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58229A -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 Google Patents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58229A
CN106958229A CN201710136215.XA CN201710136215A CN106958229A CN 106958229 A CN106958229 A CN 106958229A CN 201710136215 A CN201710136215 A CN 201710136215A CN 106958229 A CN106958229 A CN 106958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nal
floodwaters
mountain torrents
settlement
drai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362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杰
王建鹏
王凯
吕涛
王鄂豫
赵栎
张晓平
次仁占堆
郭诗雄
张俊
确巴
肖长伟
朗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3621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58229A/zh
Publication of CN106958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582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5/00Artificial water canals, e.g. irrigation cana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它包括沿山洪流向依次布置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拦山洪导沙砍带(2)、排洪渠喇叭口段(3)、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河道护岸段(5);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顺着峡谷出口(1.1)布置;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2)位于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的下缘和安置区(2.1)交界处,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2)与山洪流向垂直并顺势导向排洪渠喇叭口段(3);它克服了开垦的耕地大面积侵占了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范围,甚至直接与山洪峡谷出口相接的缺点,具有尽可能对自然河势减少扰动、顺势而为的优点。

Description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水利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背景技术
择水而憩,是人类顺应自然的选项。但沿江、沿湖存在着季节性洪水上涨泛滥的威胁,也广泛面临着河流上游冲沟受集中降水引起山区性洪水冲毁的破坏患忧。
需要治理的江洪、河洪沿水地域一般人口稠密,区域经济发达,设施重要、密集,受到了重点保护,其防洪工程规模大,受保护对象十分重要性,历来是主管专业部门研究关注的重点,工程措施相对完备。防山洪工程规模较小、分散,受关注程度也相对薄弱,虽防山洪工程随处可见、形式各异,但工程措施单一,缺乏整体性协调配合,局部区段极易受到山洪冲毁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被破坏了的防山洪设施也是数不胜数,防山洪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强重视、系统归纳和深入研究。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迁建规模相对有限,后续建设的安置区多位于河流冲沟两岸台地后缘或者冲沟出口过渡处布置,区位荒野、分散、偏僻,属与总体工程同期开发的新区,存在着直接面对洪水及次生灾害的不利影响,其中局部山洪灾害尤为突出。如何处理好防山洪问题?移民生命财产安全何以保障?直接关系到移民心态平稳过渡,维护社会安定大局,是可持续发展移民安置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安置区工程前期试点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是开垦的耕地大面积侵占了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范围(图中的M点的沿线为原安置区2.1的起始线),甚至直接与山洪峡谷出口相接,试点当年遭遇一场常年洪水致使大部分已开垦耕地田埂冲毁殆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的: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它包括沿山洪流向依次布置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拦山洪导沙砍带、排洪渠喇叭口段、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河道护岸段;
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顺着峡谷出口布置;
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位于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的下缘和安置区交界处,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与山洪流向垂直并顺势导向排洪渠喇叭口段;
山洪穿过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直至拦山洪导沙砍带,随着所述的山洪引入至排洪渠喇叭口段内,所述的山洪穿过垦植线进入安置区;
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包括沿山洪流向的两侧布置的重力式浆砌石护岸、铅丝石笼跌水设施和下潜铅丝石笼护脚;所述的铅丝石笼跌水设施位于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的水流集中处,在所述的重力式浆砌石护岸的外脚铺设有下潜铅丝石笼护脚;
所述的山洪经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和垦植线后流入至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所述的山洪经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顺地势通过所述的安置区后,通过河道护岸段回归至原河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采用渐变形式结构布置,所述的排洪渠喇叭段的宽度由起始宽度200-250米之间逐步过渡至下游排洪渠的宽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铅丝石笼跌水设施采用0.5米厚铅丝石笼跌水保护面结构;所述的重力式浆砌石护岸基础埋深不小于1.5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包括排洪渠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0米宽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渠底和横向漫水桥;所述的下潜铅丝石笼护脚位于排洪渠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迎水面外脚;在所述的排洪渠两侧的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之间和30米宽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渠底上搭设有横向漫水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排洪渠内的流速满足:V不淤<V设计<V不冲,即排洪渠设计流速V设计大于渠道允许不淤流速V不淤,同时小于渠道允许不冲流速V不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顺着峡谷出口由上至下依次布置有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拦山洪导沙砍带和垦植线;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上缘线与拦山洪导沙砍带相距500米-700米之间,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与所述的垦植线之间相距50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上缘线与下缘线之间的距离为500-700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排洪渠有三条,每条所述的排洪渠位于集中安置居民点的一侧并铺设在所述的安置区上。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①、对安置区防山洪工程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研究,针对着山区性冲沟河流现状特点,采用“基本维持冲沟峡谷出口以下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现状,进行水土保持和防洪工程综合治理。②、导洪防护为主,上游自然消能、集中堆积,下游束流、冲沙等工程措施”的整体性开发思路,改变了“上游冲、中泛滥、下漫流”的不利现状,形成了“上水土保持、下束流冲淤”的有利防洪态势,作到尽可能对自然河势减少扰动、顺势而为,是制定防洪总体布置方案关键所在,确保了安置区具备抵御不高于十年一遇的山洪危害,当遭遇二十年一遇山洪时重要的基础设施不会破坏。③、坚决摈弃了全面铺开、贪多求大的旧有做法,尤其充分认识了大面积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作用及其不可或缺性,对整个防山洪工程能否成功至关重要,是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型案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布置图。
图中: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峡谷出口1.1、拦山洪导沙砍带2、安置区2.1、垦植线2.2、集中安置居民点2.3、排洪渠喇叭口段3、重力式浆砌石护岸3.1、铅丝石笼跌水设施3.2、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排洪渠3.4、横向漫水桥3.5、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排洪渠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4.1、30米宽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渠底4.2、河道护岸段5、原河道漫流扩散段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本技术方案对出峡谷出口时山洪流速3.17m/s,采用伊兹巴什公式分析计算(块石稳定系数取0.9,容重2.65t/m3),可将直径380mm、重78.3kg的石块冲出峡谷出口,带入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通过对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的改造,使其成为草林水土保持防护过渡带,受其消能防冲作用使山洪速度逐步下降,也增加了该区域承纳大粒径碎屑体堆积容量,同时大量下渗使用洪峰流量也有所减小,使下泄洪峰推移质主要以泥砂为主。如果取消该区域的设置,安置区面积或许翻倍,但是一旦遭遇平常年份山洪灾害,山洪挟持的大量石块将迅速阻塞排洪渠,洪水将漫过渠槽,直接冲向安置区2.1,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时,取消峡谷出口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将使每年山洪带来的流沙无处堆积,势必将向下游延伸,下游拟建的安置区2.1势必出现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甚至下游老村庄也难免遭受流沙之苦。另外,通过对草林水土保持防护过渡带的设置,其特有的水平保持功能将持续发挥,不仅发挥着重要的水土保持屏障作用,也起着改善安置区土地开发整理水土保持、护田增产、安居逸苑等社会公益作用。
参照图1所示: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它包括沿山洪流向依次布置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拦山洪导沙砍带2、排洪渠喇叭口段3、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河道护岸段5;
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顺着峡谷出口1.1布置,
山洪经过峡谷出口1.1时,因水流扩散、流速下降,峡谷出口1.1处将堆积大量的山洪碎屑物,自然形成了特有的峡谷出口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经粗糙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消能作用后洪水流速逐渐降低,大粒径碎屑体明显减少,地表径流量随着沿程下渗也逐步减少。工程通过对峡谷出口1.1以下到下游垦植线2.2以上区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进行种草、种树水土保持过渡措施,配合局部的人工谷坊、拦沙铅丝石笼、土工构筑圈等,形成草林水土保持防护过渡带,基本维持该功能区的天然状况,使原堆积能力基本冲淤平衡或加强,仍然起着对山洪消能、自然堆积、快速下渗等作用,使洪水流速和含泥沙量进一步减小、减少,平顺下泄。
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2位于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的下缘和安置区2.1交界处,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2与山洪流向基本垂直并顺势导向山洪泓(基本垂直)(拦山洪导沙砍带2:为了在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下游进行移民集中安置区土地开发,于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下缘线和安置区交界处采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土墙结构,直接横向拦导安置区上游山洪,并收集经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下泄的散股水流,顺势导向排洪渠喇叭口段3,且防护安置区受两侧端冲沟顺向的山洪危害,兼顾拦横向及顺向山洪和导山洪泥沙功能的地带称为拦山洪导沙坎带);
所述的山洪穿过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直至拦山洪导沙砍带2,随着所述的山洪引入至排洪渠喇叭口段3内,所述的山洪穿过垦植线2.2进入安置区2.1(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为山区冲沟发生季节性洪水时,将携带大量的碎屑物质通过峡谷出口后,山洪扩散、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区域,其表面凹凸粗糙、体积较大、坡度较小且渗透力强,使山洪进一步减速消能,加速了碎屑体堆积,这种由冲积物和洪积物组成的扇形地,并使山洪进一步减速消能的区域就是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
拦山洪导沙砍带2是直接抵御山洪的关键防线,拦山洪导沙砍带2位于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下缘与安置区2.1交界的处,即整体性冲洪积扇堆积下缘停止线附近,一般采取重力式浆砌石、干砌石或铅丝石笼结构,横向(与主泓流向基本垂直)收集经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的散股水流,并顺势导向山洪主泓,引入排洪渠喇叭段3,或者顺向(与主泓流向相同)由安置区2.1两侧溪沟导向下游。
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3(排洪渠喇叭口段3:横向拦山洪导沙坎带将山洪顺势导入下游排洪渠3.4,其间设置排洪渠喇叭口段3,是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和原河道漫流区之间的过渡地带,此处水流集中、紊乱,坡陡、流急,故此,此区设置有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挡土墙迎水侧外脚埋设下潜铅丝石笼护脚设施和跌水设施,跌水表层设置铅丝石笼保护面,防止急流冲刷破坏)包括沿山洪流向的两侧布置的重力式浆砌石护岸3.1、铅丝石笼跌水设施3.2(铅丝石笼跌水设施3.2:当水流通过地面坡度过陡的地带时,常见的工程措施是将落差适当集中,并在处修建连接设施跌水,考虑到急流对跌水结构的破坏,加装了铅丝石笼保护网面,由此跌水结构及铅丝制保护网组成的设施称为铅丝石笼跌水设施)和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浆砌石护岸基础建于软基础之上,其迎水面外脚易被急流冲蚀破坏,常常因此使护岸刚性结构整体失稳、破坏,故此需要对浆砌石护岸外脚基础进行重点保护,以铅丝石笼包裹护岸外脚基础免受急流直接冲刷,同时,为不影响过水断面,铅丝石笼下潜埋置于渠底地面以下);
所述的铅丝石笼跌水设施3.2位于排洪渠喇叭口段3最集中水流处,在所述的重力式浆砌石护岸3.1的外脚铺设有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山洪流向)。
山洪主泓经拦导进入排洪渠喇叭段3,是山洪水流单宽流量最集中、流速最大的区段,需要加强防局部冲淘破坏,必要时设置整体性铅丝石笼跌水设施3.2,设置渐变式喇叭口段3,排洪渠喇叭口段3起始宽度,由200-250m逐步过渡至下游排洪渠3.4设计宽度,并加大重力式浆砌石护岸3.1基础埋深至少不小于1.5m,必要时设置2m宽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或间隔布置铅丝石笼护底。
所述的山洪经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3后流入至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山洪通过排洪渠喇叭口段3后,地势逐渐平坦,河势进入原河道漫流扩散区段,山洪所携带的细颗粒推移质开始沿程淤积,为有效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供集中安置区使用,需要进行排洪渠3.4建设,既大大收窄了有效过流区宽度,同时集中水流加大冲淤拉沙下泄能力,即为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使大面积滩涂的原河道漫流区得以充分、安稳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主要包括: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包括两岸浆砌石挡土墙护岸4.1、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30米宽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渠底4.2和横向漫水桥3.5等),
该区域因地势逐渐平坦,河势进入漫流扩散区段,山洪所携带的推移质开始沿程淤积,为有效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供安置区使用,需要进行排洪渠3.4建设,洪水经排洪渠喇叭口段3后,经垦植线2.2的过渡带,进入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收缩比一般按1∶50—1∶40(各排洪渠横向累计宽度/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横向宽度)考虑,主要设施包括排洪渠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4.1(或铅丝石笼、干砌石体)、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30米宽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渠底4.2和横向漫水桥3.5(或交通过水路),既大大收窄了有效过流区宽度,同时集中水流加大冲淤拉沙下泄能力,使大面积滩涂的原河道漫流区5.1得以持续利用、全面开发。
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过宽、过窄皆存在不利影响,按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横向冲收缩比1∶50—1∶40考虑,防止渠道内过快淤积,基本满足平面顺畅,渠道两岸护岸顶高一致,渠道底以挖方为主,施工清基满足设计要求,加强排洪渠护岸基础埋深不小于1m,按计算冲刷深度以下不小于0.5m取值,对局部易受集中水流冲刷的部位进行下潜铅丝石笼护脚,并在与道路交叉处设置过水路段,确保无洪水下泄时排洪渠两侧交通畅通。
所述的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顺地势通过所述的安置区2.1后,所述的山洪进入河道护岸段5后回归至原河道。
山洪通过综合整治后的安置区2.1后(原河道漫流扩散段5.1),河流将回归原河道,为防止因上游河道整治可能引起下游局部河岸受到的不利影响,需要对原河道进行护岸处理,主要设施包括铅丝石笼贴坡护岸、撇洪堤、局部抛石等,控制不增加河道下游老村庄(图中的N点)遭受洪水威胁的程度。
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3采用渐变形式结构布置,所述的排洪渠喇叭进口段3的宽度由起始宽度200米-250米之间逐步过渡至下游排洪渠3.4的宽度。
所述的铅丝石笼跌水设施3.2为0.5米厚铅丝石笼跌水保护面;所述的重力式浆砌石护岸3.1基础埋深不小于1.5米;渠底横向布设下潜整体式或下潜分段式铅丝石笼防冲,从而改善排洪渠喇叭进口段3水流条件,尤其严防集中水流对其局部基础的破坏,并留足后期局部抢险的余地。
所述的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包括排洪渠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4.1、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30米宽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渠底4.2和横向漫水桥3.5;所述的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位于排洪渠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4.1迎水面外脚;在所述的排洪渠3.4两侧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4.1之间和30米宽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渠底4.2之上搭设有横向漫水桥3.5。
当洪水经过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3时流速为1.52~2.9m/s,局部可裹挟直径约190mm、重约9kg的石块及较粗颗粒,造成上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河床及农田漫流淤积的不利泄洪自然态势,因此,必须将设置排洪渠下泄洪水,作到排洪渠3.4设计流速V设计大于渠道允许不淤流速V不淤,同时小于渠道允许不冲流速V不冲,即:V不淤<V设计<V不冲,采取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方式,以此对山洪下游漫流泛滥区;即原河道漫流扩散区段5.1(原河道漫流扩散段5.1: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以下,地势较为平坦,地势开阔,山洪至此流速下降,泥沙淤积严重,河势摆动无常,四处漫流、横溢,形成了地域开阔的原河道下游漫流区)
进行综合治理,使山洪不再肆意摆动,流沙无常的不利局面得以彻底的控制,对下游老村庄及沿线基础设也同样起到了保护作用,安置区2.1及周边村落都从中受益。随着对山洪灾害的综合治理,有效地减少山洪成灾发生的机率,凝聚了安置区2.1民心,民生投入及基础设施配套持续加大,为移民安稳致富、长久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顺着峡谷出口1.1由上至下依次布置有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拦山洪导沙砍带2和垦植线2.2;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上缘线(图中A点沿线为上缘线)与拦山洪导沙砍带2相距500米-700米之间,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2(即图中的B点的沿线)与所述的垦植线2.2(垦植线2.2: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下缘线以下,或河流常年水位以上,最大可开荒利用,进行农垦种植,用以集中安置建设征地移民,其上(下)缘线即为垦植线)之间相距50米。(B点的沿线也是拦山洪导沙砍带2的下缘线)
进行拦山洪导沙砍带2布置时,宜沿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下缘线附近布置,以避免减少冲洪积扇堆积区1的范围,采取铅丝石笼、浆砌石或干砌石结构,坎高1.5m以上,做好坎基础处理,一般情况下至少保证1m的基础埋深,降低拦山洪导沙砍带2局部被山洪直接冲毁或坎前堆积淤满、失效的可能性。
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上缘线与下缘线之间的距离为500-700米;所述的排洪渠3.4有三条,每条所述的排洪渠3.4位于安置区2.1的一侧并铺设在安置区2.1的三条原主冲沟上。
上述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Claims (8)

1.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沿山洪流向依次布置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拦山洪导沙砍带(2)、排洪渠喇叭口段(3)、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河道护岸段(5);
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顺着峡谷出口(1.1)布置;
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2)位于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的下缘和安置区(2.1)交界处,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2)与山洪流向垂直并顺势导向排洪渠喇叭口段(3);
山洪穿过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直至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2),随着山洪引入至排洪渠喇叭口段(3)内,山洪穿过垦植线(2.2)进入所述的安置区(2.1);
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3)包括沿山洪流向的两侧布置的重力式浆砌石护岸(3.1)、铅丝石笼跌水设施(3.2)和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所述的铅丝石笼跌水设施(3.2)位于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3)的水流集中处,在所述的重力式浆砌石护岸(3.1)的外脚铺设有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
山洪经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3)和垦植线(2.2)后流入至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山洪经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顺地势通过所述的安置区(2.1)后,通过河道护岸段(5)回归至原河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洪渠喇叭口段(3)采用渐变形式结构布置,所述的排洪渠喇叭段(3)的宽度由起始宽度200-250米之间逐步过渡至下游排洪渠(3.4)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铅丝石笼跌水设施(3.2)采用0.5米厚铅丝石笼跌水保护面结构;所述的重力式浆砌石护岸(3.1)基础埋深不小于1.5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4)包括排洪渠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4.1)、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30米宽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渠底(4.2)和横向漫水桥(3.5);所述的下潜铅丝石笼护脚(3.3)位于排洪渠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4.1)迎水面外脚;在所述的排洪渠(3.4)两侧的浆砌石体结构挡土墙护岸(4.1)之间和30米宽排洪渠束流冲淤拉沙段渠底(4.2)上搭设有横向漫水桥(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排洪渠(3.4)内的流速满足:V不淤<V设计<V不冲,即排洪渠设计流速V设计大于渠道允许不淤流速V不淤,同时小于渠道允许不冲流速V不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其特征在于:顺着峡谷出口(1.1)由上至下依次布置有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拦山洪导沙砍带(2)和垦植线(2.2);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上缘线与拦山洪导沙砍带(2)相距500米-700米之间,所述的拦山洪导沙砍带(2)与所述的垦植线(2.2)之间相距50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洪积扇消能堆积区(1)上缘线与下缘线之间的距离为500-700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洪渠(3.4)有三条,每条所述的排洪渠(3.4)位于集中安置居民点(2.3)的一侧并铺设在所述的安置区(2.1)上。
CN201710136215.XA 2017-03-09 2017-03-09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Pending CN1069582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36215.XA CN106958229A (zh) 2017-03-09 2017-03-09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36215.XA CN106958229A (zh) 2017-03-09 2017-03-09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58229A true CN106958229A (zh) 2017-07-18

Family

ID=59470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36215.XA Pending CN106958229A (zh) 2017-03-09 2017-03-09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58229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26038U (zh) * 2009-09-30 2010-07-14 广州市设计院 跌水沉砂式综合消力池
CN102995601A (zh) * 2012-11-19 2013-03-27 陕西煤业化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强冲刷堤岸市政防洪综合工程施工工艺
CN206680956U (zh) * 2017-03-09 2017-11-28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26038U (zh) * 2009-09-30 2010-07-14 广州市设计院 跌水沉砂式综合消力池
CN102995601A (zh) * 2012-11-19 2013-03-27 陕西煤业化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强冲刷堤岸市政防洪综合工程施工工艺
CN206680956U (zh) * 2017-03-09 2017-11-28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晓平等: "拉洛工程建设征地集中安置区防洪工程设计研究", 《中国水利》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ker Stream-channel response to floods, with examples from central Texas
Mishra et 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CN105220731A (zh) 一种新型山坡雨水收集系统及山洪、泥石流防治方法
CN102108690A (zh) 一种泥石流沟谷生态工程泥沙拦固方法及其应用
CN105696514B (zh) 多级自溃封闭式渠首工程
CN206680956U (zh)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CN206428602U (zh) 防止淤泥堵塞和水土流失的路基两侧浅层水连通结构
CN102002927B (zh) 一种复式泥石流排导槽
CN205205916U (zh) 一种水库泥沙沉积区水系改造系统
CN209482259U (zh) 一种过水景观土坝结构
CN106958229A (zh) 水利工程建设征地外迁移民集中安置区防山洪工程布置
CN205576835U (zh) 土工合成材料防护的多级自溃土质分洪堤坝
CN104912027B (zh) 一种缓解山区河流干支流交汇区泥沙淤堵的方法
CN205804270U (zh) 多级自溃封闭式渠首工程
CN208235679U (zh) 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
Moayedi et al. 23 Years Water Level Monitoring through Earthfill Dam (Case Study)
CN105625259B (zh) 土工合成材料防护的多级自溃土质分洪堤坝
CN215888097U (zh) 防洪防护堤坝
CN106758626A (zh) 一种季冻区湿地填方路基两侧浅层水连通结构
El Gayar Impact assessment on water harvesting and valley dams
Zhou et al. Pan Jixun and the Ancient Governance Pla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erson et al. Risk assessment of success dam, California: flood related potential failure modes
Chen et al. Design of Open Check Da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CN207392124U (zh) 一种生态环保丁坝结构
El-Sayed et al. Role of the 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 on morphological changes, environmental and hydro-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Nile Valle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