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84657A - 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84657A
CN106884657A CN201710208457.5A CN201710208457A CN106884657A CN 106884657 A CN106884657 A CN 106884657A CN 201710208457 A CN201710208457 A CN 201710208457A CN 106884657 A CN106884657 A CN 106884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ciss layer
layer
model
stratum
overlying str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084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84657B (zh
Inventor
于广明
袁长丰
王大宁
周福强
米文瑞
秦拥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020845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84657B/zh
Publication of CN106884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84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846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846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CMINING OR QUARRYING
    • E21C41/00Methods of underground or surface mining; Layouts therefor
    • E21C41/16Methods of underground mining; Layouts therefor
    • E21C41/18Methods of underground mining; Layouts therefor for brown or hard co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包括:步骤S1、对覆岩离层的产生进行力学分析;步骤S2、建立离层发育空间位置图;步骤S3、基于简支梁的覆岩移动模型,建立上覆岩层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步骤S4、建立采动覆岩沉陷模型并将其可视化。通过探究覆岩离层发生、发展、演化的一般力学行为,并将地表沉陷过程与离层演化过程相结合,通过建立地表沉陷依赖离层演化的模型,精确还原覆岩离层的演化过程,明确造成沉陷与离层的对应关系,为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Description

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山安全技术领域,涉及地表沉陷预测技术,特别针对覆岩离层动态发展对地表沉陷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增加,矿区开采沉陷带来的损害日趋加剧,地表沉陷将导致耕地破坏,建(构)筑物受损甚至垮塌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生产和正常生活,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其造成的后果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
影响地表沉陷的因素很多,如开采厚度、开采深度、覆岩性质等,这些因素多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存在着一种介质因素,对地表沉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就是离层,离层的发育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表沉陷的大小,如离层发育的高度、宽度等。地表沉陷是一种由渐变到突变,再由突变到渐变的动态过程,覆岩离层的演对地表沉陷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无法精确还原覆岩离层的演化过程,造成沉陷与离层的对应关系不明确,通过将地表沉陷过程与离层演化过程相结合,对提高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探究覆岩离层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探究覆岩离层发生、发展、演化的一般力学行为,并将地表沉陷过程与离层演化过程相结合,旨在建立地表沉陷依赖离层演化的模型,为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对覆岩离层的产生进行力学分析;
步骤S2、建立离层发育空间位置图;
步骤S3、基于简支梁的覆岩移动模型,建立上覆岩层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
步骤S4、建立采动覆岩沉陷模型并将其可视化。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基于3DMAX实现采动覆岩离层动画展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利用RFPA软件确定离层的产生;
步骤S42、各岩层的下沉挠度曲线计算;
步骤S43、采动覆岩模型形态生成、修改及输出;
步骤S44、图像制作与选取;
步骤S45、虚拟采动覆岩沉陷动画。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1确定离层产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1、统计各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岩性、岩层厚度、泊松比、密度、内摩擦角、粘聚力、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抗压强度;
步骤S412、将上述参数输入RFPA软件中,确定模型尺寸:模型的长度为煤层采宽的2倍,模型左右边界为水平约束,模型上边界为自由端,模型下边界同时作用水平约束和竖直约束;
步骤S413、根据离层产生的力学条件,判断离层产生与否;
步骤S414、若离层产生,则输出离层产生的位置、长度和断裂角;否则执行步骤S412。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2中,根据上覆岩层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获得离层上覆岩层的下沉挠度曲线微分方程。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3中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431中:根据每个地层的组成、物理力学性能构建不同地层模型,利用单元集成软件将各个地层独立集成化,按照实际情况将各个地层按顺序叠放;步骤S432:布置摄影机;步骤S433:设置灯光;步骤S434:选择背景。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4包括:
步骤S441:引入一张具有离层数据信息的地层图像,利用材质编辑程序将离层的数据信息映射至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层中;
步骤S442:捕捉离层图像的数据信息,利用线性样条线程序,将之与原地层的离层图像的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匹配设置;进一步处理样条线图像数据,即在数据中添加深度的设置,使其成为一个参数化数据模型,并将其设置成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弧状模型;
步骤S443:不断改变开采隧道的长度,不断对各个地层进行变形计算处理,得到更多的地层变形模型,依次得到煤层开采过程中离层演化过程中的各个关键图;
步骤S444:利用联结工具将2D点形态转化为2D曲线形态,把形成的二维曲线形态用弯曲、线框、光滑网格物体、拉伸、自由变换和编辑网格物体等修改工具加以修饰,最终各帧图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采动覆岩沉陷模型的可视化。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13中,离层产生的力学条件为:弱面上的剪应力τ大于弱面的抗剪强度Ss,并且下位岩层的抗弯刚度小于上位岩层的抗弯刚度时,弱面受剪破裂,离层开始产生;反之,离层不产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探究覆岩离层发生、发展、演化的一般力学行为,并将地表沉陷过程与离层演化过程相结合,通过建立地表沉陷依赖离层演化的模型,精确还原覆岩离层的演化过程,明确造成沉陷与离层的对应关系,为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离层产生的力学模型,其中(1)为层间剪裂模型,(2)为层间拉裂模型;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离层发育的空间位置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简支梁的覆岩移动模型;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展现方法流程图;
图5为图4中步骤S4具体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图5中步骤S41具体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图4中步骤S43中采动覆岩离层模型构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参考图4,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对覆岩离层的产生进行力学分析;步骤S2、建立离层发育空间位置图;步骤S3、基于简支梁的覆岩移动模型,建立上覆岩层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步骤S4、建立采动覆岩沉陷模型并将其可视化,具体的:
1、覆岩离层产生机理的力学分析
离层产生的实质就是层间弱面的开裂,弱面的力学性质较岩层有很大的差异,在组合梁弯曲下沉过程中,对应力的变化非常敏感,往往在组合梁未发生断裂前就有离层产生。离层的产生包含两种力学模型,一是层间剪裂;二是层间拉裂,如图1所示,(P1和P2分别为层间横向作用力,P1’和P2’为层间纵向作用力)。
在岩层整体弯曲下沉过程中,层间弱面上产生了逐渐增大的剪应力,大小为:式中,Q为组合梁横截面的剪力;Iz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d为弱面到组合梁中性轴的距离;h为下位离层的高度。
层间弱面的抗剪强度Ss为:Ss=C+σtanφ,式中,C为弱面的粘聚力;σ为弱面的法向应力;φ为弱面的内摩擦角。
随着组合梁层间弱面上剪力的逐渐增加,当弱面上的剪应力τ小于弱面的抗剪强度Ss时,离层不会产生;当弱面上的剪应力τ大于弱面的抗剪强度Ss,并且下位岩层的抗弯刚度小于上位岩层的抗弯刚度时,弱面受剪破裂,离层开始产生。
在弱面受剪破裂后将不再承受组合梁的剪应力,此后,层间弱面在下位岩层的自重应力作用下得到扩展,下位岩层的自重应力称为弱面的拉应力,大小为:σt=γdhd,式中,γd为下位岩层的容重;hd为下位岩层的厚度。
当弱面的拉应力σt小于弱面的抗拉强度St时,离层不扩展;当弱面的拉应力σt大于弱面的抗拉强度St,并且下位岩层的抗弯刚度小于上位岩层的抗弯刚度时,弱面受拉破裂,离层开始扩展。
2、离层发育的空间位置
随着离层空间层位向上发展,地表向下继续沉降,随着离层空间横向发展,地表沉陷盆地不断扩张,所以离层具有空间层位演化和横向扩展规律,因此建立离层发育的空间位置图,可以获取采动覆岩离层演化过程的关键位置数据,用以进行情景构建工作,如图2所示,其中,A为地表沉降,B为开采推进方向,1为离层,ψ为断裂角。
3、上覆岩层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
当有离层产生时,将相邻离层间的岩层视为简支梁,如图3所示,X轴、W轴方向如图所示,2为地表沉陷盆地,3为简支梁,根据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可得上覆岩层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为:
S=L-hcotψ
式中,E为简支梁的弹性模量;I为简支梁的惯性矩;W为简支梁的挠度;q为简支梁的均布荷载;S为简支梁的长度的一半;L为工作面采宽的一半;h为下位离层的高度;简支梁受到弹性基础的反力;ψ为断裂角。
式中,E'为煤层和简支梁下岩层的综合弹性模量,Ei、hi为简支梁下第i层岩层的弹性模量和厚度。
边界条件规定如下:
当x=0时,
当x→±∞时,W→0,近而,可计算相邻两岩层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由方程计算得到相邻两岩层的沉降,两相邻岩层之间的沉降差即为离层发展的宽度,进而可得到全部离层的宽度。由采空区高度减去全部离层的总宽度即为地表沉降的大小。
以上通过力学计算,可得到采动覆岩离层演化的各种数据参数,从而可以进行数据模型的构建,进而模拟采动覆岩离层的演化过程,进行情景构建及动态过程展现。
4、基于3D MAX的采动覆岩沉陷模型及可视化过程:
如图5所示,所述采动覆岩动画的实现方法的步骤如下:
步骤S41:利用RFPA软件确定离层的产生;
步骤S42:各岩层的下沉挠度曲线计算;
步骤S43:模型形态生成、修改及输出;
步骤S44:图像制作与选取;
步骤S45:虚拟采动覆岩沉陷动画。
其中,步骤S41具体包括:
(1)采集数据,包括各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岩性、岩层厚度、泊松比、密度、内摩擦角、粘聚力、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抗压强度;
(2)确定模型尺寸:模型的长度为煤层采宽的2倍,模型左右边界为水平约束,模型上边界为自由端,模型下边界同时作用水平约束和竖直约束;
(3)判断离层产生与否:将以上各数据输入到RFPA软件中,由于离层产生于相邻岩层之间,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上覆岩层应力重新分布,当相邻岩层之间满足离层产生的力学条件时(当弱面上的剪应力τ小于弱面的抗剪强度Ss时,离层不会产生;当弱面上的剪应力τ大于弱面的抗剪强度Ss,并且下位岩层的抗弯刚度小于上位岩层的抗弯刚度时,弱面受剪破裂,离层开始产生),离层在此处产生,由RFPA软件可确定出离层产生的位置、长度和断裂角。其流程图如图6所示。
步骤S42中:根据上覆岩层挠度曲线微分方程的计算公式,依次输入各岩层的弹性模量E、各岩层的厚度h、各岩层的容重γ、各岩层的惯性矩I、断裂角ψ、煤层的开采距离2L,即可输出离层上覆岩层的下沉挠度曲线微分方程。
步骤S43中:对采动覆岩离层模型构建,由于每个地层的组成、物理力学性能等各不相同,利用材质编辑程序基于组成及抗弯刚度分别构建不同地层模型,然后利用单元集成软件将各个地层独立集成化,按照实际情况将各个地层按顺序叠放,流程图如图7。然后再布置摄影机、设置灯光和选择背景等步骤的操作。其中,布置摄影机包括:在命令面板中单击目标摄影机面板,从而在顶视图中建立目标摄影机,调节目标摄影机使其成透视角度察看,从透视图中视图菜单选择目标摄影机视图,适当调整目标摄影机,使其摄影机镜头为55mm,以确定视图角度;设置灯光步骤包括:在命令面板中选择灯光面板,在顶视图中离层的正前方建立一个泛光灯,在前视图中抬高泛光灯,使光线由前上方照下,再进入修改命令面板,调节光线的颜色为纯白色。选择摄影机视图,进行渲染观看光强弱,并反复调节泛光灯的强度,直到满意为止。之后,在顶视图中各地层的后方再建立一个泛光灯,调弱泛光灯的强度,把阴暗面照亮;选择背景步骤包括:在渲染下拉菜单中选择环境选项,在弹出的颜色控制面板中选择浅灰色为动画背景。
步骤S44中,当L为1的整数倍(单位:m)时为一个开挖步并在3D MAX里输出一帧图像。在图像的制作时,以初始岩层的位置为参照点,依据上一步的结果输入各岩层点的下沉值,点的选取以W轴为基准向左向右分别取1的整数倍(单位:m)且位于各岩层层面处。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41:引入一张具有离层数据信息的地层图像,利用材质编辑程序将离层的数据信息映射至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层中;
步骤S442:捕捉离层图像的数据信息,利用线性样条线程序,将之与原地层的离层图像的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匹配设置;进一步处理样条线图像数据,即在数据中添加深度的设置,使其成为一个参数化数据模型,并将其设置成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弧状模型;
步骤S443:最后不断改变开采隧道的长度,不断对各个地层进行变形计算处理,得到更多的地层变形模型,依次得到煤层开采过程中离层演化过程中的各个关键图。
步骤S444:利用联结工具将2D点形态转化为2D曲线形态,把形成的二维曲线形态用弯曲、线框、光滑网格物体、拉伸、自由变换和编辑网格物体等修改工具加以修饰。将修改过的模型形态进行材质和灯光的修饰和逼真,最后按*.JPG格式输出为一帧图像,最终各帧图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采动覆岩沉陷模型的可视化。各个关键图如下图7:
其中,步骤S45:虚拟采动覆岩沉陷动画,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S451:通过时间控制按钮,选择电视标准制式,在时间显示模式中选择当前帧数标记时间。在播放控制面板中选择实时选项,在动画开始时间处输入0,长度处输入400,作为本动画的最长帧数,结束时间输入400,在步幅中勾取选中对象;
步骤S452:将动画帧数拖至0帧,将尾选取的各个阶段的各个图片一帧一帧地、依次插入时间轴,注意关键帧的处置;
步骤S453:点击渲染场景按钮,在输出时间中选择范围为0~300帧,在输出尺寸上选择分辨率为800×600。单击输出文件按钮,在文件类型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文件格式;
步骤S454:选择摄影机视图并渲染,最终实现了基于离层动态发展与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关系的情景构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对覆岩离层的产生进行力学分析;
步骤S2、建立离层发育空间位置图;
步骤S3、基于简支梁的覆岩移动模型,建立上覆岩层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
步骤S4、建立采动覆岩沉陷模型并将其可视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基于3DMAX实现采动覆岩动画可视化展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利用RFPA软件确定离层的产生;
步骤S42、各岩层的下沉挠度曲线计算;
步骤S43、采动覆岩模型形态生成、修改及输出;
步骤S44、图像制作与选取;
步骤S45、虚拟采动覆岩沉陷动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1确定离层产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1、统计各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岩性、岩层厚度、泊松比、密度、内摩擦角、粘聚力、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抗压强度;
步骤S412、将上述参数输入RFPA软件中,确定模型尺寸:模型的长度为煤层采宽的2倍,模型左右边界为水平约束,模型上边界为自由端,模型下边界同时作用水平约束和竖直约束;
步骤S413、根据离层产生的力学条件,判断离层产生与否;
步骤S414、若离层产生,则输出离层产生的位置、长度和断裂角;否则执行步骤S4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2中,根据上覆岩层的挠度曲线微分方程,获得离层上覆岩层的下沉挠度曲线微分方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3中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431中:根据每个地层的组成、物理力学性能构建不同地层模型,利用单元集成软件将各个地层独立集成化,按照实际情况将各个地层按顺序叠放;步骤S432:布置摄影机;
步骤S433:设置灯光;
步骤S434:选择背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4包括:
步骤S441:引入一张具有离层数据信息的地层图像,利用材质编辑程序将离层的数据信息映射至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层中;
步骤S442:捕捉离层图像的数据信息,利用线性样条线程序,将之与原地层的离层图像的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匹配设置;进一步处理样条线图像数据,即在数据中添加深度的设置,使其成为一个参数化数据模型,并将其设置成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弧状模型;
步骤S443:不断改变开采隧道的长度,对各个地层进行变形计算处理,得到更多的地层变形模型,依次得到煤层开采过程中离层演化过程中的各个关键图;步骤S444:利用联结工具将2D点形态转化为2D曲线形态,最终各帧图像组合在一起形成采动覆岩沉陷模型的可视化。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13中,离层产生的力学条件为:弱面上的剪应力τ大于弱面的抗剪强度Ss,并且下位岩层的抗弯刚度小于上位岩层的抗弯刚度时,弱面受剪破裂,离层开始产生;反之,离层不产生。
CN201710208457.5A 2017-03-31 2017-03-31 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 Active CN1068846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8457.5A CN106884657B (zh) 2017-03-31 2017-03-31 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8457.5A CN106884657B (zh) 2017-03-31 2017-03-31 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84657A true CN106884657A (zh) 2017-06-23
CN106884657B CN106884657B (zh) 2019-05-21

Family

ID=59181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08457.5A Active CN106884657B (zh) 2017-03-31 2017-03-31 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8465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6920A (zh) * 2017-07-19 2017-12-29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新地表下沉动态过程与覆岩离层发展对应关系分析方法
CN109488281A (zh) * 2018-12-19 2019-03-1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室内覆岩离层变形探测装置及其评价方法
CN109884055A (zh) * 2019-03-04 2019-06-14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光纤的采场覆岩离层监测方法
CN110472273A (zh) * 2019-07-01 2019-11-1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覆岩垂向离层预测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5429A (zh) * 2011-12-01 2012-06-13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矿岩接触面示踪方法
CN102654054A (zh) * 2011-12-09 2012-09-05 王志强 错层位内错式巷道布置采场垮落带高度的确定方法
CN103335631A (zh) * 2013-07-02 2013-10-02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岩层运动在线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5429A (zh) * 2011-12-01 2012-06-13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矿岩接触面示踪方法
CN102654054A (zh) * 2011-12-09 2012-09-05 王志强 错层位内错式巷道布置采场垮落带高度的确定方法
CN103335631A (zh) * 2013-07-02 2013-10-02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岩层运动在线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乃忠: "低透气性富含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机理及应用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 工程科技Ⅰ辑》 *
胡晓阳: "基于异速生长理论的采动覆岩离层时空分布规律与沉陷模型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6920A (zh) * 2017-07-19 2017-12-29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新地表下沉动态过程与覆岩离层发展对应关系分析方法
CN107526920B (zh) * 2017-07-19 2022-01-14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新地表下沉动态过程与覆岩离层发展对应关系分析方法
CN109488281A (zh) * 2018-12-19 2019-03-1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室内覆岩离层变形探测装置及其评价方法
CN109884055A (zh) * 2019-03-04 2019-06-14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光纤的采场覆岩离层监测方法
CN109884055B (zh) * 2019-03-04 2019-10-11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光纤的采场覆岩离层监测方法
CN110472273A (zh) * 2019-07-01 2019-11-1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覆岩垂向离层预测方法
CN110472273B (zh) * 2019-07-01 2021-04-16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覆岩垂向离层预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84657B (zh) 201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84657A (zh) 基于覆岩离层动态发展的地表沉陷动态过程的展现方法
CN106652728B (zh) 一种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坍塌灾害演示方法
US7027925B2 (en) Adaptive borehole assembly visualization in a three-dimensional scene
Fraldi et al. Evaluation of impending collapse in circular tunnels by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approaches
CN103559372B (zh) 隧道开挖施工断面大拱脚crd分层进尺动态分析方法及装置
US973462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displaying data sets indicativ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a formation penetrated by a wellbore
CN105469443B (zh) 基于地质路线(prb)过程双重建模生成三维地质图的方法
Reilly Three-dimensional modelling and primary archaeological data
Cai et al. Visualization of rock mass classification systems
US8830232B2 (en) Well placement 3D advisor—method and system to monitor and assist a well placement operation
CN109145730A (zh) 一种遥感影像中矿区自动语义分割方法
CN108694258A (zh) 用于施工方案预演优化的钻井井下虚拟仿真方法及系统
US2016012410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active 3D Visual Display of Microseismic Events
CN103069460B (zh) 用于呈现钻井记录值的方法和系统
CN106971044A (zh) 一种尾矿坝管涌破坏情景构建系统及其方法
CN105184862B (zh) 一种三维地层模型动态构建方法
CN109682672B (zh) 一种模拟深层倾倒变形演变及成灾的系统及方法
Whearty et al. Incipient pulverization at shallow burial depths along the San Jacinto Fault, Southern California
JP2016117996A (ja) グラウチングマップ表示装置
Koelling et al. SEALEX—Internal reef chronology and virtual drill logs from a spreadsheet-based reef growth model
Ferraby Narratives of change on the Jurassic Coast World Heritage Site
JP2005220687A (ja) 土木施工管理システム
Lyu et al. Immersive visualization of 3D subsurface ground model developed from sparse boreholes using virtual reality (VR)
Maehr et al. Volume loss and soil dilatancy
CN117332664B (zh) 基于物理计算结果的地质灾害数字孪生实景显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