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99995B - 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99995B
CN106899995B CN201710145940.3A CN201710145940A CN106899995B CN 106899995 B CN106899995 B CN 106899995B CN 201710145940 A CN201710145940 A CN 201710145940A CN 106899995 B CN106899995 B CN 1068999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mode
cache
access point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4594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99995A (zh
Inventor
欧阳高询
翁箭锋
蒋颁
叶瑞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4594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999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899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999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999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999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在切换过程中:包括如下步骤: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之后,切换至站点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所述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将所述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之后,切换至无线接入点模式,将所述缓存中的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利用无线网络访问数据,提高了利用AP模式访问数据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终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的产品,利用无线网络访问数据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现有技术中的利用无线网络访问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利用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的方式实现访问数据,例如,采用路由器建立一个允许终端连接的无线局域网,终端登录路由器之后即可实现无线上网,并访问相关数据。另一种是利用无线接入点的方式实现访问数据,例如,在一个能够正常上网的终端上,建立一个无线接入点,使该终端由站点(Station,STA)模式切换至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模式,其它终端登录该终端之后即可实现无线上网,访问相关数据。
但是,由于终端只有一张无线网卡,该无线网卡只能工作在STA模式或者只能工作在AP模式,因此,若要利用AP模式的方式实现访问数据,则需要建立AP的终端能够通过有线上网或者通过运营商的数据流量上网,对于建立AP的终端通过有线上网来说,由于布线繁琐、距离限制等因素,导致该终端自身上网不便,通过AP模式访问数据的实用性较差;对于建立AP的终端通过运营商的数据流量上网来说,会消耗用户自身的数据流量,成本较高,通过AP模式访问数据的实用性较差,因此,由于无线网卡的工作模式的限制,导致通过AP模式访问数据的实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实现了利用无线网络访问数据,提高了利用AP模式访问数据的实用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的访问方法,包括:
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在切换过程中:包括如下步骤:
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
切换至站点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所述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将所述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
切换至无线接入点模式,将所述缓存中的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的访问装置,包括通讯模块、缓存模块和控制器;
所述通讯模块,用于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或者,在所述无线模式切换至站点模式后,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所述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
所述缓存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
所述通讯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缓存中的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
所述控制器,用于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所述通讯模块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之后,切换无线接入点至站点模式;或者,所述缓存模块将所述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之后,切换站点模式至无线接入点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通过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切换过程中:在AP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之后,切换至STA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将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之后,切换至无线接入点模式,将缓存中的第一数据发送至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避免了第一终端设备接入AP之后,会利用有线的方式或者数据流量的方式访问数据,实现了利用无线网络访问数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利用AP模式访问数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一部分,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为终端设备中无线网卡的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可以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AP模式和STA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实现对数据进行访问,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在AP模式和STA模式之间切换过程中,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00、在AP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
例如,对于家庭无线网络的密码往往与个人信息安全息息相关,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当其他人想利用家庭无线网络时,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终端设备上建立一个热点,使自己的终端设备进入AP模式,并允许其他人的终端设备接入自己的终端设备,使自己的终端设备与其他人的终端设备建立通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入的其他人的终端设备可以为多个,本发明实施例具体以一个终端设备为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本发明中可以将该终端设备定义为第一终端设备。
具体地,当第一终端设备需要上网访问数据时,会向用户的终端设备发起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由用户的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请求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家庭无线网络仅是各种无线网络中的一种,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制于此无线网络。
101、切换至STA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将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
在一个具体实现过程中,无论是用户的终端设备还是第一终端设备,其均只有一个无线网卡,该无线网卡只能工作在STA模式或者AP模式,如图2所示,图2为终端设备中无线网卡的工作模式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以手机为例对终端设备中无线网卡的工作模式进行说明,具体地,当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打开时,手机热点关闭,当手机热点开启时,WLAN关闭。
当用户的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请求信息后,若要能使第一终端实现访问数据,需要用户的终端设备能够上网。但由于用户的终端设备此时处于AP模式,终端是无法通过无线网络访问第一网络请求信息对应的第一数据的。而若通过使用户的终端设备连接有线网络实现访问数据,会给用户的终端设备进行额外的布线,成本较高,且比较繁琐,若利用用户的数据流量实现访问数据,则消耗用户的数据流量,成本较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在用户的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请求信息后,会控制用户的终端设备的无线网卡进行工作模式切换,具体地,控制用户的终端设备的无线网卡由AP模式切换至STA模式,使用户的终端设备在STA模式下,与其匹配的无线网络建立连接,以便通过无线网络获取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
由于用户的终端在获取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时,无线网卡工作在STA模式,用户的终端实际上是无法与第一终端通讯的,因此需要将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例如,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但不限制于以下方式设置缓存:对用户的终端设备的内存或者存储装置进行重新划分得到,或者,单独设置一个存储装置作为缓存。
102、切换至AP模式,将缓存中的第一数据发送至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
为了能够将用户的终端设备获取的第一数据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使第一终端设备能够实现访问第一数据,本发明实施例在用户的终端设备将第一数据存入该缓存后,需要控制无线网卡从STA模式重新切换至AP模式,并从缓存中提取第一数据,将第一数据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以便第一终端设备实现对第一数据的访问,例如,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等。
在一个具体实现过程中,为了能够使第一终端能够连续的访问第一数据,步骤101和步骤102之间会反复切换,且为了不影响用户的体验,无线网卡由AP模式切换至STA模式,再由STA模式切换至AP模式的切换的过程,所用的时间比较短,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终端设备的性能等进行设定,例如,3s、5s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数据的访问装置,该数据的访问装置具体可以通过软件来集成,例如该数据的访问装置具体可以为一个应用;或者,也可以将该数据的访问装置集成在终端设备的操作系统中,本发明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通过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切换过程中:在AP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之后,切换至STA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将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之后,切换至无线接入点模式,将缓存中的第一数据发送至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避免了第一终端设备接入AP之后,会利用有线的方式或者数据流量的方式访问数据,实现了利用无线网络访问数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利用AP模式访问数据的实用性。
进一步地,上述实施例中,若用户的终端的无线网卡在站点模式下,获取到接入的第一终端的第一数据,并将第一数据存入到缓存中时,若缓存中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满足预设缓存条件,则切换为AP模式,将缓存中的第一数据发送至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
在一个具体实现过程中,用户的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获取第一数据,是为了将获取的第一数据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所以为了能够及时将获取的数据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不影响第一终端设备访问数据,需要及时控制用户的终端设备的无线网卡由STA模式切换至AP模式。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对存入缓存的第一数据预先设定缓存条件,当缓存中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满足预设缓存条件时,自动切换至AP模式,以发送第一数据至第一终端。
例如,可以根据缓存容量的大小设定缓存条件,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缓存条件可以包括但不限制于:缓存中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相等,或缓存中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的比值达到第一预设值。例如,当缓存中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达到缓存容量的50%,此时可以切换至AP模式,将缓存的第一数据发送给第一终端,并将已发送的第一数据进行删除,以释放缓存容量。
需要说明的是,当存在多个终端设备接入用户的终端时,会获取多个终端设备对应的数据,预设缓存条件可以为缓存中存储总数据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相等,或缓存中存储的总数据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的比值达到第一预设值,也可以为缓存中存储每个终端设备对应数据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的比值达到对应的第一预设值,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当第一终端接收到发送的第一数据后,其自身也会对第一数据进行缓存,并实现对第一数据进行访问,并按照设定的规则继续向用户的终端发送第一网络请求信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例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向用户的终端设备发送第一网络请求时可以按照但不限制于以下方式发送第一网络请求:按照设定的时间周期向用户的终端设备发送第一网络请求,或者,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已访问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接收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的比值达到设定的阈值时,向用户的终端设备发送第一网络请求。
在一个具体实现过程中,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使缓存中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相等,或使缓存中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的比值达到第一预设值,这样第一终端访问数据的过程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进而使用户的体验性比较差,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缓存条件可以优选为预先设定一个时长信息,当缓存中存储第一数据所用的时长信息达到预设时长信息时,控制无线网卡由STA模式切换至AP模式,从而保证第一终端能够更及时的获取到第一数据。例如,当缓存中存储第一数据所用的时长信息达到3s以后,可以控制无线网卡由STA模式切换至AP模式,使第一终端能够很快的获取到第一数据。
进一步地,上述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保证第一终端设备始终能够获取到第一数据,用户的终端设备的无线网卡在AP模式下,在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请求信息时,并不会马上切换至STA模式,而是先将接收的第一网络请求信息存入缓存中,用户的终端设备会计算缓存中未发送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最初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的比值,若计算出未发送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的比值达到第二预设值,再切换为STA模式,并根据将缓存中缓存的第一网络请求信息发送至无线网络,再次获取第一网络请求信息对应的第一数据。
进一步地,上述实施例中,用户的终端设备需要处于能够访问网络的状态,因此为了保证用户的终端不消耗自身的数据流量等,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的终端设备在AP模式下,若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请求信息,会切换至STA模式,使用户的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使用户的终端处于访问无线网络的状态。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在AP模式和STA模式之间切换过程中,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300、在AP模式下,获取自身的第二网络请求信息。
在一个具体实现过程中,第一终端设备在通过用户的终端设备进行数据访问时,用户的终端设备同样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数据访问,因此,用户的终端设备在在AP模式下,若进行数据访问,则会生成第二网络请求信息,此时用户的终端设备会获取自身的第二网络请求信息。
301、切换至STA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第二网络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二数据。
在获取到自身的第二网络请求信息之后,为了不采用有线方式实现访问数据护着采用消耗自身流量实现访问数据,用户的终端设备同样会切换至STA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第二网络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二数据。
上述获取第二网络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二数据的实现机制与获取第一网络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的实现机制相同,详细请参考上述相关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200与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100之间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同理,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201与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101之间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在一个具体实现过程中,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请求信中携带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用户的终端设备发送的第而网络请求信中携带用户的终端设备的标识,因此,在获得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后,会根据对应的标识,反馈给对应的终端设备。同理,若接入用户的终端设备为多个其它终端设备时,会根据各终端设备对应的标识反馈给对应的终端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能保证用户的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均能实现访问数据,且互不影响。
进一步地,上述实施例中,若存在M个终端设备,可以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使每个终端设备均能在AP模式和STA模式下进行切换,使M个终端设备依次通过AP进行连接,并实现访问数据,其中M为大于1的整数。
例如,第一终端设备连接用户的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连接第一终端设备,以此类推,第M终端设备连接第M-1终端设备,各终端设备均可以实现访问数据,且相互不影响。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方法,能够通过各终端设备的无线网卡工作模式的切换,使每个终端设备成为无线网络的中转器,扩大了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使通过AP模式访问数据的实用性增强。
实施例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装置可以包括通讯模块10、缓存模块11和控制器12;
通讯模块10,用于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或者,在无线模式切换至站点模式后,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
例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讯模块10可以包括一个具有STA和AP功能的网卡,且该通讯模块10的工作模式默认为AP模式,以保证第一终端设备能够与该通讯模块10建立连接。
缓存模块11,用于将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
通讯模块10,还用于将缓存中的第一数据发送至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
控制器12,用于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通讯模块10接收到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之后,切换无线接入点至站点模式;或者,缓存模块11将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之后,切换站点模式至无线接入点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各模块实现访问数据的实现机制与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实现机制相同,详细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各模块能够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切换过程中:在AP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之后,切换至STA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将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之后,切换至无线接入点模式,将缓存中的第一数据发送至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避免了第一终端设备接入AP之后,会利用有线的方式或者数据流量的方式访问数据,实现了利用无线网络访问数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利用AP模式访问数据的实用性。
进一步的上述所述实施例中,控制器12还用于在站点模式下,判断出所述缓存中存储的数据量满足预设缓存条件时,切换为无线接入点模式;其中,所述预设缓存条件包括:所述缓存中存储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相等,或所述缓存中存储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的比值达到第一预设值。
进一步的上述所述实施例中,控制器12还用于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判断出未发送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的比值达到第二预设值时,切换为站点模式,或者,判断出所述缓存中存储第一数据所用的时长信息达到预设时长信息时,切换至所述无线接入点模式。。
进一步的上述所述实施例中,控制器12还用于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获取自身的第二网络请求信息之后,切换无线接入点至站点模式;
通讯模块10,还用于在站点模式下,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第二网络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二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访问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各模块实现访问数据的实现机制与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的实现机制相同,详细可以参考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数据的访问设备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存储器502中可以存储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或数据。其中,存储器502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器502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未示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终端设备中的一系列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更进一步地,处理器501可以设置为与存储器502通信,在终端设备上执行存储器502中的一系列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503,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504,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505,一个或一个以上键盘506等。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包括有存储器,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程序,其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且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且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终端设备中的一系列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且经配置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执行该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包含用于进行以下计算机可执行指令:
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在切换过程中:包括如下步骤:
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
切换至站点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所述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将所述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
切换至无线接入点模式,将所述缓存中的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
可选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还可以使所述处理器:
若在站点模式下,所述缓存中存储的数据量满足预设缓存条件,则切换为无线接入点模式;
其中,所述预设缓存条件包括:所述缓存中存储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相等,或所述缓存中存储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的比值达到第一预设值。
可选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还可以使所述处理器:
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在切换过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无线接入点模式下,获取自身的第二网络请求信息;
切换至所述站点模式,与所述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所述第二网络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二数据。
可选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还可以使所述处理器:
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包括:
若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未发送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的比值达到第一预设值,则切换为站点模式。
可选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还可以使所述处理器:
若在站点模式下,所述缓存中存储第一数据所用的时长信息达到预设时长信息时,切换至所述无线接入点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访问设备,通过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切换过程中:在AP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之后,切换至STA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将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之后,切换至无线接入点模式,将缓存中的第一数据发送至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避免了第一终端设备接入AP之后,会利用有线的方式或者数据流量的方式访问数据,实现了利用无线网络访问数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利用AP模式访问数据的实用性。
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技术的改进可以很明显地区分是硬件上的改进(例如,对二极管、晶体管、开关等电路结构的改进)还是软件上的改进(对于方法流程的改进)。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方法流程的改进已经可以视为硬件电路结构的直接改进。设计人员几乎都通过将改进的方法流程编程到硬件电路中来得到相应的硬件电路结构。因此,不能说一个方法流程的改进就不能用硬件实体模块来实现。例如,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就是这样一种集成电路,其逻辑功能由用户对器件编程来确定。由设计人员自行编程来把一个数字系统“集成”在一片PLD上,而不需要请芯片制造厂商来设计和制作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而且,如今,取代手工地制作集成电路芯片,这种编程也多半改用“逻辑编译器(logic compiler)”软件来实现,它与程序开发撰写时所用的软件编译器相类似,而要编译之前的原始代码也得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来撰写,此称之为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HDL),而HDL也并非仅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如ABEL(Advanced Boolean Expression Language)、AHDL(Altera Hardware DescriptionLanguage)、Confluence、CUPL(Cornell University Programming Language)、HDCal、JHDL(Java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Lava、Lola、MyHDL、PALASM、RHDL(Ruby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等,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VHDL(Very-High-Speed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与Verilog。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清楚,只需要将方法流程用上述几种硬件描述语言稍作逻辑编程并编程到集成电路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实现该逻辑方法流程的硬件电路。
控制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控制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控制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器:ARC 625D、Atmel AT91SAM、Microchip 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 Labs C8051F320,存储器控制器还可以被实现为存储器的控制逻辑的一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数据的访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在切换过程中包括如下步骤:
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
切换至站点模式,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所述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将所述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
切换至无线接入点模式,将所述缓存中的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
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包括:
若在站点模式下,所述缓存中存储第一数据所用的时长信息达到预设时长信息时,切换至所述无线接入点模式;或,
若在站点模式下,所述缓存中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满足预设缓存条件,则切换为无线接入点模式;其中,所述预设缓存条件包括:所述缓存中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相等,或所述缓存中存储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的比值达到第一预设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在切换过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无线接入点模式下,获取自身的第二网络请求信息;
切换至所述站点模式,与所述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所述第二网络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二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包括:
若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未发送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的比值达到第一预设值,则切换为站点模式。
4.一种数据的访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讯模块、缓存模块和控制器;
所述通讯模块,用于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接收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或者,在所述无线模式切换至站点模式后,与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所述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数据;
所述缓存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
所述通讯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缓存中的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接入的第一终端设备;
所述控制器,用于按照预设的切换方式在无线接入点模式和站点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所述通讯模块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访问请求信息之后,切换无线接入点至站点模式;或者,所述缓存模块将所述第一数据存入缓存中之后,切换站点模式至无线接入点模式;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站点模式下,判断出所述缓存中存储第一数据所用的时长信息达到预设时长信息时,切换至所述无线接入点模式;或,所述控制器,用于在站点模式下,判断出所述缓存中存储的数据量满足预设缓存条件时,切换为无线接入点模式;其中,所述预设缓存条件包括:所述缓存中存储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相等,或所述缓存中存储的数据量与缓存容量的比值达到第一预设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获取自身的第二网络请求信息之后,切换所述无线接入点至站点模式;
所述通讯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站点模式下,与所述无线网络建立连接,获取与所述第二网络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二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无线接入点模式下,判断出未发送的第一数据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的比值达到第二预设值时,切换为站点模式。
CN201710145940.3A 2017-03-13 2017-03-13 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68999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45940.3A CN106899995B (zh) 2017-03-13 2017-03-13 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45940.3A CN106899995B (zh) 2017-03-13 2017-03-13 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99995A CN106899995A (zh) 2017-06-27
CN106899995B true CN106899995B (zh) 2020-12-22

Family

ID=59192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45940.3A Active CN106899995B (zh) 2017-03-13 2017-03-13 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9999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30173A2 (en) * 2000-10-02 2002-04-18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images, data, or other information in a defect source identifier
CN105119844A (zh) * 2015-09-07 2015-12-0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内置wifi模块的工作模式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5635986A (zh) * 2012-03-06 2016-06-01 北京新岸线移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流修改方法和装置
CN105722121A (zh) * 2016-03-30 2016-06-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网关工作模式切换方法和装置、网关、可穿戴设备
CN105722164A (zh) * 2016-02-25 2016-06-2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稳定控制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8761B (zh) * 2009-12-10 2013-08-0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及移动通信终端
CN103716911B (zh) * 2014-01-02 2017-06-30 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无线终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902532A (zh) * 2014-03-06 2015-09-09 张永杰 一种自动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方法和系统
CN104159273A (zh) * 2014-08-01 2014-11-19 深圳市江波龙电子有限公司 物联网WiFi设备接入网络的系统和方法
CN105898830A (zh) * 2016-06-16 2016-08-24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电接入无线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6358265B (zh) * 2016-11-15 2020-06-09 贝斯拓欧洲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30173A2 (en) * 2000-10-02 2002-04-18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images, data, or other information in a defect source identifier
CN105635986A (zh) * 2012-03-06 2016-06-01 北京新岸线移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流修改方法和装置
CN105119844A (zh) * 2015-09-07 2015-12-0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内置wifi模块的工作模式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5722164A (zh) * 2016-02-25 2016-06-2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稳定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5722121A (zh) * 2016-03-30 2016-06-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网关工作模式切换方法和装置、网关、可穿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99995A (zh) 2017-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11135B1 (ko) 모바일 장치 및 그것의 스왑을 통한 데이터 관리 방법
RU2603258C1 (ru) Способ,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включением и выключением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ети
CN110298194B (zh) 基于区块链的文件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5026168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pporting demand paging for subsystems in a portable computing environment with restricted memory resources
US11096177B2 (en)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CN109451538B (zh) 一种数据流量控制方法及其终端
KR101420813B1 (ko) 제약된 무선 액세스 포인트들을 위한 흐름 제어
CN103116801A (zh) 一种无线sd卡及其工作模式切换的实现方法
WO2016192163A1 (zh) 一种用于降低移动终端功耗的方法和系统、以及移动终端
CN113626626A (zh) 一种多人共享的照片存储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14296646A (zh) 基于io业务的缓存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CN106899995B (zh) 数据的访问方法及装置
CN111585817B (zh) 一种省电模式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JP2014150407A (ja) 携帯情報端末
CN109511139B (zh) Wifi控制方法、装置、移动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4572485A (zh) 双系统共用内存的分配方法及装置
US9734878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dividually configuring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ies sharing a common command access bus
CN112003708A (zh) 一种接入设备的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130324191A1 (en) External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ly accessing storage device
EP3048858B1 (en) Wireless 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 and accessing method therefor
US2015016373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urn-on and turn-off of wireless network
CN110955624A (zh) 一种pcie设备的热插拔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1163171B (zh) 一种终端设备的远程控制方法以及装置
CN113885969A (zh) 嵌入式设备、嵌入式软件加载方法与存储介质
CN113259305A (zh) 一种内网与外网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