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27615A - 自动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动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27615A CN107027615A CN201710396981.XA CN201710396981A CN107027615A CN 107027615 A CN107027615 A CN 107027615A CN 201710396981 A CN201710396981 A CN 201710396981A CN 107027615 A CN107027615 A CN 1070276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wheel
- tank
- driven pulley
- deflecting roller
-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 A01G31/02—Special apparatus therefor
- A01G31/04—Hydroponic culture on conveyors
- A01G31/042—Hydroponic culture on conveyors with containers travelling on a belt or the like, or conveyed by chai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ydroponics (AREA)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输送系统,用于输送栽培载体,包括:充水的水槽,栽培载体置于水槽内并漂浮于水上,栽培载体用于栽培植物,还包括:第一输送组件和推送组件,第一输送组件固定在水槽上,推送组件用于推送栽培载体,第一输送组件可驱动推送组件进行正反向双向运动。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现栽培载体的自动推送,使得整个培养过程简单,提高便捷性,实用性强,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栽培载体输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无土栽培种植的方式包括层架式深液培、管道式深液培和地面深液培,其中,地面深液培通过在地面上砌砖墙,并在砖墙内侧以及地面上铺设土工膜,以形成种植水槽,用于栽培植物的栽培载体漂浮在种植水槽中的水上。
相关技术中,在多个栽培载体上栽培植物时,多个栽培载体均浮在种植水槽中的水上,且导致种植水槽内的多个栽培载体布置混乱,在部分栽培载体上的植物生长到收获阶段时,往往需要移动载有未生长到收获阶段的植物的栽培载体,才能将载有生长到收获阶段的植物的栽培载体顺利拿出,不仅浪费人力且工作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输送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输送系统,用于输送栽培载体,包括:充水的水槽,栽培载体置于水槽内并漂浮于水上,栽培载体用于栽培植物,还包括:第一输送组件和推送组件,第一输送组件固定在水槽上,推送组件用于推送栽培载体,第一输送组件可驱动推送组件进行正反向双向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输送组件和推送组件,且第一输送组件可驱动推送组件进行正反向双向运动,进而通过推送组件可以将栽培载体从水槽的第一侧推至水槽的第二侧,实现自动推送栽培载体,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用于培育植物的水槽的面积一般比较大,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将水槽的第一侧设为上苗区,水槽的第二侧设为收获区,在批量培育植物时,只需将容纳有植物的栽培载体从上苗区放入水槽中,即可自动将栽培载体推至收获区,待植物生长至收获阶段,可以直接从收获区拿取栽培载体,使得整个培养过程简单,提高便捷性,实用性强。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自动输送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牵引组件,牵引组件连接主动轮和从动轮,并随着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动而移动,推送组件固定在牵引组件上,推送组件随着牵引组件的运动而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主动轮、从动轮和牵引组件,在主动轮转动时,配合从动轮可以实现牵引组件的移动。通过将推送组件固定在牵引组件上,使主动轮可以控制推送组件移动,在主动轮正转或反转时,可以将推送组件移动至水槽的相对两侧,从而实现对栽培载体的自动推送。
具体地,在将一个栽培载体推送至水槽的第二侧后,主动轮反转,使推送组件回到水槽的第一侧,以便放置第二个栽培载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主动轮与第一支架转动连接,从动轮与第二支架转动连接,且从动轮的轴线与主动轮的轴线平行;其中,第一支架固定连接在水槽的第一侧壁上,第二支架固定连接在水槽的第二侧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动轮通过第一支架安装在水槽的第一侧壁上,从动轮通过第二支架安装在水槽的第二侧壁上,通过设置从动轮的轴线与主动轮的轴线平行,提高第一输送组件传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能够使推送组件平稳地移动,将栽培载体推送至准确的位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牵引组件包括绳索和链条中的至少一种,且呈环形张紧地绕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周边部位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牵引组件张紧地绕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周边部位上,提高栽培载体的输送效率,使栽培载体能够平稳地进行移动。其中,牵引组件包括绳索和链条,在利用绳索传动时运行平稳且无噪声,同时能够缓冲吸振,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在利用链条传动时,传动效率高,能够推送重量较大的物体,可靠性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主动轮的直径与从动轮的直径相等,且所述主动轮的轴线与所述从动轮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主动轮的直径与从动轮的直径相等,且主动轮的轴线与从动轮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以使设置在牵引组件上的推送组件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做往返运动,实现不断地对栽培载体进行推送,以提升输送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输送组件还包括:转向轮组,包括第一转向轮和第二转向轮,分别与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第一转向轮和第二转向轮处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且第一转向轮的轴线、第二转向轮的轴线和主动轮的轴线平行,其中,牵引组件分别经过第一转向轮的周边部位和第二转向轮的周边部位,通过第一转向轮和第二转向轮能够改变推送组件的传动方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设置第一转向轮和第二转向轮,并使第一转向轮的轴线、第二转向轮的轴线与主动轮的轴线平行,使牵引组件能够分别经过第一转向轮的周边部位和第二转向轮的周边部位,以调整牵引组件的输送角度,从而能够改变推送组件的传动方向,提高输送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值得说明的是,栽培载体在水槽中的漂浮高度较低,将主动轮设置在水槽内壁时容易发生故障。此时,通过设置转向轮组,可以将主动轮设置在第一侧壁的顶端,将从动轮设置在第二侧壁的内壁上,便于主动轮连接驱动组件。通过设置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转向轮组,使绳索能够拉低至与从动轮相同高度的位置,使输送过程的运行平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主动轮高于从动轮设置,第一转向轮的底端与从动轮的顶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二转向轮的底端与从动轮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主动轮高于从动轮,且第一转向轮的底端与从动轮的顶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二转向轮的底端与从动轮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一方面能够使牵引组件上的推送组件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平稳地移动,提高栽培载体输送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减小驱动主动轮的驱动组件遇水发生故障的情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输送组件还包括:主动轴,与主动轮固定连接;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固设有第一锥齿轮,主动轴上固设有与第一锥齿轮配合的第二锥齿轮,驱动电机用于带动主动轴转动;控制器,连接至驱动电机,控制驱动电机的驱动轴正转或反转。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驱动电机,并在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能够与主动轴上的第二锥齿轮配合连接,在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正转或反转时,可以带动主动轴连同主动轮一起正转或反转,进而实现通过牵引组件带动推送组件在水槽内往返运动,便于输送栽培载体,从而便于放置容纳有待培养的植物的栽培载体,以及拿取容纳有生长至收获阶段的植物的栽培载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输送组件,与第一输送组件相同,且与第一输送组件平行设置,第二输送组件可驱动推送组件进行正反向双向运动,其中,驱动电机能够带动第二输送组件中的主动轮正转或反转。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与第一输送组件相同的第二输送组件,且第二输送组件与第一输送组件平行,并可以通过驱动电机直接带动第二输送组件中的主动轮正转或反转,提高了输送过程的平稳性。其中,可以通过在第一锥齿轮与第二输送组件中的第二锥齿轮之间加装一个反向轮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牵引组件的绕设方向来实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水槽包括:底座;多个侧壁,多个侧壁与底座限定水槽;土工膜,铺设于水槽的内壁上,且与水槽的内壁贴合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底座上设置多个侧壁形成水槽,并通过在水槽的内壁上铺设土工膜,且与水槽的内壁贴合设置,能够提升多个侧壁与底座支架的密闭性,减少漏水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可以直接以地面为底座,在地面的四周砌多个墙体,然后在墙体的内壁以及墙体内的地面上铺设土工膜,以形成水槽,其结构牢固可靠,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当然,也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挖出一个水槽,然后在水槽内铺设土工膜,使其能够用于培育植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推送组件包括推杆。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推杆与栽培载体的一端配合,能够使栽培载体受力平衡,从而能够使栽培载体稳定移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自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输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输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自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水槽,104主动轮,106第一支架,108第一侧壁,110转向轮组,112推送组件,114栽培载体,116牵引组件,118从动轮,120第二支架,122第二侧壁,124驱动电机,126控制器,110A第一转向轮,110B第二转向轮,M区域为收获区,N区域为上苗区,A~C、A1和A2均为栽培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自动输送系统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自动输送系统,用于输送栽培载体114,包括:充水的水槽102,栽培载体114置于水槽102内并漂浮于水上,栽培载体114用于栽培植物,还包括:第一输送组件和推送组件112,第一输送组件固定在水槽102上,推送组件112用于推送栽培载体114,第一输送组件可驱动推送组件112进行正反向双向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输送组件和推送组件112,且第一输送组件可驱动推送组件112进行正反向双向运动,进而通过推送组件112可以将栽培载体114从水槽102的第一侧推至水槽102的第二侧,实现自动推送栽培载体114,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用于培育植物的水槽102的面积一般比较大,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将水槽102的第一侧设为上苗区N,水槽102的第二侧设为收获区M,在批量培育植物时,只需将容纳有植物的栽培载体114从上苗区N放入水槽102中,即可自动将栽培载体114推至收获区M,待植物生长至收获阶段,可以直接从收获区M拿取栽培载体114,使得整个培养过程简单,提高便捷性,实用性强。
如图1至图3所示,优选地,推送组件112为推杆,推杆与栽培载体114对应设置,第一输送组件包括:第一支架106,固定连接在水槽102的第一侧壁108上,主动轮104,与第一支架106转动连接,第二支架120,固定连接在水槽102的第二侧壁122上,从动轮118,与第二支架120转动连接,且从动轮118的轴线与主动轮104的轴线平行,牵引组件116包括绳索,呈环形张紧地绕设于主动轮104和从动轮118的周边部位上,通过绳索实现主动轮104与从动轮118同步转动,其中,绳索与推杆固定连接,在主动轮104带动从动轮118转动时,通过绳索以及推杆使栽培载体114在第一侧壁108与第二侧壁122之间移动。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输送组件以及设置与栽培载体114对应的推杆,在第一输送组件中的主动轮104转动时,通过第一输送组件中的绳索能够带动推杆在第一侧壁108与第二侧壁122之间移动,进而推杆可以将栽培载体114从第一侧壁108处推至第二侧壁122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壁108处为上苗区N,第二侧壁122处为收获区M,或第一侧壁108处为收获区M,第二侧壁122处为上苗区N。通过上述方案,实现栽培载体114的自动推送,一方面降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
更具体地,在将载有植物的栽培载体114放入上苗区N后,通过推杆自动将栽培载体114推送至收获区M,当植物生长到收获阶段,直接从收获区M将载有植物的栽培载体114取出即可,此时,将自动推送下一个载有植物的栽培载体114进入收获区M,等待其成熟,之后使推杆返回至上苗区N,等待放置新的载有植物的栽培载体114。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自动输送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主动轮104、从动轮118和牵引组件116,牵引组件116连接主动轮104和从动轮118,并随着主动轮104和从动轮118的转动而移动,推送组件112固定在牵引组件116上,推送组件112随着牵引组件116的运动而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主动轮104、从动轮118和牵引组件116,在主动轮104转动时,配合从动轮118可以实现牵引组件116的移动。通过将推送组件112固定在牵引组件116上,使主动轮104可以控制推送组件112移动,在主动轮104正转或反转时,可以将推送组件112移动至水槽102的相对两侧,从而实现对栽培载体114的自动推送。
具体地,在将一个栽培载体114推送至水槽102的第二侧后,主动轮104反转,使推送组件112回到水槽102的第一侧,以便放置第二个栽培载体114。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主动轮104与第一支架106转动连接,从动轮118与第二支架120转动连接,且从动轮118的轴线与主动轮104的轴线平行;其中,第一支架106固定连接在水槽102的第一侧壁108上,第二支架120固定连接在水槽102的第二侧壁122上。
在该实施例中,主动轮104通过第一支架106安装在水槽102的第一侧壁108上,从动轮118通过第二支架120安装在水槽102的第二侧壁122上,通过设置从动轮118的轴线与主动轮104的轴线平行,提高第一输送组件传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能够使推送组件112平稳地移动,将栽培载体114推送至准确的位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牵引组件116包括绳索和链条中的至少一种,且呈环形张紧地绕设于主动轮104和从动轮118的周边部位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牵引组件116张紧地绕设于主动轮104和从动轮118的周边部位上,提高栽培载体114的输送效率,使栽培载体114能够平稳地进行移动。其中,牵引组件116包括绳索和链条,在利用绳索传动时运行平稳且无噪声,同时能够缓冲吸振,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在利用链条传动时,传动效率高,能够推送重量较大的物体,可靠性高。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主动轮104的直径与从动轮118的直径相等,且所述主动轮104的轴线与所述从动轮118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主动轮104的直径与从动轮118的直径相等,且主动轮104的轴线与从动轮118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以使设置在牵引组件116上的推送组件112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做往返运动,实现不断地对栽培载体114进行推送,以提升输送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输送组件还包括:转向轮组110,包括第一转向轮110A和第二转向轮110B,分别与第一支架106转动连接,第一转向轮110A和第二转向轮110B处于主动轮104和从动轮118之间,且第一转向轮110A的轴线、第二转向轮110B的轴线和主动轮104的轴线平行,其中,牵引组件116分别经过第一转向轮110A的周边部位和第二转向轮110B的周边部位,通过第一转向轮110A和第二转向轮110B能够改变推送组件112的传动方向。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主动轮104和从动轮118之间设置第一转向轮110A和第二转向轮110B,并使第一转向轮110A的轴线、第二转向轮110B的轴线与主动轮104的轴线平行,使牵引组件116能够分别经过第一转向轮110A的周边部位和第二转向轮110B的周边部位,以调整牵引组件116的输送角度,从而能够改变推送组件112的传动方向,提高输送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值得说明的是,栽培载体114在水槽102中的漂浮高度较低,将主动轮104设置在水槽102内壁时容易发生故障。此时,通过设置转向轮组110,可以将主动轮104设置在第一侧壁108的顶端,将从动轮118设置在第二侧壁122的内壁上,便于主动轮104连接驱动组件。通过设置在主动轮104和从动轮118之间的转向轮组110,使绳索能够拉低至与从动轮118相同高度的位置,使输送过程的运行平稳。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主动轮104高于从动轮118设置,第一转向轮110A的底端与从动轮118的顶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二转向轮110B的底端与从动轮118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主动轮104高于从动轮118,且第一转向轮110A的底端与从动轮118的顶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二转向轮110B的底端与从动轮118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一方面能够使牵引组件116上的推送组件112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平稳地移动,提高栽培载体114输送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减小驱动主动轮104的驱动组件遇水发生故障的情况。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输送组件还包括:主动轴,与主动轮104固定连接;驱动电机124,驱动电机124的驱动轴上固设有第一锥齿轮,主动轴上固设有与第一锥齿轮配合的第二锥齿轮,驱动电机124用于带动主动轴转动;控制器126,连接至驱动电机124,控制驱动电机124的驱动轴正转或反转。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驱动电机124,并在驱动电机124的驱动轴上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能够与主动轴上的第二锥齿轮配合连接,在控制器126控制驱动电机124正转或反转时,可以带动主动轴连同主动轮104一起正转或反转,进而实现通过牵引组件116带动推送组件112在水槽102内往返运动,便于输送栽培载体114,从而便于放置容纳有待培养的植物的栽培载体114,以及拿取容纳有生长至收获阶段的植物的栽培载体114。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输送组件,与第一输送组件相同,且与第一输送组件平行设置,第二输送组件可驱动推送组件112进行正反向双向运动,其中,驱动电机124能够带动第二输送组件中的主动轮104正转或反转。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第一输送组件相同的第二输送组件,且第二输送组件与第一输送组件平行,并可以通过驱动电机124直接带动第二输送组件中的主动轮104正转或反转,提高了输送过程的平稳性。其中,可以通过在第一锥齿轮与第二输送组件中的第二锥齿轮之间加装一个反向轮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牵引组件116的绕设方向来实现。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水槽102包括:底座;多个侧壁,多个侧壁与底座限定水槽102;土工膜,铺设于水槽102的内壁上,且与水槽102的内壁贴合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底座上设置多个侧壁形成水槽102,并通过在水槽102的内壁上铺设土工膜,且与水槽102的内壁贴合设置,能够提升多个侧壁与底座支架的密闭性,减少漏水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可以直接以地面为底座,在地面的四周砌多个墙体,然后在墙体的内壁以及墙体内的地面上铺设土工膜,以形成水槽102,其结构牢固可靠,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当然,也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挖出一个水槽102,然后在水槽102内铺设土工膜,使其能够用于培育植物。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推送组件112包括推杆。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推杆与栽培载体114的一端配合,能够使栽培载体114受力平衡,从而能够使栽培载体114稳定移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支架106通过膨胀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一侧壁108上;第二支架120通过膨胀螺栓固定连接在第二侧壁122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膨胀螺栓将第一支架106固定连接在第一侧壁108上,以及将第二支架120固定连接在第二侧壁122上,提高了第一支架106和第二支架120的稳定性,在受到碰撞或晃动时,第一支架106不会与第一侧壁108分离,同样的,第二支架120也不会与第二侧壁122分离,进而能够使主动轮104和从动轮118之间不会产生错误,提升输送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支架106上设有轴承座,轴承座内组装有轴承,主动轴与轴承配合连接,实现主动轴和主动轮104相对第一支架106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主动轴,将主动轮104与主动轴通过键连接在一起,便于驱动主动轮104转动,其中,在第一支架106上设有轴承座,轴承座内组装有轴承,主动轴与轴承配合连接,以实现主动轴和主动轮104相对第一支架106进行转动,通过设置轴承,有效减小了转动阻力,提升转动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一螺钉或第一螺栓,第一连接片两端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输送组件中的绳索置于第一连接件与推杆之间,并通过第一螺栓或第一螺钉将第一输送组件中的绳索与推杆固定在一起。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片以及第二螺钉或第二螺栓,第二连接片两端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输送组件中的绳索置于第二连接件与推杆之间,并通过第二螺栓或第二螺钉将第二输送组件中的绳索与推杆固定在一起。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能够将第一输送组件中的绳索与推杆牢靠的固定在一起。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能够将第二输送组件中的绳索与上述推杆牢靠的固定在一起,提高其连接的可靠性,进而能够使栽培载体114稳定地从上苗区N移动至收获区M移动。
具体实施例:
如图4所示,A至A1之间有多个栽培载体,当处于收获区M的栽培载体A上的植物生长至收获阶段时,从收获区M收获栽培载体A,在栽培载体A的位置空出来后,驱动电机124带动推杆推动栽培载体A1,从而将栽培载体B推送至收获区M。之后,驱动电机124反转,使推杆返回至上苗位置,并在上苗区N放入栽培载体A2,当处于收获区M的栽培载体B上的植物生长至收获阶段时,从收获区M收获栽培载体B,在栽培载体B的位置空出来后,驱动电机124带动推杆推动栽培载体A2,从而将栽培载体C推送至收获区M。如此循环实现栽培载体从上苗到收获之间的自动推送。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输送系统,通过设置第一输送组件和推送组件,且第一输送组件可驱动推送组件进行正反向双向运动,进而通过推送组件可以将栽培载体从水槽的第一侧推至水槽的第二侧,实现自动推送栽培载体,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用于培育植物的水槽的面积一般比较大,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将水槽的第一侧设为上苗区,水槽的第二侧设为收获区,在批量培育植物时,只需将容纳有植物的栽培载体从上苗区放入水槽中,即可自动将栽培载体推至收获区,待植物生长至收获阶段,可以直接从收获区拿取栽培载体,使得整个培养过程简单,提高便捷性,实用性强。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输送系统,用于输送栽培载体,包括:
充水的水槽,所述栽培载体置于所述水槽内并漂浮于所述水上,所述栽培载体用于栽培植物,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输送组件和推送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固定在所述水槽上,所述推送组件用于推送所述栽培载体,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可驱动所述推送组件进行正反向双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
主动轮、从动轮和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连接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并随着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转动而移动,所述推送组件固定在所述牵引组件上,所述推送组件随着所述牵引组件的运动而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与第一支架转动连接,所述从动轮与第二支架转动连接,且所述从动轮的轴线与所述主动轮的轴线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水槽的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水槽的第二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绳索和链条中的至少一种,且呈环形张紧地绕设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周边部位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轮的直径与所述从动轮的直径相等,且所述主动轮的轴线与所述从动轮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还包括:
转向轮组,包括第一转向轮和第二转向轮,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轮和所述第二转向轮处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之间,且所述第一转向轮的轴线、所述第二转向轮的轴线和所述主动轮的轴线平行,
其中,所述牵引组件分别经过所述第一转向轮的周边部位和所述第二转向轮的周边部位,通过所述第一转向轮和所述第二转向轮能够改变所述推送组件的传动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轮高于所述从动轮设置,所述第一转向轮的底端与所述从动轮的顶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转向轮的底端与所述从动轮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还包括:
主动轴,与所述主动轮固定连接;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固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主动轴上固设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配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驱动电机用于带动所述主动轴转动;
控制器,连接至所述驱动电机,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正转或反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包括:
底座;
多个侧壁,所述多个侧壁与所述底座限定所述水槽;
土工膜,铺设于所述水槽的内壁上,且与所述水槽的内壁贴合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组件为推杆。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96981.XA CN107027615A (zh) | 2017-05-31 | 2017-05-31 | 自动输送系统 |
PCT/CN2017/094572 WO2018218772A1 (zh) | 2017-05-31 | 2017-07-26 | 自动输送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96981.XA CN107027615A (zh) | 2017-05-31 | 2017-05-31 | 自动输送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27615A true CN107027615A (zh) | 2017-08-11 |
Family
ID=59539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96981.XA Pending CN107027615A (zh) | 2017-05-31 | 2017-05-31 | 自动输送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027615A (zh) |
WO (1) | WO2018218772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48580A (zh) * | 2021-04-15 | 2021-07-23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一种生态环境湿地保护装置 |
CN115462305A (zh) * | 2022-09-28 | 2022-12-13 |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 | 一种水培自动化系统的推动装置 |
CN115568413A (zh) * | 2022-09-30 | 2023-01-06 | 多吉利德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化定植及采收的水上漂浮栽培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96132A (ja) * | 1984-02-17 | 1985-10-04 | スピエ‐バテイニヨーレ | 水生植物の集中栽培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CN1279883A (zh) * | 1999-07-09 | 2001-01-17 |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 水培作物工厂化生产方法及其设备 |
JP2003225024A (ja) * | 2002-02-05 | 2003-08-12 | Seibutsu Kinou Kogaku Kenkyusho:Kk | 酸素補給型水耕栽培装置 |
CN102257933A (zh) * | 2010-05-25 | 2011-11-30 | (株)保景园艺 | 青草连续栽培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74537B1 (en) * | 2000-03-23 | 2002-04-23 | Cherry Creek Systems | System for conveying plant trays in a greenhouse |
CN202799834U (zh) * | 2012-06-21 | 2013-03-20 | 邹成丰 | 输送式的植物自动生产设备 |
KR20170011465A (ko) * | 2015-07-23 | 2017-02-02 | 윤화중 | 작업성이 향상되는 비닐하우스용 작물육모장치 |
-
2017
- 2017-05-31 CN CN201710396981.XA patent/CN107027615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7-26 WO PCT/CN2017/094572 patent/WO201821877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96132A (ja) * | 1984-02-17 | 1985-10-04 | スピエ‐バテイニヨーレ | 水生植物の集中栽培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CN1279883A (zh) * | 1999-07-09 | 2001-01-17 |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 水培作物工厂化生产方法及其设备 |
JP2003225024A (ja) * | 2002-02-05 | 2003-08-12 | Seibutsu Kinou Kogaku Kenkyusho:Kk | 酸素補給型水耕栽培装置 |
CN102257933A (zh) * | 2010-05-25 | 2011-11-30 | (株)保景园艺 | 青草连续栽培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48580A (zh) * | 2021-04-15 | 2021-07-23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一种生态环境湿地保护装置 |
CN113148580B (zh) * | 2021-04-15 | 2022-09-30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一种生态环境湿地保护装置 |
CN115462305A (zh) * | 2022-09-28 | 2022-12-13 |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 | 一种水培自动化系统的推动装置 |
CN115568413A (zh) * | 2022-09-30 | 2023-01-06 | 多吉利德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化定植及采收的水上漂浮栽培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218772A1 (zh) | 2018-1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27615A (zh) | 自动输送系统 | |
CN109174961A (zh) | 一种土壤修复用微生物缓释球 | |
CN201682843U (zh) | 高层架智能植物栽培系统 | |
KR101219787B1 (ko) | 수직형 식물 재배 장치 | |
CN204518419U (zh) | 牵引式移栽机自动测速装置 | |
CN216134958U (zh) | 一种可升降的沉水植物种植装置 | |
CN208562180U (zh) | 有机肥发酵大棚 | |
CN109287430A (zh) | 一种林业用木苗移植机 | |
CN219395696U (zh) | 一种农业大棚繁育组培苗移栽装置 | |
CN203136723U (zh) | 一种植物栽培装置 | |
CN205922001U (zh) | 土肥混合穴施肥装置 | |
CN209065701U (zh) | 一种用于污泥好氧发酵的移动式全自动曝气行车 | |
CN105217779A (zh) | 一种移动式生物填料床反应堆及使用方法 | |
CN206963572U (zh) | 用于污水治理的生态水生植物培养器 | |
AU2021100501A4 (en) | Experimental plant incubator | |
CN208445992U (zh) | 一种硒砂瓜旋窝机 | |
KR200209286Y1 (ko) | 버섯재배기 | |
CN209628070U (zh) | 一种自走式育秧机 | |
CN113661808A (zh) | 用于苗木种子种植的自动化补水补肥系统与工作方法 | |
CN206005129U (zh) | 高效农耕机 | |
CN220987031U (zh) | 一种水培自动化系统 | |
CN215188410U (zh) | 一种用于山体陡坡的护坡种植箱体 | |
CN118452067B (zh) | 一种解除牡丹种子休眠的综合培育箱 | |
CN215912467U (zh) | 一种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土质改良机 | |
CN205124618U (zh) | 立体无土栽培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518052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before Bay Road No. 1 building 201 room A (located in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Chun Mu source Holdings Limited Address before: 518052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before Bay Road No. 1 building 201 room A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Qianhai Hong Jia Technology Co., Ltd.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