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4285B - 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4285B
CN107104285B CN201710117669.2A CN201710117669A CN107104285B CN 107104285 B CN107104285 B CN 107104285B CN 201710117669 A CN201710117669 A CN 201710117669A CN 107104285 B CN107104285 B CN 1071042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users
height
value
bui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176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4285A (zh
Inventor
方海鹰
陈志强
刘盼
胡纪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GOLDEN TREE NETWORK COMMUNIC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GOLDEN TREE NETWORK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GOLDEN TREE NETWORK COMMUNIC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GOLDEN TREE NETWORK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1766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042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104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4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42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42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用户地理位置数据和地理高度数据;S2、确定统计用户;S3、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分组内的用户数量和高度均值,将分组按用户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S4、将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与S3中的各分组一一对应,并分别计算各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S5、根据S4的计算结果对3D‑MIMO天线的垂直下倾角值进行配置。本发明适用于3D‑MIMO天线开通使用前的默认系统配置和使用过程中的实时动态配置,以保证3D‑MIMO天线实现垂直面空分,准确定向覆盖用户,提升频谱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 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4G用户总量的快速增长和高清语音、视频业务的快速普及,未来网络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和有限的频谱资源之间的矛盾将愈加突出。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关键技术3D-MIMO技术,在不改变现有天线尺寸的条件下,可以将每个垂直的天线阵子分割成多个阵子,利用空分复用技术,可支持16个终端、32个终端或更多终端复用成为可能,通过共享相同的时间、频率资源,将频谱效率提升4~6倍,有效缓解流量激增和频谱受限之间的矛盾。使得进一步降低小区间干扰、提高系统吞吐量和频谱效率成为可能。
常规的天线在覆盖高层楼宇时,需要分别针对低层、中层和高层设置多个天面,而3D-MIMO技术的天面需求则很少。此外,3D-MIMO天线相比常规天线,还可实现单天线阵覆盖整个楼层,垂直面的覆盖角度可达+/-30度(而普通天线一般只能做到+/-8度)。如以天线距离楼宇100米,站高30米为例,利用普通天线往往只能覆盖9层楼;而在同天线点利用3D-MIMO天线,则可覆盖25层楼。3D-MIMO天线在覆盖高层楼宇的同时,通过多个波束对应不同楼层形成虚拟分区,实现了空分复用的效果,同时也提升了频谱效率。
然而,如何更好地配置3D-MIMO天线的垂直下倾角值,成为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用户地理位置数据和地理高度数据: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对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数据以及用户所在的地理高度数据进行采集;
S2、确定统计用户:获取某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数据,以该建筑物的地面中心为中心点,以一定长度为半径距离,在半径距离范围内所有高度位置的用户均作为统计用户;
S3、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分组内的用户数量和高度均值,将分组按用户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S4、将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与S3中的各分组一一对应,并分别计算各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其中,当分组数G小于或等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分别计算出G个分组对应的G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当分组数G大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按照S3的排序取前T个分组并分别计算出前T个分组对应的T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S5、根据S4的计算结果对3D-MIMO天线的垂直下倾角值进行配置。
进一步地,在S1中,所述地理位置数据来源于用户智能终端的经纬度传感器,所述地理高度数据来源于用户智能终端的高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在S2中,以该建筑物地面最大边长的一半距离作为半径距离。
进一步地,在S3中,对统计用户进行分组的方法为:以一固定值N为范围单位,对建筑物内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值N为一固定高度值、大楼楼层层间平均高度值或大楼用户的高度平均值。
进一步地,在S4中,垂直下倾角值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1236058920000021
Figure BDA0001236058920000022
其中,d为该建筑物到天线所在基站的距离,H为天线的高度,h为S3中某一分组中用户的高度均值,θ为该分组对应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进一步地,还包括S6、对单个用户定向传输时,直接采用用户所处地理位置数据和地理高度数据,计算获得垂直下倾角值。
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数据和地理高度数据,以及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数据;
统计用户确定模块,用于以某建筑物的地面中心为中心点,以一定长度为半径距离,将半径距离范围内所有高度位置的用户均作为统计用户;
聚类分析模块,用于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分组内的用户数量和高度均值,将分组按用户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计算模块,用于将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与S3中的各分组一一对应,并分别计算各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其中,当分组数G小于或等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分别计算出G个分组对应的G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当分组数G大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按照S3的排序取前T个分组并分别计算出前T个分组对应的T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配置模块,用于根据计算模块的计算结果对3D-MIMO天线的垂直下倾角值进行配置。
进一步地,在聚类分析模块中,对统计用户进行分组的方法为:以一固定值N为范围单位,对建筑物内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所述固定值N为一固定高度值、大楼楼层层间平均高度值或大楼用户的高度平均值。
进一步地,在计算模块中,垂直下倾角值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1236058920000031
Figure BDA0001236058920000032
其中,d为该建筑物到天线所在基站的距离,H为天线的高度,h为聚类分析模块中某一分组中用户的高度均值,θ为该分组对应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通过对建筑物内不同高度用户群进行聚类分析,能根据聚类结果自动配置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本发明能够在建筑物中用户较多,而负责信号传输的天线垂直波束个数有限的情况下,保证较多用户楼层的通信质量。另外,当基站位置和3D-MIMO天线高度发生变化时,该方法同样能够自动配置下倾角值。本发明能够自动选择建筑物中特定高度的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并且不需要人为的设置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
特别地,本发明适用于3D-MIMO天线开通使用前的默认系统配置和使用过程中的实时动态配置,以保证3D-MIMO天线实现垂直面空分,准确定向覆盖用户,提升频谱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用户地理位置数据和地理高度数据: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对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数据以及用户所在的地理高度数据进行采集;其中,所述地理位置数据来源于用户智能终端的经纬度传感器,所述地理高度数据来源于用户智能终端的高度传感器。
S2、确定统计用户:获取某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数据,以该建筑物的地面中心为中心点,以该建筑物地面最大边长的一半距离作为半径距离,在半径距离范围内所有高度位置的用户均作为统计用户。
在本实施例中,采集到120个统计用户,所述120个统计用户的高度如表1所示:
3 33 64 73 110 174 183 45 74 5
5 35 65 75 120 175 186 34 53 25
6 35 64 88 121 176 187 75 87 66
10 34 67 85 132 188 183 75 165 7
12 41 64 86 122 186 192 113 146 63
15 41 67 86 133 185 192 145 163 47
13 52 64 86 140 185 190 123 177 44
10 52 61 85 153 185 192 154 16 66
20 57 66 85 155 186 15 147 13 33
25 57 68 99 160 186 23 153 156 77
30 60 62 98 169 185 55 147 35 44
31 66 70 105 165 187 85 145 87 147
表1统计用户所在高度
S3、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分组内的用户数量和高度均值,将分组按用户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其中,对统计用户进行分组的方法为:以一固定值N为范围单位,对建筑物内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所述固定值N为一固定高度值、大楼楼层层间平均高度值或大楼用户的高度平均值。
在本实施例中,以固定高度10m为一个单位,将120个统计用户分为20个分组,同时分别计算每个分组内的用户数量和高度均值,具体如表2所示:
范围(m) 用户量 高度均值(m) 范围(m) 用户量 高度均值(m)
0-10 7 6.6 100-110 2 107.5
11-20 7 14.9 111-120 2 116.5
21-29 4 25.8 121-129 3 122.0
31-40 8 33.8 131-140 3 135.0
41-50 6 43.7 141-150 6 146.2
51-60 7 55.1 151-160 6 155.2
61-70 16 65.2 161-170 4 165.5
71-80 6 74.8 171-180 4 175.5
81-90 10 86.0 181-190 14 185.9
91-100 2 98.5 191-200 3 192.0
表2不同分组对应的用户数量和高度均值
S4、将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与S3中的各分组一一对应,并分别计算各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其中,当分组数G小于或等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分别计算出G个分组对应的G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当分组数G大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按照S3的排序取前T个分组并分别计算出前T个分组对应的T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在本实施例中,3D-MIMO天线中可配置的垂直波束个数为12个,即分组数大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故选取表2中用户数量最多的前12个分组,具体如表3所示:
用户量 高度均值
16 65.2
14 185.9
10 86.0
8 33.8
7 6.6
7 14.9
7 55.1
6 43.7
6 74.8
6 146.2
6 155.2
4 25.8
表3用户数量最多的前12个分组及其所对应的高度均值
其中,垂直下倾角值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1236058920000061
Figure BDA0001236058920000062
其中,d为该建筑物到天线所在基站的距离,H为天线的高度,h为S3中某一分组中用户的高度均值,θ为该分组对应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天线的高度H=150m,该建筑物到天线所在基站的距d=200m,由此得到的各分组对应的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如表4所示:
高度平均值 垂直下倾角
65.2 67.0
185.9 100.2
86.0 72.3
33.8 59.8
6.6 54.4
14.9 56.0
55.1 64.6
43.7 62.0
74.8 69.4
146.2 88.9
155.2 91.5
25.8 58.1
表4各分组对应的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S5、根据S4的计算结果对3D-MIMO天线的12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进行配置。
S6、对单个用户定向传输时,直接采用用户所处地理位置数据和地理高度数据,计算获得垂直下倾角值。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系统,其具体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数据和地理高度数据,以及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数据;
统计用户确定模块,用于以某建筑物的地面中心为中心点,以一定长度为半径距离,将半径距离范围内所有高度位置的用户均作为统计用户;
聚类分析模块,用于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分组内的用户数量和高度均值,将分组按用户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计算模块,用于将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与S3中的各分组一一对应,并分别计算各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其中,当分组数G小于或等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分别计算出G个分组对应的G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当分组数G大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按照S3的排序取前T个分组并分别计算出前T个分组对应的T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配置模块,用于根据计算模块的计算结果对3D-MIMO天线的垂直下倾角值进行配置。
进一步地,在聚类分析模块中,对统计用户进行分组的方法为:以一固定值N为范围单位,对建筑物内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所述固定值N为一固定高度值、大楼楼层层间平均高度值或大楼用户的高度平均值。
进一步地,在计算模块中,垂直下倾角值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1236058920000081
Figure BDA0001236058920000082
其中,d为该建筑物到天线所在基站的距离,H为天线的高度,h为聚类分析模块中某一分组中用户的高度均值,θ为该分组对应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通过对建筑物内不同高度用户群进行聚类分析,能根据聚类结果自动配置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本发明能够在建筑物中用户较多,而负责信号传输的天线垂直波束个数有限的情况下,保证较多用户楼层的通信质量。另外,当基站位置和3D-MIMO天线高度发生变化时,该方法同样能够自动配置下倾角值。本发明能够自动选择建筑物中特定高度的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并且不需要人为的设置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
特别地,本发明适用于3D-MIMO天线开通使用前的默认系统配置和使用过程中的实时动态配置,以保证3D-MIMO天线实现垂直面空分,准确定向覆盖用户,提升频谱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5)

1.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用户地理位置数据和地理高度数据: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对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数据以及用户所在的地理高度数据进行采集;
S2、确定统计用户:获取某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数据,以该建筑物的地面中心为中心点,以一定长度为半径距离,在半径距离范围内所有高度位置的用户均作为统计用户;
S3、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分组内的用户数量和高度均值,将分组按用户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S4、将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与S3中的各分组一一对应,并分别计算各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其中,当分组数G小于或等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分别计算出G个分组对应的G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当分组数G大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按照S3的排序取前T个分组并分别计算出前T个分组对应的T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S5、根据S4的计算结果对3D-MIMO天线的垂直下倾角值进行配置;
在S3中,对统计用户进行分组的方法为:以一固定值N为范围单位,对建筑物内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所述固定值N为一固定高度值、大楼楼层层间平均高度值或大楼用户的高度平均值;
在S4中,垂直下倾角值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11236160000011
(h<H时) (1);
Figure FDA0002311236160000012
(h>H时) (2);
其中,d为该建筑物到天线所在基站的距离,H为天线的高度,h为S3中某一分组中用户的高度均值,θ为该分组对应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中,所述地理位置数据来源于用户智能终端的经纬度传感器,所述地理高度数据来源于用户智能终端的高度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以该建筑物地面最大边长的一半距离作为半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S6、对单个用户定向传输时,直接采用用户所处地理位置数据和地理高度数据,计算获得垂直下倾角值。
5.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数据和地理高度数据,以及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数据;
统计用户确定模块,用于以某建筑物的地面中心为中心点,以一定长度为半径距离,将半径距离范围内所有高度位置的用户均作为统计用户;
聚类分析模块,用于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分组内的用户数量和高度均值,将分组按用户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计算模块,用于将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与S3中的各分组一一对应,并分别计算各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其中,当分组数G小于或等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分别计算出G个分组对应的G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当分组数G大于3D-MIMO天线垂直波束个数T时,按照S3的排序取前T个分组并分别计算出前T个分组对应的T个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配置模块,用于根据计算模块的计算结果对3D-MIMO天线的垂直下倾角值进行配置;
在聚类分析模块中,对统计用户进行分组的方法为:以一固定值N为范围单位,对建筑物内统计用户的高度位置进行分组;所述固定值N为一固定高度值、大楼楼层层间平均高度值或大楼用户的高度平均值;
在计算模块中,垂直下倾角值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11236160000031
(h<H时) (1);
Figure FDA0002311236160000032
(h>H时) (2);
其中,d为该建筑物到天线所在基站的距离,H为天线的高度,h为聚类分析模块中某一分组中用户的高度均值,θ为该分组对应垂直波束的垂直下倾角值。
CN201710117669.2A 2017-03-01 2017-03-01 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71042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17669.2A CN107104285B (zh) 2017-03-01 2017-03-01 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17669.2A CN107104285B (zh) 2017-03-01 2017-03-01 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4285A CN107104285A (zh) 2017-08-29
CN107104285B true CN107104285B (zh) 2020-09-29

Family

ID=59676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17669.2A Active CN107104285B (zh) 2017-03-01 2017-03-01 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042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91138B1 (en) * 2017-10-27 2022-08-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broadcast beam domains
CN113656956B (zh) * 2021-08-11 2023-09-08 卓望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基于4g mdt的5g天线权值优化方法、设备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8251B (zh) * 2011-09-16 2014-01-15 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下倾角的计算方法
CN103167512B (zh) * 2011-12-19 2015-11-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基站天线下倾角确定方法、装置和基站设备
CN103178882B (zh) * 2011-12-23 2016-01-2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3d mimo下倾角调整方法、装置及基站
KR20150088447A (ko) * 2014-01-24 2015-08-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고체 플라즈마 안테나
CN104779986B (zh) * 2015-04-07 2018-07-17 西安交通大学 3d-mimo系统中应用三维波束赋形的多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4285A (zh) 2017-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17938B (zh) 一种干扰最小化的移动组网方法与系统
US10756803B2 (en)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 carrier aggregation to multi-beam antenna mapping
US8369863B2 (en)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KR20170036722A (ko) 무선 시스템들에서의 적응적 빔 배치를 위한 방법
US832630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requency reuse in multi-cell deployment model of a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CN107104285B (zh) 一种面向5g基站3d-mimo天线垂直下倾角值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03581915A (zh) 一种lte网络中规划pci的方法和设备
CN104779986A (zh) 3d-mimo系统中应用三维波束赋形的多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
CN106888506A (zh) 一种lte的小区间受干扰程度信息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6341826A (zh)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面向无线电力专网的资源优化分配方法
CN10668550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896102B (zh) 适用于毫米波los mimo的子阵列天线结构及设计方法
CN104320169A (zh) 多用户3d-mimo系统中三维波束赋形设计方法
CN114095955A (zh) 基于凸多边形剖分的地对空覆盖的场景化波束生成方法
WO2018035757A1 (zh) 导频分配方法和导频分配装置
CN109842890B (zh) 信号测量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CN106330279B (zh) 一种应用网络架构实现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AU2018269669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aircrafts with altitude based frequency band selection
CN111373770A (zh) 电子设备、用户设备、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Haider et al. Towards an IEEE 802.22 (WRAN) based wireless broadband for rural Bangladesh—Antenna design and coverage planning
CN112616188B (zh) Sdm/sdma中心站发送通道逐包调度方法
Dalela Comparative Study of Radio Channel Propagation and Modeling for 4G Wireless Systems
Nidaira et al. Wireless IP access system for broadband access services
CN109982336B (zh) 一种在5g网络中超高频小基站构造虚拟宏基站的方法
KR20180098876A (ko) C-ran에서 클러스터링을 이용한 랜덤 액세스 방법 및 c-ran에서의 데이터 처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