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94411A - 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 - Google Patents

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94411A
CN107394411A CN201710597233.8A CN201710597233A CN107394411A CN 107394411 A CN107394411 A CN 107394411A CN 201710597233 A CN201710597233 A CN 201710597233A CN 107394411 A CN107394411 A CN 1073944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lens antenna
frequency
antenna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972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光明
蔡通
梁建刚
高向军
庄亚强
李海鹏
侯海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Original Assignee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filed Critical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Priority to CN20171059723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94411A/zh
Publication of CN107394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944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02Refracting or diffracting devices, e.g. lens, prism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该设计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设计具有各向异性ABBA结构的单元,该单元由4层金属层、3层介质层构成,第一金属层与第四金属层结构相同,第二金属层与第三金属层结构相同;调节单元不同层间的耦合,提高单元的透射率,抑制透射波动,同时基于极化独立控制原则,在不同极化状态下实现了双频工作;采用单元构建双频透镜天线,该天线在不同工作频率处的相位分布分别满足抛物面分布,且具有相同的焦距;采用Vivaldi天线作为透镜天线的天线馈源。通过FDTD(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有限时域差分)仿真和实验测试证明天线焦点处的能量分别实现了20倍和16倍以上的增强,在C和X波段口径效率均大于30%,增益分别达到了18.7dB和23dB。

Description

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电磁超表面与透镜天线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系统、波前工程和雷达系统的快速发展,高增益透镜天线在航天工程、目标探测等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双频透镜天线,同时拥有阵列天线和双频工作的优良性能,且结构简单,使得双频透镜天线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因此受到广大天线工程师的青睐。目前,透镜天线工作频段也由微波波段扩展到太赫兹频段,其功能也相应增多,如双极化透镜天线、双圆极化透镜天线,双频透镜天线等。
随着双多频透镜天线的广泛应用,其实现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如,文献T.Chaloun,C.Hillebrand,C.Waldschmidt,and W.Menzel,“Active transmitarray submodule forK/Ka band satcom applications”GeMiC,Germany,198-201,2015中,通过加载可调元件,在不同频率实现了双谐振结构,因而设计了双频透射阵天线,但由于可调元件损耗较大,导致两个频率天线效率较低;文献S.H.Zainud-Deen,S.M.Gaber,H.A.Malhat,andK.H.Awadalla,“Single feed dual-polarization dual-band transmitarray forsatellite applications,”30th National Radio Science Conference,pp.27-34,2013中,通过在两个不同极化状态设计不同工作频率,实现了双频工作,但各个频率单元透射率较低且波动较大,导致透镜天线口径效率较低;文献H.Hasanil,J.S.Silval,J.R.Mosig,and M.Garcia-Vigueras,“Dual-band 20/30GHz circularly polarized transmitarrayfor SOTM applications,”10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EuCAP),pp,1-3,2016中,通过两种不同谐振单元,采用几何相位分布实现了双频透镜天线,但不同频率相互影响较大,导致天线效率受损。
总之,目前对双频透镜天线的研究存在着瓶颈与缺陷:一是如何实现不同频率相位的独立调控;二是如何在不同工作频率提高单元的透射率,同时降低透射波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出了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该设计方法包括:设计具有各向异性ABBA结构的单元,所述ABBA结构的单元由4层金属层、3层介质层构成,第一金属层与第四金属层结构相同,第二金属层与第三金属层结构相同;调节所述单元不同层间的耦合,提高所述单元的透射率,抑制透射波动,同时基于极化独立控制原则,在不同极化状态下实现了双频工作;采用所述单元构建双频透镜天线,所述双频透镜天线在不同工作频率处的相位分布分别满足抛物面分布,且具有相同的焦距;采用Vivaldi天线作为所述透镜天线的天线馈源,在C和X波段分别获得了高增益。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所述单元不同层间的耦合,提高所述单元的透射率,同时抑制透射波动,包括:调节所述单元每层的结构,进而调节所述单元的透射幅度和透射相位以提高所述单元的透射率并抑制透射波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所述单元构建双频透镜天线,所述双频透镜天线在不同工作频率处的相位分布分别满足抛物面分布,且所述双频透镜天线具有相同的焦距,包括:采用17×13个所述单元构建双频透镜天线,且每个单元的相位呈现抛物线分布;所述每个单元印刷电路板采用介电常数εr为2.65、厚度h为4.5mm、损耗角δ正切值tanδ为0.001的FR4印刷电路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在两个工作频率处分别实现了相位独立高效调控,所有单元透射率均大于0.85,且极大的抑制了透射波动;设计的双频透镜在两个工作频率处均实现了良好的能量汇聚效果,其能量分别增强了16倍和20倍以上;透镜天线在C波段和X波段口径效率均大于30%,增益分别达到了18.7dB和23dB。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不同类型透射型梯度超表面及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图2(a)为梯度超表面1在x方向实现波束偏折功能的示意图,图2(b)为梯度超表面1在y方向实现波束偏折功能的示意图,图2(c)为梯度超表面2在x极化下实现了波束偏折效果示意图,图2(d)为梯度超表面2在y极化下实现波束汇聚功能的示意图,图2(e)为梯度超表面3在第一工作频率f1处实现波束聚焦的示意图,图2(f)为梯度超表面3在第二工作频率f2处实现波束聚焦的示意图;
图3为ABBA单元的拓扑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是单元的俯视图,图3(b)是单元的侧视图;
图4为等效媒质模型以及AAAA和ABBA单元的传输频谱示意图,图4(a)等效媒质模型的示意图,图4(b)不同介电常数εA下AAAA单元的传输频谱的示意图,图4(c)为不同介电常数εA和εB下的ABBA单元的透射幅度的示意图,图4(d)为不同介电常数εA和εB下的ABBA单元的透射相位的示意图;
图5为不同单元的透射幅度和透射相位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插图为AAAA结构单元的示意图,左下角插图为ABBA结构单元的示意图;
图6为不同极化下优化单元的电磁响应的示意图,其中,图6中第一幅图为x极化激励时,第一工作频率f1处单元透射系数随x方向结构尺寸l2变化的示意图,图6中第二幅图为y极化激励时,第二工作频率f2处单元透射系数随y方向结构尺寸l1变化的示意图;
图7为设计的双频透镜天线的示意图,其中,图7(a)为透镜天线的第一金属层和第四金属层的俯视图,图7(b)为透镜天线的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的俯视图,图7(c)为超表面上第二工作频率f2处的相位分布图,图7(d)为FDTD计算的第二工作频率f2处中心轴线上的电场Ex分布图;
图8为双频透镜天线的聚焦效应示意图,图8(a)为f1处平面波的电场分布图,图8(b)为f1处透镜天线的电场分布图,图8(c)为xz平面f1处能量强度分布图,图8(d)为z轴处电场强度分布图,图8(e)为f2处的平面波的电场分布图,图8(f)为f2处透镜天线的电场分布图,图8(g)为xz平面f2处能量强度分布图,图8(h)为z=75mm处电场强度分布图;
图9(a)采用Vivaldi天线作为透镜天线馈源的示意图,图9(b)为透镜天线工作原理示意图,图9(c)为透镜天线加工实物图;
图10为Vivaldi天线和透镜天线在f1和f2频率处的电场分布图;
图11为两个工作频率处的三维辐射场分布图,其中,图11(a)为f1处的三维辐射场分布图,图11(b)为f2处的三维辐射场分布图;
图12(a)为f1频率处仿真和测试的透镜天线和馈源天线的xz平面辐射特性图,图12(b)为f1频率处仿真和测试的透镜天线和馈源天线的yz平面辐射特性图,图12(c)为f2频率处仿真和测试的透镜天线和馈源天线的yz平面辐射特性图,图12(d)为f2频率处仿真和测试的透镜天线和馈源天线的xz平面辐射特性图,其中,在各副图中,Sim表示仿真,Mea表示测试,Co.表示主极化,Cro.表示交叉极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考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100。所述的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设计具有各向异性ABBA结构的单元,ABBA结构的单元由4层金属层、3层介质层构成,第一金属层与第四金属层结构相同,第二金属层与第三金属层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高效的透射梯度超表面,第一步是找到合适的透射单元。传统的多层级联透射结构的单元,其基于FP共振实现高透特性,而在非共振点处,其透射率会显著下降,导致不同相位透射波动较大,如图4(b)所示,其中,图4(b)为不同介电常数εA下AAAA单元的传输频谱的示意图。AAAA单元是传统的多层级联透射结构的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具有各向异性ABBA结构的单元,ABBA结构的单元由4层金属层、3层介质层构成,第一金属层与第四金属层结构相同,第二金属层与第三金属层结构相同,具有相同结构的第一金属层与第四金属层称为A层,具有相同结构的第二金属层与第三金属层为B层。ABBA单元的结构可以参照图3,图3是ABBA单元的的拓扑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是单元的俯视图,其结构参数为px=11mm,py=17mm,w1=5mm和w2=4mm,l1、l2为变量;图3(b)是单元的侧视图,Layer1表示第一金属层,Layer4表示第四金属层,这两层具有相同的结构,Layer2表示第二金属层,Layer3表示第三金属层,这两层具有相同的结构。
步骤102,调节单元不同层间的耦合,提高单元的透射率,抑制透射波动,同时基于极化独立控制原则,在不同极化状态下实现了双频工作。
对于镜像对称的各向异性体系,其电磁特性可以由琼斯矩阵R和T表征:其中,x,y分别为坐标位置,为第一工作频率f1处的反射系数,为第二工作频率f2处的反射系数,为第一工作频率f1处的透射系数,为第二工作频率f1处的透射系数。对于一个无反射体系,其满足R=0,T=1。当不同偏振的透射幅度满足|txx=1|和|tyy=1|时,我们可以调控其透射相位来实现不同的电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x极化的电磁波只对x方向的相位存在电磁响应,而对y方向的相位变化极不敏感,根据镜像对称原理,对于y极化的电磁波,仅存在电磁响应,这就为波前调控提供了多种方式和可行性:
第一,梯度超表面可以实现波束的极化分离,可以用于设计极化分离器。如图2(a)与图2(b)所示,图2(a)为梯度超表面1(GMS1)在x方向的实现波束偏折功能示意图,其相位分布为其中,ξ1为相位梯度;图2(b)为梯度超表面1在y方向实现波束偏折功能结构示意图,其相位分布为其中,ξ2相位梯度。梯度超表面1在x和y方向分别存在不同的相位梯度,该超表面可以实现波束的极化分离,可以用于设计极化分离器。
第二,由于不同极化的电磁波具有极化独立功能,可以在不同方向设计不同相位分布,进而实现不同的电磁功能,如图2(c)与图2(d)所示,图2(c)为梯度超表面2(GMS2)能在x极化下实现了波束偏折效果示意图,其相位分布为此时梯度超表面2可以作为波束偏折器,图2(d)为梯度超表面2在y极化下激励的实现波束汇聚功能的示意图,其相位分布为其中,k0为传播常数,F表示焦距。
第三,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极化状态控制超表面的工作频率,继而可以在不同频率处分别设计抛物线的相位分布来研制双频透镜,如图2(e)与图2(f)所示,图2(e)为梯度超表面3(GMS3)在第一工作频率f1的实现波束聚焦的示意图,图2(f)为梯度超表面3在第二工作频率f2实现波束聚焦的示意图。梯度超表面3在f1和f2频率处相位满足抛物线分布,相位分布分别为其中,k1与k2分别为频率f1和f2处的波矢,F为焦距。与报道的双频微波器件相比,该双频方案主要有两个优势:相互垂直的电磁工作模式在不同频率达到了很好的隔离效果,使得两个频率可以独立调控;不同工作频率没有相互耦合,其工作频率可以更为自由准确调控,其频率间隔可以任意选择,这里需要注意,为了避免旁瓣效应影响,两个频率范围应控制在(1~2.1)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调节单元不同层间的耦合,提高单元的透射率,抑制透射波动。可以调节ABBA单元每层的结构,进而调节上述单元的透射幅度和相位以提高上述单元的透射率并抑制透射波动。
我们通过等效媒质模型来定性分析该单元的优良性能。对于ABBA单元,如图4(a)等效媒质模型的示意图所示,其A层可以由厚度为dA介电常数为εA的媒质来等效,其B层可以由厚度为dB的介电常数εB的媒质来等效,dsub为介质层厚度,εsub为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其中,dA=dB=0.2mm,dsub=1.3mm,εsub=2.65。我们可以根据传输矩阵方法计算其透射幅度和相位分布,当dA=dB和εA=εB时,即可以计算AAAA体系的电磁散射参数。图4(b)给出了不同介电常数εA下AAAA单元的透射幅度和透射相位分布,其中,|t|表示透射幅度,表示透射相位,可以看出对于不同εA,单元透射幅度会出现不同的透射峰,这些透射峰是由FP共振引起的,其余εA处透射率会有不同程度的恶化。当我们调节不同层间的耦合时,即同时改变εA和εB时,其透射率会极大的提升,同时其透射相位可以覆盖360°。
接下来,我们通过真实的结构体系验证等效媒质模型的正确性。为了突出ABBA体系的优势,这里我们选择AAAA结构透射波谷点进行真实体系设计,图4(b)与图4(d)中黑色圈所在位置,满足该相位分布的AAAA结构的单元,由4层相同的金属贴片结构构成,保持第一层和第四层(A层)的结构不变,调节第二层和第三层(B层)的结构,在保持相位稳定的前提下,可以调控透射率的大小,优化结构如图5中插图所示,I型结构(l1=13mm,w1=4mm,t=1.6mm,l3=12.2mm)被应用于第二层和第三层(B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两种单元对比具有公平性,因其采用介质板参数、单元大小均保持不变,图5给出了AAAA单元与ABBA单元的透射幅度和透射相位的示意图,两条实线分别表示AAAA单元的透射幅度和透射相位,其中,上面的实线表示AAAA单元的透射幅度,下面的实线表示AAAA单元的透射相位;两条虚线分别表示ABBA单元的透射幅度和透射相位,其中,上面的虚线表示ABBA单元的透射幅度,下面的虚线表示ABBA单元的透射相位;可以看出,两种单元透射相位几乎一致,但其透射幅度在f1处由AAAA单元的0.73显著增加到ABBA的0.95,分析其原因,调节第二层和第三层(B层)结构,相当于等效媒质模型中改变εB的大小。因此可以提出设计高透ABBA单元的步骤:首先,设计AAAA单元,计算不同结构参数下的相位分布;其次,保持第一层和第四层(A层)结构不变,调节第二层和第三层(B层)结构参数,改善其透射幅度;最后,在不同极化状态下,在不同频率分别优化单元的结构分布,达到相位的独立调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到不同相位处优化单元的传输特性,如图6所示,图6中第一幅图为x极化激励时,第一工作频率f1处单元透射系数随x方向结构尺寸l2变化的示意图,第二幅图为y极化激励时,第二工作频率f2处单元透射系数随y方向结构尺寸l1变化的示意图;在f1处,可以看出采用ABBA单元,单元透射幅度均大于0.88,这与AAAA单元透射幅度在0.7-1之间波动相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而当l2变化时,相位变化范围大于360°,而几乎保持不变,这又一次验证不同频率的独立调控作用。而在高频f2处,由于此时AAAA体系的透射率保持在0.85以上,该方向我们采用AAAA单元的构型。这样,在f1和f2两个频率处,均实现了高效透射和相位的独立调控。
步骤103,采用单元构建双频透镜天线,双频透镜天线在不同工作频率处的相位分布分别满足抛物面分布,且具有相同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以上ABBA单元分析,这里,我们设计了一款双频透镜天线,其在不同工作频率处的相位分布分别满足抛物面分布:其中,ki和F分别为工作频率fi处的波矢和焦距,这里,设置F=75mm。根据图6中单元不同频率结构和相位的对应关系,可以构建双频透镜表面分布如图7(a-b)所示,图7(a)为透镜天线的第一金属层和第四金属层的俯视图,图7(b)为透镜天线的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的俯视图,设计的双频透镜天线由17×13个单元构成,总尺寸为187mm×221mm,分别相当于4.05λ1×4.79λ1,6.55λ2×7.74λ2,其中,λ1表示f1频率处的波长,λ2表示f2频率处的波长。图7(c)给出了该超表面在f2处的相位分布,该分布与理论计算结果完全一致,在中心轴上,每个单元的电场分布如图7(d)所示,可以看出每个单元均实现了高效透射特性,同时相位分布呈现抛物线型。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单元的介质层采用厚度h=4.5mm,介电常数εr=2.65,损耗角δ正切值tanδ=0.001的F4B板,双频工作频率分别选为f1=6.5GHz和f2=10.5GHz。
接下来,通过FDTD(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有限时域差分)仿真的方法验证透镜天线的双频工作特性。图8(a)给出了f1处xz平面上电场Re(Ey)分布,连续的平面波前沿z轴传输。当y极化电磁波垂直照射设计的双频透镜时,平面波前发生能量汇聚,如图8(b)中的电场Re(Ey)所示,从图8(b)中可以提取电场的强度分布,结果见图8(c),沿x=0直线画出|Ey|2~z关系,结果见图8(d)中实线,我们将最大值定义为焦点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出最大值出现在F=75mm位置处,这与设计完全一致。沿z轴旋转超表面90°,透镜可以工作于f2处,与平面波前相比(图8(e)),超表面实现了电磁波前的汇聚效应,且焦点仍为75mm,验证了设计的准确性。对比焦点处的能量分布,f1处透镜能量相对于平面波提高了16倍以上,而f2处提升了20倍以上,f2处聚焦能量更强主要是因为此时超表面电尺寸更大,如果进一步增大超表面的口径,其能量增强效果将更为理想。沿z=75mm处分别取不同频率处的|E|2分布(图8(h)),可以评估透镜焦点大小(半峰值宽度),f1和f2处焦点大小分别为27mm和17.6mm。其中,图8(d)和图8(h)中f1、f2标注的曲线分别表示透镜天线在工作频率f1=6.5GHz、f2=10.5GHz处的电场分布曲线,f1ref、f2ref标注的曲线分别表示平面波在工作频率f1=6.5GHz、f2=10.5GHz处的电场分布曲线。
步骤104,采用Vivaldi天线作为透镜天线的天线馈源,在C和X波段分别获得了高增益。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基于各向异性ABBA单元的双频透镜来提升天线的辐射特性。透镜天线工作原理为:将辐射点源放置在透镜天线焦点处,可以将透镜天线发射的球面波转化为平面波,进而用来设计透镜天线,工作原理示意图见图9(b)。如图9(a)所示,采用Vivaldi天线作为透镜天线馈源,其位置l可由FDTD模拟获得,最终l=71mm处获得了最佳的天线性能。对馈源天线和超表面采用PCB技术进行加工,采用泡沫和介质螺钉进行固定,最终样品天线如图9(c)所示。
透镜天线可以将馈源发射的球面波完美的转化为平面波,为了验证该转化效应,图10给出了Vivaldi天线和透镜天线在f1和f2频率处出射电磁波前,可以看出Vivaldi天线在两个频率处发射电磁波均为球面波,而经过透镜超表面对电磁波前的校正作用,出射波前表现为平面波特性,且介于Vivaldi天线以上透镜表面以下的连续场分布间接验证了双频透镜的高透特性。
图11给出了两个工作频率处的三维辐射场分布。相比于馈源天线的宽波束低增益辐射,设计的透镜天线波束显著变窄,增益显著增大,分别达到了18.7and 23.2dB,两个频率处E面和H面波束的非对称性主要由馈源天线波束的非对称性引起。在暗室中对天线辐射特性进行测试,结果如图12所示,测试(Mea)和仿真(Sim)结果吻合良好。在f1处,Vivaldi天线测试(仿真)的半波束功率宽度分别为E面(xz平面)126.5°(127.3°)和H面(yz平面)91.2°(91.5°),而透镜天线(MS)的半波束功率宽度显著下降为13.5°(13.4°)和14°(14.2°),测试(仿真)增益为18.7dB(18.7dB),相比于馈源提高了13.1dB(13.2dB)。在f2处,测试(仿真)的透镜天线的半波束功率宽度分别E面(yz平面)为10.2°(10.4°)和H面(xz平面)的9.3°(9.4°)。与Vivaldi天线相比,在E面和H面分别显著降低了72.5°(68.8°)和44.3°(42.5°)。透镜天线和馈源天线测试(仿真)的增益分别为23dB(23.2dB)和9.2dB(9.4dB)。依据公式η=G/Dmax=G/(4πPQ/λ0 2)×100%可以计算透镜天线的口径效率,其中,P=221mm和Q=187mm分别为透镜天线的尺寸,G表示天线增益,Dmax表示方向性系数,λ0表示自由空间波长,η为口径效率,测试(仿真)的口径效率分别为在f1和f2分别为30.3%(30.3%)和31.3%(32.8%),均高于文献报道的辐射效率。进一步分析表明,透镜天线辐射波束的前后比均优于15.5dB,交叉极化优于20dB,测试(仿真)的副瓣波束比主瓣波束低16.3dB(15.4dB),其1dB增益带宽分别为0.7GHz(6.1-7GHz)和1.2GHz(9.8-11GHz)。双频辐射、高增益、低副瓣和高口径效率说明该透镜天线在双通道大数据长距离通讯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3)

1.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包括:
设计具有各向异性ABBA结构的单元,所述ABBA结构的单元由4层金属层、3层介质层构成,第一金属层与第四金属层结构相同,第二金属层与第三金属层结构相同;
调节所述单元不同层间的耦合,提高所述单元的透射率,抑制透射波动,同时基于极化独立控制原则,在不同极化状态下实现了双频工作;
采用所述单元构建双频透镜天线,所述双频透镜天线在不同工作频率处的相位分布分别满足抛物面分布,且具有相同的焦距;
采用Vivaldi天线作为所述透镜天线的天线馈源,在C和X波段分别获得了高增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所述单元不同层间的耦合,提高所述单元的透射率,抑制透射波动,包括:
调节所述单元每层的结构,进而调节所述单元的透射幅度和透射相位以提高所述单元的透射率并抑制透射波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所述单元构建双频透镜天线,所述双频透镜天线在不同工作频率处的相位分布分别满足抛物面分布,且具有相同的焦距,包括:
采用17×13个所述单元构建双频透镜天线,且每个单元的相位呈现抛物线分布;
所述每个单元印刷电路板采用介电常数εr为2.65、厚度h为4.5mm、损耗角δ正切值tanδ为0.001的FR4印刷电路板。
CN201710597233.8A 2017-07-20 2017-07-20 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 Pending CN1073944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97233.8A CN107394411A (zh) 2017-07-20 2017-07-20 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97233.8A CN107394411A (zh) 2017-07-20 2017-07-20 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94411A true CN107394411A (zh) 2017-11-24

Family

ID=60336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97233.8A Pending CN107394411A (zh) 2017-07-20 2017-07-20 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9441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70984A (zh) * 2018-03-13 2018-08-3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相位非连续超表面产生艾里波束的透镜及方法
CN109037956A (zh) * 2018-06-07 2018-12-1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波束汇聚功能的雷达隐身超表面系统、雷达
CN111987472A (zh) * 2020-09-17 2020-11-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多波束可重构的涡旋场超表面透镜折叠天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9594A (en) * 1997-03-04 1999-09-28 Trw Inc. Dual polarization frequency selective medium for diplexing two close bands at an incident angle
CN102769201A (zh) * 2012-06-29 2012-11-07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双频带通透波材料及其天线罩和天线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9594A (en) * 1997-03-04 1999-09-28 Trw Inc. Dual polarization frequency selective medium for diplexing two close bands at an incident angle
CN102769201A (zh) * 2012-06-29 2012-11-07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双频带通透波材料及其天线罩和天线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ONG CAI ET CL.: "High-Performance transparent Meta-surface for C-/X-Band Lens Antenna Applicatio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李海鹏 等.: "X波段基于相位梯度超表面的高增益透镜天线", 《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70984A (zh) * 2018-03-13 2018-08-3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相位非连续超表面产生艾里波束的透镜及方法
CN108470984B (zh) * 2018-03-13 2020-12-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相位非连续超表面产生艾里波束的透镜及方法
CN109037956A (zh) * 2018-06-07 2018-12-1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波束汇聚功能的雷达隐身超表面系统、雷达
CN111987472A (zh) * 2020-09-17 2020-11-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多波束可重构的涡旋场超表面透镜折叠天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badi et al. Ultra-wideband, true-time-delay reflectarray antennas using ground-plane-backed, miniaturized-element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s
Jiang et al. Integrated broadb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multibeam antennas using berry-phase transmit-arrays for $ Ka $-band applications
CN107275798B (zh) 超表面透镜天线
Chaharmir et al. Design of broadband, single layer dual-band large reflectarray using multi open loop elements
Zheng et al. A broadband low-RCS metasurface for CP patch antennas
Xie et al. A wideband absorber with a multiresonant gridded-square FSS for antenna RCS reduction
Jiang et al. Wideband MIMO directional antenna array with a simple meta-material decoupling structure for X-band applications
Wang et al. Low RCS transmitarray employing phase controllable absorptive frequency-selective transmission elements
Vidarsson et al. Conformal parallel plate waveguide polarizer integrated in a geodesic lens antenna
Chen et al. Design of wideband high-efficiency circularly polarized folded reflectarray antenna
CN107394411A (zh) C/x波段双频透镜天线设计
Li et al. Design of programmable transmitarray antenna with independent controls of transmission amplitude and phase
Zheng et al. A wideband low-RCS metasurface-inspired circularly polarized slot array based on AI-driven antenna desig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CN105762528A (zh) 一种高口径效率反射阵天线
Gao et al. Design of a high-gain and low-profile quasi-cassegrain antenna based on metasurfaces
Gautam et al. Design of a compact protrudent‐shaped ultra‐wideband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diversity antenna with band‐rejection capability
Guo et al. Partial reflective decoupling superstrate for dual-polarized antennas application considering power combining effects
Wang et al. An E-plane-focused triple-layer multibeam Luneburg lens antenna for 5G millimeter-wave applications
Ji et al. Design of low profile ATFSS and antenna with in-band and Out-of-Band RCS reduction
Abdelaziem et al. A high gain antenna utilizing Mu-near-zero metasurface structures for 5G applications
Krauss et al. Dual-band leaky-wave antenna based on a dual-layer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 for bi-directional satcom-on-the-move in Ka-band
Bandyopadhyay et al. Wideband RCS reduction of a linear patch antenna array using AMC metasurface for stealth applications
Li et al. Analysis on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Height-Adjustable Phased Array with Ultra-Wideband Dual-Linear Polarized RCS Amplitude Regulation
Nie et al. Dual-polarized antenna fed by a quasi-planar orthomode transducer with different radiation patterns
Noamadeh et al. Generation of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Vortex Beam Based on Reflectarray Antenna for Microwave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