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2461B - 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912461B CN106912461B CN201710129479.2A CN201710129479A CN106912461B CN 106912461 B CN106912461 B CN 106912461B CN 201710129479 A CN201710129479 A CN 201710129479A CN 106912461 B CN106912461 B CN 1069124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te
- dam
- termites
- area
-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20—Poisoning, narcotising, or burning insects
- A01M1/2022—Poisoning or narcotising insects by vaporising an insecticid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 A01M1/026—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combined with devices for monitoring insect presence, e.g. termit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 A01M1/04—Attracting insects by using illumination or colou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20—Poisoning, narcotising, or burning insects
- A01M1/2005—Poisoning insects using bait st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22—Killing insects by electric means
- A01M1/226—Killing insects by electric means by using waves, fields or rays, e.g. sound waves, microwaves, electric waves, magnetic fields, light ray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属于白蚁防治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a.将堤坝白蚁危害综合防治区分成四个不同的等级:分别为禁止区、严控区、控制区和缓冲区;b.对上述区域需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本方法通过技术对比分析,采用监测控制方法、喷粉法、白蚁光控技术和饵剂诱杀法作为电站白蚁预防和治理的优选方法,根据不同环境、不同白蚁种类和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分别组合监控、光控、诱杀等技术手段进行白蚁综合治理,可对白蚁进行区域性控制或种群灭绝,达到区域性长效控制之目的,实现1十1>2。这样的白蚁综合治理符合“环保、经济、高效”的项目要求,实现科学治蚁、绿色治蚁、高效治蚁之目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白蚁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白蚁种类较多的国家,目前已记录有4科44属476种。白蚁危害广泛涉及房屋建筑、水库堤坝、园林绿化、农林作物、交通设施、通讯电缆、室内物品等许多方面,给国民经济及个人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我国,白蚁给水利水电工程带来的危害也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因白蚁危害而垮坝的水库多达500余座,因此防治白蚁的研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对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土石坝白蚁危害的防治,主要采用人工挖巢、毒土灌浆、烟剂熏杀、喷粉药杀和诱杀等方法。这些方法中有些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如人工挖巢会影响大坝强度,毒土灌浆会造成水体污染等。特别是以前大量使用残留期长的有机氯类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巨大。
2003年5月17日我国政府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签署了旨在控制和消除POPs污染和影响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为了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义务,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已全面禁止氯丹和灭蚁灵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使用。为了有效地解决氯丹和灭蚁灵禁用后我国白蚁防治技术的转型升级,我国政府和世界环境基金组织合作,在我国有关省份实施了“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在示范项目执行期间,有关部门组织全国白蚁防治科研力量,对安全、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白蚁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十年时间里,白蚁防治单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由于业内对白蚁的生物生态特性及虫害综合治理的理念认识程度的不同,土石坝白蚁防治工作仍处在单项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层面,如何把单项白蚁防治技术进行科学组合,创新运用,实现1+1>2的研究和应用案例缺乏,化学防治和“头痛医头”的防治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致使土石坝的白蚁防治工作处于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提到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
本发明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土石坝白蚁危害综合防治区分成四个不同的等级:分别为禁止区、严控区、控制区和缓冲区;
所述禁止区:以确保大坝安全运行为原则,将大坝上下游坝面列为禁止区;
所述严控区:包括大坝枢纽区,土料场,业主营地,横向以禁止区为界向左延伸5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范围内的左岸坝肩,以及横向以禁止区为界向右边延伸5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范围内的右岸坝肩;
所述控制区:与严控区接壤的左岸坝肩和右岸坝肩,左岸坝肩横向以严控区为界向左延伸500m~8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800m的范围,右岸坝肩横向以严控区为界向右延伸500m~8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800m的范围;
所述缓冲区:与控制区接壤的左岸坝肩和右岸坝肩,左岸坝肩横向以控制区为界向左延伸800m~10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800m~1000m的范围,右岸坝肩横向以控制区为界向右延伸800m~10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800m~1000m的范围;
步骤b.对上述区域需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所述禁止区采用监控喷粉方法;
所述严控区和控制区采用监控喷粉方法、见蚁喷粉方法、饵剂诱杀方法;
所述缓冲区采用白蚁光控方法。
所述监控喷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监测装置的安装:在禁止区、严控区和控制区安装监测装置;相邻监测装置间相距3-10m 3米;每套监测装置总喷粉剂量为8~10g;
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或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
所述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包括第一顶盖、第一壳体、第一芯轴、第一底座和外罩;所述第一壳体上端与第一顶盖螺纹连接,下端与第一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中空设置,且第一壳体侧壁开设有过道槽;所述第一芯轴安装于第一壳体的中轴位置,且第一芯轴中空设置;所述第一芯轴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顶盖中部开设有与第一芯轴的中空结构相连通的加料孔;所述第一顶盖设置有金属探测片;装配好的第一壳体、第一芯轴和第一底座整体安装于外罩内部;所述外罩底部呈锥形;外罩侧壁呈网状结构;
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的高度不得低于20厘米, 第一芯轴内置饵料的总体积不得少于300立方厘米,饵料的块数不得少于6块;将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埋于地表下;
所述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包括第二顶盖、第二壳体、第二芯轴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壳体上端与第二顶盖螺纹连接,下端与第二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中空设置,且第二壳体侧壁开设有过道槽;所述第二芯轴安装于第二壳体的中轴位置,且第二芯轴中空设置;所述第二芯轴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顶盖中部开设有与第二芯轴的中空结构相连通的加料孔;所述第二顶盖设置有金属探测片;
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的体积不得小于14cm×8cm×4cm,内置饵料的总体积不得少于300立方厘米,饵料的块数不得少于6块;将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固定于地表上部;
步骤2):检查维护:每月检查维护1次;检查维护中,发现饵料被食空及时更换新饵料;发现装置中白蚁数量200头以上进行喷粉处理,每个装置平均处理喷粉量为8g;喷粉处理适用的杀白蚁粉剂为0.5%氟虫腈粉剂。
所述见蚁喷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白蚁活动区域见有白蚁活动迹象的地点铺洒杀白蚁粉剂;本方法适用的杀白蚁粉剂为0.5%氟虫腈粉剂;根据实际开展,杀白蚁粉剂的使用量控制在1.0Kg/1000m2内。
所述饵剂诱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投放:将白蚁活动区域见有白蚁活动迹象的地点设为投置点,并在投置点投放白蚁饵包,首次投放按9㎡/包;后续投放按25㎡/包;
步骤2)检查:间隔15至25天检查一次,发现白蚁取食完的饵剂,即在相同地点补充投放。
步骤3)诱集率计算:诱集率=发现白蚁取食的投置点个数/投置点个数×100%。
所述白蚁光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诱蚁灯的设置:根据对白蚁有翅成虫大规模分飞情况的观察,结合各区块的环境状况与白蚁群体分布的密度,按照50—100m的间距,对诱蚁灯进行设置与安装;
所述诱蚁灯,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板支架、杀虫灯、灯杆、灯杆基架和蓄电池;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安装于太阳能板支架,且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线路连接;所述太阳能板支架固定安装于灯杆上端;所述杀虫灯安装于灯杆,且杀虫灯与蓄电池线路连接;所述灯杆竖立设置,且灯杆底部固定安装于灯杆基架;所述蓄电池放置于灯杆基架内部;
所述杀虫灯采用金属卤化灯,且杀虫灯安装有集虫袋;所述杀虫灯的光波区间为320nm—500nm;
步骤2)效果评估:在每次白蚁分飞后统计记录各诱蚁灯集虫袋中有翅繁殖蚁数量,并统计诱捕到的有翅繁殖蚁总数;灯诱比率=发现有翅繁殖蚁的引诱灯数量/安装的引诱灯数量×1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首先厘清了危害土石坝的白蚁原由,为綜合防治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
据对众多土石坝的调查、观察和处理蚁患过程的现场分析,土石坝产生白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坝基基础内本已存在的白蚁隐患。
建坝时利用原生山土作坝体,坝底、坝头清基时没有清除潜伏深土里的白蚁群体,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小水库更甚。生产上由于清基不彻底造成的这种蚁患,蚁巢入土深,危害早,隐患严重,往往大坝发生早期漏水,处理也较困难,对大坝安全威胁很大。
(2) 有翅繁殖蚁的分飞侵入。
分飞侵入是指白蚁有翅繁殖蚁分飞时,因灯光和水面反光吸引,由附近山坡和田野而飞向大坝上,飞入大坝的白蚁有翅繁殖蚁,脱翅配对后,继而寻找适宜的地方,建立新的群体。同时,还有坝体内的巢群分群繁衍。这样,堤坝内的白蚁群体就会越来越多。对土石坝而言,這是白蚁危害土石坝的主要途径,这种途径占所有入侵大坝白蚁总数的80%以上。。无论是在大坝建造过程中,还是在大坝建成后,白蚁的有翅繁殖蚁均会通过这种方式侵入大坝,潜伏在坝体内,进而对坝体造成危害。大坝附近的蚁源不除,蚁害便治之不尽,年年治年年有,造成蚁害无法控制的被动局面。
(3) 坝体周边蔓延侵入。
蔓延侵入是指分布在大坝附近环境中的白蚁,以蚁巢为中心筑路向四面八方寻找食物。如:坝两端山坡上有大量的枯死树木、伐桩、枯枝落叶和牲畜粪便,这些材料为白蚁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白蚁易在这样的环境中大量孳生;背水坡孳生的杂草和种植的绿地,迎水坡聚集的各种各样漂浮物以及护石层裂缝内贮藏的飘落下来的枯枝落叶,都是土栖白蚁喜食的食物。同时,绝大多数的土石坝属均质黄粘土,偏酸性,且堤坝内的温、湿度多适宜于白蚁筑巢繁殖,因而白蚁喜欢在这类土壤中定居生活。生活在坝体附近环境中的白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通过坝体外侵入大坝内,进而在坝体内活动,并通过营建副巢、蚁巢转移等迁巢活动,在坝体内建立新的巢群。对土石坝而言,这是一条仅次于分飞的侵入途径。
(4) 随土料带入。
随土料带入是指在土料场取料时,由于机械作业,生活在土料场土壤中的白蚁,特别是幼龄巢内的繁殖蚁,极易伴随土料而被带入坝体内。这些白蚁如未被及时消灭,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很难对所有的土料做到随倒随碾压,因此混在土料中的繁殖蚁一旦幸存下来,它们便会在坝体内营建新的蚁巢,进而对坝体造成破坏。
(5)管理不善招来白蚁。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禁止在坝体修建码头、渠道、堆放杂物、晾晒粮草。但是许多管理机构无视条例规定,管理不善,经常在堤坝上堆晒柴草和木材,过后又不及时清理;有的坝体边修建房屋建筑,在有翅繁殖蚁分飞期间灯火通明等;有的在坝体的两端及背水坡种植白蚁喜食的树木;更多的是坝上杂草丛生,给白蚁创造了良好的隐蔽和取食等生活条件,这些都容易招致周围的白蚁来此安家落户。
在厘清了白蚁对土石坝危害途径的基础上,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来指导土石坝的白蚁综合治理工作。
2.本发明制订了土石坝综合治理的策略,给技术组合奠定了基础。
(1)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白蚁危害具有隐敝性、普遍性、破坏性、长期的特点,它通过携带、分飞、蔓延等途径繁衍生息,发展种群。据本次调查,趋光分飞是枢纽区的白蚁发展种群的主要途径,是大坝安全的主要威胁;此外,坝体内可能存在的白蚁隐患,是大坝安全的直接威胁。因此,土石坝的白蚁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攘外安内,综合治理的方针,对治理区域内实行等级划分,根据治理工作的轻重缓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安全。对大坝坝体优先实施的蚁情零容忍,做到发现一个,消灭一个,不留蚁患,确保大坝安全运行,這是治理目的所在。同时,又要根据治理区域环境特点和白蚁自身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方法,防止大坝周边的有翅繁殖蚁分飞入侵,此外,对治理区域内存在的蚁患,采取适宜的技术,实行综合治理。
(2)诱杀并举,防控同步。
对白蚁治理区域采取诱杀并举,防控同步,齐头并进,立体防御,对内防蔓延扩散,对外防分飞入侵的措施。具体措施是:首先在大坝迎水坡和背水坡安装监测装置,对大坝坝体内可能存在的蚁患进行监测控制;二是对大坝周边环境采取引诱、灭杀等技术进行治理,控制白蚁向坝体蔓延;三是对治理区周边进行光控诱杀,降低繁殖蚁入侵的几率,从源头上减少蚁患风险。
(3)标本兼治,远近结合。
从解决最紧迫最突出的大坝坝体内是否存在白蚁潜在隐患着手,着眼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变,致使白蚁呈多发高发的趋势,加大对白蚁综合治理的力度,坚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二个重点,采取三项措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既以确保大坝安全为中心,突出治理坝体蚁患和治理区域周边的有翅繁殖蚁分飞为重点,采取引诱、灭杀、控制三项措施,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白蚁的种群密度大幅度减少,把白蚁的危害大幅度降低;同时,做好治理区域内的中長期冶理规划,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果,确保大坝久安。
(4)绿色环保,经济高效。
传统的白蚁防治方式,将高浓度、高残留、高计量的化学药品排放在自然环境中,它在防治白蚁的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而且这种防治效果不可持续。一定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选择绿色环保的白蚁防治新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做到科学防蚁,绿色防蚁,高效防蚁,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良好统一。
3.本发明在厘清危害土石坝的白蚁危害原由,结合现有防治技术,进行科学组合.创新运用,制订出綜合防治策略,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提到的我国目前白蚁防治工作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土石白蚁综合防治方法,实现1十1>2的治理效果。
本方法通过技术对比分析,采用监测控制方法、白蚁光控技术、见蚁喷粉法、饵剂诱杀法作为土石坝白蚁预防和治理的优选方法,根据不同环境、不同白蚁种类和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分别组合监控、光控、诱杀等技术手段进行白蚁综合治理。这样的白蚁综合治理能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式相比,可减少化学药剂用量99%以上,符合“环保、经济、高效”的项目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土石坝的分区示意图;
图2是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9-11月饵剂诱集取食率;
图5是诱蚁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位诱蚁灯的太阳能板支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诱蚁数量与气候图;
图中:第一顶盖101、第一壳体102、第一芯轴103、第一底座104、外罩105、
第二顶盖201、第二壳体202、第二芯轴203、第二底座204、
太阳能电池板301、太阳能板支架302、杀虫灯303、灯杆304、灯杆基架305、蓄电池30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糯扎渡电站白蚁综合防治区为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根据糯扎渡电站区域内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情况,以保护大坝安全运行为目标,将堤坝白蚁危害综合防治区分成四个不同的等级:分别为禁止区、严控区、控制区和缓冲区,对上述区域采用监控、光控技术为核心技术,加上其它适宜技术,对白蚁综合治理。
本治理方法应集“诱、杀、控”为一体,对禁止区和严控区以监控为主,与诱杀法相结合,消除坝体白蚁危害的渐进风险;对控制区和缓冲区以光控技术为主,与诱杀法和喷粉法相结合,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该区域白蚁的种群数量和密度,控制白蚁向大坝分飞和蔓延,防止白蚁侵入大坝。
如图1所示,具体各区域采用的方法如下:
(1)禁止区:以确保大坝安全运行为原则,将大坝上下游坝面列为禁止区。
禁止区采用监测控制方法。在大坝背水坡每10米安装1套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白蚁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理,把蚁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实行零容忍的原则。
(2)严控区:包括横向以禁止区为界向左延伸5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范围内的左岸坝肩,横向以禁止区为界向右边延伸5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范围内的右岸坝肩,大坝枢纽区,位于严控区的左岸坝肩的821.5平台(含糯扎岭)。
(3)控制区:均与严控区接壤的右岸坝肩和左岸坝肩,左岸坝肩横向以严控区为界向左延伸500m~8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800m的范围,右岸坝肩横向以严控区为界向右延伸500m~8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800m的范围;
严控区和控制区运用监测控制方法、喷粉法、诱杀法,将现有白蚁种群引诱杀灭,控制其蔓延。其中监测控制方法布置绿地内为6-10米1套监测装置。
控制区外围采用光控方法,每50~100米设立1盏太阳能诱蚁灯,降低白蚁有翅繁殖蚁飞向大坝枢纽区的机率,严控其落地结对,构筑新巢。
(4)缓冲区:与控制区接壤的左岸坝肩和右岸坝肩,左岸坝肩横向以控制区为界向左延伸800m~10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800m~1000m的范围,右岸坝肩横向以控制区为界向右延伸800m~10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800m~1000m的范围。
缓冲区采用白蚁光控方法,每50~100米设立1盏太阳能诱蚁灯,降低白蚁有翅繁殖蚁飞向大坝枢纽区的几率。
表1.糯扎渡电站白蚁综合防治各区域采用的防治方法一览表
1.监测控制方法
监测控制方法是监测装置与喷粉技术结合于一体的白蚁防治技术,故称其为监测控制方法。监测装置可分地下型和地上型,可根据白蚁种类和危害部位的不同,分别选用地下型或地上型监测装置。它是依据白蚁生物学和行为特性,研究开发的白蚁防治新技术,是一种以巢群所有个体为靶标的白蚁控制技术。将白蚁喜食的食物饵料装入特制的装置内,然后将其安装在需保护对象的特定部位,如保护目标周围的土壤中、有白蚁活动特征的部位。当外出觅食的白蚁工蚁发现后,大量的工蚁会进入装置内取食,此时,用专用工具把药粉喷在白蚁身上,白蚁回巢时将药物带回巢内,通过清洁和食尸行为,将药粉传递给巢内其它个体,导致整巢白蚁中毒死亡。该技术使用药剂量极少,且能对白蚁活动情况进行长期监控,具有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的优点。
1.1监测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监测装置的安装,8月20日-31日,在禁止区、严控区和控制区安装监测装置。左岸上下游(含高位水池)、右岸上下游(含坝肩)、大坝枢纽区(含糯扎渡背水坡)、土料场(掺拌场)及业主营地,设置30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100㎡,各安装16套监控喷粉装置,共计480套。设置10个对照组试验点100m <对照组与试验组距离<500m),每个试验点100㎡,各安装16套监测装置,共计160套,试验组和对照组共计640套。
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和/或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
a.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包括第一顶盖101、第一壳体102、第一芯轴103、第一底座104和外罩105。所述第一壳体102上端与第一顶盖101螺纹连接,下端与第一底座10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02中空设置,且第一壳体102侧壁开设有过道槽,方便白蚁进入装置内。第一芯轴103安装于第一壳体102的中轴位置,且第一芯轴103中空设置,用以存放饵料或饵剂。所述第一芯轴103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顶盖101中部开设有与第一芯轴103的中空结构相连通的加料孔。所述第一顶盖101设置有金属探测片,用于检测装置的具体位置。所述第一底座104能保留部分水分,使得装置周围具备一定的湿度,符合白蚁的生活习性,诱杀效果好。装配好的第一壳体102、第一芯轴103和第一底座104整体安装于外罩105内部。所述外罩105底部呈锥形,方便插入土壤,外罩105侧壁呈网状结构,保护饵料或饵剂,同时,方便白蚁进入装置内。
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的高度不得低于20厘米, 第一芯轴103内置饵料的总体积不得少于300立方厘米,饵木的块(片)数不得少于6块(片)。将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埋于地表下。
b.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包括第二顶盖201、第二壳体202、第二芯轴203和第二底座204。所述第二壳体202上端与第二顶盖201螺纹连接,下端与第二底座20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202中空设置,且第二壳体202侧壁开设有过道槽,方便白蚁进入装置内。第二芯轴203安装于第二壳体202的中轴位置,且第二芯轴203中空设置,用以存放饵料或饵剂。所述第二芯轴203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顶盖201中部开设有与第二芯轴203的中空结构相连通的加料孔。所述第二顶盖201设置有金属探测片,用于检测的具体位置。所述第二底座204和能保留部分水分,使得装置周围具备一定的湿度,符合白蚁的生活习性,诱杀效果好。
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的体积不得小于14cm×8cm×4cm,内置饵料的总体积不得少于300立方厘米,饵料的块(片)数不得少于6块(片)。将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固定于地表上部。
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和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既能应用于喷粉法又能应用于诱杀法,并且操作方便、简单。监测用饵料必须对白蚁有良好的适口性,且不易发霉,能保存较长时间并且保持其对白蚁的可食性;
步骤2):检查维护:9月16日至11月15日,历时两个月,检查维护2次。检查维护中,发现饵料被食空及时更换新饵料。发现装置中白蚁数量200头以上进行喷粉处理,每个装置平均处理喷粉量为8g。
喷粉处理,所用杀白蚁粉剂的产品技术参数要求:
① 应符合国家农药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取得农药登记证(登记范围包括白蚁防治)、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
② 白蚁防治药物的使用应贯彻“安全环保”的原则,高效低毒,无驱避作用,对人畜微毒、对环境安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③ 使用方便,简单易行、污染少、灭治效果好。
本方法适用的杀白蚁粉剂:0.5%氟虫腈粉剂,南通功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实验结果见表2~表5。
表2、9月21日监控装置检查数据
安装数量 | 入站数量 | 喷粉数量 | 更换饵料 | |
大坝枢纽区 | 96 | 77 | 65 | 12 |
左岸上游 | 48 | 48 | 36 | 11 |
左岸下游 | 32 | 28 | 23 | 5 |
右岸上游 | 32 | 31 | 27 | 4 |
右岸下游 | 32 | 32 | 24 | 8 |
业主营地 | 64 | 61 | 46 | 13 |
土料场 | 80 | 76 | 55 | 22 |
大坝背水坡 | 96 | 0 | 0 | 0 |
表3、10月13日监控装置检查数据
安装数量 | 入站数量 | 喷粉数量 | |
大坝枢纽区 | 96 | 12 | 15 |
左岸上游 | 48 | 11 | 12 |
左岸下游 | 32 | 5 | 5 |
右岸上游 | 32 | 4 | 4 |
右岸下游 | 32 | 8 | 8 |
业主营地 | 64 | 16 | 16 |
土料场 | 80 | 22 | 23 |
大坝背水坡 | 96 | 0 | 0 |
表4.监控喷粉试验点灭治白蚁试验结果
表5.监控喷粉对照组结果统计
从表2、3、4和5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试验组在安装后25至30天进行的检查维护中发现试验组有353套装置中已有白蚁活动,白蚁入站率为82%,而对照组的白蚁入站率为76%。大部分装置中有白蚁入站,说明试验点和对照点的选取是恰当的。
监测装置安装约1月后第1次检查维护,发现试验组平均入站率为82%,对照组平均入站率为76%,试验组经喷粉处理后3周左右进行检查发现,平均入站率已降低至18%,而对照组平均入站率已达100%,说明喷粉处理具有控制白蚁种群数量的明显效果。其后的3次复查试验组已未见白蚁活动迹象,而对照组大量装置中仍有白蚁活动,进一步说明监测控制方法在控制水库堤坝及其周围环境中的白蚁种群数量上具有明显的效果。
1.2.1灭杀效果具体案例分析:
1)位于糯扎岭大坝枢纽区的DB-05-JP试验点。
该试验点所在区域内的植物多有白蚁危害,共有白蚁9种,乔木受害率达56.7%,属重度危害区。于8月28日在该试验点安装监测装置16套,9月21日检查即发现15套监测装置内有白蚁,白蚁入站率达到了93%。对白蚁数量在200头以上的监测装置进行喷粉处理后,经后面的4次复查均未在地面与树木上见到白蚁活动迹象,并消灭白蚁巢2个,控制效果非常显著。
2)位于业主营地的YD-07-JP试验点。
该试验点内有土垅白蚁巢和云南大白蚁巢各一个,与8月30日安装监测装置16套,9月26日检查发现16套监测装置内分别有以上两种白蚁取食,白蚁的入站率达到100%;在10月17日和10月29日分别进行喷粉试验,15天后检查时发现2个白蚁巢已全部死亡,并且在巢位上方长出蚁巢死亡指示物--炭棒菌。
这两个案列说明该药物具有较好的慢性胃毒传递作用,通过白蚁个体间的互相传递,能在1个月内导致整巢白蚁死亡。
1.2.2引诱效果分析:
1)8215平台监控喷粉对照组中,观察到从监测装置埋设到白蚁取食仅为7天时间,就有白蚁入站取食;
2)左岸上游的试验点中,埋设监测装置48套,检查发现48套装置内都有白蚁进入取食,入站率达到了100%;
3)业主营地4号试验点共安装监测装置16套,间隔13天后检查发现15套装置内有白蚁进入,入站率达95%。
以上案例说明,监测装置内经技术处理后的饵料对白蚁有着很高的引诱率,同时也说明区域内有着较高白蚁种群分布。
1.2.3结论
1.2.3.1 监测控制方法可用于低纬度、高海拔、高密度白蚁种群的亚热带湿润区的白蚁防治与控制;
1.2.3.2该技术效果明显,对环境安全,完全可替代传统的白蚁防治方法,运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白蚁预防与治理;
1.2.3.3该技术用药量少,与传统的药物屏障相比,可减少化学品99%以上,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基本无污染:
1.2.3.4该技术具有长期监测,持续控制的功能,使用简便,综合成本低廉;
1.2.3.5地上型的监测装置效果明显高于地下型,解决了土栖性白蚁监测效果不高的问题。
本次研究,共计对30个试验点内的364套装置进行了喷粉处理,占装置总数的76%,约使用灭白蚁粉剂3Kg,控制了3000㎡内的白蚁危害。如采用化学药物设置水平屏障防治白蚁,将使用药物4L/㎡×3000㎡ =12000L。因此,使用监控喷粉方法能减少99%以上的化学药品使用量。
2.见蚁喷粉方法
在白蚁活动区域见有白蚁活动迹象的地点铺洒杀白蚁粉剂。本方法适用的杀白蚁粉剂:0.5%氟虫腈粉剂,南通功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根据实际开展,杀白蚁粉剂的铺洒量控制在1.0Kg/1000m2内。
3.饵剂诱杀法
饵剂诱杀是通过在白蚁活动区域投放饵剂控制白蚁种群的一项技术。饵剂是在饵料中添加慢性、胃毒作用的白蚁防治药物,对白蚁具有“引诱-喂食-杀灭”三位一体效果的白蚁防治药剂。根据白蚁的习性,在白蚁活跃季节在白蚁活动区域直接投放饵剂或先用饵料诱集白蚁然后投放饵剂,通过白蚁个体的取食行为沾染药剂,然后将药剂带回群体,通过个体间的互洁和交哺行为将药剂在群体内传递,最终达到消灭白蚁群体的目的。这种方法安全环保,操作方便,效果较好。
饵剂,即白蚁饵剂,其技术参数要求:
① 应符合国家农药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取得农药登记证(登记范围包括白蚁防治)、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
② 饵剂应引诱力强、白蚁喜食。将其施放在白蚁活动处,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诱白蚁前来取食,并能将毒饵在7~10天内取食殆尽;
③ 灭治效果好。施放饵剂10~40天内,施放区的所有白蚁均能被灭杀;
④ 白蚁防治药物的使用应贯彻“安全环保”的原则,高效低毒,无驱避作用,对人畜微毒、对环境安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⑤ 使用方便,简单易行、污染少、效果好。
试验材料:网罗牌白蚁饵剂,上海万宁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
3.1饵剂诱杀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投放:在白蚁活动区域见有白蚁活动迹象的地点进行投放。在左岸上下游(含高位水池)与右岸上下游(含右坝肩)各选1个试验区,每个试验区按白蚁活动情况设置试验点,每个试验点设A/B/C三处按不同时间分3次投放,间隔期30天,每个试验点100m2,设置20个投置点,每2m投放4个饵剂。8月20日至8月27日投放第1次;9月21日至9月23日投放第2次;10月24日至29日投放第3次。
步骤2)检查:间隔15至25天检查一次,发现白蚁取食完的饵剂,即在相同地点补充投放。
步骤3)诱集率计算:诱集率=发现白蚁取食的投置点个数/投置点总数×100%。
3.2试验结果
如图4所示,图4为 9-11月饵剂诱集取食率(%)。
表6.饵剂诱杀防治白蚁试验结果
3.2.1结果分析
3.2.1.1从试验结果(见图4)可以看出,饵剂投放后,随时间延长诱集率逐步提高,说明改进后的网罗牌饵剂对实验区域内的白蚁种群有明显的诱集效果。饵剂经白蚁取食后约50天地表已见不到白蚁活动迹象,说明诱杀效果明显。
3.2.1.2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白蚁种类,对饵料的喜食性差异很大,我公司原研发的低毒高效饵剂在本次试验第1次投放中,发现诱集率不高,诱集率仅为18.1%,我们在经过对当地白蚁喜食材料的研究后,立即调整了饵剂配方,在第2次饵剂投放后检查发现诱集率达到了72.6%。在检查第3次投放效果时,诱集率达到93.4%。充分说明饵料的选择决定了饵剂的取食率,根据当地的白蚁种类及取食习性,选用白蚁喜食的饵料,满足本地白蚁的食料适口性,是发挥饵剂诱杀作用的关键。
3.2.1.3该方法较监测控制方法操作更为简便。
3.2.1.4该方法适用于地表有白蚁活动迹象的白蚁种群的即时灭治,对于地表下活动的白蚁无监测功能,并受降雨影响明显。
3.2.1.5饵剂诱杀的用药量
由于饵剂试验点多位于植被茂盛处,白蚁食物来源充足。因此,为了验证饵剂的效果,在较短时间引诱白蚁取食,在试验点中投放的数量较大,达到80包/100㎡,以每包装药量约1.6g计算,37个试验点分三次共投放10000包(其中损耗560包),共计使用药物约16Kg,在11100㎡的范围内基本控制白蚁危害,每平方米用药量为1.44g。
3.2.2案例分析
1) 在625公路下方的10号试验点,草坪面积约3000㎡,植物种类以灌木居多,整块草坪白蚁泥被、泥线随处可见,致死植株30余棵,多数灌木受到蚁害。于8月27日第1次投放饵剂,在9月21日进行第1次检查,20个投置点中13个有白蚁取食,诱集率达65%;第2次检查时,2个投置点仍有白蚁取食,后经多次复查,试验点未见白蚁及活动迹象。
2)在左岸下游的12号试验点,试验点内20余棵植物均遭蚁害,少数被蛀死。9月22日投放,10月13日检查,20个投置点中有15个有白蚁取食,诱集率达75%。经3次复查,试验点内地表与植物未见白蚁活动迹象。
4.白蚁光控技术
昆虫的趋光性是由于昆虫视网膜上的色素能够吸收某一特殊波长的光,并引起光反应,刺激视觉神经,通过神经系统指挥运动器官,引起昆虫身体向光源方向运动。大多数趋光性昆虫喜好330—400nm的紫外光波和紫光波。因此,昆虫的可见光区要比人类的可见光区(380—800nm)更偏向于短波段光。研究结果表明,白蚁有翅繁殖蚁对红、蓝、绿三种灯光色均有趋光性,其中对蓝色最为敏感。依据光线波长的细分,波长在380nm-475nm之间的光呈深紫色、紫色、蓝紫色和蓝色,而320 nm-380 nm之间的光线为不可见的紫外光。白蚁光控技术是指在有翅繁殖蚁分飞季节,将能够发射一定波长光波的引诱灯安装在特定部位,依序排列,形成光波的有机屏障,利用有翅繁殖蚁较强的趋光特性引诱其扑灯,再配以高压电网产生的瞬时高压触杀,从而达到杀灭有翅繁殖蚁,降低其落地配对繁殖几率,减少新建群体基数,控制白蚁危害。
本次用于试验的诱蚁灯,波长在320nm-600nm之间,涵盖了趋光性昆虫喜好的所有光波波段。
诱蚁灯的产品技术参数要求
① 产品符合GB/T24689.2-2009国家标准的要求;
②产品的光源波长应符合白蚁有翅繁殖蚁的趋光特性范围;
③产品应配有光控、保护开关、充放电保护、防水、防雷保护,安装牢固并防锈蚀;
④具体参数要求:
功率:≥20W;
太阳能电池板(单晶硅):≥40W ;
蓄电池(防水胶体):≥24Ah/DC12V ;
灯杆高度:≥2.5米;
工作时间:≥8小时/天;
工作温度:-10℃-65℃
4.1 大坝枢纽区白蚁繁殖蚁分飞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今年6月3日至7月1日,我们对大坝枢纽区白蚁的分飞群体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有大量的白蚁有翅繁殖蚁受枢纽区内灯光的吸引飞往大坝,然后降落在大坝坝顶、迎水坡、背水坡、715隧道口与右岸坝基联结处、500KV出线场、发电机组进水口、溢洪道等处。
数据表明,白蚁有翅繁殖蚁的分飞受气温和降水的明显影响。在大坝枢纽区,白蚁有翅繁殖蚁的大规模分飞通常出现在气温25℃左右,降水量7-24mm之间(按照国家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内陆部分)》,该降水量属小雨到中雨)。此时,由于降雨土壤趋于湿润,有利于白蚁有翅繁殖蚁挖洞、入土、封闭和建巢。
白蚁有翅繁殖蚁之所以飞往大坝枢纽区,主要是受大坝枢纽区灯光的吸引。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上坝公路路灯(高压钠灯)和枢纽区内照明灯(金属卤化灯)的光谱波长所做的测定结果表明,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灯均具有很强的红黄光和一定的蓝色光与紫外光。其中,金属卤化灯具有比高压钠灯更强的紫外光照射量,金属卤化灯也具有比高压钠灯更宽的光谱组合,说明金属卤化灯对白蚁有翅繁殖蚁具有比高压钠灯更强的引诱性,大坝枢纽区内白蚁有翅繁殖蚁降落的数量远多于上坝公路的现象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显然,做好枢纽区的灯光管理,对减少白蚁有翅繁殖蚁飞来大坝建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2白蚁光控技术的使用步骤:
1)诱蚁灯设置:根据对白蚁有翅成虫大规模分飞情况的观察,结合各区块的环境状况与白蚁群体分布的密度,按照50—100m的间距,对诱蚁灯进行设置与安装;
诱蚁灯,包括太阳能电池板301、太阳能板支架302、杀虫灯303、灯杆304、灯杆基架305和蓄电池306。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301安装于太阳能板支架302,且太阳能电池板301与蓄电池306线路连接。所述太阳能板支架302固定安装于灯杆304上端。所述杀虫灯303安装于灯杆304,且杀虫灯303与蓄电池306线路连接。所述灯杆304竖立设置,且灯杆304底部固定安装于灯杆基架305。所述蓄电池306放置于灯杆基架305内部。
所述杀虫灯303采用紫外荧光灯。所述杀虫灯303的光波区间为320nm—600nm。
2)效果评估:在每次白蚁分飞后统计记录各引诱灯集虫袋中有翅繁殖蚁数量,并统计诱捕到的有翅繁殖蚁总数。灯诱比率=发现有翅繁殖蚁的引诱灯数量/安装的引诱灯总数量×100%。
4.3试验结果
在7月1日-7月31日期间,,我们共在81台引诱灯的集虫罐内发现了白蚁有翅繁殖蚁的尸体,共诱捕到白蚁有翅繁殖蚁197854头。灯诱比率为100%,具体见图7所示。
4.4结论
4.4.1白蚁光控技术是利用有翅繁殖蚁的趋光性,将其诱集灭杀,以防止和减少白蚁营建新巢,控制其种群扩张的有效手段,属于物理防治方法,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能保持生态良性循环,安装简单,节能低碳。因此,该方法应是糯扎波电厂白蚁治理的优选技术之一;
4.4.2该方法光波区间320nm—600nm;如灯管功率20W,灯距以50m--100m为宜,可设1—2排,具体根据环境和白蚁的种群密度而定;如在大坝应用,应距坝脚线50m—100m;
4.4.3该方法可用于低纬度、高海拔、高密度白蚁种群的亚热带湿润区的白蚁防治与控制;
4.4.4该方法具有长期监测、持续控制的作用,使用简便,综合成本低廉。
5药物屏障方法
5.1技术简介
药物屏障是指通过对保护对象进行白蚁防治药剂处理所形成的防止白蚁侵入的屏障。药物屏障方法即是利用药物屏障阻止白蚁对保护对象产生危害的一种白蚁防治方法。药物屏障分为垂直屏障和水平屏障两种,可用于新建房屋、房屋装饰装修、水利工程、地下电缆和农林作物等的白蚁预防处理。
5.2 试验材料
0.5%氟虫腈(南通功成化工有限公司);0.3%伊维菌素(安微省绩溪县庆丰天鹰生化有限公司生产)。
5.3 试验方法
5.3.1场地选择
土料场内人、畜活动较少,白蚁种类多,蚁患严重,离水源地较远,对环境影响轻微,在土料场内开展这一试验是最佳的选择。试验时,在取土料场内选择10 m × 10 m的平整区域进行试验。试验区域的要求是:试验区内无白蚁活动,试验区外有大量的白蚁活动。
5.3.2垂直屏障
1)宽度不小于300㎜,深度不少于350mm;
5.3.3水平屏障
1)深度不小于50㎜;
5.3.4场地的设置
在100㎡范围内,设置10m X 2m的水平屏障,在试验区内开挖深度100 mm的施药面;另开挖长度10m,深度0.35m,宽度0.3m的垂直屏障。
5.3.5效果评估
屏障设置完成后,将在土料场内捡拾到的枯树枝和枯草等随机投放在试验区土壤表面,然后每隔15天检查实验区内白蚁活动情况,观察土栖白蚁是否能够穿越药土屏障进入试验区内取食枯树枝和枯草等饵料。
5.4试验结果
经过10月12日,10月27日和11.14日连续3次检查,均未发现白蚁试验区内有白蚁活动的迹象。
5.5结论
5.5.1根据试验结果,使用伊维菌素或氟虫腈建立的药土屏障可在一定时期内起到阻隔白蚁入侵的效果。
5.5.2据浙江大学农药毒理环境研究所对药物屏障持效期的研究,对毒死蜱、联苯菊酯2种药剂进行的土壤吸附能力的测试。毒死蜱的室内、外降解半衰期(DT50)分别介于41.3-51.9d和34.8-41.3d;联苯菊酯的室内、外降解半衰期(DT50)分别介于22.1-35.9d和41.2-99.5d。伊维菌素是一种生物农药,它的光解速度和土壤吸附力均不及联苯菊酯等农药,因此它的降解半衰期也难以超过联苯菊酯。由此说明药物屏障持效期短,环境影响大,综合成本高,不符合业主环保、经济、高效的要求。
5.5.3 据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氟虫腈在不同渍水土壤中降解半衰期的研究,在渍水条件下的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和江西红壤分别为32、31和173d。分析认为,氟虫腈在受到长期高温,高强度光照的作用下,降解半衰期会更短。
6防治技术的筛选
6.1防治技术比较
6.1.1 从化学药品使用量评价
根据对四种技术用药量的计算,白蚁光控技术为0,监测控制方法为1.28g/㎡,饵剂诱杀方法为1.44g/㎡,药物屏障方法为4000ml/㎡。
表7为综合评价表
6.2结论
监测控制方法是依据白蚁生物学和行为特性,研究开发的白蚁防治新技术,是一种以巢群所有个体为靶标的白蚁控制方法。该方法使用药剂量极少,且能对白蚁活动情况进行长期监控,具有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的优点。
饵剂诱杀法是通过在白蚁活动区域投放饵剂控制白蚁种群的一种方法。通过白蚁取食个体的取食行为沾染药剂,然后将药剂带回群体,通过个体间的互洁和交哺行为将药剂在群体内传递,最终达到消灭白蚁群体的目的。这种方法安全环保,操作方便,效果较好。
白蚁光控技术是指在有翅繁殖蚁分飞季节,将能够发射一定波长光波的引诱灯安装在特定部位,按一定距离有序排列,让光波形成有机屏障,利用有翅繁殖蚁较强的趋光特性引诱其扑灯,再配以高压电网产生的瞬时高压触杀,从而达到杀灭有翅繁殖蚁,降低其落地配对繁殖几率,减少新建群体基数,控制白蚁危害。属于物理防治方法,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节能低碳。
药物屏障是指通过对保护对象进行白蚁防治药剂处理所形成的防止白蚁侵入的屏障。药物屏障方法即是利用药物屏障阻止白蚁对保护对象产生危害的一种白蚁防治技术。物屏障持效期短,环境影响大,综合成本高,不符合业主环保、经济、高效的要求。
通过方法对比分析,发明人认为监控喷粉方法、见蚁喷粉方法、白蚁光控方法和饵剂诱杀方法作为电站白蚁预防和治理的优选技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白蚁种类和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分别采用监控、光控、诱杀等技术手段进行白蚁综合治理。这样的白蚁综合治理能融合“绿色能源、绿色电站、绿色糯扎渡”的发展理念,也符合“环保、经济、高效”的项目要求。
按照“环保、经济、高效”的白蚁综合防治的要求,通过开展白蚁防治设施建设和白蚁综合治理工作,达到有效控制821.5平台、左岸区域、右岸区域及周围山坡1000m范围内的白蚁隐患和活动数量,有效监控大坝禁止区和严控区内的白蚁活动情况,防止白蚁从周边环境侵入大坝建巢危害,确保大坝安全稳定运行。
本发明按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不脱离本原理的前提下,本技术方案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应当指出,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
1.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土石坝白蚁危害综合防治区分成四个不同的等级:分别为禁止区、严控区、控制区和缓冲区;
所述禁止区:以确保大坝安全运行为原则,将大坝上下游坝面列为禁止区;
所述严控区:包括大坝枢纽区,横向以禁止区为界向左延伸5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范围内的左岸坝肩,以及横向以禁止区为界向右边延伸5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范围内的右岸坝肩;
所述控制区:与严控区接壤的左岸坝肩和右岸坝肩,左岸坝肩横向以严控区为界向左延伸500m~8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800m的范围,右岸坝肩横向以严控区为界向右延伸500m~8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500m~800m的范围;
所述缓冲区:与控制区接壤的左岸坝肩和右岸坝肩,左岸坝肩横向以控制区为界向左延伸800m~10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800m~1000m的范围,右岸坝肩横向以控制区为界向右延伸800m~1000m、纵向以坝轴线为界上下游800m~1000m的范围;
步骤b.对上述区域需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所述禁止区采用监控喷粉方法;
所述严控区和控制区采用监控喷粉方法、见蚁喷粉方法和饵剂诱杀方法;
所述缓冲区采用白蚁光控方法;
所述监控喷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监测装置的安装:在禁止区、严控区和控制区安装监测装置;相邻监测装置间相距3-10m 米;每套监测装置总喷粉剂量为8~10g;
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或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
所述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包括第一顶盖(101)、第一壳体(102)、第一芯轴(103)、第一底座(104)和外罩(105);所述第一壳体(102)上端与第一顶盖(101)螺纹连接,下端与第一底座(10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02)中空设置,且第一壳体(102)侧壁开设有过道槽;所述第一芯轴(103)安装于第一壳体(102)的中轴位置,且第一芯轴(103)中空设置;所述第一芯轴(103)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顶盖(101)中部开设有与第一芯轴(103)的中空结构相连通的加料孔;所述第一顶盖(101)设置有金属探测片;装配好的第一壳体(102)、第一芯轴(103)和第一底座(104)整体安装于外罩(105)内部;所述外罩(105)底部呈锥形;外罩(105)侧壁呈网状结构;
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的高度不得低于20厘米, 第一芯轴(103)内置饵料的总体积不得少于300立方厘米,饵料的块数不得少于6块;将地下型白蚁监测装置,埋于地表下;
所述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包括第二顶盖(201)、第二壳体(202)、第二芯轴(203)和第二底座(204);所述第二壳体(202)上端与第二顶盖(201)螺纹连接,下端与第二底座(20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202)中空设置,且第二壳体(202)侧壁开设有过道槽;所述第二芯轴(203)安装于第二壳体(202)的中轴位置,且第二芯轴(203)中空设置;所述第二芯轴(203)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顶盖(201)中部开设有与第二芯轴(203)的中空结构相连通的加料孔;所述第二顶盖(201)设置有金属探测片;
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的体积不得小于14cm×8cm×4cm,内置饵料的总体积不得少于300立方厘米,饵料的块数不得少于6块;将地上型白蚁监测装置,固定于地表上部;
步骤2):检查维护:每月检查维护1次;检查维护中,发现饵料被食空及时更换新饵料;发现装置中白蚁数量200头以上进行喷粉处理,每个装置平均处理喷粉量为8g;喷粉处理适用的杀白蚁粉剂为0.5%氟虫腈粉剂;
所述见蚁喷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白蚁活动区域见有白蚁活动迹象的地点铺洒杀白蚁粉剂;本方法适用的杀白蚁粉剂为0.5%氟虫腈粉剂;
所述饵剂诱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投放:将白蚁活动区域见有白蚁活动迹象的地点设为投置点,并在投置点投放白蚁饵包,首次投放按9㎡/包;后续投放按25㎡/包;
步骤2)检查:间隔15至25天检查一次,发现白蚁取食完的饵剂,即在相同地点补充投放;
步骤3)诱集率计算:诱集率=发现白蚁取食的投置点个数/投置点个数×100%;
所述白蚁光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诱蚁灯的设置:根据对白蚁有翅成虫大规模分飞情况的观察,结合各区块的环境状况与白蚁群体分布的密度,按照50—100m的间距,对诱蚁灯进行设置与安装;
所述诱蚁灯,包括太阳能电池板(301)、太阳能板支架(302)、杀虫灯(303)、灯杆(304)、灯杆基架(305)和蓄电池(306);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301)安装于太阳能板支架(302),且太阳能电池板(301)与蓄电池(306)线路连接;所述太阳能板支架(302)固定安装于灯杆(304)上端;所述杀虫灯(303)安装于灯杆(304),且杀虫灯(303)与蓄电池(306)线路连接;所述灯杆(304)竖立设置,且灯杆(304)底部固定安装于灯杆基架(305);所述蓄电池(306)放置于灯杆基架(305)内部;
所述杀虫灯(303)采用金属卤化灯,且杀虫灯(303)安装有集虫袋,所述杀虫灯(303)的光波区间为320nm—500nm;
步骤2)效果评估:在每次白蚁分飞后统计记录各诱蚁灯集虫袋中有翅繁殖蚁数量,并统计诱捕到的有翅繁殖蚁总数;灯诱比率=发现有翅繁殖蚁的引诱灯数量/安装的引诱灯数量×1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实际开展,杀白蚁粉剂的使用量控制在1.0Kg/1000m2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29479.2A CN106912461B (zh) | 2017-03-06 | 2017-03-06 | 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29479.2A CN106912461B (zh) | 2017-03-06 | 2017-03-06 | 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12461A CN106912461A (zh) | 2017-07-04 |
CN106912461B true CN106912461B (zh) | 2020-06-02 |
Family
ID=59460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29479.2A Active CN106912461B (zh) | 2017-03-06 | 2017-03-06 | 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91246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99605A (zh) * | 2019-02-11 | 2019-05-03 | 宜昌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 一种诱杀白蚁的复合装置 |
CN113626996A (zh) * | 2021-07-23 | 2021-11-09 | 北京百瑞弘霖有害生物防治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农药施药量的估算方法、系统、服务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568407B (zh) * | 2022-01-17 | 2024-01-30 | 黄河水利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灯光诱杀形成光波屏障的白蚁防治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65241A (en) * | 1995-06-07 | 2000-05-23 |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 Termiticide bait tube for in-ground application |
CN1256337A (zh) * | 1998-12-07 | 2000-06-14 | 李耀华 | 堤坝预防白蚁危害技术 |
CN2762545Y (zh) * | 2005-01-10 | 2006-03-08 | 潘国良 | 白蚁监测控制装置 |
CN2814985Y (zh) * | 2005-08-09 | 2006-09-13 | 潘国良 | 白蚁监测控制装置 |
CN202095423U (zh) * | 2011-05-12 | 2012-01-04 | 福建省惠邦科技有限公司 | 太阳能高压灭虫器 |
CN104350984A (zh) * | 2014-11-11 | 2015-02-18 | 南京市六合区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站 | 堤坝白蚁防治技术 |
-
2017
- 2017-03-06 CN CN201710129479.2A patent/CN1069124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65241A (en) * | 1995-06-07 | 2000-05-23 |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 Termiticide bait tube for in-ground application |
CN1256337A (zh) * | 1998-12-07 | 2000-06-14 | 李耀华 | 堤坝预防白蚁危害技术 |
CN2762545Y (zh) * | 2005-01-10 | 2006-03-08 | 潘国良 | 白蚁监测控制装置 |
CN2814985Y (zh) * | 2005-08-09 | 2006-09-13 | 潘国良 | 白蚁监测控制装置 |
CN202095423U (zh) * | 2011-05-12 | 2012-01-04 | 福建省惠邦科技有限公司 | 太阳能高压灭虫器 |
CN104350984A (zh) * | 2014-11-11 | 2015-02-18 | 南京市六合区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站 | 堤坝白蚁防治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12461A (zh) | 2017-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utherland et al. | What works in conservation 2020 | |
Edgar et al. | Reptile habitat management handbook | |
Adams et al. | Managing urban habitats and wildlife | |
Tobin et al. | Pest control: rodents | |
CN106912461B (zh) | 土石坝白蚁综合防治方法 | |
CN206442989U (zh) | 一种杀虫灯 | |
Johnstone et al. | The breeding biology of the forest red-tailed black cockatoo Calyptorhynchus banksii naso Gould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 I. Characteristics of nest trees and nest hollows. | |
CN100396173C (zh) | 一种防止和遏制紫茎泽兰入侵生态系统的方法 | |
Khan |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bats in Bangladesh with notes on their ecology | |
Stebbings | Why should bats be protected? A challenge for conservation | |
CN105557402A (zh) | 一种诱杀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方法 | |
Franklin et al. | Nonlethal control of prairie dog colony expansion with visual barriers | |
CN111011350A (zh) | 一种灭鼠防鼠的方法 | |
Matyjasiak | Methods of bird control at airports | |
CN208639362U (zh) | 一种鸭稻共作系统中防御鸭子逃逸的篱笆 | |
CN111034512A (zh) | 一种林业松材线虫防治方法 | |
CN104430160A (zh) | 一种蟾蜍养殖方法 | |
Witmer et al. | Rodent burrow systems in North America: Problems posed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 |
CN221729461U (zh) | 一种防雨防晒防振的红火蚁饵剂投放装置 | |
CN220799691U (zh) | 一种新型蚂蚁饵剂投放装置 | |
CN108450209B (zh) | 一种防治白蚁的多含量组合饵剂施药方法 | |
CN116019056A (zh) | 一种林地养鸡天敌防御方法 | |
Ortego et al. | VICTORIA COUNTY BIRDS--AN AVIAN CROSSROADS. | |
September et al. | 3.4 Biological Resources | |
CN103404495B (zh) | 白蚁绿道电子监测饵剂控制方法及其使用的引诱饵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