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43282A - 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43282A
CN107043282A CN201610080858.2A CN201610080858A CN107043282A CN 107043282 A CN107043282 A CN 107043282A CN 201610080858 A CN201610080858 A CN 201610080858A CN 107043282 A CN107043282 A CN 1070432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omus
organic fertilizer
crop
mycorrhizal fungi
mou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808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怡君
黄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zymes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zymes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zymes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zymes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08085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4328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043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32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F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e.g. FERTILISERS FROM WASTE OR REFUSE
    • C05F5/00Fertilisers from distillery wastes, molasses, vinasses, sugar plant or similar wastes or residues, e.g. from waste originating from industrial processing of raw material of agricultural origin or derived products thereof
    • C05F5/002Solid waste from mechanical processing of material, e.g. seed coats, olive pits, almond shells, fruit residue, rice hu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包括含水量低于70%的蔬果残渣、豆渣、豆粕及菌根菌,其中菌根菌选自由Glomus mosseae、Glomus etunicatum、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claroideum、Glomus spurcum、Entrophospora kentinensis、Acaulospora morrowiae及Scutelospora nigra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有机肥料可施予叶菜类、果实类、谷物类、及根茎类作物,且能明显地增加前述作物的生长重量。

Description

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特别为一种能增加作物硒、锰含量的菌根菌有机肥料。
背景技术
现今惯行农业(conventional agriculture)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与农药,不仅危及农产品的安全,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酸化、盐化及土壤养分失衡,造成土壤劣化及地力的降低,病虫草害的生态族群亦因而严重失衡;又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使用,甚至滥用,造成甚多如农药残留及破坏生态环境等负面影响。又,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自1989年以来,传统惯行农业的农产品产量增加了38%,但肥料、除草剂、杀虫剂等农业资材的成本却增加了325%。不仅如此,传统惯行农业在农耕上投入大量的资源,过量施用的氮肥会逸散出温室气体如CH4及N2O,以及在密集机械耕作中的能源消耗,在今日暖化及能源议题逐渐受到关注,以及考虑农业耕作的经济效益情况下,惯行农法实有检讨与改变的必要。
因此,依循自然法则的耕作方式遂逐渐受到民众重视。其中有机农业(Organic farming)是永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一种,是一种遵守自然资源循环永续利用法则,避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及农药,依循土壤性质及配合轮作制度,强调水土资源保育与生态平衡,并达到生产自然安全农产品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有机农业因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及农药,对环境生态的多样性有明显的帮助,且有机耕作投入大量有机堆肥,能改善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的效果。
然而,因有机耕作需投入大量有机堆肥,需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与物力来收集废弃的蔬菜、废弃的果实等作为有机堆肥的原料,亦需大面积土地与厂场针对前述有机堆肥原料进行发酵作业。又,前述有机堆肥原料的发酵作业,不仅需藉由大量的人力看顾、翻搅,亦需要数日、或数周的等待才可获得。另外,于生产过程中,也常伴随臭味的气体四处散布、分解的废水流窜污染等问题。
因有机堆肥具有前述种种无法克服的问题,因此开发新一代的有机肥料,例如开发含微生物的有机肥料来克服现今有机堆肥所面临的问题,实为有机农业相关技术领域者目前迫切待解决的问题。
不仅如此,现今藉由有机肥料所种植的蔬菜、水果、与谷物等作物,其植株本身所含的微量元素是远远无法提供充分足量的微量元素而供人类食用。因而开发新一代的有机肥料,例如开发含微生物的有机肥料来种植作物以供人类食用,补充人类身体内缺乏的微量元素,亦为有机农业相关技术领域者目前另一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如何避免有机堆肥生产过程中,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易造成环境污染;另外,如何使有机肥料有效大幅提升作物本身微量元素含量,是现今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缘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以解决目前有机肥料生产时间过长,需大面积的生产场所,易对生产场所附近区域造成污染干扰,且无法提升作物微量元素含量而供予人类食用的情形,进而予以有效改善。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包括含水量低于70%的蔬果残渣、豆渣、豆粕及菌根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有机肥料可进一步增加作物的硒、锰含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菌根菌是选自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根内球囊霉(Glomusintraradices)、近明球囊霉(Glomus claroideum)、沾屑球囊霉(Glomusspurcum)、垦丁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kentinensis)、莫氏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orrowiae)及黑色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nigra)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菌根菌的浓度为106~109CFU/mL。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菌根菌的比例为2~8%。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更包括酵母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更包括骨粉。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含将菌根菌加入作物的有机肥料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增加作物的硒、锰含量。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的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方法包括菌酛添加步骤或/和升温快速熟成步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菌酛添加步骤的菌酛是选自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近明球囊霉(Glomus claroideum)、沾屑球囊霉(Glomus spurcum)、垦丁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kentinensis)、莫氏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orrowiae)及黑色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nigra)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所述菌根菌的菌酛是指自作物根部中分离、筛选的新颖菌根菌,而菌酛的分离、筛选则详载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升温快速熟成步骤包括在反应器中作用1~3小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菌根菌有机肥料的氮、磷、钾比例为1~5.5:0.5~6.5:0.5~3。
本发明亦提供一种用以制备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的用途,包括含水量低于70%的蔬果残渣、豆渣、豆粕、酵母粉、及菌根菌。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增加作物重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方法,包括将作物种植于本发明的有机肥料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所述作物包括叶菜类、果实类、谷物类及根茎类作物。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所述作物包括苋菜、芥菜、菠菜、甘蓝、小白菜、甜椒、蕃茄、小黄瓜、甜玉米、胡萝卜、甜菜、芥蓝菜、小松菜、金桔或地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根茎类作物鲜重增加3倍,干重增加3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所述作物的维生素C增加至少20%(约1.2至1.6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所述作物的叶酸增加至少20%(约2.3至2.7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所述作物的硒增加至少20%(约1.2至1.6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所述作物的锰增加至少20%(约1.2至1.6倍)。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有机肥料的制备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s101、供料步骤;s103、降水混合步骤;s105、菌酛添加步骤;s107、升温快速熟成步骤;s109、成品检测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有机肥料,包括菌根菌以及原料。
本发明的菌根菌包括,但不限于Glomus属、Entrophosporakentinensis、Acaulospora morrowiae、Scutellospora nigra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实施例中,Glomus属是选自Glomus mosseae、Glomusetunicatum、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claroideum或Glomusspurcum。本发明的菌根菌是先经分离、筛选自苋菜、芥菜、菠菜、甘蓝、小白菜、甜椒、蕃茄、小黄瓜、甜玉米、胡萝卜、甜菜、芥蓝菜、小松菜、金桔、地瓜等作物之新颖菌根菌的菌株(参见表一)。进一步而言,自作物根部中分离、筛选的新颖菌根菌于本发明是作为菌酛使用。因此,对于种植不同的作物可选用其适合的菌根菌以增进作物的生长,增加作物植株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含量。
表一、自作物中分离、筛选的新颖菌根菌种类
在本发明有机肥料中,菌根菌的浓度为105CFU/mL以上,较佳为106CFU/mL以上,最佳为约109CFU/mL。菌根菌的比例为0.01%以上,例如1~10%等,较佳约2~8%,更佳为4~6%,而最佳为5%。
本发明菌根菌有机肥料的原料包括,但不限于蔬果残渣原料、豆渣原料、豆粕原料、酵母粉原料及/或骨粉原料。蔬果残渣废弃物发酵后可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基质,其中的有机酸成分不但可抑制挥发性胺类的臭味,还可抑制有害细菌。事实上,除了上述原料之外,任何可作为有机肥料的原料皆可使用。原料中的氮、磷、钾比例可为1~5.5:0.5~6.5:0.5~3,较佳为1:2:1。
本发明的菌根菌有机肥料可针对不同种类的作物进行调配配方。在实施例中,本发明分别提供针对叶菜类、果实类、玉米类或根茎类作物的菌根菌有机肥料,如表二所示。
表二、叶菜类、果实类、玉米类或根茎类作物专用的菌根菌有机肥料配方
本发明有机肥料可增加作物(包括叶菜类、果实类、玉米类及根茎类)的鲜重及干重,较佳可增加作物的鲜重及干重1~90%,或可增加作物的鲜重及干重1倍以上。
此外,本发明有机肥料可增加作物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6、B12、C等)、叶黄素、花青素及/或叶酸等的量。在实施例中,本发明有机肥料可增加作物的维生素C及叶酸的量。例如,本发明有机肥料可增加作物的维生素C及叶酸的量1~90%,或可增加作物的维生素C及叶酸的量为1倍以上。
再者,本发明有机肥料可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如,钒、锰、铁、钴、铜、锌、硒、碘等)的含量。在实施例中,本发明有机肥料可增加硒及/或锰含量至少1~90%,或可增加作物的硒及/或锰含量1倍以上。不仅如此,本发明可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如硒、锰的含量是属可增加作物的有机硒、有机锰的含量。
此外,虽然苋菜(苋科,Amaranthaceae)、菠菜(藜科,Chenopodiaceae)、甘蓝(十字花科,Cruciferae)属于不会感染菌根菌作物,但施用本发明的有机肥料仍有助于其生长,相较于未施肥组,其作物产量增加64%、58%与70%。作物的产量则随施用本发明的有机肥料的使用量成正相关,施用2吨/公顷与4吨/公顷的作物平均产量相较于未施用本发明的有机肥料者增加92%以上的产率。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有机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a)于供料步骤中提供原料,包括蔬果残渣原料、豆渣原料、豆粕原料、酵母粉原料及/或骨粉原料;(b)降水混合步骤是降低蔬果残渣原料的水分至70%后,加入豆渣、豆粕、酵母粉及/或骨粉原料;(c)于菌酛添加步骤加入菌根菌菌酛,以及(d)升温快速熟成步骤是于反应器中作用约1~3小时。
图1显示本发明菌根菌有机肥料制备方法的实施例。参阅步骤s101为供料步骤,提供有机肥料的原料。本发明所述的原料包括蔬果残渣、豆渣、豆粕、酵母粉、骨粉、珍珠石等。测定各原料的含水量及pH值。此外,将原料的氮、磷、钾的比例调整至1~5.5:0.5~6.5:0.5~3,较佳为1:2:1。
参阅步骤s103为降水混合步骤,以压榨机将蔬果残渣的水分降低至70%后,再拌入豆渣、豆粕、酵母粉及/或骨粉等原料。
参阅步骤s105为菌酛添加步骤,加入含有菌根菌的菌酛。在实施例中,使菌根菌的浓度为约109CFU/mL,菌根菌的比例为5%。所使用的菌根菌包括,但不限于Glomus属(Glomus mosseae、Glomus etunicatum、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claroideum及Glomus spurcum)、Entrophospora kentinensis、Acaulosporamorrowiae、Scutellospora nigra及/或其组合。
参阅步骤s107为升温快速熟成步骤,在反应器中反应1~3小时。详细而言,步骤s107是于30℃反应约60分钟,接着在90分钟内逐渐升温至100℃,并于100℃下维持10分钟。相较于传统堆肥熟成需20天~3个月,本发明的菌根菌有机肥料熟成时间仅需1~3小时。
参阅步骤s109为成品检测步骤,本发明菌根菌有机肥料的成品经检测其中无机物、有机物、微生物菌数、pH值等后,包装出厂。
所有说明书中所揭示的发明技术特点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说明书中揭示的每一技术特点可以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其他方式替换。因此,除非另有特别说明,文中所有揭示的特点均只是等同或相似特点的一般系列的实例。
无需进一步详尽说明,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可根据以上描述,使用本发明至其最大限度。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应解释为仅是说明性的,且不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引用的文献均并入本发明。
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可以参照相关产品进行,所采用的试剂和产品也均为可商业获得的。未详细描述的各种过程和方法是本领域中公知的常规方法,所用试剂的来源、商品名以及有必要列出其组成成分者,均在首次出现时标明,其后所用相同试剂如无特殊说明,均与首次标明的内容相同。
实施例
1.菌种的分离、培养与繁殖
1.1菌种分离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菌种的分离、培养与繁殖是参考美国西维吉尼大学的国际菌根菌保存中心(West Virginia University,INVAM)等菌根菌研究、农业应用单位其作业程序而进一步改良、应用。本发明是利用有机培养作物繁殖菌种。使用的作物包括苋菜、芥菜、菠菜、甘蓝、小白菜、甜椒、蕃茄、小黄瓜、甜玉米、胡萝卜、甜菜、芥蓝菜、小松菜、金桔及地瓜,菌种培养的周期依作物耕作周期而定。自大汉农场所采的土壤样品或温室培养的菌种以湿筛倾倒法将上层液倒入筛网(500μm及45μm孔径)后,再以20%及60%糖液筛取孢子。所使用的筛网是根据不同大小的样品。筛网有三种不同尺寸,包括4cm、8cm、25cm直径。使用筛网时可以同时观察孢子、孢子果与菌根内的产孢情形。分离出来的孢子除了用作繁殖外,有部份用来作玻片标本,以供鉴定之用,其余的孢子则保存于0.05%Sodium Azide的溶液中制成证据标本(voucher specimen)。
1.2菌种培养
大汉农场所用的介质是砂壤,原始约pH5.9,含磷量8ppm,有机质含量<1%。先将砂壤以4mm孔径的筛网过筛后储存。于使用前,砂壤再以1:2的比例混合石英砂,经以石灰调整pH后,以95℃蒸气消毒两次,每次一小时,间隔为24小时。消毒后的介质经储放30天后使用。
以高粱作为菌种培养的附生植物。将经检视含有孢子的菌土约200mL,混合足量以蒸气消毒过的砂壤,然后填入500毫升的长筒(Deepot)或1200mL直径15公分的圆盆中(Pot)。盆钵上洒以作物的种子,培养后,再取约50~100mL的菌土检视其产孢情形。若已产孢,则让盆栽静置于室内约7~14天干燥后,即可将作物地上部剪除,收于约4公升的封口袋中。在根部感染轻微的情况下,大多数的菌种都能在2~3代的培养后产孢。若菌土中的菌种变异度及根部的感染程度在中~强度下,只有最具侵略性的菌种才会产孢,且在2~3代的培养后,变成单一菌种的菌株(Monospecific culture)。如此作法称为诱导培养法(Trap culture)。在诱导培养法中常可得到多种菌种同时出现在同一盆钵的情形。为进一步获得纯的单一菌种,可将上述的孢子在显微镜下予以分类挑取后,将孢子(50~100颗)接种到高粱的根部。培养细节与诱导法相同。
由作物根部分离出下述8种菌根菌的菌酛,于本发明共计53株丛枝菌根菌,如Glomus mosseae G1、Glomus mosseae B1、Glomusmosseae T1、Glomus mosseae F1、Glomus mosseae H1、Glomusmosseae Y1、Glomus mosseae C1、Glomus mosseae B2、Glomusmosseae C2、Glomus mosseae S1、Glomus mosseae C3、Glomusmosseae D1、Glomus etunicatum B1、Glomus etunicatum T1、Glomusetunicatum F1、Glomus etunicatum H1、Glomus etunicatum Y1、Glomusetunicatum C1、Glomus etunicatum B2、Glomus etunicatum C2、Glomusetunicatum S1、Glomus etunicatum C3、Glomus etunicatum D1、Glomusintraradices B1、Glomus intraradices T1、Glomus intraradices F1、Glomus intraradices H1、Glomus intraradices Y1、Glomus intraradicesC1、Glomus intraradices B2、Glomus intraradices C2、Glomusintraradices S1、Glomus intraradices C3、Glomus intraradices D1、Glomus claroideum B1、Glomus claroideum T1、Glomus claroideumC1、Glomus claroideum B2、Glomus claroideum D1、Glomus spurcumT1、Glomus spurcum F1、Glomus spurcum H1、Glomus spurcum Y1、Glomus spurcum C1、Glomus spurcum B2、Glomus spurcum C2、Glomusspurcum S1、Glomus spurcum C3、Glomus spurcum D1,10株菌;Entrophospora kentinensis D1、Acaulospora morrowiae C1、Acaulospora morrowiae D、Scutellospora nigra C3,如表一所示。
2.有机肥料的制备
准备各种原料,包括蔬果残渣、豆渣、豆粕、酵母粉及骨粉等原料。测定各原料的水分及pH值。将原料的氮、磷、钾比例调整为1:2:1。以压榨机将蔬果残渣水分降低,再拌入豆渣等原料。加入选自实施例1中的菌根菌的菌酛其中之一或任意组合,菌酛比例为5%,菌酛浓度需到达109CFU/mL。将原料在该反应器中于30℃下反应60分钟,并在90分钟内逐渐升温至100℃,并在100℃下反应10分钟,以获得固态菌根菌有机肥料。
3.田间试验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是以轮做方式种植蔬菜类作物、果实类作物、粮食类作物、根茎类作物,例如百香果、小白菜、苦瓜、玉米、甜椒、芥菜、豆薯、苋菜、菠菜、豌豆苗、甘蓝、甜菜、芥蓝、小松菜、葫萝卜、南瓜、空心菜、金桔、糙米、蕃茄、小黄瓜、莴苣及地瓜等。
所有作物都分为5组,包括空白组(不施肥)、实验组1(2吨本发明的有机肥料/公顷)、实验组2(4吨本发明的有机肥料/公顷)、对照组1(2吨市售1号其他牌的有机肥料/公顷)、及对照组2(4吨市售1号其他牌的有机肥料/公顷)。所有分析皆藉采10株作物进行秤重纪录。又,前述作物是包括叶菜类作物、果实类作物、粮食类作物或根茎类作物。
3.1蔬菜类作物
表三、菌根菌有机肥料应用于蔬菜类作物的田间试验结果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
参阅表三,本发明的菌根菌有机肥料可促进叶菜类作物的生长,施用本发明的菌根菌有机肥料的叶菜类作物重量较空白组与市售肥料组较大。
3.2玉米类
表四、菌根菌有机肥料应用于谷物类作物的玉米的田间试验结果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
施用本发明菌根菌有机肥料的玉米鲜重可达空白组的3倍以上,干重更达4倍以上,显示本发明对于玉米具有显著功效(表四)。
3.3根茎类作物
表五、菌根菌有机肥料应用于根茎类作物的田间试验结果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
本发明菌根菌有机肥料对可促进根茎类作物生长,其中以甜菜的重量最为显著。使用本发明菌根菌有机肥料的甜菜其鲜重与干重几乎可达空白组的3倍以上(如表五所示)。
3.4果实类作物
表六、菌根菌有机肥料应用于果实类作物之田间试验结果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
使用本发明菌根菌有机肥料的果实类作物其生长重量都较空白组与使用市售有机肥料的对照组较重(如表六所示)。
3.5稻米类
表七、菌根菌有机肥料应用于谷物类作物的稻米的田间试验结果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
使用本发明有机肥料的千粒谷重与单丛谷重都显著较空白组与对照组高(表七)。另外,空白组的稻丛枝数明显较实验组(图未示)较少。
3.6莴苣盆栽试验
以13天的莴苣盆栽进行试验,分别使用本发明的菌根菌有机肥料与市售2号其他牌肥料,并对于莴苣的生长状况与最后重量进行观察。
表八、菌根菌有机肥料应用于莴苣盆栽的田间试验结果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
表九、13天莴苣盆栽的植株营养成分分析比较
空白组 实验组1 实验组2 对照组1 对照组2
总碳水化合物(g/kg) 41 44 44 43 42
粗脂肪(g/kg) 6 6 6 6 6
蛋白质(g/kg) 32 34 34 33 32
粗纤维(g/kg) 9 10 10 10 10
水分含量(g/kg) 920 912 912 913 916
维生素C(mg/kg) 15 21# 22# 17 18
叶酸(mg/kg) 0.2 0.5# 0.5# 0.2 0.2
硒(μg/kg) 230 330# 340# 235 236
铁(mg/kg) 230 240 240 235 236
锰(mg/kg) 82 110# 130# 83 84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有大于20%以上的情形
如表八所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莴苣生长状况及最后重量并无显著差异,但在维生素C、叶酸以及微量元素(如硒、锰)含量上则有显著增加(表九)。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加作物硒、锰含量等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含水量低于70%的蔬果残渣、豆渣、豆粕及菌根菌。因而本发明能有效改善现有公知有机肥料生产时间过长等问题,进而达到有效提升作物硒、锰含量的功效。
发明所揭露的所有特征应可以任何结合方式实现。本发明所揭露的每一特征应可以相同、均等或相似目的的取代物所取代。因此,除非有明确的指定,否则所揭露的每一个特征仅仅只是均等物或相似特征的一个种类的一实施例。
由上述内容可知,任何所属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可轻易从本发明所揭露的内容中了解到本发明的特征,在不偏离随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下,当可在此进行各种改变、取代以及修正。因此,其他实施例亦落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其特征是,所述有机肥料是包含含水量低于70%的蔬果残渣、豆渣、豆粕及菌根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肥料,其特征是,所述有机肥料可进一步增加作物的硒、锰含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肥料,其特征是,所述菌根菌是选自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幼套球囊霉(Glomusetunicatu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近明球囊霉(Glomus claroideum)、沾屑球囊霉(Glomus spurcum)、垦丁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kentinensis)、莫氏无梗囊霉(Acaulosporamorrowiae)及黑色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nigra)中的一种或多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肥料,其特征是,所述菌根菌的浓度为106~109CFU/mL。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肥料,其特征是,所述菌根菌的比例为2~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肥料,其特征是,更包括酵母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肥料,其特征是,更包括骨粉。
8.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含将菌根菌加入作物的有机肥料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增加作物的硒、锰含量。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菌根菌是选自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近明球囊霉(Glomusclaroideum)、沾屑球囊霉(Glomus spurcum)、垦丁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kentinensis)、莫氏无梗囊霉(Acaulosporamorrowiae)及黑色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nigra)中的一种或多种。
11.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制备方法包括菌酛添加步骤或/和升温快速熟成步骤。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菌酛添加步骤是将菌根菌的菌酛加至含水量低于70%的蔬果残渣、豆渣、豆粕等原料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菌根菌的浓度为106~109CFU/mL。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菌根菌的比例为2~8%。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菌酛是选自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近明球囊霉(Glomusclaroideum)、沾屑球囊霉(Glomus spurcum)、垦丁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kentinensis)、莫氏无梗囊霉(Acaulosporamorrowiae)及黑色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nigra)中的一种或多种。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升温快速熟成步骤包括在反应器中作用1~3小时。
CN201610080858.2A 2016-02-05 2016-02-05 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70432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80858.2A CN107043282A (zh) 2016-02-05 2016-02-05 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80858.2A CN107043282A (zh) 2016-02-05 2016-02-05 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43282A true CN107043282A (zh) 2017-08-15

Family

ID=59542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0858.2A Pending CN107043282A (zh) 2016-02-05 2016-02-05 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43282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3139A (zh) * 2017-09-04 2017-11-17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菌根辅助的土壤生态修复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99444A (zh) * 2019-03-13 2019-05-03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一种白玉兰配生土的制备方法
CN110024653A (zh) * 2019-05-18 2019-07-19 广西大学 一种利用丛枝状菌根真菌提高大豆中有机硒的方法
CN110862929A (zh) * 2019-12-09 2020-03-06 江西农业大学 一株近明球囊霉、包括近明球囊霉的菌剂及应用
CN110999703A (zh) * 2019-12-20 2020-04-14 宜兴乾元黑色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用极大巨孢囊霉侵染提高乌饭树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方法
CN111405846A (zh) * 2017-09-11 2020-07-10 纽希得全球创新有限公司 埃塞俄比亚芥油籽作物的农业生产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0570A (zh) * 2014-03-13 2014-07-09 青岛百瑞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蔬菜用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30855A (zh) * 2014-07-07 2014-09-10 江苏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接力发酵根际促生菌型新型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工艺
CN104150985A (zh) * 2014-07-18 2014-11-19 杨林 一种微生物有机肥料
CN104262023A (zh) * 2014-10-16 2015-01-07 徐艇 一种微生物有机肥料
CN105085060A (zh) * 2015-08-25 2015-11-25 罗跃东 一种代替化肥的微生物功能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10935A (zh) * 2015-08-27 2015-12-02 江苏沃野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型蔬菜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0570A (zh) * 2014-03-13 2014-07-09 青岛百瑞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蔬菜用生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30855A (zh) * 2014-07-07 2014-09-10 江苏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接力发酵根际促生菌型新型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工艺
CN104150985A (zh) * 2014-07-18 2014-11-19 杨林 一种微生物有机肥料
CN104262023A (zh) * 2014-10-16 2015-01-07 徐艇 一种微生物有机肥料
CN105085060A (zh) * 2015-08-25 2015-11-25 罗跃东 一种代替化肥的微生物功能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10935A (zh) * 2015-08-27 2015-12-02 江苏沃野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型蔬菜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北京农业大学: "《植物生理学下册》", 30 September 1961, 农业出版社 *
孙佑棠等: "《名优特新蔬菜栽培实用技术下》", 31 October 1995, 中原农民出版社 *
张和义: "《紫苏 菊苣 生菜优质高产实用技术》", 31 December 200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程永安: "《特种南瓜栽培新技术》", 31 January 200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程福皆: "《欧洲小型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农业科技I辑》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3139A (zh) * 2017-09-04 2017-11-17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菌根辅助的土壤生态修复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05846A (zh) * 2017-09-11 2020-07-10 纽希得全球创新有限公司 埃塞俄比亚芥油籽作物的农业生产方法
CN111405846B (zh) * 2017-09-11 2022-09-13 纽希得全球创新有限公司 埃塞俄比亚芥油籽作物的农业生产方法
CN109699444A (zh) * 2019-03-13 2019-05-03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一种白玉兰配生土的制备方法
CN110024653A (zh) * 2019-05-18 2019-07-19 广西大学 一种利用丛枝状菌根真菌提高大豆中有机硒的方法
CN110862929A (zh) * 2019-12-09 2020-03-06 江西农业大学 一株近明球囊霉、包括近明球囊霉的菌剂及应用
CN110862929B (zh) * 2019-12-09 2020-11-06 江西农业大学 一株近明球囊霉、包括近明球囊霉的菌剂及应用
CN110999703A (zh) * 2019-12-20 2020-04-14 宜兴乾元黑色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用极大巨孢囊霉侵染提高乌饭树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aruhan et al.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humic acid fertilization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performances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L.)
Saeed et al. Effect of bio-fertilizer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on growth and yield in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in green house condition
CN104560828B (zh) 微生物菌剂及钝化土壤中重金属方面的应用
Karthikeyan et al.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plant growth promoting cyanobacteria as inoculants for wheat
Ibiene et al. 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 as biofertilizer: Effect on growth of Lycopersicum esculentus
CN107043282A (zh) 一种增加作物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Zarei et al. Effects of biofertilizers on grain yield and protein content of two soybean (Glycine max L.) cultivars
Russo et al. Yield and nutrient content of bell pepper pods from plants developed from seedlings inoculated, or not, with microorganisms
Argaw Effectiveness of Rhizobium inoculation on common bean productivity as determined by inherent soil fertility status
CN107849516A (zh) 微生物聚生体
Hou et al. Evaluation of plant growth promoting potential of four rhizobacterial species for indigenous system
Sethi et al. Microbial biofertilizers and their pilot-scale production
Gao et al. 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 benefit to the asymmetric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via K exchange in an agricultural intercropping system
Arcidiacono et al. Field inoculation by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with contrasting life-history strategies differently affects tomato nutrient uptake and residue decomposition dynamics
Souza et al. Triple combinations with PGPB stimulate plant growth in micropropagated banana plantlets
Hasna et al. Management of corky root disease of tomato in participation with organic tomato growers
Yanni et al. Beneficial endophytic rhizobia as biofertilizer inoculants for rice and the spatial ecology of this bacteria–plant association
Kumari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tassium and phosphorus solubilising bacteria and fungus (KSB, PSB, KSF, PSF) and its effect on cauliflower
Hindersah et al. The nutmeg seedlings growth under pot culture with biofertilizers inoculation
Gicharu et al. Variation in nitrogen fixation among three Bush Bean cultivars grown in Kenya when inoculated with three Rhizobia Strains
Kleikamp et al. Evalua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 with symbiotic and nonsymbiotic pea isolines at three sites in the Alentejo, Portugal
JP2012135300A (ja) ナス科植物に対する増収及び疫病発病抑制効果、並びにマメ科植物に対する連作による収量低下防止効果を示す微生物菌株並びに栽培方法
Abasi et al. Effects of P solubilizer bacteria and AM fungi on forage maize growth in a semi-arid region in Iran
Lhamo et al. Efficacy of Azotobacter Biofertilizer for Popcorn (Zea mays var. everta (Sturtev.) Zhuk.)
Bitire et al. Yield response of accessions of Bambara groundnut (Vigna subterranea (L) Verdc) inoculated with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strai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