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25507B -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25507B
CN107025507B CN201610064162.0A CN201610064162A CN107025507B CN 107025507 B CN107025507 B CN 107025507B CN 201610064162 A CN201610064162 A CN 201610064162A CN 107025507 B CN107025507 B CN 1070255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ment
reserve
grade
level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641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25507A (zh
Inventor
穆立华
张梅
毕永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06416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255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025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5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25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5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2Agriculture; Fishing; Forestry; M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olog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arketing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属于油藏开发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分析目标油藏的开发历程,判断目标油藏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是否存在不协同的状况;当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存在不协同的状况时,对于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开发计策组合中不协同的开发计策,按照各种开发计策的历时顺序,选择不协同的开发计策的下一开发计策,做为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按照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对目标油藏进行开发,避免了在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只针对存在矛盾的单一方面制订开发计策,而忽略次要矛盾,导致开发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的情况。

Description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藏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
背景技术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具有油层层数多、非均质性强、水驱效率较低、天然能量较小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油藏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多样化的矛盾。目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往往针对存在矛盾的单一方面制订开发计策,而忽略次要矛盾,导致开发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所述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包括:
分析目标油藏的开发历程,判断所述目标油藏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是否存在不协同的状况,所述开发计策组合包括层系组建的开发计策、井网构建的开发计策和能量巧用的开发计策;
当所述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存在不协同的状况时,对于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开发计策组合中不协同的开发计策,按照各种开发计策的历时顺序,选择所述不协同的开发计策的下一开发计策,做为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
其中,所述层系组建的开发计策按历时顺序依次包括层系划分、层系细分、层系重组、层间挖潜、平面挖潜和层内挖潜,所述井网构建的开发计策按历时顺序依次包括基础井网、井网加密、井间接力、层间接力和层内接力,所述能量巧用的开发计策按历时顺序依次包括天然能量、补充能量、正能量和超能量。
具体地,所述分析目标油藏区的开发历程,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油藏区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数据;
根据所述开发数据分析所述目标油藏区的开发历程;
其中,所述开发数据包括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层段跨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多向受益率、压力保持水平和存水率。
进一步地,判断所述目标油藏区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是否存在不协同的开发计策,包括:
根据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以及层段跨度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开发计策是否协同;
根据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以及多向受益率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开发计策是否协同;
根据所述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以及存水率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开发计策是否协同。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以及层段跨度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开发计策是否协同包括:
确定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所在的等级;
根据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所在的等级、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所在的等级和层段跨度所在的等级对层系组建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
具体地,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所在的等级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位于所述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位于所述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位于所述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所在的等级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0.4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4~0.7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7~1.0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所在的等级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层段跨度序列,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位于所述层段跨度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位于所述层段跨度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位于所述层段跨度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差;
所述根据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所在的等级、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所在的等级和层段跨度所在的等级对层系组建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包括:
分别计算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层段跨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
根据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层段跨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计算层系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
当层系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大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开发计策协同;
当层系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小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开发计策不协同;
相应地,所述根据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以及多向受益率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开发计策是否协同包括:
确定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所在的等级;
根据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和多向受益率所在的等级对井网构建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当所述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位于所述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位于所述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位于所述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在85%以上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70%~85%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在70%以下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所在的等级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多向受益率序列,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位于所述多向受益率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位于所述多向受益率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位于所述多向受益率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差;
所述根据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和多向受益率所在的等级对井网构建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包括:
分别计算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多向受益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
根据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多向受益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计算井网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
当井网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大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开发计策协同;
当井网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小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开发计策不协同。
相应地,所述根据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以及存水率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开发计策是否协同包括:
确定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存水率所在的等级;
根据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所在的等级、压力保持水平所在的等级和存水率所在的等级对能量巧用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所在的等级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在75%以上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在60%~75%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在60%以下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所在的等级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在0.9以上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在0.8~0.9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在0~0.8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存水率所在的等级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存水率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存水率序列,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存水率位于所述存水率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存水率位于所述存水率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存水率位于所述存水率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差;
所述根据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所在的等级、压力保持水平所在的等级和存水率所在的等级对能量巧用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包括:
分别计算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和存水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
根据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和存水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计算能量巧用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
当能量巧用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大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开发计策协同;
当能量巧用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小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开发计策不协同。
优选地,每个开发计策均包括两个关联要素,所述层系划分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合理收益定储和类似相邻组合,所述层系细分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基准收益定储和相似相邻组合,所述层系重组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动用程度分类和潜力类似组合,所述层间挖潜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寻找差动用层和寻找未动用层,所述平面挖潜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寻找死油区和寻找滞留区,所述层内挖潜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寻找宏观滞留和寻找微观残留,所述基础井网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合理密度定井和泄油半径定距,所述井网加密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极限密度定井和连通程度定距,所述井间接力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持续增加水井和持续深部调驱,所述层间接力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持续纵向调剖和持续导流引效,所述层内接力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多井互助驱替和单井自助驱替,所述天然能量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生产压差合理和天然驱动均衡,所述补充能量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注水保压驱动和注气保压驱动,所述正能量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调驱控负能量和换介补正能量,所述超正能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液驱互溶提效和气驱互溶提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分析目标油藏区的开发历程,判断目标油藏区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是否存在不协同的状况,当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存在不协同的状况时,对于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开发计策组合中不协同的开发计策,按照各种开发计策预定的历时顺序,选择不协同的开发计策的下一开发计策,做为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避免了在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只针对存在矛盾的单一方面制订开发计策,而忽略次要矛盾,导致开发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发计策版图;
图4是高中深北区采用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前后的产量统计图;
图5是堡古2新区采用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进行开发后的采出程度和含水率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的流程图,该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包括:
S1:分析目标油藏的开发历程,判断目标油藏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是否存在不协同的状况,开发计策组合包括层系组建的开发计策、井网构建的开发计策和能量巧用的开发计策;
S2:当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存在不协同的状况时,对于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开发计策组合中不协同的开发计策,按照各种开发计策的历时顺序,选择不协同的开发计策的下一开发计策,做为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
其中,层系组建的开发计策按历时顺序依次包括层系划分、层系细分、层系重组、层间挖潜、平面挖潜和层内挖潜,井网构建的开发计策按历时顺序依次包括基础井网、井网加密、井间接力、层间接力和层内接力,能量巧用的开发计策按历时顺序依次包括天然能量、补充能量、正能量和超能量。
在得到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时,对于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协同的开发计策,应保留到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分析目标油藏区的开发历程,判断目标油藏区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是否存在不协同的状况,当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存在不协同的状况时,对于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开发计策组合中不协同的开发计策,按照各种开发计策预定的历时顺序,选择不协同的开发计策的下一开发计策,做为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避免了在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只针对存在矛盾的单一方面制订开发计策,而忽略次要矛盾,导致开发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开发阶段指从开始制定某一次开发计策组合开始,到下一次开始制定开发计策组合为止之间的时间段,为了保证制定的开发计策组合的效果,应该定期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对目标油藏的开发计策组合进行调整,具体可以按每半年一次,也可以通过开发数据的变化情况选取适当的时间间隔。
此外,对于目标油藏的开发通常是采用对目标油藏进行区块划分,以区块为单元进行开发的方式,通过确保不同开发区块的开发计策组合的协同,进而达到目标油藏整体的开发计策组合的协同,以达到避免目标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只针对存在矛盾的单一方面制订开发计策,而忽略次要矛盾,导致开发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的情况的目的。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获取目标油藏区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数据;
S12:根据开发数据分析目标油藏区的开发历程;
其中,开发数据包括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层段跨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多向受益率、压力保持水平和存水率,通过获取全面的开发数据,保证对目标油藏区的全面分析。
S13:根据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以及层段跨度确定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的开发计策是否协同;
S14:根据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以及多向受益率确定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的开发计策是否协同;
S15:根据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以及存水率确定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的开发计策是否协同。
当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存在不协同的状况时执行步骤S16,
S16:选择不协同的开发计策的下一开发计策,做为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
根据开发数据全面分析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层系组建、井网构建和能量巧用三方面的矛盾,避免在制定开发计策时忽略次要矛盾,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S4和S5可以同时执行。
具体地,步骤S13可以包括:
S131:确定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所在的等级;
S132:确定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所在的等级;
S133:确定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所在的等级;
S134:根据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所在的等级、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所在的等级和层段跨度所在的等级对层系组建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
其中,该步骤S131可以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当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位于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好,当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位于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位于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差。
该步骤S132可以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0.4时,等级为好,当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4~0.7时,等级为中,当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7~1.0时,等级为差。
需要说明的是,石油行业标准为《油田开发水平分级》(SY/T6219-1996)。
该步骤S133可以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层段跨度序列,当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位于层段跨度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好,当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位于层段跨度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位于层段跨度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差。
该步骤S134可以包括:
分别计算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层段跨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1、M2、M3
以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为例,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的计算方法包括:
当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等级划分为好时,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1为100;
当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等级划分为中时,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0917753750000101
计算,其中M1为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A1为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数值,A1min为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等级划分为中时的最低数值,即位于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80%处的数值,A1max为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评价为中时的最高数值,即位于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50%处的数值;
当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等级划分为差时,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1为40;
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层段跨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与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方法相同。
根据公式
N1=a1·M1+a2·M2+a3·M3
计算层系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其中,N1为层系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a1+a2+a3=1,M1为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2为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3为层段跨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a1、a2、a3的数值为经验值,根据开发区块的具体情况确定,例如在本实施例中a1、a2、a3均为1/3。
当层系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N1大于80时,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开发计策协同;
当层系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N1小于80时,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开发计策不协同。
相应地,该步骤S14可以包括:
S141:确定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
S142:确定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
S143:确定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所在的等级;
S144:根据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和多向受益率所在的等级对井网构建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
其中,该步骤S141可以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当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位于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好,当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位于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位于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差;
该步骤S142可以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在85%以上时,等级为好,当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70%~85%时,等级为中,当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在70%以下时,等级为差。
需要说明的是,石油行业标准为《油田开发水平分级》(SY/T6219-1996)。
该步骤S143可以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多向受益率序列,当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位于多向受益率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好,当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位于多向受益率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位于多向受益率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差。
该步骤S144可以价包括:
分别计算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多向受益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4、M5、M6
以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为例,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的计算方法包括:
当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等级划分为好时,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4为100;
当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等级划分为中时,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0917753750000111
计算,其中M4为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A4为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数值,A4min为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等级划分为中时的最低数值,即位于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50%处的数值,A4max为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等级划分为中时的最高数值,即位于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80%处的数值;
当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等级划分为差时,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4为40;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多向受益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与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方法相同。
根据公式
N2=a4·M4+a5·M5+a6·M6
计算井网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其中,N2为井网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a4+a5+a6=1,M4为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5为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6为多向受益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a4、a5、a6的数值为经验值,根据开发区块的具体情况确定,例如在本实施例中a4、a5、a6均为1/3。
当井网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N2大于80时,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开发计策协同;
当井网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N2小于80时,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开发计策不协同。
相应地,该步骤S5可以包括:
S151:确定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所在的等级;
S152:确定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所在的等级;
S153:确定开发区块的存水率所在的等级;
S154:根据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所在的等级、压力保持水平所在的等级和存水率所在的等级对能量巧用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
其中,该步骤S151可以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在75%以上时,等级为好,当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在60%~75%时,等级为中,当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在60%以下时,等级为差。
需要说明的是,石油行业标准为《油田开发水平分级》(SY/T6219-1996)。
该步骤S152可以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在0.9以上时,等级为好,当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在0.8~0.9时,等级为中,当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在0~0.8时,等级为差。
该步骤S153可以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存水率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存水率序列,当开发区块的存水率位于存水率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好,当开发区块的存水率位于存水率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开发区块的存水率位于存水率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差。
该步骤S154可以包括:
分别计算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和存水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7、M8、M9
以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例,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的计算方法包括:
当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等级划分为好时,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7为100;
当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等级划分为中时,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0917753750000131
计算,其中M7为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A7为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数值,A7min为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等级划分为中时的最低数值,即位于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序列60%处的数值,A7max为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等级划分为中时的最高数值,即位于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序列75%处的数值;
当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等级划分为差时,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7为40;
压力保持水平和存水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与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方法相同。
根据公式
N3=a7·M7+a8·M8+a9·M9
计算能量巧用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其中,其中,N3为能量巧用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a7+a8+a9=1,M7为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8为压力保持水平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9为存水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a7、a8、a9的数值为经验值,根据开发区块的具体情况确定,例如在本实施例中a7、a8、a9均为1/3。
当能量巧用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N3大于80时,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开发计策协同;
当能量巧用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N3小于80时,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开发计策不协同。
进一步地,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发计策版图,如图3所示,在执行制定的开发计策时,每个开发计策均包括两个关联要素,层系划分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合理收益定储和类似相邻组合,层系细分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基准收益定储和相似相邻组合,层系重组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动用程度分类和潜力类似组合,层间挖潜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寻找差动用层和寻找未动用层,平面挖潜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寻找死油区和寻找滞留区,层内挖潜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寻找宏观滞留和寻找微观残留,基础井网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合理密度定井和泄油半径定距,井网加密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极限密度定井和连通程度定距,井间接力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持续增加水井和持续深部调驱,层间接力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持续纵向调剖和持续导流引效,层内接力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多井互助驱替和单井自助驱替,天然能量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生产压差合理和天然驱动均衡,补充能量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注水保压驱动和注气保压驱动,正能量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调驱控负能量和换介补正能量,超正能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液驱互溶提效和气驱互溶提效,通过两个关联要素保证每个开发计策在执行时的协同,通过保证每个开发计策在执行时的协同,逐步实现对开发区块的全面开发、均衡开发和精细开发,进而达到保持稳产和极限动用的两个阶段目标,最终实现产能长寿。
具体地,合理收益定储指确定合理储量丰度,根据公式
C0=Cm+Cm/3
确定,其中,C0表示合理储量丰度,Cm表示极限储量丰度,极限储量丰度的确定应以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经济极限为依据,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经济极限指当加密井在评价期内的产值等于新增加密井的投资时,加密井所控制的可采储量。
类似相邻组合指将特征相近的含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同一套井网开发,类似相邻组合控制的油层井段一般在200m以内,层系间应有稳定分布的隔层,且应控制主力油层的厚度。
基准收益定储指将极限储量丰度确定为开发区块的储量丰度。
相似相邻组合较类似相邻组合更进一步,体现在油水系统、油层类型相同,压力、温度、及原油性质的符合率应在80%以上。
其中符合率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0917753750000151
计算,其中E为符合率,a1为两个含油层的相同属性参数中的较大值,a2为两个含油层的相同属性参数中的较小值,ax为a1和a2中选作标准的属性参数值,其中属性参数包括压力、温度、密度和粘度。在进行相似相邻组合时,组合在一起的多个含油层中任意两个含油层的所有属性参数的符合率均应在80%以上。
动用程度分类指根据各小层的动用情况对开发区块的各小层进行分类,以区块平均采出程度为界限,小于区块平均采出程度的小层归为一类,大于或等于区块平均采出程度的归为一类。
潜力类似组合指根据各小层的剩余可采储量对开发区块的各小层进行分类,以区块平均单层剩余可采储量为界限,小于区块平均单层剩余可采储量的小层归为一类,大于或等于区块平均单层剩余可采储量的归为一类。
寻找差动用层指寻找采出程度小于区块平均采出程度的小层。
寻找未动用层指寻找采出程度为零的小层。
寻找死油区指寻找靠近断棱附近、驱替流场波及不到的区域形成的剩余油。
寻找滞留区指寻找水驱未波及区域形成的剩余油。
合理密度定井指确定合理井网密度,根据公式
D0=(Dm-Ds)/3+Ds
确定,其中,D0为合理井网密度,Dm为极限井网密度,Ds为最优井网密度,当建设井网所产生的效益与建设井网的投资相等时的井网密度即为极限井网密度,当建设井网所产生的效益与建设井网的投资的差值最大时的井网密度即为最优井网密度。
泄油半径定距指确定的井距应小于泄油半径。
极限密度定井指采用极限井网密度进行井网设置。
连通程度定距指在确定井距时,由井距与砂体连通率关系确定合理井距。
持续增加水井指通过油井转注或钻加密调整井以增加注水井点。
持续深部调驱指持续从注水井注入作用大于20m的具有调剖和驱油双重作用的物质,通过自身或注入水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持续纵向调剖指对于纵向吸水不均匀的小层,持续通过化学剂或机械工具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通过作用于注水井近井地带的高含水层,扩大水驱波及体积。
持续导流引效指对于无法建立水驱有效驱替系统的低渗储层,依靠压裂或转换驱替方式,实现有效驱替。
多井互助驱替指通过多井互助驱替井间剩余油,提高采收率。
单井自助驱替指对于含油砂体范围小,无法进行多井互助驱替时,通过吞吐、蓄能的方式驱替井附近的剩余油。
生产压差合理指当地层流动压力降低到一定界限以后,再降低流动压力,油井产量不但不再增加,而且还会减少,这一流压值可作为井底合理流压下限值,结合地层合理的压力保持水平计算合理的生产压差。
天然驱动均衡指依靠油藏天然能量,实现均衡开发。
注水保压驱动指通过注水实现油藏的保压开发。
注气保压驱动指注入气体介质,实现油藏的保压开发。
调驱控负能量指从注水井注入具有调剖和驱油双重作用的物质,实现对优势渗流通道的封堵,转换液流方向。
换介补正能量指从注水井注入除水外的驱替介质,补充正能量。
液驱互溶提效指持续从注水井注入液体驱替介质,在地层中与地层流体相互交融,通过扩大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气驱互溶提效指持续从注水井注入气体驱替介质,在地层压力作用下与地层流体实现混相,油气互溶后原油粘度降低,体积膨胀,界面张力减小,波及体积与驱油效率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此处简单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以下为高中深北区应用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的过程。
第一步:获取高中深北区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数据。
其中,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数据包括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层段跨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多向受益率、压力保持水平和存水率。
第二步:通过获取的开发数据,按照评价标准评价不协同原因。
具体地,高中深北区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为37.8%,等级为好;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6,等级为中;层段跨度22.9m,等级为差;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为75.0%,等级为中;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65.8%,等级为差;多向受益率50.5%,等级为中;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50.8%,等级为差;压力保持水平0.75,评价为差;存水率45.7%,等级为差。
进一步地,计算第一步中所获取的各开发数据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其中,
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1为76.6,
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2为56,
层段跨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3为40,
根据公式
N1=a1·M1+a2·M2+a3·M3
其中a1、a2、a3均为1/3,得到层系组建开发计策总体评价得分N1为57.5,小于80,因此,层系组建开发计策不协同;
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4为85,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5为40,
多向受益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6为41.5,
根据公式
N2=a4·M4+a5·M5+a6·M6
其中a4、a5、a6均为1/3,得到井网构建开发计策总体评价得分N2为55.5,小于80,因此,井网构建开发计策不协同;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7为40,
压力保持水平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8为40,
存水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M9为40,
根据公式
N3=a7·M7+a8·M8+a9·M9
其中a7、a8、a9均为1/3,得到能量巧用开发计策总体评价得分N3为40.0,小于80,因此,能量巧用开发计策不协同;
第三步:在当前开发阶段,按照各种开发计策的历时顺序,选择不协同的开发计策的下一开发计策,做为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
高中深北区上一阶段中,层系组建的开发计策为层系重组,井网构建的开发计策为井间接力,能量巧用的开发计策为补充能量,按历时顺序,得到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为层间挖潜、层间接力和正能量。
此外,在按照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对目标油藏进行开发时,应该同时执行所制定的开发计策组合中各个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
具体地,按照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层间挖潜、层间接力和正能量的关联要素对高中深北区进行开发。
层间挖潜的两个关联要素是寻找差动用层和寻找未动用层,其中,寻找差动用层指寻找采出程度小于高中深北区的平均采出程度的小层,寻找未动用层指寻找采出程度为零的小层。
层间接力的两个关联要素是持续纵向调剖和持续导流引效,其中,持续纵向调剖指对于纵向吸水不均匀的小层,持续通过化学剂或机械工具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通过作用于注水井近井地带的高含水层,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持续导流引效指对于无法建立水驱有效驱替系统的低渗储层,依靠压裂或转换驱替方式,实现有效驱替。
正能量的两个关联要素是调驱控负能量和换介补正能量,其中,调驱控负能量指从注水井注入具有调剖和驱油双重作用的物质,实现对优势渗流通道的封堵,转换液流方向;换介补正能量指从注水井注入除水外的驱替介质,转换液流方向。
图4是高中深北区采用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前后的产量统计图,参见图4,在2013年对高中深北区采用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进行开采计策的制定后,在制定出的计策的作用下产量相比2012年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结合2013年和2014年的产量可以看出高中深北区的产量保持稳定,达到了保持稳产的目标。
以下为堡古2新区应用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的过程。
由于堡古2新区为尚未开发的新目标油藏,按层系组建的阶段开发计策的历时顺序选取层系划分开发计策,按井网构建的阶段开发计策的历时顺序选取基础井网开发计策,按能量巧用的阶段开发计策的历时顺序选取天然能量开发计策,得到由层系划分、基础井网和天然能量构成的开发计策组合。
在执行层系划分的开发计策时,要同时执行合理收益定储和类似相邻组合两个关联要素。在执行合理收益定储时,堡古2新区在采用一套层系开发时的极限储量丰度为860000吨/平方千米,根据公式
C0=Cm+Cm/3
计算出合理储量丰度,其中,C0表示合理储量丰度,Cm表示极限储量丰度,得到合理储量丰度应为1150000吨/平方千米。在开发区块的储量丰度超过合理储量丰度但未达到合理储量丰度的两倍时,采用一套层系开发,在开发区块的储量丰度超过合理储量丰度的两倍但未达到合理储量丰度的三倍时,采用两套层系开发,以此类推,在实际执行时可不必严格遵循该倍数关系,当开发区块的储量丰度接近合理储量丰度的N倍时,就可以选择采用N套层系开发,例如堡古2新区的储量丰度为1280000吨/平方千米,相比合理储量丰度1150000吨/平方千米和合理储量丰度的两倍2300000吨/平方千米,更接近合理储量丰度1150000吨/平方千米,因此只采用一套层系开发。
在执行井网构建的开发计策时,要同时执行合理密度定井和泄油半径定距两个关联要素。在执行合理密度定井时,根据公式
D0=(Dm-Ds)/3+Ds
计算出合理密度,其中,D0为合理井网密度,Dm为极限井网密度,Ds为最优井网密度,当建设井网所产生的效益与建设井网的投资相等时的井网密度即为极限井网密度,当建设井网所产生的效益与建设井网的投资的差值最大时的井网密度即为最优井网密度,以油价70美元/桶可得到最优井网密度为6.7口/平方千米,极限井网密度为15.1口/平方千米,根据公式可以得到合理井网密度应为9.5口/平方千米。泄油半径定距指确定的井距应小于泄油半径,结合合理井网密度为9.5口/平方千米,确定合理井距为350m。
在执行能量巧用的开发计策时,要同时执行生产压差合理和天然驱动均衡两个关联要素。由于堡古2新区为挥发性油藏,天然能量弱,为了确保生产压差合理,需要人工补充能量,可以采用注水保压的方式开发,压力应该维持在饱和压力以上。
图5是堡古2新区采用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进行开发后的采出程度和含水率关系图,预计采收率可达到35%,达到了砂岩油藏采收率的较高水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油藏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数据,其中,所述开发数据包括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层段跨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多向受益率、压力保持水平和存水率;
根据所述开发数据分析所述目标油藏的开发历程,判断所述目标油藏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是否存在不协同的状况,所述开发计策组合包括层系组建的开发计策、井网构建的开发计策和能量巧用的开发计策,其中,所述层系组建的开发计策按历时顺序依次包括层系划分、层系细分、层系重组、层间挖潜、平面挖潜和层内挖潜,所述井网构建的开发计策按历时顺序依次包括基础井网、井网加密、井间接力、层间接力和层内接力,所述能量巧用的开发计策按历时顺序依次包括天然能量、补充能量、正能量和超能量;
当所述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存在不协同的状况时,对于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开发计策组合中不协同的开发计策,按照各种开发计策的历时顺序,选择所述不协同的开发计策的下一开发计策,做为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
根据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对目标油藏进行开发,其中每个开发计策均包括两个关联要素,在按照当前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对目标油藏进行开发时,同时执行所制定的开发计策组合中各个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
其中所述层系划分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合理收益定储和类似相邻组合,所述层系细分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基准收益定储和相似相邻组合,所述层系重组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动用程度分类和潜力类似组合,所述层间挖潜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寻找差动用层和寻找未动用层,所述平面挖潜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寻找死油区和寻找滞留区,所述层内挖潜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寻找宏观滞留和寻找微观残留,所述基础井网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合理密度定井和泄油半径定距,所述井网加密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极限密度定井和连通程度定距,所述井间接力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持续增加水井和持续深部调驱,所述层间接力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持续纵向调剖和持续导流引效,所述层内接力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多井互助驱替和单井自助驱替,所述天然能量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生产压差合理和天然驱动均衡,所述补充能量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注水保压驱动和注气保压驱动,所述正能量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调驱控负能量和换介补正能量,所述超能量开发计策的两个关联要素为液驱互溶提效和气驱互溶提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所述目标油藏的上一开发阶段的开发计策组合中是否存在不协同的状况,包括:
根据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以及层段跨度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开发计策是否协同;
根据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以及多向受益率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开发计策是否协同;
根据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以及存水率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开发计策是否协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以及层段跨度确定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开发计策是否协同,包括:
确定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所在的等级;
根据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所在的等级、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所在的等级和层段跨度所在的等级对层系组建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所在的等级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位于所述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位于所述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位于所述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所在的等级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0.4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4~0.7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7~1.0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所在的等级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层段跨度序列,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位于所述层段跨度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位于所述层段跨度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层段跨度位于所述层段跨度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差;
所述根据开发区块的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所在的等级、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所在的等级和层段跨度所在的等级对层系组建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包括:
分别计算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层段跨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
根据未动用差动用储量比例、段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层段跨度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计算层系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
当层系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大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开发计策协同;
当层系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小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层系组建开发计策不协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以及多向受益率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开发计策是否协同包括:
确定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所在的等级;
根据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和多向受益率所在的等级对井网构建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当所述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位于所述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位于所述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位于所述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在85%以上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70%~85%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在70%以下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所在的等级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多向受益率序列,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位于所述多向受益率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位于所述多向受益率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多向受益率位于所述多向受益率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差;
所述根据开发区块的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所在的等级和多向受益率所在的等级对井网构建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包括:
分别计算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多向受益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
根据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和多向受益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计算井网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
当井网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大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开发计策协同;
当井网构建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小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井网构建开发计策不协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以及存水率确定所述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开发计策是否协同包括:
确定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所在的等级;
确定开发区块的存水率所在的等级;
根据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所在的等级、压力保持水平所在的等级和存水率所在的等级对能量巧用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所在的等级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在75%以上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在60%~75%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在60 %以下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所在的等级包括:
根据石油行业标准,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在0.9以上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在0.8~0.9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压力保持水平在0~0.8时,等级为差;
所述确定开发区块的存水率所在的等级包括:
将目标油藏中所有开发区块的存水率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得到存水率序列,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存水率位于所述存水率序列的80%以后时,等级为好,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存水率位于所述存水率序列的50%~80%时,等级为中,当所述开发区块的存水率位于所述存水率序列的前50%时,等级为差;
所述根据开发区块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所在的等级、压力保持水平所在的等级和存水率所在的等级对能量巧用开发计策进行总体评价包括:
分别计算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和存水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
根据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和存水率的开发效果评价得分计算能量巧用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
当能量巧用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大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开发计策协同;
当能量巧用开发计策的总体评价得分小于80时,所述开发区块的上一开发阶段对应的能量巧用开发计策不协同。
CN201610064162.0A 2016-01-29 2016-01-29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 Active CN1070255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64162.0A CN107025507B (zh) 2016-01-29 2016-01-29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64162.0A CN107025507B (zh) 2016-01-29 2016-01-29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5507A CN107025507A (zh) 2017-08-08
CN107025507B true CN107025507B (zh) 2021-06-01

Family

ID=59524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64162.0A Active CN107025507B (zh) 2016-01-29 2016-01-29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255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69334B (zh) * 2017-10-23 2020-08-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砂岩油藏在注水开发中后期的层系重组及开采方法
CN110397436B (zh) * 2019-06-24 2022-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藏调堵可行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39485A1 (fr) * 2009-11-26 2011-06-29 IFP Energies nouvelles Méthode d'exploitation d'un gisement pétrolier par reconstruction de modèle de réservoir
CN102346806A (zh) * 2010-08-06 2012-02-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高含水油田层系重组方案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02473232A (zh) * 2009-08-12 2012-05-23 埃克森美孚上游研究公司 优化井管理策略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3232A (zh) * 2009-08-12 2012-05-23 埃克森美孚上游研究公司 优化井管理策略
EP2339485A1 (fr) * 2009-11-26 2011-06-29 IFP Energies nouvelles Méthode d'exploitation d'un gisement pétrolier par reconstruction de modèle de réservoir
CN102346806A (zh) * 2010-08-06 2012-02-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高含水油田层系重组方案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多井型油藏井网优化方法探讨;龚姚进;《特种油气藏》;20080425;第15卷(第2期);第56页-5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5507A (zh) 2017-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ongxin et 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PetroChina overseas oil and gas field production
RU2439299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фтяной залежи
CN109469478A (zh) 基于改进qfd的高含水期整装油田多级开发潜力评价方法
CN104392091B (zh) 一种气驱开发下的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方法
Ikonnikova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hale gas production forecasting: Empirical studies of Barnett, Fayetteville, Haynesville, and Marcellus Shale plays
CN108197421B (zh) 一种致密气和煤层气联合开发有利区量化评价方法
CN107025507B (zh)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全生命周期开发计策协同组合方法
Sadovenko et al. Actualization of prospects of thermal usage of groundwater of mines during liquidation
Bobojonova Analysi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of oil recovery from fields in Bukhara-Khivinsky region and ways of its implementation
Chen et al. 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a CO2 flooding reservoir under uncertainty
Levanov et al. Concept base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major complex field in Eastern Siberia using flow simulation
CN108561129A (zh) 小断块油藏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快速评价方法
Krasnov et al. Influence of geologic and technological measur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wells during the exploitation of Krasnoleninsky field
Gunter et al. Overcoming the barriers to commercial CO2-EOR in Alberta, Canada
Markov et al. Methodology for Constructing Simplified Reservoir Models for Integrated Asset Models
RU2418155C1 (ru) Способ системной циклической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фтяной залежи на поздней стадии
Eyitayo et al. Novel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produced water volume quantification applicable for beneficial reuse
Levanov et al. Evolution of approaches to oil rims development in terrigenous formations of Eastern Siberia
Wang et al.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elected for Layered Sandstone Reservoir by Creating a System Economic Model
Helmy et al. Reservoir Simulation Modeling With Polymer Injection in Naturally Fractured Carbonate Reservoir
Wilkinson et al. Lessons Learned from Mature Carbonates for Application to Middle East Fields
Grinchenko et al. Development history case of a major oil-gas-condensate field in a new province
Gabdrakhmanova et al. Probability-statistical models to forecast hydraulic fracturing efficiency
CN115081694B (zh) 海上薄互层砂岩油田加密潜力量化评价方法及装置
Buzaev et al. Selective Oil-Field Exploitation System Features with Horizontal Wells Multi-Stage Fracturing of Achimov Deposits in Case AHR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