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96162A -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96162A
CN107196162A CN201710508595.5A CN201710508595A CN107196162A CN 107196162 A CN107196162 A CN 107196162A CN 201710508595 A CN201710508595 A CN 201710508595A CN 107196162 A CN107196162 A CN 107196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end
adapter
electronic equipment
housing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085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星
杨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t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t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0859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9616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196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961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01R31/065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with built-in electric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0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computer periph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1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telephon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壳体,第一连接端用于与电子设备连接,第二连接端用于与转接设备连接,同时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通过连接电路连通,从而起到转接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手机、平板这一类将充电口设置在侧壁的电子设备来说,本转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安装在上下分离设置的两个支脚处,当第一连接端与电子设备连接后,该第二连接端可正好位于电子设备的正面、反面或者原来端子所在位置的侧面,更便于转接设备接入端的设置。

Description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便携式电子设备,具体涉及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等,因为其体积小,厚度薄,一般电池使用寿命不足12小时。当电量耗尽后需要借助充电器或者其他充电设备充电后才能继续使用。特别当外出的时候,经常找不到可以充电的场所,或者没有匹配的数据线,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移动电源是大多数用户外出选择的配置。
以手机为例,随着智能手机、APP应用的丰富,手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而电量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关注重点。移动电源也是飞速发展,传统的移动电源需要插线,操作繁琐、线材容易缠绕且单手使用不方便。当背夹(一种将充电器和手机壳结合在一起的产品)出现以后,用户可以单手控制,没有线材,使用方便。但,另一方面该背夹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手机充电连接端通常都是母头结构(插口结构),用户常常因为拆卸或者安装手机而把内置在背夹内的插头折弯、折断,不仅导致用户维修麻烦,也给生产销售厂家带来很多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可将电子设备的充电或其他功能连接端引出,转接设备只需与转接器连接即可。
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端,用于与电子设备连接;
第二连接端,用于与转接设备连接;
连接电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连接电路连通;
以及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上下分离设置的两个支脚和连接在两个支脚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支脚处。
作为所述转接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壳体的连接部具有与电子设备外壁匹配的形状,使所述连接部能够贴着电子设备的外壁延伸。
作为所述转接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连接电路设置在柔性电路板上,所述柔性电路板安装在壳体内,且具有与壳体大致相同的延伸结构。
作为所述转接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连接部和柔性电路板与连接部对应的部分呈弧形延伸。
作为所述转接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壳体的外壁具有磁性结构、凹陷结构和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种,用以使壳体与电子设备或转接设备固定。
作为所述转接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两个支脚之间具有设定的间距,且大致呈上下平行设置。
作为所述转接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端为用于插入电子设备内的公头端子,所述第二连接端采用端子弹片或探针。
作为所述转接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连接电路接入IC、MOS或电阻,所述IC、MOS或电阻设置在公头端子或者柔性电路板上。
作为所述转接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壳体采用金属材料、塑料或金属材料和塑料的组合材料制成。
作为所述转接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手机和/或平板。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转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壳体,第一连接端用于与电子设备连接,第二连接端用于与转接设备连接,同时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通过连接电路连通,从而起到转接的作用,此时转接设备(如充电器或实现其他功能的设备)只需直接与第二连接端连接即可,不需要再用传统的端子或者一体式易折断的端子与电子设备直接连接,给转接设备上的接入端提供了更多的位置和连接方式的选择,可以避免出现使转接设备插头出现被弯曲或折断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手机、平板这一类将充电口设置在侧壁的电子设备来说,本转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安装在上下分离设置的两个支脚处,当第一连接端与电子设备连接后,该第二连接端可正好位于电子设备的正面、反面或者原来端子所在位置的侧面,更便于转接设备接入端的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转接器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转接器的壳体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转接器的柔性电路板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转接器一种实施例应用到一种手机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器,用于将便携式电子设备与转接设备进行转接,其中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等,下文主要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转接设备包括背夹(可充电式手机壳)、便携式音响等,下文主要以背夹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1、2和5,在一种实施例中,转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110、第二连接端120、连接电路(图中未示出)以及壳体130。
该第一连接端110用于与电子设备连接,该第二连接端120用于与转接设备连接。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通过连接电路连通,从而使电子设备可以完成充电、数据传送等目的。
此时转接设备(如充电器或其他实现其他功能的设备)只需直接与第二连接端120连接即可,而相对于手机200的充电口设计的局限性来说,第二连接端120可以根据转接设备的要求进行更丰富的设计,给转接设备上的接入端提供了更多的位置和连接方式的选择,可以避免出现使转接设备插头出现被弯曲或折断的问题。
此外,壳体130具有上下分离设置的两个支脚110、120和连接在两个支脚110、120之间的连接部130,该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分别安装在两个支脚110、120处。对于手机200、平板这一类将充电口设置在侧壁的电子设备来说,当第一连接端110与电子设备连接后,该第二连接端120可正好位于电子设备的正面、反面或原来端子所在位置的侧面,更便于转接设备接入端的设置,此时更加方便了转接器与转接设备的连接,使得转接设备可以采用接触式结构进行连接即可,而不采用通常所用的插头。
较好的,如图1和2所示,该两个支脚110、120之间具有设定的间距,且大致呈上下平行设置。这个间距通常是与手机200或其他电子设备的厚度匹配,使第一连接端110插入到手机200的插口后,第二连接端120通常是贴近手机200或其他电子设备的背面。当然,让第二连接端120位于手机200的正面也是可行地,但可能会对使用者造成影响。
当然,所说的大致呈上下平行设置并非必须严格地设置为完全平行,也可能形成一定角度的倾斜,这可视具体使用情况而定,例如根据电子设备的正面或背面的角度设计而设置。
同时,所说的上下设置不仅包括同一竖直方向上的设置,例如一个支脚110位于另一个支脚120的正上方,也包括在某些情况下上下错开的分布方式,例如一个支脚110位于另一个支脚120的斜上方。
此外,两个支脚110、120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相同或不同。
该转接器是一个整体,方便携带,哪怕取下背夹或者功能壳,对转接器也不会造成任何损坏或者变形。
请继续参考图1和2,在一种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端110为用于插入电子设备内的公头端子,例如我们通常所使用的充电接头等。该第二连接端120采用端子弹片或探针。
另一方面,连接电路可以通过FPC柔性电路板、铜端子、PCB板等方式实现。该转接器将手机200母座的接触引脚引出,第二连接端120形成端子弹片或者pogopin探针的接触式方式连接,从而使手机200母座的功能完整的通过转接器转出,与转接设备,例如背夹连接。
当需要将手机200母座的功能转出来全部或者部分时,尾部的接触弹片或者接触pogopin形状也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在尾部可以设计成2pin的正负极;4pin的正极、负极、数据D+、数据D-;7pin的结构等。
采用本转接器,背夹或者其他功能手机200壳等转接设备不需要再用传统的端子或者一体式易折断的端子与手机200、平板等电子设备直接连接,只需要将背夹或者其他功能手机200壳的其他组件设计在手机200壳内部,通过铜弹片或者pogopin探针与转接器相连,让背夹或者其他功能手机200壳拥有原来的功能,降低组装难度,加快装配速度,美化功能手机200壳等。
请参考图2和4,在一种实施例中以柔性电路板140为例,该连接电路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40上,该柔性电路板140安装在壳体130内,且具有与壳体130大致相同的延伸结构。
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柔性电路板140上。该柔性电路板140具有可弯折的特性,因此非常适合随壳体130进行造型,从而使得整个转接器可以紧贴手机200的表面,尽量有效地利用空间,使得背夹无需做的非常大,且背夹用于容置手机200的容置腔可以基本与手机200外形保持一致。此外,也可以利用折弯的铜端子来代替该柔性电路板。
在电子设备,如手机200的侧壁是弧形过渡时,可以如图1和2所示,使连接部130和柔性电路板140上与连接部130对应的部分呈弧形延伸,从而使连接部130与手机200的侧壁更好地贴合。这种结构的转接器厚度薄、弧度跟随手机200弧度延伸变化,不会有直角边等结构,不会使手机200壳出现下巴或者体积突出一块或者外边包围过厚。
另一方面,连接电路的具体构造跟转接需要实现的目的有关,例如仅用于充电的话,可设置为对应的用于充电的电路。如果还需要进行数据的传递时,则需要将连接电路设置成能够进行数据传递的电路。
在一种实施例中,针对目前常用的苹果手机(Iphone),连接电路还可以内置通常苹果手机需求的IC、MOS或TYPE C所需的56K电阻等。该IC、MOS或电阻可以设置在公头端子上,从而使转接器更薄。这些电子元器件在连接电路中形成回路,使得转接器插入手机200不会显示报错或者不支持。
另一方面,为了增加转接器的安装稳固性,该壳体130的外壁具有磁性结构、凹陷结构和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种,用以使壳体130与电子设备或转接设备通过磁性吸合、卡接配合、紧配合实现固定。
请参考图2和3,在一种实施例中,该壳体130采用的是凹槽134,该凹槽134设置在连接部133的外侧,当手机200和转接器一起安装到背夹上时,该凹槽134可以卡在背夹内的一个凸起结构上,避免掉落。
此外,该磁性结构、凹陷结构或凸起结构还可以设置在支脚上,用于将第一连接端和/或第二连接端与对应的电子设备和转接设备固定,进而进行充电等操作。
此外,请参看图3,该壳体13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塑料或金属材料和塑料的组合材料制成。例如利用粉末冶金、锌合金、塑胶等几种材质的外壳或者金属加塑胶的组合型外壳。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端,用于与电子设备连接;
第二连接端,用于与转接设备连接;
连接电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连接电路连通;
以及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上下分离设置的两个支脚和连接在两个支脚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支脚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连接部具有与电子设备外壁匹配的形状,使所述连接部能够贴着电子设备的外壁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电路设置在柔性电路板上,所述柔性电路板安装在壳体内,且具有与壳体大致相同的延伸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柔性电路板与连接部对应的部分呈弧形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具有磁性结构、凹陷结构和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种,用以使壳体与电子设备或转接设备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支脚之间具有设定的间距,且大致呈上下平行设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为用于插入电子设备内的公头端子,所述第二连接端采用端子弹片或探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电路接入IC、MOS或电阻,所述IC、MOS或电阻设置在公头端子或者柔性电路板上。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采用金属材料、塑料或金属材料和塑料的组合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手机和/或平板。
CN201710508595.5A 2017-06-28 2017-06-28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 Pending CN1071961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08595.5A CN107196162A (zh) 2017-06-28 2017-06-28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08595.5A CN107196162A (zh) 2017-06-28 2017-06-28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96162A true CN107196162A (zh) 2017-09-22

Family

ID=59880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08595.5A Pending CN107196162A (zh) 2017-06-28 2017-06-28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9616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9733A (zh) * 2018-11-02 2019-04-19 陕西斯达防爆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测定器的usb适配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841214U (zh) * 2011-11-19 2013-03-27 广州子路时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电池背夹
CN103947070A (zh) * 2011-06-22 2014-07-23 桑达尔公司 便携式充电装置
KR101521867B1 (ko) * 2014-12-24 2015-05-20 주식회사 맥스웨이브 젠더보관홈을 구비한 휴대용 충전기
CN204559644U (zh) * 2015-02-16 2015-08-12 深圳市倍力奇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壳套
CN204858190U (zh) * 2015-07-15 2015-12-09 东莞市伟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的连接器
KR20160109114A (ko) * 2015-03-10 2016-09-21 차순흥 조명 기능을 갖는 충전 연결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7070A (zh) * 2011-06-22 2014-07-23 桑达尔公司 便携式充电装置
CN202841214U (zh) * 2011-11-19 2013-03-27 广州子路时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电池背夹
KR101521867B1 (ko) * 2014-12-24 2015-05-20 주식회사 맥스웨이브 젠더보관홈을 구비한 휴대용 충전기
CN204559644U (zh) * 2015-02-16 2015-08-12 深圳市倍力奇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壳套
KR20160109114A (ko) * 2015-03-10 2016-09-21 차순흥 조명 기능을 갖는 충전 연결 장치
CN204858190U (zh) * 2015-07-15 2015-12-09 东莞市伟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的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9733A (zh) * 2018-11-02 2019-04-19 陕西斯达防爆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测定器的usb适配器
CN109659733B (zh) * 2018-11-02 2020-08-14 陕西斯达防爆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测定器的usb适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08423U (zh) 一种可扩展功能的智能终端配件系统
CN209313158U (zh) 转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04905623U (zh) 一种独立转接器及充电转接组件
CN204538426U (zh) 手机u盘
CN106058553A (zh) 一种转接器和双面磁吸式转换组件
CN205488921U (zh) 一种扩展设备和串联设备
CN107196162A (zh)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转接器
CN2927353Y (zh) 一种数据传输与充电双功能的usb线装置
US20130323951A1 (en) Adaptor for connecting connectors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s
CN206272026U (zh) 转接模块
CN208111870U (zh) 数据线及移动终端
CN204835144U (zh) 一种新型集线器
CN207234109U (zh) 具有音频功能的数据线
CN201440548U (zh) 双协议微型插头连接器
CN205790810U (zh) 接口和电子设备
CN105577865B (zh) 多充电/数据接口的电子设备保护壳及与其匹配的插接件
CN212062939U (zh) 数据线连接头及组合装置
CN205080463U (zh) 一种移动终端扩展保护壳
TWM540419U (zh) 轉接模組
CN204706725U (zh) 一种充电数据线
CN205811212U (zh) 安卓苹果一体式接口
CN203911552U (zh) 一种移动电源装置
CN208111832U (zh) 数据线及移动终端
CN106099559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7217920U (zh) 具磁吸及无线充电片的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