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00044A -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00044A
CN106900044A CN201710203512.1A CN201710203512A CN106900044A CN 106900044 A CN106900044 A CN 106900044A CN 201710203512 A CN201710203512 A CN 201710203512A CN 106900044 A CN106900044 A CN 106900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m
serial ports
mobile terminal
application processor
dorma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035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00044B (zh
Inventor
李隽�
汤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ub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035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000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00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000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000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000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第一处理芯片、与第一处理芯片连接的第一射频模块、实体用户识别卡和嵌入式用户识别卡,与第一处理芯片通过串口连接的第二处理芯片,与第二处理芯片连接的第二射频模块以及控制器,第一处理芯片包括第一调制解调器以及第一应用处理器,第一调制解调器分别与实体用户识别卡、嵌入式用户识别卡连接,第二处理芯片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以及第二调制解调器;控制器,用于获取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数据传输状态为无数据传输,则释放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进入休眠。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休眠控制方法。本发明可以解决支持双LTE移动终端功耗较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具有双卡双通的功能,使得用户在实现语音业务的待机同时,能建立数据业务链接。移动终端通常具有两个用户识别卡以及分别与所述两个用户识别卡连接的调制解调器,在两个用户识别卡全开时,一个用户识别卡(SIM1)可以使用4G(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Technology,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例如,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网络,另一个用户识别卡(SIM2)仅能使用2G或3G网络。其中,SIM2不能上4G的原因主要是:移动终端只有一套射频,两张卡使用该套射频是分时复用的关系,并不能同时占用。因此,为了使移动终端中的两个用户识别卡同时支持双LTE,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现有移动终端还增设了另一个可以与SIM1互通的调制解调器,以使移动终端可以支持两个用户识别卡均使用4G如LTE网络,从而实现双LTE通信功能。但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率,移动终端的两个调制解调器一直处于运行状态,导致功耗一直居高不下,从而降低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旨在解决支持双LTE功能的移动终端功耗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一处理芯片、与所述第一处理芯片连接的第一射频模块、实体用户识别卡和嵌入式用户识别卡,与所述第一处理芯片通过串口连接的第二处理芯片,与所述第二处理芯片连接的第二射频模块,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一处理芯片包括第一调制解调器以及第一应用处理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分别与所述实体用户识别卡、嵌入式用户识别卡连接,所述第二处理芯片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以及第二调制解调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进入休眠。
可选地,所述串口包括USB串口和UART串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通过USB串口连接,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通过UART串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上具有第一时钟资源,所述第二调制解调器上具体第二时钟资源,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或第二调制解调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UART串口占用所述第一时钟资源和/或第二时钟资源;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或第二调制解调器处于休眠状态时,所述UART串口释放所述第一时钟资源和/或第二时钟资源。
可选地,所述嵌入式用户识别卡包括存储模块和片内操作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
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进入休眠。
可选地,所述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之间的UART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
可选地,所述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之间的UART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的步骤包括:
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各自的UART串口驱动,并判断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各自的UART串口驱动,是否调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
可选地,所述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进入休眠的步骤包括:
若检测到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各自的UART串口驱动,均未调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则释放所述UART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进入休眠。
可选地,所述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之间的USB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
可选地,所述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之间的USB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的步骤包括:
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各自的USB串口驱动,并判断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各自的USB串口驱动,是否调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
可选地,所述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进入休眠的步骤包括:
若检测到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各自的USB串口驱动,均未调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则释放所述USB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进入休眠。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通过设置第一处理芯片、与所述第一处理芯片连接的第一射频模块、实体用户识别卡和嵌入式用户识别卡,与所述第一处理芯片通过串口连接的第二处理芯片,与所述第二处理芯片连接的第二射频模块,以及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一处理芯片包括第一调制解调器以及第一应用处理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分别与所述实体用户识别卡和嵌入式用户识别卡连接,所述第二处理芯片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以及第二调制解调器,利用所述控制器在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时,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进入休眠。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双LTE通信功能,还可以在移动终端处于串口上无数据收发如息屏等状态时,则启动休眠状态,可以极大地降低了移动终端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LTE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一实施例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LTE网络架构的示意图。本发明一实施例的LTE网络架构包括: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user equipment,UE)100、E-UTRAN(Evolved 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图中未标号)、演进分组核心(EPC)(图中未标号)、归属订户服务器(HSS)107、网络(例如,因特网)(图中未标号)以及电路交换系统(图中未标号)。
E-UTRAN包括演进B节点(eNodeB)101和其它eNodeB 102。eNodeB 101提供朝向移动终端100的用户面和控制面的协议终接。eNodeB 101可经由X2接口连接到其他eNodeB。eNodeB 101也可称为基站、基收发机站、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收发机功能、基本服务集、扩展服务集、或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eNodeB 101为移动终端100提供去往EPC的接入点。
eNodeB 101通过S1接口连接到EPC。EPC包括移动管理实体(EEM)104、其他移动管理实体106、服务网关103,以及分组数据网络(PDN)网关105。移动管理实体104是处理移动终端100与EPC之间的信令的控制节点。移动管理实体104提供承载和连接管理。所有用户IP分组通过服务网关103来传递,服务网关103自身连接到PDN网关105。PDN网关105提供UE IP地址分配以及其他功能。PDN网关105连接到网络,例如,因特网。
电路交换系统包括交互解决方案模块(IWS)108、移动交换中心(MSC)109、基站110和移动站111。在一个方面,电路交换系统可以通过IWS和MME(Mobility ManagementEntity,移动管理实体)与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的分组系统)进行通信。
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基于长期演进(LTE)进行无线通信,且其可支持双LTE。具体的:
参见图2,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包括:第一处理芯片10、第二处理芯片20、实体用户识别卡16、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第一射频模块14、第二射频模块23以及编解码器15。其中,第一处理芯片10包括第一调制解调器11(Modem1)、第一应用程序处理器12以及RPM(Resource Power Manager,资源电源管理器)13。第一调制解调器11分别与实体用户识别卡16、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连接,该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为ESIM(Embedded 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卡,相关卡参数直接写入该ESIM卡,该ESIM卡包含可编程的SIM卡芯片,所述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包括存储模块EFS(Encrypting File System,加密文件系统)和COS(Chip Operating System,片内操作系统),存储模块EFS中存储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鉴权数据。第一调制解调器11可通过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存储模块中的SIM卡参数或实体用户识别卡16中的SIM卡参数接入eNodeB 101;第二处理芯片20包括第二调制解调器21(Modem2)、第二应用程序处理器22,第二调制解调器21可通过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之间的串口调用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存储模块中的SIM卡参数接入eNodeB 101,或调用实体用户识别卡16中的SIM卡参数接入eNodeB 101。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0中的实体用户识别卡16和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可承载信息,并根据外界请求返回对应的卡参数,以及对网络进行鉴权运算。本发明中,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间通过串口(USB)以及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连接,以实现两个处理芯片之间控制信号的定义与传递,例如,进行两个处理芯片的休眠、唤醒、同步的控制、开关机时芯片启动顺序的控制等。移动终端100通过第二调制解调器21,调用实体用户识别卡16或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LTE鉴权数据,从而可以支持双LTE进行数据业务传输。其中,USB串口通常传输的是用户数据和控制信令,用户数据包括上网产生的数据,图片和聊天信息数据,如QQ、微信等上网数据;控制信令包括开关机的控制数据,飞行模式的控制数据以及显示信号状态等控制数据,而UART串口通常传输的是SIM卡数据。
实体用户识别卡16和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用于与移动终端100进行连接和信息交换,提供移动通信业务(CS语音业务、PS数据业务和PS语音业务)所需的相关数据,并在其内部存储用户信息、短消息、执行鉴权算法和产生加密密匙等。第一处理芯片10中的第一调制解调器11可通过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中的SIM卡参数来接入eNodeB 101,第二处理芯片20中的第二调制解调器21可通过UART进行数据交互,通过实体用户识别卡16中的SIM卡参数来接入eNodeB 101,从而实现整移动终端100的双LTE功能;或第一处理芯片10中的第一调制解调器11可通过实体用户识别卡16中的SIM卡参数来接入eNodeB 101,第二处理芯片20中的第二调制解调器21可通过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UART串口进行数据交互,利用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中的SIM卡参数来接入eNodeB 101,从而实现整移动终端100的双LTE功能。
实体用户识别卡16和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可承载信息,并根据外界请求返回对应的卡参数,以及对网络进行鉴权运算。在特定非限制性实例中,技术标准可为2G通信技术(例如,GSM、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EDGE(Enhanced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3G通信技术(例如,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4G通信技术(例如,LTE、TD-LTE),或任何其它移动通信技术(例如,4G、5G等等)。
第一射频模块14和第二射频模块23所涉及的无线接入技术可以包括LTE、GSM、GPRS、CDMA、EDGE、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无线局域网)、CDMA-2000、TD-SCDMA、WCDMA、WIFI等等。
应用程序处理模块(第一应用程序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程序处理器22)的内部框架包括应用层、框架层等,可处理复杂的逻辑操作以及进行任务分配等。在一个实施例中,应用程序处理模块指Android操作系统,以及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各种apk(AndroidPackage,安卓安装包)。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应用程序处理模块为用户提供交互接口,将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例如,用户通过用户界面输入的有关启动视频通话的操作指令)传输给第一调制解调器11或第二调制解调器21。
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包括各种与网络交互的网络制式的调制解调器,例如,LTE/WCDMA/GSM/TDSCDMA/1X/CDMA/EVDO等通信标准里规定好的协议代码。这些标准的协议是移动终端与运营商网络进行交互(例如,通过数据流量上网、通过VOLTE视频通话或者通过CS电路域打电话等)所必须遵从的。
编解码器(Codec)15包括适当的硬件、逻辑器件、电路和/或编码,用于进行A/D以及D/A转换,即进行数据的模数或数模转换。
第一射频模块14用于将移动终端100的第一处理芯片10传输的数据处理后传给eNodeB 101(基站网络),以及用于将eNodeB 101传输的数据处理后传给第一处理芯片10。第二射频模块23用于将移动终端100的第二处理芯片20传输的数据处理后传给eNodeB 101(基站网络),以及用于将eNodeB 101传输的数据处理后传给第二处理芯片20。
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和实体用户识别卡16管理不同的无线通信标准相关联的不同用户。应当理解,目前的移动终端只有一套射频,移动终端内部的两个用户识别卡使用该套射频是分时复用的关系,并不能同时占用。例如,在两张用户识别卡全开时,一张卡可以处理GSM通话,另一张卡只能处理4G网络信息,具体哪个用户识别卡执行何种网络,不做限定。因此目前的射频双卡分时复用这种架构仅做到了LTE+GSM(即一张用户识别卡对应的技术标准为LTE,另一张用户识别卡对应的技术标准为GSM)。
也就是说,现有的移动终端100虽然可以支持双用户识别卡,但是由于移动终端100中的两个用户识别卡支持的是不同技术标准的网络,一个支持2G或3G,另一个支持4G,会使得移动终端100使用过程中,上网流量速度较慢,因此本发明中,通过在移动终端100中设置第二射频模块23以及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且第二射频模块23支持4G网络,因此,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互,从而使得移动终端100具备双LTE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和实体用户识别卡16用于提供移动通信业务(CS语音业务、PS数据业务和PS语音业务)所需的相关数据,并在其内部存储用户信息、短消息、执行鉴权算法和产生加密密匙等。
实体用户识别卡16与移动终端100交互时,移动终端100检测该实体用户识别卡16存在与否的信号只在开机瞬时产生,当移动终端100开机检测不到实体用户识别卡16存在时,在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中提示“接入用户识别卡”。移动终端100开机之后,移动终端100和实体用户识别卡16之间28秒通信一次,完成一些固定的通信检查(例如,用户识别卡是否在位等)。
需要说明的是,当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需要进行网络注册时,通过开启的无线保真(WIFI)网络发送包含业务菜单数据的下载请求至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对应的云端服务器,以从云端服务器获取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数据信息。当获取到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数据信息时,将数据信息写入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存储模块中,以实现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网络注册。其中,数据信息可以包括:IMSI、Ki(key identifier,鉴权密钥)、ICCID(Integrated Circuit Card Identifier)、PIN(个人标识号,Personal IdentificationNumber)、PUK(PIN Unlocking Key)。可以理解的是,云端服务器中存储了各个运营商的卡号资源。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和实体用户识别卡16承载信息,并且根据外界请求返回对应卡参数,以及对网络进行鉴权运算,第一射频模块14和第二射频模块23所涉及的无线接入技术为LTE。移动终端100的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可通过第一调制解调器11支持LTE,而用户识别卡23通过第二调制解调器21支持LTE,或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可通过第二调制解调器21支持LTE,而用户识别卡23通过第一调制解调器11支持LTE以实现移动终端100支持双LTE。具体地:
移动终端100具备双LTE功能的实现过程可为:①实体用户识别卡16通过第二调制解调器21支持LTE,具体过程为:第一调制解调器11将实体用户识别卡16中需要访问LTE网络的数据通过UART发送给第二调制解调器21,由第二调制解调器21转发给第二射频模块23,第二射频模块23将所接收的数据通过LTE网络发送出去;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通过第一调制解调器11支持LTE,以实现移动终端100可支持双LTE。②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通过第二调制解调器21支持LTE,具体过程为:第一调制解调器11将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中需要访问LTE网络的数据通过UART发送给第二调制解调器21,由第二调制解调器21转发给第二射频模块23,第二射频模块23将所接收的数据通过LTE网络发送出去;实体用户识别卡16通过第一调制解调器11支持LTE,以实现移动终端100可支持双LTE。
基于上述无线通讯如4G网络的架构图、以及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提出本发明移动终端装置各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通过UART通信,UART通信采用的是两线设计:TX(发送)和RX(接收)。为了保证双LTE的通信功能,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一直处于运行状态,当有数据需要发送时,直接调用TX的驱动接口发送数据。具体地,第二调制解调器21可通过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之间的UART串口调用实体用户识别卡16中的LTE鉴权数据,或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存储模块中的LTE鉴权数据,从而可以支持双LTE进行数据业务传输。移动终端100的RPM13中包括多个子系统,分别有第一应用程序处理器12,第一调制解调器11、PRONTO(WIFI\蓝牙、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等)、LPASS(Low power audio subsystem,低功耗音频子系统),在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处于运行状态时,UART上使用的时钟资源(clk1、clk2)一直被占用而不能释放,导致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无法进入休眠状态,虽然RPM13的休眠状态是由各个子系统投票决定的,但是只要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没有休眠,第一调制解调器11即会投反对休眠的票数,使得整个系统均无法休眠,从而导致整个移动终端100都无法休眠。这样,导致移动终端的功耗一直居高不下,从而降低了用户体验。
基于上述的LTE网络架构图、移动终端1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提出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100,参照图2,包括第一处理芯片10、与所述第一处理芯片10连接的第一射频模块14、实体用户识别卡16和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与所述第一处理芯片10通过串口连接的第二处理芯片20,与所述第二处理芯片20连接的第二射频模块2以及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处理芯片10包括第一调制解调器11以及第一应用处理器12,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分别与所述实体用户识别卡16和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连接,所述第二处理芯片20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22以及第二调制解调器21。
进一步地,所述串口包括USB串口和UART串口,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通过USB串口连接,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通过UART串口连接。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上具有第一时钟资源,所述第二调制解调器21上具体第二时钟资源,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或第二调制解调器21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UART串口占用所述第一时钟资源和/或第二时钟资源;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或第二调制解调器21处于休眠状态时,所述UART串口释放所述第一时钟资源和/或第二时钟资源。同样地,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上也具有时钟资源,具体控制休眠的机制与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包括存储模块和片内操作系统,所述存储模块中存储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鉴权数据,通过第一调制解调器11或第二调制解调器21支持LTE,具体如上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移动终端100的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包括USB串口和UART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若在预定时间如500ms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USB串口和UART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进入休眠。
串口上是否有数据传输的具体检测机制如下:
移动终端100的各子系统将资源需求报告给RPM13,RPM13根据各子系统对资源的需求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可以关闭和打开的消耗能源的器件,并执行相应的控制即可。具体地,移动终端100的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之间,主要通过USB串口进行两个应用程序处理器之间的唤醒、状态通知以及USB通信,并通过UART串口进行两个调制解调器之间的UART通信。
由于USB、UART串口的数据传输状态检测机制基本相同,以下以UART串口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UART串口进行数据收发状态的检测,若在预定时间如500ms内,未检测到数据,则表明在500ms内UART串口上无数据传输,此时,可以释放UART串口上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的时钟资源(clk1和clk2),从而使得RPM13通过仲裁机制控制进入休眠状态。UART串口上的时钟是用来保持数据传输的前后同步、控制休眠唤醒过程中的时间精准以及与系统的时钟保持同步,包含在串口驱动层运行。
进一步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的UART串口驱动,具有控制数据收发的函数。在需要收发数据时,调用对应的函数接口即可,也即检测有无数据收发只需检测该函数接口在预定时间段内是否被调用即可。而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均会执行该检测操作,因为两个调制解调器均需要通过此检测机制来决定自身是否该进行休眠。
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UART串口通过串口传输协议规定了串口休眠机制,该串口传输协议自带的休眠函数如UART_POWER_DOWN()函数,支持自身休眠。若在预定时间如500ms内检测到无数据传输(函数接口未被调用),则调用串口传输协议自带的休眠函数如UART_POWER_DOWN()函数,执行串口休眠即释放串口所占用的资源包括时钟资源,此时,对应的调制解调器才能进行休眠。
由于clk1对应的是第一调制解调器11的串口驱动,clk2对应的是第二调制解调器21的串口驱动,那么,clk1不释放会导致第一调制解调器11无法休眠,clk2不释放会导致第二调制解调器21无法休眠。因此,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控制休眠是相互独立的,并不受对方控制,也不需要对方来投票,只要上述条件满足,则执行各自的休眠控制程序。
具体的休眠控制顺序可以为如下所述方案:
由于RPM13控制着四个子系统(应用程序处理器、调制解调器、PRONTO和LPASS)的资源,所有子系统在需要使用资源时,则需要向RPM13进行申请。因此,各个子系统在不需要工作时,即执行自身的休眠程序,子系统休眠后向RPM13投票说自己休眠了。当四个子系统均向RPM13投了如上的休眠票后,RPM13决策关闭主CPU,同时自身也休眠,此时整个系统进入最低功耗。也即,移动终端100在控制进行休眠程序时,各个模块进入休眠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四个子系统、RPM13、CPU。其中,第一应用程序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程序处理器22之间的USB串口同样通过串口传输协议规定了USB串口休眠机制,具体检测该USB串口上是否有数据传输的方法与上述UART串口的检测方法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当检测到USB串口在预定时间如500ms内无数据传输,则对应的应用程序处理器子系统向RPM13投休眠票。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预定时间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列举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如移动终端100的形状和大小、数据卡的大小等参数而对于改变。
其中,第一调制解调器11包括唤醒状态和休眠状态,第二调制解调器21包括唤醒状态和休眠状态。
本发明通过在预定时间如500ms内监测到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控制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进入休眠进行休眠状态。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双LTE通信功能,还可以在移动终端100处于串口上无数据收发如息屏等状态时,则启动休眠状态,可以极大地降低了移动终端100的功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移动终端100的休眠控制方法,参照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100的休眠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移动终端100的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芯片10包括第一调制解调器11以及第一应用处理器12,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分别与所述实体用户识别卡16、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连接,所述第二处理芯片20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22以及第二调制解调器21。所述串口包括USB串口和UART串口,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通过USB串口连接,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通过UART串口连接。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上具有第一时钟资源,所述第二调制解调器21上具体第二时钟资源,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或第二调制解调器21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预设串口和/或第二预设串口占用所述第一时钟资源和/或第二时钟资源;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或第二调制解调器21处于休眠状态时,第一预设串口和/或第二预设串口释放所述第一时钟资源和/或第二时钟资源。所述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包括存储模块和片内操作系统,所述存储模块中存储嵌入式用户识别卡17的鉴权数据,通过第一调制解调器11或第二调制解调器21支持LTE,具体如上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2、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进入休眠。
本实施例中,串口上是否有数据传输的具体检测机制如下:
移动终端100的各子系统将资源需求报告给RPM13,RPM13根据各子系统对资源的需求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可以关闭和打开的消耗能源的器件,并执行相应的控制即可。具体地,移动终端100的第一处理芯片10和第二处理芯片20之间,主要通过USB串口进行两个应用程序处理器之间的唤醒、状态通知以及USB通信,并通过UART串口进行两个调制解调器之间的UART通信。
由于USB、UART串口的数据传输状态检测机制基本相同,以下以UART串口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UART串口进行数据收发状态的检测,若在预定时间如500ms内,未检测到数据,则表明在500ms内UART串口上无数据传输,此时,可以释放UART串口上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的时钟资源(clk1和clk2),从而使得RPM13通过仲裁机制控制进入休眠状态。UART串口上的时钟是用来保持数据传输的前后同步、控制休眠唤醒过程中的时间精准以及与系统的时钟保持同步,包含在串口驱动层运行。
进一步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的UART串口驱动,具有控制数据收发的函数。在需要收发数据时,调用对应的函数接口即可,也即检测有无数据收发只需检测该函数接口在预定时间段内是否被调用即可。而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均会执行该检测操作,因为两个调制解调器均需要通过此检测机制来决定自身是否该进行休眠。
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UART串口通过串口传输协议规定了串口休眠机制,该串口传输协议自带的休眠函数如UART_POWER_DOWN()函数,支持自身休眠。若在预定时间如500ms内检测到无数据传输(函数接口未被调用),则调用串口传输协议自带的休眠函数如UART_POWER_DOWN()函数,执行串口休眠即释放串口所占用的资源包括时钟资源,此时,对应的调制解调器才能进行休眠。
由于clk1对应的是第一调制解调器11的串口驱动,clk2对应的是第二调制解调器21的串口驱动,那么,clk1不释放会导致第一调制解调器11无法休眠,clk2不释放会导致第二调制解调器21无法休眠。因此,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控制休眠是相互独立的,并不受对方控制,也不需要对方来投票,只要上述条件满足,则执行各自的休眠控制程序。
具体的休眠控制顺序可以为如下所述方案:
由于RPM13控制着四个子系统(应用程序处理器、调制解调器、PRONTO和LPASS)的资源,所有子系统在需要使用资源时,则需要向RPM13进行申请。因此,各个子系统在不需要工作时,即执行自身的休眠程序,子系统休眠后向RPM13投票说自己休眠了。当四个子系统均向RPM13投了如上的休眠票后,RPM13决策关闭主CPU,同时自身也休眠,此时整个系统进入最低功耗。也即,移动终端100在控制进行休眠程序时,各个模块进入休眠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四个子系统、RPM13、CPU。其中,第一应用程序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程序处理器22之间的USB串口同样通过串口传输协议规定了USB串口休眠机制,具体检测该USB串口上是否有数据传输的方法与上述UART串口的检测方法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当检测到USB串口在预定时间如500ms内无数据传输,则对应的应用程序处理器子系统向RPM13投休眠票。
在第二实施例中,参照图4,在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步骤S1进一步包括:
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100的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UART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
参照图4,该步骤进一步包括:
步骤S11、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100的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各自的UART串口驱动;
步骤S12、判断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各自的UART串口驱动,是否调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
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移动终端100的功耗,可以根据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的工作状态,来确定是否需要控制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进入休眠模式。由于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通过UART串口连接,因此,可以通过定时或实时检测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UART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来确定是否休眠。
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的UART串口驱动,具有控制数据收发的函数。在需要收发数据时,调用对应的函数接口即可,也即检测有无数据收发只需检测该函数接口在预定时间段内是否被调用即可。而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均会执行该检测操作,因为两个调制解调器均需要通过此检测机制来决定自身是否该进行休眠。
在第三实施例中,参照图4,在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
步骤S21、若检测到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各自的UART串口驱动,均未调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则释放所述UART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进入休眠。
本实施例中,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UART串口通过串口传输协议规定了串口休眠机制,该串口传输协议自带的休眠函数如UART_POWER_DOWN()函数,支持自身休眠。若在预定时间如500ms内检测到无数据传输(函数接口未被调用),则调用串口传输协议自带的休眠函数如UART_POWER_DOWN()函数,执行串口休眠即释放串口所占用的资源包括时钟资源,此时,对应的调制解调器才能进行休眠。
由于clk1对应的是第一调制解调器11的串口驱动,clk2对应的是第二调制解调器21的串口驱动,那么,clk1不释放会导致第一调制解调器11无法休眠,clk2不释放会导致第二调制解调器21无法休眠。因此,第一调制解调器11和第二调制解调器21之间的控制休眠是相互独立的,并不受对方控制,也不需要对方来投票,只要上述条件满足,则执行各自的休眠控制程序。
在第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步骤S1进一步包括:
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100的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之间的USB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
参照图5,该步骤进一步包括:
步骤S13、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100的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各自的USB串口驱动;
步骤S14、判断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各自的USB串口驱动,是否调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
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移动终端100的功耗,可以根据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的工作状态,来确定是否需要控制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进入休眠模式。由于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之间通过USB串口连接,因此,可以通过定时或实时检测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之间的USB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来确定是否休眠。
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的USB串口驱动,具有控制数据收发的函数。在需要收发数据时,调用对应的函数接口即可,也即检测有无数据收发只需检测该函数接口在预定时间段内是否被调用即可。而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均会执行该检测操作,因为两个应用处理器均需要通过此检测机制来决定自身是否该进行休眠。
在第五实施例中,参照图5,在所述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
步骤S22、若检测到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各自的USB串口驱动,均未调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则释放所述USB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进入休眠。
本实施例中,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之间的USB串口通过串口传输协议规定了串口休眠机制,该串口传输协议自带的休眠函数如USB_POWER_DOWN()函数,支持自身休眠。若在预定时间如500ms内检测到无数据传输(函数接口未被调用),则调用串口传输协议自带的休眠函数如USB_POWER_DOWN()函数,执行串口休眠即释放串口所占用的资源包括时钟资源,此时,对应的调制解调器才能进行休眠。
第一应用处理器12具有第三时钟资源clk3(图中未示出),第二应用处理器22具有第四时钟资源clk4(图中未示出),由于clk3对应的是第一应用处理器12的串口驱动,clk4对应的是第二应用处理器22的串口驱动,那么,clk3不释放会导致USB串口无法休眠,clk4不释放同样会导致USB串口无法休眠。因此,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之间的控制休眠是相互独立的,并不受对方控制,也不需要对方来投票,只要上述条件满足,则执行各自的休眠控制程序。应理解,第一应用处理器12、第二应用处理器22的休眠并不仅仅取决于USB串口上时钟资源的释放,本实施例中,在检测到USB串口上无数据传输时,时钟资源clk3和clk4释放,此时,是控制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进入休眠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其他子系统均休眠,且后台无数据下载等情况下,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才会完全进入休眠状态。因此,本实施例中,主要针对的是其他子系统均休眠,且后台无数据下载等情况下,仅考虑USB串口上是否有数据传输来控制第一应用处理器12和第二应用处理器22是否休眠的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一处理芯片、与所述第一处理芯片连接的第一射频模块、实体用户识别卡和嵌入式用户识别卡,与所述第一处理芯片通过串口连接的第二处理芯片,与所述第二处理芯片连接的第二射频模块,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一处理芯片包括第一调制解调器以及第一应用处理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分别与所述实体用户识别卡、嵌入式用户识别卡连接,所述第二处理芯片包括第二应用处理器以及第二调制解调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进入休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通过USB串口连接,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通过UART串口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上具有第一时钟资源,所述第二调制解调器上具体第二时钟资源,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或第二调制解调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UART串口占用所述第一时钟资源和/或第二时钟资源;在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或第二调制解调器处于休眠状态时,所述UART串口释放所述第一时钟资源和/或第二时钟资源。
4.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
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进入休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之间的UART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之间的UART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的步骤包括:
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各自的UART串口驱动,并判断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各自的UART串口驱动,是否调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进入休眠的步骤包括:
若检测到所述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各自的UART串口驱动,均未调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则释放所述UART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调制解调器和第二调制解调器进入休眠。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之间的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之间的USB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之间的USB串口上的数据传输状态的步骤包括:
实时或定时检测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各自的USB串口驱动,并判断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各自的USB串口驱动,是否调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的休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在预定时间内检测到所述数据传输状态为串口上无数据传输,则释放所述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处理芯片和第二处理芯片进入休眠的步骤包括:
若检测到所述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各自的USB串口驱动,均未调动对应的数据收发函数接口,则释放所述USB串口上的时钟资源,并控制第一应用处理器和第二应用处理器进入休眠。
CN201710203512.1A 2017-03-30 2017-03-30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9000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3512.1A CN106900044B (zh) 2017-03-30 2017-03-30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3512.1A CN106900044B (zh) 2017-03-30 2017-03-30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00044A true CN106900044A (zh) 2017-06-27
CN106900044B CN106900044B (zh) 2021-01-15

Family

ID=59192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03512.1A Active CN106900044B (zh) 2017-03-30 2017-03-30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0004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9181A (zh) * 2019-07-23 2019-11-01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软件开发工具包功能调用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和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4884A (zh) * 2015-12-10 2016-05-0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寻呼响应方法及装置
CN105657867A (zh) * 2016-01-28 2016-06-0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基于双通道的通信方法
CN106413062A (zh) * 2016-04-01 2017-02-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及休眠唤醒方法
CN106535307A (zh) * 2016-10-31 2017-03-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串口休眠方法及终端
CN106535306A (zh) * 2016-10-31 2017-03-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休眠控制方法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4884A (zh) * 2015-12-10 2016-05-0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寻呼响应方法及装置
CN105657867A (zh) * 2016-01-28 2016-06-0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基于双通道的通信方法
CN106413062A (zh) * 2016-04-01 2017-02-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及休眠唤醒方法
CN106535307A (zh) * 2016-10-31 2017-03-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串口休眠方法及终端
CN106535306A (zh) * 2016-10-31 2017-03-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休眠控制方法及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9181A (zh) * 2019-07-23 2019-11-01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软件开发工具包功能调用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和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00044B (zh) 2021-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87298A (zh)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7071162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6900044A (zh)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7087297A (zh)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6900045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6954254A (zh) 移动终端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7087294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7087295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6900043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7333258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6982461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6953984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6954253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7087054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7087056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6954252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6878567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7087296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7466025A (zh) 数据包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087058A (zh) 移动终端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CN107087062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087057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087055A (zh) 休眠控制系统及其休眠控制方法
CN107018558A (zh) 移动终端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CN107087064A (zh) 移动终端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