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77148A -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77148A
CN106977148A CN201710269853.9A CN201710269853A CN106977148A CN 106977148 A CN106977148 A CN 106977148A CN 201710269853 A CN201710269853 A CN 201710269853A CN 106977148 A CN106977148 A CN 1069771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ment
aggregate
recycled concrete
design method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698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77148B (zh
Inventor
蔡旭
吴旷怀
黄文科
谢若奇
祝凤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26985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771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77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7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77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71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1/00Control of flow ratio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矿料级配范围;(2)设置多个水泥和水的用量,分别制备水泥再生集料碎石混合料;(3)采用旋转压实方法对步骤(2)所得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混合料进行成型,以连续10次压实累计高度变化小于1mm为停止标准,得到混合料含水量与密度相关曲线,分析曲线得出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4)在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状态下进行制样,对试样进行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的配比。本发明方法能够更好的模拟半刚性基层施工时材料的受力状态,设计结果能更好地指导现场施工。

Description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泥稳定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尤其是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旧城改造工程中尝试的大量建筑废弃物,这些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难题。近年来我国逐步重视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比如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这有助于节省国家资源。但是,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虽然在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利用方面也出台了诸多政策,编制了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规程。但由于建筑再生混凝土往往涉及结构强度和安全,致使主管部门和技术人员顾虑重重,因此即使在建筑工程领域再生集料以及再生集料混凝土的实际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成功应用案例仍然较少。
而道路工程中一般对材料的强度要求不高,特别是路面基层和垫层等,强度要求只需几个MPa,且涉及到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道路工程中再生集料需求量巨大,因此废弃物再生集料的应用潜力非常大。那么,将建筑废弃物有效利用于道路工程可能是解决建筑垃圾围城、资源再利用的最快速、最简易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开发一种将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用于道路工程中的技术是有必要的。
其次,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设计是基层施工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级配碎石相对目标配合比的偏差是会造成混合料不均匀。因此,做好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是保证路面长龄期、好质量的重要前提。目前水泥稳定碎石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室内成型方式与实际道路受力状态存在一定差异;设计指标和施工检测指标相关性不足;对矿质石料级配的要求没有体现石料本身技术指标的差异性等。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传统的击实设计方法依据道路等级以及所用层位的不同,规定以轻型击实或重型击实的方法测量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传统的重型击实法和振动击实法都是通过对材料直接做功使其逐渐被压实,因此做功的大小、速度快慢势必也影响混合料的各项性能。随着施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现场压实工艺的进步,该试件成型方式已无法用于指导现代化的道路施工。重型击实试验法不能模拟现场压实机理,该实验是通过仪器施加冲击荷载对被压材料进行压实,而现场压实过程中,被压材料除了受到压路机的竖向重力外,还会受到压路机的斜向剪切作用力以及振动等作用力。
第二、传统设计方法中的7d无侧限抗压试验采用了静压法的方式成型试件,试件的体积特征与现场轮碾施工方法存在较大区别,其强度指标难以模拟现场最终压实状态。使用静力压实下试件基本上是呈现悬浮密实结构,集料压碎情况较严重,这么多年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这两种结构的各种性能相差很远。尽然静力压实试件的试验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且应用广泛。
第三、传统的设计方法在开展击实试验和静压试验时,误差较大。在重型击实试验中分多层装料、分层插捣和现场一层压实的情况不符。,此外分层装料质量多少等因素会因试验人员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同一试验人员不同时间所做的试验结果也会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试验重现性差,试验结果较离散,存在不稳定性。
同时,再生集料具有吸水率高、强度较低的特点,采用常规的击实设计方法将导致半刚性材料过高的含水量,使半刚性材料更加容易发生干缩开裂,因此传统的击实成型和静压成型相结合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已不适用于这类材料。随着再生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现时急需一种适用于高吸水率和良好体积稳定特性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设计方法。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该方法能更好的设计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合比,提高试验数据的合理性、准确性,更好的发挥水泥稳定碎石的优越性能,与实际路面结构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矿料级配范围;(2)设置多个水泥和水的用量,分别制备水泥再生集料碎石混合料;(3)采用旋转压实方法对步骤(2)所得水泥再生集料碎石混合料进行成型,以连续10次压实累计高度变化小于1mm为停止标准,得到混合料含水量与密度相关曲线,分析曲线得出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4)在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状态下进行制样,对试样进行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的配比。
本发明以连续10次压实累计高度变化小于1mm为旋转压实成型停止标准,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其主要思想是“在材料达到稳定状态的前提下开展配合比设计”,因为不同集料、不同级配的水稳材料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的压实功是不同的,所以本发明旋转压实设计方法和现有压实方法本质及主要思想是不同的。
从成型原理上看,旋转压实成型是通过模拟行车作用来成型试件,同时对试件施以垂直压力和水平剪切力,从而使得试件的粗集料骨架达到稳定平衡状态,即达到最终密度。采用旋转压实成型的方法设计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可以模拟材料现场的碾压成型过程,与实际状态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并能跟踪混合料在整个压实过程中的密度变化;同时,室内试验结果能指导现场压实施工工艺,提高生产质量。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参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确定矿料级配,如下表所示: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还对再生集料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本申请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确定了不同等级道路对集料的基本性能要求,通过对再生集料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是为了进一步确保再生集料符合道路对集料的基本性能要求。
此外,再生集料包括再生粗集料和再生细集料,再生粗集料指粒径大于4.75mm的粒料,再生细集料指粒径小于4.75mm的粒料;发明人对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底)基层用再生粗集料技术要求进行了测试,如下表:
对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底)基层用再生细集料技术要求进行了测试,如下表: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所述水泥用量的设置过程包括:预估水泥的最佳重量,以最佳重量为中值,按照预定的间隔,最少取3个不同的水泥用量。
更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最少取5个不同的水泥用量。分别按设定的五个水泥用量配制同一种试样、不同水泥用量的再生集料混合料。
优选地,所述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大于3h,所述水泥的终凝时间大于6h且小于10h。所用的水泥应符合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的要求。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所述水的用量的设置过程包括:预估水的最佳重量,将水的最佳重量的101~102%作为水的用量。所用的水应符合规范《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旋转压实成型的参数为:转数为30rpm,旋转压实角为1.25°,压强为0.7MPa,试件直径为150mm,试件高度为198~202mm。成型过程中须观测试件的高度变化,当连续10次压实的高度变化小于1mm时停止压实,脱模,在试件的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测定混合料的含水率,计算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还包括确定现场碾压工艺的步骤,以控制含水量和密度的方式确定现场施工的压实机械和压实次数,使现场混合料材料能够达到设计的密实程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所述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试件达到静压法试件相同的抗压强度时,材料含水率较击实法低;本发明方法能够真实模拟半刚性基层施工时材料的受力状态,利用旋转压实过程中的剪切应力排除试件中多余的水分,使材料的均匀性与现场保持一致,使材料的粗集料骨架达到了设计压实功下的最稳定状态,降低了材料干缩开裂的可能性,有利于更好地指导现场施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试样最大干密度和含水量的关系曲线图;
图2为不同水泥用量下试件高度变化趋势图;
图3为旋转次数与试件含水量相关曲线图;
图4为旋转压实法与击实成型法试件含水量对比图;
图5为旋转次数与试件干密度相关曲线图;
图6为旋转压实法与击实成型法试件干密度对比图;
图7为旋转次数与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相关曲线图;
图8为旋转压实法与击实成型法试件抗压强度对比图;
图9为旋转压实法与击实成型法试件干密度-抗压强度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所述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级配设计:
首先,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中的规定选定矿料合成级配,如表1所示:
表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
2、选定水泥和水的用量
材料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1)水、水泥
所用的水应符合规范《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水泥也应符合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的要求。所用水泥的初凝试件不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小于10h。
(2)再生集料
再生集料应满足表2和表2的要求。其中,再生粗集料指粒径大于4.75mm的粒料,再生细集料指粒径小于4.75mm的粒料。本实施例所用的材料为柳州(鹿寨)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废旧水泥混凝土。我们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做了高速公路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基层用再生粗集料的相关指标如图2所示:
表2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底)基层用再生粗集料技术要求
表3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底)基层用再生细集料技术要求
(3)确定初始水泥剂量
分别按下列五种水泥剂量配制同一种试样、不同水泥剂量的再生集料混合料;
a.做基层用:
中粒式和粗粒式:3%,4%,5%,6%,7%
塑性指数小于12的细粒式:5%,7%,8%,9%,11%
其他细粒式:8%,10%,12%,14%,16%
b.做底基层用:
中粒式和粗粒式:3%,4%,5%,6%,7%
塑性指数小于12的细粒式:4%,5%,6%,7%,9%
其他细粒式:6%,8%,9%,10%,12%
至少应做三个不同水泥剂量再生集料混合料的旋转压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和最大剂量,其他两个剂量再生集料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用内插法确定。
依据集料的吸水率估计初始用水量,以吸水率(%)+水泥用量(%)作为参考依据,间隔2%拟定5个以上用水量,以此得到混合料的含水量-密度曲线。以密度峰值为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对应用水量为最佳含水量。
3、按规范规定的方法制备混合料;
4、采用旋转压实的方法成型试件,转数30rpm,旋转压实角1.25°,压强控制0.7MPa,试件直径150mm,试件高度控制198~202mm。成型过程中须观测试件的高度变化,当连续10次压实的高度变化小于1mm时停止压实;脱模,在试件的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测定混合料的含水率,计算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其中,旋转压实实验包括如下步骤:
(1)材料的准备
我们使用的是Pine公司出产的AFG1旋转压实仪。在试验前应将试验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准备齐全,调试旋转压实仪器,检查其是否能正常运行。材料按照《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进行准备。
首先准备各种集料、水泥和水,我们把现场拉回来的集料进行清洗,洗去其含有的碎渣、尘土等杂质,把清洗好的集料放入烘箱内,按规范烘至温度为105度左右,时间不小于6h;
将烘干的集料放在室温中,等到温度下降。将准备好的各种粗、细集料按照预定的混合料级配配制5~6份,每份试料的干质量约为5~6kg。
(2)按预定含水量制备试件。
将1份试料平铺于金属盘内,将事先计算的该份试料中应加的水量均匀地喷洒在试料上,用小铲将试料充分的拌合都均匀状态,然后装入密闭容器内浸润备用,一般浸润时间不超过24小时。将水泥加到浸润后的材料中,用小铲充分拌合混合料到均匀状态。加有水泥的试料拌合后,应在1h内完成旋转压实试验,拌合后不应超过1h在进行试验。
(3)试验前应清洁模具、模具底座和顶盖,清洁的模具组件对结果至关重要。将准备好的模具组件放在平整的、离仪器较近的地面上。在底座放一个薄纸片,且模具壁和底座涂少量的黄油,有利于脱模。将拌合好的混合料分成4份,按对角的顺序分三次放入模具内,买房1/3用木棒插到。整平其表面并稍加压紧,在顶部放上一张薄纸,盖好顶盖。
(4)按说明打开旋转压实仪,将装好混合料的模具放入仪器内,并固定好,开始试验。
在进行试验时,每压实5次记一次高度,同时关注连续10次试件的高度变化,若累积高度不超过1mm,就停止试验,记录试验在整个压实过程中高度的变化情况。
(5)压实结束后,松开模具顶盖的夹紧把手,旋出并拿出模具顶盖,将成型好的的试件,需进行脱模,完全脱出后,让试件稍稍冷却,拿走试件,揭去垫在试件底部和顶部的纸片。如试样底面略有突出或者孔洞部分,则细心刮平或修补,称其质量。
(7)每组取出代表的试件,用锤头打碎,在试件的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称取烘前质量,装入金属盆内,将金属盘连同混合料一起放入110℃的烘箱中烘干12h,在称取烘后质量,测定混合料的含水率,计算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均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2009)的测定和计算方法进行操作。
5、在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状态下进行制样,对试样进行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的配比:
按照《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中“T 0845-2009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养生试验方法”进行养生。将试件放入塑料袋内,排除袋内空气,扎紧袋口,将包装好的试件放入养护室。标准养生温度为20℃±2℃,标准养生的湿度为≥95%。试件表面应保持一层水膜,并且避免用水直接冲淋。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标准养生龄期为7d,最后一天浸水。在养生最后一天,将试件取出,然后将试件浸泡于20℃±2℃水中,应使水面在试件顶上约2.5cm。
我们根据实验材料类型和一般的工程试验,选择合适的压力机。将已浸水一昼夜的试件从水中取出,用干净抹布洗去试件表面的水分。同样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试件,转数30rpm,旋转压实角1.25°,压强控制0.7MPa,试件直径150mm,试件高度控制198~202mm。进行强度试验时,作为平行试验的最少试件数量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如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大于表中规定的值,则应重做试验,并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如不能降低偏差系数,则应增加试件数量。
表4 最少试件数量
按规范规定的方法养生无侧限试验试件,进行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配合比及用水量。
6、确定现场碾压工艺
以控制含水量和密度的方式确定现场施工的压实机械和压实次数,使现场混合料材料能够达到设计的密实程度。
实施例2
本发明所述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所述方法除了水泥用量的设置个数和实施例1不同外,其他均相同,包括如下步骤:
1、矿物级配确定:
总结出最佳的水泥含量及各集料的配比。加水量适当加大1~2%;我们做了多组水泥用量的试件,现取3个水泥用量为代表;分别为3%、5%、7%。首先确定每种水泥的矿料级配如表5至7所示:
表5 3%水泥用量通过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粒径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规范上线 100 92.4 83.6 75.2 68.1 61.5 44.5 31.0 25.3 18.1 14.9 10.0 6.6
规范中线 100.0 90.5 81.0 73.7 66.3 59.0 42.0 30.5 24.0 17.5 13.7 9.8 6.0
规范下线 100.0 88.6 78.4 72.2 64.5 56.5 39.5 30.0 22.7 16.9 12.5 9.6 5.4
表6 5%水泥用量通过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粒径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规范上线 100.0 91.3 83.8 74.2 69.0 61.3 43.6 31.2 25.6 19.2 14.4 10.2 6.8
规范中线 100.0 90.5 81.0 73.7 66.3 59.0 42.0 30.5 24.0 17.5 13.7 9.8 6.0
规范下线 100.0 89.7 78.2 73.2 63.6 56.7 40.4 29.8 22.4 15.8 13.0 9.4 5.2
表7 7%水泥用量通过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粒径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规范上线 100.0 90.8 84.6 74.9 70.0 62.4 42.6 30.9 26.4 19.1 14.8 11.3 6.9
规范中线 100.0 88.6 78.4 72.2 64.5 56.5 39.5 30.0 22.7 16.9 12.5 9.6 5.4
规范下线 100.0 90.2 77.4 72.5 62.6 55.6 41.4 30.1 21.6 15.9 12.6 8.3 5.1
2、水泥和水用量的确定
水和水泥用量均是根据规范和以往经验取值,我们做了多组试验,取三组水泥和水用量为代表,如表8所示:
表8 水和水泥的含量
步骤3~6中的具体步骤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法中试件的最大干密度-含水量曲线进行了研究分析。如图1所示,图1中共三条曲线,分别代表3%、5%、7%的水泥用量,每条曲线共有5个点,纵坐标为密度,横坐标为对应密度下的含水量,以连续10次压实下试件的高度变化累积不超过1mm为停止压实标准。
由图1可知,3种水泥用量下的再生集料水泥稳定碎石的密度随着用水量的增加首先增大尔后下降,其中3%水泥用量下材料的最大干密度为2.084g/cm3,对应最佳含水量为8.29%;5%水泥用量时材料最大干密度为2.097g/cm3,对应最佳含水量为9.08%;7%水泥用量时材料最大干密度为2.116g/cm3,对应最佳含水量为9.43%。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对本发明试件的旋转压实次数与体积参数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
(1)试件高度
采用AGFC1旋转压实仪旋转压实成型试件(0.7MPa压力下旋转压实120次),并记录不同旋转压实次数下试件高度数据。将试件高度—旋转次数数据制作如图2的曲线。
从图2可看出,随着旋转次数的增加试件高度均减小的趋势。旋转压实仪旋转压实80次之后,试件的高度变化较缓,超过100次后,高度基本稳定,表明采用该级配以及再生集料时,混合料在这种压力(0.7MPa)下旋转压实100次之后试件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100次之后每增加10次的压实材料的高度变化小于1mm,因此对于这种材料可选择旋转压实次数为100次进行设计。
(2)含水量变化
旋转次数与试件含水量相关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压实次数的增加,试件含水率逐渐降低;超过100次后,含水率降低速率趋于缓慢。
旋转压实法与击实成型法试件含水量对比图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击实法得出的最佳含水量,大于旋转压实试验结果。且相同的水泥含量,随着压实次数的增加,试件的含水率下降。
(3)干密度指标
图5为在3%、5%、7%水泥用量情况下做旋转压实试验;该3条曲线表示旋转压实次数与其相应的水泥用量试件的干密度之间关系,它反映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在开始压实阶段从初始状态混合料干密度稳定状态的过程,也就是反映了混合料在施工期间的压实特性和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干密度变化特性。
从图5可以看出:三种水泥含量的试件随着压实次数的增加,试件干密度逐渐增加;超过100次后,干密度基本不变。水泥用量越高,干密度越大。
旋转压实法与击实成型法试件干密度对比图如图6所示;从图6可以看出:击实法(静压法)得出的干密度,对应60~80次旋转压实试验结果,特别是7%的水泥含量更明显。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对本发明试件的旋转压实次数与力学参数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
从图7可以看出:随着压实次数的增加,试件抗压强度逐渐增加;超过100次后,抗压强度基本不变。水泥用量越高,抗压强度越大。
从图8可以看出:静压法得出的抗压强度,对应60次旋转压实试验结果。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试件的抗压强大也增大。
从图9可以看出:若施工以强度控制,过多的用水量将降低材料强度,传统设计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再生材料的性能;以强度控制,传统设计方法用水量较高,更加容易加剧干缩。
综上,从以上旋转次数与试样性能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旋转压实成型的试件达到静压法试件相同的抗压强度时,材料含水率较击实法小。表明旋转压实通过剪切作用,排除了材料内部水不需要的水分,其使材料的均匀性与现场保持一致。同时其颗粒骨架达到了一定压实功下的最稳定状态,该成型方法更加适用于设计吸水率高的材料(尤其是再生集料),同时易于指导现场施工(确定压实工艺)。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矿料级配范围;(2)设置多个水泥和水的用量,分别制备水泥再生集料碎石混合料;(3)采用旋转压实方法对步骤(2)所得水泥再生集料碎石混合料进行成型,以连续10次压实累计高度变化小于1mm为停止标准,得到混合料含水量与密度相关曲线,分析曲线得出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4)在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状态下进行制样,对试样进行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的配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参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确定矿料级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在制备水泥再生集料碎石混合料前,还包括对再生集料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的步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水泥用量的设置过程包括:预估水泥的最佳重量,以最佳重量为中值,按照预定的间隔,最少取3个不同的水泥用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最少取5个不同的水泥用量。
6.如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大于3h,所述水泥的终凝时间大于6h且小于10h。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水的用量的设置过程包括:预估水的最佳重量,将水的最佳重量的101~102%作为水的用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旋转压实成型的参数为:转数为30rpm,旋转压实角为1.25°,压强为0.7MPa,试件直径为150mm,试件高度为198~202mm。
CN201710269853.9A 2017-04-24 2017-04-24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 Active CN1069771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69853.9A CN106977148B (zh) 2017-04-24 2017-04-24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69853.9A CN106977148B (zh) 2017-04-24 2017-04-24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7148A true CN106977148A (zh) 2017-07-25
CN106977148B CN106977148B (zh) 2019-03-29

Family

ID=59343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69853.9A Active CN106977148B (zh) 2017-04-24 2017-04-24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77148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46006A (zh) * 2018-02-07 2018-10-12 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新登分公司 一种确定水泥稳定碎石干缩系数的方法
CN109837814A (zh) * 2019-02-25 2019-06-04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一种软硬石料掺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及其应用
CN111116106A (zh) * 2019-10-25 2020-05-08 湖北理工学院 一种新型复合注浆浆液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12326943A (zh) * 2020-10-30 2021-02-05 山东洁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底基层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12834369A (zh) * 2020-12-30 2021-05-25 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一种确定掺固体废物道路基层材料合理含水率的方法
CN113185165A (zh) * 2021-05-10 2021-07-30 山东大学 一种含废砖细集料的水泥稳定再生碎石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IT202000031412A1 (it) * 2020-12-18 2022-06-18 TESIS srl Procedimento per la progettazione di miscele cementizie con aggregati riciclati
CN114905623A (zh) * 2021-10-21 2022-08-16 苏州中恒通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水泥稳定碎石拌合工艺
CN115925342A (zh) * 2022-12-28 2023-04-07 福建省交通科研院有限公司 路面旧水泥混凝土就地破碎再生水稳层配合比优化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9645A (zh) * 2010-09-20 2011-04-20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一种基于振动成型的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5974100A (zh) * 2016-06-03 2016-09-28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水泥稳定碎石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
CN106257267A (zh) * 2016-06-12 2016-12-28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采用静压法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
CN106431145A (zh) * 2016-10-08 2017-02-22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9645A (zh) * 2010-09-20 2011-04-20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一种基于振动成型的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5974100A (zh) * 2016-06-03 2016-09-28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水泥稳定碎石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
CN106257267A (zh) * 2016-06-12 2016-12-28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采用静压法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
CN106431145A (zh) * 2016-10-08 2017-02-22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祝凤丹等: "水泥稳定碎石基于旋转压实的压实次数与相关参数的研究", 《广东建材》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46006A (zh) * 2018-02-07 2018-10-12 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新登分公司 一种确定水泥稳定碎石干缩系数的方法
CN109837814A (zh) * 2019-02-25 2019-06-04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一种软硬石料掺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及其应用
CN111116106A (zh) * 2019-10-25 2020-05-08 湖北理工学院 一种新型复合注浆浆液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12326943A (zh) * 2020-10-30 2021-02-05 山东洁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底基层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IT202000031412A1 (it) * 2020-12-18 2022-06-18 TESIS srl Procedimento per la progettazione di miscele cementizie con aggregati riciclati
CN112834369A (zh) * 2020-12-30 2021-05-25 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一种确定掺固体废物道路基层材料合理含水率的方法
CN113185165A (zh) * 2021-05-10 2021-07-30 山东大学 一种含废砖细集料的水泥稳定再生碎石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13185165B (zh) * 2021-05-10 2022-08-16 山东大学 一种含废砖细集料的水泥稳定再生碎石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14905623A (zh) * 2021-10-21 2022-08-16 苏州中恒通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水泥稳定碎石拌合工艺
CN115925342A (zh) * 2022-12-28 2023-04-07 福建省交通科研院有限公司 路面旧水泥混凝土就地破碎再生水稳层配合比优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7148B (zh) 2019-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77148B (zh) 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碎石配比设计方法
AlShareedah et al. Pervious concrete mixture optimization,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avement design: A review
Lopez et al. Eco-efficient concretes: impact of the use of white ceramic powder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AU2009101336A4 (en) Cold-recycling emulsified asphalt mixture and method for pavement reconstruction
Courard et al. Use of concrete road recycled aggregates for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CN102503258B (zh) 一种高强度、低裂度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6665B (zh) 一种准确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制备方法
Li et al. Effect of cement on the strength and microcos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recycled mixtures using foamed asphalt
Lu et al. Resilient and permanent deformation behaviors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s in unbound pavement base and subbase applications
JP2016065417A (ja) 現場打ちポーラスコンクリートの品質管理方法
CN106738205A (zh) 一种基于振动试验的水泥稳定破碎砾石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8505409B (zh) 固化泥浆土与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复合无机料及其成型方法
CN107188525A (zh) 一种建筑垃圾与河砂生产的路基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Cai et al. A novel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clogging resistance of pervious concrete
CN101736675A (zh) 破损路面冷再生上基层成型方法及冷再生材料组合结构
Blankenagel et al. Laboratory characterization of recycled concrete for use as pavement base material
CN105865871A (zh) 一种沥青混合料标准试件模拟施工态碾压成型方法及设备
Grilli et al. Field behaviour of cold-recycled asphalt mixtures for binder courses
Harber Applicability of no-fines concrete as a road pavement
CN106969955A (zh) 复合砂浆贯入式路面基层混合料无侧限抗压试件制作方法
Jiang et al. Effects of cement content, curing period, gradation, and compaction degree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ement-stabilized crushed gravel produced via vertical vibration test method
Gao et al. Experiment and Analysis of Antierosion Performance of Semirigid Base Surface
Oluwasola et al. Effect of Steel Slag on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Lateritic Soil
Bonicelli et al. Evaluating the incidence of mix design parameters and compac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pervious concrete mixtures for urban pavements: a statistical approach
Zhuge Comparison the performance of recycled and quarry aggregate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permeable concre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