之间、第九原竹(9)与第十原竹(10)之间、第十原竹(10)与各第六原竹(6)之间以及第九原竹(9)与各第六原竹(6)之间均通过栓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竹楼梯,其特征在于,第一竹立柱(18)、第二竹立柱(19)、第三竹立柱(20)、第四竹立柱(21)、第五竹立柱(22)及第六竹立柱(23)均包括竖直分布的第十四原竹(14)、第十五原竹(15)、第十六原竹(16)及第十七原竹(17),其中,第十四原竹(14)、第十五原竹(15)、第十六原竹(16)及第十七原竹(17)均呈矩形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竹楼梯,其特征在于,
第一原竹(1)的一端位于第一竹立柱(18)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五原竹(15)之间及第十六原竹(16)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竹立柱(18)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一竹立柱(18)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与第一竹立柱(18)相连接,第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一竹立柱(18)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一竹立柱(18)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与第一竹立柱(18)相连接;
第一原竹(1)的另一端位于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五原竹(15)之间及第十六原竹(16)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第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与第二竹立柱(19)相连接,第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一原竹(1)与第二竹立柱(19)相连接;
第二原竹(2)的一端位于第三竹立柱(20)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五原竹(15)之间及第十六原竹(16)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第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三竹立柱(20)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三竹立柱(20)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将第二原竹(2)与第三竹立柱(20)相连接,第六螺栓依次穿过第三竹立柱(20)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三竹立柱(20)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二原竹(2)与第三竹立柱(20)相连接;
第二原竹(2)的另一端位于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五原竹(15)之间及第十六原竹(16)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第七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将第二原竹(2)与第四竹立柱(21)相连接,第八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二原竹(2)与第四竹立柱(21)相连接;
第三原竹(3)的一端位于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及第十五原竹(15)与第十六原竹(16)之间,第九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三原竹(3)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三原竹(3)与第二竹立柱(19)相连接,第十螺栓依次穿过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三原竹(3)的侧面及第二竹立柱(19)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将第三原竹(3)与第二竹立柱(19)相连接;
第三原竹(3)的另一端位于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及第十五原竹(15)与第十六原竹(16)之间,第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三原竹(3)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三原竹(3)与第四竹立柱(21)相连接,第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三原竹(3)的侧面及第四竹立柱(21)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将第三原竹(3)与第四竹立柱(21)相连接;
第四原竹(4)的一端位于第五竹立柱(22)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及第十五原竹(15)与第十六原竹(16)之间,第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五竹立柱(22)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及第五竹立柱(22)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四原竹(4)与第五竹立柱(22)相连接,第十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五竹立柱(22)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及第五竹立柱(22)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将第四原竹(4)与第五竹立柱(22)相连接;
第四原竹(4)的另一端位于第六竹立柱(23)中第十四原竹(14)与第十七原竹(17)之间及第十五原竹(15)与第十六原竹(16)之间,第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六竹立柱(23)中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及第六竹立柱(23)中第十七原竹(17)的侧面将第四原竹(4)与第六竹立柱(23)相连接,第十六螺栓依次穿过第六竹立柱(23)中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及第六竹立柱(23)中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将第四原竹(4)与第六竹立柱(23)相连接。
CN201710703072.6A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原竹楼梯 Pending CN1074765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03072.6A CN107476510A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原竹楼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03072.6A CN107476510A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原竹楼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76510A true CN107476510A (zh) 2017-12-15

Family

ID=60600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03072.6A Pending CN107476510A (zh) 2017-08-16 2017-08-16 一种原竹楼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76510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3056A (zh) * 2006-12-06 2007-05-16 湖南大学 竹材住宅建筑
JP2010106637A (ja) * 2008-10-31 2010-05-13 Ohbayashi Corp 階段
CN203160669U (zh) * 2013-03-27 2013-08-28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搭设脚手架内垂直人行通道的一体式斜梯结构
CN103938726A (zh) * 2014-01-22 2014-07-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原竹楼板、墙与梁的连接结构
CN203878770U (zh) * 2014-03-28 2014-10-1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原竹柱子与屋架连接节点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3056A (zh) * 2006-12-06 2007-05-16 湖南大学 竹材住宅建筑
JP2010106637A (ja) * 2008-10-31 2010-05-13 Ohbayashi Corp 階段
CN203160669U (zh) * 2013-03-27 2013-08-28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搭设脚手架内垂直人行通道的一体式斜梯结构
CN103938726A (zh) * 2014-01-22 2014-07-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原竹楼板、墙与梁的连接结构
CN203878770U (zh) * 2014-03-28 2014-10-1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原竹柱子与屋架连接节点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汇图网: "竹艺墙", 《杂七杂八》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74292U (zh) 中型模板拼装式大模板
CN206233089U (zh) 一种用于木廊桥的支撑结构
CN103572834A (zh) 一种大跨度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5475731U (zh) 一种集成房屋组合拼接结构的建筑节点
CN105625567B (zh) 高层与超高层混凝土正交斜放空间网格盒式筒中筒结构
CN202755370U (zh) 一种提高基坑钢支撑刚度和稳定性的结构
CN201835440U (zh) 一种防变形混凝土钢管柱
CN106381924A (zh) 一种两层原竹结构体系
CN107476510A (zh) 一种原竹楼梯
CN110748001A (zh) 一种钢结构网架
CN203878770U (zh) 一种原竹柱子与屋架连接节点
CN205348830U (zh) 一种可拆卸的柱用加固受力构件
CN207160242U (zh) 一种原竹房屋框架体系
CN206015700U (zh) 一种筏板基础钢架支架
CN107313511A (zh) 一种原竹房屋框架体系
CN204920241U (zh) 一种建筑物模块化快速施工结构
CN103195079A (zh) 安装式模板、安装式模板组和成套安装式模板装置
CN107060317A (zh) 一种型钢边框木模及其施工方法
CN203403681U (zh) 一种张弦梁临时支撑架
CN203684798U (zh) 用于建筑工程及道路工程的组装式的维护栏杆
CN107060093A (zh) 大型斜交编织节点板网壳结构的支撑系统及拼装方法
CN207798583U (zh) 基于限位块组合式多尺寸结构面剪切盒
CN207017634U (zh) 一种型钢边框木模
CN106703183B (zh) 一种基于钢梁的原竹骨架楼板体系
CN205822778U (zh) 一种劲性巨柱无螺杆式铝合金模板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