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10936A - 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10936A
CN107210936A CN201580073719.0A CN201580073719A CN107210936A CN 107210936 A CN107210936 A CN 107210936A CN 201580073719 A CN201580073719 A CN 201580073719A CN 107210936 A CN107210936 A CN 1072109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e
detection
utilization rate
ratio
d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37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10936B (zh
Inventor
林蓉平
贺行遒
王晟
邹成钢
丁玉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10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09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109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09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装置,该方法根据不同速率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并通过路径利用率之间的差值与发送速率之间的差值的比值调整预设时延门限值,以使预设时延门限接近实际时延,进而确定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并计算可用带宽,以使获取的可用带宽接近真实的可用带宽。

Description

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 装置。 背景技术
带宽是互联网 (Internet) 中的一种重要资源, 指代一条链路或者网络路 径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数据总量。 网络路径的可用带宽是服务质量保证 (Quality of Service, 简称 QoS ) 管理、 流量工程和拥塞控制的关键参数。 目 前, 端对端可用带宽的测量可根据测量过程中有无测试数据包的发送, 分为 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 其中, 主动测量是在端对端的路径发送端有目的地主 动产生探测流量, 将探测流量注入到路径中, 并根据该探测流量的传送情况 来分析路径的可用带宽; 被动测量时在路径上的链路或设备 (路由器、 交换 机等) 上安装测量设备来监测路径的流量, 根据监测的数据分析获得路径的 可用带宽。 相较而言, 主动测量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 且无需额外的测量设 备。
目前, 上述主动测量的算法主要有三类: 基于速率的测量算法、 基于包 间间隔的测量算法以及基于概率的测量算法, 其中, 基于速率的测量算法需 要较高地探测包发送速率, 会给网络造成较大的影响; 基于包间间隔的测量 算法假设端到端路径中的瓶颈链路 (可用带宽最小的链路) 和窄链路 (容量 最小的链路) 是同一条链路, 对网络环境的假设过于苛刻; 而基于概率的测 量算法可以通过发送速率很低的探测包来计算可用带宽, 因此, 现有技术中 常采用基于概率的测量算法来计算可用带宽。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基于概率的测量算法主要有 ABEST (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or)算法, 采用 ABEST算法获取可用带宽时, 在每一轮测 量中以一定速率发送一定数目的探测包, 假设其中时延最小的探测包在经过 整个路径时都没有经历排队时延, 然后假设时延接近最小时延的探测包也都 没有经历排队时延, 并假设这些探测包的时延完全相同, 即都等于传输时延、 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的和, 但是, 实际过程中, 每个探测包的发送过程中都 会引入时延, 现有技术中的假设与网络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导致测量结果的 误差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装置, 用于解 决现有技术中测量出的可用带宽与实际可用带宽误差过大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 所述 端对端路径中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该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其中, 所述探 测包由所述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 路径利用率;
将第一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比第 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 一比值, 将所述第一速率与所述第二速率的差值比所述第二速率与所述第三 速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二比值, 并比较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的大 小, 获取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整所述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将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的所有探测包中时延小于所述目标门限值的探测包作 为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根据所述 比较结果调整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包括:
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小调整, 获取目 标门限值;
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大调整, 获取目 标门限值。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整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 门限值, 包括: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预设门限值的大小调整预设歩长, 以获取目标门限 值。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预设歩长等于 , 其中, 为所述第 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 为所述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 所述第一速率对应的利用率, 所述 3为所述第三速率, 所述 为所述第二 速率, 所述 1为所述第一速率, 《为歩长选取参数。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 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 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包括:
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 率;
根据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 终路径利用率, 包括:
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 =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数量 /所述接收端 设备所接收的探测包总数。
结合第一方面, 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获取所述 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之后, 还包括:
消除所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消除所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包括: 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 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根据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估算出时钟漂移值; 将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都减去所述时钟漂移值, 作为所述每一个探 测包更新后的发送时延。
结合第一方面, 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方法还包 括:
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 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获取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中的拐点;
根据所述时延曲线中的拐点获取初始预设时延门限值。
结合第一方面, 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分别根据 不同速率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后, 还包括:
若所述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 则丢弃所 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 所述 端对端路径中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所述装置包括:
时延获取模块, 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 时延, 其中, 所述探测包由所述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计算模块, 用于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 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比较模块, 用于将第一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 用率的差值比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 值的比值作为第一比值, 将所述第一速率与所述第二速率的差值比所述第二 速率与所述第三速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二比值, 并比较所述第一比值与所 述第二比值的大小, 获取比较结果;
调整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整所述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 获取目标门限值, 将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的所有探测包中时延小于所述目标 门限值的探测包作为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可用带宽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 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整模块, 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小调整, 获 取目标门限值; 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大调 整, 获取目标门限值。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调整模块, 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预设门限值的大小 调整预设歩长,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预设歩长等于 , 其中, 为所述第 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 为所述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 所述第一速率对应的利用率, 所述 3为所述第三速率, 所述 为所述第二 速率, 所述 1为所述第一速率, 《为歩长选取参数。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二方面的第四 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用带宽获取模块, 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未经过排 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率; 根据所述最终路径 利用率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所述可用带宽获取模块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 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率, 具体为: 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 =所述未经过 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数量 /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探测包总数。
结合第二方面, 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装置还包 括: 时钟漂移消除模块;
所述时钟漂移消除模块,用于消除所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 钟漂移。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时钟漂移消除模块, 具体用于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 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根据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 时延曲线, 估算出时钟漂移值; 将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都减去所述时钟 漂移值, 作为所述每一个探测包更新后的发送时延。
结合第二方面, 在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装置还包 括:
预设模块;
所述预设模块,具体用于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 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 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获取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中的拐 点; 根据所述时延曲线中的拐点获取初始预设时延门限值。
结合第二方面, 在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装置还包 括: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 所述 端对端路径中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 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
所述处理器, 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 延, 其中, 所述探测包由所述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根据预设时延门 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将第一 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比第二速率对应 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一比值, 将 所述第一速率与所述第二速率的差值比所述第二速率与所述第三速率的差值 的比值作为第二比值, 并比较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的大小, 获取比 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整所述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 限值, 将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的所有探测包中时延小于所述目标门限值的探 测包作为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 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结合第三方面, 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处理器, 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小调整, 获 取目标门限值; 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大调 整, 获取目标门限值。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处理器, 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预设门限值的大小调 整预设歩长,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预设歩长等于 ^>— r2 ~ ri , 其中, 为所述第 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 为所述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 所述第一速率对应的利用率, 所述 3为所述第三速率, 所述 为所述第二 速率, 所述^ i为所述第一速率, 《为歩长选取参数。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三方面的第四 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处理器, 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 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率; 根据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获取 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 =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数量 /所述 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探测包总数。
结合第三方面, 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处理器, 还用于在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之后, 消除 所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 施方式中, 所述处理器, 具体用于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 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 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根据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估算出时钟漂移值; 将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都减去所述时钟漂移值, 作 为所述每一个探测包更新后的发送时延。
结合第三方面, 在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处理器, 还用于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 有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获取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中的拐点; 根据所述时延曲线中 的拐点获取初始预设时延门限值。
结合第三方面, 在第三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处理器, 还用于在在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 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后, 若所述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间的差值大于 预设阈值, 则丢弃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装置, 获取接收 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其中, 探测包由发送端设备以不 同速率发出, 分别根据不同速率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 率, 并通过路径利用率之间的差值与发送速率之间的差值的比值, 来调整预 设时延门限值, 以使预设时延门限接近实际时延, 进而确定未经过排队时延 的探测包, 并计算可用带宽, 以使获取的可用带宽最接近真实的可用带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 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 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 附图。
图 1 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 意图;
图 2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 意图;
图 3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 意图;
图 4为同一发送速率下的探测包所经历的发送时延曲线图;
图 5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 意图;
图 6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获取的实验数 据图;
图 7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的结构示意图;
图 8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 意图;
图 9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 意图; 图 10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 意图;
图 11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实施例四的结构示 意图;
图 12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实施例五的结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 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 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 1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 意图, 一般地, 端对端路径中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该方法的执行 主体可以是发送端设备也可以是接收端设备。
该方法包括:
5101、 获取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其中, 探测 包由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一般地, 该探测包满足泊松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 发送端可以随机生成预设个数的不同发送速率, 以不同 的发送速率发送一定数量的探测包,在接收端统计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在接收端设备处获得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5102、 根据预设时延门限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 应的路径利用率。
这里会先预设一个时延门限值, 即假设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从发送 端设备到接收端设备所经历的时延为该预设时延门限值, 采用该预设时延门 限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5103、 将第一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 值比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的比值 作为第一比值, 将第一速率与第二速率的差值比上述第二速率与第三速率的 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二比值, 并比较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的大小, 获取比较结 果。
上述路径利用率是考虑了探测包传输过程中时延后的路径利用率。
S 104、 根据比较结果调整上述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限 值, 将上述接收端设备接收的所有探测包中时延小于目标门限值的探测包作 为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其中,上述目标门限值近似于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真实发送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使得获取到的目标门限值与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 包的真实发送时延最接近, 可以多次重复执行 S 103和 S 104, 即可以每调整 一次预设时延门限值, 就采用新的预设时延门限值返回再计算第一比值和第 二比值, 并比较大小, 根据比较大小再调整预设时延门限值, 直到预设时延 门限值趋于稳定, 此时预设时延门限值最接近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真 实发送时延。
S 105、根据上述未经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上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一般地, 定义端对端路径中第 i跳链路的利用率为: Μ' = 1 + π', 其中 为 该第 i跳链路发送队列为空的概率。 如果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探测包满足泊松 过程, 由于泊松过程的 PASTA ( Poisson Arrivals See Time Averages ) 特性, r
u(r)≡ min(l, +一 )
第 i跳链路的利用率可以表示为: C' , 其中, r为探测包的 发送速率, e '为第 i跳链路的总带宽。 对于包含多条链路的端对端路径, 假设路径不发生拥塞, 即探测包的发 送过程中不存在时延, 则第 i跳链路的路径利用率与探测包的发送速率的一 阶近似关系可以表示为: "W≡mina,^ + W, 其中, ab都是常数。
进一歩地, 考虑探测包从发送端设备到接收端设备所经历的时延, 假设 探测包从发送端设备到接收端设备所经历的总时延记为 , 包括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是固定值 ^为传输时延、 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的总和; 另 一部分是排队时延 , ^这一部分是未知的。
具体实现过程中, 近似地假设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探测包与背景业务包都 满足排队论中的 MM/1 模型, 则排队时延 的累积分布函数 (Cumulative
P{td < t) = W{t) = \ -—e-(M-X)t
Distribution Function , 简称 CDF ) 为: , 进一
P(td≤t) = P(tt + tq≤t) = P(tq≤t— tt) = l— Ae- " 歩可以得到: , 因此 d ^ , 此处 t为一个变量, 其中, 从发送端设备到接收端设 备所经历的总时延大于 t 的探测包数目占发送端设备所发送的总探测包数目 的比例应接近于 P(¾ > 0。 由路径利用率的定义可知, 路径利用率 M也等于探测包从发送端设备到 接收端设备所经历的时延需要经历排队时延的概率, 具体地, 假设实际意义 上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从发送端设备到接收端设备所经历的时延为 Λ 理想条件下, 即如果探测包发送过程中本来就不存在排队时延, 那么 但是, 实际情况下, u=P td > 。 需要说明的是, 实际上未经过排队时延 的探测包从发送端设备到接收端设备所经历的时延也并不是固定值, 这里的 可以是统计意义上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从发送端设备到接收端设备所 经历的时延。
初始状态下的预设时延门限值 ί与 有一定差距,本发明实施例中就是 要通过不断调整预设时延门限值 ί,使 ί接近 Λ即获取的目标门限值与 非 常接近, 以便进一歩计算获取的可用带宽更接近真实的可用带宽。
本实施例中, 获取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其中, 探测包由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分别根据不同速率发送的探测包计算 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并通过路径利用率之间的差值与发送速率之间 的差值的比值, 来调整预设时延门限值, 以使预设时延门限接近实际时延, 进而确定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并计算可用带宽, 以使获取的可用带宽 最接近真实的可用带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上述根据上述比较结果调整预设时延门限值的 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具体可以为:
若上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 则将上述预设门限值向小调整, 以获取 目标门限值; 或者,
若上述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值, 则将上述预设门限值向大调整, 以获取 目标门限值。
具体地, 选取三种速率下发出的探测包, 记这三种速率为: 、 r2、 r3 , 其中 < r2 < r3,这三种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分别记为: 、 «(r2)、 «(r3), 以当前预设时延门限值 t计算这三种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如下:
由上可推得: u(r3)-u(r2) _ μ μ ― ^ )— 卜
ii( 2)— ύ ι) r2e2 t~t,} -
, 可知, /(ί)为单调递增函数, 因此:
(1) ί=ί'时, Uir^ui^), U{r2)=u{r2), U(r3)=u(r3), 则 u(r3) - u(r2) r3 - r2
f( = -
M(r2)— r2-rx
(2) '时, >^~^ r3~r2
(3) ί< '时, /(0<
~rx 综上, 通过比较 M 3)u^和
^) n的大小, 在 大于
Μ(Γ2) - «( r2一 rx u(r2)一 «(^) r2一 rx 时,说明当前的预设时延门限 ί > ,于是将 t调小;在^^ ^小于^^
M(r2) - r2 - rx 时, 说明说明当前的预设时延门限 < , 预设将 t调大; 可以在调整 t的 过程中,重复比较 和 ϋ的大小,即每可以调整一次 t值之后,
M(r2) - r2 - rx
再进行比较, 不断地进行修正, 直到 t趋于稳定, 说明此时 t值接近 ί', 取 当前值作为目标门限。
进一歩地, 根据上述比较结果调整预设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 限值, 具体为: 根据上述比较结果将预设门限的大小调整预设歩长, 以获 取目标门限值。 由上可知, 若上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 则将上述预设门 限值向小调整预设歩长; 若上述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值, 则将上述预设门限 值向大调整预设歩长。 具体实施过程中, 考虑到 * 2 )— 为单调递增函数, 如果 u(r3) - u(r2) r3 - r2
M~(r2) - ^^与^ - 的差值较大, 说明 与 '也相差较远, 则预设歩长应该 u(r3) - u(r2) r3 - r2
设置的较大; 如果 — M~( 与 的差值较小, 说明 ί与 也相差较小, 则预设歩长应该设置的较小。 基于上述内容, 一种实施例中, 预设歩长等于 , 其中, 为所述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 为所述第二速率对应的 路径利用率, Μ~( 为所述第一速率对应的利用率, 所述 ^为所述第三速率, 所述 2为所述第二速率, 所述^ i为所述第一速率, ^为歩长选取参数, ^可 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带宽进行设置, 在此不作限制。
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根据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端对端路径的可 用带宽, 具体为: 根据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 路径利用率, 并根据该最终路径利用率获取上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需要说明的是, 之前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所计算的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 利用率跟真实值有一定差距, 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 获取了目标预设时延门 限值, 然后再计算路径利用率, 此时计算获取的最终路径利用率接近真实路 径利用率。
一种实施例中, 最终路径利用率=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数量 /接收 端设备所接收的探测包总数, "/"表示除号。 此处的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 包, 是根据调整后的目标时延门限值获取的。
图 2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 意图, 该方法包括:
S20 获取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其中, 探测 包由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S202、 消除上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端对端路径中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可能存在时钟漂移, 即经过 同样一段时间, 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上时间戳的增量不完全相同。
具体地, 将发送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刻发送端的时间戳 记为 接收端的时间戳记为 ί2, 经历 ί。时间后, 发送端时间戳增加 , 接收端时间戳增加 。, 将发送端设备发送的第 η 个探测包所经历的排队 时延记为 , 将第 η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刻与第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刻的 时间间隔记为 ^, 将第 n个探测包所经历的发送时延中的误差记为 。 则对于第一个探测包, 在接收端测量到的发送时延可以表示为: + - + Lor ' 对于第二个探测包, 在接收端测量到的发送时延可以 表示为: + ^ +t -t t +t 以此类推, 对于第 n个探测包, 在接收端测量到的发送时延可以表示为: + fdelay + — — K , 也即: - + H + +C 其中, - 为时钟同歩差值, 为时钟漂移。
S203、 根据预设时延门限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 应的路径利用率。
S204、 将第一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 值比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的比值 作为第一比值, 将第一速率与第二速率的差值比上述第二速率与第三速率的 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二比值, 并比较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的大小, 获取比较结 果。
S205、 根据比较结果调整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将上述接收端设备接收的所有探测包中时延小于目标门限值的探测包作为未 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其中, 上述目标门限值近似于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 测包的真实发送时延。
S206、根据上述未经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上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图 3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 意图, 上述消除上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包括:
5301、 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 的所有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 曲线。
参照图 4, 图 4为同一发送速率下的探测包所经历的发送时延曲线图, 该时延曲线的横坐标为探测包的排列序号, 纵坐标为探测包所经历的发送时 延, 以该发送时延曲线图为例, 可以看出: 开始处一段上升较为明显, 中间 一段平缓, 结尾一段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5302、根据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估算出时钟漂移值。 上述发送时延曲线中中间平缓部分的时延最接近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 包所经历的发送时延,即^ = 0。时延曲线中最平缓的点近似于误差平均值, 即该点 = 0且 ί = (ί )。
将发送端所发送的第一个速率对应的时延曲线中最平缓的点记为^ ^, 将发送端所发送的最后一个速率对应的时延曲线中最平缓的点记为 ί^, 则:
tfirst + (φ - φ、ί= + E( terro
ast + (φ - φ)ίι + Ε( terro
进一歩地, 可推到得:
W , 即可以得到时
钟漂移( - )。
一般认为时延曲线中最平缓的点体现误差平均值。
S303、 将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都减去所述时钟漂移值, 作为所述每 一个探测包更新后的发送时延。
图 5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 意图, 为了避免预设时延门限值的调整过程中出现大的变动, 选择一个与真 实值接近的初始预设时延门限值非常重要, 具体确定初始预设时延门限值可 以采用下述方法:
5501、 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 的所有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 曲线。 具体可参照图 4所示的曲线。
5502、 获取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中的拐点。
理想状态下, 时延曲线一开始一般都呈一段水平状态, 然后会在某一点 上升, 这一段水平线对应的时延为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所经历的时延。 结尾段上升处拐点对应的横坐标应等于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总包数乘以 1再减 去路径利用率, 真实环境下时延曲线的拐点有可能不会太明显, 一般在尾部 上升趋势明显的一段找到斜率为 k的点作为拐点, 其中 k为预设值, 可以根 据真实环境下的各种因素来确定 k值, 在此不作限制。
S503、 根据所述时延曲线中的拐点获取初始预设时延门限值。 找到该拐 点后, 即将该拐点对应的时延作为初始的预设时延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 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后, 若上述不同速率 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 则丢弃上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 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即如果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间的差值 过大, 则认为算法的输入出现问题, 或存在引入误差过大等问题, 将这一组 数据为 "坏"数据丢弃, 然后重新设定输入数据, 进而重新进行可用带宽的 测量。 其中, 预设阈值可以取上述端对端路径中最小链路总带宽的 10%, 但 并不以此为限, 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设置。 图 6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获取的实验数 据图,将端对端路径的瓶颈链路的总带宽设为 100M,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 备以 40个不同速率发送 8000个探测包,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对端路 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得到的可用带宽如图 6所示, 图 6中的估计值为实验 获得的可用带宽, 真实值为真实的可用带宽, 从图 6可以看出, 采用本发明 实施例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得到的可用带宽与真实值非常 接近。
图 7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 7所示, 端对端路 径可以包括: 探测包发送端设备、 背景业务发送端设备、 第一路由器、 第二 路由器以及接收端设备。 图 7中以包含两个路由器为例, 但并不以此为限。 文中其它部分记载的发送端设备指的是探测包发送端设备。
图 8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 意图, 所述端对端路径中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该装置可以集成在 发送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中的其中一个, 如图 8所示, 该装置包括: 时延获 取模块 801、 计算模块 802、 比较模块 803、 调整模块 804以及可用带宽获取 模块 805, 其中:
时延获取模块 801, 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 发送时延, 其中, 所述探测包由所述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计算模块 802, 用于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 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比较模块 803, 用于将第一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二速率对应的路 径利用率的差值比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一比值, 将所述第一速率与所述第二速率的差值比所述 第二速率与所述第三速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二比值, 并比较所述第一比值 与所述第二比值的大小, 获取比较结果。
调整模块 804, 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整所述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将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的所有探测包中时延小于所述目 标门限值的探测包作为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可用带宽获取模块 805, 用于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 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该装置用于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 其技术效果和实现原理类似, 在此不 再赘述。
进一歩地, 调整模块 804, 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 则 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小调整, 获取目标门限值; 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 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大调整, 获取目标门限值。
更具体地, 调整模块 804, 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预设门限值的 大小调整预设歩长,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其中, 所述预设歩长等于 , 其中, 为所述第 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所述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 所述第一速率对应的利用率, 所述 3为所述第三速率, 所述 为所述第二 速率, 所述^ i为所述第一速率, ^为歩长选取参数。
可用带宽获取模块 805,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 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率; 根据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获取所述端 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更具体地, 可用带宽获取模块 805, 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率, 具体为: 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 =所述 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数量 /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探测包总数。
图 9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 意图, 在图 8的基础上, 该装置还包括: 时钟漂移消除模块 901, 用于消除 所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时钟漂移消除模块 901, 具体用于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 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 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根据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 线, 估算出时钟漂移值; 将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都减去所述时钟漂移值, 作为所述每一个探测包更新后的发送时延。
图 10 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 示意图, 在图 8的基础上, 该装置还包括: 预设模块 110, 用于按照发送速 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探测包按发送时 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获取所述每个速 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中的拐点; 根据所述时延曲线中的拐点获取初始 预设时延门限值。
找到该拐点后, 即将该拐点对应的时延作为初始的预设时延门限值。 图 11 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实施例四的结构 示意图, 在图 8的基础上, 该装置还包括: 丢弃模块 111, 用于在根据预设 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 后, 若所述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 则丢弃所 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图 12 为本发明提供的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实施例五的结构 示意图, 所述端对端路径中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该装置可以集成 在发送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中的其中一个, 该装置包括: 存储器 121和处理 器 122, 其中: 存储器 121, 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 122, 调用所述存储器中 的指令, 用于执行:
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其中, 所述探 测包由所述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 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将第一速率对应的路径利 用率与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比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 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一比值, 将所述第一速率与所 述第二速率的差值比所述第二速率与所述第三速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二比 值, 并比较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的大小, 获取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 比较结果调整所述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将所述接收 端设备接收的所有探测包中时延小于所述目标门限值的探测包作为未经过排 队时延的探测包; 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 可用带宽。
该装置用于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 其技术效果和实现原理类似, 在此不 再赘述。
处理器 122, 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 限值向小调整, 获取目标门限值; 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 预设门限值向大调整, 获取目标门限值。
更具体地, 处理器 122,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预设门限值的大小调整预 设歩长,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所述预设歩长等于 , 其中, 为所述第三速率 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所述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所述第 一速率对应的利用率, 所述 ^为所述第三速率, 所述 ^为所述第二速率, 所述 i为所述第一速率, ^为歩长选取参数。
处理器 122, 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 端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率; 根据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 可用带宽。
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 =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数量 /所述接收端 设备所接收的探测包总数。
处理器 122, 还用于在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 送时延之后, 消除所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处理器 122, 消除所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具体为: 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探测 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根据 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估算出时钟漂移值; 将每一个探测 包的发送时延都减去所述时钟漂移值, 作为所述每一个探测包更新后的发送 时延。
处理器 122, 还用于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 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获取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中的拐点; 根据所述时延曲线中的拐点获取初始预设时延门限值。
处理器 122, 还用于在在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 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后, 若所述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 率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 则丢弃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 的发送时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歩骤 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 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 取存储介质中, 该程序在执行时, 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歩骤; 而前述 的存储介质包括: ROM、 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 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 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 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4)

  1. 权 利 要 求 书
    1、一种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 所述端对端路径中包括发送端 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其中, 所述探 测包由所述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 路径利用率;
    将第一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比第 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 一比值, 将所述第一速率与所述第二速率的差值比所述第二速率与所述第三 速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二比值, 并比较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的大 小, 获取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整所述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将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的所有探测包中时延小于所述目标门限值的探测包作 为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2.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 整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包括:
    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小调整, 获取目 标门限值;
    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大调整, 获取目 标门限值。
  3.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 整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包括: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预设门限值的大小调整预设歩长, 以获取目标门限 值。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歩长等于 ,其中, W 为所述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所述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Μ~( 为所述第一速率对应的利用率, 所述 3为所述第三速率, 所述 为所述第二速率, 所述^ i为所述第一速率, «为歩长选取参数。
  4. 5、 根据权利要求 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未 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包括:
    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 率;
    根据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5.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未经过排 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率, 包括:
    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 =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数量 /所述接收端 设备所接收的探测包总数。
  6.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 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之后, 还包括:
    消除所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7. 8、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除所述每一个探测 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包括:
    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 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根据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估算出时钟漂移值; 将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都减去所述时钟漂移值, 作为所述每一个探 测包更新后的发送时延。
  8.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 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获取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中的拐点;
    根据所述时延曲线中的拐点获取初始预设时延门限值。
  9.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别根据不同速率 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后, 还包括:
    若所述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 则丢弃所 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11、 一种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 所述端对端路径中包括发送 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
    时延获取模块, 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 时延, 其中, 所述探测包由所述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计算模块, 用于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 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比较模块, 用于将第一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 用率的差值比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 值的比值作为第一比值, 将所述第一速率与所述第二速率的差值比所述第二 速率与所述第三速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二比值, 并比较所述第一比值与所 述第二比值的大小, 获取比较结果;
    调整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整所述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 获取目标门限值, 将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的所有探测包中时延小于所述目标 门限值的探测包作为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可用带宽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 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10.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模块, 具 体用于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小调整, 获取 目标门限值; 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大调整, 获取目标门限值。
  11.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模块, 具体 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预设门限值的大小调整预设歩长, 以获取目标门限 值。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歩长等于 ,其中, 为所述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所述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M~( 为所述第一速率对应的利用率, 所述 ^为所述第三速率, 所述 ^为所述第二速率, 所述^ i为所述第一速率, «为歩长选取参数。 15、 根据权利要求 11-1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用 带宽获取模块, 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 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率; 根据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 用带宽。
  12. 16、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用带宽获取 模块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路径利用 率, 具体为: 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 =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数量 /所 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探测包总数。
  13. 17、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时钟漂移消 除模块;
    所述时钟漂移消除模块,用于消除所述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 钟漂移。
  14. 18、 根据权利要求 17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时钟漂移消除模 块, 具体用于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 下的所有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 延曲线; 根据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估算出时钟漂移值; 将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都减去所述时钟漂移值, 作为所述每一个探测包 更新后的发送时延。
  15. 19、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预设模块; 所述预设模块, 用于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探测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 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获取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中的拐点; 根据所述时延曲线中的拐点获取初始预设时延门限值。
  16. 20、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丢弃模块; 所述丢弃模块,用于在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 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后, 若所述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 则丢弃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 发送时延。
  17. 21、 一种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装置, 所述端对端路径中包括发送 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 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
    所述处理器, 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 延, 其中, 所述探测包由所述发送端设备以不同速率发出; 根据预设时延门 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将第一 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比第二速率对应 的路径利用率与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的差值的比值作为第一比值, 将 所述第一速率与所述第二速率的差值比所述第二速率与所述第三速率的差值 的比值作为第二比值, 并比较所述第一比值与所述第二比值的大小, 获取比 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整所述预设时延门限值的大小, 以获取目标门 限值, 将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的所有探测包中时延小于所述目标门限值的探 测包作为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 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 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18. 22、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 具体用于 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小调整, 获取目标门 限值; 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值, 则将所述预设门限值向大调整, 获取 目标门限值。
  19. 23、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 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预设门限值的大小调整预设歩长, 以获取目标门限值。
    24、 根据权利要求 23 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歩长等于 ,其中, 为所述第三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所述第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 为所述第一速率对应的利用率, 所述 ^为所述第三速率, 所述 ^为所述第二速率, 所述^ i为所述第一速率, «为歩长选取参数。
  20. 25、 根据权利要求 21-2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 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最终路径 利用率; 根据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获取所述端对端路径的可用带宽。
  21. 26、 根据权利要求 25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终路径利用率 = 所述未经过排队时延的探测包的数量 /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探测包总数。 27、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 还用于在 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之后, 消除所述每一 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中的时钟漂移。
  22. 28、 根据权利要求 27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 具体用于 按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探测 包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根据 所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估算出时钟漂移值; 将每一个探测 包的发送时延都减去所述时钟漂移值, 作为所述每一个探测包更新后的发送 时延。
  23. 29、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 还用于按 照发送速率将所述接收端所接收的探测包分组, 将每个速率下的所有探测包 按发送时延从小到大排序, 获取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 获取所 述每个速率下所有探测包的时延曲线中的拐点; 根据所述时延曲线中的拐点 获取初始预设时延门限值。
  24. 30、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 还用于在 在根据预设时延门限值以及不同速率下发送的探测包计算不同速率对应的路 径利用率之后,若所述不同速率对应的路径利用率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 则丢弃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接收的每一个探测包的发送时延。
CN201580073719.0A 2015-03-20 2015-03-20 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2109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74709 WO2016149866A1 (zh) 2015-03-20 2015-03-20 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10936A true CN107210936A (zh) 2017-09-26
CN107210936B CN107210936B (zh) 2019-12-17

Family

ID=56977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3719.0A Active CN107210936B (zh) 2015-03-20 2015-03-20 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10936B (zh)
WO (1) WO201614986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2369A (zh) * 2007-03-23 2007-08-22 中山大学 一种端到端排队时延测量方法
CN101026509A (zh) * 2007-02-28 2007-08-29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端到端低可用带宽测量方法
CN101119240A (zh) * 2007-07-05 2008-02-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pgm的有效带宽测量方法
CN101222380A (zh) * 2007-12-27 2008-07-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可用带宽测量方法、系统与装置
US20140160945A1 (en) * 2012-12-06 2014-06-12 Accedian Networks Inc. Using bandwidth measurements to adjust cir and eir on a sub-rate link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6509A (zh) * 2007-02-28 2007-08-29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端到端低可用带宽测量方法
CN101022369A (zh) * 2007-03-23 2007-08-22 中山大学 一种端到端排队时延测量方法
CN101119240A (zh) * 2007-07-05 2008-02-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pgm的有效带宽测量方法
CN101222380A (zh) * 2007-12-27 2008-07-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可用带宽测量方法、系统与装置
US20140160945A1 (en) * 2012-12-06 2014-06-12 Accedian Networks Inc. Using bandwidth measurements to adjust cir and eir on a sub-rate lin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10936B (zh) 2019-12-17
WO2016149866A1 (zh) 2016-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85762B1 (ko) 속도 최적화된 정체 관리
US20230171301A1 (en) Monitoring Network Conditions
CN106301684B (zh) 一种媒体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8976656B2 (en) Available bandwidth measurement system, transmission device, available bandwidth measurement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10805196B2 (en) Packet loss and bandwidth coordination
KR102350504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전송률 제어를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Ros et al. Less-than-best-effort service: A survey of end-to-end approaches
CN104581422B (zh) 一种用于处理网络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5471757B (zh) 一种tcp拥塞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618258A (zh) 一种数据传输速率的控制方法
CN104349219A (zh) 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严增松减等步长拥塞控制算法
EP3560152B1 (en) Determining the bandwidth of a communication link
US9769695B2 (en) Adaptive quality of service for wide area network transport
US1007974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data channel bandwidth, packet loss, latency and jitter
WO2016000191A1 (zh) 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4579582B (zh) 一种基于通信网络的高质量语音传输方法
CN107210936A (zh) 端对端路径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2019443B (zh) 多路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4205867A (zh)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Pan et al. Improvement of BBRv2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Flow‐aware ECN
Kato et al. Comparing TCP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s Based on Passively Collected Packet Traces
Tunali et al. Adaptive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for internet video streaming
Talau et al. Early window tailoring: A new approach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CP connections served
Abbasov Using linear interpolation method for packet drop probability function of RED algorithm
Liu et al. Achieving high throughput and low delay in mobile data networks by accurately predicting queue length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