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69268A -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69268A
CN107069268A CN201611193818.5A CN201611193818A CN107069268A CN 107069268 A CN107069268 A CN 107069268A CN 201611193818 A CN201611193818 A CN 201611193818A CN 107069268 A CN107069268 A CN 1070692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ement
elastic contact
outer layer
cooling medium
bui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938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永生
苏雨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9381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69268A/zh
Publication of CN107069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692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on the p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包括弹性接触元件和液冷导管,液冷导管设于弹性接触元件内部;所述弹性接触元件包括多个单位螺旋环,多个单位螺旋环沿着一条轨迹线依次首尾相连;所述单位螺旋环由线型导电体环绕而成,单位螺旋环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圆形;所述线型导电体包括至少两根绞制的导电丝。本发明具有良好的电接触性能,较小的插拔力,低温升,高可靠性,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属于电接触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接触件的作用是使得电连接之间的接触更加稳定,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要求多次插拔大电流传输领域。
现有的电连接器接触件主要采用弹片或簧片结构,其中比较典型的结构如采用簧片收腰的冠簧结构,以及采用冲压扭曲的簧片结构。这种结构其弹性金属条收腰处内表面与插针表面接触,因此,受结构限制不能均匀地稳定地与插针接触,接触数量较少,接触性能较低,导致插拔力较大、使用寿命不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具有较高的接触性能,特别是高寿命大电流的电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包括弹性接触元件和液冷导管,液冷导管设于弹性接触元件内部;所述弹性接触元件包括多个单位螺旋环,多个单位螺旋环沿着一条轨迹线依次首尾相连;所述单位螺旋环由线型导电体环绕而成,单位螺旋环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圆形;所述线型导电体包括至少两根绞制的导电丝。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线型导电体由2-5根导电丝绞制而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线型导电体从内至外顺次设有中心层和包围中心层的外层,中心层包括单根或者多根贴合的丝;外层包括多根丝。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层的多根丝之间设有间隙,外层的多根丝之间的间隙为该外层的单根丝直径的(0.1-0.4)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层的多根丝之间的间隙为该外层的单根丝直径的0.2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线型导电体为三层绞线结构,包括中心层、外层和设于中心层和外层之间的中间层,外层的丝的绞制方向与中间层中的丝的绞制方向相反;中心层、中间层和外层中的丝的螺旋角度顺次减小。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轨迹线为直线、圆形、椭圆形、弧形、矩形中的任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组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每个单位螺旋环的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小于或者等于90 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液冷导管的外壁与弹性接触元件的内壁全部贴合或者部分贴合,用于支撑弹性接触元件和散热。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具有良好的接触性能,较小的插拔力,低温升,高可靠性,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单位螺旋环的截面为椭圆形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单位螺旋环的截面为不对称的椭圆形的示意图;
图1(c)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单位螺旋环的截面为圆形的示意图;
图2为线型导电体的截面图,其中:
图2(a)为中心层为单根导电丝,外层有多根导电丝的线型导电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b)为中心层为单根导电丝,外层有多根导电丝的线型导电体的剖视图;
图2(c)为中心层为多根导电丝,外层有多根导电丝的线型导电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d)为中心层为多根导电丝,外层有多根导电丝的线型导电体的剖视图示;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轨迹线为直线的弹性接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轨迹线为圆形的弹性接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轨迹线为螺旋形的弹性接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5(a)中的弹性接触元件的轨迹线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单位螺旋环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等于90度且轨迹线为直线形的弹性接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单位螺旋环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等于90度且轨迹线为圆形的弹性接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轨迹线为直线且单位螺旋环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小于90度的弹性接触元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轨迹线为圆形且单位螺旋环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小于90度的弹性接触元件的剖视图;
图9(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含支撑件的弹性接触元件的径向垂直剖面示意图;
图9(b)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另一种含支撑件的弹性接触元件的径向垂直剖面示意图;
图10(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弹性接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另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弹性接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插孔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插针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一种电连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7中一种用于板间的螺旋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电接触件,包括:弹性接触元件1,所述弹性接触元件包括多个单位螺旋环11,所有单位螺旋环11沿着一条轨迹线依次首尾相连;所述单位螺旋环11由线型导电体环绕而成,单位螺旋环11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圆形,具体见图1(a)-图1(c);所述线型导电体包括至少两根绞制的导电丝。
所述单位螺旋环11的截面为弹性接触元件的外包络面围成的实体的横截面。
前述的轨迹线可以是位于弹性接触元件的外部的轨迹线,也可以是位于弹性接触元件内部的轨迹线;优选地,多个单位螺旋环11沿着过其中心点的轨迹线依次首尾相连;如图1(a)所示,所述的中心点优选位于单位螺旋环的截面与其外包络圆(即外切圆)的两个切点之间的连线上;更优选地,所述的中心点位于单位螺旋环的截面与其外包络圆(即外切圆)的两个切点之间的连线的中点。
优选地,所述线型导电体由2-5根导电丝绞制而成。
优选地,所述线型导电体从内至外顺次设有中心层和包围中心层的外层,中心层包括单根丝或者2-5根贴合的丝,外层包括多根丝。进一步地,所述线型导电体由至少6根丝绞制成的多层结构,外层的多根丝之间设有间隙,处于线型导电体最外层的外层中的丝为导电丝,进一步地,相邻层的丝之间为紧密贴合。
更优选地,所述线型导电体为三层结构,从内至外设有中心层、中间层和外层;外层包括多根丝,外层中的丝为导电丝,外层的多根丝之间设有间隙;中心层包括单根丝或2-5根贴合的丝;中心层和中间层的丝为导电丝或者结构丝,相邻层的丝之间为紧密贴合。
其中,外层的多根丝之间的间隙为该外层的单根丝直径的(0.1-0.4)倍;更优选地,外层的多根丝之间的间隙为该外层的单根丝直径的0.2倍。
更优选地,所述导电件为三层结构,从内至外设有中心层、中间层和外层;外层包括多根丝,外层中的丝为导电丝,外层的多根丝之间设有间隙;中心层包括单根丝或2-5根贴合的丝;中心层和中间层的丝为导电丝或者结构丝,相邻层的丝之间为紧密贴合。
在实际的一种应用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线型导电体的中心层设为单根导电丝,外层设置6根导电丝。
在实际的另一种应用中,所述线型导电体还可以设为三层绞线结构,线型导电体从内至外顺次设有中心层、中间层和外层;优选地,中心层的丝设有1-5根,中间层的丝设有5-12根,外层的丝设有10-18根;所述中心层上的丝的螺旋角度为80-85度,中间层上的丝的螺旋角度为65-78度,外层上的丝的螺旋角度为45-60度。更优选地,如图2(c)-图2(d)所示,中心层包括3根贴合的丝,外层包括15根丝,中间层包括9根丝,其中,D为导电件的直径尺寸,d为单根导电丝的直径尺寸,Δ为同一外层的多根丝之间设有间隙。优选地,各层的丝公称直径满足:0.91d1≤d2≤1.1d1,0.91d1≤d3≤1.1d1,其中d1为中心层各根丝的公称直径,d2为中间层各根丝的公称直径,d3为外层各根丝的公称直径。
优选地,各层的丝的直径分别相等,如图2(c)-图2(d)所示,各层的丝的直径都相等。
优选地,各层的丝的直径的公差为该层丝公称直径的±20%。
在前述的线型导电体从内至外顺次设有中心层和包围中心层的外层时,根据应用场景需要,中心层中的丝可以是导电丝或者结构丝,处于线型导电体最外层的外层中的丝为导电丝,介于中心层和最外层的外层之间的其他外层的丝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是导电丝,也可以是无导电性能的结构丝;导电丝,优选材料为无氧铜丝、锡青铜丝、或铍青铜丝;多层绞线结构的中心层的丝为结构丝时,优选材料为高强度材料,如不锈钢丝;三层或更多层绞线结构的中间层的丝,优选材料为铜合金丝或铝合金丝。
本发明中的多根导电丝绞制成的线型导电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矩形或腰形。
采用本发明中的线型导电体具有以下效果:
(1)增加载流能力,从而温升更低,且同等载流能力下,多根导电丝的截面小于单根导电丝,节省材料;
(2)增加接触点数,从而提高接触可靠性;
(3)产品非正常使用过程中,即使少量的导电丝损坏,由于接触点多,不会导致产品失效;
(4)增加导电丝根数,获得更小的咬合力,从而大幅度提高插拔寿命;
试验数据表明,当使用三层结构(即包括中心层A、中间层B和外层C)的线型导电体,如图1,图2(c)-图2(d),图4所示,制造直径为12mm的电接触件,其中,中心层包括3根贴合的丝,外层包括15根丝,中间层包括9根丝,中心层上的丝的螺旋角度为80度,中间层上的丝的螺旋角度为68度,外层上的丝的螺旋角度为55度时,d=0.05mm,D=0.31mm,Δ=0.004mm,相比同等截面的单根导电丝构成的线型导电体,其载流能力提高大于20%,温升下降30%以上,咬合力可下降40%以上,插拔寿命提高10倍以上。
图1中,单位螺旋环11包括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根据实际的应用场合来设定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分别为可形变接触部21和固定接触部22。可形变接触部21上的顶点211在与其他需要实现电连接的器件接触配合使用时是可以运动的,其具有一定的运动行程,而固定接触部则不会产生形变。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形变接触部21上的顶点211作为接触点,用于与插针等其他需要实现电连接的器件接触配合使用,实现电连接,优选为与插针等其他需要实现电连接的器件紧密接触配合使用。本发明的螺旋电连接件能提供多个触点,大大提高了通流性能,可靠性高,能够提高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所述轨迹线为圆形,弹性接触元件1为圆形环形弹性接触元件,是一种封闭式的环形结构,可用于与插孔和插针配合使用;为了满足实际的产品需求,本实施例中所述轨迹线还可以是直线、弧形、椭圆形、矩形、螺旋形中的任一种。当然,本发明中的轨迹线不限于前述的几种,实际应用时,按需求还可以为其他的轨迹线,例如三角形、菱形、V形、波浪形等,这里就不再一一穷举赘述了。
图3所示,当轨迹线为直线时,弹性接触元件1为具有两个自由端的直线形弹性接触元件,可用于板与板之间的电连接,比如用于两个PCB板之间。
当将轨迹线为弧形时,弹性接触元件1为具有两个自由端的弧形环形弹性接触元件(图中未示出)。
当轨迹线为椭圆形时,弹性接触元件1为椭圆环形弹性接触元件(图中未示出),是一种封闭式的环形结构,可用于与插孔和插针配合使用。
当轨迹线为矩形时,弹性接触元件为矩形环形弹性接触元件(图中未示出),是一种封闭式的环形结构,可用于与插孔和插针等配合使用。
如图5(a)和图5(b)所示,当轨迹线为螺旋形时(即轨迹线为螺旋上升结构),弹性接触元件1为具有两个自由端的具有螺旋结构的弹性接触元件。
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不同的轨迹线可以得到不同外形的弹性接触元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个单位螺旋环11的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可以设置为等于90度,便于实际生产,如图6(a)所示,其轨迹线为直线,且单位螺旋环11的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等于90度。如图6(b)所示,其轨迹线为圆形,且单位螺旋环11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等于90度。如图6(a)所示,定义单个所述单位螺旋环上的接触点处第一点A1(如实施例1中单位螺旋环上的可形变接触部21上的顶点的中心点)作为单位螺旋环螺旋环绕的初始点,定义与此单位螺旋环相连的下一个单位螺旋环上接触点处第二点A2为单位螺旋环螺旋环绕的终点,定义第三点B为单位螺旋环上从第一点A1螺旋环绕180度得到的点;其中,第一点A1与第二点A2之间的旋转角度为360度。第一点A1和第二点A2的连线的中点与第三点B之间的连线所在的与纸面(相对于当前视图)垂直的面为单位螺旋环的切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个单位螺旋环11的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还可以设置为小于90度,这种设计能够大大降低弹性接触元件的径向弹性力,从而减小插拔力,当多个弹性接触元件组装到同一连接器中,这样可满足连接器咬合力要求。
当然,为了满足实际的产品规格需求,各个单位螺旋环的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图7为轨迹线为直线且单位螺旋环11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小于90度的弹性接触元件剖视图;图8为轨迹线为圆形且单位螺旋环11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小于90度的弹性接触元件剖视图。
实施例2
为了提高本发明的电接触件的稳固性,防止由于形变造成的导电性能下降,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还包括支撑件2,所述支撑件2设于弹性接触元件1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2的外壁与弹性接触元件1的内壁部分贴合或者全部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支撑件2的外壁全部与弹性接触元件1的内壁完全贴合(如图9(a)所示),此时,支撑件2的材料为弹性材料;或者将支撑件2与弹性接触元件1的内壁部分贴合(如图9(b)所示),用于限制可形变接触部21上的顶点211的运动行程距离。前述只是本实施例中的优选设置方案,支撑件2与弹性接触元件1之间还可以是其他任何能够起到限制可形变接触部21上的顶点211的运动行程距离的位置,即任何能够起到防止弹性接触元件形变的位置关系。优选将支撑件设于顶点211的运动轨迹上。
支撑件可以选用任意能够起到防止弹性接触元件形变的物件,可以采用具有导电性能的导电件,也可以采用没有导电性能的绝缘件。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选择具有中空结构或者实心结构的塑料绝缘件,成本低,效果好;还可以选用具有中空结构或者实心结构的金属导电件,如铜管等。支撑件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矩形;支撑件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当为多个支撑件的时候,支撑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可形变接触部21上的顶点211的运动行程距离的位置关系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3
当电接触件长时间工作在大电流下或者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时,都会产生很多热量,使得电接触件内部的温度逐渐升高,然而高温会对电接触件的导电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能够在电接触件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带走接触件内部热量的装置,降低接触件内部的温度,从而确保接触件的良好导电性。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的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包括弹性接触元件1和液冷导管3;液冷导管3设于弹性接触元件1内部,液冷导管3用于与液冷系统连接,以通入液冷介质(比如冷却液),利用液冷介质的不断循环,带走电接触件内的热量;弹性接触元件1可以采用实施例1中轨迹线为直线、弧形、螺旋形的弹性接触元件1,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轨迹线不是封闭式结构的弹性接触元件1(即具有两个自由端的轨迹线)。当弹性接触元件1采用实施例1中轨迹线为圆形或者矩形类封闭式结构的弹性接触元件时,需要在弹性接触元件上打孔,使得液冷导管3能够与液冷系统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冷导管3的外壁与弹性接触元件1的内壁部分贴合或者全部贴合。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液冷导管3的外壁全部紧贴弹性接触元件1的内壁(如图10(a)所示),此时液冷管道3的材质为弹性材质;或者将液冷导管3与弹性接触元件1的内壁部分贴合(如图10(b)所示),用于限制可形变接触部21上的顶点211的运动行程距离。前述只是本实施例中的优选设置方案,液冷导管3与弹性接触元件1之间还可以是其他任何能够起到限制可形变接触部21上的顶点211的运动行程距离的位置,即任何能够起到防止弹性接触元件1形变的位置关系。优选将液冷导管3设于顶点211的运动轨迹上;液冷导管3与弹性接触元件1之间还可以是其他任何能够起到散热效果的位置关系。
为了提高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的散热性能,也可以在弹性接触元件内设置多个液冷导管,各液冷导管用于与液冷系统连接,通入液冷介质,利用液冷介质的不断循环,带走弹性接触元件内的热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各液冷导管的两端利用设有多个通孔的转接头来与外界的液冷系统连接。其中,由多个液冷导管组成液冷导管组的组合方式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组合方式,例如,多个液冷导管平行捆绑形成一液冷导管组等结构,这里就不再详细赘述了。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如图11所示,一种插孔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包括插孔接触件,插孔接触件包括:插孔主体4、至少一个弹性接触元件1,所述插孔主体4内壁设置有容纳弹性接触元件1的容纳槽41,容纳槽41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弹性接触元件1的数量;所述弹性接触元件1包括多个单位螺旋环11,多个单位螺旋环11沿着一条轨迹线依次首尾相连;所述单位螺旋环11由线型导电体环绕而成,单位螺旋环11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圆形,如图1(a)-图1(c)所示。所述单位螺旋环11的固定接触部22与插孔主体4的容纳槽41的内壁接触形成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线型导电体采用的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线型导电体。
下面举例简单说明弹性接触元件与容纳槽之间的关系:
当插孔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包括1个弹性接触元件1时,插孔主体4内壁设置有1个容纳弹性接触元件的容纳槽41,弹性接触元件1设于容纳槽41内。
当插孔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包括2或者2个以上的弹性接触元件1,插孔主体4内壁就设置有2个或者2个以上容纳弹性接触元件的容纳槽41;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大大提高连接器的通流能力,同时提高接触可靠性,非常适用于工作电流较大的应用场合。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接触元件1还可以采用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所述的轨迹线为圆形、椭圆形、弧形、矩形、螺旋形中的任一种的弹性接触元件,当轨迹线为圆形、椭圆形、弧形、矩形中任一种时,称之为:一种插孔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当轨迹线为螺旋形时,称之为:一种插孔接触件具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当使用实施例3中所述的弹性接触元件1时,需要在容纳槽41上设置两个通孔,用于实现液冷导管与液冷系统的连接。
当弹性接触元件1为圆形环形弹性接触元件(轨迹线为圆形)时,容纳槽41为圆环形容纳槽;
当弹性接触元件1为椭圆环形弹性接触元件(轨迹线为椭圆形)时,容纳槽41为椭圆环形容纳槽;
当弹性接触元件1为弧形环形弹性接触元件(轨迹线为弧形)时,容纳槽41为弧形环形容纳槽;
当弹性接触元件1为矩形环形弹性接触元件(轨迹线为矩形)时,容纳槽41为矩形环形容纳槽;
当弹性接触元件1为具有螺旋结构的弹性接触元件时,容纳槽41为螺旋形容纳槽。
设计原则是,根据弹性接触元件形状的不同,容纳槽41的形状与之相匹配,这里就不再穷举一一赘述了。
优选地,所述容纳槽为U型槽。
实施例5
如图12所示,一种插针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包括:导电插针5、至少一个弹性接触元件1,所述导电插针5外壁设有用于安装弹性接触元件1的容纳槽51,弹性接触元件设置在容纳槽51内,单位螺旋环的固定接触部22与导电插针5上容纳槽51的内壁贴合形成电连接。
所述弹性接触元件1包括多个单位螺旋环11,多个单位螺旋环11沿着一条轨迹线依次首尾相连;所述单位螺旋环11由线型导电体环绕而成,单位螺旋环11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圆形。本实施例中的线型导电体采用的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线型导电体。
下面举例简单说明弹性接触元件与容纳槽之间的关系:
当插针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包括1个弹性接触元件1,导电插针5外壁设置有1个容纳弹性接触元件的容纳槽51。
当插针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包括2或者2个以上的弹性接触元件1,导电插针5外壁设置有2个或者2个以上容纳弹性接触元件的容纳槽51;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大大提高连接器的通流能力,同时提高接触可靠性,非常适用于工作电流较大的应用场合。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接触元件可以采用实施例1、实施例2中所述的轨迹线为圆形、椭圆形、弧形、矩形、螺旋形中的任一种的弹性接触元件,当轨迹线为圆形、椭圆形、弧形、矩形中任一种时,称之为:插针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当轨迹线为螺旋形时,称之为:插针接触件具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
当弹性接触元件1为圆形环形弹性接触元件(轨迹线为圆形)时,容纳槽51为圆环形容纳槽;
当弹性接触元件1为椭圆环形弹性接触元件(轨迹线为椭圆形)时,容纳槽51为椭圆环形容纳槽;
当弹性接触元件1为弧形环形弹性接触元件(轨迹线为弧形)时,容纳槽51为弧形环形容纳槽;
当弹性接触元件1为矩形环形弹性接触元件(轨迹线为矩形)时,容纳槽51为矩形环形容纳槽;
当弹性接触元件1为具有螺旋结构的弹性接触元件(轨迹线为螺旋形)时,容纳槽51为螺旋形容纳槽。
设计原则是,根据弹性接触元件形状的不同,容纳槽的形状与之相匹配,这里就不再穷举一一赘述了。
优选地,所述容纳槽为U型槽。
实施例6
如图13所示,一种电连接系统,包括:插孔主体4、至少一个弹性接触元件1和导电插针5;所述插孔主体4内壁设置有容纳弹性接触元件的第一容纳槽41;所述弹性接触元件设于第一容纳槽41内,与单位螺旋环的固定接触部213接触,所述导电插针5上设有用于与弹性接触元件的可形变接触部21的顶点211接触接触形成电连接的第二容纳槽(图中未显示),第二容纳槽的数量与位置均与第一容纳槽41相适配,使得插针主体4、弹性接触元件1和导电插针5共同形成电连接;优选地,弹性接触元件1与导电插针5之间为过盈配合,其内径稍小于导电插针5上第二容纳槽的外径,其外径稍大于插孔主体4上的第一容纳槽的直径,具体选用规则及导电插针5的形态不做局限。
本实施例中的线型导电体采用的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线型导电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为U型槽。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接触元件可以采用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所述的弹性接触元件。当使用实施例3中所述的弹性接触元件时,需要在插孔主体4的第一容纳槽41上设置两个通孔,用于实现液冷导管与液冷系统的连接。
实施例7
利用本发明的弹性接触元件实现板件之间的电连接时,不仅弹性接触元件本身结构稳定性好,同时板件之间以及板件与接触件之间电连接可靠。
一种用于板间的螺旋电连接器,包括:基板6、弹性接触元件1,
所述弹性接触元件1包括多个单位螺旋环11,多个单位螺旋环11沿着一条轨迹线依次首尾相连;所述单位螺旋环11由线型导电体环绕而成,单位螺旋环11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圆形;
本实施例中的线型导电体采用的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线型导电体;
所述基板6包括固连的板状本体61和卡舌62,板状本体61与卡舌62之间设有卡接间隙;弹性接触元件1卡接于上述卡接间隙中,使得弹性接触元件1的侧部与板状本体相接触。本实施例中的卡舌用于起固定作用。
所述板状本体61为金属板;卡舌62为绝缘板或者金属板。
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3中所述的弹性接触元件,在本实施例中:
如图14所示,当弹性接触元件1采用轨迹线为直线或者螺旋形的弹性接触元件时,所述卡舌62卡入弹性接触元件1的内部,与弹性接触元件1的内壁接触,卡舌62贯穿弹性接触元件1的内部。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接触件的缺陷,能够实现电连接结构中对于电接触件的可靠性和较长寿命的效果,增加了电接触件与电连接结构的多触点,从而保证了接触可靠性、温升低、更高使用寿命需求的电连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接触元件和液冷导管,液冷导管设于弹性接触元件内部;所述弹性接触元件包括多个单位螺旋环,多个单位螺旋环沿着一条轨迹线依次首尾相连;所述单位螺旋环由线型导电体环绕而成,单位螺旋环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圆形;所述线型导电体包括至少两根绞制的导电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型导电体由2-5根导电丝绞制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型导电体从内至外顺次设有中心层和包围中心层的外层,中心层包括单根或者多根贴合的丝;外层包括多根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的多根丝之间设有间隙,外层的多根丝之间的间隙为该外层的单根丝直径的(0.1-0.4)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的多根丝之间的间隙为该外层的单根丝直径的0.2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型导电体为三层绞线结构,包括中心层、外层和设于中心层和外层之间的中间层,外层的丝的绞制方向与中间层中的丝的绞制方向相反;中心层、中间层和外层中的丝的螺旋角度顺次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轨迹线为直线、圆形、椭圆形、弧形、矩形中的任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单位螺旋环的切面与轨迹线切线之间夹角小于或者等于90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导管的外壁与弹性接触元件的内壁全部贴合或者部分贴合,用于支撑弹性接触元件和散热。
CN201611193818.5A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 Pending CN1070692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93818.5A CN107069268A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93818.5A CN107069268A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69268A true CN107069268A (zh) 2017-08-18

Family

ID=59619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93818.5A Pending CN107069268A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6926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4723A (zh) * 2018-11-13 2019-01-18 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用接触簧及其在接触件中的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57410A2 (de) * 1995-08-01 1997-02-05 ABBPATENT GmbH Steckvorrichtung für Kabelverbindungen im Hochspannungs-Starkstrombereich
CN2921753Y (zh) * 2006-06-14 2007-07-11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适用于交直流大型电炉的水冷电极
CN201237994Y (zh) * 2008-07-08 2009-05-13 沈阳科泰达电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开关用弹簧触指
JP2012248495A (ja) * 2011-05-31 2012-12-1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斜め巻きばね及び斜め巻きばね用線材
CN102834639A (zh) * 2010-04-22 2012-12-19 美国圣戈班性能塑料公司 用于多股斜置式螺形弹簧的系统、方法以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57410A2 (de) * 1995-08-01 1997-02-05 ABBPATENT GmbH Steckvorrichtung für Kabelverbindungen im Hochspannungs-Starkstrombereich
CN2921753Y (zh) * 2006-06-14 2007-07-11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适用于交直流大型电炉的水冷电极
CN201237994Y (zh) * 2008-07-08 2009-05-13 沈阳科泰达电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开关用弹簧触指
CN102834639A (zh) * 2010-04-22 2012-12-19 美国圣戈班性能塑料公司 用于多股斜置式螺形弹簧的系统、方法以及装置
JP2012248495A (ja) * 2011-05-31 2012-12-1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斜め巻きばね及び斜め巻きばね用線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4723A (zh) * 2018-11-13 2019-01-18 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用接触簧及其在接触件中的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69269A (zh) 一种具有插针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106785567A (zh) 一种插针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
CN106848676A (zh) 一种插孔接触件具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
CN106848685A (zh) 一种具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接触件
CN106848684A (zh) 一种具有弹性双螺旋绕线式接触元件的电接触件
CN107069268A (zh)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电接触件
CN107069292A (zh) 一种电接触件
CN107069270A (zh)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螺旋弹性接触元件的电接触件
CN106684604A (zh)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具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接触件
CN106848677A (zh) 一种带有插孔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107069277A (zh)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弹性接触元件为螺旋结构的电接触件
CN106877046A (zh) 一种带有多触点弹性接触元件的接触件
CN106848687A (zh) 一种用于板间的螺旋电连接器
CN106785575A (zh) 一种弹性接触元件为螺旋结构的电接触件
CN106848673A (zh) 一种插针接触件具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
CN106848678A (zh) 一种插孔接触件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
CN106785565A (zh) 具有插针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106848675A (zh) 具有插孔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106785574A (zh) 用于板间的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连接器
CN106785583A (zh) 一种带有插针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106684636A (zh) 一种用于板间的电连接器
CN211719629U (zh) 动力电池盖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
CN106785550A (zh) 带有插针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106848683A (zh) 带有插孔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106785551A (zh) 一种内置液冷介质的带有弹性接触元件的电接触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