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65001B - 一种隐形法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隐形法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65001B
CN107465001B CN201610396838.6A CN201610396838A CN107465001B CN 107465001 B CN107465001 B CN 107465001B CN 201610396838 A CN201610396838 A CN 201610396838A CN 107465001 B CN107465001 B CN 1074650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hole
small
electromagnetic wave
rad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968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65001A (zh
Inventor
邵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39683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650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65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65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65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650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7/00Devices for absorbing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Combinations of such devices with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7/00Devices for absorbing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Combinations of such devices with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or systems
    • H01Q17/002Devices for absorbing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Combinations of such devices with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or systems using short elongated elements as dissipative material, e.g. metallic threads or flake-like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7/00Devices for absorbing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Combinations of such devices with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or systems
    • H01Q17/004Devices for absorbing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Combinations of such devices with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or systems using non-directional dissipative particles, e.g. ferrite pow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7/00Devices for absorbing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Combinations of such devices with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or systems
    • H01Q17/008Devices for absorbing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Combinations of such devices with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or system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Landscapes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Abstract

能探测隐形物上未吸尽的电磁波之谐振波的主动型亮雷达并非雷达技术的前沿。有国家研发被动型暗雷达,它发射低场强探测波去捕捉隐形物上未吸尽的电磁波之谐振波,并以其极高灵敏度捕捉隐形物自身电子系统的电磁波来确定其运动信息。即令隐形物上无谐振现象,但其自身电磁波和红外线在被动型暗雷达搜索下其行踪暴露无遗。故当前顶级隐形涂层靠其分子反射消波根本无法对自身电子系统的电磁波进行消波和红外线阻断。本装置却能对自身的电磁波和红外线之兵器和雷达,及军事指挥部等作隐形保护,令被动型暗雷达和卫星热成像遥感技术失效,并能高隐、易制、廉价,平时免维护,战时可由战士对地面上或回到地面上的隐形装置实施战地快速修复。

Description

一种隐形法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辐射波传播技术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反卫星侦察、反雷达探测和反遥感热成像技术。
背景技术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保障要依靠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国家机器是否强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国防军是否强大。
国防军是否强大,影响的因素很多,其中武器装备的性能优良与否是不可轻视和忽略的因素,其中现代战争中的隐形技术十分突出地重要。
卫星侦察、雷达技术和遥感热成像技术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远程电子探测。它们有的是通过红外线探头后进行热成像技术,获取被探测物的图像;有的是通过发射雷达探测电磁波,即包括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内的主动型谐振雷达发出的遇到被探目标后得以反射,根据对雷达回波的散射能量来判定被探目标的存在并确定被探隐形物的位置。反雷达探测的隐形技术就是要实现被探测物对雷达探测电磁波隐形,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降低己方隐形物的对于雷达探测电磁波散射截面RCS。在被探隐形物上雷达探测电磁波散射截面RCS越小,雷达接收的信号能量越小,以致敌方雷达的屏幕上无法显现被探测物的亮点,使敌方雷达难于对己方隐形物方位距离做出正确的判断,即在敌方雷达探测电磁波照射下,达到己方需要保护的物体被隐形之目的。
当前,降低我方隐形物被敌方主动型谐振雷达探测电磁波照射下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的方法有二大类:
一大类.在需要保护的物体之外形上做隐形文章。所谓外形隐形技术,就是合理地设计需要保护的物体的外形,例如美军F117A隐形飞机的外形,以降低其气动性能为代价来降低其雷达散射截面RCS和令其回波偏离敌方主动型谐振雷达侦察的视向。
二大类.在材料上做隐形文章。采用吸波材料或者采用电磁波透射材料,使己方需要保护的物体上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探测电磁波,例如美军F-22隐形飞机的吸波涂层,缩小己方隐形物被敌方主动型谐振雷达探测时的雷达波散射截面RCS。
两大类方法中,雷达探测电磁波吸收材料是抑制隐形物外表面镜面反射有效的方法。目前,吸波材料种类有铅铁金属粉、石墨粉、铁氧体等具有特殊电磁特性的材料,它们具有吸收雷达电磁波的特性。涂料型铁氧体吸波材料可大幅度降低雷达探测电磁波的反射回波。但总是存在一些没有全部吸收完的残留电磁波从隐形物的表面反射出来。隐形物上不同的表面反射出来电磁波相当于由不同的电磁波源发出来的同频率电磁波。正是这种由隐形物上不同表面反射出来电磁波之频率是完全一样的,相遇之后很容易产生电磁波谐振现象。不同表面反射出来的电磁波相遇相干而谐振起来,其强度要增大许多倍。正是这一处于谐振状态的电磁波信号成为回波信号后很容易被敌方“谐振雷达”侦察到。只要被敌方的“谐振雷达”探测到了,即可宣告己方需要保护的物体之隐形失败。
然而,在上述两大类反雷达探测电磁波技术的发展下,雷达探测电磁波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据报道称美国已经掌握了包括无源相控阵雷达在内的被动型暗雷达跟踪飞行中的隐形飞机的技术,日本也在抓紧研发这种专门搜索、对抗我军顶级隐形战机的被动型暗雷达探测技术,这些信息对我国我军的隐形技术和雷达技术都是一种威胁和不利的因素,为了提高我国国防安全程度,必须在加速研发我军新型的隐形技术和雷达技术,本发明就是针对当前世界上最前沿的被动型暗雷达探测技术而提出在同一个构思下的三种隐形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当前己方隐形物在主动型谐振雷达探测技术和被动型暗雷达探测技术下隐形失败问题以及针对卫星遥感热成像技术提出采用最容易找到的常见常用的普通材料,编制最常见常用的普通工艺,运用最常见常用的普通加工设备高效快速地生产出高性能低成本产品之解决方案。
为了达到不被敌方的主动型谐振雷达或被动型暗雷达或卫星遥感热成像技术的探测之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方法是小洞消波法;其装置的结构是采用多个小洞连成小洞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方法是无论电磁波的频率是多少,只要射入小洞群的任何一个小洞里,其场强都会随电磁波在小洞内所作n次反射的过程中不断衰减,直至场强衰减为零而无法从小洞之洞口逃逸出去;其装置特征是在具体隐形物的技术要求下多个小洞连成小洞群之开口端面上设一层膜,也可依具体隐形物的技术要求免装该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广谱电磁波无法透过的板料卷成管形物,再将多个管形物靠在一起,令其一端以其轴线垂直于基体的平面地密封地固定安装在红外线辐射波无法透过的板料两面分别覆盖一层辐射波无法透过的膜制成的基体工作面上,基体工作面的一部分成为管形物的底,管形物的另一端为开口状态,形成一个开口的小洞;在基体的工作面上有多个小洞紧靠在一起按“四方连续结构”构成板状面,小洞的开口端面构成接收雷达探测电磁波的入射面,再按隐形物的技术要求采用刚度合适的、具有电磁波单向透射特性的膜覆盖其上,该膜可刚可柔,与基体的刚度保持一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基体可以采用热绝缘材料的两个工作面上分别覆盖一层反射电磁波的材料制成的基体,其两个工作面上分别安装各自的小洞群,构成可以同时消波与阻断来自作业面两边的辐射波源发出的包括红外线在内的辐射波。基体可刚可柔,其刚度要求不受隐形物外形的几何形状之局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只要小洞与相邻的小洞紧靠在一起时呈连续状态,则任何洞截面几何形状都可以成为小洞的洞截面几何形状,而且相邻小洞的洞截面几何形状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通常装置中相邻的小洞靠在一起时可部分共管壁;本装置中的小洞之洞截面几何形状采用蜂房式的六边形以构成“四方连续结构”;小洞的管高与管径之比可以针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设定,也可以针对广谱电磁波设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值越大,小洞越黑,消波效果越显著,具体比值的选定由具体的隐形物之技术要求和隐形实测结果综合评估后量体裁衣地确定;小洞群中靠近洞口的管壁的厚度越薄越好,如同刀锋则最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小洞群的入射面上所覆盖的膜具有单向透射电磁波的特性,透射方向是小洞外的电磁波可畅通无阻地进入洞内,小洞内的电磁波无法透射到洞外去;在技术要求不高的运用场合中可以不采用具有电磁波单向透射特性的材料制成膜而采用无电磁特性的普通膜;该膜不仅具有符合技术要求的机械强度,同时还具有符合技术要求的耐温域宽、隔热和阻燃的性质。
为了达到不被敌方的主动型谐振雷达或被动型暗雷达探测之目的,本发明中第二种方法是在小洞内填充消波材料来增强消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每一个小洞内都从其底部到管壁上,直至管口都可以安装针对广谱电磁波具有反射特性包括屑状物在内的细微颗粒,制成的覆盖层,也可以安装针对广谱电磁波具有反射特性包括屑状物在内的细微绒毛的覆盖层,覆盖层之消波材料可以是金属细丝制成的金属绒毛,也可以非金属的碳纤维制成的碳纤维绒毛,还可以采用铁氧体细颗粒备制的涂层,选用何种消波材料应根据隐形物的隐形技术要求的高低来确定;无论是金属细丝还是碳纤维,其线径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不强求一定一致,只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线径越细、数量越多的绒毛,电磁波在其上反射次数越多,反射方位越无规则,则越有利于加快电磁波的场强衰减;消波材料的充填量由进入小洞的不同频段的电磁波与实验测试结果确定;通常消波材料的充填量不宜超过小洞空间的一半,且在小洞内充填厚度的剖面几何形状呈靠近洞口端的充填厚度略小于靠近洞底端的充填厚度。
针对当前己方隐形物在主动型谐振雷达探测技术和被动型暗雷达探测技术下隐形失败问题以及针对卫星遥感热成像侦察技术,提出第三种装置的结构是可按小洞群中的管形物之粗细构成管径粗细不同的小管群分别构成各自的四方连续结构的小管群层,并按趋于消波装置的表面,小管群的管径趋细的规律依次叠装,管径最粗的小管群安装在基体上形成最里层,管径最细的小管群安装在最上层而形成表面层,最里层到表面层各层共同构成多层组合物,除了管径最粗的小管群安装在基体上形成有底的小洞之外,其它各层的小管群均无底。
本发明的隐形法与装置与当前所流行的两大类隐形技术,尤其是广泛使用的涂料型铁氧体吸波材料的隐形效果,以及针对外军正在研发的被动型暗雷达探测技术相比,推广应用本发明的隐形法与装置,对国家、对民族和对战士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专利是一种既反主动型谐振雷达探测,又反被动型暗雷达探测,还反卫星遥感热成像技术。当前的主动型谐振雷达已经能够准确探测到隐形物不同部位未吸收干净的残余电磁波之间的谐振波。残余电磁波虽原本微弱,但从隐形物不同部位反射出来的残余电磁波频率相同的相干波,相互作用时极易产生谐振现象。微弱的残余电磁波一旦发生谐振现象,其场强倍增数十倍,此时极易被谐振雷达探测和锁定。本装置能够比那些牺牲飞机气动特性或军舰流体动力学特性的外形结构之隐形技术,以及靠铁氧体吸波涂层或陶瓷加碳纤维吸波涂层对雷达电磁波吸收得更干净。原因是雷达探测电磁波照射在隐形物上根本没有残余电磁波的反射及相干波的谐振现象;没有谐振现象,谐振雷达必定失明。本装置还能对新生产的和以往已经生产出的导弹、坦克、军车、军列、军舰、地面军设、保密研发机构、重要军工企业驻地和战地医院等物进行隐形后补处理来反卫星侦察。本装置不像某些吸波涂层那样需要频繁地进行昂贵的维护,特别是可以彻底阻断隐形物的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或设备的红外线的辐射。令目前先进的探测技术——被动型暗雷达彻底失效。并且本装置的隐度极高、制造极易、成本极低、性能极稳且安装极快,可由地面的战士在战斗间隙就地快速修复地面隐具,具有很高的军用价值和军事战略意义。
对于被动型暗雷达是专门探测和捕捉隐形物的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辐射出来的电磁波,热成像遥感技术专门捕捉一些设备辐射出来的红外线,来确定隐形物的运动信息。本装置可以彻底阻断隐形物的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或其它设备辐射出来的红外线向隐形物之外辐射。令被动型暗雷达的探测行为彻底失效。
本装置还能将雷达主机与其若干真假天线拉开一段距离再安装,再针对处于工作状态下的主发电磁波的雷达主机实施阻断电磁波辐射处理,雷达主机无需停止工作,即令敌方的被动型暗雷达彻底失明,从而提高抗敌方恶性摧毁雷达的战斗能力。同理,针对一定范围内的红外线源实施阻断红外线辐射处理,令敌方的红外线探测仪失明,保护了我方隐形物。
本装置的推广应用能低费用地大幅提高我军反卫星侦查与反雷达探测能力和扩大隐形保护范围以及提高反红外探测的能力。
说明书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是根据本发明的隐形法设计的装置之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之体现示意图,并非实际施工的加工图或装配图。
附图1是本装置的侧视图,它图示了本装置中众多小洞按技术要求地安装在基体上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洞内消波材料制成的覆盖层之安装位置。
附图2是本装置的俯视图,它图示了小洞群形成的四方连续结构及其一种典型的管截面几何形状。
附图3是在同一构思下另一种隐形装置的侧视图,它图示了多层小洞群形成的另一种隐形装置的结构。
具体技术措施
措施一,与在隐形物外形上做文章的隐形技术和仅仅在吸波材料做文章的隐形技术不同,本隐形方法与装置放弃可能破坏飞机、军舰一类的隐形飞机外形的气动特性、军舰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而影响飞机飞行性能、军舰航行性能的隐形技术,和放弃加工工艺难度大的涂料型吸收电磁波和成本高的隐形技术,而采取加工工艺要求低的、制造成本极低的普通材料制成的、具有电磁波黑洞效应的方法,即利用带反射方位无规则的细微反射体的反射过程中可以衰减电磁波的效应,消尽主动型谐振雷达发来的探测电磁波。
措施二,在小洞内设置细微反射体来实现和强化无规则地多次反射及衰减电磁波,加快洞内电磁波场强衰减。
措施三,在小洞群的开口端面所形成的入射面加设单向透射膜,进一步防止电磁波从小洞逃逸出来,进一步提高隐形装置吸收雷达探测电磁波的精度。
措施四,采用包括红外线在内的辐射波阻断特性的材料制作小洞群的安装基体,令安装基体本身就是辐射波阻断层。
措施五,在本身就是辐射波阻断层的基体的两大面作为本装置的工作面,并在两个工作面上分别安装小洞群并安装各自的单向透射膜。
措施六,按管径大小分类,并分别构成各自的小管群板状物,再将多个板状物按大管径的在里、小管径的在表之规律,依次叠加组装起来,构成多层组合型装置。
具体讲,附图1是根据隐形法,无论电磁波的频率是多少,只要射入小洞群的任何一个小洞里,其场强都会随电磁波在小洞内所作n次反射的过程中不断衰减,直至场强衰减为零而无法从小洞之洞口逃逸出去;其装置特征是在具体隐形物的技术要求下多个小洞连成小洞群之开口端面上设一层膜,也可依具体隐形物的技术要求免装该膜。
描绘了采用广谱电磁波无法透过的板料卷成管形物,再将多个管形物靠在一起,令其一端以其轴线垂直于基体(1)的平面地密封地固定安装在红外线辐射波无法透过的板料两面分别覆盖一层辐射波无法透过的膜制成的基体(1)工作面上,基体(1)工作面的一部分成为管形物的底,管形物的另一端为开口状态,形成一个开口的小洞;在基体(1)的工作面上有多个小洞紧靠在一起按“四方连续结构”构成板状面,小洞的开口端面构成接收雷达探测电磁波的入射面,再按隐形物(0)的技术要求采用刚度合适的、具有电磁波单向透射特性的膜(4)覆盖其上,该膜(4)可刚可柔,与基体(1)的刚度保持一致。
描绘了基体(1)可以采用热绝缘材料的两个工作面上分别覆盖一层反射电磁波的材料制成的基体(1),其两个工作面上分别安装各自的小洞群,构成可以同时消波与阻断来自作业面两边的辐射波源发出的包括红外线在内的辐射波。基体(1)可刚可柔,其刚度要求不受隐形物(0)外形的几何形状之局限。
描绘了只要小洞与相邻的小洞紧靠在一起时呈连续状态,则任何洞截面几何形状都可以成为小洞的洞截面几何形状,而且相邻小洞的洞截面几何形状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通常装置中相邻的小洞靠在一起时可部分共管壁(2);本装置中的小洞之洞截面几何形状采用蜂房式的六边形以构成“四方连续结构”;小洞的管高与管径之比可以针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设定,也可以针对广谱电磁波设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值越大,小洞越黑,消波效果越显著,具体比值的选定由具体的隐形物(0)之技术要求和隐形实测结果综合评估后量体裁衣地确定;小洞群中靠近洞口的管壁(2)的厚度越薄越好,如同刀锋则最好。
描绘了小洞群的入射面上所覆盖的膜(4)具有单向透射电磁波的特性,透射方向是小洞外的电磁波可畅通无阻地进入洞内,小洞内的电磁波无法透射到洞外去;在技术要求不高的运用场合中可以不采用具有电磁波单向透射特性的材料制成膜(4)而采用无电磁特性的普通膜;该膜(4)不仅具有符合技术要求的机械强度,同时还具有符合技术要求的耐温域宽、隔热和阻燃的性质。
描绘了为了增强消波,依照隐形法及装置的发明构思而设计的另一种隐形装置所采取的措施是在小洞内填充消波材料来增强消波之法。即每一个小洞内都从其底部到管壁(2)上,直至管口都可以安装针对广谱电磁波具有反射特性包括屑状物在内的细微颗粒,制成的覆盖层(3),也可以安装针对广谱电磁波具有反射特性包括屑状物在内的细微绒毛的覆盖层(3),覆盖层(3)之消波材料可以是金属细丝制成的金属绒毛,也可以非金属的碳纤维制成的碳纤维绒毛,还可以采用铁氧体细颗粒备制的涂层,选用何种消波材料应根据隐形物(0)的隐形技术要求的高低来确定;无论是金属细丝还是碳纤维,其线径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不强求一定一致,只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线径越细、数量越多的绒毛,电磁波在其上反射次数越多,反射方位越无规则,则越有利于加快电磁波的场强衰减;消波材料的充填量由进入小洞的不同频段的电磁波与实验测试结果确定;通常消波材料的充填量不宜超过小洞空间的一半,且在小洞内充填厚度的剖面几何形状呈靠近洞口端的充填厚度略小于靠近洞底端的充填厚度。
描绘了为了增强消波,依照隐形法及装置的发明构思而设计的另一种隐形装置所采取的措施是按小洞群中的管形物之粗细构成管径粗细不同的小管群分别构成各自的四方连续结构的小管群层,并按趋于消波装置的表面,小管群的管径趋细的规律依次叠装,管径最粗的小管群安装在基体(1)上形成最里层,管径最细的小管群安装在最上层而形成表面层,最里层到表面层各层共同构成多层组合物,除了管径最粗的小管群安装在基体(1)上形成有底的小洞之外,其它各层的小管群均无底。
本发明的主要原理
本发明采用的主要原理就是人称的“小孔黑洞原理”,或俗称的“黑窗原理”。
所谓“黑窗原理”描述的是一个现象:白天,我们在房间里时,并没有感到房间里是黑的。但当我们走到房间外,站在阳光下再远看房间的窗户时,我们将观察到所有的窗户是黑洞洞的,好像房间里是黑的一样。实际上,室外的阳光毫无疑义地射进了房间,只是阳光在房间里多次反射而没有从窗户由里向外地反射出房间到达我们的眼睛来。这就是“黑窗原理”体现的现象。当然,在夜间,房间里开了灯,则有光线从房间里射出来,则不存在“黑窗现象”,必须是房间内不存在光源,而光源在房间之外,观察者也在房间之外实施观察时,就会观察到“黑窗现象”。
另外,若是选一个完好的盒子并密封好,不让光透进去。然后在盒子上的任意处开一个小孔,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亮,无论我们将盒子上的小孔如何对准光源,小孔构成的孔平面都是黑的,这就是“小孔黑洞原理”所体现的“小孔黑洞现象”。
若以太阳为光源,则太阳光是一种全频谱的电磁波,可见光只是太阳光谱中的一部分。照射物体上的雷达探测电磁波不是可见光而已。当照射物体上的雷达探测电磁波进入一组并排安装的电磁波黑洞而被洞内众多反射方位无规则的反射物多次反射,在洞内众多反射物的反射方位无规则地反射一次衰减一次,直至入射的雷达探测电磁波之强度衰减为零,以及再也无法从小洞里反射出洞,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原理就是“小孔黑洞原理”或俗称的“黑窗原理”。
然而,有时“房间”里有光源,光线从房间里射出,就不存在“黑窗现象”,而且人们很容易发现有光亮的窗户。但如果用窗帘,一种阻断光线的窗帘遮住窗户,则房间里的人有光源用,房间外的人无法观察到窗户和房间的存在。本发明就是发明这样的一种“窗帘”,用它将己方要保护的带电磁波源的物体包起来,敌方则无论使用主动型雷达探测技术,还是使用被动型暗雷达探测技术,或使用遥感红外线成像技术都无法侦察到己方要保护带电磁波源的物体。至此,本发明可以将自带电磁波源和自带红外线源的物体都隐形保护起来。
从原理上看,本发明的隐形技术之科学性极易验证;从工艺上看也极易制造。
本发明的主要功能
按照本发明的阻断辐射波法设计的装置之主要功能就是吸收电磁波和阻断红外线的传播。无论对于主动发射电磁波进行探测的主动型雷达探测技术,还是不主动发射电磁波而是高灵敏度探测被探测物自行发出的电磁波的被动型暗雷达探测技术,或被探测物自行发出的红外线的遥感技术,本发明能可靠地让它们都失明、失效。它们的失明、失效,对于己方要保护带电磁波源的物体,如己方的雷达而言就是成功隐形。可见本发明在军事上的用途极广、军用价值极大。

Claims (7)

1.一种隐形装置,其特征是采用广谱电磁波无法透过的材料制成管形物,再将多个管形物靠在一起,令其一端以其轴线垂直于基体(1)的平面地密封地固定安装在红外线辐射波无法透过的板料两面分别覆盖一层辐射波无法透过的膜制成的基体(1)工作面上,基体(1)工作面的一部分成为管形物的底,管形物的另一端为开口状态,形成一个开口的小洞;在基体(1)的工作面上有多个小洞紧靠在一起按“四方连续结构”构成板状面,连成小洞群,小洞的开口端面构成接收雷达探测电磁波的入射面,其两个工作面上分别安装各自的小洞群,构成可以同时消波与阻断来自工作面两边的辐射波源发出的包括红外线在内的辐射波;采用具有电磁波单向透射特性的膜(4)覆盖其上,该膜(4)可刚可柔,与基体(1)的刚度保持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装置,其特征是按小洞群中的管形物之粗细构成管径粗细不同的小管群分别构成各自的四方连续结构的小洞群,并按趋于消波装置的表面,小洞群的管径趋细的规律依次叠装,管径最粗的小洞群安装在基体(1)上形成最里层,管径最细的小洞群安装在最上层而形成表面层,最里层到表面层各层共同构成多层组合物,除了管径最粗的小洞群安装在基体(1)上形成有底的小洞之外,其它各层的小洞群均无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隐形装置,其特征是基体(1)采用在热绝缘材料的两个工作面上分别覆盖一层反射电磁波的材料制成的,基体(1)可刚可柔,其刚度要求不受隐形物(0)外形的几何形状之局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隐形装置,其特征是小洞与相邻的小洞紧靠在一起时呈连续状态,小洞的洞截面几何形状和相邻小洞的洞截面几何形状不限制;装置中相邻的小洞靠在一起时可部分共管壁(2);小洞的管高与管径之比针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设定,比值越大,消波效果越显著,具体比值的选定由具体的隐形物(0)之技术要求和隐形实测结果综合评估后确定;小洞群中靠近洞口的管壁(2)的厚度越薄越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隐形装置,其特征是小洞群的入射面上所覆盖的膜(4)具有单向透射电磁波的特性,透射方向是小洞外的电磁波可畅通无阻地进入洞内,小洞内的电磁波无法透射到洞外去;在技术要求不高的运用场合中可以不采用具有电磁波单向透射特性的材料制成膜(4)而采用无电磁特性的普通膜;该膜(4)还具有耐温域宽、隔热和阻燃的性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隐形装置,其特征是每一个小洞内都从其底部到管壁(2)上,直至管口都安装针对广谱电磁波具有反射特性包括屑状物在内的细微颗粒制成的覆盖层(3),或安装针对广谱电磁波具有反射特性包括屑状物在内的细微绒毛的覆盖层(3),覆盖层(3)之消波材料或是金属细丝制成的金属绒毛,或是非金属的碳纤维制成的碳纤维绒毛,或是采用铁氧体细颗粒制备的涂层,消波材料的充填量由进入小洞的不同频段的电磁波与实验测试结果确定;消波材料的充填量不宜超过小洞空间的一半,且在小洞内充填厚度的剖面几何形状呈靠近洞口端的充填厚度略小于靠近洞底端的充填厚度。
7.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到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隐形装置的隐形方法,其特征是小洞消波法,将多个小洞连成小洞群之开口端面上设一层膜;电磁波射入小洞群的任何一个小洞里,其场强都会随电磁波在小洞内所作n次反射的过程中不断衰减,直至场强衰减为零而无法从小洞之洞口逃逸出去;在小洞内填充消波材料来增强消波效果。
CN201610396838.6A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隐形法与装置 Active CN1074650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96838.6A CN107465001B (zh)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隐形法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96838.6A CN107465001B (zh)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隐形法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65001A CN107465001A (zh) 2017-12-12
CN107465001B true CN107465001B (zh) 2021-02-26

Family

ID=60545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96838.6A Active CN107465001B (zh)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隐形法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6500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50456Y (zh) * 1998-11-28 1999-11-24 新疆鑫胜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隔音板
CN2509822Y (zh) * 2001-11-09 2002-09-0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一研究所 用于屏蔽室的超宽带截止波导通风箱
CN1473004A (zh) * 2002-07-18 2004-02-04 �Ϻ���ͨ��ѧ 电磁波吸收器
EP2081046A1 (en) * 2008-01-15 2009-07-22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interfering obstacle virtually removing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virtually removing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interfering obstacle
CN101609721A (zh) * 2009-05-15 2009-12-23 上海硅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微波暗室用蜂窝结构型微波吸收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88345B1 (fr) * 1988-11-18 1994-09-02 Thomson Csf Structure absorbant les ondes electromagnetiques.
JPH1181518A (ja) * 1997-09-02 1999-03-26 Ykk Corp 電磁波シールドパネル
KR100335346B1 (ko) * 1997-11-11 2002-06-20 이사오 우치가사키 전자파차폐성접착필름,이필름을채용한전자파차폐성어셈블리및표시소자
JP4314831B2 (ja) * 2003-01-22 2009-08-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電波吸収体
TW200426023A (en) * 2003-05-19 2004-12-01 Li-Hsien Yen Multilayer structure for absorbing electromagnatic wav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4363138A (ja) * 2003-06-02 2004-12-2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電波吸収反射体
JP2005079247A (ja) * 2003-08-29 2005-03-2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電波吸収体
CN1808046B (zh) * 2006-02-16 2010-06-16 王宝根 防红外线泄漏和防雷达布
CN102815400A (zh) * 2012-06-27 2012-12-12 赵立武 飞行器隐身方法及隐身设计
CN104901018B (zh) * 2015-06-10 2017-09-26 张继斌 一种具有反雷达侦测功能的面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50456Y (zh) * 1998-11-28 1999-11-24 新疆鑫胜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隔音板
CN2509822Y (zh) * 2001-11-09 2002-09-0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一研究所 用于屏蔽室的超宽带截止波导通风箱
CN1473004A (zh) * 2002-07-18 2004-02-04 �Ϻ���ͨ��ѧ 电磁波吸收器
EP2081046A1 (en) * 2008-01-15 2009-07-22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interfering obstacle virtually removing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virtually removing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interfering obstacle
CN101609721A (zh) * 2009-05-15 2009-12-23 上海硅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微波暗室用蜂窝结构型微波吸收材料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unable, switchable, and one-way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bers based on metamaterial structures";Yijun Feng;《2014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ntenna Technology: Small Antennas, Novel EM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iWAT)》;20141120;第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65001A (zh) 2017-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5178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detection of objects us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attenuation patterns
Panwar et al. Performance and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methods of airborne radome and stealth structures
US4606848A (en) Radar attenuating paint
Neng-Jing Radar ECCMs new area: anti-stealth and anti-ARM
KR101927491B1 (ko) 레이더-적외선 영역 흡수율-방사율 제어 복합 구조
CN104215950A (zh) 一种红外与微波波束合成的方法、装置及其系统
CN107465001B (zh) 一种隐形法与装置
RU2546470C1 (ru) Маскировочная сеть
CN104901018A (zh) 一种具有反雷达侦测功能的面板
US11424550B2 (en) Electromagnetic-wave absorber and method
Dranidis Airborne Stealth in a Nutshell-part I
Jha et al. Mechanical aspects in stealth technology
JP2991890B2 (ja) 赤外線放射抑制体、それを設けられてなるレーダドーム及び移動物体
Sheen et al. Active imaging at 350 GHz for security applications
Rezende et al. Radar cross section measurements (8-12 GHz) of flat plates painted with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Szczodrowska et al. A review of modern materials used in military camouflage within the radar frequency range
Liebe et al. Ultra-wideband indoor channel modelling using ray-tracing software for through-the-wall imaging radar
Chopra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IR signatures by optoelectronic techniques and countermeasures–a technical tutorial and review
Nag et al. Ramp response signatures for dielectric targets
RU2075721C1 (ru) Защитная маскирующая система
CN218228193U (zh) 一种工程伪装雷达吸波红外隐身板
RU145602U1 (ru) Широкодиапазонное оптико-зеркальное маскировочное покрытие
Zhang et al. Dema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3/8 mm Dual Band Transparent, Bulletproof and Stealth Integrated Radome Technology
RU2400882C1 (ru) Радиолокационная антенна с уменьшенной эффективной площадью рассеяния
KR101887484B1 (ko) 스텔스 기능을 포함하는 충돌 보호 구조물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