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9366A - 一种小麦骨干亲本创制利用的高效育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麦骨干亲本创制利用的高效育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39366A CN107439366A CN201710710886.2A CN201710710886A CN107439366A CN 107439366 A CN107439366 A CN 107439366A CN 201710710886 A CN201710710886 A CN 201710710886A CN 107439366 A CN107439366 A CN 1074393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at
- strain
- levels
- handan
- gene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00—Processes for modifying genotypes ;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associated natural traits
- A01H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hybridisation; Artificial pollination ; Fertilit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1/00—Processes for modifying genotypes ;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associated natural traits
- A01H1/04—Processes of selection involving genotypic or phenotypic markers; Methods of using phenotypic markers for selec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bry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骨干亲本创制利用的高效育种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小麦骨干亲本创制目标品系的方法。本发明首次将抗蚜、适宜机械化生产育种目标纳入高产小麦品种选育,采用了“六种播种、六不管理、六抗选择”品种选择新方法,育成了适应机械化栽培的抗倒抗蚜高产小麦邯麦13、优质高产小麦邯麦14、节水高产小麦邯麦15、耐热高产小麦邯麦16等小麦新品种九个。实现了抗蚜抗病、耐密抗倒、抗旱耐热、抗冻害抗穗发芽多抗性的有机结合和高产广适、高产优质的协同改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质创新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小麦骨干亲本创制利用的高效育种新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育种的成败与否,亲本选配是基础,而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又是实现育种突破的关键。近年黄淮麦区育成审定了一批小麦品种,但突破性品种较少。20世纪80年代我国育成品种增产幅度10%以上,现在审定的品种增产幅度在3-5%。从近年育成小麦品种的系谱分析看出,每一时期审定的品种主要是利用前一个时期选育的品种作亲本,尤其是主要推广品种作为亲本的利用率更高,有限的亲本经过多家育种单位几轮杂交选育之后,遗传基础变窄,遗传多样性降低,不仅限制了小麦产量和品质潜力的提高,也使得推广品种在各种病害和多变环境下变得十分脆弱,严重制约了小麦育种工作的进展。因此,小麦育种要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在利用现有亲本的基础上,注重创造、发现新的优良种质资源并加以利用。从很大程度上说,作物育种的历史也就是骨干亲本利用的历史。骨干亲本研究的重要性已经引起许多育种家的高度重视。为此,就小麦骨干亲本的创制和利用进行了研究。
长期的小麦育种实践证明,品种育成初期,很多微效基因处于杂合状态,群体内个体间的许多重要性状存在遗传差异,特定环境条件下某些性状会有明显的表现。育种家为了得到符合育种目标的理想分离个体,就需要对后代个体不断选择,使得来自同一杂交组合的不同个体和同一个体的不同世代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为了提高某一农艺性状的选择效果,常常设置相应的环境条件,提高选择强度,达到目标农艺性状选择的目的。如病害接种鉴定使抗病、感病个体得以充分表现;干旱胁迫可使品种内不同耐旱个体得以表现,进而选择抗旱品种;早播降低抗寒性使同一品种内抗冻害、不抗冻害的个体差异更好的表达;高温胁迫下耐热性选择,使后代在耐热性方面得到提高;高密度种植选择鉴定姊妹系之间不同的抗倒性等。利用品系微效基因杂合性分离个体,通过鉴定环境设计和育种家对目标农艺性状表型的个性化选择,达到骨干亲本创制利用的最大化,将极大地提高小麦育种效率,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小麦骨干亲本创制目标品系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小麦骨干亲本与不同亲本材料杂交,经连续多代自交选择,直到得到多个满足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
骨干亲本,是指直接用来培育一批大面积推广品种或由其衍生出许多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亲本材料。本发明实施例的骨干亲本是邯86-4032普通小麦品种类型,由其衍生出邯86-4032、邯87-5040、邯88-6012、邯93-4564、邯93-6182亲本材料,杂交培育出邯93-4589、邯93-4564、邯9587、邯95-6172、邯00-7086、邯麦13、邯麦14、邯麦15、邯麦16九个小麦品种。
所述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为该株系的小区的变异植株数量百分比小于2.5%;
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按照如下方法获取(参考执行标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中的一致性):观察整个小区的植株性状,计算变异率,整个小区的变异植株数量百分比小于2.5%时,则该待选株系视为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
变异植株: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变异植株数量的确定:目测观察待选株系抽穗期、株高、穗形状、芒类型、成熟期、冻害、抗病性等农艺性状的一致性,确定变异植株数量。
变异植株数量百分比的计算公式:变异植株数量%=变异株数/小区总株数×100%
2)将多个所述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在六不管理逆境下进行对应的抗性鉴定;
选取所述待选株系的抗性鉴定符合如下(1)-(7)选择标准的株系为目标品系。
(1)株高72-78cm;
(2)亩穗数42-47万、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2-44克;
(3)抗倒伏1级;
(4)冻害2-3级;
(5)白粉病2-3级和条叶锈病2-3级,
(6)熟相1-3级;
(7)产量较同期对照增产5-8%的品系;
所述六不管理逆境及其对应的抗性鉴定为如下:
第一个不管理逆境为密植不防倒,对应抗倒伏性鉴定;
第二个不管理逆境为干旱不浇水,对应抗旱性鉴定;
第三个不管理逆境为接种不防病,对应抗白粉病鉴定和抗条叶绣病鉴定;
第四个不管理逆境为免药不治虫,对应抗蚜性鉴定;
第五个不管理逆境为高温不揭棚,对应耐热性鉴定;
第六个不管理逆境为阴雨不抢收,对应抗穗发芽鉴定;
所述密植不防倒为按照每亩25万基本苗条播且在拔节期不喷施防倒伏药剂;
所述干旱不浇水为生育期只浇拔节1水;
所述接种不防病为种植诱发行接种使小麦感染白粉病和条叶锈病,且全生育期不喷药防治白粉和条叶锈病;
所述免药不治虫为全生育期不喷药防治蚜虫;
所述高温不揭棚为开花后15天增盖塑料棚高温胁迫,直到成熟不揭棚;
所述阴雨不抢收为蜡熟到收获遇雨时延迟收获,直到籽粒含水量小于13%时收获。
上述同期对照品种为品系出圃时期的国家区试对照品种。
抗倒伏性鉴定按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MYT1301-2007)记载标准1-5级记载倒伏情况鉴定抗倒性;
所述防倒伏药剂为多效唑、矮壮素或助壮素等;
抗旱性鉴定按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MYT1301-2007)记载标准1-5级调查抗旱性。
所述白粉病鉴定和条叶绣病鉴定按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MYT1301-2007)记载标准1-5级调查白粉病、条叶锈病
所述抗蚜性鉴定按照小麦抗蚜虫技术规范中蚜害级别0-6划分标准鉴定抗蚜性;
所述耐热性鉴定按照千粒重热感指数评价品系耐热性,千粒重热感指数 YD为某品系热胁迫千粒重,YP为某品系正常环境下的千粒重,为所有品系热胁迫处理千粒重平均值,YP所有品系正常环境下千粒重平均植。S≤1为耐热品系,S≥1为热敏感品系。
所述抗穗发芽鉴定为收获后室内调查记载芽麦籽粒数量,计算芽粒百分率,筛选芽粒率3-5%的品系(芽粒率(%)=芽麦粒数/总粒数×100);
上述方法中,若所述目标品系的抗性鉴定符合如下(1)-(11)全部选择标准,则该目标品系进一步进行生产适应性鉴定,选取全部符合如下a-i标准的株系为目标品系;
所述(1)-(11)选择标准如下:
(1)株高72-78cm;
(2)亩穗数42-47万、穗粒数33-35粒和千粒重42-44克;
(3)抗倒伏1级;
(4)冻害2-3级;
(5)白粉病2-3级和条叶锈病2-3级;
(6)熟相1-3级;
(7)产量较同期对照增产5-8%;
(8)抗旱2-3级;
(9)百穗蚜虫量小于500头。
(10)千粒重热感指数小于1;
(11)芽粒率3-5%;
所述生产适应性鉴定的方法如下:将抗性鉴定符合所述(1)-(11)全部选择标准的目标品系分别进行深播、浅播、稀播、密播、早播和晚播,选取全部符合如下a-i选择标准的品系为目标品系;
a)6-7天出苗;
b)冻害2-3级;
c)抗倒1级
d)抗旱2-3级
e)亩穗数42-47万;
f)穗粒数33-35粒;
g)千粒重42-44克;
h)株高75-78cm;
i)产量较同期对照增产5-8%。
所述深播为播种深度为6cm;
所述浅播为播种深度为2cm;
所述稀播为播种密度为亩播量15万基本苗;
所述密播为播种密度为亩播量30万基本苗;
所述早播为播种时间为9月25日;
所述晚播为播种时间为10月25日。
上述试验鉴定播种地点为邯郸市。
上述方法中,
所述自交为每代进行播种自交和田间选择(自交选择到F4或F5、F6、F7代,直到得到多个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
所述每代的播种方式及田间选择标准如下:
F1代:按照密度为2.4万/亩基本苗点播,全生育期浇越冬、拔节、抽穗、灌浆浇4水,一株一穗法收获;
F2代:按照密度为2.4万/亩基本苗点播,全生育期浇越冬、拔节、抽穗、灌浆水4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0cm-75cm、单株穗数13-15个、单穗粒数为40-45个,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熟相1-3级;
F3代:按照密度为6.6万/亩基本苗点播,生育期浇越冬、拔节、灌浆3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0cm-75cm、单株穗数13-15个、单穗粒数为40-45个,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熟相1-3级;
F4代:按照密度为13.0万/亩基本苗条播,生育期浇拔节、灌浆2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2-75cm、600-670穗/m2、穗粒数38-40个,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抗旱2-3级,熟相1-3级;
F5-7代:按照密度18万/亩基本苗条播,生育期浇拔节1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5-78cm、670穗/m2左右、穗粒数38-40个,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抗旱2-3级、熟相1-3级。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
小麦邯86-4032保藏号CGMCC NO.14328与85中47杂交,对应的同期对照品种为晋麦47,得到的目标品系为邯93-4589;
或小麦邯86-4032保藏号CGMCC NO.14328与85中33杂交,对应的同期对照品种为鲁麦14,得到的目标品系为邯95-6172品系;
或87-5040与烟中144杂交,对应的同期对照品种为石4185,得到的目标品系为邯9587;
所述87-5040为所述小麦邯86-4032保藏号CGMCC NO.14328的自交后代,具体见实施例;
或邯88-6012与石86-5144杂交,对应的同期对照品种为冀麦36,得到的目标品系为邯93-4564;
所述邯88-6012为所述87-5040的自交后代,具体见实施例;
或邯93-4572与山农太91136杂交,对应的同期对照品种为石4185,得到的目标品系为邯00-7086;
所述邯93-4572为所述邯88-6012和石86-5144的杂交后代,具体见实施例;
或邯93-6182与山农太91136杂交,对应的同期对照品种为石4185,得到的目标品系为邯00-7095;
所述邯93-6182为所述邯86-4032保藏号CGMCC NO.14328与烟中144的杂交后代,具体见实施例;
或邯00-3207与邯93-4564杂交,对应的同期对照品种为石4185,得到的目标品系为邯05-5093;
所述邯00-3207为所述冀麦37与石86-5144的杂交后代,具体见实施例;
或邯5267与邯93-4564杂交,对应的同期对照品种为良星99,得到的目标品系为邯05-5092;
所述邯5267为所述鲁麦14与冀84-5418的杂交后代,具体见实施例;
或山农太91136与石86-5144杂交,对应的同期对照品种为石4185,得到的目标品系为邯01-6228。
所述山农太91136为所述邯7808与PH82-2-2的杂交后代,具体见实施例;
上述方法中的六不管理逆境下进行对应的抗性鉴定在利用小麦骨干亲本创制目标品系中的应用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上述方法中的六不管理逆境下进行对应的抗性鉴定和所述生产适应性鉴定在利用小麦骨干亲本创制目标品系中的应用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上述小麦邯86-4032保藏号CGMCC NO.14328在创制目标品系或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邯86-4032于2017年7月1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328,分类命名为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本发明的试验证明,
1、本发明首次提出了利用品系育成初期微效基因的杂合性原理,通过表型性状观察,发掘遗传不稳定品系邯86-4032、石86-5144、山农太91136。通过特定逆境设计和不同目标性状选择,获得优异亲本并加以利用,培育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新观点,实现了小麦亲本利用技术的创新。
2、通过小麦亲本利用新技术的实践,创制了小麦骨干亲本邯86-4032,选育出邯87-5040、邯88-6012、邯93-4572、邯93-6182优异亲本材料;挖掘出石86-5144(冀麦36)、山农太91136骨干亲本品种,并通过逆境胁迫定向选优改良,鉴定出石86-5144抗蚜系和山农太91136抗冻害品系。通过以上骨干亲本及其升代系、衍生系、改良提高系的合理利用,培育出邯4564、邯4589、邯6172、邯麦9号、邯00-7086、邯麦13、邯麦14、邯麦15、邯麦16九个小麦新品种,实现了骨干亲本创制利用的最大化,极大地提高了小麦育种效率。
3、首次将抗蚜、适宜机械化生产育种目标纳入高产小麦品种选育,采用了“六种播种、六不管理、六抗选择”品种选择新方法,育成了适应机械化栽培的抗倒抗蚜高产小麦邯麦13、优质高产小麦邯麦14、节水高产小麦邯麦15、耐热高产小麦邯麦16。实现了抗蚜抗病、耐密抗倒、抗旱耐热、抗寒抗穗发芽多抗性的有机结合和高产优质的协同改良。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骨干亲本邯86-4032的选育
一、骨干亲本邯86-4032的选育
母本邯7808:邯郸市农科院自育品种,由洛夫林10号与矮杆早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穗大粒多、抗寒抗倒、抗锈病、抗白粉、晚熟脱水慢。(邯7808记载在如下文献中:邯麦1号,中国小麦品种志(1983-1993),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05)
父本CA8059:中国农科院培育,具有早熟、抗旱节水、耐热、落黄突出的特性。(CA8059记载在如下文献中:小麦慢病性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王竹林等,麦类作物学报,2006,(26))。
邯86-4032骨干亲本制备方法如下:
1、1982年5月,选用邯7808为母本,与父本CA8059杂交,得到杂交F0代种子。
2、1982-1983年,种植F1代杂交种子,并采用选穗法收获F1代;
3、1983-1984年点播种植并选择F2代,入选成穗多、穗部性状好、抗病性强的单株10株;
4、1984-1985年种植选择F3代优良单株15株;
5、1985-1986年种植F4代15个株系,通过田间观察比较,入选矮杆抗倒、穗大粒多、熟期适中的优良株系86-4032及优良单株8个,得到邯86-4032骨干亲本。
邯86-4032于2017年7月1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328,分类命名为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二、邯86-4032、石86-5144、山农太91136骨干亲本的发掘
1、田间表型检测
(1)邯86-4032(上述一选育):表现遗传稳定性较差,半冬性,抗冬季冻害,分蘖力中等,多花多实,矮杆抗倒,熟期适中,综合性状协调,但穗数偏少、耐热抗干热风能力较差、抗白粉病一般。期望通过定向选育得到弱化缺点的改良系。
(2)石86-5144:表现遗传稳定性差,丰产性、抗病性、耐热性好,后期灌浆快,落黄好,粒重高,蚜虫抗性中等。期望通过定向选择得到抗蚜改良系。(石86-5144记载在如下文献中:高产、稳产、抗病小麦石5144,高义昌等,现代农业科技,1993,05)。
(3)山农太91136:表现遗传稳定性较差,抗病性较好,品质优良,冬春抗冻性弱。期望通过定向选择得到抗冻害品系。(山农太91136是山东农业大学利用邯7808与PH82-2-2杂交培育而成的小麦品系。邯7808记载在如下文献中:邯麦1号(邯7808),中国小麦品种志(1983-1993),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05;PH82-2-2记载在如下文献中:高蛋白优质面包冬小麦新品种PH82-2-2,田纪春等,北京农业,1995(2))
2、室内系谱追踪和品质检测
(1)邯86-4032经系谱追踪分析,具有来源于洛夫林10号和水源86的矮杆基因Rh1、Rh2,有降低株高增加抗倒性和提高粒数、粒重的作用。该品系是大面积广适型品种西农6028、碧蚂4号、北京8号、早洋麦的后代,有关中老麦、碧玉麦、蚂蚱麦地方品种,和德、意、苏、日、美、罗、荷、智利多个国外品种的亲缘关系,遗传基础丰富。
(2)石86-5144(冀麦36)含有国外品种山前麦亲缘关系,继承了国外品种抗病性、落黄性突出的优点。
(3)山农太91136,经品质检测,蛋白质含量15%、湿面筋含量32.0%,稳定时间15.0min,品质达到优质强筋。
实施例2、邯86-4032、相关骨干亲本的制备
(一)邯86-4032创制亲本材料邯87-5040、亲本材料邯88-6012
(1)1986年田间选择邯86-4032单株8个,10月在白粉病感病圃,按照密度13万/亩基本苗,种植邯86-4032单株自交后的F5代株系,并种植铭贤169白粉病和条锈病诱发行(铭贤169记载在如下文献中: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0):59-62,左丽玲等),全生育期浇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3次,白粉病自然诱发,条锈病接种诱发,增加病害选择压力,1987年6月进行田间选择,入选亩穗数40万,穗粒数36个、千粒重41克,白粉病2级(检测标准按照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1034-2010)、条锈病3级(检测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43.1-2007)的抗病系邯87-5040出圃,并从中进一步选择87-5040单株13个。
(2)1987年10月,按照密度13万/亩,种植87-5040单株自交后的F6代单株株系,生育期仅浇拔节水1水,增加抗旱选择压力,1988年6月选择抗旱2级(检测标准按照国标GB/T21127-2007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鉴定)、熟相1级(NY/T1301-2007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产量较对照品种冀麦24增产8%的高产抗旱株系88-6012出圃。(冀麦24记载在如下文献中: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王琳琳)
(二)石86-5144、山农太91136创制亲本材料石86-5144-8抗蚜系和亲本材料山农太91136-3抗冻害品系
(1)1987年10月,按照密度13万/亩,种植石86-5144选株15个,生育期浇3水,1988年4-5月蚜虫盛发期不进行喷药防治(检测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443.7-2007),并调查每个株系百穗蚜虫数目,6月入选百穗蚜虫发生量小于500头的抗蚜系石86-5144-8出圃。
(2)1987年10月,按照密度13万/亩,9月25日提早播种,播深2cm浅播种植山农太91136选株23个,生育期浇拔节1水。苗期干旱、旺长,所种株系冻害加重发生。1988年6月入选冻害2级(NY/T1301-2007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的山农太91136-3、山农太91136-13、山农太91136-20株系出圃,经室内品质指标检测(国标:GB/T17320-2013小麦品种品质分类),筛选出蛋白质含量15.0%,湿面筋含量32.0%,稳定时间15min,冻害2级的抗冻害优质品系山农太91136-3出圃。
实施例3、骨干亲本邯86-4032、邯87-5040、邯88-6012、石86-5144-8(冀麦36)、山农太91136-3(山农太91136)创制小麦品系
(一)、骨干亲本创制品系的方法的建立
一、杂交后自交得到稳定候选株系
1、F1代,将不同的亲本杂交,得到杂交F0代,杂交F0代种植自交得到F1代。F1代按照密度为2.4万/亩基本苗点播,行距28cm,株距10cm,每穴1粒点播;行长1m,每行10穴,每组合种植1-5行不等,依F0代杂交种子数量而定。全生育期浇越冬、拔节、抽穗、灌浆水4水,一株一穗法收获。
2、F2代,按照密度为2.4万/亩基本苗点播,行距28cm,株距10cm,每穴1粒点播;行长4m,每行40穴,每单株种植20行,后代种植群体800株;生育期浇越冬、拔节、抽穗、灌浆4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0cm-75cm、单株穗数13-15个、单穗粒数40-45个,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熟相1-3级。
3、F3代:按照密度为6.6万/亩基本苗点播,行距20cm,株距5cm,每穴1粒点播;行长4m,每行80穴,每单株种植4行,后代种植群体320株;生育期浇越冬、拔节、灌浆3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0cm-75cm、单株穗数13-15个、单穗粒数40-45个,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熟相1-3级。
4、F4代:按照密度为13.0万/亩基本苗条播,行距15cm;行长4m,每行117粒,每个单株种植2行,后代群体235株;生育期浇拔节、灌浆2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2-75cm、600-670穗/m2、穗粒数38-40个,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抗旱2-3级,熟相1-3级。
若得到农艺性状达到一致的待选株系,则不进行自交,如果未得到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则继续自交直至得到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
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按照如下方法获取(参考执行标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中的一致性):观察整个小区的植株性状,计算变异率,整个小区的变异植株数量百分比小于2.5%时,则该待选株系为视为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
变异植株: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变异植株数量的确定:目测观察待选株系抽穗期、株高、穗形状、芒类型、成熟期、冻害、抗病性等农艺性状的一致性,确定变异植株数量。
变异植株数量百分比的计算公式:变异植株数量%=变异株数/小区总株数×100%
5、F5-7代:按照密度18万/亩基本苗条播,行距15cm,行长4m,每行160粒,每个单株种植2行,后代群体320株;生育期仅浇拔节1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5-78cm、600-670穗/m2左右、穗粒数38-40个,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抗旱2-3级、熟相1-3级。
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六抗逆性筛选鉴定目标品系
根据株系稳定一致性的快慢,将上述F4代、F5代、F6代或F7代已经达到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参加“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的综合抗逆性筛选鉴定。
“六不管理”逆境条件及其抗逆性筛选标准如下:
(1)密植不防倒条件检测抗倒性:按照每亩25万基本苗密植条播,拔节期不喷施多效唑、矮壮素、助壮素等防倒伏药剂—不防倒,抽穗到成熟阶段,按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MYT1301-2007)记载标准1-5级记载倒伏情况鉴定抗倒性。
(2)干旱不浇水条件检测抗旱性:生育期只浇拔节1水(不浇越冬、抽穗和灌浆水),进行抗旱鉴定,按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MYT1301-2007)记载标准1-5级调查抗旱性;
(3)接种不防病条件检测抗病性:种植铭贤169感病诱发行(既为白粉病诱发行又为条锈病诱发行),全生育期不喷药防治白粉病和条叶锈病,按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MYT1301-2007)记载标准1-5级调查白粉病、条叶锈病;
(4)免药不治虫条件检测抗蚜性:全生育期不喷药防治蚜虫,按照小麦抗蚜虫技术规范中蚜害级别0-6划分标准鉴定抗蚜性;
(5)高温不揭棚条件检测耐热性:开花后15天增盖塑料棚进行高温胁迫,直到到成熟一直不揭棚,按照千粒重热感指数评价品系耐热性,千粒重热感指数 YD为某品系热胁迫千粒重,YP为某品系正常环境下的千粒重,为所有品系热胁迫处理千粒重平均值,YP所有品系正常环境下千粒重平均植。S≤1为耐热品系,S≥1为热敏感品系。
(6)阴雨不抢收条件检测籽粒发芽情况:蜡熟到收获遇雨时延迟收获期直至籽粒含水量小于13%收获(不抢收),收获后室内调查记载芽麦籽粒数量,计算芽粒百分率,筛选芽粒率3-5%的品系(芽粒率(%)=芽麦粒数/总粒数×100)。
在上述(1)-(6)六不管理逆境条件,选取满足至少达到(1)-(7)这7个选择标准的品系为目标品系:
1)株高72-78cm;
2)亩穗数42-47万、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2-44克;
3)抗倒伏1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MYT1301-2007));
4)冻害2-3级(NY/T1301-2007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5)白粉病2-3级和条叶锈病2-3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MYT1301-2007)),
6)熟相1-3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MYT1301-2007));
7)产量较同期对照增产5-8%的品系。同期对照为目标品系进行六抗性筛选鉴定时河北省区试或国家区试相应对照品种,区试对照品种随时间推移在不断更换。
8)抗旱2-3级(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MYT1301-2007));
9)百穗蚜虫量小于500头(小麦抗蚜虫技术规范中蚜害级别0-6划分标准,小麦抗蚜虫评价技术规范的公开日:2007-09-14发布,2007-12-01实施)。
10)千粒重热感指数小于1(千粒重热感指数评价,具体见前面);
11)芽粒率3-5%(具体见前面);
若上述目标品系达到上述(1)-(11)的11个选择标准,则进一步进行机械化生产适应性鉴定。
三、生产适应性鉴定目标品系
根据株系抗逆性鉴定结果,对达到(1)-(11)选择标准的目标品系进一步进行机械化生产适应性鉴定,具体采用机播“六种播种”处理种植条件如下:
设置9月25日(早播)、10月5和15日(适播期)、25日(晚播)不同播期试验;2cm(浅)、4cm(适宜)、6cm(深)不同播深试验;亩播量15万(稀播)、20万和25万(适宜)、30万(密播)不同播量试验。
鉴定品系在上述试验中同时达到a-i如下选择标准的品系为目标品系:
a)6-7天出苗;
b)冻害2-3级;
c)抗倒1级;
d)抗旱2-3级;
e)亩穗数42-47万;
f)穗粒数33-35粒;
g)千粒重42-44克;
h)株高75-78cm;
i)产量较同期对照增产5-8%。
8、农艺性状鉴定选择执行标准:①抗倒性、抗旱性、穗发芽、冻害、熟相(落黄性)鉴定调查,按照MYT1301-2007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分级记载。②白粉病,按照国标DB51T1034-2010小麦白粉病田间鉴定标准进行。③锈病,按照国标NY/T1443.1-2007小麦抗锈病评价技术规范进行鉴定。④抗蚜性,按照国标NY/T1443.1-2007小麦抗蚜虫评价技术规范进行鉴定。⑤耐热性,按照陈希勇、孙其信春小麦耐热性鉴定方法鉴定。
(二)邯86-4032创制邯93-4589品种
一、杂交后自交得到稳定候选株系
(1)1989年5月利用邯86-4032与85中47杂交,当年获得F0代杂交种子。(85中47记载在如下文献中:冬小麦邯5316的表现及栽培要点,新疆农业科学,2002,21期)。
(2)1989-1990年将F1代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1的方法种植选择F1代,晋升F2代。
(3)1990-1991年将F2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2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2代单株10个,晋升F3代。
(4)1991-1992年将F3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3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3代单株23个,晋升F4代。
(5)1992-1993年将F4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4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选出如下F4代株系93-4583、93-4586、93-4589出圃,这些株系小区变异植株数量百分比均为2.0%,即为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
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六抗逆性筛选鉴定目标品系
1993-1994年,将上述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93-4583、93-4586、93-4589按照上述二的方法,每亩25万基本苗密植条播,进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的综合抗逆性筛选鉴定:入选株高78cm、亩穗数45万、穗粒数33粒、千粒重44克、抗倒1级、冻害3级、白粉病3级、条叶锈病3级、熟相1级,产量较晋麦47对照品种增产8%、抗旱2级的株系出圃,命名为邯93-4589,该品系达到1)-7)的抗性指标。(晋麦47记载在如下文献中:旱地小麦新品种晋麦47号,李秀绒,农业科技通讯,1996年05期)。
该目标品系六抗性选择未同时达到(1)—(11)选择标准,则不再进行机械化生产适应性鉴定,邯93-4589即为目标品系。
三、目标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邯93-4589在1995-1997年参加河北省低水肥区试,1998-2000年参加国家黄淮旱地区试,1998年河北省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98002号,2001年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110。
(三)邯86-4032创制邯95-6172品种
一、杂交后自交得到稳定候选株系
(1)1989年5月利用邯86-4032与85中33(中引一号)杂交当年获得F0代杂交种子。(85中33文献记载如下:适合麦棉两熟的小麦新品种-85中33,鲍思敬,农业科技通讯,1992,3期)。
(2))1989-1990年将F1代按照上述(一)中的1的方法种植选择F1代,晋升F2代。
(3)1990-1991年将F2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2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2代单株58个,晋升F3代。
(4)1991-1992年将F3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3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3代单株154个,晋升F4代。
(5)1992-1993年将F4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4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4代单株75个,晋升F5代。
(6)1993-1994年将F5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5代(按照(一)中的5的标准选择)单株53个,晋升F6代。
(7)1994-1995年将F6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收获95-6172、95-6174、95-6182等优良株系22个,这些株系小区变异植株数量1.5%,得到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
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六抗逆性筛选鉴定目标品系
1995-1996年将上述22个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按照上述的(一)的二中的方法,25万/亩密度种植22个株系,进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的综合抗逆性筛选鉴定:入选株高75cm,亩穗数42-47万、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2-44克,抗倒伏1级、冻害2级、白粉病2级、条叶锈病2级、熟相1级、产量较鲁麦14对照品种增产5-8%、抗旱2级、百穗蚜虫量小于500头、千粒重热感指数小于1、芽粒率3%的95-617295-6174、95-6182品系出圃,为目标品系。(鲁麦14记载在如下文献:鲁麦14对山东新选育小麦品种的遗传贡献,盖红梅,作物学报,2012,38(6):954-961)
该目标品系全部达到了(1)—(11)选择指标,进一步进行机械化播种生产适应性鉴定目标品系。
三、生产适应性鉴定目标品系
(1)1996-1997年:将目标品系6172、6174、6182按照上述(一)的三中的方法进行“六种播种”处理种植,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品系。
按照(一)中的三a)—i)标准:
入选在各处理条件下:6-7天出苗、冻害2级、抗倒1级、抗旱2-3级、亩穗数42-47万、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2-44克、株高75-78cm,产量较对照鲁麦14增产8%的93-6172为更好的目标品系。
四、目标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邯95-6172在1998-2003年参加河北省、国家区试,2000-2002年参加山东、山西省区试,2003年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13、2003036,2001年河北省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01004号,2002年山东、山西省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2】2号、晋审麦2003036。
(四)邯87-5040创制邯麦9号品种
一、杂交后自交得到稳定候选株系
(1)1995年5月,利用87-5040做母本,烟中144为父本杂交,当年获得43粒F0代杂交种子。(烟中144文献记载如下:鲁麦13(烟中144),中国小麦品种志(1983-1993),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05;)
(2)1995-1996年将F1代按照上述(一)中的1的方法种植选择F1代,晋升F2代。
(3)1996-1997年将F2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2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2代单株78个,晋升F3代。
(4)1997-1998年将F3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3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3代单株8个,晋升F4代。
(5)1998-1999年将F4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4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4580、4583、4587等15个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各株系小区的变异数量为1-2.5%)。
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六抗逆性筛选鉴定目标品系
1999-2000年,将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4580、4583、4587等15个株系按照上述二中的方法,25万/亩密度种植,进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的综合抗逆性筛选鉴定:入选株高75cm,亩穗数45万、穗粒数33粒、千粒重42克,抗倒1级、冻害3级、白粉3级、锈病3级、熟相1级,产量较石4185对照品种增产5%的高产品系4583出圃,按照组合编号命名为邯9587。(石4185记载在如下文献中:冬小麦新品种冀审石4185,付大平,作物杂志,1998,5)
该目标品系未全部达到二—(1)—(11)抗性指标,因此,不再进行生产适应性鉴定,邯9587即为目标品系。
三、目标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邯9587品系2000-2003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区试,2003年省级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03005号。
(四)邯88-6012创制邯93-4564品种和邯93-4572材料
一、杂交后自交得到稳定候选株系
(1)1989年5月,利用邯88-6012为母本,与石86-5144杂交,当年收获F0代杂交种子10粒。(石86-5144记载在如下文献中:高产、稳产、抗病小麦石5144,高义昌等,现代农业科技,1993,05)。
(2)1989-1990年将F1代按照上述(一)中的1的方法种植选择F1代,晋升F2代。
(3)1990-1991年将F2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2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2代单株22个,晋升F3代。
(4)1991-1992年将F3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3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3代单株24个,晋升F4代。
(5)1992-1993年F4代,将F4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4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93-4564、93-4566、93-4572等14个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各株系小区的变异数量为2.0-2.5%)。
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六抗逆性筛选鉴定目标品系
1993-1994年,将上述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93-4564、93-4566、93-4572等14个品系,按照每亩25万密植条播,进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的综合抗逆性筛选鉴定。
入选株高75cm,亩穗数43万、穗粒数35粒、千粒重42克,抗倒伏1级、冻害2级、白粉病2级、条叶锈病3级、熟相1级、产量较对照冀麦36增产7%,百穗蚜虫量小于500头的品系邯93-4564出圃。(冀麦36记载在如下文献中: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6研究及应用,郭进考,科技与效益,1997,2)。该品系符合(1)—(7)选择标准。该目标品系未全部达到了二—(1)—(11)选择标准,因此,不再进行生产适应性鉴定。
入选倒伏1级、冻害2级、白粉2级、条叶锈病3级、熟相1级,产量较对照增产2%,百穗蚜虫400头的品系的93-4572为亲本材料储备。
(五)邯93-4564创制邯麦15品种
一、杂交后自交得到稳定候选株系
母本邯00-3207为邯郸农科院自育品系,由冀麦37与石86-5144杂交经过1-3代选育而成。(冀麦37记载在如下文献中:冀麦37高产栽培技术,张耀泉等;农村科技开发,1998年09期;石86-5144记载在如下文献中:高产、稳产、抗病小麦石86-5144,高义昌等,现代农业科技,1993,05)。
(1)2000年5月,利用邯00-3207为母本,邯93-4564为父本杂交,当年获得15粒F0代杂交种子。
(2)2000-2001年将F1代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1的方法种植选择F1代,收获F2代种子。
(3)2001-2002年将F2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2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2代单株15个,收获F3代种子。
(3)2002-2003年将F3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3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3代单株3个。
(4)2003-2004年将F4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4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选出如下F4代单株9个。
(5)2004-2005年将F5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05-5093、05-5098、05-5103、05-5105等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13个(各株系小区内植株变异数量为2.0-2.5%)。
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六抗逆性筛选鉴定目标品系
2005-2006年将上述05-5093、05-5098、05-5103、05-5105等13个品系按照上述的(一)的二中的方法,每亩25万基本苗密植条播,进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的综合抗逆性筛选鉴定:入选株高75cm、亩穗数42万、穗粒数35粒、千粒重43克、抗倒1级、冻害2级、白粉病3级、条叶锈病3级、熟相1级、产量较对照石4185对照品种增产6%,抗旱2级品系05-5093出圃,为目标品系。(石4185记载在如下文献中:冬小麦新品种冀审石4185,付大平,作物杂志,1998,5)。该目标品系未全部达到二—(1)—(11)选择标准,因此,不再进行生产适应性鉴定。
三、目标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邯05-5093参加2011-2015年河北省区试,2016年河北省审定,审定名称邯麦15,审定编号:冀审麦2016004号。
(六)邯93-4564创制邯麦16品种
一、杂交后自交得到稳定候选株系
邯5267为邯郸市农科院自育品系,由鲁麦14与冀84-5418杂交1-5代选育而成。(鲁麦14记载在如下文献中:鲁麦14对山东新选育小麦品种的遗传贡献,盖红梅等,作物学报,2012,38(6)。冀84-5418记载在如下文献中:冀84-5418小麦,高文昌等,种子世界,1990年11期)
(1)2000年5月利用邯5267为母本,邯93-4564为父本杂交,当年获得F0代杂交种子8粒。
(2)2000-2001年将F1代按照上述(一)中的1的方法种植选择F1代,晋升F2代。
(3)2001-2002年将F2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2的方法种植和选择,入选优良单株13个,晋升F3代。
(4)2002-2003年将F3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3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3代单株18个,晋升F4代。
(5)2003-2004年将F4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4的方法种植,入选优良单株14个,晋升F5代。
(6)2004-2005年将F5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05-5080、5088、5092等10个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各株系小区内植株变异数量为1.0-2.5%)。
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六抗逆性筛选鉴定目标品系
2005-2006年,将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05-5080、05-5088、05-5092等10个按照上述二中的方法,按照每亩25万密植条播,在“六不管”逆境条件,进行“六抗性”选择。入选株高75cm,亩穗数43万、穗粒数33粒、千粒重42克、抗倒伏1级、冻害2级、白粉病3级、条叶锈病3级、熟相1级、产量较良星99对照品种增产5%、千粒重热感指数小于1的品系05-5092出圃。(良星99记载在如下文献中:良星99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刘青爽,现代农村科技,2014(6))。该品系达到(1)-(7)的选择标准。该目标品系未全部达到二—(1)—(11)选择标准,因此,不再进行生产适应性鉴定。
三、目标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邯05-5092参加2011-2014年国家黄淮北片水地区试,2014年国家审定,审定名称邯麦16,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10。
(七)山农太91136创制邯00-7086品种
一、杂交后自交得到稳定候选株系
(1)1993年5月,利用邯93-4572为母本,山农太91136为父本杂交,当年获得45粒F0代杂交种子。
(2)1993-1994年将F1代按照上述(一)中的1的方法种植选择收获F1代,晋升F2代。
(3)1994-1995年将F2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2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单株13个,晋升F3代。
(4)1995-1996年将F3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3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单株77个,晋升F4代。
(5)1996-1997年F4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4的方法种植,入选F4代株系45个,晋升F5代。
(6)1997-1998年F5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5代株系35个,晋升F6代。
(7)1998-1999年F6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入选F6代株系34个,并从入选株系中选择优株55个,晋升F7代。
(8)1999—2000年将F7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7068、7082、7086、7088等稳定株系13个(各株系小区内植株变异数量为1.5-2.0%)。
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六抗逆性筛选鉴定目标品系
2000-2001年,将上述7068、7082、7086、7088等株系13个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按照上述的(一)的二中的方法,每亩基本苗25万/亩种植,进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的综合抗逆性筛选鉴定:入选株高76cm,亩穗数42万、穗粒数33粒、千粒重42克,抗倒伏1级、冻害3级、白粉病3级、条叶锈病3级、熟相1级,产量较对照石4185增产6%的品系00-7086出圃为目标品系。该目标品系达到1)-7)抗性指标,未全部达到1)-11)抗性指标,因此,不再进行生产适应性鉴定。
三、目标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邯00-7086在2004—2007参加国家黄淮北片区试,2007年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14。
(八)山农太91136创制邯麦14品种
一、杂交后自交得到稳定候选株系
母本:邯93-6182由86-4032与烟中144杂交经1-6代选育而成。(烟中144文献记载如下:鲁麦13(烟中144),中国小麦品种志(1983-1993),中国农业出版社)
父本:山农太91136由邯7808与PH82-2-2杂交选育而成。(邯7808记载在如下文献中:邯麦1号(邯7808),中国小麦品种志,1983-1993中国农业出版社;PH82-2-2记载在如下文献中:高蛋白优质面包冬小麦新品种PH82-2-2,田纪春等,北京农业,1995(2))
(1)1993年5月,利用邯93-6182为母本,山农太91136为父本杂交,当年获得F0代杂交种子58粒。
(2)1993-1994年将F1代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1的方法点播收获F1代,晋升F2代。
(3)1994-1995年将F2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2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单株18个,晋升F3代。
(4)1995-1996年将F3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3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3代单株12个,晋升F4代。
(5)1996-1997年将F4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4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单株5个,晋升F5代。
(6)1997-1998年F5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单株7个,晋升F6代。
(7)1998-1999年F6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单株19个,晋升F7代。
(8)1999-2000年F7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F7代株系00-7090、00-7092、00-7095等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12个出圃(各株系小区内植株变异数量为1.0-2.5%)。
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六抗逆性筛选鉴定目标品系
2001—2003年,将上述00-7090、00-7092、00-7095株系12个按照上述的(一)的二中的方法,每亩25万基本苗密植条播,进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的综合抗逆性筛选鉴定:入选株高76cm,亩穗数42万、穗粒数36粒、千粒重42克,抗倒伏1级、冻害3级、白粉锈病3级、条叶锈病3级、熟相1级,产量较对照石4185增产5.5%的品系邯00-7095出圃。该品系符合标准(1)-(7)选择标准,该目标品系未全部达到二—(1)—(11)选择标准,因此,不再进行生产适应性鉴定。
三、目标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邯00-7095在2008-2010年参加河北冀中南优质组区试,2011年河北省审定,审定名称邯麦14,审定编号:冀审麦2011004号。
(九)山农太91136创制邯麦13号品种
一、杂交后自交得到稳定候选株系
(1)1995年5月,利用山农太91136为母本,冀麦36(石86-5144)为父本杂交,当年获得32粒杂交F0代种子。
(2)1995-1996年将F1代按照上述(一)中的1的方法点播收获F1代种子,晋升F2代。
(3)1996-1997年将F2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2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单株10个,晋升F3代。
(4)1997-1998年将F3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3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选择单株32个,晋升F4代。
(5)1998-1999年将F4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4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单株16个,晋升F5代。
(6)1999-2000年将F5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单株28个,晋升F6代。
(7)2000-2001年将F6代种子按照上述(一)的一中的5的方法种植和田间选择,入选01-6205、01-6215、01-6222、01-6228等18个稳定株系出圃,这些株系小区变异植株数量为1.0-2.0%,达到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
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六抗逆性筛选鉴定目标品系
(1)2001-2002年,将01-6205、01-6215、01-6222、01-6228等18个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按照上述的(一)的二中的方法,每亩25万基本苗密植条播,进行“六不管理”逆境条件下的综合抗逆性筛选鉴定:入选株高76cm,亩穗数42-47万、穗粒数33-35、千粒重42-44克,抗倒伏1级、冻害3级、白粉病2级、条叶锈病3级、熟相1级,产量较石4185对照品种增产5-8%,抗旱2-3级、百穗蚜虫量小于500头、千粒重热感指数小于1,芽粒率3-5%的品系01-6215、01-6228、01-6230出圃。
该目标品系达到二—(1)—(11)抗性指标,因此,进一步进行机械化播种生产适应性鉴定。
三、生产适应性鉴定目标品系
2002-2003年,将目标品系01-6215、01-6228、01-6230按照上述(一)的三中的方法进行“六种播种”处理条件下种植,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品系。
入选在各处理条件下:6-7天出苗、冻害3级、抗倒1级、抗旱3级、亩穗数42-47万、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2-44克、株高76cm,产量较对照石4185增产6%的01-6228为更好的目标品系。
四、目标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邯01-6228在2007-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北片区试,2009年国家审定,审定名称邯麦13号,审定编号:国审2009017。
Claims (6)
1.一种利用小麦骨干亲本创制目标品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小麦骨干亲本与不同亲本材料杂交,经连续多代自交选择,直到得到多个满足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
2)将多个所述农艺性状一致的待选株系在六不管理逆境下进行对应的抗性鉴定,选取所述待选株系的抗性鉴定符合如下(1)-(7)选择标准的株系为目标品系;
(1)株高72-78cm;
(2)亩穗数42-47万、穗粒数33-35粒和千粒重42-44克;
(3)抗倒伏1级;
(4)冻害2-3级;
(5)白粉病2-3级和条叶锈病2-3级,
(6)熟相1-3级;
(7)产量较同期对照增产5-8%的品系;
所述六不管理逆境及其对应的抗性鉴定如下:
第一个不管理逆境为密植不防倒,对应抗倒伏性鉴定;
第二个不管理逆境为干旱不浇水,对应抗旱性鉴定;
第三个不管理逆境为接种不防病,对应抗白粉病鉴定和抗条叶绣病鉴定;
第四个不管理逆境为免药不治虫,对应抗蚜性鉴定;
第五个不管理逆境为高温不揭棚,对应耐热性鉴定;
第六个不管理逆境为阴雨不抢收,对应抗穗发芽鉴定;
所述密植不防倒为按照每亩25万基本苗条播,且在拔节期不喷施防倒伏药剂;
所述干旱不浇水为生育期只浇拔节1水,不浇越冬水、抽穗水、灌浆水。
所述接种不防病为种植诱发行接种使小麦感染白粉病和条锈病,且全生育期不喷药防治白粉和条叶锈病;
所述免药不治虫为全生育期不喷药防治蚜虫;
所述高温不揭棚为开花后15天增盖塑料棚高温胁迫,直到成熟不揭棚;
所述阴雨不抢收为蜡熟到收获遇雨时延迟收获,直到籽粒含水量小于13%时收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目标品系的抗性鉴定符合(1)-(11)选择标准,则该株系进行机械化播种生产适应性鉴定,选取全部符合如下a-i标准的株系为目标品系;
所述(1)-(11)选择标准如下:
(1)株高72-78cm;
(2)亩穗数42-47万、穗粒数33-35粒和千粒重42-44克;
(3)抗倒伏1级;
(4)冻害2-3级;
(5)白粉病2-3级和条叶锈病2-3级,
(6)熟相1-3级;
(7)产量较同期对照增产5-8%;
(8)抗旱2-3级;
(9)百穗蚜虫量小于500头。
(10)千粒重热感指数小于1;
(11)芽粒率3-5%;
所述机械化播种生产适应性鉴定的方法如下:将抗性鉴定符合(1)-(11)选择标准的目标品系分别进行深播、浅播、稀播、密播、早播和晚播,选取全部符合如下a-i标准株系;
a)6-7天出苗;
b)冻害2-3级;
c)抗倒1级
d)抗旱2-3级
e)亩穗数42-47万;
f)穗粒数33-35粒;
g)千粒重42-44克;
h)株高75-78cm;
i)产量较同期对照增产5—8%;
所述深播为播种深度为6cm;
所述浅播为播种深度为2cm;
所述稀播为播种密度为亩播量15万;
所述密播为播种密度为亩播量30万;
所述早播为播种时间为9月25日;
所述晚播为播种时间为10月25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交为每代进行播种自交和田间选择,
所述每代的播种方式及田间选择标准如下:
F1代:按照密度为2.4万/亩基本苗点播,全生育期浇越冬、拔节、抽穗、灌浆水4水,一株一穗法收获;
F2代:按照密度为2.4万/亩基本苗点播,生育期浇越冬、拔节、抽穗、灌浆4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0cm-75cm、单株穗数13-15个、单穗粒数为40-45个,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熟相1-3级;
F3代:按照密度为6.6万/亩基本苗点播,生育期浇越冬、拔节、灌浆3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0cm-75cm、单株穗数13-15个、单穗粒数为40-45个,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熟相1-3级;
F4代:按照密度为13.0万/亩基本苗条播,生育期浇拔节、灌浆2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2-75cm、600-670穗/m2、穗粒数38-40粒,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抗旱2-3级,熟相1-3级;
F5-7代:按照密度18万/亩基本苗条播,生育期浇拔节1水,田间选择标准:株高75-78cm、670穗/m2左右、穗粒数38-40粒,白粉病2-3级、条叶锈病2-3级、抗旱2-3级、熟相1-3级。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方法中的六不管理逆境下进行对应的抗性鉴定在利用小麦骨干亲本创制目标品系中的应用。
5.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方法中的六不管理逆境下进行对应的抗性鉴定和所述生产适应性鉴定在利用小麦骨干亲本创制目标品系中的应用。
6.小麦邯86-4032保藏号CGMCC NO.14328在创制目标品系或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710886.2A CN107439366B (zh) | 2017-08-18 | 2017-08-18 | 一种小麦骨干亲本创制利用的高效育种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710886.2A CN107439366B (zh) | 2017-08-18 | 2017-08-18 | 一种小麦骨干亲本创制利用的高效育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39366A true CN107439366A (zh) | 2017-12-08 |
CN107439366B CN107439366B (zh) | 2018-10-09 |
Family
ID=60492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10886.2A Active CN107439366B (zh) | 2017-08-18 | 2017-08-18 | 一种小麦骨干亲本创制利用的高效育种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439366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19048A (zh) * | 2018-04-02 | 2018-11-02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一种提高广适性的小麦品种选育方法 |
KR101960068B1 (ko) * | 2018-10-16 | 2019-03-19 |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초단간 밀 신품종 '미니' 및 이의 육종방법 |
CN112602590A (zh) * | 2020-12-31 | 2021-04-06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特种经济作物研究所) | 一种耐密高产抗倒伏棉花品种选育方法 |
CN114916390A (zh) * | 2022-05-19 | 2022-08-19 |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 一种提高小麦苗期适应性的育种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87808A (zh) * | 2011-03-24 | 2011-09-21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一种选育超高产广适小麦的方法 |
CN104855279A (zh) * | 2015-06-19 | 2015-08-26 | 河南丰田种业有限公司 | 一种小麦的杂交育种方法 |
-
2017
- 2017-08-18 CN CN201710710886.2A patent/CN1074393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87808A (zh) * | 2011-03-24 | 2011-09-21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一种选育超高产广适小麦的方法 |
CN104855279A (zh) * | 2015-06-19 | 2015-08-26 | 河南丰田种业有限公司 | 一种小麦的杂交育种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6)
Title |
---|
何贤芳等: "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系)脱水及穗发芽特性研究", 《滁州学院学报》 * |
屈非等: "小麦新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的鉴定", 《山西农业科学》 * |
李俊玲: "邯麦系列小麦品种推广应用情况概述", 《农业科技通讯》 * |
李德炎: "《小麦育种学》", 31 July 1976 * |
陈集贤,赵绪兰: "《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应性小麦育种基础》", 31 May 2000 * |
黄群策等: "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潜在价值", 《河南农业科学》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19048A (zh) * | 2018-04-02 | 2018-11-02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一种提高广适性的小麦品种选育方法 |
KR101960068B1 (ko) * | 2018-10-16 | 2019-03-19 |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초단간 밀 신품종 '미니' 및 이의 육종방법 |
CN112602590A (zh) * | 2020-12-31 | 2021-04-06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特种经济作物研究所) | 一种耐密高产抗倒伏棉花品种选育方法 |
CN114916390A (zh) * | 2022-05-19 | 2022-08-19 |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 一种提高小麦苗期适应性的育种方法 |
CN114916390B (zh) * | 2022-05-19 | 2024-03-08 |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 一种提高小麦苗期适应性的育种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39366B (zh) | 2018-10-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anbar et al. | Relationship between root and yiel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in rainfed low land rice (Oryza sativa L.) | |
Or et al. | A major gene for flowering time in chickpea | |
CN107439366B (zh) | 一种小麦骨干亲本创制利用的高效育种方法 | |
Chung | Elongation habit of mesocotyls and coleoptiles in weedy rice with high emergence ability in direct-seeding on dry paddy fields | |
CN113179945B (zh) | 一种丰产抗倒抗病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 |
Durand et al. | Interspecific variability of plant water status and leaf morphogenesis in temperate forage grasses under summer water deficit | |
Keerthiraj et al. | Genetic variability, heritability and genetic advance of yield and lodging-related trait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 |
CN106665332A (zh) | 一种利用显性核不育材料进行节水抗旱稻轮回选择育种的方法 | |
Basiev et al. | Phenotypic changes in potato plants under stress factors | |
CN104255443A (zh) | 一种聚合含抗三种病害基因的水稻选育方法 | |
Islam et al. | Genetic variation and trait relationship in the exotic and local eggplant germplasm | |
Shahidullah et al. | Tillering dynamics in aromatic rice genotypes | |
CN101176425B (zh) | 一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穗发芽杂交稻不育系的方法 | |
CN113016603A (zh) | 一种一级优质长重粒、广谱抗稻瘟病常恢兼用型水稻恢复系的分子育种方法 | |
CN109329046B (zh) | 一种长萼片、抗tylcv樱桃番茄自交系的选育方法 | |
CN107347625A (zh) | 强雌性自交系lc-03在南瓜育种中的应用 | |
Namita et al. | Gene action and combining ability analysis for flower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traits in interspecific hybrids of marigold (Tagetes spp) | |
Bharti et al. | Genetic variability, heritability, genetic advance and genetic divergence for yield and its contributing traits in gladiolus (Gladiolus grandiflorus L.) | |
Sanjana Reddy et al. | M 35-1 derived sorghum varieties for cultivation during the postrainy season | |
CN107251834A (zh) | 一种早熟中粳稻品种的选育方法 | |
CN110679472B (zh) | 一种利用x群和黄兰群杂优模式选育玉米新品种的方法 | |
CN110679476B (zh) | 一种黄瑞群种质的创新选育方法 | |
Parihar et al. | Effect of high-density planting system (HDPS) and genotypes on growth parameters and yield contributing traits in upland cotton | |
CN108552047B (zh) | 一种高香且氮素高效利用的烤烟的选育方法 | |
Mamta et al. | Assessment of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L.) hybrids for development and yield accredits under polyhouse condition in subtropical are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