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6433A - 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6433A
CN107426433A CN201710645050.9A CN201710645050A CN107426433A CN 107426433 A CN107426433 A CN 107426433A CN 201710645050 A CN201710645050 A CN 201710645050A CN 107426433 A CN107426433 A CN 1074264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module
interface
serial
forward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4505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庆
范传伟
车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4505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26433A/zh
Publication of CN107426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64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382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using universal interface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2213/0042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以及通过预设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的外接设备,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本发明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预设接口连接的情况下,实现了在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显示外接设备的数据信息。

Description

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已经成为用户随身携带,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在运营商和各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厂商的牵头下,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4G(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CA(Carrier Aggregation,应用载波聚合技术)以及最新的5G(5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用户的上网带宽。在此种背景下,一种提高用户上网带宽的方式也悄然而生,移动终端连接两个调制解调器,每个调制解调器都有对应的SIM(SubscriberIdentification Module)卡,且每个调制解调器都可以独立上网,然后在上层将用户访问的网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两个数据网络的网速叠加,从而达到提高上网带宽的目的。由于运营商对传统用户上网带宽的垄断和限制,终端厂商可以通过该网速叠加技术方案加大用户上网带宽,有效的整合了移动终端中两张SIM卡的上网资源,并实现了DSDA(Dual SIMdual active,双卡双通),以及双卡双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待机。
因此,为了使移动终端连接两个调制解调器,需要将移动终端与含有调制解调器的外接设备进行连接。以实现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现有的外接设备中一般都是没有界面的设备,因此,外接设备的数据信息无法显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旨在解决移动终端通过外接设备实现双LTE通信过程中,由于外接设备没有界面,因此外接设备中的数据信息无法显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上报系统,所述数据上报系统包括移动终端,以及通过预设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的外接设备;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一应用处理器,以及与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连接的第一调制解调器,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包括第一数据进程,所述第一数据进程包括界面代理模块、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界面代理模块连接的界面应用;所述外接设备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包括第二数据进程,所述第二数据进程包括界面服务模块、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界面服务模块连接的数据服务模块;
界面服务模块,用于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用于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一数据转发模块,所述第二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接收到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时,对数据添加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数据进行打包,得到数据包;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将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对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数据包中携带的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数据,并根据所述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代理模块中。
可选地,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的方式包括:
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定时在所述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或者,在接收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时,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可选地,若界面服务模块基于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则所述界面代理模块,还用于发送请求数据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对请求数据打包后,通过预设接口发送请求数据包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请求数据包解包后,传输请求数据至界面服务模块,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所述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可选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接收界面代理模块传输的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的请求数据,对请求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请求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请求数据进行打包,得到请求数据包;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将请求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对请求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请求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请求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请求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服务模块中,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数据类型标识在相应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以及通过预设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的外接设备,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一应用处理器,以及与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连接的第一调制解调器,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包括第一数据进程,所述第一数据进程包括界面代理模块、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界面代理模块连接的界面应用;所述外接设备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包括第二数据进程,所述第二数据进程包括界面服务模块、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界面服务模块连接的数据服务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一数据转发模块,所述第二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模块,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时,对数据添加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数据进行打包,得到数据包;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将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数据包中携带的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数据,并根据所述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代理模块中。
可选地,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的方式包括:
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定时在所述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或者,在接收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时,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可选地,若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则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请求数据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请求数据打包后,通过预设接口发送请求数据包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所述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请求数据包解包后,传输请求数据至界面服务模块,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所述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可选地,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请求数据打包后,通过预设接口发送请求数据包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接收界面代理模块传输的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的请求数据,对请求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请求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请求数据进行打包,得到请求数据包;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将请求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所述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请求数据包解包后,传输请求数据至界面服务模块,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所述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请求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请求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请求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请求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服务模块中,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数据类型标识在相应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然后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最终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本发明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预设接口连接的情况下,实现了在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显示外接设备的数据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LTE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讯连接的一种实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讯连接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讯连接的内部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数据上报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数据上报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数据上报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数据上报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在移动终端显示外接设备的数据信息的一种场景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结合。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LTE网络架构的示意图。本发明一实施例的LTE网络架构包括: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user equipment,UE)100、外接设备200、E-UTRAN(Evolved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图中未标号)、演进分组核心(EPC)(图中未标号)、归属订户服务器(HSS)107、网络(例如,因特网)(图中未标号)以及电路交换系统(图中未标号)。
E-UTRAN包括演进B节点(eNodeB)101和其它eNodeB 102。eNodeB 101提供朝向移动终端100的用户面和控制面的协议终接。eNodeB 101可经由X2接口连接到其他eNodeB。eNodeB 101也可称为基站、基收发机站、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收发机功能、基本服务集、扩展服务集、或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eNodeB 101为移动终端100提供去往EPC的接入点。
eNodeB 101通过S1接口连接到EPC。EPC包括移动管理实体(EEM)104、其他移动管理实体106、服务网关103,以及分组数据网络(PDN)网关105。移动管理实体104是处理移动终端100与EPC之间的信令的控制节点。移动管理实体104提供承载和连接管理。所有用户IP分组通过服务网关103来传递,服务网关103自身连接到PDN网关105。PDN网关105提供UE IP地址分配以及其他功能。PDN网关105连接到网络,例如,因特网。
电路交换系统包括交互解决方案模块(IWS)108、移动交换中心(MSC)109、基站110和移动站111。在一个方面,电路交换系统可以通过IWS和MME(Mobility ManagementEntity,移动管理实体)与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的分组系统)进行通信。
移动终端100通过预设接口,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数据线与外接设备200通讯连接。
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100和外接设备200通讯连接的实体示意图。
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通过USB数据线与外接设备200通讯连接,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或PAD(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所述外接设备200可选为无线上网卡或数据卡。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讯连接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0通过USB与外接设备200连接。移动终端100包括第一处理芯片001和与第一处理芯片001连接的第一射频模块12。其中,第一处理芯片001包括第一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10、与第一用户识别卡13和第二用户识别卡14连接的第一调制解调器11(modem1)和RPM(Resource Power Manager,资源电源管理器)15。外接设备200包括第二处理芯片002和与第二处理芯片002连接的第二射频模块22。其中,第二处理芯片002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20和第二调制解调器(modem2)21。用户识别卡为SIM卡。
第一应用处理器10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0的内部框架包括应用层、框架层等,可处理复杂的逻辑操作以及进行任务分配等。在一个实施例中,应用处理器指Android操作系统,以及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各种apk(Android Package,安卓安装包)。第一应用处理器10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0通过USB实现连接,为用户提供交互接口,将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例如,用户通过用户界面输入的有关启动视频通话的操作指令)传输给第一调制解调器11或第二调制解调器21,以实现两个处理器之间数据的定义与传递,例如,进行两个应用处理器的休眠、唤醒、同步的控制、开关机时芯片启动顺序的控制等。
第一应用处理器10通过USB与第二应用处理器20连接,以实现移动终端100与外接设备200之间的连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USB复用出三条数据通道,分别用于第一应用处理器10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0之间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和SIM卡鉴权数据的交互。即第一应用处理器10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0通过USB传输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和SIM卡鉴权数据。其中,用户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上网产生的数据,图片和聊天信息数据;信令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开关机的控制数据,开关飞行模式的控制数据,显示状态信号的控制数据;SIM卡鉴权数据包括但不限于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和Ki(key identifier,鉴权密钥)。
具体地,第一应用处理器10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0通过OTG(On-The-Go)技术进行数据交互。通过OTG技术,移动终端100中的第一调制解调器11可通过第二用户识别卡14或第一用户识别卡13中的SIM卡参数来接入eNodeB 101,第二调制解调器21可通过第二用户识别卡14或第一用户识别卡13的SIM卡参数来接入eNodeB 101,SIM卡参数包括但不限于SIM卡鉴权数据。
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包含各种网络交互的网络制式的协议栈,协议栈包含LTE/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Time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同步时分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EDGE(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Evolution,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等通讯标准里边规定的协议代码。移动终端100通过协议与运营商网络进行交互,即进行数据流量上网、VOLTE(Voice Over LTE)打电话或者CS(Circuit S witched,电路交换)域打电话。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还用于对SIM卡的管控等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射频模块12用于将移动终端100传输的数据处理后传给eNodeB 101(基站网络),以及用于将eNodeB 101传输的数据处理后传给移动终端100。第二射频模块22用于将外接设备200传输的数据处理后传给eNodeB 101(基站网络),以及用于将eNodeB 101传输的数据处理后传给外接设备200。
第一用户识别卡13和第二用户识别卡14用于提供移动通信业务(CS语音业务、PS数据业务和PS语音业务)所需的相关数据,并在其内部存储用户信息、短消息、执行鉴权算法和产生加密密匙等。
第一用户识别卡13和第二用户识别卡14可存储与不同或相同的技术标准相关联的用户信息。在特定非限制性实例中,技术标准可为2G通信技术,例如,GSM、EDGE)、3G通信技术(例如,WCDMA、TD-SCDMA)、4G通信技术(例如,LTE),或任何其它移动通信技术(例如,4G等等)。第一用户识别卡13和第二用户识别卡14优选为SIM卡。
第一用户识别卡13和第二用户识别卡14在与移动终端100交互时,移动终端100检测用户识别卡存在与否的信号只在开机瞬时产生,当开机检测不到用户识别卡存在时,将提示“插入用户识别卡”。移动终端100开机之后,移动终端100和用户识别卡之间28秒通信一次,完成一些固定的通信检查(例如,用户识别卡是否在位等)。
由于目前的移动终端100只有一套射频模块,当移动终端100有两张用户识别卡时,移动终端100的两张用户识别卡使用该套射频是分时复用的关系,并不能同时占用。例如,在两张用户识别卡全开时,其中一张用户识别卡只处理GSM通话,而另一张用户识别卡处理4G网络信息,具体哪张用户识别卡执行何种网络,在此不做限定。因此目前的射频双卡分时复用这种架构仅做到了LTE+GSM(即一张用户识别卡对应的技术标准为LTE,另一张用户识别卡对应的技术标准为GSM)。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的移动终端100虽然可以支持双用户识别卡,由于移动终端100在注册网络的情况下,两张用户识别卡支持的是不同技术标准的网络,一张支持2G或3G,另一张支持4G,会使得移动终端100使用过程中,上网流量速度较慢。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0通过USB连接外接设备200,由于外接设备200包括第二调制解调器21和第二射频模块22,且第二射频模块22支持4G网络,因此,移动终端100可通过USB与外接设备200交互,从而使得移动终端100具备双LTE功能(此时第一用户识别卡13和第二用户识别卡14管理的技术标准均为LTE标准,第一射频模块12和第二射频模块22所涉及的无线接入技术为LTE)。
移动终端100的RPM15用于管控各种资源,包括时钟资源、总线资源、PMIC(PowerManagement IC,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即各个芯片的电压)、DDR(内存分配),以及管理芯片的休眠唤醒的中断和应用处理器唤醒的截止时间。移动终端100的各个子系统,在需要资源时,向RPM15申请资源,各个子系统分别包括第一应用处理器10,第一调制解调器11、PRONTO(WIFI/蓝牙、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等)、LPASS(Low power audiosubsystem,低功耗音频子系统),RPM15用来决定移动终端100系统的休眠状态,具体是,RPM15基于各个子系统的投票机制实现,当各个子系统都投休眠票时,RPM15才可以使移动终端100整个系统进行休眠。而当移动终端100有一个子或者多个子系统投反对休眠的票,移动终端100整个系统都无法休眠。
在移动终端100的整个系统休眠之后,若是要重新启动运行,需要唤醒第一应用处理器10以进行数据的传输交互。
在移动终端100和外接设备200通过USB通讯连接的情况下,唤醒方式可为以下三种:
1、第一应用处理器10接收到信令数据时,通过USB发送握手关键字给第二应用处理器20,以唤醒第二应用处理器20。
2、第二调制解调器21接收到用户数据时,唤醒第二应用处理器20,由第二应用处理器20通过USB传送握手关键字给第一应用处理器10,以唤醒第一应用处理器10。
3、第二调制解调器21周期性查找寻呼请求,以主动激活自己。若接收到寻呼请求,第二调制解调器21则唤醒第二应用处理器20,由第二应用处理器20通过USB发送握手关键字给第一应用处理器10,以唤醒第二应用处理器20。
需要说明的是,握手关键字可用固定字长的字符标识,是正常数据包中不会出现的字段。如可用0xF9F9F9或者0x9F9F9F表示握手关键字,通过握手关键字可唤醒处于睡眠状态的第一应用处理器10或第二应用处理器20。
此外,第二调制解调器21还可以定期唤醒自己,以在移动终端100进行位置更新时,跟基站进行握手交互,此时不需要唤醒第一应用处理器10。
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第一应用处理器10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0通讯连接的内部硬件结构示意图。
如图4可知,第一应用处理器10包括第一数据进程(第一Data Forward)10A和界面应用(UI APP,User Interface Application,用户界面应用程序,简称界面应用)10B,所述第一数据进程10A包括界面代理模块10A1、第一串口转发模块10A2和第一数据转发模块(第一Data Transfer)10A3。
第二应用处理器20包括第二数据进程(第二Data Forward)20A和数据服务模块,其中,数据服务模块包括QCMAP(Qualcomm Mobile Access Point Service,高通移动服务访问点,简称移动服务访问点)20B、QMI NAS(QualcomMessageInterface Network AccessService,高通消息接口网络访问服务,简称网络访问服务)20C、QMI WDS(QualcomMessageInterface Wireless Data Service,高通消息接口无线数据服务,简称无线数据服务)20D,所述第二数据进程20A包括界面服务模块20A1、第二串口转发模块20A2和第二数据转发模块(第二Data Transfer)20A3。
其中,界面代理模块10A1内部包含有命令处理子模块、状态注册子模块和状态通知子模块(图未示出),命令处理子模块用于移动终端发起设置请求,并接收外接设备基于设置请求响应的回复信息;状态注册子模块用于移动终端发起注册请求,并接收外接设备基于注册请求响应的回复信息;状态通知子模块用于移动终端发起查询请求,并接收外接设备基于查询请求响应的回复信息。
第一串口转发模块10A2用于接收界面代理模块10A1或第一数据转发模块10A3传输的数据,以将界面代理模块10A1或第一数据转发模块10A3传输的数据传输至USB;此外,第一串口转发模块10A2还用于接收USB反馈的数据,并将USB反馈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10A1或第一数据转发模块10A3中。第一数据转发模块10A3用于在第一串口转发模块10A2和第一调制解调器之间传输数据。
界面应用10B用于显示移动终端100和外接设备200的信息。
界面服务模块20A1用于在第二串口转发模块20A2中接收界面代理模块10A1的请求,并根据该请求在移动服务访问点20B、网络访问服务20C或无线数据服务20D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通过该第二串口转发模块20A2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10A1。
第二串口转发模块20A2用于接收界面服务模块20A1或第二数据转发模块20A3传输的数据,以将界面服务模块20A1或第二数据转发模块20A3传输的数据传输至USB。此外,第二串口转发模块20A2还用于接收USB反馈的数据,并将USB反馈的数据传输至界面服务模块20A1或第二数据转发模块20A3中。第二数据转发模块20A3用于在第二串口转发模块20A2和第二调制解调器之间传输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服务访问点20B、网络访问服务20C、无线数据服务20D的功能如下:
移动服务访问点20B,用于查询上网状态,即终端的上网、断网、开机状态处理;
网络访问服务20C,用于查询信号状态,即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网络制式以及查询服务,本实施例中,所述网络制式为LTE;
无线数据服务20D,用于管理外接设备进入或退出飞行模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带有界面应用,可以用于显示移动终端中的信息,而本发明实施中,外接设备可选为上网卡或数据卡,因此,外接设备不具备界面应用。在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USB线连接的情况下,将外接设备中信息传输至移动终端的界面应用中进行显示,实现了对外接设备中信息的显示和查看。
具体地,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移动终端向外接设备请求数据:
界面代理模块10A1--第一串口转发模块10A2--USB--第二串口转发模块20A2--界面服务模块20A1。
外接设备向移动终端反馈数据;
界面服务模块20A1(从移动服务访问点20B、网络访问服务20C和无线数据服务20D中提取数据)--第二串口转发模块20A2--USB--第一串口转发模块10A2--界面代理模块10A1--界面应用10B。
应当理解的是,现有的移动终端100和外接设备200虽然可以通过USB线连接,但是由于移动终端100和外接设备200的内部没有配置数据上报所需要的各个模块,因此,无法在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上显示外接设备的数据信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处理器设置界面代理模块以及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并在外接设备的第二应用处理器中设置界面服务模块以及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以实现外接设备的数据信息上报至移动终端,并在移动终端的界面应用进行显示。
基于上述的LTE网络架构图、移动终端100和外接设备200通讯连接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实体结构示意图以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数据上报系统,所述数据上报系统包括移动终端100,以及通过预设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100连接的外接设备200;所述移动终端200包括第一应用处理器10,以及与第一用户识别卡13和第二用户识别卡14连接的第一调制解调器11,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10包括第一数据进程10A,所述第一数据进程10A包括界面代理模块10A1、第一串口转发模块10A2,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10还包括与所述界面代理模块10A1连接的界面应用10B;所述外接设备200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20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20包括第二数据进程20A,所述第二数据进程20A包括界面服务模块20A1、第二串口转发模块20A2,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界面服务模块20A1连接的数据服务模块,所述数据服务模块包括移动服务访问点20B、网络访问服务20C和无线数据服务20D;
界面服务模块,用于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用于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外接设备的界面服务模块可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本实施例中,数据的提取是在移动服务访问点20B、网络访问服务20C或无线数据服务20D中提取,具体提取哪一种,根据当前需要上报的数据类型确定,在确定当前要上报的数据类型之后,即可在上述各个模块中提取数据,然后,界面服务模块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当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数据之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打包,然后通过预设接口即USB接口,将打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当第一串口转发模块通过该USB接口接收到数据包之后,先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解包,然后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接收到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发送至界面应用中进行显示。移动终端的界面应用显示外接设备的数据信息可参照图9。
本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然后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最终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本发明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预设接口连接的情况下,实现了在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显示外接设备的数据信息。
进一步地,提出本发明数据上报系统的第二实施例。
数据上报系统的第二实施例与数据上报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所述第一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一数据转发模块,所述第二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接收到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时,对数据添加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数据进行打包,得到数据包;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将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对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数据包中携带的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数据,并根据所述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代理模块中。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一数据转发模块,所述第二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模块,因此,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不仅要转发界面代理模块和界面服务模块之间传输的的数据,还需要转发第一数据转发模块和第二数据转发模块之间传输的数据,这种情况下,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需要对转发的数据进行标识,以确定要转发的对象是界面代理模块、界面服务模块、第一数据转发模块或者是第二数据转发模块。
本实施例中,可选数据在界面代理模块和界面服务模块之间转发时,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如type=x,可选数据在第一数据转发模块和第二数据转发模块之间转发时,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添加第二接收对象标识,如type=y。因此,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时,对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并将添加有第一接收对象标识的数据包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第一串口转发模块从数据包中解析出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即可确定数据要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同理,当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界面代理模块转发的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当数据包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时,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从数据包中解析出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即可确定数据要传输至界面服务模块。
此外,由于界面代理模块和界面服务模块之间传输数据包,需要通过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进行转发,若是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界面代理模块之间传输数据的速度,以及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和界面服务模块之间传输数据的速度之间转发数据的速度,比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之前传输数据的速度慢。那么,就会出现数据堆积在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中,没有及时转发出去的情况,在数据堆积的情况下,若是不对每次需要转发的数据的长度进行识别,会导致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或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把多次的数据当做一次进行转发,从而导致数据转发不准确。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时,先对数据添加所述数据的长度值length,然后再对添加有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及长度值的数据进行打包,得到数据包,并将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当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数据包之后,对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数据包中携带的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然后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代理模块中,以供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传输至界面应用中显示,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串口转发模块传输数据的操作与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传输数据的方式一致,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数据的长度值,便于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提取出确定长度值的数据,并基于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再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传输至界面应用中显示,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提出本发明数据上报系统的第三实施例。
数据上报系统的第三实施例与数据上报系统的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的方式包括:
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定时在所述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或者,在接收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时,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界面服务模块上报数据的方式包括两种,分别是主动上报,以及接收到数据获取请求时进行上报,具体地:
方式1、主动上报: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定时在所述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即,在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USB连接的情况下,界面服务模块周期性上报通知数据至界面代理模块,以在移动终端的界面应用中显示数据。主动上报的具体实施例可参照上文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
方式2、接收到数据获取请求时进行上报:在接收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时,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即,在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USB连接的情况下,界面服务模块若接收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在移动服务访问点20B、网络访问服务20C或无线数据服务20D中提取数据进行上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两种上报方式,实现外接设备中的数据信息在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进行显示,从而提高了数据显示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提出本发明数据上报系统的第四实施例。
数据上报系统的第四实施例与数据上报系统的第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若界面服务模块基于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则所述界面代理模块,还用于发送请求数据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对请求数据打包后,通过预设接口发送请求数据包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请求数据包解包后,传输请求数据至界面服务模块,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所述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若界面服务模块基于界面代理模块传输的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那么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之前,界面代理模块需要先发送数据获取请求,具体地:
界面代理模块先根据当前需要获取的数据,发送请求数据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本实施例中,界面代理模块要发送的请求数据是从界面应用中发送过来的请求数据,该请求数据包括多种类型的请求数据,具体地:请求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设置请求数据、注册请求数据或查询请求数据。这三种请求数据由界面应用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中,然后界面代理模块的命令处理子模块、状态注册子模块或状态通知子模块,根据将接收到的请求数据,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中,具体地,界面代理模块接收到设置请求数据时,通过命令处理子模块发送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界面代理模块接收到注册请求数据时,通过状态注册子模块发送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界面代理模块接收到查询请求数据时,通过状态通知子模块发送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当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获取到请求数据之后,对请求数据打包后,并通过USB接口发送请求数据包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所述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请求数据包解包后,传输请求数据至界面服务模块,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所述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相当于是移动终端的界面代理模块主动请求数据时,外接设备的界面服务模块基于该请求反馈相应的数据,从而实现双方的数据传输过程。
进一步地,提出本发明数据上报系统的第五实施例。
数据上报系统的第五实施例与数据上报系统的第四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接收界面代理模块传输的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的请求数据,对请求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请求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请求数据进行打包,得到请求数据包;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将请求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对请求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请求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请求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请求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服务模块中,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数据类型标识在相应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界面代理模块向界面服务模块请求数据之前,先确定界面应用要请求的数据类型,上文实施例中提到,请求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设置请求数据、注册请求数据或查询请求数据,其中,每种类型的请求数据都可以对应三种类型的数据,分别对应上网状态数据、信号状态数据和工作模式数据。本实施例中,优选该请求数据为查询请求数据,那么,就对应查询上网状态数据、查询信号状态数据和查询工作模式数据,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数据类型标识同样包括三种,可选地,在ID信息=1时,表示要查询上网状态数据;ID信息=2时,表示要查询信号状态数据;ID信息=3时,表示要查询工作模式数据,因此,界面代理模块在确定要请求的数据对应的数据类型之后,即可在请求数据中添加不同的数据类型标识,以便界面服务模块基于不同的数据类型标识从不同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当界面代理模块确定了数据类型标识之后,对数据添加确定的数据类型标识,并将天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的数据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当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的数据之后,再对请求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请求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请求数据进行打包,得到请求数据包,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请求数据的长度值,并对数据进行打包的方式上文已经详述过,此处不再赘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得到请求数据包之后,将请求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请求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请求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然后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请求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请求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服务模块中,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数据类型标识在相应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其中,界面服务模块解析出ID信息=1时,发送至移动服务访问点20B,以从移动服务访问点20B中提取数据;解析出ID信息=2时,界面服务模块发送至网络访问服务20C,以从网络访问服务20C中提取数据;解析出ID信息=3时,界面服务模块发送至无线数据服务20D,以从无线数据服务20D中提取数据。后续,界面服务模块即可将提取的数据再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由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并发包,以通过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反馈数据包至界面代理模块,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反馈数据包至界面代理模块的方式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由界面代理模块在请求数据中添加数据类型标识,便于后续界面服务模块从对应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保证了数据获取上报的准确性。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数据上报方法。
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数据上报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数据上报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本发明中,数据上报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100以及通过预设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的外接设备200,所述移动终端100包括第一应用处理器10,以及与第一用户识别卡13和第二用户识别卡14连接的第一调制解调器11,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10包括第一数据进程10A,所述第一数据进程10A包括界面代理模块10A1、第一串口转发模块10A2,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10还包括与所述界面代理模块10A1连接的界面应用10B;所述外接设备200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20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20包括第二数据进程20A,所述第二数据进程20A包括界面服务模块20A1、第二串口转发模块20A2,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界面服务模块20A1连接的数据服务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步骤S20,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步骤S30,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外接设备的界面服务模块可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本实施例中,数据的提取是在移动服务访问点20B、网络访问服务20C或无线数据服务20D中提取,具体提取哪一种,根据当前需要上报的数据类型确定,在确定当前要上报的数据类型之后,即可在上述各个模块中提取数据,然后,界面服务模块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当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数据之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打包,然后通过预设接口即USB接口,将打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当第一串口转发模块通过该USB接口接收到数据包之后,先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解包,然后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接收到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发送至界面应用中进行显示。移动终端的界面应用显示外接设备的数据信息可参照图9。
本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然后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最终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本发明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预设接口连接的情况下,实现了在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显示外接设备的数据信息。
进一步地,参照图6,提出本发明数据上报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数据上报方法的第二实施例与数据上报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一数据转发模块,所述第二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模块,所述步骤S20包括:
步骤S21,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时,对数据添加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数据进行打包,得到数据包;
步骤S22,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将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步骤S30包括:
步骤S31,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数据包中携带的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步骤S32,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数据,并根据所述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代理模块中。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一数据转发模块,所述第二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模块,因此,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不仅要转发界面代理模块和界面服务模块之间传输的的数据,还需要转发第一数据转发模块和第二数据转发模块之间传输的数据,这种情况下,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需要对转发的数据进行标识,以确定要转发的对象是界面代理模块、界面服务模块、第一数据转发模块或者是第二数据转发模块。
本实施例中,可选数据在界面代理模块和界面服务模块之间转发时,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如type=x,可选数据在第一数据转发模块和第二数据转发模块之间转发时,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添加第二接收对象标识,如type=y。因此,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时,对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并将添加有第一接收对象标识的数据包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第一串口转发模块从数据包中解析出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即可确定数据要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同理,当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界面代理模块转发的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当数据包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时,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从数据包中解析出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即可确定数据要传输至界面服务模块。
此外,由于界面代理模块和界面服务模块之间传输数据包,需要通过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进行转发,若是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界面代理模块之间传输数据的速度,以及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和界面服务模块之间传输数据的速度之间转发数据的速度,比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之前传输数据的速度慢。那么,就会出现数据堆积在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和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中,没有及时转发出去的情况,在数据堆积的情况下,若是不对每次需要转发的数据的长度进行识别,会导致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或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把多次的数据当做一次进行转发,从而导致数据转发不准确。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时,先对数据添加所述数据的长度值length,然后再对添加有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及长度值的数据进行打包,得到数据包,并将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当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数据包之后,对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数据包中携带的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然后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代理模块中,以供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传输至界面应用中显示,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串口转发模块传输数据的操作与第二串口转发模块传输数据的方式一致,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数据的长度值,便于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提取出确定长度值的数据,并基于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再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传输至界面应用中显示,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提出本发明数据上报方法的第三实施例。
数据上报方法的第三实施例与数据上报方法的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的方式包括:
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定时在所述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或者,在接收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时,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界面服务模块上报数据的方式包括两种,分别是主动上报,以及接收到数据获取请求时进行上报,具体地:
方式1、主动上报: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定时在所述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即,在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USB连接的情况下,界面服务模块周期性上报通知数据至界面代理模块,以在移动终端的界面应用中显示数据。主动上报的具体实施例可参照上文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
方式2、接收到数据获取请求时进行上报:在接收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时,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即,在移动终端和外接设备通过USB连接的情况下,界面服务模块若接收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在移动服务访问点20B、网络访问服务20C或无线数据服务20D中提取数据进行上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两种上报方式,实现外接设备中的数据信息在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进行显示,从而提高了数据显示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7,提出本发明数据上报方法的第四实施例。
数据上报方法的第四实施例与数据上报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若界面服务模块基于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则所述步骤S10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40,所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请求数据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步骤S50,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请求数据打包后,通过预设接口发送请求数据包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步骤S60,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所述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请求数据包解包后,传输请求数据至界面服务模块,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所述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若界面服务模块基于界面代理模块传输的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那么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之前,界面代理模块需要先发送数据获取请求,具体地:
界面代理模块先根据当前需要获取的数据,发送请求数据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本实施例中,界面代理模块要发送的请求数据是从界面应用中发送过来的请求数据,该请求数据包括多种类型的请求数据,具体地:请求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设置请求数据、注册请求数据或查询请求数据。这三种请求数据由界面应用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中,然后界面代理模块的命令处理子模块、状态注册子模块或状态通知子模块,根据将接收到的请求数据,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中,具体地,界面代理模块接收到设置请求数据时,通过命令处理子模块发送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界面代理模块接收到注册请求数据时,通过状态注册子模块发送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界面代理模块接收到查询请求数据时,通过状态通知子模块发送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当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获取到请求数据之后,对请求数据打包后,并通过USB接口发送请求数据包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所述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请求数据包解包后,传输请求数据至界面服务模块,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所述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相当于是移动终端的界面代理模块主动请求数据时,外接设备的界面服务模块基于该请求反馈相应的数据,从而实现双方的数据传输过程。
进一步地,参照图8,提出本发明数据上报方法的第五实施例。
数据上报方法的第五实施例与数据上报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步骤S50包括:
步骤S51,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接收界面代理模块传输的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的请求数据,对请求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请求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请求数据进行打包,得到请求数据包;
步骤S52,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将请求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步骤S60包括:
步骤S61,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请求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请求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步骤S62,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请求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请求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服务模块中,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数据类型标识在相应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界面代理模块向界面服务模块请求数据之前,先确定界面应用要请求的数据类型,上文实施例中提到,请求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设置请求数据、注册请求数据或查询请求数据,其中,每种类型的请求数据都可以对应三种类型的数据,分别对应上网状态数据、信号状态数据和工作模式数据。本实施例中,优选该请求数据为查询请求数据,那么,就对应查询上网状态数据、查询信号状态数据和查询工作模式数据,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数据类型标识同样包括三种,可选地,在ID信息=1时,表示要查询上网状态数据;ID信息=2时,表示要查询信号状态数据;ID信息=3时,表示要查询工作模式数据,因此,界面代理模块在确定要请求的数据对应的数据类型之后,即可在请求数据中添加不同的数据类型标识,以便界面服务模块基于不同的数据类型标识从不同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当界面代理模块确定了数据类型标识之后,对数据添加确定的数据类型标识,并将天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的数据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当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的数据之后,再对请求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请求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请求数据进行打包,得到请求数据包,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请求数据的长度值,并对数据进行打包的方式上文已经详述过,此处不再赘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得到请求数据包之后,将请求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请求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请求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然后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请求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请求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服务模块中,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数据类型标识在相应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其中,界面服务模块解析出ID信息=1时,发送至移动服务访问点20B,以从移动服务访问点20B中提取数据;解析出ID信息=2时,界面服务模块发送至网络访问服务20C,以从网络访问服务20C中提取数据;解析出ID信息=3时,界面服务模块发送至无线数据服务20D,以从无线数据服务20D中提取数据。后续,界面服务模块即可将提取的数据再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由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并发包,以通过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反馈数据包至界面代理模块,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反馈数据包至界面代理模块的方式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由界面代理模块在请求数据中添加数据类型标识,便于后续界面服务模块从对应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保证了数据获取上报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数据上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上报系统包括移动终端,以及通过预设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的外接设备;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一应用处理器,以及与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连接的第一调制解调器,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包括第一数据进程,所述第一数据进程包括界面代理模块、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界面代理模块连接的界面应用;所述外接设备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包括第二数据进程,所述第二数据进程包括界面服务模块、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界面服务模块连接的数据服务模块;
界面服务模块,用于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用于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上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一数据转发模块,所述第二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接收到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时,对数据添加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数据进行打包,得到数据包;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将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对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数据包中携带的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数据,并根据所述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代理模块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上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的方式包括:
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定时在所述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或者,在接收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时,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上报系统,其特征在于,若界面服务模块基于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则所述界面代理模块,还用于发送请求数据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对请求数据打包后,通过预设接口发送请求数据包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请求数据包解包后,传输请求数据至界面服务模块,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所述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上报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接收界面代理模块传输的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的请求数据,对请求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请求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请求数据进行打包,得到请求数据包;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将请求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对请求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请求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还用于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请求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请求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服务模块中,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数据类型标识在相应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6.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以及通过预设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的外接设备,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一应用处理器,以及与第一用户识别卡和第二用户识别卡连接的第一调制解调器,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包括第一数据进程,所述第一数据进程包括界面代理模块、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界面代理模块连接的界面应用;所述外接设备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包括第二数据进程,所述第二数据进程包括界面服务模块、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所述第二应用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界面服务模块连接的数据服务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并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一数据转发模块,所述第二数据进程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连接的第二数据转发模块,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预设接口发送数据包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到界面服务模块传输的数据时,对数据添加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数据进行打包,得到数据包;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将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并将解包后的数据传输至界面代理模块,由界面代理模块将数据发送至界面应用进行显示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数据包中携带的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数据,并根据所述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代理模块中。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的方式包括:
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定时在所述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或者,在接收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时,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则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界面代理模块发送请求数据至第一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请求数据打包后,通过预设接口发送请求数据包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所述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请求数据包解包后,传输请求数据至界面服务模块,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所述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对请求数据打包后,通过预设接口发送请求数据包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接收界面代理模块传输的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的请求数据,对请求数据添加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所述请求数据的长度值,对添加有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以及长度值的请求数据进行打包,得到请求数据包;
所述第一串口转发模块将请求数据包通过预设接口传输至第二串口转发模块;
所述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接收所述请求数据包,并对所述请求数据包解包后,传输请求数据至界面服务模块,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请求数据在所述在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对请求数据包进行解包,以获取请求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类型标识、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和长度值;
所述第二串口转发模块提取所述长度值对应的请求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对象标识,将提取的请求数据传输至所述界面服务模块中,以供所述界面服务模块基于所述数据类型标识在相应的数据服务模块中提取数据。
CN201710645050.9A 2017-07-31 2017-07-31 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074264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45050.9A CN107426433A (zh) 2017-07-31 2017-07-31 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45050.9A CN107426433A (zh) 2017-07-31 2017-07-31 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6433A true CN107426433A (zh) 2017-12-01

Family

ID=60430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45050.9A Pending CN107426433A (zh) 2017-07-31 2017-07-31 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26433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498688A1 (en) * 2002-09-10 2004-03-25 Satoru Yukie Cordless wireless local loop phone
CN102457618A (zh) * 2011-12-22 2012-05-16 苏州群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移动通信终端
CN104219373A (zh) * 2013-05-31 2014-12-17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双模手机、实现双模手机通话控制的系统及方法
CN105682083A (zh) * 2016-01-28 2016-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双调制解调器系统的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498688A1 (en) * 2002-09-10 2004-03-25 Satoru Yukie Cordless wireless local loop phone
CN102457618A (zh) * 2011-12-22 2012-05-16 苏州群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移动通信终端
CN104219373A (zh) * 2013-05-31 2014-12-17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双模手机、实现双模手机通话控制的系统及方法
CN105682083A (zh) * 2016-01-28 2016-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双调制解调器系统的通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66070A (zh)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外接设备和移动终端
CN107395606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124738A (zh) 移动终端及数据包传输方法
CN107094152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094308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222429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247679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6900045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426433A (zh) 数据上报系统及方法
CN107332930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277174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182087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466027A (zh)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外接设备和移动终端
CN107466028A (zh)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外接设备和移动终端
CN107205053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396399A (zh)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外接设备和移动终端
CN107466025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6953984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360563A (zh)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外接设备和移动终端
CN107148052A (zh) 移动终端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CN107396400A (zh)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外接设备和移动终端
CN107087062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396341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466026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277175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