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31637B - 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31637B
CN107231637B CN201610177584.9A CN201610177584A CN107231637B CN 107231637 B CN107231637 B CN 107231637B CN 201610177584 A CN201610177584 A CN 201610177584A CN 107231637 B CN107231637 B CN 1072316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ise ratio
target cell
signal
cell
rep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775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31637A (zh
Inventor
曹磊
赵晔
林衡华
陈晓冬
尹珂
谢元宝
胡春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17758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316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31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316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31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316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涉及通信领域。其中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系统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其中第一信噪比为系统在全网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第二信噪比为系统仅在目标小区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本发明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利用测试数据并结合网络配置参数,可合理估算出频率重耕后的干扰情况,从而方便快捷地判断出干扰缓冲区。

Description

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向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为代表的4G技术发展,随着2G/3G系统业务向4G系统的转移,原有的2G/3G频率资源可用于重耕部署4G系统。重耕在这里指网络资源的重新分配和规划。但由于终端更替和用户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移动通信系统个更新换代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区域、部分频率重耕的过程,因此就会导致异系统间同频干扰的可能。
为了避免同频干扰就需要保留一定距离的缓冲带,缓冲带内该频率不能部署2G/3G系统或者4G系统,以规避干扰。
在实际组网中,由于受网络工程参数、传播地形等影响,缓冲区的划定不能仅通过距离简单推算,但如果需要实地考察工程参数、传播地形等因素,工作量将十分巨大,同时也不适合规模组网的应用。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易于操作且实际的干扰缓冲区划定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利用测试数据并结合网络配置参数,可合理估算出频率重耕后的干扰情况,从而方便快捷地判断出干扰缓冲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包括:
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系统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其中第一信噪比为系统在全网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第二信噪比为系统仅在目标小区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
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不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判断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在目标小区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
在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重耕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的步骤包括:
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获得目标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目标小区重耕后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目标小区重耕后不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的第一信噪比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的第一信噪比SINR0为:
其中,Cn为小区n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小区1为目标小区,BW1-Down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下行带宽,BW0-Down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N为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Pn为小区n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P0为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N0为热噪声功率,1≤n≤m,m为系统中小区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的第二信噪比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的第二信噪比SINR1为:
Figure BDA0000949699490000031
在一个实施例中,判断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的步骤包括:
根据系统中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与接收信号之比、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确定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满足条件
Figure BDA0000949699490000032
则确定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其中BW1-Up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上行最小带宽,BW0-Up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T1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T0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β为上行干扰容忍系数,MIN()为最小值查询函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系统,包括系统测试模块、信噪比确定模块和缓冲区确定模块,其中:
系统测试模块,用于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
信噪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系统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其中第一信噪比为系统在全网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第二信噪比为系统仅在目标小区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
缓冲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信噪比确定模块的判断结果,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还包括上行干扰判断模块,其中:
上行干扰判断模块,用于根据信噪比确定模块的判断结果,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不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判断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缓冲区确定模块还用于上行干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在目标小区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在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重耕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测试模块具体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获得目标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目标小区重耕后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目标小区重耕后不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的第一信噪比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的第一信噪比SINR0为:
Figure BDA0000949699490000041
其中,Cn为小区n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小区1为目标小区,BW1-Down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下行带宽,BW0-Down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N为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Pn为小区n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P0为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N0为热噪声功率,1≤n≤m,m为系统中小区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的第二信噪比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的第二信噪比SINR1为:
Figure BDA0000949699490000042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干扰判断模块根据系统中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与接收信号之比、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确定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干扰判断模块在条件
Figure BDA0000949699490000051
满足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其中BW1-Up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上行最小带宽,BW0-Up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T1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T0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β为上行干扰容忍系数,MIN()为最小值查询函数。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为本发明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案步骤如下:
步骤101,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
可选的,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路测,可获得目标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目标小区重耕后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目标小区重耕后不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
步骤102,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系统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其中第一信噪比为系统在全网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第二信噪比为系统仅在目标小区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
可选的,系统的第一信噪比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例如,系统的第一信噪比SINR0可为:
Figure BDA0000949699490000071
其中,Cn为第n个小区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1≤n≤m,m为系统中小区数,小区1为目标小区。例如,对于系统中的m个小区,C1为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C2至Cn为与目标小区重耕后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Cn+1至Cm为与目标小区重耕后不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
BW1-Down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下行带宽,BW0-Down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N为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Pn为相应的第n个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P0为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N0为热噪声功率。
可选的,系统的第二信噪比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例如,系统的第二信噪比SINR1为:
Figure BDA0000949699490000072
步骤103,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
例如,对于下面的公式(3):
SINR1<SINR0*α (3)
其中α为下行干扰容忍系数。
若第二信噪比SINR1和第一信噪比SINR0的比值小于α,则表明目标小区不能作为重耕区域,而只能作为干扰缓冲区。
基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利用测试数据并结合网络配置参数,可合理估算出频率重耕后的干扰情况,从而方便快捷地判断出干扰缓冲区。
图2为本发明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步骤201、202、206与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101-103相同。
步骤201,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
步骤202,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系统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其中第一信噪比为系统在全网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第二信噪比为系统仅在目标小区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
步骤203,判断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是否小于预定门限。若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小于预定门限,则执行步骤206;若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不小于预定门限,则执行步骤204。
步骤204,判断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若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则执行步骤205;若目标小区存在上行干扰,则执行步骤206。
步骤205,将目标小区作为重耕区域。之后不再执行本实施例的其它步骤。
步骤206,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
可选的,判断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的步骤可包括:
根据系统中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与接收信号之比、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确定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例如,若满足条件
Figure BDA0000949699490000081
则确定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其中BW1-Up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上行最小带宽,BW0-Up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T1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T0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β为上行干扰容忍系数,MIN()为最小值查询函数,即在与目标小区重耕后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中选择出重耕前发射功率与接收信号强度之比最小的值。
图3为本发明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系统可包括系统测试模块301、信噪比确定模块302和缓冲区确定模块303。其中:
系统测试模块301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
可选的,系统测试模块301具体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获得目标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目标小区重耕后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目标小区重耕后不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
信噪比确定模块302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系统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其中第一信噪比为系统在全网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第二信噪比为系统仅在目标小区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
可选的,系统的第一信噪比可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例如,可采用上述公式(1)计算系统的第一信噪比。
可选的,系统的第二信噪比可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例如,可采用上述公式(2)计算系统的第二信噪比。
缓冲区确定模块303根据信噪比确定模块302的判断结果,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
例如,可根据上述公式(3),判断目标小区是否为干扰缓冲区。
基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系统,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利用测试数据并结合网络配置参数,可合理估算出频率重耕后的干扰情况,从而方便快捷地判断出干扰缓冲区。
图4为本发明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系统测试模块401、信噪比确定模块402和缓冲区确定模块403与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系统测试模块301、信噪比确定模块302和缓冲区确定模块303相同。此外,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还包括上行干扰判断模块404。其中:
上行干扰判断模块404根据信噪比确定模块402的判断结果,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不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判断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缓冲区确定模块403还用于上行干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在目标小区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在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重耕区域。
可选的,上行干扰判断模块404可根据系统中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与接收信号之比、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确定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例如,上行干扰判断模块404可利用上述公式(4)判断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下面以800MHz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频率重耕为LTE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1、对800M LTE目标部署区域EVDO(Evolution Data Optimized,演进数据优化)基础频点(37)进行路测(下行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2、对于能检测到邻近4载波及以上小区的37频点信号的目标部署小区,作为本小区(目标小区)。
3、假设本小区检测到37频点接收功率为C1,4载波及以上干扰小区检测到37频点发射功率为C2、C3、……、Cn(多小区情况),3载波及以下干扰小区检测到37频点发射功率为Cn+1、Cn+2、……、Cm(多小区情况)。
4、假设网管查询本小区37频点发射功率为P1,4载波及以上干扰小区37频点发射功率为P2、P3、……、Pn(多小区情况),3载波及以下干扰小区37频点发射功率为Pn+1、Pn+2、……、Pm(多小区情况)。
5、假设LTE(5M)单端口发射功率为PLTE,则若本小区和干扰小区都部署LTE(5M)时,推算本小区边缘的下行信噪比SINR0为:
Figure BDA0000949699490000111
6、则若仅本小区部署LTE(5M)时,推算边缘SINR1为:
Figure BDA0000949699490000112
7、当SINR1≥SINR0,且(P1/C1)/MIN(P2/C2、P3/C3、……、Pn/Cn)<=t(t是判决门限,如果仅考虑反向1x和LTE单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的带宽比较可取t=-8.4dB),意味着本小区对LTE的下行干扰小于LTE多小区组网干扰,且LTE对本小区的上行干扰小于多小区组网干扰,则本小区可部署800M LTE,否则需作为干扰缓冲带。
通过实施本发明,可方便快捷地判断出干扰缓冲区。本发明不仅适用于CDMA向LTE的频率重耕,同样适用于其他移动系统的频率重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本发明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14)

1.一种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系统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其中第一信噪比为系统在全网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第二信噪比为系统仅在目标小区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
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
其中,系统的第一信噪比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以及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系统的第一信噪比SINR0为:
Figure FDA0002299722070000011
其中,Cn为小区n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小区1为目标小区,BW1-Down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下行带宽,BW0-Down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N为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Pn为小区n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P0为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N0为热噪声功率,1≤n≤m,m为系统中小区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不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判断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在目标小区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
在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重耕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的步骤包括:
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获得目标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目标小区重耕后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与目标小区重耕后不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系统的第二信噪比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以及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系统的第二信噪比SINR1为:
Figure FDA00022997220700000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判断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的步骤包括:
根据系统中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与接收信号之比、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以及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确定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满足条件
Figure FDA0002299722070000022
则确定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其中BW1-Up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上行最小带宽,BW0-Up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T1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T0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β为上行干扰容忍系数,MIN()为最小值查询函数。
8.一种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系统测试模块、信噪比确定模块和缓冲区确定模块,其中:
系统测试模块,用于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
信噪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系统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其中第一信噪比为系统在全网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第二信噪比为系统仅在目标小区重耕后的下行信噪比,系统的第一信噪比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以及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缓冲区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信噪比确定模块的判断结果,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
其中,系统的第一信噪比SINR0为:
Figure FDA0002299722070000031
其中,Cn为小区n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小区1为目标小区,BW1-Down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下行带宽,BW0-Down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N为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Pn为小区n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P0为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N0为热噪声功率,1≤n≤m,m为系统中小区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行干扰判断模块,其中:
上行干扰判断模块,用于根据信噪比确定模块的判断结果,在第二信噪比和第一信噪比的比值不小于预定门限的情况下,判断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缓冲区确定模块还用于上行干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在目标小区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干扰缓冲区;在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将目标小区作为重耕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系统测试模块具体通过对规划重耕的系统进行测试,获得目标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目标小区重耕后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与目标小区重耕后不发生频率重叠的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系统的第二信噪比由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下行带宽、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接收信号强度、目标小区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发射功率、以及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所部署系统天线之比确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系统的第二信噪比SINR1为:
Figure FDA000229972207000004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行干扰判断模块根据系统中各小区在重耕之前的发射功率与接收信号之比、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以及系统在重耕之前和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确定目标小区是否存在上行干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行干扰判断模块在条件
Figure FDA0002299722070000051
满足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小区不存在上行干扰,其中BW1-Up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上行最小带宽,BW0-Uplink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上行最小带宽,T1为系统在重耕之前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T0为系统在重耕之后的终端最大发射功率,β为上行干扰容忍系数,MIN()为最小值查询函数。
CN201610177584.9A 2016-03-25 2016-03-25 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072316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77584.9A CN107231637B (zh) 2016-03-25 2016-03-25 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77584.9A CN107231637B (zh) 2016-03-25 2016-03-25 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31637A CN107231637A (zh) 2017-10-03
CN107231637B true CN107231637B (zh) 2020-02-21

Family

ID=59931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77584.9A Active CN107231637B (zh) 2016-03-25 2016-03-25 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316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8920B (zh) * 2021-09-06 2023-08-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重耕影响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7595A (zh) * 2015-07-24 2015-10-28 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确定GSM Refarming缓冲区的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7595A (zh) * 2015-07-24 2015-10-28 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确定GSM Refarming缓冲区的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tudy on Multiple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joint coordination;3GPP;《3GPP TR 37.870 V13.0.0》;20150630;第16页第1行-第15行,第20页第5行-倒数第1行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31637A (zh) 2017-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86063B1 (en) Apparatus for 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KR100839966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링크의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시스템
EP2462756B1 (en)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dominant interfering neighboring base stations
US1034204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random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180898B1 (en) Dynamic switching between wireless multiple access schemes
WO2016062147A1 (zh) 消息发送接收方法、发送接收装置、基站及终端
US10212675B2 (e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node for matching uplink coverage area and downlink coverage area
US10149312B2 (en)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2893745B1 (en) Handover in heterogeneous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s based on systematic imbalance differences
EP280443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resources
US10455458B2 (en)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ccess points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750000B2 (en) Uplink data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wireless transceiver device
EP301762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switching communications from a first channel to a second channel of higher-frequency
US2016024922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liminating inter-system neighbor cell interference
CN107231637B (zh) 用于确定干扰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US2014009996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cel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664261B2 (ja) 動的なサブチャネル割り当てのための方法、送信機、受信機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0426935C (zh) 一种多小区上行随机物理信道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EP2863673B1 (en) Radio terminal, base st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Erlinghagen et al. Dynamic cell size adaptation an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LTE HetNets
JP2022542046A (ja) セルラネットワークの基地局のための複数の同時帯域幅部分の帯域幅調整
US10405321B2 (en) Cell control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6535244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US11497029B2 (en) Interference aware uplink cell selection
EP2999288B1 (en) Component carrier allo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