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59617B -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359617B CN107359617B CN201710671682.2A CN201710671682A CN107359617B CN 107359617 B CN107359617 B CN 107359617B CN 201710671682 A CN201710671682 A CN 201710671682A CN 107359617 B CN107359617 B CN 1073596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upply
- simulation
- grid
- micro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21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4 computer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178 mathematical model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06 sensitivity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networks of the same frequency but suppli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 H02J3/06—Controlling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Controlling sharing of load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
- H02J13/0013—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6—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via a high-tension dc link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70—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ergy generation sect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包括设备层、分布控制层和集中决策层,分布式电源、电网设备、分布式储能、柔性负荷设备状态数据和运行数据通过分布控制层从下而上送到主站层,经过主站的集中决策,将控制命令经过分布控制层的监控系统从上而下到达设备层,完成分布式电源功率预测、柔性负荷预测、可调度容量分析以及协调控制策略优化。本发明通过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平台实现物理设备电气和通信接口的无缝连接和等值模型选取与切换,测试分布式电源并网装置的即插即用功能,防止设备故障和在线调试影响系统安全性,降低运行风险,提高分布式电源的综合效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电源调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电力行业科学发展的需求,建立安全、高效、绿色、坚强的智能电网已成为新时期全球电力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之一,大力开发利用分布式电源(DERs,DistributedEnergyResources),包括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微型燃气轮机等,已成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的焦点。分布式电源的高密度接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各种形式分布式电源集群接入配电网,可以作为“虚拟电源群”为现有供电电源提供有益而重要的补充。此外,也可以通过微电网这种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共同组成的自治型发用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协调电网和分布式电源间的矛盾;当多个微电网在中压或低压配网中地理位置接近,可互联形成微网群,既具有完备的微电网特征和功能又具有接受和执行群级调度和协调控制命令共同完成群体共同运行目标的功能。
在高密度、高渗透率微网群/虚拟电源群接入背景下,储能装置、电动汽车、柔性负荷的互动协调控制等众多新的需求将给传统被动无源的配电系统带来巨大变化,使之向主动有源的配电系统过渡。主动配电网(ADNs,Activedistributionnetworks)是智能电网领域的研究重点,与传统配电网相比,具有较为完善的可观可控水平以及主动自愈调控的物理条件,实现接入的大量分布式能源全频段消纳和优化,以保证电网安全、经济、高效运行。从“被动无源”到“主动有源”这一过渡过程对配电网在规划设计、运行调度、控制保护、仿真分析等诸多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发展快速有效的仿真技术和仿真平台对主动配电网的各种稳态、暂态行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为配电网规划设计、优化调度、控制策略验证、自动故障定位与隔离、网络自愈、保护设备整定、实际物理设备试验等提供基本的技术手段与技术平台,成为迫切而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围绕面向微电网群/虚拟电源群的主动配电网,以微网群/虚拟电源群与配网交互机理及多尺度建模方法为切入点、以主动配电网动态全过程数字仿真测试平台研发、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平台研发为关键研究内容,验证群控群调策略的有效性,测试群控装置、保护测量装置等一二次设备的功能性。
本发明具体为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所述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包括设备层、分布控制层和集中决策层,所述设备层包括柱上开关、环网柜、配电变压器、连接到柱上开关的馈线终端设备FTU、连接到环网柜的开闭所终端设备DTU以及连接到配电变压器的配变终端设备TTU,所述设备层还包括多个微网子系统、换流阀、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每个微网子系统、换流阀、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均连接到一个终端设备;所述分布控制层包括多个微网监控系统、换流站/合环装置监控系统、可控资源监控系统以及多个安全隔离装置,每个微网监控系统通过终端设备与相应的微网子系统连接并对相应的微网子系统进行监测和控制,所述换流站/合环装置监控系统通过终端设备与所述换流阀连接并对所述换流阀进行监测和控制,所述可控资源监控系统通过终端设备与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相连接并对相应的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进行监测和控制,每个微网监控系统、换流站/合环装置监控系统、可控资源监控系统均连接到一个安全隔离装置;所述集中决策层包括信息交互总线及主动配电网开放互动协调控制系统,所述信息交互总线连接到多个安全隔离装置,所述主动配电网开放互动协调控制系统包括配电自动化系统及功能扩展模块,所述配电自动化系统连接到馈线终端设备FTU、开闭所终端设备DTU以及配变终端设备TTU并通过馈线终端设备FTU、开闭所终端设备DTU以及配变终端设备TTU对相应的柱上开关、环网柜以及配电变压器进行监测和控制,所述功能扩展模块与所述信息交互总线相连接;分布式电源、电网设备、分布式储能、柔性负荷设备状态数据和运行数据通过分布控制层从下而上送到主站层,经过主站的集中决策,将控制命令经过分布控制层的监控系统从上而下到达设备层,完成分布式电源功率预测、柔性负荷预测、可调度容量分析以及协调控制策略优化。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配电网包括多个四端口柔性直流接口装置,通过所述四端口柔性直流接口装置对四条20kV线路进行合环,每回20kV线路通过交流断路器连接到柔性直流换流器,柔性直流换流器的直流侧通过直流负荷开关连接到直流母线。
进一步的,通过动态全过程数字仿真测试平台对所述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进行性能测试。
进一步的,主动配电网的性能测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所述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进行多尺度建模;
步骤(2)、创建面向策略验证的主动配电网动态全过程数字仿真测试系统;
步骤(3)、创建面向设备测试的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
步骤(4)、基于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对即插即用分布式电源与群控设备进行测试;
步骤(5)、基于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对主动配电网开放互动协调控制系统进行测试。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1、基于光伏、风电、储能典型分布式电源的数学模型和本地控制策略,建立分布式电源多时间尺度仿真模型,针对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配电网的情况,综合考虑空间分布集中度、多机出力相似度和网络拓扑结构,采用灵敏度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多机分布式电源的综合灵敏度和聚合指标,形成考虑不同控制方式和不同元素组成的分布式电源多机聚类方法;
步骤1.2、利用分布式电源多机聚类方法,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多时间尺度聚类等值模型;根据变流器拓扑、控制方法及控制参数,基于等效聚合原则和参数辨识法提出多机电磁暂态等值方法,并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聚类电磁暂态等值模型;分析分布式电源不同瞬时模态的时间常数、阻尼系数、自然频率以及模态间的耦合特性,采用模态简化方法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聚类动态仿真模型;分析分布式电源在不同场景和工况条件下的有功频率、无功电压特性,采用容量加权法建立聚类单元稳态等值模型;
步骤1.3、利用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多尺度仿真模型,针对配电网的不同运行状态,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综合出力运行特性,明确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内的分布式电源种类、电源数量、空间分布、控制模式对运行特性的影响;从分布式电源就地可控、联合调度方面研究微网群/虚拟电源群与配电网的交互运行机制,在配电网运行状态切换、故障或负荷需求变化时,实现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的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电压调节以及安全稳定控制的辅助支撑,利用微网群/虚拟电源群提高规模化分布式电源响应配电网控制和调度的友好互动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2.1、考虑不同仿真场景对于仿真精确性、收敛性和速度的要求,确定满足短期/中期/长期仿真的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多时间尺度仿真模型优选方法与模型自动切换方法;为了增加仿真精度,优化仿真时间和仿真过程中的内存开销,确定满足中期/长期仿真需求的变步长仿真技术;
步骤2.2、针对典型场景和不同测试时序,确定群控群调模型与动态全过程仿真模型的接口及时序配合技术,创建面向多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复杂主动配电网的动态全过程数字仿真测试系统;
步骤2.3、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自治控制策略、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策略、有功无功互补协调优化策略及网-源-荷协调控制策略的仿真模型,通过数字仿真验证群控策略的有效性。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3.1、针对典型仿真场景,建立涵盖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对内对外的通信模型和信息交互接口模型的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模型,用于模拟实际群控策略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交互环节,以实现实际物理设备的无缝接入;并基于OPNET网络仿真平台,通过对配电网的通信网络拓扑分析,选择和设计通信网络协议、通信方式和通信介质,建立包含网络模型和通信接口模型的信息-通信系统模型;针对信息交互过程中的通信时延、数据丢包及误发情况,基于OPNET进行主动配电网信息网络和通信过程的仿真;
步骤3.2、确定电力-信息多物理环节的微网群/虚拟电源群数模混合实时仿真及交互接口同步方法,构建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架构与交互中间件,确定电力-信息混合仿真的推进和同步机制;确定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系统与物理被测设备间的接口技术;
步骤3.3、基于多核并行仿真技术及RT-LAB构建面向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主动配电网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满足实时仿真测试需求,实现主动配电网电力流和信息流的实时模拟与统一仿真,以及实际物理设备电气和通信接口的无缝连接和等值模型选取与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4.1、确定电网模型连接分布式电源实物装置的一次设备功率硬件在环仿真测试技术,测试分布式电源并网装置的灵活并网控制和即插即用功能;测试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并网后的负载功率自动分担能力及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控制下电网的稳定性;
步骤4.2、确定电网模型连接群控装置实物的二次设备信息硬件在环仿真测试技术,测试关键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信息交互和控制保护功能,检验电网信息系统对分布式电源状态的自动感知和整合能力;针对不同场景下配电网的运行状态,验证群控设备的优化调控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5.1、确定仿真测试平台中同时连接一次、二次设备的功率-信息硬件的在环混合仿真测试技术,在主动配电网的网-源-荷柔性互动运行模式下,测试主动配电网网-源-荷多时间尺度、多优化目标的协调控制和协同优化模型,包括源源互补、源网协调、网荷互动及源荷互动四种状态;
步骤5.2、考虑配电网不同运行状态,针对主动配电网网-源-荷互动引起的不确定因素及配网运行特性的变化,在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电压调节以及安全稳定运行方面,验证网-源-荷分层分级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主动配电网网-源-荷协调控制能力的系统级测试。
本发明通过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平台实现物理设备电气和通信接口的无缝连接和等值模型选取与切换,测试分布式电源并网装置的即插即用功能,二次设备(群控装置、测控保护装置)的状态监测、信息交互和控制保护功能,以及设备逻辑方案、参数整定功能,防止设备故障和在线调试影响系统安全性,降低运行风险,提高分布式电源的综合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主动配电网四端口柔性直流接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包括设备层、分布控制层和集中决策层,所述设备层包括柱上开关、环网柜、配电变压器、连接到柱上开关的馈线终端设备FTU、连接到环网柜的开闭所终端设备DTU以及连接到配电变压器的配变终端设备TTU,所述设备层还包括多个微网子系统、换流阀、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每个微网子系统、换流阀、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均连接到一个终端设备;所述分布控制层包括多个微网监控系统、换流站/合环装置监控系统、可控资源监控系统以及多个安全隔离装置,每个微网监控系统通过终端设备与相应的微网子系统连接并对相应的微网子系统进行监测和控制,所述换流站/合环装置监控系统通过终端设备与所述换流阀连接并对所述换流阀进行监测和控制,所述可控资源监控系统通过终端设备与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相连接并对相应的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进行监测和控制,每个微网监控系统、换流站/合环装置监控系统、可控资源监控系统均连接到一个安全隔离装置;所述集中决策层包括信息交互总线及主动配电网开放互动协调控制系统,所述信息交互总线连接到多个安全隔离装置,所述主动配电网开放互动协调控制系统包括配电自动化系统及功能扩展模块,所述配电自动化系统连接到馈线终端设备FTU、开闭所终端设备DTU以及配变终端设备TTU并通过馈线终端设备FTU、开闭所终端设备DTU以及配变终端设备TTU对相应的柱上开关、环网柜以及配电变压器进行监测和控制,所述功能扩展模块与所述信息交互总线相连接;分布式电源、电网设备、分布式储能、柔性负荷设备状态数据和运行数据通过分布控制层从下而上送到主站层,经过主站的集中决策,将控制命令经过分布控制层的监控系统从上而下到达设备层,完成分布式电源功率预测、柔性负荷预测、可调度容量分析以及协调控制策略优化。
如图2所示,所述主动配电网包括多个四端口柔性直流接口装置,通过所述四端口柔性直流接口装置对四条20kV线路进行合环,每回20kV线路通过交流断路器连接到柔性直流换流器,柔性直流换流器的直流侧通过直流负荷开关连接到直流母线。
通过动态全过程数字仿真测试平台对所述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进行性能测试。
主动配电网的性能测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所述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进行多尺度建模;
步骤(2)、创建面向策略验证的主动配电网动态全过程数字仿真测试系统;
步骤(3)、创建面向设备测试的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
步骤(4)、基于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对即插即用分布式电源与群控设备进行测试;
步骤(5)、基于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对主动配电网开放互动协调控制系统进行测试。
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1、基于光伏、风电、储能典型分布式电源的数学模型和本地控制策略,建立分布式电源多时间尺度仿真模型,针对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配电网的情况,综合考虑空间分布集中度、多机出力相似度和网络拓扑结构,采用灵敏度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多机分布式电源的综合灵敏度和聚合指标,形成考虑不同控制方式和不同元素组成的分布式电源多机聚类方法;
步骤1.2、利用分布式电源多机聚类方法,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多时间尺度聚类等值模型;根据变流器拓扑、控制方法及控制参数,基于等效聚合原则和参数辨识法提出多机电磁暂态等值方法,并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聚类电磁暂态等值模型;分析分布式电源不同瞬时模态的时间常数、阻尼系数、自然频率以及模态间的耦合特性,采用模态简化方法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聚类动态仿真模型;分析分布式电源在不同场景和工况条件下的有功频率、无功电压特性,采用容量加权法建立聚类单元稳态等值模型;
步骤1.3、利用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多尺度仿真模型,针对配电网的不同运行状态,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综合出力运行特性,明确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内的分布式电源种类、电源数量、空间分布、控制模式对运行特性的影响;从分布式电源就地可控、联合调度方面研究微网群/虚拟电源群与配电网的交互运行机制,在配电网运行状态切换、故障或负荷需求变化时,实现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的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电压调节以及安全稳定控制的辅助支撑,利用微网群/虚拟电源群提高规模化分布式电源响应配电网控制和调度的友好互动能力。
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2.1、考虑不同仿真场景对于仿真精确性、收敛性和速度的要求,确定满足短期/中期/长期仿真的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多时间尺度仿真模型优选方法与模型自动切换方法;为了增加仿真精度,优化仿真时间和仿真过程中的内存开销,确定满足中期/长期仿真需求的变步长仿真技术;
步骤2.2、针对典型场景和不同测试时序,确定群控群调模型与动态全过程仿真模型的接口及时序配合技术,创建面向多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复杂主动配电网的动态全过程数字仿真测试系统;
步骤2.3、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自治控制策略、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策略、有功无功互补协调优化策略及网-源-荷协调控制策略的仿真模型,通过数字仿真验证群控策略的有效性。
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3.1、针对典型仿真场景,建立涵盖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对内对外的通信模型和信息交互接口模型的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模型,用于模拟实际群控策略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交互环节,以实现实际物理设备的无缝接入;并基于OPNET网络仿真平台,通过对配电网的通信网络拓扑分析,选择和设计通信网络协议、通信方式和通信介质,建立包含网络模型和通信接口模型的信息-通信系统模型;针对信息交互过程中的通信时延、数据丢包及误发情况,基于OPNET进行主动配电网信息网络和通信过程的仿真;
步骤3.2、确定电力-信息多物理环节的微网群/虚拟电源群数模混合实时仿真及交互接口同步方法,构建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架构与交互中间件,确定电力-信息混合仿真的推进和同步机制;确定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系统与物理被测设备间的接口技术;
步骤3.3、基于多核并行仿真技术及RT-LAB构建面向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主动配电网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满足实时仿真测试需求,实现主动配电网电力流和信息流的实时模拟与统一仿真,以及实际物理设备电气和通信接口的无缝连接和等值模型选取与切换。
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4.1、确定电网模型连接分布式电源实物装置的一次设备功率硬件在环仿真测试技术,测试分布式电源并网装置的灵活并网控制和即插即用功能;测试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并网后的负载功率自动分担能力及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控制下电网的稳定性;
步骤4.2、确定电网模型连接群控装置实物的二次设备信息硬件在环仿真测试技术,测试关键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信息交互和控制保护功能,检验电网信息系统对分布式电源状态的自动感知和整合能力;针对不同场景下配电网的运行状态,验证群控设备的优化调控能力。
所述步骤(5)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5.1、确定仿真测试平台中同时连接一次、二次设备的功率-信息硬件的在环混合仿真测试技术,在主动配电网的网-源-荷柔性互动运行模式下,测试主动配电网网-源-荷多时间尺度、多优化目标的协调控制和协同优化模型,包括源源互补、源网协调、网荷互动及源荷互动四种状态;
步骤5.2、考虑配电网不同运行状态,针对主动配电网网-源-荷互动引起的不确定因素及配网运行特性的变化,在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电压调节以及安全稳定运行方面,验证网-源-荷分层分级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主动配电网网-源-荷协调控制能力的系统级测试。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结合上述实施例仅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变更均在申请待批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6)
1.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包括设备层、分布控制层和集中决策层,所述设备层包括柱上开关、环网柜、配电变压器、连接到柱上开关的馈线终端设备FTU、连接到环网柜的开闭所终端设备DTU以及连接到配电变压器的配变终端设备TTU,所述设备层还包括多个微网子系统、换流阀、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每个微网子系统、换流阀、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均连接到一个终端设备;所述分布控制层包括多个微网监控系统、换流站/合环装置监控系统、可控资源监控系统以及多个安全隔离装置,每个微网监控系统通过终端设备与相应的微网子系统连接并对相应的微网子系统进行监测和控制,所述换流站/合环装置监控系统通过终端设备与所述换流阀连接并对所述换流阀进行监测和控制,所述可控资源监控系统通过终端设备与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相连接并对相应的电源设备、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进行监测和控制,每个微网监控系统、换流站/合环装置监控系统、可控资源监控系统均连接到一个安全隔离装置;所述集中决策层包括信息交互总线及主动配电网开放互动协调控制系统,所述信息交互总线连接到多个安全隔离装置,所述主动配电网开放互动协调控制系统包括配电自动化系统及功能扩展模块,所述配电自动化系统连接到馈线终端设备FTU、开闭所终端设备DTU以及配变终端设备TTU并通过馈线终端设备FTU、开闭所终端设备DTU以及配变终端设备TTU对相应的柱上开关、环网柜以及配电变压器进行监测和控制,所述功能扩展模块与所述信息交互总线相连接;分布式电源、电网设备、分布式储能、柔性负荷设备状态数据和运行数据通过分布控制层从下而上送到主站层,经过主站的集中决策,将控制命令经过分布控制层的监控系统从上而下到达设备层,完成分布式电源功率预测、柔性负荷预测、可调度容量分析以及协调控制策略优化;
通过动态全过程数字仿真测试平台对所述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进行性能测试;主动配电网的性能测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所述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进行多尺度建模,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1、基于光伏、风电、储能典型分布式电源的数学模型和本地控制策略,建立分布式电源多时间尺度仿真模型,针对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配电网的情况,综合考虑空间分布集中度、多机出力相似度和网络拓扑结构,采用灵敏度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多机分布式电源的综合灵敏度和聚合指标,形成考虑不同控制方式和不同元素组成的分布式电源多机聚类方法;
步骤1.2、利用分布式电源多机聚类方法,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多时间尺度聚类等值模型;根据变流器拓扑、控制方法及控制参数,基于等效聚合原则和参数辨识法提出多机电磁暂态等值方法,并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聚类电磁暂态等值模型;分析分布式电源不同瞬时模态的时间常数、阻尼系数、自然频率以及模态间的耦合特性,采用模态简化方法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聚类动态仿真模型;分析分布式电源在不同场景和工况条件下的有功频率、无功电压特性,采用容量加权法建立聚类单元稳态等值模型;
步骤1.3、利用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多尺度仿真模型,针对配电网的不同运行状态,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综合出力运行特性,明确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内的分布式电源种类、电源数量、空间分布、控制模式对运行特性的影响;从分布式电源就地可控、联合调度方面研究微网群/虚拟电源群与配电网的交互运行机制,在配电网运行状态切换、故障或负荷需求变化时,实现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的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电压调节以及安全稳定控制的辅助支撑,利用微网群/虚拟电源群提高规模化分布式电源响应配电网控制和调度的友好互动能力;
步骤(2)、创建面向策略验证的主动配电网动态全过程数字仿真测试系统;
步骤(3)、创建面向设备测试的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
步骤(4)、基于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对即插即用分布式电源与群控设备进行测试;
步骤(5)、基于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对主动配电网开放互动协调控制系统进行测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配电网包括多个四端口柔性直流接口装置,通过所述四端口柔性直流接口装置对四条20kV线路进行合环,每回20kV线路通过交流断路器连接到柔性直流换流器,柔性直流换流器的直流侧通过直流负荷开关连接到直流母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2.1、考虑不同仿真场景对于仿真精确性、收敛性和速度的要求,确定满足短期/中期/长期仿真的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多时间尺度仿真模型优选方法与模型自动切换方法;为了增加仿真精度,优化仿真时间和仿真过程中的内存开销,确定满足中期/长期仿真需求的变步长仿真技术;
步骤2.2、针对典型场景和不同测试时序,确定群控群调模型与动态全过程仿真模型的接口及时序配合技术,创建面向多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复杂主动配电网的动态全过程数字仿真测试系统;
步骤2.3、建立微网群/虚拟电源群自治控制策略、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策略、有功无功互补协调优化策略及网-源-荷协调控制策略的仿真模型,通过数字仿真验证群控策略的有效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3.1、针对典型仿真场景,建立涵盖微网群/虚拟电源群对内对外的通信模型和信息交互接口模型的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模型,用于模拟实际群控策略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交互环节,以实现实际物理设备的无缝接入;并基于OPNET网络仿真平台,通过对配电网的通信网络拓扑分析,选择和设计通信网络协议、通信方式和通信介质,建立包含网络模型和通信接口模型的信息-通信系统模型;针对信息交互过程中的通信时延、数据丢包及误发情况,基于OPNET进行主动配电网信息网络和通信过程的仿真;
步骤3.2、确定电力-信息多物理环节的微网群/虚拟电源群数模混合实时仿真及交互接口同步方法,构建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架构与交互中间件,确定电力-信息混合仿真的推进和同步机制;确定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系统与物理被测设备间的接口技术;
步骤3.3、基于多核并行仿真技术及RT-LAB构建面向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主动配电网电力-信息数模混合实时仿真测试系统,满足实时仿真测试需求,实现主动配电网电力流和信息流的实时模拟与统一仿真,以及实际物理设备电气和通信接口的无缝连接和等值模型选取与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4.1、确定电网模型连接分布式电源实物装置的一次设备功率硬件在环仿真测试技术,测试分布式电源并网装置的灵活并网控制和即插即用功能;测试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并网后的负载功率自动分担能力及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控制下电网的稳定性;
步骤4.2、确定电网模型连接群控装置实物的二次设备信息硬件在环仿真测试技术,测试关键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信息交互和控制保护功能,检验电网信息系统对分布式电源状态的自动感知和整合能力;针对不同场景下配电网的运行状态,验证群控设备的优化调控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5.1、确定仿真测试平台中同时连接一次、二次设备的功率-信息硬件的在环混合仿真测试技术,在主动配电网的网-源-荷柔性互动运行模式下,测试主动配电网网-源-荷多时间尺度、多优化目标的协调控制和协同优化模型,包括源源互补、源网协调、网荷互动及源荷互动四种状态;
步骤5.2、考虑配电网不同运行状态,针对主动配电网网-源-荷互动引起的不确定因素及配网运行特性的变化,在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电压调节以及安全稳定运行方面,验证网-源-荷分层分级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主动配电网网-源-荷协调控制能力的系统级测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671682.2A CN107359617B (zh) | 2017-08-08 | 2017-08-08 |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671682.2A CN107359617B (zh) | 2017-08-08 | 2017-08-08 |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359617A CN107359617A (zh) | 2017-11-17 |
CN107359617B true CN107359617B (zh) | 2023-09-26 |
Family
ID=60287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671682.2A Active CN107359617B (zh) | 2017-08-08 | 2017-08-08 |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3596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55458B2 (en) | 2017-12-21 | 2023-12-26 | Vestas Wind Systems A/S | Current injection in wind power plants |
CN108134379B (zh) * | 2018-01-24 | 2024-06-14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 | 一种具有故障主动处理功能的配电网系统 |
CN110198222B (zh) * | 2018-02-27 | 2023-08-22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配电自动化终端即插即用测试方法及测试主站 |
CN108599379B (zh) * | 2018-06-01 | 2022-02-15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用于微电网群的功率监控系统 |
CN110580659B (zh) * | 2018-06-08 | 2022-06-21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纳网能源系统的基于多维度异构数据流驱动的智能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194534B (zh) * | 2018-07-24 | 2022-03-2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面向物联网设备群体的调度与管理方法 |
CN109460907A (zh) * | 2018-10-26 | 2019-03-12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基于源网荷储协调的电力系统 |
CN109639466B (zh) * | 2018-11-28 | 2022-04-08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一种基于“源网荷”的电力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检测系统 |
CN109301940A (zh) * | 2018-11-28 | 2019-02-01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通供电分公司 | 一种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源-网-荷协同优化系统 |
CN109617099B (zh) * | 2018-12-06 | 2022-10-11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虚拟储能协调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
CN109980656B (zh) * | 2019-04-04 | 2020-11-03 | 南京师范大学 | 两层协同架构下的配电网分布式无功优化与电压调控方法 |
CN110138006B (zh) * | 2019-05-22 | 2020-12-01 | 南京邮电大学 | 考虑含有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多微电网协调优化调度方法 |
CN110176784A (zh) * | 2019-05-31 | 2019-08-27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分布式移动储能配电网控制方法与系统 |
CN110377958B (zh) * | 2019-06-21 | 2022-09-06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微网群/虚拟电源群的电力信息物理仿真系统及方法 |
CN110401185B (zh) * | 2019-06-28 | 2021-02-19 | 特变电工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源荷储的协同能源管理系统控制方法 |
CN111047465B (zh) * | 2019-12-09 | 2024-05-10 | 湘潭大学 | 一种基于电力大数据的电网友好型负荷响应方法 |
CN111342446B (zh) * | 2020-03-02 | 2023-10-27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三维家庭智慧用能泛在调度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2217204B (zh) * | 2020-09-30 | 2022-06-17 |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包含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微网仿真方法 |
CN112260322B (zh) * | 2020-10-10 | 2022-12-30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源网荷储仿真平台、方法及系统 |
CN113807643B (zh) * | 2021-07-09 | 2024-06-14 | 重庆大学 | 一种四端互联配电网架结构及其规划方法 |
CN114362182B (zh) * | 2021-12-28 | 2024-04-26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一种四端柔性直流互联双环网配电系统 |
CN117353457A (zh) * | 2023-10-18 | 2024-01-05 | 江苏思行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智慧能源单元负荷柔性调节系统 |
CN118378395B (zh) * | 2024-06-21 | 2024-10-18 | 长江三峡集团实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 大规模新能源经柔直送出系统仿真模型、仿真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04778A (zh) * | 2014-03-18 | 2014-07-02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 微电网自适应控制方法 |
CN104330980A (zh) * | 2014-11-03 | 2015-02-04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一种基于rt-lab的微电网仿真测试系统 |
CN207053181U (zh) * | 2017-08-08 | 2018-02-27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盐城供电公司 |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 |
-
2017
- 2017-08-08 CN CN201710671682.2A patent/CN1073596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04778A (zh) * | 2014-03-18 | 2014-07-02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 微电网自适应控制方法 |
CN104330980A (zh) * | 2014-11-03 | 2015-02-04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一种基于rt-lab的微电网仿真测试系统 |
CN207053181U (zh) * | 2017-08-08 | 2018-02-27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盐城供电公司 |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359617A (zh) | 2017-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59617B (zh) |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 | |
CN107390547B (zh) |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性能测试方法 | |
WO2018014450A1 (zh) | 基于rt-lab的真实微电网运行动态仿真测试平台 | |
Yoo et al. |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of the IEC 61850-based micro grid system | |
CN103915836B (zh) | 一种基于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实验室用智能微电网系统 | |
CN103150426A (zh) | 面向调控一体仿真的电网一、二次设备统一建模方法 | |
CN207053181U (zh) |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控制系统 | |
Strasser et al. | Review of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smart grids: An automation point of view | |
Lu et al. |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grid operat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IEC 61850 | |
Xu et al. | Control devices development of multi‐microgrids based o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 |
Varela et al. | Show me!: Large-scale smart grid demonstrations for European distribution networks | |
Ivančák et al. | Modelling microgrid as the basis for creating a smart grid model | |
CN109301940A (zh) | 一种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源-网-荷协同优化系统 | |
Zhang et al. | Research on microgrid | |
Monadi et al. | Integrated control and monitoring of a smart charging station with a proposed data exchange protocol | |
Zhou et al. | Standardization of smart grid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 |
Shen et al. |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model of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 |
CN108233361B (zh) | 面向园区微网的综合供能系统分层分区协同控制方法 | |
Arendarski et al. | Concept of rural intelligent grid interactive planning methodology | |
Roy et al. | Data modelling of converters for the automation and monitoring of MTDC grids | |
Xu | Research on Transition Stability Control of Smart Grid Substations | |
Hassan et al. | A Framework for Service Restoration of Cyber-Physical Power Systems | |
CN116365518B (zh) | 基于智能开关的配电网可重构方法及系统 | |
Trujillo et al. | An advanced laboratory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of smart grid control and protection schemes | |
Pan et al. | Research on plug-and-play of DER-network coordinate controller based on IEC61850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