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76495B - 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和复合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和复合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76495B
CN107276495B CN201610217283.4A CN201610217283A CN107276495B CN 107276495 B CN107276495 B CN 107276495B CN 201610217283 A CN201610217283 A CN 201610217283A CN 107276495 B CN107276495 B CN 1072764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eneration
generator
friction
layer
so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172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76495A (zh
Inventor
杨亚
王书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Nanoenergy and Nanosystem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Nanoenergy and Nanosystem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Nanoenergy and Nanosystem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Nanoenergy and Nanosystems
Priority to CN2016102172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764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76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6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76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64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10/1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cluding a supplementary source of electric power, e.g. hybrid diesel-PV energy systems
    • H02S10/12Hybrid wind-PV energ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00Electrostatic generators or motors using a solid mov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carrier
    • H02N1/04Friction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02S20/23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纳米发电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和复合发电系统。其中,该复合发电机包括:摩擦纳米发电机和太阳能发电机,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包括第一发电部件、第二发电部件和支撑固定部件,所述支撑固定部件将所述第二发电部件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上且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在风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接触或者分离,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基于该形变产生并输出电信号。通过本发明上述的复合发电机,能够同时将环境中的风能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实现了在一个器件上同时对风能和太阳能进行收集。

Description

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和复合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发电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和复合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使用传统能源后带来的各种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尤为显著的是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微小颗粒的含量逐步升高。利用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比如风能和太阳能等等,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上均具有广泛的意义。然而,传统的风能发电通常都需要有发电塔,这种发电塔不仅占地面积大,往往分布在边远的郊区或海上,在城市中无法大量安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及其制造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其中,该复合发电机包括摩擦纳米发电机和太阳能发电机,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包括第一发电部件、第二发电部件和支撑固定部件,所述支撑固定部件将所述第二发电部件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上且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在风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接触或者分离,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基于该形变产生并输出电信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系统,包括多个所述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多个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并联;和/或,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的输出串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支撑固定部件将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第二发电部件的两端固定在第一发电部件上且使二者之间形成空隙,从而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在风力作用下可以发生形变而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接触或者分离,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基于该形变产生并输出电信号,并且所设置的太阳能发电机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由此能够同时将环境中的风能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实现了在一个器件上同时对风能和太阳能进行收集。
将多个复合发电机设置为复合发电系统,可以在户外进行大面积铺设,有效的收集风能和太阳能。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A至3D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中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电信号图;
图4A至4D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中的太阳能发电机的输出电信号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中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和太阳能发电机同时工作时的输出电流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输出的电信号用于驱动电子器件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给2200微法电容器充电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给0.03mAh/cm2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4个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给0.3mAh/cm2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的示意图;以及
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制造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第一发电部件 2 第二发电部件 31 支撑固定部件
11 第一支撑层 12 第一摩擦层 13 第一导电层
21 第二支撑层 22 第二导电层 23 第二摩擦层
41 太阳能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如1所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包括摩擦纳米发电机和太阳能发电机41,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包括第一发电部件1、第二发电部件2和支撑固定部件31,所述支撑固定部件31将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上且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和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在风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接触或者分离,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基于该形变产生并输出电信号。
其中,所述支撑固定部件31可以具有一定的厚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本发明不对此进行限定。并且,当存在多个支撑固定部件31的情况下,多个支撑固定部件31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图1中使用了两个厚度相同的支撑固定部件31。并且,对于上述形成的空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改变支撑固定部件31的厚度对空隙的大小进行调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支撑固定部件将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第二发电部件的两端固定在第一发电部件上且使二者之间形成空隙,从而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在风力作用下可以发生形变而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接触或者分离,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基于该形变产生并输出电信号,并且所设置的太阳能发电机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由此能够同时将环境中的风能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实现了在一个器件上同时对风能和太阳能进行收集。
也就是,本发明中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实现了一个器件上风能和太阳能的同时输出或独自工作。例如,当有风流经第二发电部件2时,摩擦纳米发电机能够收集风能;当有光照时,太阳能发电机41收集光能;当既有风能又有太阳能存在时,可以同时收集风能和太阳能。并且,由于这样的复合发电机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且具有可变性,因此可以放置在城市建筑物的顶部,大面积收集风能和太阳能,解决了城市内对风能和太阳能的大规模收集问题。
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太阳能发电机41设置在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顶部,并且所述太阳能发电机4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太阳能电池。
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可以为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或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在有风经过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例如此时该第二发电部件2可以作为振动膜发生振动而产生弹性形变。优选地,所述第二发电部件的弹性模量可以处于0.5GPa到10GPa之间。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撑层11,设置在所述第一摩擦层12的表面且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摩擦层12和所述第一导电层13,所述第一支撑层11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摩擦层12的形状相适应。也就是,第一摩擦层12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3与所述第一支撑层11之间。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层21,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22的表面且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导电层22,所述第二支撑层21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导电层22的形状相适应。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两个摩擦纳米发电机,其中,两个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第二发电机部件2设置在一起,可以共同运动,两个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共用第二支撑层21。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包括第一摩擦层12和与所述第一摩擦层12接触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3;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包括第二摩擦层23和与所述第二摩擦层23接触设置的第二导电层22,例如,所述第二摩擦层23可以通过粘贴方式与所述第二导电层22紧密粘贴。
其中,在存在风力作用(例如,有风经过器件、风带动气体流动而产生气流)时所述第二摩擦层23和上下两个所述第一导电13层相互接触或者分离,且在接触和分离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摩擦层23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3之间产生摩擦电势差,并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层13和所述第二导电层22输出电信号。
图3A至3D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中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电信号图。具体地,图3A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图,图3B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电流图,图3C为摩擦纳米发电机未经过变压和整流的功率图,图3D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经过变压和整流后的功率图。
在图3A至3D中,第二发电部件2的长度可以优选为125mm,宽度优选为22mm,进风口高度优选为4mm,对外相应输出的电压接近380伏,最高电流值达到250微安(具体分别见图3A和图3B,其中摩擦纳米发电机在15m/s的风速下工作,最大功率可达25.6毫瓦,内阻1MΩ,经变压器变压后最大功率达7.5毫瓦,内阻600Ω)。
由此,当风以一定速度经过作为振动膜的第二发电部件2时,该第二发电部件2发生颤振(即,第二摩擦层23发生振动)而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第二摩擦层23与第一导电层13发生接触-分离(即,接触-分离循环),并由所述第一导电层13和所述第二导电层22向外电路输出电信号。
并且,通过第二摩擦层23对第二导电层22进行保护,能够显著提高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稳定性。
此外,在图2所示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中,摩擦纳米发电机包括两个双电极发电机。这样的设置可以实现器件有限空间内的功率最大化。
虽然图2中示出了使用四个厚度相同的支撑固定部件31,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还连接有电流表。虽然图中所示的为电流表,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替换为相应的检测装置或者负载,例如检测电压的电压表等。
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摩擦层23的材料和所述第一导电层13的材料之间具有摩擦电极序差异,使得所述第二摩擦层23与第一导电层13接触时,产生极性相反且电量相同的电荷。
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太阳能发电机41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层11的表面上,且所述太阳能发电机41与所述第一支撑层11的表面接触的表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支撑层11的表面的面积。例如,所述太阳能发电机41的长和宽均分别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支撑层11的长和宽。
图4A至4D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中的太阳能发电机的输出电信号图。具体地,图4A为室内光线下太阳能发电机的输出电流图,图4B为室内光线下太阳能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图,图4C为太阳光下太阳能发电机的输出电流图,图4D为太阳光下太阳能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图。
在图4A至4D中,以太阳能发电机41包括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情况下为例,例如,该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尺寸可以为110mm×22mm×1mm。在图4A中,示出了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室内光线下的短路电流,为33微安;在图4B中,示出了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室内光线下的开路电压,为5.8伏;在图4C中,示出了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在模拟太阳光下的短路电流,为9毫安;在图4D中,示出了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在模拟太阳光下的开路电压,为7伏。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中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和太阳能发电机同时工作时的输出电流图。
在图5中,示出了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在15m/s的风速下以及模拟太阳光照射下的电流输出,最高值为12mA。
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支撑层21可以为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材料。所述第二摩擦层23可以为有机高分子薄膜材料,所述第二摩擦层23的厚度范围可以为20微米至0.2毫米。
其中,所述有机高分子薄膜材料选自以下中的至少一种: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酰胺、聚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聚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异丁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丙烯腈、聚双苯酚碳酸酯、聚二苯基丙烷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三氟氯乙烯、对二甲苯环二体、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和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电层13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22的材料可以选自以下中的一种:铜、铝、金、银、铂和镍。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22的厚度范围可以为20纳米至1毫米。
可以将本发明提供的多个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并排设置在一起,形成类似平面或者一定几何结构的形状,形成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系统,其中,多个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可以并联,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可以串联。这样结构的复合发电系统,可以大规模的设置在户外,例如屋顶等,进行太阳能和风能的大规模收集利用。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输出的电信号用于驱动电子器件的示意图。
图6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本发明上述的复合发电机输出的电信号可以用于驱动电子器件,至于图6中的电子器件并不是本发明描述的重点,因此为了不混淆本发明,省略了图6中关于各电子器件的描述。
在图6中,摩擦纳米发电机经变压器变压整流后和太阳能电池并联,可以供电给灯泡或传感器。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给2200微法电容器充电的示意图。
在图7中,以电容器的容量为2200微法的情况为例。如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复合发电机两分钟就可以将电容充到3.8伏。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给0.03mAh/cm2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的示意图。在图8中,放电电流为0.1毫安。
如图8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复合发电机10分钟可以将上述的锂离子电池充到2伏。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4个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给0.3mAh/cm2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的示意图。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分钟),纵坐标表示电压(伏特)。
在图9中,这4个复合发电机可以例如设置在房顶,工作在室内光线下且工作环境风速为15m/s。
如图9所述,在复合发电机工作50分钟后,以0.1毫安的电流放电可维持150分钟。
此外,本发明上述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在室内光线和有风的情况下可以给温湿度传感器供电。例如,在利用4个复合发电机的情况下,1分钟之内就可以驱动温湿度传感器。通过万用表测量锂离子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43伏,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锂离子两端的电压会逐渐升高,复合发电机转化的电能将被存储在锂离子电池里。
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制造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的流程图。制备过程包括下列步骤:
S100,制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第一发电部件、第二发电部件和支撑固定部件;
S102,利用所述支撑固定部件将所述第二发电部件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上且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在风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接触或者分离,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基于该形变产生并输出电信号;以及
S104,在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顶部设置太阳能发电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备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所述支撑固定部件将所制备的第二发电部件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上且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之间形成空隙,从而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在风力作用下可以发生形变而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接触或者分离,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基于该形变产生并输出电信号,并且将太阳能发电机设置在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顶部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由此能够同时将环境中的风能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实现了在一个器件上同时对风能和太阳能进行收集。
在该方法中,步骤S100中的制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第一发电部件和第二发电部件包括:
制备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
在所述第一支撑层上依次形成第一摩擦层和第一导电层,在所述第二支撑层上依次形成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层、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构成所述第一发电部件,所述第二支撑层、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构成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在存在风力作用时所述第二摩擦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相互接触或者分离,且在接触和分离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摩擦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产生摩擦电势差,并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输出电信号。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支撑层上设置太阳能发电机。
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可以通过磁控溅射法形成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所述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以复合发电机中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包括两个双电极发电机为例)的制作过程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切割两个2mm厚的亚克力板(即,第一支撑层11),长度为145mm,宽度均为22mm,在左右两端设置支撑固定部件31,支撑固定部件31的尺寸分别为10mm×10mm,厚度为2mm,在该摩擦纳米发电机中用到四个支撑固定部件31,每个支撑固定部件31厚度相同。第一发电部件1中的第一摩擦层12可以采用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50微米。之后可以在聚酰亚胺薄膜的一个表面磁控溅射铜形成第一导电层13,厚度为200纳米。第二支撑层21采用50微米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第二支撑层21的上下两面均采用磁控溅射金属的方式制备第二导电层22,第二导电层22也可以为铜,厚度为200纳米。然后可以将第二摩擦层23紧密粘贴在第二导电层22上。如前所述,支撑固定部件31的厚度为2mm,当具有一定速度的气流流经第二发电部件2时,第二发电部件2发生振动,第二发电部件2中的第二摩擦层23和第一发电部件1中的第一导电层13发生接触分离,进而对外输出电信号,如图3A至3D所示。太阳能发电机41固定在第一支撑层11的上面,例如可以选用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尺寸为110mm×22mm×1mm,在不同强度的光照射下,输出的电信号不同。当器件位于室内光线下时,光强度为300lx时,输出的短路电流为33微安,电压为5.8伏;当器件位于模拟太阳光下时,输出的短路电流为9毫安,电压为7伏,如图4A至4D所示。同时有风和光时,包括摩擦纳米发电机和太阳能发电机41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的输出电流最高可达12毫安,如图5所示。
实施例2:
切割两个2mm厚的亚克力板(即,第一支撑层11),长度为145mm,宽度均为22mm,在左右两端设置支撑固定部件31,支撑固定部件31的尺寸分别为10mm×10mm,厚度2mm,在该摩擦纳米发电机中用到四个支撑固定部件31,每个支撑固定部件31厚度相同。第一发电部件1中的第一摩擦层12可以采用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为75微米。之后可以在聚酰亚胺薄膜的一个表面磁控溅射铜形成第一导电层13,厚度为150nm。第二支撑层21采用50微米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第二支撑层21的上下两面均采用磁控溅射金属的方式制备第二导电层22,第二导电层22也可以为铜,厚度为200纳米。然后可以将第二摩擦层23紧密粘贴在第二导电层22上,支撑固定部件31的厚度为2毫米。太阳能发电机41固定在第一支撑层11的上面,例如可以选用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尺寸为110mm×22mm×1mm。一般情况下,只有摩擦纳米发电机工作时,产生的电能可以给房屋内灯泡供电。当复合发电机处于室内光强度为300lx的光线下和15m/s的风速下时,复合发电机收集的能量可以驱动温湿度传感器。
上述示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
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复合发电机能够同时将环境中的风能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实现了在一个器件上同时对风能和太阳能进行收集;并且结构简单,制作材料易于获得,具有成本低的优点,适于设置在城市建筑物的顶部,大面积收集风能和太阳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3)

1.一种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其中,该复合发电机包括摩擦纳米发电机和太阳能发电机,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包括第一发电部件、第二发电部件和支撑固定部件,所述支撑固定部件将所述第二发电部件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上且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在风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接触或者分离,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基于该形变产生并输出电信号,
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包括第二摩擦层和与所述第二摩擦层接触设置的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二发电部件还包括第二支撑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表面且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导电层;
所述复合发电机包括两个所述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其中,两个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第二发电机部件共用所述第二支撑层,
其中,所述第一发电部件包括第一摩擦层和与所述第一摩擦层接触设置的第一导电层;以及
在存在风力作用时所述第二摩擦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相互接触或者分离,且在接触和分离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摩擦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产生摩擦电势差,并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输出电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发电机,其中,所述太阳能发电机设置在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顶部,并且所述太阳能发电机包括一个或多个太阳能电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发电机,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为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或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发电机,其中,所述第二发电部件的弹性模量处于0.5GPa到10GPa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发电机,其中,所述第二摩擦层的材料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材料之间具有摩擦电极序差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复合发电机,其中,所述第一发电部件还包括第一支撑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摩擦层的表面且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发电机,其中,所述太阳能发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层的表面上,且所述太阳能发电机与所述第一支撑层的表面接触的表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支撑层的表面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发电机,其中,所述第二支撑层为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发电机,其中,所述第二摩擦层为有机高分子薄膜材料,所述有机高分子薄膜材料选自以下中的至少一种: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酰胺、聚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聚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异丁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丙烯腈、聚双苯酚碳酸酯、聚二苯基丙烷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三氟氯乙烯、对二甲苯环二体、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和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发电机,其中,所述第二摩擦层的厚度范围为20微米至0.2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发电机,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范围为20纳米至1毫米。
12.一种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系统,其中,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发电系统,其中,多个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并联;
和/或,多个太阳能电池的输出串联。
CN201610217283.4A 2016-04-08 2016-04-08 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和复合发电系统 Active CN1072764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17283.4A CN107276495B (zh) 2016-04-08 2016-04-08 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和复合发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17283.4A CN107276495B (zh) 2016-04-08 2016-04-08 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和复合发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6495A CN107276495A (zh) 2017-10-20
CN107276495B true CN107276495B (zh) 2020-02-11

Family

ID=60052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17283.4A Active CN107276495B (zh) 2016-04-08 2016-04-08 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和复合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764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2991A (zh) * 2017-10-11 2018-02-27 苏州大学 一种共享电极的能量收集装置及能源系统
CN107919810B (zh) * 2017-12-11 2023-12-22 首都师范大学 一种飞行器静电防护和收集利用系统
CN111174945B (zh) * 2018-11-12 2022-07-05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压力传感器
CN109698636A (zh) * 2019-01-25 2019-04-30 河南大学 基于褶皱图案化pdms层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太阳能电池复合能量的收集系统和发电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3270A (zh) * 2013-04-22 2014-10-22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采用纳米摩擦发电机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组合系统
CN104993773A (zh) * 2015-07-16 2015-10-21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复合能源电池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37560A (zh) * 2014-08-04 2016-02-17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一种复合能源装置和发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3270A (zh) * 2013-04-22 2014-10-22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采用纳米摩擦发电机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组合系统
CN105337560A (zh) * 2014-08-04 2016-02-17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一种复合能源装置和发电方法
CN104993773A (zh) * 2015-07-16 2015-10-21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复合能源电池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6495A (zh) 2017-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hmed et al. Integrat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in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Liu et al. Advanced designs for output improvement of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system
Fang et al. A high-performance triboelectric-electromagnetic hybrid wind energy harvester based on rotational tapered rollers aiming at outdoor IoT applications
Seol et al. Vertically stacked thi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wind energy harvesting
CN107276495B (zh) 基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复合发电机和复合发电系统
CN103368452B (zh) 静电脉冲发电机和直流脉冲发电机
Xie et al. Hybri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from energy complementation to integration
He et al. 3D full-space triboelectric-electromagnetic hybrid nanogenerator for high-efficient 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ing in vibration system
Gambier et al. Piezoelectric, solar and thermal energy harvesting for hybrid low-power generator systems with thin-film batteries
Khan et al. A self-powered multi-broadcasting wireless sensing system realized with an all-in-on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CN103780129A (zh) 旋转式静电发电机
CN104682767B (zh) 基于单电极的旋转式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和流体流速传感器
CN101710744A (zh) 一种纳米发电机
Ramya et al. Energy harves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5958858A (zh) 一种双层波浪形杂化纳米发电机
CN104836472A (zh) 利用声音能量的发电机和声音传感器
CN113489122B (zh) 一种直流液滴发电机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80135A (zh) 一种直流摩擦电发电机
CN109698544B (zh) 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风力发电集成系统
CN103346695A (zh) 一种r型复合式微纳发电机
Lian et al.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self-heating floor–possibility to achieve intelligence in the architecture
CN205811876U (zh) 一种双层波浪形杂化纳米发电机
Menéndez et al. Displacement current-based energy harvesters in power grids: Topologie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N103354433A (zh) 一种弹簧式纳米发电机及自驱动测力仪
KR102026429B1 (ko) 접촉 대전 발전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