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8927B - 一种识别节点间的网络链路中数据传输技术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识别节点间的网络链路中数据传输技术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78927B CN107078927B CN201580046393.2A CN201580046393A CN107078927B CN 107078927 B CN107078927 B CN 107078927B CN 201580046393 A CN201580046393 A CN 201580046393A CN 107078927 B CN107078927 B CN 1070789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ping
- data
- delay
- network link
- fingerpr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7—Jit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0—Active monitoring, e.g. heartbeat, ping or trace-rou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示例提出了一种用于确定在网络链路中使用的网络连接技术的方法。该方法从路由器向诸如机顶盒的端末设备发送测试分组,并且在端末设备处测量接收到的分组的延迟。逐步增加分组尺寸。增加分组尺寸有效导致路由器与端末设备之间的网络链路的负载增加。延迟特性根据分组尺寸而变化(表示增加网络负载),并且产生跨负载循环的用于该链路的网络连接技术的签名或“指纹”。将该签名与预定模型进行比较以识别使用的特定技术。该技术可通过使用安装在网关/路由器和诸如机顶盒的末端的软件模块来实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识别网络连接类型的领域。
背景技术
家庭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够在用户驻地(customer premise)之间及用户驻地中变化极大。该变化可以造成服务供应商难以排除故障或确定可用连接。例如,如果用户上报他的IPTV服务不能正常工作,在问题涉及家庭网络中的问题的情况下,知道从网关或路由器到机顶盒使用哪种类型的网络及其性能是有用的。然而,DSL服务供应商通常不了解超过网关或路由器以后的家庭网络的性能。
该问题由于用户可能使用的网络连接技术的数量逐步增加而进一步变得复杂,这些技术包括以太网、2.4GHz Wi-Fi、5GHz Wi-Fi、电力线联网以及在同一单元中结合这几种技术中的若干个的混合设备。这些技术的每一个的性能,特别是吞吐量也会(随时间)极大地变化,使得难以单独基于吞吐量来尝试识别技术。
简单地测量链路的带宽或吞吐量是没有帮助的。图1显示了在24小时周期内到IPTV终端的5GHz Wi-Fi链路的示例带宽性能。如所看到的,带宽在该周期内极大地波动,从而不能用于精确地识别所使用的技术。
“A Passive Technique for Fingerprinting Wireless Devices with Wired-side Observations”(Selcuk Uluagac等人,IEEE Conference 2013on Communicationsand Network Security,2013年10月14-16日)描述了使用统计技术来创建唯一的可复制的设备以及表示在网络业务中的时间变化行为的设备类型签名。人工神经网络(ANN) 用于将设备和设备类型分类。
“Fingerprinting Internet Paths using Packet Pair Dispersion”(RishiSinha等人,USC Computer Science Technical Report No.06-876)描述了基于端到端分组对测量的分布来进行网络路径辨别的方法。路径辨别是在不同的网络路径中进行分辨的应用的组成部分,包括覆盖网络中的路径选择、多径路由和网络问题的监控和诊断。
“Classification of access network types:Ethernet wireless LAN,ADSL,cable modem or dialup?”(Wei W等人,Computer Networks Vol52,no.17,2008年12月8日,第3205-3217页)描述了一种将接入网分为三种类型的方案:以太网、无线LAN和低带宽连接。该方案基于不同接入网的内在特性,并且利用分组对中间到达时间的中值和熵。
“And End-to-End Technique to Estimate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anIEEEE 802.11 WLAN”(Rocha A A等人,Proceeding of the 2007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第415-42页,XP031125708)描述了推断IEEE 802.11设备的比特率的主动测量技术。所提出的该方法基于最近提出的推断接入网络的类型的技术并基于分组对方法,但是适于考虑由IEEE 802.11控制引起的开销和并发WLAN业务的存在。
欧洲专利EP1662705描述了一种用于估计分组网络的可用带宽的方法和装置。通过使用M/M/1排队模式来近似诸如互联网的分组网络,根据通过网络发送的分组的滞留时间的分布变化,可以确定网络可用带宽。
美国专利US8437264描述了测量链路的速度。在链路上发送具有初始长度的初始分组串(train)。至少部分基于分组串中的单个分组的实际的接收时间来确定速度结果。根据约束来评估初始分组串的速度结果的质量。确定是否至少部分基于速度结果的质量来发送后续分组串。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识别在介于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网络链路中使用的数据传输技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网络链路从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并且在所述第二节点接收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包括第一尺寸的多个数据分组,并且所述多个数据分组按照固定发送分组间间隔来发送;
计算与第一数据分组集合相关联的延迟值,其中,每个延迟值都等于数据分组的接收分组间间隔与固定发送分组间间隔之间的差异。
针对第二分组集合重复发送步骤和计算步骤,其中,第二数据分组集合包括第二尺寸的多个数据分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尺寸不同于所述第一尺寸;
生成网络链路的指纹,所述指纹包括各个分组尺寸的延迟值的分布;
将生成的指纹与多个预定指纹进行比较,以确定在所述网络链路中使用的数据传输技术,其中,各个预定指纹都与数据传输技术类型相对应。
通过对不同的分组尺寸重复所述方法,有效地改变所述网络链路的负载。各个分组尺寸(或负载)的延迟值的结果分布形成所述网络链路的指纹或签名。将获得的签名与预定签名进行比较以识别在所述网络链路中使用的网络连接技术。某些网络连接技术在延迟值分布上展现某些特性。
延迟值被分组为延迟区(latency bin),每个延迟区都覆盖一定范围的延迟值,并且指纹包括针对各个分组尺寸被分组为延迟区的延迟值的分布。
实际上,该方法可对大量、或多个分组集合来重复,其中每个集合包括尺寸与之前使用的尺寸不同的数据分组。结果是覆盖不同分组尺寸的许多分组集合,导致网络链路上的变化的负载。多个分组的集合从第一集合开始增加分组尺寸。
所使用的分组集合的数量取决于与所述网络链路有关的分散性度量,其中,链路上的整个负载的分散性度量。
所述比较步骤可包括使用模式匹配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识别在介于发送节点与接收节点之间的网络链路中使用的数据传输技术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发送节点,其适于通过网络链路向接收节点发送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其中,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包括第一尺寸的多个数据分组,并且所述多个数据分组按照固定发送分组间间隔发送;
接收节点,其适于接收第一数据分组集合;
控制模块,其适于计算与第一数据分组集合相关联的延迟值,其中,各个延迟值都等于数据分组的接收分组间间隔与固定发送分组间间隔之间的差异;并且其中
所述发送节点进一步适于发送第二分组集合,其中,第二数据分组集合包括第二尺寸的多个数据分组,并且其中,第二尺寸不同于第一尺寸;以及
所述控制模块进一步适于计算与数据分组的第二集合相关联的延迟值,生成网络链路的指纹,所述指纹包括每个数据分组的延迟值的分布,并且将生成的指纹与多个预定指纹进行比较以确定在所述网络链路中使用的数据传输技术,其中,每个预定的指纹都与数据传输技术类型相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方面,提供了一种识别在介于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的网络链路中使用的数据传输技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计算与通过所述网络链路从第一节点发送到第二节点的数据分组相关联的延迟值,其中,每个延迟值都等于数据分组的接收分组间间隔与固定分组间间隔中的差异,并且其中,多个数据分组在多个数据分组集合中发送,其中,每个集合覆盖与其他集合不同的分组尺寸;
生成网络链路的指纹,所述指纹包括每个分组尺寸的延迟值的分布;
将生成的指纹与多个预定的指纹进行比较以确定在网络链路中使用的数据传输技术,其中,每个预定指纹都对应一数据传输技术类型。
该方法覆盖了用于识别在网络链路中使用的数据传输技术的控制模块的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现在将仅通过示例来参照附图,其中:
图1是在24小时周期内5GHz WiFi链路的带宽性能图;
图2是在本发明的示例中的网络的系统图;
图3是在本发明的示例中分组序列的接收分组间间隔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示例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5是示例以太网链路的不同分组尺寸的延迟的分布的图;
图6是示例5GHz Wi-Fi链路的不同分组尺寸的延迟的分布的图;
图7是示例电力线链路的不同分组尺寸的延迟的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本发明参照特定示例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
本发明的示例提出了一种确定在网络链路中使用的网络连接技术的方法。所述方法从路由器向诸如机顶盒的端末设备发送测试分组,并且在端末设备处测量接收到的分组的延迟。逐步增加所述分组的尺寸。逐步增加分组尺寸有效地使得路由器与端末设备之间的网络链路的负载增加。延迟特性根据分组尺寸而变化(表示增加的网络负载),并且得到整个负载周期中用于该链路的网络连接技术的签名或“指纹”。可以将该签名与预定模型进行比较以识别所使用的特定技术。能够使用安装在网关/路由器和诸如机顶盒的末端上的软件模块来使能所述技术。
图2示出了家庭网络200,家庭网络200包括通过网络链路206连接到端末终端204的用户驻地CPE(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202。在该示例中,CPE 202是DSL网关或集线器,并且端末终端204是IPTV机顶盒。连接CPE 202和端末终端204的网络链路206可以使用不同网络连接技术。可使用的网络连接技术的示例包括以太网、 2.4GHz Wi-Fi、5GHzWi-Fi以及电力线通信技术(家庭插电联盟所提出的)。本发明旨在识别在网络链路206上使用的网络连接技术。这种运用由于越来越多地使用在同一设备中利用Wi-Fi和电力线的混合设备以及对路由网络业务的动态链路管理而变得复杂。
CPE 202包括控制模块208和发送机单元210。端末终端204包括接收机单元212。控制模块208连接到发送机单元210,并且进一步通过网络链路206连接到接收机单元 212。根据本发明,发送机单元210与在CPE 202中的网络接口卡(未示出)协力工作,以通过网络链路206从CPE 202向端末终端204发送数据分组。接收机单元212与在端末终端204中的网络接口卡(未示出)协力工作来接收由CPE 202通过网络链路206发送的数据分组,并且依据本发明执行分析。然而,为了简洁起见,在本说明书中省略对网络接口卡的引用。网络链路206和关联的网络连接技术直接地或经由合适的高速链路/总线连接到网络接口卡。
控制模块208、发送机单元210和接收机单元212被实现为软件模块或软件桩(software stub)。这些软件桩可以与相应设备的固件相结合。
由发送机单元210生成和发送测试数据分组的序列或串,并通过网络链路206传送到端末终端204。在此示例中,各个串都由固定尺寸(初始设置为50个字节)的100 个分组组成,并且按照在每个连续的分组之间的100μs的固定时间间隔(也被称为分组间间隔)发送。接收机单元212测量接收到的数据分组的分组间间隔,该间隔被测量为连续的数据分组的接收时间的差异。网络链路206中的延迟可以导致接收到分组中的一些分组的分组间间隔大于所发送的分组的分组间间隔。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了解,某些条件还使得接收到的分组中的一些分组的分组间间隔小于所发送的分组的分组间间隔。例如,假如发送缓冲器保存连续分组,并且然后使用分组间最小延迟来同时发送它们。图3示出了分组序列的接收分组间间隔图,其中用一根线来标记发送分组的分组间间隔。
接收分组间间隔与发送分组间间隔中的差异是指延迟。当接收分组间间隔大于发送分组间间隔时,发生正延迟,并且当接收分组间间隔小于发送分组间间隔时,发生负延迟。
一旦发送了具有一个分组尺寸的测试序列,能够发送进一步的测试序列,每个测试序列都具有不同的分组大小(通常是越来越大)。例如,可以发送分组尺寸为100 字节的100个分组的进一步测试序列,同样具有相同的100μs的分组间间隔,并且测量接收分组分的组间间隔。随后以越来越大直至某一上限的分组尺寸来重复上述过程,例如上限大约为1400字节(针对以太网系统,但是该限制取决于网络链路层的最大发送单位尺寸)。
测试序列中的分组尺寸的增加有效地增加了网络链路206上的负载。每个分组尺寸(或负载)的测得的延迟值的分布产生网络链路206的指纹或签名。本发明旨在确定该签名,并且将该签名与预定的签名进行比较,以便识别在网络链路206上使用的网络连接技术。由于基础技术适于负载,某些网络连接技术会展现根据负载的延迟值分布的某些特性。为了帮助分析延迟值分布而的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将测得的延迟值聚合为延迟区或块(bucket),每个延迟区覆盖一定范围的延迟值。
将参照图4的流程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该流程图概述了基本发明概念。
过程在步骤400开始,加载系统缺省值,缺省值包括测试序列的开始分组尺寸、发送分组的分组间间隔、最小采样尺寸和分组增量尺寸。在该示例中,开始分组尺寸被设置为50个字节,发送分组间间隔被设置为100μs,最小采样尺寸被设置为25,并且分组增量尺寸是50个字节。而且,设置分散性阈值(dispersion threshold)。所述分散性阈值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在该示例中,分散性阈值被设置为40%,用于表示满载的网络。
在步骤402,发送机单元210生成测试分组序列。该序列中的每个分组都被设置为50个字节的开始分组尺寸,并且由发送机单元210通过网络链路206将分组发送到接收机单元212,其中,每个发送的分组之间具有100μs的固定分组间间隔。可变的分组间间隔可用于发送的分组,尽管作为结果计算可能更复杂,并且发现100μs的固定间隔具有好的结果。可以使用相同的分组尺寸来发送几个序列以获得不稳定链路的更精确结果。此外,如下所述,为了检测交叉业务,可以在该序列之前发送额外的数据分组。
在步骤404中,在接收机单元212处接收到分组,在该单元中分析这些分组。特别地,测量接收分组间间隔作为连续接收的数据分组的接收时间的差异。接收机单元212 通过网络链路206向控制模块208发送回这些结果。
控制模块208也能确定当测试序列被发送时,网络链路206上是否存在任何“交叉业务”,也就是说在网络链路206上除了测试序列以往是否存在正在被发送的其他分组。如果存在大量交叉业务,则网络链路的特性表现将是偏离的。检测和避免交叉业务的一种方式是在主测试序列之前使用预定间隔发送的两个单独的数据分组(在步骤 402的第一数据分组之前的50和100ms)。这些分组的接收的抖动会发现交叉业务的存在。如果没有交叉业务,则在50ms和在100ms注入的分组应大致以这些延迟到达。如果在100ms与50ms的分组和或50ms与测试序列中的第一分组之间的抖动存在极大变化,则表示存在交叉业务。在原型系统中,10%的抖动表示交叉业务的存在。如果检测到交叉业务,则重复步骤402。
在步骤406中,控制单元208执行检测以确定是否达到分散性阈值。分散性被用作链路上的整个负载的相对度量,并且被计算为接收测试序列花费的全部时间与发送测试序列花费的全部时间之间的差异,除以发送所述序列花费的时间,并以百分比表示:
其中,Ttx是发送整个测试序列花费的全部时间,并且Trx是接收整个测试序列花费的全部时间。
分散性是对网络链路上的负载的有用度量。在此示例中,在步骤400,分散性阈值被设置为40%,表示满载的网络。较低的分散性表示网络上的较低的负载。分散性是相对度量,并且允许该方法从如吞吐量/带宽的硬性能数字抽象开来。例如,当吞吐量处于15Mbps时,通常慢网络链路达到40%分散性,而快速网络链路在高于 100Mbps之前不会达到40%分散性。
步骤406的检测用于确定最后的测试序列的分散性是否超过40%的分散性阈值。如果没有超过分散性阈值,则过程进行到步骤407,并且控制模块208使用来自步骤400 的分组增量尺寸来增加下一个分组尺寸。在增加了分组尺寸之后,过程回到步骤402,其中生成并发送进一步的测试序列,并且重复步骤404和406直到到达分散性阈值为止。
如果在步骤406确定到达分散性阈值,则过程进行到步骤408,对采样尺寸进行检测。
在步骤408,控制模块208通过相对于最小样本尺寸来检查迄今为止所使用的不同分组尺寸的数量来检测样本尺寸是否足够大。如果样本的数量不够,即小于最小样本尺寸,则过程进行到步骤409,其中减小分组增量尺寸,并且过程回到步骤402。这具有增加样本数量的效果。得到足够的样本尺寸是重要的以获取负载循环的详细了解。为了阐述,如果我们以50字节的测试分组开始,并且网络链路根据我们的分散性度量随后被100字节的分组尺寸满载,则我们仅有2个负载样本,给出负载循环的不完全观察。因而,这里将最小样本尺寸设置为25。可以使用大量的样本,并且将导致更高分辨率的指纹,但是对技术之间进行区分时并不需要。因而,在此示例中,使用最小样本尺寸25。
如果样本尺寸足够,则过程进行到步骤410。
在步骤410,控制模块208处理结果,其中,为各个序列中的分组计算延迟值。与分组关联的延迟值等于接收分组间间隔与发送分组间间隔之间的差异:
延迟=rx_interpacket_gap-tx_interpacket_gap
其中,rx_interpacket_gap是接收分组间间隔,并且被测量为连续接收数据分组的接收时间的差异,并且tx_interpacket_gap是发送分组间间隔,其在此示例中是固定的。
例如,如果发送分组间间隔是100μs,并且接收分组间间隔是180μs,则该分组的延迟为+80μs。假如接收分组间间隔是70μs,则该分组的延迟为-30μs。
因而,对于100个分组的串,将存在99个作为结果的延迟值,因为延迟值被测量为两个连续数据分组之间的差异-分组间间隔。使用延迟区来帮助处理这些结果。每个延迟区都覆盖一定范围的延迟值。在此示例中,使用以下延迟区:-100μs、-90μs、 -80μs、-40μs、-20μs、-10μs、0、10μs、20μs、40μs、80μs、100μs、110μs、200μs、 500μs、1000μs、2000μs、4000μs、8000μs和16000μs。每个区的覆盖范围都是从大于较小的区开始,并且包括所有直至该区的值自身。例如,-80μs区覆盖的范围是>-90μs 且直至等于-80μs的任一个。然而,具体的区和它们的范围并不是关键的,只要它们针对指纹的生成和匹配被一致地使用。事实上,将结果分组为区也是可选的,因为个体的延迟值可保留并用于之后的比较。然而,分组为区是更有效的方法。
在步骤412,对于每个分组,针对表示该分组的延迟值的延迟区,将计数加1。对所有分组尺寸的所有分组串重复此步骤。该结果为延迟分布,或延迟值的分布,并按区分组,并且对每个分组尺寸重复。该分布指示基础网络链路106在完全负载循环(从低到高)下如何表现/适应,并且被表示为“指纹”或“签名”。
图5例示了以太网链路的指纹。可以使用使分布可视化的其他方式。这里,为了清楚起见,简化该分布,仅示出2个频率区。对于所有的分组尺寸,大部分的命中(hit) 在0μs区,其对于以太网链路是典型的,其中不存在基于网络负载的调整。
图6例示了5GHz Wi-Fi网络链路的指纹。再一次的,为了清楚起见,这里简化了分布,仅示出3个区,并且因此示出的区没有总数到达100%。该分布的重要特性是随着负载的增加,命中从-80μs区移动到-40μs区,并且具有跨所有负载的500μs的小的表示。很清楚,相比较于图5的以太网链路,在负载范围上,该分布非常不同。
图7例示了家庭插电AV适配器的延迟分布,家庭插电AV适配器是电力线连接的一种。同样分布已经被简化。该分布体现明显不同的模式,命中在-80μs区开始,随着负载增加,移动到-40μs区,随后是-20μs区。
在步骤414,可以由控制模块208应用模式匹配以将确定的延迟分布与表示已知网络连接技术的预定分布进行比较,从而识别在网络链路中使用的网络技术。
从分布中解析网络技术需要使用针对将被与已知网络连接技术的预定或预建模的分布进行比较的确定分布的一个或更多个模式匹配技术。对在它们的分布中具有强特征的技术,这相对简单。例如,该原型使用识别的G.hn电力线方案。该方案使用该技术的特征,该技术的特征显示了跨所有负载循环一致地使用500μs区和大于10%的总样本。这与用于负载循环的下半部分的-90μs区(针对循环的上班部分迁移到-80μs 区)的总样本使用率的50%相结合。
模式匹配技术的范围以许多网络技术/设备各自的指纹/分布为中心,这些网络技术/设备与它们的唯一性结合而被识别。对于尝试确定是否正在使用以太网或电力线的服务供应商,确定该技术是以太网所全部需要的是识别出90%的样本在0μs区。然而,服务供应商面对大量的技术时可能需要使用更复杂的技术,这些技术使用贝叶斯或马尔科夫技术分析跨整个负载循环的采样点。
上述识别在网络链路中使用的网络连接技术的一般方法是按照需求发起的。例如,该方法可周期性地发起(一周一次),并且结果由服务供应商保存在数据库中。可以在任意时刻通过检查数据库来使用该技术的标识。另选地,该方法可以按需发起,例如当客户上报服务的错误时,并且该方法的结果用于排除故障。在第三方案中,该方法作为线路的连续监控的结果而触发,其中监控指示网络特征的某些变化。
同时,控制模块208被示出为驻留在CPE中,在另选示例中,控制模块208可以位于CPE之外并且在网络的其他部分中。因而,发送机单元210和接收机单元212可以发送其结果到分离设置的用于处理和网络识别的控制单元208。
总之,应当知道,当以上描述的本发明示例时,存在不脱离本发明附带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的示例的几种变化和修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针对描述的示例的修改。
Claims (7)
1.一种识别在介于第一节点(202)与第二节点(204)之间的网络链路(206)中使用的数据传输技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网络链路从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402)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并且在所述第二节点接收(404)所述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包括第一尺寸的多个数据分组,并且所述多个数据分组按照固定发送分组间间隔进行发送;
计算(410)与所述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关联的延迟值,其中,每个延迟值都等于所述数据分组的接收分组间间隔与固定发送分组间间隔之间的差异;
针对第二数据分组集合重复所述发送的步骤和所述计算的步骤,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分组集合包括第二尺寸的多个数据分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尺寸不同于所述第一尺寸;
生成(412)所述网络链路的指纹,所述指纹包括每个分组尺寸的所有数据分组的延迟值的分布;
将所生成的指纹与多个预定指纹进行比较(414),以确定在所述网络链路中使用的所述数据传输技术,其中,每个预定指纹都与数据传输技术类型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延迟值被分组为延迟区,每个延迟区都覆盖一定范围的延迟值,并且所述指纹包括每个分组尺寸的、被分组为延迟区的延迟值的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复的步骤还以多个分组集合进行重复,每个集合都包括尺寸与之前使用的尺寸不同的数据分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中,所述多个分组集合从所述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开始增大分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使用的分组集合的数量取决于与所述网络链路相关联的分散性度量,其中,所述分散性度量是链路上的全部负载的相对度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比较的步骤包括使用模式匹配技术。
7.一种识别在介于发送节点与接收节点之间的网络链路(206)中使用的数据传输技术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发送节点(202),其适于通过网络链路向接收节点发送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包括第一尺寸的多个数据分组,并且所述多个数据分组按照固定发送分组间间隔进行发送;
接收节点(204),其适于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分组集合;
控制模块(208),其适于计算与所述第一数据分组集合关联的延迟值,其中,每个延迟值都等于所述数据分组的接收分组间间隔与所述固定发送分组间间隔之间的差异;并且其中
所述发送节点进一步适于发送第二数据分组集合,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分组集合包括第二尺寸的多个数据分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尺寸不同于所述第一尺寸;并且
所述控制模块进一步适于计算与所述第二数据分组集合相关联的延迟值,生成所述网络链路的指纹,所述指纹包括每个分组尺寸的所有数据分组的延迟值的分布,并且将所生成的指纹与多个预定指纹进行比较以确定在所述网络链路中使用的所述数据传输技术,其中,每个预定指纹都与数据传输技术类型相对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4250102.2 | 2014-08-28 | ||
EP14250102 | 2014-08-28 | ||
PCT/EP2015/069023 WO2016030244A1 (en) | 2014-08-28 | 2015-08-19 | Network connectivity identificatio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78927A CN107078927A (zh) | 2017-08-18 |
CN107078927B true CN107078927B (zh) | 2019-01-08 |
Family
ID=51542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46393.2A Active CN107078927B (zh) | 2014-08-28 | 2015-08-19 | 一种识别节点间的网络链路中数据传输技术的方法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17757B2 (zh) |
EP (1) | EP3186923B1 (zh) |
CN (1) | CN107078927B (zh) |
WO (1) | WO201603024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17751B2 (en) * | 2015-06-01 | 2018-03-13 | Lightbend, Inc. | Hierarchical service oriented application topology generation for a network |
US10383002B2 (en) * | 2017-05-01 | 2019-08-13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Du La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apidly estimating available bandwidth in a WiFi link |
WO2019063537A1 (en) * | 2017-09-28 | 2019-04-04 |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S IN RELATION TO LOCAL NETWORKS |
US11290149B2 (en) | 2017-10-10 | 2022-03-29 |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 Identifying interfering links in local area networks |
EP3693859B1 (en) | 2019-02-06 | 2022-04-27 | ADVA Optical Networking SE | Method and system of latency assessment in a packet data network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41394A (zh) * | 2006-09-07 | 2008-03-12 | Sap股份公司 | 用于节点网络的占空比控制 |
CN102007723A (zh) * | 2008-04-04 | 2011-04-06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在无线局域网(wlan)中进行延迟块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111814A (zh) * | 2010-12-29 | 2011-06-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识别业务类型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12893B2 (en) * | 2001-06-12 | 2006-03-14 | Smartpackets, Inc. | Adaptive control of data packet size in networks |
US6988134B2 (en) * | 2002-04-18 | 2006-01-17 | Bdn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automatically collect data regarding assets of a business entity |
US7443804B2 (en) | 2004-11-29 | 2008-10-28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estimating available bandwidth on a packet network |
US7545749B2 (en) * | 2005-02-15 | 2009-06-09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High-accuracy packet pair for network bottleneck bandwidth measurement |
US7515576B2 (en) * | 2006-01-31 | 2009-04-07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User interface and data structure for transmitter fingerprints of network locations |
EP2272275B1 (en) * | 2008-04-25 | 2016-06-0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ound trip time |
US8726005B2 (en) * | 2009-12-10 | 2014-05-13 | George Mason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 Website matching based on network traffic |
US8844041B1 (en) * | 2010-01-12 | 2014-09-23 | Symantec Corporation | Detecting network devices and mapping topology using network introspection by collaborating endpoints |
US8437264B1 (en) | 2012-05-18 | 2013-05-07 | Hobnob, Inc. | Link microbenchmarking with idle link correction |
US8897805B2 (en) * | 2012-06-15 | 2014-11-25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Geographic redundancy determination for time based location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radio network |
US9769735B2 (en) * | 2013-07-17 | 2017-09-19 |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 Cell selection and reselection optimizations responsive to mobility state |
-
2015
- 2015-08-19 EP EP15753934.7A patent/EP3186923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8-19 US US15/507,560 patent/US9917757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8-19 WO PCT/EP2015/069023 patent/WO201603024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8-19 CN CN201580046393.2A patent/CN1070789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41394A (zh) * | 2006-09-07 | 2008-03-12 | Sap股份公司 | 用于节点网络的占空比控制 |
CN102007723A (zh) * | 2008-04-04 | 2011-04-06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在无线局域网(wlan)中进行延迟块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111814A (zh) * | 2010-12-29 | 2011-06-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识别业务类型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186923B1 (en) | 2019-02-13 |
US9917757B2 (en) | 2018-03-13 |
EP3186923A1 (en) | 2017-07-05 |
CN107078927A (zh) | 2017-08-18 |
WO2016030244A1 (en) | 2016-03-03 |
US20170288996A1 (en) | 2017-10-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78927B (zh) | 一种识别节点间的网络链路中数据传输技术的方法和系统 | |
US8797901B2 (en) | Method and its devices of network TCP traffic online identification using features in the head of the data flow | |
EP1764951A1 (en) | Statistical trace-based method, apparatus, node and system for real-time traffic classification | |
US20110128864A1 (en) | Method for measurment of network path capacity with minimum delay difference | |
CN106302017B (zh) | 高并发小流量网络测速系统及方法 | |
Ribeiro et al. | Locating available bandwidth bottlenecks | |
Sato et al. |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machine learning-based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methods over operational LTE networks | |
EP3622684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ffic profiling of mobile video streaming | |
Wei et al. | Identifying 802.11 Traffic from Passive Measurements Using Iterative Bayesian Inference. | |
Song et al. | Leveraging frame aggregation for estimating WiFi available bandwidth | |
Wei et al. | Identifying 802.11 traffic from passive measurements using iterative bayesian inference | |
Sommers et al. | A geometric approach to improving active packet loss measurement | |
CN105142163B (zh) | 基于多信道监听和rssi采样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 |
Alshammari et al. | Generalization of signatures for ssh encrypted traffic identification | |
Gu et al. | Early traffic identification using Bayesian networks | |
Rowshanrad et al. | A queue monitoring system in openflow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 | |
Corbett et al. | Passive classification of wireless NICs during active scanning | |
Cheng et al. | Internet traffic characterization using packet-pair probing | |
Sinha et al. | Fingerprinting internet paths using packet pair dispersion | |
Sundaresan et al. | Characterizing home network performance problems | |
Beyene et al. | SyFi: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stateful firewall performance | |
EP2204950B1 (en) | Method for modelling buffer capacity of a packet network | |
JP4662485B2 (ja) | パケットサンプルを用いた大量バースト生成フロー特定方法およびそのシステム | |
Jakimoski et al. | Measurements of available bandwidth in computer networks | |
Mou | Evaluating a tcp model-based network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