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1304B - 加湿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01304B CN107101304B CN201610996829.0A CN201610996829A CN107101304B CN 107101304 B CN107101304 B CN 107101304B CN 201610996829 A CN201610996829 A CN 201610996829A CN 107101304 B CN107101304 B CN 1071013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tank
- water
- medium
- air
- humidif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17—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wet filte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其中,包括:水槽,用于储存水;空气清洗流入口,形成在所述水槽,将所述水槽的内外侧相连通;水槽加湿媒介,覆盖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由能够吸水的材质形成,对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的空气提供加湿;浇水壳体,配置在所述水槽内部,喷射所述水槽的水;所述水槽加湿媒介与所述水槽中储存的水相分开地配置,被从所述浇水壳体喷射的水浸湿。根据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在不以加湿模式使用时,能够使加湿媒介保持干燥状态,由于加湿媒介保持为干燥状态,能够使霉菌或细菌的繁殖达到最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装置有用于控制空气的温度的空调机、用于去除空气的杂质以保持净化度的空气净化器、用于向空气中提供水分的加湿器、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水分的除湿器等。
现有的加湿器区分为:在震动板使水雾化并将其向空气中吐出的震动式加湿器;以及在加湿过滤器进行自然蒸发的自然蒸发式加湿器。
所述自然蒸发式加湿器区分为:利用驱动力旋转圆盘,水在空气中的圆盘表面进行自然蒸发的圆盘式加湿器;在被水浸湿的加湿媒介中因流动的空气来进行自然蒸发的加湿过滤器式加湿器。
现有的加湿器在加湿过程中,流动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在过滤器中被过滤。
但是,现有的加湿器仅在湿度低的季节使用,而空气净化器不具有加湿功能,因此存在需要配备两个产品的问题。
并且,现有的加湿器中,加湿功能为其主要功能,用于净化空气的空气净化功能则为其附加功能,因此存在空气净化功能较弱的问题。
并且,现有的加湿器或空气净化器无法区分出加湿或空气净化而使其单独地进行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使加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独立地进行动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用户能够用肉眼确认加湿流路上结成的水滴,并直观地确认加湿进行的状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具有加湿媒介不浸泡在水中的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在不进行动作时,能够使加湿媒介保持干燥状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通过最优化水槽加湿媒介的位置,能够使水槽加湿媒介迅速地被干燥。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使水槽加湿媒介的落水噪音达到最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在水槽加湿媒介壳体设置有防落水流路。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以下的记载明确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目的。
在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中,由于水槽加湿媒介与水相分开地进行配置,在不使用时能够保持干燥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中,由于水槽加湿媒介与水相分开地进行配置,能够使霉菌或细菌的繁殖达到最少。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包括:水槽,用于储存水;空气清洗流入口,形成在所述水槽,将所述水槽的内外侧相连通;水槽加湿媒介,覆盖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由能够吸水的材质形成,对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的空气提供加湿;浇水壳体,配置在所述水槽内部,喷射所述水槽的水;所述水槽加湿媒介与所述水槽中储存的水相分开地配置,被从所述浇水壳体喷射的水浸湿。
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的空气中可形成有从所述水槽的外侧向所述水槽的内侧流动的压力。
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可在所述水槽外围的360度全方向上形成,所述水槽加湿媒介覆盖整个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下端可位于所述水槽内侧。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上端可位于所述水槽的外侧,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下端位于所述水槽的内侧。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下端可与所述水槽相叠加。
本发明可还包括: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所述水槽加湿媒介设置在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所述水槽加湿媒介以能够与所述水槽分离的方式放置。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下端可位于所述水槽的内侧。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上端可位于所述水槽的外侧,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下端位于所述水槽的内侧。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下端可与所述水槽相叠加。
本发明可还包括:可视主体,形成所述水槽中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从外部透视看到内部的材质形成;所述浇水壳体还包括:喷射口,朝向所述可视主体的内侧面喷射水;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配置在所述可视主体下侧,沿着所述可视主体流落的水浸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的空气通过被浸湿的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得到加湿。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可以能够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
所述可视主体可还包括:蓄水池,临时储存流落的水;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放置在所述蓄水池。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可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位于所述蓄水池的上部,朝向所述水槽的内侧以倾斜的方式形成。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可包括:内媒介框体,相对于所述水槽加湿媒介位于内侧,用于支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外媒介框体,相对于所述水槽加湿媒介位于外侧,用于支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内媒介流入口,形成在所述内媒介框体,空气通过所述内媒介流入口;外媒介流入口,形成在所述外媒介框体,空气通过所述外媒介流入口;通过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所述外媒介流入口以及所述内媒介流入口。
在所述水槽为满水位时,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下端可比所述水槽中储存的水面位于更高的位置。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具有如下效果的一种或其以上。
第一、在不以加湿模式使用时,能够使加湿媒介保持干燥状态。
第二、在不使用时,加湿媒介保持为干燥的状态,因此,能够使霉菌或细菌的繁殖达到最少。
第三、在加湿媒介被浸湿时,浸湿加湿媒介后剩余的水不会引起落水噪音,而是被回收到水槽。
第四、由于水槽加湿媒介覆盖空气清洗流入口,能够防止水通过空气清洗流入口向外部漏水。
第五、由于水槽加湿媒介或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下端位于水槽的内部,能够防止浸湿水槽加湿媒介后剩余的水向水槽外漏水。
第六、由于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相对于可视主体能够进行分离,能够分离出水槽加湿媒介并进行清扫。
第七、配置在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导向件将从可视主体流落的水向水槽内侧进行引导。
第八、由于水槽加湿媒介覆盖空气清洗流入口,能够迅速地被干燥。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明确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分解主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浇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浇水单元的结合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9是图4中去除浇水单元的空气清洗模块的主视剖面图。
图10是图4中去除浇水单元的空气清洗模块的左视剖面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图11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1的主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15是示出图14的B的放大图。
图16是示出图14的C的放大图。
图17是图11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8是从图17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7的主视图。
图20是沿着图19的D-D剖开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过滤器组件;20:送风单元;300:水槽;400:浇水单元;51:水槽加湿媒介;55:吐出加湿媒介;100:空气清洁模块;110:基体;120:上主体;125:水槽插入空间;130:下主体;140:上内主体;150:送风扇壳体;160:显示模块;170:空气导向件;200:空气清洗模块;210:可视主体;230:顶盖组件;101:吸入流路;102:过滤流路;103:连接流路;104:清洁连接流路;105:加湿连接流路;106:加湿流路;107:吐出流路;108:送风流路;109:供水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其的方法可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种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分解主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包括:空气清洁模块100;以及放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air clean module)上侧的空气清洗模块200(air wa sh module)。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吸入外部空气后进行过滤,将过滤空气提供给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接收所述过滤空气并实施提供水分的加湿,将加湿空气向外部吐出。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包括储存水的水槽300。在分离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时,所述水槽300可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进行分离。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放置在空气清洁模块100上方。
用户可从空气清洁模块100分离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并对分离出的空气清洗模块200进行清扫。用户可对分离出空气清洗模块200的空气清洁模块100内部进行清扫。在分离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情况下,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的上方面向用户开放。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包括后述的过滤器组件10,可从基体110分离出过滤器组件10后对其进行清扫。
用户可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进行供水。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形成有供水流路109,从而能够从外部向所述水槽300进行供水。
所述供水流路109以与吐出空气的吐出流路107相分离的方式构成。所述供水流路109被构成为能够随时向所述水槽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进行动作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结合在空气清洁模块100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从空气清洁模块100分离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连接流路103相连接。由于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所述连接流路103分散配置在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只有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放置在空气清洁模块100时,空气清洗模块200的流路和空气清洁模块100的流路才能通过连接流路103相互连通。
将形成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的连接流路定义为清洁连接流路104,将形成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连接流路定义为加湿连接流路105。
对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中通过的空气的流动将在后面进行详细的描述。
以下,对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包括:基体110;过滤器组件1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用于过滤空气;送风单元2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用于使空气流动。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包括:水槽300,储存用于加湿的水,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浇水单元400(watering unit),配置在所述水槽300,配置在所述水槽300内部,喷射所述水槽的水;加湿媒介50,被所述浇水单元400喷射的水浸湿,向流动的空气提供水分;可视主体210(visual body),与所述水槽300相结合,由能够看到内部的材质形成;顶盖组件230,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形成有吐出空气的吐出流路107和进行供水的供水流路109。
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配置有吸入流路101、过滤流路102、送风流路108、清洁连接流路104。通过所述吸入流路101吸入的空气经由过滤流路102、送风流路108向清洁连接流路104流动。
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配置有加湿连接流路105、加湿流路106、吐出流路107以及供水流路109。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的清洁连接流路104和空气清洗模块200的加湿连接流路105只有在空气清洗模块200放置在空气清洁模块100时才进行连接。
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加湿连接流路105供给的过滤空气经由加湿流路106以及吐出流路107向室内吐出。所述供水流路109的结构被制作为与加湿流路106相连通,但是不吐出空气而仅能够接收供水。
首先,对空气清洁模块10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所述基体110(base body)由上主体120(upper body)和下主体130(lower body)构成。在所述下主体130上侧层叠所述上主体120,所述上主体120和下主体130被组装。
空气向所述基体110内部流动。
在所述下主体130配置有吸入流路101、过滤流路102以及送风流路108,并配置有用于形成所述吸入流路101、过滤流路102以及送风流路108的结构物。
在所述上主体120配置有连接流路103的一部分,并配置有用于将被过滤的空气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引导的结构物以及用于放置空气清洗模块200的结构物。
所述基体110包括:下主体130,用于形成外形,在下侧面形成有吸入口111;上主体120,用于形成外形,与所述下主体130上侧相结合。
所述过滤器组件10以可装卸的方式组装在所述基体110。
所述过滤器组件10提供过滤流路102,并对外部空气实施过滤。所述过滤器组件10具有相对于所述基体110朝水平方向可进行装卸的结构。所述过滤器组件10以与沿着垂直方向逆流而上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过滤器组件10沿着水平方向滑动移动,对沿着垂直方向上侧流动的空气实施过滤。所述过滤器组件10水平地进行配置,沿着上下方向形成过滤流路102。
所述过滤器组件10相对于所述基体110可沿着水平方向进行滑动。
所述过滤器组件10包括:过滤器壳体12,配置在所述下主体130内部,用于形成过滤流路102;过滤器14,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在所述过滤器壳体12,对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实施过滤。
所述过滤器壳体12的下侧与吸入流路101相连通,上侧与送风流路108相连通。通过所述吸入流路101吸入的空气经由过滤流路102向送风流路108流动。
所述过滤器壳体12的一侧朝与所述过滤流路102相交叉的方向呈开口状态。通过所述过滤器壳体12的开口面可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所述过滤器14。所述过滤器壳体12的开口面朝侧方向形成。所述过滤器壳体12的开口面配置在下主体130的外侧面。由此,所述过滤器14通过所述下主体130的侧方面插入,并位于过滤器壳体12内部。所述过滤器14以与所述过滤流路102相交叉的方式配置,对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实施过滤。
所述过滤器14可以是通过对施加的电源进行带电来捕集空气中的杂质的电集尘过滤器。所述过滤器14可由通过过滤部件来捕集空气中的杂质的材质形成。所述过滤器14中可配置有多种结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由所述过滤器14的过滤方式或过滤器的过滤部件受到限定。
所述过滤流路102以与加湿净化装置的主要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流路102沿着上下方向进行配置,并使空气朝重力相反方向进行流动。即,所述加湿净化装置的主要流动方向被形成为从下侧朝向上侧。
在所述过滤器壳体12的上侧配置有送风单元20。
所述过滤器壳体12的上侧面呈开口状态形成,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向所述送风单元20流动。
所述送风单元20生成空气的流动。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使空气从下侧向上侧流动。
所述送风单元20由送风扇壳体150、送风马达22以及送风扇24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马达22配置在上侧,送风扇24配置在下侧。将所述送风马达22的马达轴朝向下方设置,与所述送风扇24进行组装。
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所述送风扇壳体150提供流动的空气的流路。在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有所述送风马达22以及送风扇24。
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组件10上侧,配置在所述上主体120下侧。
所述送风扇壳体150在内部形成送风流路108。在所述送风流路108配置有所述送风扇24。所述送风流路108将过滤流路102和清洁连接流路104相连接。
所述送风扇24为离心式风扇,其在下侧吸入空气后,朝径向外侧吐出空气。所述送风扇24朝径向外侧及上侧吐出空气。所述送风扇24的外侧端朝径向上侧形成。
为了与流动的空气的接触达到最小,所述送风马达22配置在所述送风扇24的上侧。所述送风马达22以被送风扇24包覆的方式设置。所述送风马达22不位于基于所述送风扇24的空气流路上,与由送风扇24流动的空气不产生阻力。
所述上主体120包括:上外主体128(upper outer body),用于形成基体110的外形,与下主体130相结合;上内主体140(upper inner body),配置在所述上外主体128的内侧,所述水槽300插入所述上内主体140,所述上内主体140提供连接流路103;空气导向件170(air g uide),将所述上内主体140和上外主体128相结合,用于将空气向所述水槽300引导。
由于所述上主体120将连接流路和水槽插入空间进行分离,能够使水槽300的水流入连接流路的情况达到最少。特别是,由于通过上内主体进行划分,连接流路将位于储存水的空间的外侧,能够抑制水流入连接流路。
所述上内主体140的上侧呈开口状态形成,所述水槽300插入所述上内主体140。所述上内主体140形成过滤空气流入的清洁连接流路104中的一部分。
所述上内主体140形成有与空气清洗流入口31对应的上流入口121。所述上流入口121并不是必要结构元件。只要是上主体120将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向连接流路103露出的形状即为充分。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将通过清洁连接流路104供给的空气向所述上流入口121引导。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将沿着基体110的外侧上升的空气向内侧进行汇集。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用于转换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只是,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在转换空气的流动方向时,使其角度达到最小以使空气的流动阻力达到最小。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以将上内主体140的外围上部包覆360度的方式形成。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在水槽300外围的360度全方向上将空气向所述水槽300进行引导。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将沿着下主体130的外侧被引导的空气向内侧汇集,并将所述空气提供给水槽300。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足够地确保向所述水槽300供给的空气的流量。
因此,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包括:导向部172,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形成;转换部174,与所述导向部172相连接,转换被引导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形成连接流路103。
所述导向部172沿着与过滤流路102大致相同的方向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172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所述转换部174沿着与所述过滤流路102相交叉的方向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换部174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形成。
所述转换部174形成在空气导向件170的上侧。所述转换部174优选地通过曲面结构与导向部172相连接。
即使所述转换部174沿着水平方向形成,通过所述连接流路103的空气也将沿着大致倾斜的上侧方向流动。通过将所述连接流路103和过滤流路102的连接角与直前方向相近似地形成,能够减小空气的流动阻力。
所述导向部172的下端固定在所述上外主体128。所述转换部174的上侧端固定在所述上内主体140。
在所述上内主体140外侧形成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中的一部分。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形成清洁连接流路104中的一部分。通过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的空气通过上流入口121和空气清洗流入口31向水槽300内部流动。
所述上内主体140整体上构成篮筐(basket)形状。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平截面形成为圆形,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在360度全方向上形成。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为将过滤空气向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引导的结构,根据实施例可不包括所述空气导向件170。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用于结合上内主体140或上外主体128。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以包覆所述上内主体140的方式形成。特别是,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以包覆上流入口121的方式形成,用于向所述上流入口121引导过滤空气。从俯视看去时,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为圆环(donut)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的上端紧贴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上端。
从俯视看去时,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的上侧面和所述上内主体140的上侧面保持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上端形成有与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相结合或相紧贴的上内主体环126(upper inner body ring)。
形成有将所述上内主体140和上内主体环126相连接的内主体延长部148。所述内主体延长部148配置有多个。在所述内主体延长部148和上内主体环126之间形成有上流入口121。
所述内主体延长部148与水槽主体延长部380对应地形成。在放置所述水槽300时,水槽主体延长部380位于所述内主体延长部148的内侧。所述内主体延长部148和水槽主体延长部380彼此在内外相重叠。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的上端与所述上内主体环126相紧贴或相结合。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的下端与上外主体128相紧贴或相结合。
由此,通过所述上内主体140和上外主体128之间的清洁连接流路104流动的空气被引导到上流入口121。
所述上内主体环126的直径和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上端的直径保持一致或近似。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和上内主体环126相紧贴以防止过滤空气泄漏。所述上内主体环126配置在空气导向件170的内侧。
在所述上外主体128可形成有把手129。在所述上主体120放置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所述把手129能够抬起整个加湿净化装置。
所述上内主体140在内部形成有水槽插入空间125,以能够插入供水槽300。
以所述上流入口121为基准,在外侧配置有清洁连接流路104,在内侧配置有水槽插入空间125。沿着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流动的空气将通过上流入口121。在所述水槽300放置在水槽插入空间125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上流入口121的过滤空气将流入水槽300内部。
另外,在上主体120的上侧结合外可视主体214。
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为可视主体210的结构,但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在上主体120。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也可固定在空气清洗模块200。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为可被去除的结构。
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固定在上主体1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与上外主体128相结合。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与上外主体128的外侧面形成连续的面。
外可视主体214由可透视内部的材质形成。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可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或空气清洗模块200中的至少一方可配置有用于向用户显示动作状态的显示模块160。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基体110设置有用于向用户显示加湿净化装置的动作状态的显示模块160。
在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内侧配置显示模块160。所述显示模块160以紧贴在外可视主体214的内侧面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显示模块160从俯视看去时呈圆环形状。在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插入所述水槽300。
所述显示模块160被外可视主体214支撑。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边缘被上内主体环126支撑。所述显示模块160位于空气导向件170上侧。所述显示模块160可与连接器260(connector)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
所述显示模块160位于空气导向件170上侧。所述显示模块160可配置在上外主体128和上内主体140之间。所述显示模块160用于覆盖上外主体128和上内主体140之间,以使用户无法看到上外主体128和上内主体140之间。特别是,为了切断水渗透到所述上外主体128和上内主体140之间,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和外侧优选地实现密封。
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被上内主体140支撑,外侧被外可视主体214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器160形成为环形态。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显示器160也可形成为弧形状。所述显示器160的表面由可反射光的材质形成,或者涂覆有可反射光的材质。
由此,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结水的情况下,可视主体210上结的水被投影或反射到显示器160表面。在所述可视主体210上结的水流落的情况下,所述显示器160中也会呈现出相同的效果。
这样的效果对用户视觉上的刺激,用户能够直观地认知正在进行加湿。在所述显示器160投影的水滴图像除了具有给用户提供清爽感的感性效果以外,还具有能够通知加湿状态的功能性效果。
所述显示器160的上侧面以倾斜的方式形成。所述显示器160以朝用户侧倾斜的方式形成。由此,其以内侧高、外侧低的方式形成。
接着,对空气清洗模块20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对过滤空气提供加湿。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可在加湿流路106呈现雨景(rainview)。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喷射水槽300的水,并将喷射的水进行循环。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将水变换为较小大小的液滴,通过飞散的液滴再次清洗过滤空气。在通过飞散的水滴清洗(washing)过滤空气时,将再次进行加湿及过滤。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包括:加湿连接流路105、加湿流路106、吐出流路107以及供水流路109。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包括:水槽300、浇水单元400、加湿媒介50、可视主体210、顶盖组件230以及提手180(handle)。
所述提手180与可视主体210相结合,在所述可视主体210进行旋转,并容纳在所述可视主体210。通过所述提手180能够简便地仅提起空气清洗模块200,并将其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分离。
所述加湿连接流路105可配置在水槽300的外侧,并向所述水槽300的内部引导空气。所述加湿连接流路105可配置在可视主体210的外侧,并向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部引导空气。
所述加湿连接流路105可配置在水槽300或可视主体210中的至少一方的外侧,并向水槽300或可视主体210中的一方的内部引导空气。
所述吐出流路107可配置在顶盖组件230和可视主体210之间。所述吐出流路107可配置在顶盖组件230或可视主体210中的至少一方。
在本实施例中,在顶盖组件230的外侧边缘形成有吐出流路107,在所述顶盖组件230的内侧中央形成有供水流路109。
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连接有电源,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供给到电源。
由于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为相对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可分离的结构,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设置有可分离的供电结构。
由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所述上主体120以可分离的方式进行组装,在所述上主体120配置有用于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提供电源的连接器260。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顶盖组件230配置有需要提供电源的操作部和显示器。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配置有以可分离的方式与所述连接器260相连接的顶部连接器270(top connector)。所述顶部连接器270配置在顶盖组件23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顶盖组件230可进行分离,能够简便地清扫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或水槽300的内侧面。
所述顶盖组件230在内侧形成有供水流路109,在与可视主体210之间形成吐出流路107。所述顶盖组件230相对于所述可视主体210以可分离的方式进行设置。所述顶盖组件230配置有与连接器260进行电连接的顶部连接器270。
在放置所述顶盖组件230时,顶部连接器270将放置在连接器260上侧。所述顶盖组件230通过所述顶部连接器270从所述连接器260供给到电源。
在所述供水流路109周边配置有用于显示所述水槽300的水位的水位显示部(未图示)。由此,在进行供水时,用户能够确认出在无法看到的水槽300中的水位达到何种程度。通过这样地在用户供水的移动路线上配置水位显示部,能够防止用户过多地进行供水,并能够防止水槽300中的水溢出。
所述水位显示部配置在所述顶盖组件230。所述顶部连接器270和连接器260的可分离的供电结构能够有效地构成上部供水。
所述水槽300以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上主体120。所述浇水单元400配置在所述水槽300内部,在所述水槽300内部进行旋转。
所述水槽300包括:水槽主体320,用于储存水;空气清洗流入口31,形成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侧面;水槽主体延长部380,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向上侧延伸形成,与所述可视主体210相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主体320形成为其上侧呈开口状态的圆筒形。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水槽主体320可形成为多种形状。
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在所述水槽300向上侧延伸形成。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用于形成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在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之间形成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
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形成在水槽主体320的侧面。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相对于水槽主体320的外围在360度全方向上形成。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与加湿连接流路105相连通。
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用于将从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流落的水向所述水槽300内部引导。通过引导从所述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水,能够使落水噪音达到最小。
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与可视主体210的下端相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水槽主体320的结构来形成空气清洗流入口31。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通过在所述可视主体210配置水槽主体延长部380来形成空气清洗流入口31。并且,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通过将多个水槽主体延长部380中的一部分配置在水槽300,多个水槽主体延长部380中的其余部分配置在可视主体210来构成空气清洗流入口31。并且,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通过与可视主体210和水槽300相区分的单独的结构来形成空气清洗流入口31。并且,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通过在可视主体210形成开口面来形成空气清洗流入口31,在水槽300也形成开口面来形成空气清洗流入口31。
即,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可配置在水槽300或可视主体210中的至少一方。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可通过水槽300和可视主体210的结合来形成。可在将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配置在与水槽300和可视主体210相区分的单独的结构后,将其配置在水槽300和可视主体210之间。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可通过所述水槽300和可视主体210的结合来形成。
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配置在空气清洗模块200的侧部,并与加湿流路106相连接。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可与加湿连接流路105相连通或相连接。
所述浇水单元400具有向加湿媒介50进行供水的功能。所述浇水单元400具有使加湿过程变得视觉化的功能。所述浇水单元400具有在空气清洗模块200内部呈现雨景的功能。
所述浇水单元400旋转浇水壳体800(watering housing)并吸入所述水槽内部的水,将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并将被扬水的水朝径向外侧喷射。所述浇水单元400包括浇水壳体800,所述浇水壳体800向其内部吸入水,将被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后,将其朝径向外侧喷射。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喷射水而使浇水壳体800进行旋转。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可使用喷嘴来代替所述浇水壳体800喷射水。可从喷嘴喷射水以向加湿媒介50进行供水,并能够类似地呈现雨景。根据实施例,可从喷嘴喷射水并使喷嘴进行旋转。
从所述浇水壳体800喷射的水浸湿所述加湿媒介50。从所述浇水壳体800喷射的水可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或加湿媒介50中的至少一方喷射。
朝向可视主体210喷射的水可呈现雨景。朝向加湿媒介50喷射的水用于对过滤空气进行加湿。可实现为通过朝向可视主体210喷射水来呈现雨景后,使从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水浸湿加湿媒介50。
在本实施例中,在浇水壳体800配置有高度不相同的多个喷射口。可使从某一个喷射口吐出的水在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形成液滴来呈现雨景,而从另一个喷射口吐出的水浸湿加湿媒介50来用于加湿。
所述浇水壳体800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喷射水,喷射的水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向下流落。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形成以水滴形态结成的液滴,用户可通过所述可视主体210看到所述液滴。
特别是,从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水浸湿加湿媒介50以用于加湿。所述加湿媒介50可被浇水壳体800喷射的水以及从可视主体流落的水浸湿。
所述可视主体210与所述水槽300相结合,并位于所述水槽300的上侧。所述可视主体210的至少一部分由可透视内部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外侧可配置有显示模块160。所述显示模块160可与可视主体210或上主体120中的一方相结合。
所述显示模块160配置在可观察到雨景的视线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160配置在所述上主体120。
在放置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时,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外侧面与所述显示模块160相紧贴。所述显示模块160的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可由反射光的材质形成,或者涂覆有可反射光的材质。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结成的液滴还将投影到所述显示模块160的表面。由此,用户可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和显示模块160这两处观察到液滴的移动。
所述水槽300形成有空气疏通的空气清洗流入口31。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位于连接流路103和加湿流路106之间。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为连接流路103的出口,并且为加湿流路106的入口。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供给的过滤空气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内部流动。
所述加湿媒介50包括: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加湿流路106入口;以及吐出加湿媒介55,配置在加湿流路106出口。所述加湿流路106的出口和吐出流路107的入口相互连接。因此,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也可以配置在吐出流路107。
由于所述连接流路103、加湿流路106以及吐出流路107并不是通过管道(duct)等结构物来形成,其边界不易明确进行区分。但是,在将实现加湿的加湿流路106定义为水槽加湿媒介51和吐出加湿媒介55之间时,能够自然地定义出连接流路103和吐出流路107。
所述连接流路103被定义为送风扇壳体150和水槽加湿媒介51之间的部分。所述吐出流路107被定义为吐出加湿媒介55之后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水槽300的空气清洗流入口31。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可位于与空气清洗流入口31同一平面上、外侧或内侧中的至少一处。由于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为了进行加湿而会被水浸湿,其优选地位于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的内侧。
浸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后流落的水优选地储存到所述水槽300。优选地被配置为,使浸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后流落的水不向所述水槽300外部流落。
由此,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对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的过滤空气提供加湿。
利用从所述加湿媒介50自然蒸发的水来加湿过滤空气。所述自然蒸发是指在未施加额外的热量的状态下水被蒸发的情形。随着与空气的接触越增加、空气的流速越快、空气中的压力越低,将促进自然蒸发。所述自然蒸发又称为自然汽化。
所述加湿媒介50促进水的自然蒸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媒介50被水浸湿,但是不浸泡在水槽300。
由于与所述水槽300中储存的水间隔开且以相分离的方式进行配置,即使水槽300中有储存的水,水槽加湿媒介51和吐出加湿媒介55并不处于始终被浸湿的状态。即,只有在以加湿模式动作时,水槽加湿媒介51和吐出加湿媒介55处于被浸湿的状态,在以空气净化模式动作时,水槽加湿媒介51和吐出加湿媒介55可保持干燥的状态。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覆盖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空气贯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并向所述水槽300内部流动。
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可配置在加湿流路106的出口或吐出流路107入口。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被配置为覆盖可视主体210的上部。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放置在可视主体210。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吐出加湿媒介55可与顶盖组件230的底面相结合。
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覆盖所述吐出流路107,加湿空气贯穿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后,向吐出流路107流动。
以下,参照附图,对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送风单元20进行动作时,外部空气通过形成在基体110的下侧面的吸入流路101流入基体110内部。通过所述吸入流路101吸入的空气向上侧移动,并在此过程中依次地通过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形成在空气清洗模块200的上侧的吐出流路107向外部吐出。
吸入所述吸入流路101的空气通过过滤器组件10的过滤流路102,所述过滤器组件10对外部空气进行过滤。
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通过送风单元20向连接流路103流动。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流入送风流路108。
所述过滤空气在送风流路108被送风扇24施压后,向清洁连接流路104流动。
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过滤流路102之后,因此对过滤空气进行施压并送风。通过过滤器组件10和送风单元20的前后关系配置,能够使灰尘等杂质贴附在所述送风扇24的情况达到最少。
在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过滤流路102之前的情况下,外部空气首先与送风扇24相接触,由此会提高杂质贴附在送风扇24的可能性。在送风扇24被杂质污染的情况下,用户需要周期性地进行清扫,并需要提供用于清扫送风扇24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送风单元20是将空气中的杂质被分离的过滤空气进行吹送,因此无需执行额外的清扫。
并且,由于送风单元20配置在加湿流路106之前,能够使水分贴附在送风扇24表面的情况达到最少。在送风扇24表面贴附有加湿的水分的情况下,发生杂质沾粘或发霉等情况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过滤流路102之后且加湿流路106之前,能够使送风单元20的污染达到最小。
所述连接流路103由形成在空气清洁模块100的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形成在空气清洗模块200的加湿连接流路105构成。
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处于放置在上主体120的状态时,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相连接。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处于被分离的状态时,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向外部露出。
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可形成在上主体120,加湿连接流路105形成在空气清洗模块200。
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可形成为管道形态,以形成明确的流路。在本实施例中,将连接流路103分散配置在上主体120的结构物和水槽300的结构物。
可通过诸如管道的结构来形成连接流路103。但是,在通过诸如管道的结构物向水槽300内部供给空气的情况下,将较大地产生因管道引起的流动阻力,并不易确保足够的流量。在向水槽300供给的流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需要增大送风扇24的RPM,由此引起的消耗功率及噪音将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流路103在水槽300的外围360度全方向上向所述水槽300提供空气,据此能够确保足够的流量。
通过送风流路108的过滤空气向形成在上主体120的清洁连接流路104流动。在所述上主体120的清洁连接流路104配置有使过滤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达到最小的空气导向件170,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使流动的过滤空气的连接角达到最小。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主体120配置有用于形成水槽插入空间125的上内主体140,因此清洁连接流路104和空气清洗流入口31直接相连接。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高度短或没有的情况下,水槽300的外侧壁将提供加湿连接流路105。即,在仅有上内主体140的底面141而没有侧壁的情况下,水槽300的侧壁外侧提供加湿连接流路105,空气导向件170的内侧提供清洁连接流路104,并在所述水槽300放置于底面141时,才使连接流路103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清洁连接流路104的过滤空气依次地通过上流入口121和空气清洗流入口31后,通过水槽加湿媒介51并向加湿流路106流动。
所述加湿流路106为向过滤空气供给水分的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流路106为从水槽加湿媒介51至吐出加湿媒介55的流路或空间。
在所述加湿流路106中,通过多种路径来实现加湿。
第一、在过滤空气通过水槽加湿媒介51的过程中,水槽加湿媒介51的水分自然蒸发,并能够向过滤空气供给水分。
第二、利用从所述浇水单元400飞散的水滴,能够向过滤空气供给水分。
第三、利用从所述水槽300蒸发的水分能够实现加湿。
第四、在过滤空气通过吐出加湿媒介55的过程中,浸湿吐出加湿媒介55的水自然蒸发,并能够向过滤空气供给水分。
如上所述,过滤空气在通过加湿流路106时,可通过多种路径供给到水分。
此外,通过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的空气通过吐出流路107向外部露出。
被过滤及加湿的空气通过所述吐出流路107吐出。所述吐出流路107相对于上侧及倾斜的方向在环形的360度全方向上吐出空气。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浇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浇水单元的结合立体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面图。
所述浇水壳体800为用于喷射水槽300中储存的水的结构。所述浇水壳体800配置有用于对水槽300中储存的水有效地进行扬水的结构。
所述浇水壳体800接收浇水马达42的旋转力进行旋转,在进行旋转时,可向内部吸入水槽300中储存的水后,将其向上侧进行扬水。向所述浇水壳体800内部扬水的水通过喷射口410被吐出。
在所述浇水壳体800配置有扬水单元。所述扬水单元用于向上侧扬水(pumping)所述水槽300的水。对水槽的水进行扬水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例如,可通过所述扬水泵进行扬水后喷射水。
例如,使浇水壳体进行旋转,在进行旋转时,可通过与水形成摩擦或相互干涉来进行扬水。
在本实施例中,提示出通过浇水壳体800的旋转来进行扬水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扬水单元为通过与水的摩擦或相互干涉来将水推向上侧的扬水沟槽810(groove)。
在所述浇水壳体800的内侧面形成有作为扬水单元的扬水沟槽810。所述扬水沟槽810用于提高扬水效率。所述扬水沟槽810在所述浇水壳体800内侧面凸出地形成。所述扬水沟槽810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所述扬水沟槽810相对于浇水马达轴43或传动轴640呈放射状进行配置。
所述浇水壳体800的下端与水槽300的底面被分开规定间隔以形成吸入间隔801。水槽300的水通过所述吸入间隔801吸入浇水壳体800内部。
所述浇水壳体800以其下侧开放的状态形成。所述浇水壳体800为杯子形状。所述浇水壳体800为将杯子倒置的形状。在所述浇水壳体800内部形成有壳体空间805。
水槽300的柱体35(column)位于所述浇水壳体800内部,在所述柱体35内部配置有传动模块600。所述浇水壳体800以包覆柱体35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浇水壳体800被形成为,越靠近上侧其平截面变得越扩展。所述柱体35被形成为,越靠近上侧其平截面变得越缩小。所述浇水壳体800和柱体35的形状为用于有效地进行扬水的形状。所述壳体空间805越靠近上侧其容积变得越增大。
在所述浇水壳体800进行旋转时,被吸入内部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紧贴在浇水壳体800内周面。形成在所述浇水壳体800内周面的扬水沟槽810向被吸入内部的水提供旋转力。
在所述浇水壳体800形成有用于将吸入的水向外部吐出的喷射口4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射口410被配置为沿着水平方向吐出水。被扬水的水通过所述喷射口410向外部吐出。
在本实施例中,从所述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可向可视主体210喷射。
所述喷射口410可根据设计条件来调节其数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射口410以具有高度差的方式在浇水壳体800配置多个。将配置在所述浇水壳体800的上侧的喷射口定义为第2喷射口,配置在浇水壳体的中间的喷射口定义为第1喷射口。
在所述浇水壳体800以第一旋转速度以上进行旋转时,可从所述第1喷射口喷射水。在所述浇水壳体800以第二旋转速度以上进行旋转时,可从所述第2喷射口喷射水。
所述第二旋转速度与所述第一旋转速度相比为高速。
只有在所述浇水壳体800高速旋转时,才能从所述第2喷射口中吐出水。可被配置为,在所述浇水壳体800通常旋转的速度下,无法通过所述第2喷射口吐出水。所述第1喷射口在浇水壳体平时进行动作的所有阶段中吐出水。
所述第2喷射口可配置有多个。所述第1喷射口可配置有多个。
在浇水壳体800以通常旋转速度进行旋转时,被扬水的水起码比第1喷射口更高地上升。在所述浇水壳体800高速进行旋转时,被扬水的水上升至第2喷射口的高度以上。
所述第2喷射口可沿着浇水壳体800的圆周方向配置有多个。所述第1喷射口也可沿着浇水壳体800的圆周方向配置有多个。
在所述浇水壳体800不进行旋转时,无法通过喷射口410吐出水。在用户仅以净化模式(空气清洁模块进行动作,而空气清洗模块停止的模式)使其进行动作时,浇水单元400不进行动作,而仅有送风单元20进行动作。在用户仅以加湿模式使其进行动作时,所述浇水壳体800进行旋转,并通过所述喷射口410吐出水。在用户同时驱动净化模式和加湿模式时,从所述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可向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喷射。
由于浇水壳体800进行旋转,从所述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击打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并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移动。
用户能够通过可视主体210以视觉方式确认出喷射水的情形。这样的水的喷射表示以加湿模式进行动作中。用户可通过水的喷射直观地确认出以加湿模式进行动作中。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因被喷射的水结成液滴,所述液滴将向下流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浇水壳体800由三个部分构成。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浇水壳体800可由一个或两个部件进行制作。
所述浇水壳体800的下端从水槽300的底面分开规定间隔进行配置。
所述浇水壳体800包括:第一浇水壳体820、第二浇水壳体840、浇水壳体盖860以及浇水传动部880。
所述浇水壳体800与传动轴640相组装,配置有用于从所述传动轴640传递到旋转力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浇水壳体800中,浇水传动部880和浇水壳体盖860与传动轴640相组装。所述浇水壳体800与传动轴640在两处相结合,并从两处传递到旋转力。
在所述第一浇水壳体820配置有第1喷射口4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喷射口411配置有两个。两个第1喷射口411朝相互相反方向形成。
所述第1喷射口411将第一浇水壳体820的内外侧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喷射口411的内侧开口面积比外侧开口面积更宽地形成。
在所述第二浇水壳体840的外周面形成有浇水翼850。所述浇水翼850可使加湿空气进行流动。在所述浇水壳体800进行旋转时,所述浇水翼850可拉进周边的空气。
所述第二浇水壳体840形成有第2喷射口412、413。所述第2喷射口412、413朝向可视主体210喷射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2喷射口412、413配置有两个。将所述第2喷射口中的一个定义为第2-1喷射口412,另一个定义为第2-2喷射口413。
所述第2-1喷射口412和第2-2喷射口413朝相互相反方向进行配置。所述第2-1喷射口412和第2-2喷射口413可以传动轴640为基准对称地进行配置。
将所述第2-1喷射口412形成的喷射线定义为第一喷射线,所述第2-2喷射口413形成的喷射线定义为第二喷射线。
图9是图4中去除浇水单元的空气清洗模块的主视剖面图,图10是图4中去除浇水单元的空气清洗模块的左视剖面图,图11是图9所示的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立体图,图12是从图11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图13是图11的主视图,图14是沿着图13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图15是示出图14的B的放大图,图16是示出图14的C的放大图,图17是图11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8是从图17的下侧看去的立体图,图19是图17的主视图,图20是沿着图19的D-D剖开的剖面图。
参照附图对水槽加湿媒介壳体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将加湿媒介50中设置有水槽加湿媒介51的壳体定义为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与下水槽300中储存的水相分开地配置的特征。由于水槽加湿媒介51与水相分离,在不使用加湿媒介时,其可以保持干燥状态。
在所述水槽为满水位时,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的下端比所述下水槽300中储存的水面位于更高的位置。
并且,设置有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的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也与水相分开地进行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配置在下水槽300。特别是,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配置在空气清洗流入口31内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放置在可视主体210,并位于所述下水槽300的内侧。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可设置在下水槽300。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使吸入到空气清洗流入口31的空气通过。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对所述通过的空气实施加湿。
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的空气从所述下水槽300的外侧向所述下水槽300的内侧流动。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中设置有水槽加湿媒介51以对流动的空气提供水分,除此之外,还覆盖所述下水槽300的上侧以防止所述下水槽300中的水被溢出。
例如,在施加有外部的冲击的情况下,下水槽300中储存的水可向下水槽300外溢出。例如,在将空气清洗模块200分离移动时,下水槽300的水可被溢出。例如,在基体110发生倾斜时,下水槽300的水可向外部溢出。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紧贴在下水槽300的上侧边缘,据此能够抑制所述下水槽300的水向下水槽300外溢出。
在本实施例中,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的下端位于下水槽300的内侧。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的下端也位于下水槽300的内侧。
并且,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的下端可与所述下水槽300的上端相叠加。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的下端也可与所述下水槽300的上端相叠加。
所述叠加用于防止所述下水槽300的水向空气清洗流入口31外流出。所述叠加使流入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31的空气必须通过水槽加湿媒介5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的上端和下端均与下水槽300相叠加。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的上端和下端均与下水槽300相叠加。
在将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时,其下端与下水槽300的上侧边缘相紧贴。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可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与下水槽300的上端相紧固或相结合来彻底地切断水溢出。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的上端位于所述下水槽300的外侧,下端位于下水槽300的内侧。并且,水槽加湿媒介51的上端位于下水槽300的外侧,下端位于下水槽300的内侧。
从正面看去时,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的外形以倾斜的方式形成。从正面看去时,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以倾斜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的一部分与水槽300相紧贴来防止水溢出。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包括:内媒介框架1310,位于水槽加湿媒介51内侧,支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形成有使空气通过的内媒介流入口1311;外媒介框架1320,位于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外侧,支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形成有使空气通过的外媒介流入口1321;防溢水盖1330,与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或外媒介框架1320中的至少一方相结合,与所述下水槽300相紧贴以防止所述下水槽300的水溢出。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内媒介框架1310和外媒介框架1320之间。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覆盖空气清洗流入口31。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可形成为环形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形成为其下侧截面积小、上侧截面积大的漏斗形态。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相对于上下方向以倾斜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的倾斜是考虑到空气流动方向而形成。
通过连接流路103向空气清洗流入口31流动的空气与水平移动相比,将形成朝上侧方向倾斜的流动。以倾斜的方式形成的水槽加湿媒介51可以与空气流动方向相正交的方式进行配置。
在空气流动与水槽加湿媒介51相正交的情况下,可防止空气倾向于水槽加湿媒介51的特定部分流动,可使空气在整个面积上均匀地通过。
为了固定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在所述外媒介框架1320或内媒介框架1310中的至少一方可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的加湿媒介固定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媒介固定单元由凸起和槽构成。
所述加湿媒介固定单元包括:固定凸起1302,形成在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或外媒介框架1320中的一方;固定槽1304,形成在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或外媒介框架1320中的另一方,所述固定凸起1302夹设在所述固定槽130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凸起1302形成在外媒介框架1320,固定槽1304形成在内媒介框架1310。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其位置可相反地进行配置。在所述固定凸起1302和固定槽1304之间配置有水槽加湿媒介51,在固定凸起1302夹设在固定槽1304时进行固定。
所述固定凸起1302和固定槽1304防止水槽加湿媒介51在内媒介框架1310和外媒介框架1320之间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形成所述固定槽1304,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的一部分向上侧凸出。
所述固定槽1304向下侧呈开放状态形成,固定凸起1302向上侧凸出地形成。
通过所述固定凸起1302和固定槽1304的结合,还具有结合在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和外媒介框架1320的效果。
在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形成有使空气通过的内媒介流入口1311。在所述外媒介框架1320形成有使空气通过的外媒介流入口1321。
内媒介流入口1311和外媒介流入口1321被形成为可在外围360度全方向上吸入空气。内媒介流入口1311和外媒介流入口1321可以相互面对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被形成为其上侧直径大、下侧直径小。所述外媒介框架1320也被形成为其上侧直径大、下侧直径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整体上形成为漏斗形态。
所述外媒介框架1320和内媒介框架1310相对于彼此以过盈配合方式进行结合。在所述外媒介框架1320和内媒介框架1310进行过盈配合时,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将被固定。
所述防溢水盖1330覆盖下水槽300的上侧面中的一部分,以防止下水槽300的水溢出。并且,防溢水盖1330提供防止从上侧流落的水向下水槽300的水面直接掉落的功能。
所述防溢水盖1330组装在外媒介框架1320和内媒介框架1310的下侧。所述防溢水盖1330与外媒介框架1320或内媒介框架1310中的至少一方进行过盈配合。
将被组装的外媒介框架1320和内媒介框架1310定义为媒介框架组件。
所述媒介框架组件的上端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水可沿着所述媒介框架组件流落。
所述防溢水盖1330配置在媒介框架组件的下端,用于托住所述媒介框架组件。所述防溢水盖1330用于临时储存流落的水,将临时储存的水向下水槽300内侧面进行引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溢水盖1330提供防落水流路中的一部分。
所述防溢水盖1330用于引导流落的水,并使落水噪音达到最小。所述防溢水盖1330可被形成为托住媒介框架组件的下端中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溢水盖1330包覆媒介框架组件的整个下端,并防止水向下水槽300水面直接掉落。
所述防溢水盖1330从俯视看去时形成为圆环形状。所述防溢水盖1330的上侧面将从媒介框架组件流落的水汇集,并向下水槽300的内侧面进行引导。所述防溢水盖1330的下侧面堵住所述下水槽300的内侧边缘,以切断向所述下水槽300外溢出的水。
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包括:内上框架1312,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内垂直框架1313,在所述内上框架1312向下侧延伸,用于形成所述内媒介流入口1311;内下框架1314,与所述内垂直框架1313相连接,安置在防溢水盖1330的上侧面。
在所述内上框架1312和内下框架1314之间配置有多个内垂直框架1313。在所述内上框架1312和内下框架1314及内垂直框架1313之间形成有内媒介流入口1311。
所述内上框架1312的上侧面朝向内侧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上框架1312的上侧面形成为曲面,将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水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进行引导。
在所述内垂直框架1313形成有提手1315。所述提手1315可形成有多个。所述提手1315在内垂直框架1313朝向内侧凸出。用户可通过所述提手1315提起整个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
所述内上框架1312形成为环形态,其内侧呈开口状态。所述内下框架1314形成为环形态,其内侧呈开口状态。
为了能够放置在可视主体210的下部导向槽217,所述内上框架1312比所述外媒介框架1320朝径向外侧更凸出地形成。
所述外媒介框架1320为与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相类似的结构。与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相同地,所述外媒介框架1320包括:外媒介流入口1321、外上框架1322、外垂直框架1323以及外下框架1324。
在所述外下框架1324形成有储存空间1328。在所述储存空间1328临时储存流落的水。所述储存空间1328形成为环形状。在所述外下框架1324的内侧形成有垂直壁,用于防止水向内侧溢出。所述储存空间1328的水向后述的外媒介导向件1325流动。
与所述内媒介框架1310不同地,所述外媒介框架1320还包括用于将外上框架1322和外下框架1324相连接的外媒介导向件1325。
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支撑所述外上框架1322和外下框架1324。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在内部形成有空余空间。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与所述储存空间1328相连接。
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将水槽加湿媒介51的水向防溢水导向件1330排出。
在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的下侧端形成有用于将内部的水向所述防溢水导向件1330排出的外媒介导向孔1326。所述外媒介导向孔1326朝径向形成阶差。由此,所述外媒介导向孔1326向内侧引入形成。所述防溢水导向件1330与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相互型合。
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的底面形成为倾斜面1327。所述倾斜面1327被形成为其内侧高、外侧低。由此,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的水沿着所述倾斜面1327向外媒介导向孔1326被引导。在所述倾斜面1327的末端配置有所述外媒介导向孔132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配置有三个。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分别按等间隔进行配置,并以放射状形态进行配置。
所述储存空间1328的水在自重作用下向外媒介导向件1325移动。储存空间1328的水在沿着也圆周方向流动后,向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移动,并通过所述外媒介导向孔1326向防溢水盖1330排出。
通过所述储存空间1328、外媒介导向件1325、外媒介导向孔1326、防溢水盖1330的结构,能够防止水从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向下水槽300的水面直接掉落。
所述防溢水盖1330包括:盖部1332,覆盖下水槽300的上部;挡板1334,以与所述盖部1332相连接的方式形成,从所述盖部1332弯折以形成容纳空间1338;盖插入槽1335,形成在所述盖部1332,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插入所述盖插入槽1335;盖孔1336,形成在所述盖插入槽1335,与所述下水槽300内部相连通并进行排水。
所述盖部1332配置在媒介框架组件下侧。所述盖部1332可配置在所述下水槽300的内部。所述盖部1332可覆盖所述下水槽300的上部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部1332沿着所述下水槽300的内侧面形成。
所述盖插入槽1335在所述盖部1332向下侧凹陷地形成。在所述盖插入槽1335插入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所述盖插入槽1335沿着垂直方向凹陷地形成,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沿着垂直方向插入。
插入所述盖插入槽1335的外媒介导向件1325其横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所述盖插入槽1335与外媒介导向孔1326分开规定间隔。
在所述盖插入槽1335形成有盖孔1336。所述盖孔1336以朝径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所述盖孔1336与所述下水槽300内部相连通。所述盖孔1336朝向所述下水槽300内侧面形成。从所述盖孔1336排出的水沿着所述下水槽300内侧面移动。
所述盖插入槽1335的底面形成为倾斜面1337。所述倾斜面1337与外媒介导向件1325的倾斜面1327相对应。
在所述盖插入槽1335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夹紧槽1335a,在所述外媒介导向件1325可形成有与所述夹紧槽1335a对应的夹紧部1325a。
所述夹紧部1325a向下侧凸出地形成,沿着上下方向插入所述夹紧槽1335a。所述夹紧部1325a和夹紧槽1335a可作为能够确认外媒介框架1320和防溢水盖1330的结合位置的位置确定单元来使用。在所述夹紧部1325a和夹紧槽1335a不相一致的情况下,外媒介框架1320和防溢水盖1330无法被组装。
所述盖部1332可与下水槽300的内侧面相紧贴。所述盖部1332可与所述下水槽300的上端边缘相紧贴。所述盖部1332可与所述下水槽300的上端相叠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部1332与下水槽300的内侧面相紧贴,与所述下水槽300的上端边缘相紧贴。
所述倾斜面1337被形成为其内侧高、外侧低。在所述倾斜面1337的末端配置有所述盖孔1336。从所述盖孔1336吐出的水与下水槽300的内侧面相接触。通过所述倾斜面1327、1337能够将水向下水槽300内侧面进行引导。
所述盖部1332以倾斜的方式形成。所述盖部1332被形成为其外侧高、内侧低。所述盖部1332的倾斜结构抑制上侧的水向盖部1332外流动。所述盖部1332上侧面的水沿着倾斜结构向内侧流动。
沿着所述盖部1332的上侧流动的水向所述储存空间1328进行引导。由此,沿着所述盖部1332的上侧面流落的水经由所述储存空间1328、外媒介导向孔1326、盖孔1336向下水槽300内侧面进行引导。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防止流落的水向所述下水槽300的水面直接掉落。
所述挡板1334与所述盖部1332一同形成容纳空间1338。所述容纳空间1338形成在所述盖部1332的下侧。所述容纳空间1338在所述下水槽300的水摇动时,将沿着所述下水槽300的内侧壁澎湃的水容纳,并将其向所述下水槽300的下侧进行引导。
所述挡板1334包括内挡板1331和外挡板1333。
所述内挡板1331和外挡板1333在所述盖部1332向下侧弯折而形成。所述内挡板1331沿着所述盖部1332的内侧边缘形成,并向下侧弯折而形成。所述外挡板1333沿着所述盖部1332的外侧边缘形成,并向下侧弯折而形成。
所述外挡板1333与所述下水槽300的内侧面相紧贴。
所述内挡板1331与外媒介框架1320相紧贴。更详细而言,所述内挡板1331与所述外下框架1324相紧贴。
所述内挡板1331和外下框架1324相互进行结合。在所述内挡板1331或外下框架1324中的一方形成有卡位凸起1339,在另一方形成有卡位槽1329。在本实施例中,在内挡板1331形成有卡位凸起1339,在外下框架1324形成有卡位槽132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溢水盖1330位于下水槽300的内侧,所述外挡板1333与下水槽300的内侧面相紧贴。
由此,在所述下水槽300中储存的水摇动的情况下,其沿着所述下水槽300的内侧壁上升后,沿着所述外挡板1333、盖部1332以及内挡板1331流动。即,沿着所述下水槽300内侧壁上升的水在所述容纳空间1338中其方向被转换为下侧后,再向下水槽300的中心被引导。
如上所述,所述防溢水盖1330能够防止所述下水槽300的水向下水槽300外溢出。
并且,水槽加湿媒介壳体1300通过内上框架1312、储存空间1328、外媒介导向孔1326、盖部1332、盖孔1336的结构,提供防止从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水向下水槽300的水面直接掉落的防落水流路。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述的特定的实施例,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书中主张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多种变形实施,这样的变形实施不应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而单独地加以理解。
Claims (16)
1.一种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包括:
水槽,包括:水槽主体,用于储存水;水槽主体延长部,从所述水槽主体向上侧延伸,
空气清洗流入口,形成在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之间,将所述水槽的内外侧相连通,
水槽加湿媒介,配置于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由能够吸水的材质形成,对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的空气提供加湿,
浇水壳体,配置在所述水槽内部,下侧开放以便吸入在所述水槽中储存的水,将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并将被扬水的水通过喷射口朝径向喷射;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在所述水槽主体的上侧与所述水槽中储存的水相分开地配置,被从所述浇水壳体喷射的水浸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的空气中形成有从所述水槽的外侧向所述水槽的内侧流动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在所述水槽外围的360度全方向上形成,所述水槽加湿媒介覆盖整个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下端位于所述水槽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上端位于所述水槽的外侧,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下端位于所述水槽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下端与所述水槽相叠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还包括:
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所述水槽加湿媒介设置在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以能够与所述水槽分离的方式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下端位于所述水槽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上端位于所述水槽的外侧,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下端位于所述水槽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的下端与所述水槽相叠加。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还包括:
可视主体,形成所述水槽中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从外部透视看到内部的材质形成;
所述浇水壳体还包括:
喷射口,朝向所述可视主体的内侧面喷射水;
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配置在所述可视主体下侧,沿着所述可视主体流落的水浸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的空气通过被浸湿的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得到加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以能够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可视主体还包括:
蓄水池,临时储存流落的水;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放置在所述蓄水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位于所述蓄水池的上部,朝向所述水槽的内侧以倾斜的方式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壳体包括:
内媒介框体,相对于所述水槽加湿媒介位于内侧,用于支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
外媒介框体,相对于所述水槽加湿媒介位于外侧,用于支撑所述水槽加湿媒介,
内媒介流入口,形成在所述内媒介框体,空气通过所述内媒介流入口,
外媒介流入口,形成在所述外媒介框体,空气通过所述外媒介流入口;
通过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空气清洗流入口、所述外媒介流入口以及所述内媒介流入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在所述水槽为满水位时,所述水槽加湿媒介的下端比所述水槽中储存的水面位于更高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562248463P | 2015-10-30 | 2015-10-30 | |
US62/248,463 | 2015-10-30 | ||
KR10-2015-0156257 | 2015-11-07 | ||
KR20150156257 | 2015-11-07 | ||
KR20150185869 | 2015-12-24 | ||
KR10-2015-0185869 | 2015-12-24 | ||
KR10-2016-0139828 | 2016-10-26 | ||
KR1020160139828A KR101959310B1 (ko) | 2015-10-30 | 2016-10-26 | 가습청정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01304A CN107101304A (zh) | 2017-08-29 |
CN107101304B true CN107101304B (zh) | 2020-06-02 |
Family
ID=59676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96829.0A Active CN107101304B (zh) | 2015-10-30 | 2016-10-28 | 加湿净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101304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13595A (en) * | 1991-07-27 | 1993-05-25 | Kim Nam Sub | Combined indoor fountain-air cleaner |
JP2003307327A (ja) * | 2002-04-17 | 2003-10-31 | Rabi:Kk | 陰イオン発生装置 |
JP2005274041A (ja) * | 2004-03-25 | 2005-10-06 | Seiichi Futaboshi | 加湿装置 |
KR101003912B1 (ko) * | 2009-02-23 | 2010-12-30 | 용 준 권 | 물 분사식 팬 장치에 의한 공기정화기와 그 정화방법 |
JP2011242026A (ja) * | 2010-05-17 | 2011-12-01 | Nanbu Plastics Co Ltd | 水破砕式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機 |
CN102721124A (zh) * | 2012-06-27 | 2012-10-10 | 张志强 | 一种除湿加湿净化一体机 |
CN104315644A (zh) * | 2014-09-18 | 2015-01-28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加湿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 |
WO2015098984A1 (ja) * | 2013-12-27 | 2015-07-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清浄機 |
-
2016
- 2016-10-28 CN CN201610996829.0A patent/CN1071013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13595A (en) * | 1991-07-27 | 1993-05-25 | Kim Nam Sub | Combined indoor fountain-air cleaner |
JP2003307327A (ja) * | 2002-04-17 | 2003-10-31 | Rabi:Kk | 陰イオン発生装置 |
JP2005274041A (ja) * | 2004-03-25 | 2005-10-06 | Seiichi Futaboshi | 加湿装置 |
KR101003912B1 (ko) * | 2009-02-23 | 2010-12-30 | 용 준 권 | 물 분사식 팬 장치에 의한 공기정화기와 그 정화방법 |
JP2011242026A (ja) * | 2010-05-17 | 2011-12-01 | Nanbu Plastics Co Ltd | 水破砕式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機 |
CN102721124A (zh) * | 2012-06-27 | 2012-10-10 | 张志强 | 一种除湿加湿净化一体机 |
WO2015098984A1 (ja) * | 2013-12-27 | 2015-07-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清浄機 |
CN104315644A (zh) * | 2014-09-18 | 2015-01-28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加湿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01304A (zh) | 2017-08-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36196B (zh) | 加湿净化装置 | |
KR102494674B1 (ko) | 가습청정장치 | |
CN106958882B (zh) | 加湿净化装置 | |
CN107101305B (zh) | 加湿净化装置 | |
CN106989466B (zh) | 加湿净化装置 | |
KR101881667B1 (ko) | 가습청정장치 | |
CN107014021B (zh) | 加湿净化装置 | |
EP3163192A1 (en) |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apparatus | |
EP3163190B1 (en) |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apparatus | |
CN107101304B (zh) | 加湿净化装置 | |
KR101959310B1 (ko) | 가습청정장치 | |
KR101942524B1 (ko) | 가습청정장치 | |
KR102419346B1 (ko) | 가습청정장치 | |
CN107062447B (zh) | 加湿净化装置 | |
CN106958902B (zh) | 加湿净化装置 | |
CN111306666A (zh) | 加湿净化装置 | |
KR20170051232A (ko) | 가습청정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