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88472B -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88472B
CN106888472B CN201610018654.6A CN201610018654A CN106888472B CN 106888472 B CN106888472 B CN 106888472B CN 201610018654 A CN201610018654 A CN 201610018654A CN 106888472 B CN106888472 B CN 1068884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pattern
lte system
sequenc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186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88472A (zh
Inventor
陈宪明
戴博
石靖
夏树强
张雯
方惠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201013554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30744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US16/061,628 priority patent/US11595166B2/en
Priority to KR1020187024747A priority patent/KR102229592B1/ko
Priority to PCT/CN2016/104924 priority patent/WO2017101607A1/zh
Priority to EP16874664.2A priority patent/EP3393097A4/en
Priority to JP2018531562A priority patent/JP2019500797A/ja
Priority to EP18203846.3A priority patent/EP3468125B1/en
Priority to KR1020187019957A priority patent/KR20180095584A/ko
Publication of CN106888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88472A/zh
Priority to US16/028,285 priority patent/US10524249B2/en
Priority to JP2018158303A priority patent/JP6824232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88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884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按照第一类参考信号RS或者第二类RS或者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通过本发明的该方式确保了不同NB‑IOT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数据传输性能和参考信号开销之间的平衡,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不知按照怎样的参考信号传输NB‑IOT物理信道数据的问题。

Description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满足蜂窝物联网(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为C-IOT)需求,设计命名为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为NB-IOT)的新的接入系统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为3GPP)组织第69次全会中被提出并达成一致。其中,NB-IOT系统关注低复杂度和低吞吐量的射频接入技术,主要的研究目标包括:改善的室内覆盖,巨量低吞吐量用户设备的支持,低的延时敏感性,超低设备成本,低的设备功率损耗以及网络架构。NB-IOT系统的上下行的发射带宽都是180kHz,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系统一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Resource Block,简称为PRB)的带宽相同,这有利于在NB-IOT系统中重用现有LTE系统的有关设计。
该NB-IOT系统支持3种不同的操作模式:1)独立(Stand-alone)操作,例如利用当前被GERAN(GSM 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系统使用的频谱以代替1个或多个GSM载波;2)保护带(Guard band)操作,例如利用在一个LTE载波保护带范围内未被使用的一个资源块;3)带内(In-band)操作,例如利用在一个正常LTE载波范围内的一个资源块。在不同的操作模式下,按照怎样的参考信号传输NB-IOT物理信道数据,例如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Broadcast Channel,简称为PB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简称为PDSCH)和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DCCH)数据,目前尚未存在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不知按照怎样的参考信号传输NB-IOT物理信道数据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基于信令指示确定第三类参考信号RS;按照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其中所述第三类RS图样为所述第一类RS图样和所述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所述第一类RS图样与长期演进LTE系统小区专有参考信号CRS图样不重叠;所述第二类RS图样与所述LTE系统CRS的图样相同;所述第一类RS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类RS的第一端口为相同端口,所述第一类RS的第二端口与第二类RS的第二端口为相同端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基于信令指示确定第三类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三类RS图样为所述第一类RS图样和所述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所述第一类RS图样与长期演进LTE系统小区专有参考信号CRS图样不重叠;所述第二类RS图样与所述LTE系统CRS的图样相同;定第一类RS序列;其中,所述第一类RS序列是LTECRS序列的子序列;所述LTE CRS序列的长度为2NRB max,DL,NRB max,DL表示LTE系统最大的下行带宽配置;所述第一类RS序列的长度为2;按照所述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装置,包括:确定模块,用于基于信令指示确定第三类参考信号RS;传输模块,用于按照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其中,所述第三类RS图样为所述第一类RS图样和所述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所述第一类RS图样与长期演进LTE系统小区专有参考信号CRS图样不重叠;所述第二类RS图样与所述LTE系统CRS的图样相同;所述第一类RS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类RS的第一端口为相同端口,所述第一类RS的第二端口与第二类RS的第二端口为相同端口。
通过本发明,采用按照第一类参考信号RS或者第二类RS或者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方式,确保了不同NB-IOT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数据传输性能和参考信号开销之间的平衡,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不知按照怎样的参考信号传输NB-IOT物理信道数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正常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一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正常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二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正常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三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TDD系统特殊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一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TDD系统特殊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二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TDD系统特殊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三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TDD系统特殊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四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在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的RS图样相对在LTE系统CRS OFDM符号的RS图样存在固定偏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在In-band和非In-band操作下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第一类RS图样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在In-band和非In-band操作下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第二类RS图样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在In-band和非In-band操作下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第三类RS图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获取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简称为RS)的类别;
步骤S104:按照以下之一的参考信号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其中,RS包括:第一类RS、第二类RS以及第三类RS。
通过本实施例,采用按照第一类RS或第二类RS或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方式,确保了不同NB-IOT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数据传输性能和RS开销之间的平衡,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不知按照怎样的RS传输NB-IOT物理信道数据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102是本发明的可选步骤,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该步骤可以省略,也可以执行。在该步骤中,可以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RS类别:预定义配置的方式、根据覆盖等级和/或聚合等级的方式、信令指示的方式。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类RS图样(RS Pattern)与长期演进LTE系统小区专有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简称为CRS)图样不重叠,其中LTE系统CRS图样为4端口(LTE系统CRS最大端口数)的LTE系统CRS图样;第二类RS图样与LTE系统CRS的图样相同,或第二类RS图样为LTE系统CRS图样的子图样,其中LTE系统CRS图样为2端口的LTE系统CRS图样或4端口的LTE系统CRS图样;第三类RS图样为第一类RS图样和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LTE系统CRS图样是当前小区LTE系统CRS图样,即LTE系统CRS图样是根据当前小区PCID确定。
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RS可以是2端口或4端口的RS。
以2端口为例,当第一类RS图样是2端口时,第一类RS图样与4端口的LTE系统CRS图样不重叠;当第二类RS图样是2端口时,第二类RS图样与一个2端口(例如端口0和端口1)的LTE系统CRS图样相同,或是一个2端口(例如端口0和端口1)的LTE系统CRS图样的子图样;当第三类RS图样是2端口时,第三类RS图样是2端口的第一类RS图样和一个2端口的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
以4端口为例,当第一类RS图样是4端口时,第一类RS图样与4端口的LTE系统CRS图样不重叠;当第二类RS图样是4端口时,第二类RS图样与4端口LTE系统CRS图样相同,或是4端口LTE系统CRS图样的子图样;当第三类RS图样是4端口时,第三类RS图样是4端口的第一类RS图样和4端口的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
基于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RS是2端口的RS,在本实施例可选实施方式中,在带内操作下,在按照第二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时,第二类RS是指定2端口LTE系统CRS;其中,在2端口的LTE系统CRS被配置时,该指定2端口是端口0和端口1;在4端口的LTE系统CRS被配置时,该指定2端口是端口0和端口1,或,端口0和端口2,或,端口1和端口3。此外,在4端口的LTE系统CRS被配置时,上述涉及到的指定2端口固定为端口0和端口1;或者指定2端口随子帧变化;其中,在指定2端口随子帧变化时,在一部分子帧中,指定2端口为端口0和端口2,在另一部分子帧中,指定2端口为端口1和端口3。例如,如果连续4个子帧用于物理下行信道数据传输,该4个子帧可固定使用端口0和端口1,或者,前面2个子帧使用端口0和端口2,后面2个子帧使用端口1和端口3。采用固定设置指定2端口的方式实现复杂度低,有利于不同操作模式下统一设计;采用随子帧变化的指定2端口有利于获取空间分集增益。其中的物理下行信道可以是PDCCH或PDSCH信道;通过上述方式,在带内操作下,不管2端口或4端口的LTE系统CRS被基站配置,统一采用2端口LTE系统CRS作为第二类RS,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实现复杂度。
而在按照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时,第三类RS是2端口的第二类RS与2端口的第一类RS的叠加;其中,第一类RS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类RS的第一端口为相同端口,第一类RS的第二端口与第二类RS的第二端口为相同端口;即传输第一类RS的第一端口RS的物理天线始终与传输第二类RS的第一端口RS的物理天线相同,传输第一类RS的第二端口RS的物理天线始终与传输第二类RS的第二端口RS的物理天线相同;另外,在带内操作下,第二类RS是指定2端口的LTE系统CRS;其中,在2端口LTE系统CRS被配置时,该指定2端口是端口0和端口1;在4端口的LTE系统CRS被配置时,该指定2端口是端口0和端口1,或,端口0和端口2,或,端口1和端口3。此外,在4端口的LTE系统CRS被配置时,上述涉及到的指定2端口固定为端口0和端口1;或者指定2端口随子帧变化;其中,在指定2端口随子帧变化时,在一部分子帧中,指定2端口为端口0和端口2,在另一部分子帧中,指定2端口为端口1和端口3。例如,如果连续4个子帧用于物理下行信道数据传输,则该4个子帧可固定使用端口0和端口1,或者,前面2个子帧使用端口0和端口2,后面2个子帧使用端口1和端口3。采用固定设置指定2端口的方式实现复杂度低,有利于不同操作模式下统一设计;采用随子帧变化的指定2端口有利于获取空间分集增益。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别指出,本发明所述RS或CRS图样都是指在一个存在RS传输的子帧范围内的图样;所谓图样也只是涉及RS所占的资源单元位置,不涉及该资源单元位置具体是被RS的哪一个端口占用。
基于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第一类RS是2端口的RS,在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对于本实施例中涉及的第一类RS图样与LTE系统CRS图样不重叠包括:在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子帧为正常(Normal)子帧时,第一类RS在时域上占用4个LTE系统CRS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位置,其中,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或者,第一类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其中,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或者,第一类RS在时域占用8个OFDM符号位置,其中,该8个OFDM符号包括LTE系统CRS和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占用2个资源单元。
基于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第一类RS是2端口的RS,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对于本实施例中涉及的第一类RS图样与LTE系统CRS图样不重叠包括:在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子帧为时分双工TDD系统特殊子帧时,第一类RS在时域上占用1或2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其中,每一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或者,第一类RS在时域上占用1或2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其中,每一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或者,第一类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其中,每一个OFDM符号占用2或4个资源单元;或者,第一类RS在时域上占用4个OFDM符号位置,其中,该4个OFDM符号包括LTE系统CRS和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占用2或4个资源单元。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类RS占用的OFDM符号全部为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时,该第一类RS图样是固定的,或,该第一类RS图样是根据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Identity,简称为PCID)确定。
当第一类RS占用的OFDM符号包括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和LTE系统CRS OFDM符号时,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数和LTE系统CRS OFDM符号数相同;其中,在非LTE系统CRSOFDM符号上的第一类RS图样固定,以及在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第一类RS图样是根据物理小区标识PCID确定,或者,在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的第一类RS图样和在LTE系统CRSOFDM符号上第一类RS图样都是根据PCID确定,且在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的第一类RS图样相对于在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第一类RS图样在频域上存在固定偏置L,其中,L是大于等于0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带内操作和非带内操作下,在相同的RS类别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时,按照不同RS图样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其中,非带内操作为保护带操作,或者独立操作。而在按照不同的RS图样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时,非带内操作的RS图样可以是带内操作的RS图样的子图样。
在本实施例中,在按照K2端口的第二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时,或者在按照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且第三类RS图样是K1端口的第一类RS图样和K2端口的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时,发射侧根据K2×K1维度的预编码矩阵,将K1端口映射到K2端口,接收侧根据K2×K1维度的预编码矩阵和估计的K2端口的信道系数,获取K1端口的等效信道系数;其中,K1和K2为大于0的整数且K1小于K2。通过使用该方法,在按照第二类RS或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时,终端设备有能力利用K2端口(例如4端口)的第二类RS实现K1端口的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接收。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RS涉及到的序列生成器初始化的间隔包括:Ninit个子帧或无线帧,其中,Ninit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在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根据以下至少之一的方式确定RS序列生成器的初始化值:根据物理小区标识PCID确定;根据PCID和循环前缀CP类型确定;根据RS序列初始化间隔编号和PCID确定;根据RS序列初始化间隔编号、PCID以及循环前缀CP类型确定。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带内操作下,通过信令指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类RS或第三类RS的序列取值和/或端口数。
另外,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包括:在非带内操作下,预定义和/或通过信令配置传输本实施例中的RS的子帧;传输同步信号SS的子帧不用于传输RS或者只是传输SS的子帧中的用于传输SS的OFDM符号不用于传输RS。
此外,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RS序列可以是长度为2NRB max,DL的LTE系统CRS序列中的长度为2的子序列,其中NRB max,DL表示LTE系统最大的下行带宽配置(例如110个PRB)。通过截取现有LTE CRS序列的一段作为RS序列,一方面不存在较大传输性能的损失,另一方面避免了完全重新设计一套新的RS序列,从而减轻了RS序列的标准化工作量。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以下操作获取该RS序列:预定义或通过信令(例如通过PBCH信令)指示参数m0和m1取值;然后,根据参数m0和m1和以下等式获取RS序列: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061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062
其中,rl,ns(i)为该RS序列,NID cell为物理小区标识PCID,ns为时隙索引,l为OFDM符号索引,NCP依赖于循环前缀CP类型,取值为0或1,cinit为伪随机序列c(·)的初始化值。
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预定义方式确定参数m0和m1取值时,参数m0和m1取值分别为0和1;或者,参数m0和m1取值分别为NRB max,DL-1和NRB max,DL。以及,在通过信令指示参数m0和m1取值时,参数取值{m0,m1}属于预定义的集合;其中,在带内操作、保护带操作和独立操作都是通过信令指示获取m0和m1取值时,带内操作、保护带操作和独立操作均使用相同的预定义的集合或分别使用不同的预定义的集合。例如,对于带内操作,为实现NB-IOT系统能够在除LTE系统带宽中心6个PRB以外的其它频带范围内的灵活部署,预定义的取值{m0,m1}的集合可以是{0,1},{2,3},{4,5},……,{NRB max,DL-8,NRB max,DL-7},{NRB max,DL+6,NRB max,DL+7},{NRB max ,DL+8,NRB max,DL+9},……,{2NRB max,DL-2,2NRB max,DL-1};对于保护带操作和独立操作,为简化设计,可以沿用与带内操作相同的预定义的集合;但从节省控制开销角度考虑,预定义集合可以是带内操作的预定义集合的一个子集;基于此,作为带内操作的预定义集合的一个子集的保护带操作和独立操作的预定义集合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对于独立操作,预定义的集合可以是{0,1},{2,3},{4,5},……,{14,15},对于保护带操作,预定义集合可以沿用独立操作的预定义集合,或者,定义新的预定义集合。
另外,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在RS用于传输物理广播信道PBCH数据,和/或在非带内操作下在RS用于传输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数据时,通过预定义方式确定参数m0和m1取值。在解码PBCH时,终端设备可能还不知道NB-IOT系统的操作模式,此时,采用预定义的第一类RS序列(等价于预定义m0和m1取值)传输PBCH数据更可取;在非带内操作下,对于PDCCH和PDSCH传输,不需要后向兼容LTE系统,从简化设计的角度考虑,采用预定义的第二类或第三类RS序列(等价于预定义m0和m1取值)传输PDCCH和PDSCH数据更可取。
上述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用于传输PBCH数据的RS的序列,与在非带内操作下,用于传输PDCCH和PDSCH数据的RS的序列相同。当用于传输PBCH数据的RS的序列与在非带内操作下,用于传输PDCCH和PDSCH数据的RS的序列都是采用预定方式获取时,为实现统一设计,以上两种序列可设置为相同序列,此时,用于确定PBCH RS序列的{m0,m1}取值与在非带内操作下用于确定PDCCH和PDSCH RS序列的{m0,m1}取值相同。
在带内操作下,在一个没有传输组播广播多媒体业务(Mulitcast and BroadcastMultimedia Service,简称为MBMS)业务的LTE组播广播单频网络(Multicast andBroadcast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简称为MBSFN)子帧用于NB-IOT物理下行信道数据传输时,RS在该MBSFN子帧的MBSFN区域上发送;在一个没有传输MBMS业务的LTE MBSFN子帧不用于NB-IOT物理下行信道数据传输时,RS不在该MBSFN子帧的MBSFN区域上发送。在带内操作下,如果一个子帧被网络配置为LTE系统的MBSFN子帧,但该子帧实际并没有用于传输LTE系统的MBMS业务,此时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该MBSFN子帧可作为NB-IOT可用子帧资源被用于传输NB-IOT物理下行信道(例如PDCCH或PDSCH)数据。当该MBSFN子帧被用于NB-IOT物理下行信道数据传输时,用于解调上述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RS(第一类RS或第二类RS或第三类RS)将伴随物理信道数据一起在该MBSFN子帧的MBSFN区域被发送;否则,当该MBSFN子帧没有被用于NB-IOT物理下行信道数据传输时,为尽可能的避免影响LTE系统UE的数据传输,相应NB-IOT RS(第一类RS或第二类RS或第三类RS)不会在该MBSFN子帧的MBSFN区域被发送。其中,一个MBSFN子帧的MBSFN区域包括该MBSFN子帧内除前面2个OFDM符号以外的其它剩余OFDM符号。需要说明的是,一个MBSFN子帧的MBSFN区域是时域上的概念,在频域上NB-IOT RS只是在NB-IOT窄带(1个PRB)范围内被发送,而不是在LTE系统带宽范围内发送。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传输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的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包括:
获取模块22,用于获取参考信号RS的类别;
传输模块24,与获取模块22耦合进行连接,用于按照以下之一的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其中,RS包括:第一类RS、第二类RS以及第三类RS。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分别位于多个处理器中。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举例说明;
本可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按照以下参考信号RS之一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第一类RS、第二类RS和第三类RS。
其中,该物理下行信道包括但不限于:
物理广播信道PB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以及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
本可选实施例中至少对于非In-band操作,RS序列生成器初始化的间隔包括Ninit个子帧或无线帧,其中,Ninit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
相关技术中LTE系统CRS序列生成器是按照每OFDM符号初始化。对于NB-IOT系统,如果仍沿用一个OFDM符号的序列初始化间隔,考虑到在1个PRB带宽限制下,NB-IOT RS在每个OFDM符号所占的资源单元数较少,这会导致每次序列初始化操作后生成的序列值非常少,这是非常低效的。为改善序列生成效率,对于NB-IOT系统,可以考虑选择以一个或多个子帧或无线帧为间隔执行NB-IOT RS序列的初始化。
对于上述RS序列生成器的初始化值可以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根据PCID确定,或者根据PCID和循环前缀CP类型确定,或者,根据RS序列初始化间隔编号和PCID确定,或者,根据RS序列初始化间隔编号、PCID和CP类型确定。
此外,本可选实施例中的第一类RS图样与4端口的LTE系统CRS图样没有重叠,即第一类RS所占资源单元与4端口的LTE系统CRS所占资源单元不重叠或4端口的LTE系统CRS所占资源单元不再用于传输第一类RS;第二类RS图样与2端口或4端口的LTE系统CRS图样相同,或是2端口或4端口的LTE系统CRS图样的子图样,即第二类RS所占资源单元与2端口或4端口的LTE系统CRS所占资源单元相同,或者第二类RS所占资源单元是2端口或4端口的LTE系统CRS所占资源单元的子集;第三类RS图样是第一类RS图样和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即第三类RS所占资源单元包括第一类RS所占资源单元和第二类RS所占资源单元。对于带内操作,在第二类或第三类RS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时,由于第二类RS等价于LTE系统CRS,所以RS和数据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功率等级。
对于任一个物理下行信道,三个RS类型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被支持;例如,对于PBCH信道,从简化设计角度考虑,可以只支持第一类RS;对于PDCCH或PDSCH信道,从确保RS开销与数据传输性能之间的平衡角度考虑,第二类RS和第三类RS可以被支持。
以2端口的第一类RS图样为例,RS与LTE系统CRS图样没有重叠,包括:
1)当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子帧为正常Normal子帧时,对于本可选实施例中涉及到的RS与LTE系统CRS图样没有重叠可以是:RS时域上占用4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通过设置RS图样相对LTE系统CRS图样存在固定偏置,例如偏置固定为1,该方式有利于直接重用相关LTE系统CRS设计。或者,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通过采用固定RS图样,该方法有利于最小化设计复杂度。或者,占用8个OFDM符号,该8个OFDM符号包括LTE系统CRS和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占用2个资源单元;通过在时域上的进一步扩展,该方法有利于最大化RS的功率提升效果。另外,上述所有方式同时确保了当RS为2端口时,所占用的资源单元数不会超过2端口LTE系统CRS占用的资源单元数,即保持16个资源单元的开销,每个端口对应8个资源单元。
2)当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子帧为时分双工TDD系统特殊子帧类型时,本可选实施例中RS与LTE系统CRS图样没有重叠是:RS时域上占用1或2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一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或者,占用1或2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或者,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2或4个资源单元;或者,占用4个OFDM符号位置,包括LTE系统CRS和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占用2或4个资源单元。由于在采用不同TDD系统特殊子帧配置的情况下,下行导频时隙(Downlink Pilot Time Slot,简称为DwPTS)包括的OFDM符号数是不同的,相应RS图样应该依赖于DwPTS所占OFDM符号数。通常DwPTS所占OFDM符号数越少,相应RS图样所占用的资源单元数(开销)越少;上述所有方式兼顾了不同特殊子帧配置的情况。
另外,在RS占用的OFDM符号全部为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时,本可选实施例中的RS图样可以是固定,或者,是根据物理小区标识PCID确定。采用固定的RS图样可以最小化设计复杂度;根据PCID确定RS图样有利于重用现有LTE系统CRS设计和降低小区间RS的干扰。例如,根据PCID和以下等式:Ipattern=mod(PCID,N)确定RS图样,N表示候选RS图样的数目,Ipattern表示取值范围是0至N-1的RS图样的索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设想不同候选RS图样存在固定偏置,例如相邻RS图样的偏置为+1,使用不同PCID两个小区的RS图样具有固定偏置,该偏置依赖于两个PCID取值。
在本可选实施例中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RS占用OFDM符号包括非LTE系统CRS和LTE系统CRS OFDM符号时,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数和LTE系统CRS OFDM符号数相同,其中,在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RS图样固定,以及在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RS图样是根据PCID确定;通过该方式,有利于确保规则或均匀的RS图样。或者,在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的RS图样和在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RS图样都是根据PCID确定,且在非LTE系统CRSOFDM符号上RS图样相对在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RS图样在频域上存在固定偏置L,其中,L是大于等于0的整数;通过该方式:有利于重用现有LTE系统CRS设计原则和降低小区间RS的干扰。
对于本可选实施例,在带内In-band和非In-band操作下,在相同的RS类别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时,按照不同的RS图样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其中,非In-band操作为保护带Guard band操作,或独立Stand alone操作。其中,相同的RS类别是第一类RS、第二类RS或第三类RS;具体地,对于第一类RS,不同的RS图样为不同的第一类RS图样,对于第二类RS,不同的RS图样为不同的第二类RS图样,以及对于第三类RS,不同的RS图样为不同的第三类RS图样。而在按照不同RS图样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时:非In-band操作的RS图样是In-band操作的RS图样的子图样,即非In-band操作的RS图样所占资源单元是In-band操作的RS图样所占资源单元的子集;对于第一类RS,非In-band操作第一类RS图样是In-band操作第一类RS图样的子图样,对于第二类RS,非In-band操作第二类RS图样是In-band操作第二类RS图样的子图样,以及,对于第三类RS,非In-band操作的第三类RS图样是In-band操作第三类RS图样的子图样。
在本可选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RS类别:预定义,或,根据覆盖等级和/或聚合等级确定,或,通过信令指示。例如,可以预定义始终根据第一类RS传输PBCH数据。设想第二类RS或第三类RS用于PDCCH或PDSCH数据传输,对于PDCCH信道,可根据覆盖等级和/或聚合等级确定根据第二类RS还是第三类RS传输PDCCH数据,对于PDSCH信道,可以根据覆盖等级确定根据第二类RS还是第三类RS传输PDSCH数据。考虑到在极端覆盖场景下,利用第二类RS(相对第三类RS密度较低)无法提供准确信道估计,通常在较高的覆盖等级和/或聚合等级场景下,第三类RS可以被使用,否则第二类RS被使用。
而在按照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并且第三类RS图样是K1端口第一类RS图样和K2端口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时,其中K1和K2为大于0的整数且K1小于K2,发射侧根据K2×K1维度的预编码矩阵,将K1端口映射到K2端口,接收侧根据K2×K1维度的预编码矩阵和估计的K2端口的信道系数,获取K1端口的等效信道系数。例如,在第三类RS图样是2端口第一类RS图样和4端口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时,发射侧根据4×2维度的预编码矩阵,将2端口映射到4端口,接收侧根据4×2维度的预编码矩阵和估计的4端口的信道系数,获取2端口的等效信道系数。
再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在In-band操作下,通过信令指示第二类RS或第三类RS的序列取值和/或端口数。在In-band操作下,当第二类RS或第三类RS用于物理下行信道数据传输时,实际上相当于带内已有LTE系统CRS被重用作了NB-IOT RS;由于LTE系统CRS取值依赖于CRS所处的频率位置或PRB索引,为实现信道估计,需通知上述RS序列取值的相关信息(例如PRB索引信息)。另外,当NB-IOT系统重用LTE系统CRS端口数时,通知RS端口数可能也是必要的。
以及在非In-band操作下,预定义和/或通过信令配置传输RS的子帧。
例如,对于Standalone操作,考虑到基站发射功率谱密度远超过In-band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是在所有子帧范围内发送RS,准确的信道估计也可以被实现,所以为提升峰值数据速率,只部分子帧可以被用于传输所述RS;具体发送RS子帧的位置(包括周期和/或偏置)可以通过预定义和/或通过信令配置的方式实现;例如可以预定义传输PBCH数据的子帧始终存在RS传输,除PBCH子帧以外的其它子帧是否存在RS依赖于广播的PBCH信令配置。另外,为避免对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简称为SS)传输的影响和简化设计,传输同步信号SS的子帧可以不用于传输RS或者只是传输SS的子帧中的用于传输SS的OFDM符号不用于传输RS(例如通过预定义或信令配置方式实现)。
可见,在本可选实施例中,通过按照第一类参考信号RS或第二类RS或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方式,确保了不同NB-IOT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数据传输性能和参考信号开销之间的平衡。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可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正常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一示意图,如图3所示,对于正常CP和扩展CP,RS在时域上占用4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在In-band操作下,子帧前面3个OFDM符号可能用于LTE系统下行控制信道PDCCH传输,RS在时域上不占用上述3个OFDM符号,具体是在时域上占用除上述3个OFDM符号以外剩余4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另外,对于RS在时域上占用的每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相同,并且与LTE系统CRS所占资源单元位置的偏置固定为+1(从上边带开始计数)。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正常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二示意图,其中,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一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在In-band操作下,子帧前面3个OFDM符号可能用于LTE系统下行控制信道PDCCH传输,RS在时域上不占用上述3个OFDM符号,具体是在时域上占用除上述3个OFDM符号以外的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另外,对于RS在时域上占用的每一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RS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同;例如以正常CP类型为例,如图4中的(a)正常CP所示,RS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3、6、9和12,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6和9(从上边带开始计数);如图4中的(b)正常CP所示,RS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3、6、9和12,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8和11;如图4中的(c)正常CP所示,RS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3、6、9和13,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6和9;如图4中的(d)正常CP所示,RS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3、6、9和13,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8和11。
其中,图4中的(a)正常CP所示图样确保了RS时频维度的均匀分布;图4中的(b)正常CP所示图样虽然只确保了RS时域维度的均匀分布,但通过保留RS位于窄带或PRB两侧,提升了频域上基于线性插值的信道估计性能;图4中的(c)正常CP所示图样虽然只确保了RS频域维度的均匀分布,但通过保留RS位于可用OFDM符号区域的两侧,提升了时域上基于线性插值的信道估计性能;图4中的(d)正常CP所示图样通过既保留RS位于可用OFDM符号区域两侧又保留RS位于窄带或PRB两侧,同时提升了时频域上基于线性插值的信道估计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4中扩展CP的(e)~(h)的情况与上述图4中正常CP(a)~(d)的情况是类似的,在此不再赘述。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正常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三示意图,如图5所示,RS在时域上是占用8个OFDM符号位置,8个OFDM符号包括LTE系统CRS和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占用2个资源单元。在In-band操作下,前面3个OFDM符号可能用于LTE系统下行控制信道PDCCH传输,RS在时域上不占用上述3个OFDM符号,具体是在时域上占用除上述3个OFDM符号以外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和4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另外,对于RS在时域上占用的每一个OFDM符号,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不同。例如以正常CP类型为例,如图5中(a)正常CP所示,RS所占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的编号为3、6、9和12,所占LTE系统CRS OFDM符号编号为4、7、8和11,对于OFDM符号3和12,RS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和6(从上边带开始计数),对于OFDM符号6和9,RS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3和9,对于OFDM符号4和11,RS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对LTE系统CRS在上述两个OFDM符号所占两个资源单元(编号为3和9)位置的偏置为-1,对于OFDM符号7和8,RS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对LTE系统CRS在上述两个OFDM符号所占的两个资源单元(编号为3和9)位置的偏置为+1;如图5中的(b)正常CP所示,RS所占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的编号为3、6、9和12,所占LTE系统CRS OFDM符号编号为4、7、8和11,对于OFDM符号3、6、9和12,RS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和11,对于OFDM符号4、7、8和11,RS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对LTE系统CRS在上述OFDM符号所占两个资源单元(编号为3和6)位置的偏置为+1。
其中,与图5中的(b)正常CP相比较,图5中的(a)正常CP所示图样在频域上所占用的资源单元更多,这有利于提升频域上基于线性插值的信道估计性能;此外,与(a)正常CP相比较(b)正常CP图样复杂度相对更低,从而便于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5中扩展CP的(c)~(d)的情况与上述图5中正常CP(a)~(b)的情况是类似的,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TDD系统特殊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一示意图,在In-band操作下,位于下行导频时隙(DwPTS,Downlink Pilot Time Slot)前面的2个OFDM符号可能用于LTE系统下行控制信道PDCCH传输,RS在时域上不占用上述2个OFDM符号,具体在时域上占用除上述2个OFDM符号以外的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例如,,如图6中的(a)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9:4:1,即9个OFDM符号作为DwPTS,4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保护间隔(GP,Guard Period),1个OFDM符号作为上行导频时隙(UpPTS,Uplink Pilot Time Slot),RS在时域上占用2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一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编号为4和7,对于上述每一个LTE系统CRSOFDM符号,RS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同,相对LTE系统CRS在上述OFDM符号所占的资源单元位置的偏置为+1(从上边带开始计数);如图6中的(b)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7:6:1,即7个OFDM符号作为DwPTS,6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在时域上占用1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具体所占OFDM符号编号为4,并且在该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相对LTE系统CRS在上述OFDM符号所占的资源单元位置的偏置为+1(从上边带开始计数)。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TDD系统特殊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二示意图,其中,在In-band操作下,位于DwPTS前面的2个OFDM符号可能用于LTE系统PDCCH传输,RS在时域上不占用上述2个OFDM符号,具体占用除上述2个OFDM符号以外的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
如图7中的(a)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9:4:1,即9个OFDM符号作为DwPTS,4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以及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在时域上占用2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3和6,对于上述每一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RS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同,具体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6和9(从上边带开始计数)。
如图7中的(b)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9:4:1,即9个OFDM符号作为DwPTS,4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以及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在时域上占用2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3和6,对于上述每一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RS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同,具体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8和11(从上边带开始计数)。
其中,图7中的(a)正常CP所示图样确保了RS频域维度的均匀分布,从而有利于简化实现;图7中的(b)正常CP所示图样通过保留RS位于窄带或PRB的两侧,进一步提升了频域上基于线性插值的信道估计性能。
如图7中的(c)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7:6:1,即7个OFDM符号作为DwPTS,6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以及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在时域上占用2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一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3和5,对于上述每一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RS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同,具体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6和9。
如图7中的(d)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7:6:1,即7个OFDM符号作为DwPTS,6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以及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在时域上占用2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一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3和5,对于上述每一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RS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同,具体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8和11。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TDD系统特殊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三示意图,在In-band操作下,位于DwPTS前面的2个OFDM符号可能用于LTE系统PDCCH传输,RS在时域上不占用上述2个OFDM符号,具体占用除上述2个OFDM符号以外的非LTE系统CRSOFDM符号位置。
如图8中的a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9:4:1,即9个OFDM符号作为DwPTS,4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以及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2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2、3、5和6,对于上述每一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RS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不同,对于OFDM符号2和3,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和6,对于OFDM符号5和6,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3和9(从上边带开始计数);如图8中的(b)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9:4:1,即9个OFDM符号作为DwPTS,4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以及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2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2、3、5和6,对于上述每一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RS占用资源单元位置不同,对于OFDM符号2和3,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和8,对于OFDM符号5和6,在频域上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3和11(从上边带开始计数);如图8中的(c)正常CP和图8中的(d)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7:6:1,即7个OFDM符号作为DwPTS,6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以及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图样分别与图8中的(a)正常CP和图8中的(b)正常CP类似,这里不再赘述。其中,图8中的(a)正常CP所示图样确保了RS频域维度的均匀分布,从而有利于简化实现;图8中的(b)正常CP所示图样通过保留RS位于窄带或PRB的两侧,进一步提升了频域上基于线性插值的信道估计性能。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对于TDD系统特殊子帧类型第一类RS图样的第四示意图,在In-band操作下,位于DwPTS前面的2个OFDM符号可能用于LTE系统PDCCH传输,RS在时域上不占用上述2个OFDM符号,具体占用除上述2个OFDM符号以外的非LTE系统CRSOFDM符号位置。
如图9中的(a)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9:4:1,即9个OFDM符号作为DwPTS,4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以及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2、3、5和6,对于上述每一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RS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同,具体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6和9(从上边带开始计数);如图9中的(b)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9:4:1,即9个OFDM符号作为DwPTS,4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以及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2、3、5和6,对于上述每一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RS占用的资源单元位置相同,具体占用的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8和11(从上边带开始计数)。
其中,图9中的(a)正常CP所示图样确保了RS频域维度的均匀分布,从而有利于简化实现;图9中的(b)正常CP所示图样通过保留RS位于窄带或PRB的两侧,进一步提升了频域上基于线性插值的信道估计性能。如图9中的(c)正常CP和图9中的(d)正常CP所示,设想TDD特殊子帧配置比例为7:6:1,即7个OFDM符号作为DwPTS,6个OFDM符号作为上下行GP和1个OFDM符号作为UpPTS,RS图样分别与图9中的(a)正常CP和图9中的(b)正常CP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在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的RS图样相对在LTE系统CRS OFDM符号的RS图样存在固定偏置的示意图;
其中,以正常CP类型为例,如图10中的(a)正常CP所示,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编号为3、6、9和12)和4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编号为4、7、8和11);对于OFDM符号4和11,RS占用的2个资源单元位置相对LTE系统CRS在上述OFDM符号所占的2个资源单元(编号为3和9)位置的偏置为-1,对于OFDM符号7和8,RS占用的2个资源单元位置相对LTE系统CRS在上述OFDM符号所占的2个资源单元(编号为3和9)位置的偏置为+1;设想上述-1或+1的偏置保持不变,当LTE系统CRS图样是根据PCID确定时,在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的RS图样实际也是根据PCID确定;对于OFDM符号3、6、9和12,RS在频域上占用的2个资源单元位置依次相对在4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编号为4、7、8和11)上所占的2个资源单元位置的偏置固定为0,此时在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的参考信号图样同样是根据PCID确定。
以正常CP类型为例,如图10中的(b)正常CP所示,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编号为3、6、9和12)和4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编号为4、7、8和11);对于OFDM符号4、7、8和11,RS占用的2个资源单元位置相对LTE系统CRS在上述OFDM符号所占的2个资源单元(编号为0和6)位置的偏置为+1;设想上述+1的偏置保持不变,当LTE系统CRS图样是根据PCID确定时,在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的RS图样实际也是根据PCID确定;对于OFDM符号3、6、9和12,RS占用的2个资源单元位置依次相对在4个LTE系统CRS OFDM符号(编号为4、7、8和11)上所占的2个资源单元位置的偏置固定为3,此时,在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上的PBCH参考信号图样同样是根据PCID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10中的(c)和(d)的扩展CP的情况是与上述图10中的(a)和(b)的正常CP的情况是类似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在In-band和非In-band操作下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第一类RS图样的示意图,设想在In-band和非In-band操作下,2端口的第一类RS被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对于In-band操作,如图11中的(a)In-band操作所示,2端口的第一类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3、6、9和12,所占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6和9;对于非In-band操作,如图11中的(b)非In-band操作所示,2端口的第一类RS在时域上占用4个非LTE系统CRS 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2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编号与In-band操作相同,即编号为3、6、9和12,对于OFDM符号3和9,所占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和6,对于OFDM符号6和12,所占资源单元的编号为3和9。非In-band操作第一类RS图样完全包含于In-band操作第一类RS图样,即非In-band操作的第一类RS图样是In-band操作的第一类RS图样的子图样。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在In-band和非In-band操作下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第二类RS图样的示意图,设想在In-band和非In-band操作下,2端口的第二类RS被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对于In-band操作,如图12中的(a)In-band操作所示,2端口的第二类RS为2端口(端口0和端口1)的LTE系统CRS,在时域上占用4个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0、4、7和11,所占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6和9;对于非In-band操作,如图12中的(b)非In-band操作所示,2端口的第二类RS在时域上占用4个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2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编号与In-band操作相同,即编号为0、4、7和11,对于OFDM符号0和7,所占资源单元的编号为3和9,对于OFDM符号4和11,所占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和6。最终,非In-band操作第二类RS图样完全包含于In-band操作第二类RS图样,即非In-band操作的第二类RS图样是In-band操作的第二类RS图样的子图样。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可选实施例的在In-band和非In-band操作下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第三类RS图样的示意图。设想在In-band和非In-band操作下,2端口的第三类RS被用于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对于In-band操作,如图13中的(a)In-band操作所示,2端口的第三类RS图样是如图11中的(a)In-band操作所示2端口的第一类RS图样和如图12中的(a)In-band操作所示2端口的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2端口的第三类RS在时域上占用8个OFDM符号位置,每个OFDM符号占用4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为1、3、4、6、7、9、11和12,所占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3、6和9;对于非In-band操作,如图13中的(b)非In-band操作所示,2端口的第三类RS图样是如图中的11(b)非In-band操作所示2端口的第一类RS图样和如图12中的(b)非In-band操作所示2端口的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2端口的第三类RS在时域上占用8个OFDM符号位置,每一个OFDM符号占用2个资源单元;具体所占OFDM符号的编号与In-band操作相同,即编号为1、3、4、6、7、9、11和12,对于OFDM符号3、4、9和11,所占资源单元的编号为0和6,对于OFDM符号1、6、7和12,所占资源单元编号为3和9。最终,非In-band操作的第三类RS图样完全包含于In-band操作的第三类RS图样,即非In-band操作的第三类RS图样是In-band操作的第三类RS图样的子图样。
实施例五
当按照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并且第三类RS图样是2端口的第一类RS图样和4端口的第二类RS图样的叠加时,如果设想物理下行信道数据是在2端口上传输,那么为了通过4端口RS获取在2端口上传输的物理下行信道数据的2端口的信道系数,以下方式可以被采用:
发射侧根据4×2维度的预编码矩阵,将2端口映射为4端口;例如根据以下等式实现上述过程:s4×1=W4×2·s2×1,其中,s2×1和s4×1分别表示映射前的2端口数据和映射后的4端口数据,W4×2表示预编码矩阵;
接收侧根据4×2维度的预编码矩阵W4×2和4端口参考信号所估计的4端口的信道系数,获取2端口的等效信道系数;例如设想接收天线数为1,根据以下等式实现上述过程:H'1×2=H1×4·W4×2,其中,H1×4和H’1×2分别表示4端口的信道系数矩阵和2端口的等效信道系数矩阵。
其中,不同的资源单元可以使用相同的预编码矩阵W4×2
例如,预编码矩阵W4×2始终固定为以下形式: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71
或者,不同的资源单元使用不同的预编码矩阵W4×2
例如,预编码矩阵W4×2为以下形式:
W4×2(i)=P(i)4×2
P(i)4×2∈{P0,P1,…,PK-1};或者,
W4×2(i)=P(i)4×2D(i)2×2U2×2
P(i)4×2∈{P0,P1,…,PK-1},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81
通过引入矩阵D(i)2×2和U2×2,延迟分集效果可以被实现;
其中,W4×2(i)表示第i个资源单元的预编码矩阵,
其中,P4×2(i)是固定或可配置的大小为K的矩阵集合中的一个矩阵,具体是哪一个矩阵根据资源单元索引i确定。
实施例六(对应权11和权12)
参考信号序列定义: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82
其中,Ninit是伪随机序列生成器初始化间隔,单位是子帧或无线帧,n是初始化间隔(连续Ninit个子帧或无线帧)的编号,M是在每一个初始化间隔Ninit范围内,一个参考信号端口占用资源单元的数目。
其中,伪随机序列c(·)基于LTE系统现有技术定义,伪随机序列生成器在初始化间隔Nini的开始按照以下等式中的一个进行初始化: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83
或者,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84
或者,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85
或者,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86
或者,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87
或者,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88
或者,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89
其中,
Figure GDA00020216594900001810
NID cell表示物理小区标识PCID。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
步骤S1:获取参考信号RS的类别;
步骤S2:按照以下之一的参考信号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其中,RS包括:第一类RS、第二类RS以及第三类RS。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由无线通信节点执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信令指示确定第三类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三类RS的第三图样包括第一类RS的第一图样和第二类RS的第二图样的叠加;所述第一图样是用于K1端口的RS的图样并且与长期演进LTE系统小区专有参考信号CRS图样不重叠;所述第二图样是具有K2端口的所述LTE系统中的CRS的图样,其中K1和K2是大于0的正整数;
确定所述第一类RS的第一序列;其中,所述第一序列是CRS的第二序列的子序列;
所述第二序列的长度为2NRB max,DL,并且所述第一序列的长度为2,其中NRB max,DL表示LTE系统最大的下行带宽;其中,根据以下操作确定所述第一类RS的第一序列rl,ns(i):
Figure FDA0002309634470000011
其中,所述mi的值是预定义的,所述NID cell表示物理小区标识PCID;所述ns表示时隙索引;所述l表示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索引;所述NCP依赖于循环前缀CP类型,且取值为0或1;所述cinit表示伪随机序列c(·)的初始化值;并且
根据所述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i=0,1时,mi={m0,m1},其取值为mi={0,1}或者mi={NRB max,DL-1,NRB max,D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三类RS传输物理广播信道PBCH。
4.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信令指示确定第三类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三类RS的第三图样为第一类RS的第一图样和第二类RS的第二图样的叠加;所述第一图样是用于K1端口的RS的图样并且与长期演进LTE系统小区专有参考信号CRS图样不重叠;所述第二图样是具有K2端口的所述LTE系统中的CRS的图样,其中K1和K2是大于0的正整数,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类RS的第一序列;其中,所述第一序列是CRS的第二序列的子序列;所述第二序列的长度为2NRB max,DL,并且第一序列的长度为2,其中NRB max,DL表示LTE系统最大的下行带宽,其中所述序列生成模块根据以下操作确定所述第一类RS的第一序列rl,ns(i):
Figure FDA0002309634470000021
其中,所述mi的值是预定义的,所述NID cell表示物理小区标识PCID;所述ns表示时隙索引;所述l表示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索引;所述NCP依赖于循环前缀CP类型,且取值为0或1;所述cinit表示伪随机序列c(·)的初始化值;以及
传输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类RS传输物理下行信道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i=0,1时,mi={m0,m1},其取值为mi={0,1}或者mi={NRB max,DL-1,NRB max,DL}。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器进一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三类RS传输物理广播信道PBCH。
7.一种由无线通信装置执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三类RS接收物理下行信道数据;其中,所述第三类RS的第三图样包括第一类RS的第一图样和第二类RS的第二图样的叠加;所述第一图样是用于K1端口的RS的图样并且与长期演进LTE系统小区专有参考信号CRS图样不重叠;所述第二图样是具有K2端口的所述LTE系统中的CRS的图样,其中K1和K2是大于0的正整数;
其中第三类参考信号(RS)基于信令指示来确定;其中,所述第一类RS包括第一序列,第一序列是CRS的第二序列的子序列;所述第二序列的长度为2NRB max,DL,并且第一序列的长度为2,其中NRB max,DL表示LTE系统最大的下行带宽,其中根据以下来执行所述第一类RS的第一序列rl,ns(i):
Figure FDA0002309634470000022
其中,所述mi的值是预定义的,所述NID cell表示物理小区标识PCID;所述ns表示时隙索引;所述l表示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索引;所述NCP依赖于循环前缀CP类型,且取值为0或1;所述cinit表示伪随机序列c(·)的初始化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i=0,1时,mi={m0,m1},其取值为mi={0,1}或者mi={NRB max,DL-1,NRB max,DL}。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三类RS接收物理广播信道PBCH。
10.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其具有存储在其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K1小于K2;以及
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传输器根据具有K2×K1维度的预编码矩阵,将所述K1个端口映射到所述K2个端口。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
K1小于K2;以及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进一步被配置为通过传输器根据具有K2×K1维度的预编码矩阵,将所述K1个端口映射到所述K2个端口。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
K1小于K2;以及
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具有K2×K1维度的预编码矩阵以及K2个端口的至少一个估计出的信道系数来获取所述K1个端口的至少一个等价的信道系数。
CN201610018654.6A 2015-12-16 2016-01-11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68884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5548.2A CN111130744B (zh) 2015-12-16 2016-01-11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KR1020187019957A KR20180095584A (ko) 2015-12-16 2016-11-07 데이타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PCT/CN2016/104924 WO2017101607A1 (zh) 2015-12-16 2016-11-07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EP16874664.2A EP3393097A4 (en) 2015-12-16 2016-11-07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JP2018531562A JP2019500797A (ja) 2015-12-16 2016-11-07 データを伝送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EP18203846.3A EP3468125B1 (en) 2015-12-16 2016-11-07 Narrowband reference signal (nb-rs) design avoiding collision with lte crs symbols
US16/061,628 US11595166B2 (en) 2015-12-16 2016-11-07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20187024747A KR102229592B1 (ko) 2015-12-16 2016-11-07 데이타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16/028,285 US10524249B2 (en) 2015-12-16 2018-07-05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18158303A JP6824232B2 (ja) 2015-12-16 2018-08-27 データを伝送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45120 2015-12-16
CN2015109451203 2015-12-1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5548.2A Division CN111130744B (zh) 2015-12-16 2016-01-11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88472A CN106888472A (zh) 2017-06-23
CN106888472B true CN106888472B (zh) 2020-03-10

Family

ID=591768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5548.2A Active CN111130744B (zh) 2015-12-16 2016-01-11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201610018654.6A Active CN106888472B (zh) 2015-12-16 2016-01-11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5548.2A Active CN111130744B (zh) 2015-12-16 2016-01-11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95166B2 (zh)
EP (2) EP3468125B1 (zh)
JP (2) JP2019500797A (zh)
KR (2) KR102229592B1 (zh)
CN (2) CN1111307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2436B (zh) * 2017-01-05 2020-07-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映射方法及用户设备
KR102093421B1 (ko) * 2017-07-12 2020-03-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Nrs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nb-iot 기기
WO2019148334A1 (zh) * 2018-01-30 2019-08-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功率测量方法及设备
US11438748B2 (en) 2019-10-16 2022-09-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band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for non-anchor carrier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8674A (zh) * 2012-12-13 2015-08-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小型小区众包通信网络中的信息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48976B2 (en) * 2009-06-22 2015-06-02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57654B (zh) * 2011-08-29 2018-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348580A (zh) * 2013-08-06 2015-02-11 夏普株式会社 下行物理信道的发送和接收方法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KR102344081B1 (ko) * 2014-05-23 2021-12-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다수의 이차원 배열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피드백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014600A1 (ko) * 2015-07-22 2017-01-2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머신 타입 단말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EP3327974A4 (en) * 2015-07-22 2018-08-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 in narrow band system
WO2017043856A1 (ko) * 2015-09-07 2017-03-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참조 신호를 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7069470A1 (ko) * 2015-10-19 2017-04-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하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기지국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8674A (zh) * 2012-12-13 2015-08-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小型小区众包通信网络中的信息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arrowband IOT – Downlink Control/Data Channel Design》;Samsung;《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2bis R1-155512》;20151009;第2-3节 *
《NB-IoT - DL Design》;Ericsson;《3GPP TSG-RAN WG1 #83 R1-157419》;20151122;第2-3节 *
《NB-IOT - downlink physical layer concept description》;HUAWEI等;《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3,R1-156462》;20151122;第4-11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95166B2 (en) 2023-02-28
KR20180095584A (ko) 2018-08-27
EP3468125B1 (en) 2023-07-05
EP3468125A1 (en) 2019-04-10
US20200266956A1 (en) 2020-08-20
JP2019500797A (ja) 2019-01-10
KR20180099926A (ko) 2018-09-05
CN111130744B (zh) 2021-10-26
CN111130744A (zh) 2020-05-08
JP6824232B2 (ja) 2021-02-03
EP3393097A1 (en) 2018-10-24
JP2018207520A (ja) 2018-12-27
KR102229592B1 (ko) 2021-03-18
CN106888472A (zh) 2017-06-23
EP3393097A4 (en) 2018-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8259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ata transmission in next generation cellular networks
US10917216B2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method of detecting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s, and devices therefor
CN107465497B (zh) 定位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7852257B (zh) 用于在蜂窝系统中操作物联网的方法及其系统
EP3675404A1 (en)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parameter sending methods, device,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09391426B (zh) 资源位置的指示、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7078875B (zh) 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方法和mtc设备
CN108111270B (zh) 导频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4769988B (zh)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设备
KR20200007913A (ko)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CN102742238A (zh) 用于lte-advance系统中csi-rs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EP3033849B1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8432285B (zh) 一种物理下行信道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685503B (zh) 信道状态测量导频csi-rs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US1091720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and acquiring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of physical layer
WO2018128977A1 (e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for radio system
CN106888472B (zh)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7133676A1 (zh) 参考信号的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传输系统
EP3970301A1 (en) Pdcch structure for coverage limited scenarios
CN112655180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生成用于减小papr的参考信号序列的方法和设备
EP3033850B1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3326977A (zh) 导频序列生成参数的配置、控制信令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US10524249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961735B (zh) 资源的使用方法及装置
CN108934074B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道的配置方法、装置和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