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50615B - 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50615B
CN106850615B CN201710060089.4A CN201710060089A CN106850615B CN 106850615 B CN106850615 B CN 106850615B CN 201710060089 A CN201710060089 A CN 201710060089A CN 106850615 B CN106850615 B CN 1068506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ing rate
rate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up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00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50615A (zh
Inventor
宋巍
田伟峰
斯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6008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506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850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50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50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506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70Media network packet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sourc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1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5Network streaming protocols, e.g.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 or 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 [RTC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3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criterion affecting or controlling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46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41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between two video terminals, e.g. videoph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包括:UE接收基站发送的UE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UE根据基站为UE获取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UE、基站以及编码速率控制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UE会根据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主动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实时地调整信号的编码速率,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Description

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视频通话(Video over Long Term Evolution,ViLTE)是运营商视频业务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上行信道质量受到终端功率、相邻干扰、衰弱、遮挡、移动多普勒及小区切换以及基站部署等因素影响,存在上行带宽不足且波动大的现象,对通话质量影响非常大。
目前,业内已采用带宽自适应调速来优化视频通话业务,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方案中带宽自适应调速过程的示意图,首先,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A向UE B发送媒体流,然后UE B根据接收到的媒体流确定丢包率和时延抖动等数据,并估算出LTE网络的可用带宽,接着将估算得到的可用带宽通过临时最大码率请求(Temporal Max MediaBitrate Request,T)报文反馈给UE A,使得UE A根据UE B请求的带宽完成速率调节,并反馈临时最大码率响应(Temporal Max Media Bitrate Notification,TMMBN)报文。
然而,当前采用的带宽自适应调速方法都是基于反馈的被动式调速,只有检测出有丢包或者时延增大之后,才会去响应自适应调整,而此时,业务的质量已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导致通话效果变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UE会根据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主动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实时地调整信号的编码速率,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包括:
首先UE接收基站发送的该UE所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其中,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体是由基站根据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以及信道质量信息确定的,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可以包括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基站利用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就能获取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接下来UE就可以根据基站为自身获取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最后计算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当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UE就会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是指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其中,速率偏差具体可以是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差的绝对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UE先接收基站周期性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再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确定目标编码速率,最后根据目标编码速率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可知,UE会根据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主动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实时地调整信号的编码速率,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UE根据基站为UE获取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可以包括:
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目标编码速率:
V=a×macrate;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a表示预设速率系数,macrate表示当前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目标编码速率的方式,即利用预设速率系数和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可以计算出目标编码速率,从而提升了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包括:
基站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并且基站还可以检测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接下来,基站可以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于是基站就能够向UE发送计算得到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UE可以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其中,目标编码速率可用于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基站可以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并检测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再向UE发送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UE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其中,目标编码速率用于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可知,UE会根据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主动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实时地调整信号的编码速率,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包括:
第一UE获取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具体可以是第一UE的视频应用程序通过无线接口层接口,从Linux操作系统内核中获取数据缓存信息,再传递给视频应用程序的速率控制器即可,数据缓存信息可以包括缓冲区中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当前缓存的数据包个数,预设缓存时长,介质访问控制上行授权速率;
接下来第一UE可以判断该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若数据缓存信息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上行速率估计信息是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的;
然后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计算得到第一编码速率,与此同时,第一UE还能够获取第二编码速率,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第二UE是与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
第一UE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计算出目标编码速率,当该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就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其中,速率偏差具体可以是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差的绝对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UE获取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并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如果满足,则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第一UE可以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此外,第一UE还将获取第二编码速率,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通过上述方式,第一UE可以不需要依赖于第二UE对其反馈的信息也能准确地估计出上行速率,通过第一UE本地的数据缓存信息以及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迅速计算出目标编码速率,实现在第一UE侧主动进行编码调速,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可以包括:
第一UE获取第二UE反馈的第一UE当前周期对应的信号强度信息,并且接收基站发送的当前周期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UE周期性地获取第二UE反馈的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接收基站周期性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可以按照一定的计算第一编码速率,从而增强了信息计算的规律性,无需实时进行计算,由此节省基站的传输资源以及第一UE的计算资源。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UE获取第二编码速率,可以包括:
首先,第一UE接收所述第二UE发送的临时最大码率请求TMMBR,TMMBR表示接收端第二UE当前带宽受限,告诉发送端第一UE控制码率,然后第一UE通过解析TMMBR确定第二编码速率。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UE可以通过接收第二UE发送的TMMBR来确定第二编码速率。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更准确地获取第二编码速率,同时,也为第二编码速率的传递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第一种或第三方面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数据缓存信息可以包括本地缓冲区中的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
若数据缓存信息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可以包括:
首先检测第一UE中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然后比较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和预设缓存时长,该预设缓存时长是指数据包在第一UE的本地缓冲区中最大可停留时间,当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预设缓存时长,那么该数据包就要被丢弃,不再传输。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缓存时长,则说明此时发生了网络拥塞,于是第一UE可以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从而利用这些信息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通过适当地降低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有利于缓解网络拥塞,提升方案的实用性。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UE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之后,还可以包括:
如果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预设缓存时长,则第一UE可以根据信号强度信息计算出第三编码速率;
接下来第一UE可以根据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计算出目标编码速率;
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其中,速率偏差具体可以是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差的绝对值。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UE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之后,若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预设缓存时长,则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根据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可以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通过上述方式,可以针对不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的情况也进行编码速率的控制,不同的是,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将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调高,也就是在网络质量较好的时候能够给用户提供更清晰的视频,从而提升方案的实用性。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可以包括:
第一UE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第三编码速率:
currentrate(n+1)=b×currentrate(n);
其中,b表示信号强度系数,信号强度系数与信号强度信息具有关联关系,currentrate(n)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currentrate(n+1)表示第三编码速率;
接着,第一UE根据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可以包括:
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n+1));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min()表示求最小值,T表示第二编码速率。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介绍了第一UE如何计算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目标编码速率的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第一种或第三方面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可以包括:
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第一编码速率:
currentrate(m+1)=c×currentrate(m)+d;
其中,c表示信号强度系数,currentrate(m)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currentrate(m+1)表示第一编码速率,d表示链路层速率系数,链路层速率系数与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有关联关系;
第一UE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可以包括:
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m+1));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min()表示求最小值,T表示第二编码速率。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介绍了第一UE如何计算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目标编码速率的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包括:
基站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并且基站可以检测基站与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接下来,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最后,由基站向第一UE发送该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并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目标编码速率用于第一UE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并检测基站与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然后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最后基站向第一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并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通过上述方式,第一UE可以不需要依赖于第二UE对其反馈的信息也能准确地估计出上行速率,通过第一UE本地的数据缓存信息以及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迅速计算出目标编码速率,实现在第一UE侧主动进行编码调速,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站向第一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可以包括:
基站周期性地向第一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周期性地向第一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即按照一定的规律向第一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从而增强了信息发送的规律性,可以使得第一UE周期性地计算第一编码速率,无需实时进行计算,由此节省基站的传输资源以及第一UE的计算资源。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UE,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UE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其中,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接收模块接收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调整模块,用于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确定模块确定的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目标编码速率:
V=a×macrate;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a表示预设速率系数,macrate表示当前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检测模块检测的信道质量信息、第一获取模块获取的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向UE发送第二获取模块获取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UE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目标编码速率用于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
本申请第七方面提供一种UE,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一获取模块获取的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若判断模块判断得到数据缓存信息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二获取模块获取的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编码速率,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第二UE是与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确定模块确定的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三获取模块获取的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第一调整模块,用于当第二确定模块确定的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获取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UE反馈的第一UE当前周期对应的信号强度信息;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当前周期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获取模块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UE发送的临时最大码率请求TMMBR;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二接收单元接收的TMMBR确定第二编码速率。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第七方面第一种或第七方面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数据缓存信息包括本地缓冲区中的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
第二获取模块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若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缓存时长,则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还可以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判断模块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之后,若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预设缓存时长,则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三确定模块确定的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第二调整模块,用于当第四确定模块确定的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第三编码速率:
currentrate(n+1)=b×currentrate(n);
其中,b表示信号强度系数,信号强度系数与信号强度信息具有关联关系,currentrate(n)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currentrate(n+1)表示第三编码速率;
第四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n+1));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min()表示求最小值,T表示第二编码速率。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第七方面第一种或第七方面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第三计算单元,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一编码速率:
currentrate(m+1)=c×currentrate(m)+d;
其中,c表示信号强度系数,currentrate(m)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currentrate(m+1)表示第一编码速率,d表示链路层速率系数,链路层速率系数与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有关联关系;
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第四计算单元,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m+1));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min()表示求最小值,T表示第二编码速率。
本申请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基站与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检测模块检测的信道质量信息、第一获取模块获取的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UE发送第二获取模块获取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并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目标编码速率用于第一UE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八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一UE发送当前周期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本申请第九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具体如下步骤:
控制收发器接收基站发送的UE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其中,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
根据基站为UE获取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总线系统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收发器以及处理器,以使存储器、收发器以及处理器进行通信。
可选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目标编码速率:
V=a×macrate;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a表示预设速率系数,macrate表示当前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本申请第十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具体如下步骤:
控制收发器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检测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控制收发器向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UE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目标编码速率用于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
总线系统用于连接存储器、收发器以及处理器,以使存储器、收发器以及处理器进行通信。
本申请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具体如下步骤:
控制收发器获取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
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
若数据缓存信息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控制收发器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控制收发器获取第二编码速率,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第二UE为与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
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控制收发器向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UE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目标编码速率用于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
总线系统用于连接存储器、收发器以及处理器,以使存储器、收发器以及处理器进行通信。
可选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控制收发器获取第二UE反馈的第一UE当前周期对应的信号强度信息;
控制收发器接收基站发送的当前周期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可选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控制收发器接收第二UE发送的临时最大码率请求TMMBR;
控制收发器根据TMMBR确定第二编码速率。
可选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若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缓存时长,则控制收发器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控制收发器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可选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若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预设缓存时长,则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
根据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可选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第三编码速率:
currentrate(n+1)=b×currentrate(n);
其中,b表示信号强度系数,信号强度系数与信号强度信息具有关联关系,currentrate(n)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currentrate(n+1)表示第三编码速率;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n+1));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min()表示求最小值,T表示第二编码速率。
可选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第一编码速率:
currentrate(m+1)=c×currentrate(m)+d;
其中,c表示信号强度系数,currentrate(m)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currentrate(m+1)表示第一编码速率,d表示链路层速率系数,链路层速率系数与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有关联关系;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m+1));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min()表示求最小值,T表示第二编码速率。
本申请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具体如下步骤:
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检测基站与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控制收发器向第一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并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目标编码速率用于第一UE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总线系统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收发器以及处理器,以使存储器、收发器以及处理器进行通信。
可选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控制收发器向第一UE发送当前周期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本申请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UE以及基站;
基站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基站检测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UE接收基站发送的UE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其中,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
UE根据基站为UE获取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申请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第一UE获取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
基站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基站检测基站与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第一UE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
若数据缓存信息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所述第一UE获取第二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所述第二UE是与所述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
第一UE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UE先接收基站周期性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再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确定目标编码速率,最后根据目标编码速率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可知,UE会根据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主动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实时地调整信号的编码速率,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方案中带宽自适应调速过程的示意图;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缓存信息上报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速率控制系统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待发送信号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源信道交互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应用场景中编码速率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应用场景中编码速率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应用场景中编码速率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速率控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速率控制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UE会根据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主动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实时地调整每个周期内的编码速率,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提及的“大于”或“小于”是用于划分预置界限,如果出现“等于”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配置,将“等于”的情况归为“大于”,或者将“等于”的情况归为“小于”,具体设定规则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确定,故此处不作限定。
应理解,本实施例可以应用于ViLTE,ViLTE是一种基于LTE网络的视频通讯技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业务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需求已经由最初的单一语音需求转变为对视频和音频的通信需求,以传送语音、数据和视频为一体的视频通信业务成为通信领域发展的热点,以点到点或多点视音频通信为可选形式的视频会议、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
视频通信业务可以承载在不同技术的底层网络上,从早期的公共电话网,到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数字数据网(DigitalData Network,DDN),异步转移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以及现在广泛使用的网际互联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网络都可以成为视频通信业务的承载网。由于视频通信的实时性和图像传输的特点,要求承载网具备足够的带宽、短时延、低误码率等特点。
公共电话网、窄带ISDN和DDN是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电路交换网络是面向连接的网络,传输速率和时延稳定,端到端时延小,误码率低,因此视频通信质量容易得到保证。但它的缺点是连接固定,除公共电话网和ISDN网上是可以进行拔号外,其他网络的应用都必须进行点对点的永久连接,带宽利用率较低,开放性很差,设置连接不方便。
ATM以快速分组交换和统计时分复用的方式进行信息传输。由于其技术复杂、设备昂贵,加上ATM的各项标准制定迟缓,未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目前ATM网络已经不可能实现端到端的应用,而是成为一种支持多种应用的传送平台。
近几年来,通信网络的IP化成为网络发展的主流,基于IP网络的视频通信得到普遍应用和广泛发展。IP网络是使用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IP协议的面向无连接的网络。
应理解,本实施例可以采用如下所介绍的视频通信框架协议:
第一种可用的视频通信框架协议为H.320,它的是把音频、视频、数据和控制信息复用进单个比特流,使用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系统,帧长为10毫秒。H.230/H.242提供用于方式命令和指示以及功能交换的标准。H.261提供用于视频编码的标准。H.263是一个新的可选方式,能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G.721提供用于音频编码标准。G.722和G.728是可选的代替方式。除了视频和音频信道外,在需要时可以传送数据。
第二种可用的视频通信框架协议为H.324,基于H.324的可视电话系统运行于公众电话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可提供语音、图像和其他数据的实时通信。H.324是一个系列协议,包括V.34调制解调器协议、H.223数据复接和分路协议、H.245系统控制协议、G.723.1语音算法、H.261和H.263图像算法。
第三种可用的视频通信框架协议为H.323,H.323标准涵盖了音频、视频及数据在以IP包为基础的网络上进行通信,H.323V2标准的分层结构可以包括:H.225.O标准的分组和同步,H.26l和H.263标准的视频编解码,G.711、G.722、G.728和G.723等标准的音频编解码,以及有关通信控制协议H.245等,另外,T.120标准为H.323终端增加和扩展了数据会议的功能,实现了诸如多点电子白板、多点文件传输、多点应用共享等数据会议功能。
视音频的编解码技术是视频通信中的关键技术。1988年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局(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Telecommunication Sector,ITU-T)颁布了H.261建议草案,该建议以混合编码为核心,以后制定出一系列的视频编码标准,如运动图像压缩标准H.261,为低码流视频编码而设计的标准H.263,数字视/音频制定压缩标准的活动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orts Group,MPEG)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可采用上述介绍的视频通信框架协议以及视音频的编解码方式,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视频通信框架协议以及视音频的编解码方式,此处不做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应用于一种基站和一种UE,请参阅图1A,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UE的一个结构示意图,UE中的处理器可以包括用于UE的音频/视频和逻辑功能的电路。例如,处理器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设备、微处理器设备、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等等。可以根据这些设备各自的能力而在这些设备之间分配移动设备的控制和信号处理功能。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内部语音编码器和内部数据调制解调器等等。此外,处理器可以包括操作一个或多个软件程序的功能,所述软件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中。通常,处理器和所存储的软件指令可以被配置为使UE执行动作。例如,处理器能够操作连接程序。
UE还可以包括用户接口,其例如可以包括耳机或扬声器、麦克风、输出装置(例如显示器)、输入装置等等,其可操作地耦合到处理器。在这一点上,处理器可以包括用户接口电路,其被配置为至少控制所述用户接口的一个或多个元件(诸如扬声器、麦克风以及显示器)的一些功能。处理器和/或包括处理器的用户接口电路可以被配置为通过存储在处理器可访问的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例如软件和/或固件)来控制用户接口的一个或多个元件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尽管并未示出,但是UE可以包括用于向与移动设备相关的各种电路供电的电池,所述电路例如为提供机械振动来作为可检测输出的电路。输入装置可以包括允许所述装置接收数据的设备,诸如小键盘、触摸显示器、游戏杆和/或至少一个其他输入设备等。
UE还可以包括用于共享和/或获得数据的一个或多个连接电路模块。例如,所述UE可以包括短距射频(Radio Frequency,RF)收发机和/或检测器,从而可以根据RF技术与电子设备共享和/或从电子设备获得数据。所述UE可以包括其他短距收发机,诸如例如红外IR收发机、使用收发机和无线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收发机等等。蓝牙收发机能够根据低功耗或超低功耗蓝牙技术操作。在这一点上,UE并且更具体地是短距收发机能够向和/或从在所述装置附近(诸如在10米内)的电子设备发送和/或接收数据。尽管并未示出,所述UE能够根据各种无线联网技术来向和/或从电子设备发送和/或接收数据,这些技术包括: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Wi-Fi低功耗、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技术,诸如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11技术、IEEE 802.15技术以及IEEE802.16技术等等。
UE可以包括可存储与移动用户相关的信息元素的存储器,诸如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除了SIM,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其他可移除和/或固定存储器。UE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包括动态RAM和/或静态RAM、芯片上和/或芯片外高速缓冲存储器等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嵌入式的和/或可移除的,其可以包括例如只读存储器、闪存存储器、磁性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驱动器、磁带等等、光盘驱动器和/或介质、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on-Volatile Random Access Memory,NVRAM)等等。类似于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用于数据的暂时存储的高速缓冲区域。易失性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嵌入到处理器中。存储器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软件程序、指令、信息块、数据等等,其可以由所述UE用来执行移动终端的功能。例如,存储器可以包括能够唯一标识UE的标识符,诸如国际移动设备标志(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码。
请参阅图1B,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基站包括远端射频模块(Remote Radio Unit,RRU)、室内基带处理单元(Building Baseband Unit,BBU)以及至少一条天线。
BBU集中放置在机房,RRU可安装至楼层,BBU与RRU之间采用光纤传输,RRU再通过同轴电缆及功分器等连接至天线,即主干采用光纤,支路采用同轴电缆。对于下行方向,光纤从BBU直接连到RRU,BBU和RRU之间传输的是基带数字信号,这样基站可以控制某个用户的信号从指定的RRU通道发射出去,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对本小区其他通道上用户的干扰。而对于上行方向,用户手机信号被距离最近的通道收到,然后从这个通道经过光纤传到基站,这样也可以大大降低不同通道上用户之间的干扰。
天线是一种变换器,它把传输线上传播的导行波,变换成在无界媒介中传播的电磁波,或者进行相反的变换。在无线电设备中用来发射或接收电磁波的部件。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电子对抗、遥感和射电天文等工程系统,凡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都依靠天线来进行工作。此外,在用电磁波传送能量方面,非信号的能量辐射也需要天线。一般天线都具有可逆性,即同一副天线既可用作发射天线,也可用作接收天线。同一天线作为发射或接收的基本特性参数是相同的。这就是天线的互易定理。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采用两个实施例对本申请中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具体为:
实施例一,利用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调整待发送信号,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一个实施例包括:
101、基站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UE对应的功率信息以及UE所在小区对应的小区负载信息。其中,UE的功率信息可以指UE的发送功率,小区负载信息是指当前时刻网络上的数据量占小区网络额定容量的百分比。
此外,关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除了包括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还可以包括待调度用户数量、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利用率以及上行功率约束承载数据的资源块(Resourse Block,RB),根据小区历史调度信息计算得到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平均RB数量。
102、基站检测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本实施例中,基站检测基站与UE之间的信道质量信息,信道质量信息具体可以是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或者链路频谱效率(SpectrumEffectiveness,SE)。
103、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利用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具体地,基站根据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估计出每个TTI的平均RB数量,即RBPerTti,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估计出频谱效率eff,其中频谱效率的单位可以是比特每RB(bits/RB),再利用以下公式即可计算出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macrate=RBPerTti/eff; (公式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为一种计算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小区历史调度信息和/或信道质量信息,通过其他方式计算得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此处仅为一个示意,并不应理解为对方案的限定。
104、UE接收基站发送的UE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其中,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
本实施例中,基站在计算得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之后,即估计得到上行可用带宽。基站进而向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基站还可以向UE发送可用带宽信息,以使得UE可以根据可用带宽信息来合理地调整待发送信号,其中,可用带宽信息包含但并不仅限于信号发送方式、信号发送频率、信源格式和开关设置。
105、UE根据基站为UE获取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本实施例中,UE根据根据基站下发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具体地UE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计算目标编码速率:
V=a×macrate; (公式2)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a表示预设速率系数,macrate表示当前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106、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实施例中,在计算得到目标编码速率之后,需要进一步计算该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其中,速率偏差具体可以是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差的绝对值,如果速率偏差超出了预置范围,则UE就将利用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从而使得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
例如,UE计算得到的目标编码速率为30,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为50,则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为20。若预置范围设定为大于或等于10,那么速率偏差等于20即超出了预置范围,此时,UE将根据目标编码速率30来调整待发送信号,并将调整后的待发送信号发送至基站。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UE先接收基站周期性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再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确定目标编码速率,最后根据目标编码速率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可知,UE会根据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主动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实时地调整信号的编码速率,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实施例二,利用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及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共同调整待发送信号,请参阅图3,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201、第一UE获取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
本实施例中,第一UE为与基站通信的UE,第一UE可以获取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其中,数据缓存信息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信息:缓冲区中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当前缓存的数据包个数,预设缓存时长,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上行授权速率。
具体地,第一UE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上显示有视频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通过无线接口层(Radio Interface Layer,RIL)接口从Linux操作系统内核中获取数据缓存信息,再传递给视频应用程序的速率控制器即可。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缓存信息上报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步骤S1中,UE的调制解调器将数据缓存信息上报给Linux操作系统内核,数据缓存信息可以通过空口质量信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信息和LTE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信息联合上报至Linux操作系统内核;
在步骤S2中,RIL解析调制解调器上报的数据缓存信息,并且对该调制解调器进行配置;
在步骤S3中,视频应用程序从RIL获取数据缓存信息,然后把需要配置的数据缓存信息下发给RIL;
在步骤S4中,视频应用程序UI将数据缓存信息发送至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Development Kit,SDK);
在步骤S5中,由SDK将数据缓存信息透传给视频引擎,以进行后续的视频调速。
202、基站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UE对应的功率信息以及第一UE所在小区对应的小区负载信息。其中,第一UE的功率信息可以指第一UE的发送功率,小区负载信息是指当前时刻网络上的数据量占小区网络额定容量的百分比。此外,关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除了包括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还可以包括待调度用户数量、PUSCH利用率以及上行功率约束承载数据的RB,根据小区历史调度信息计算得到每个TTI平均RB数量。
203、基站检测基站与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本实施例中,基站检测基站与第一UE之间的信道质量信息,信道质量信息具体可以是CQI或者SE。
204、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利用信道质量信息、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具体地,基站根据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估计出每个TTI的平均RB数量,即RBPerTti,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估计出频谱效率eff,其中频谱效率的单位可以是bits/RB,再利用实施例一种介绍的公式(1)即可计算出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205、第一UE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
本实施例中,接下来第一UE将根据本地缓冲区中的数据缓存信息是来判断当前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也就是说,可以根据数据缓存信息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后续的编码控制,如果不满足该条件,那么第一UE仍旧按照当前的编码速率向基站发送信号即可。
206、若数据缓存信息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本实施例中,如果第一UE检测到数据缓存信息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那么第一UE就需要进一步获取信号强度信息,该信号强度信息可以是第二UE向第一UE反馈的,其中,第二UE就是与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第一UE会将第二UE反馈的信号强度信息也存储在本地缓冲区中,具体地,信号强度信息可以包含但并不仅限于如下信息,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Receiving Power,RSRQ)、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和上行误码率测量结果(Block Error Rate,BLER)。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UE可以是周期性向第一UE反馈信号强度信息,也可以是非周期性反馈的,此处不做限定。
与此同时,第一UE还会接收到基站发出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可以是周期性向第一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也可以是非周期性发送的,此处不做限定。
207、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可以计算得到第一编码速率,请参阅如下公式:
currentrate(m+1)=c×currentrate(m)+d; (公式3)
其中,c表示信号强度系数,currentrate(m)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currentrate(m+1)表示第一编码速率,d表示链路层速率系数,链路层速率系数与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有关联关系。
可以理解的是,在公式3中,c值的一种确定方式可以参阅如下关系式,即公式4:
Figure GDA0002471276440000191
也就是c值是与RSRP相关的阶梯函数,而d与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相关,具体请参阅公式5:
d=0.5×macrate; (公式5)
其中,macrate即为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c值和d值的计算方式仅为一个示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值的调整,此处不做限定。
208、第一UE获取第二编码速率,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第二UE是与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
本实施例中,第一UE获取第二编码速率的方式可以有两种,第一种为基站向第一UE上报第二编码速率,第二种为第二UE直接向第一UE上报第二编码速率,其中,第二编码速率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
具体地,第二UE可以向第一UE发送临时最大码率请求(Temporal Max MediaBitrate Request,TMMBR),第一UE收到并解析该TMMBR之后,即可获取第二编码速率。
209、第一UE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UE采用预置算法并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即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请参阅如下公式:
V=min(T,currentrate(m+1)); (公式6)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min()表示求最小值,T表示第二编码速率,简单而言,在第一UE得知第二编码速率之后,根据第二编码速率与第一编码速率,取两者中的较小值作为目标编码速率即可。
210、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实施例中,在计算得到目标编码速率之后,需要进一步计算该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其中,速率偏差具体可以是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差的绝对值,如果速率偏差超出了预置范围,则第一UE就将利用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从而使得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
例如,第一UE计算得到的目标编码速率为30,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为50,则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为20。若预置范围设定为大于或等于10,那么速率偏差等于20即超出了预置范围,此时,第一UE将根据目标编码速率30来调整待发送信号,并将调整后的待发送信号发送至基站,基站再向第二UE发送该信号。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对编码速率控制系统进行介绍,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速率控制系统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UE通过IP多媒体子系统(IPMultimedia Subsystem,IMS)以及SDK获取到本地缓冲区中的数据缓存信息以及信号强度信息。根据数据缓存信息以及信号强度信息实时地进行码率调整,具体地:
当第一UE与第二UE通过过程中信号变差时,信号强度也就会变差,同时由于上行带宽变小,第一UE中的调制解调器内就会有数据堆积,在进行编码速率调整时,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可以降低信号的编码速率,避免发生网络阻塞;
当第一UE与第二UE通过过程中信号变好时,信号强度也就会变强,同时由于上行带宽变大,第一UE中的调制解调器内就会快速下发数据,在进行编码速率调整时,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可以提升信号的编码速率,给使用第二UE的用户提供更清晰的视频。
在第一UE进行码率控制时,可以调整当前的码率、帧率以及分辨率中的至少一项。然后再将待发送信号通过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RTP)或者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RTCP)传输至第二UE,需要说明的是,第二UE也能够智能对当前带宽进行实时探测,并且可以向基站和/或第一UE反馈探测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UE获取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并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如果满足,则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第一UE可以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此外,第一UE还将获取第二编码速率,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通过上述方式,第一UE可以不需要依赖于第二UE对其反馈的信息也能准确地估计出上行速率,通过第一UE本地的数据缓存信息以及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迅速计算出目标编码速率,实现在第一UE侧主动进行编码调速,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可选地,在上述图3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第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数据缓存信息包括本地缓冲区中的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
若数据缓存信息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可以包括:
若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缓存时长,则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本实施例中,如果数据缓存信息包括本地缓冲区中的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那么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的一个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第一UE判断数据缓存信息中的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缓存时长,若是,则认为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
具体地,首先检测第一UE中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然后比较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和预设缓存时长,该预设缓存时长是指数据包在第一UE的本地缓冲区中最大可停留时间,其中,本地缓冲区可位于第一UE的调制解调器中。当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预设缓存时长,那么该数据包就要被丢弃,不再传输。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缓存时长与第一UE的出厂设置相关,通常是由芯片生产商预先规定的。
如果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预设缓存时长,则确定当前网络没有发生拥塞,反之,则需要采用公式(3)来计算第一编码速率。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缓存时长,则认为满足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的条件。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网络阻塞,也就是在网络阻塞达到某个门限值的时候就触发编码控制的步骤,从而减少网络阻塞给视频通话带来的影响,有利于提升视频传输的稳定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3对应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第二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UE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之后,还可以包括:
若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预设缓存时长,则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
第一UE根据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当前向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图3对应的第一个实施例可知,在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预设缓存时长认为当前网络没有发生拥塞,于是可以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请参阅如下公式:
currentrate(n+1)=b×currentrate(n); (公式7)
其中,b表示信号强度系数,信号强度系数与信号强度信息具有关联关系,currentrate(n)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currentrate(n+1)表示第三编码速率。
同样地,此时第一UE就会根据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请参阅如下公式:
V=min(T,currentrate(n+1)); (公式8)
其中,V表示目标编码速率,min()表示求最小值,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公式7中,b值的一种确定方式可以参阅如下关系式,即公式9:
Figure GDA0002471276440000211
也就是b值是与RSRP相关的阶梯函数。
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待发送信号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具体为:
步骤301中,第一UE获取本地的数据缓存信息,具体可以是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
步骤302中,第一UE根据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判断在本地缓冲区中数据停留的时间是否大于70%的预设缓存时长,若是,则进入步骤304,反之,则进入步骤303;
步骤303中,如果在本地缓冲区中数据停留的时间小于或者等于70%的预设缓存时长,则确定接下来可以提升视频带宽;
步骤304中,如果在本地缓冲区中数据停留的时间大于70%的预设缓存时长,则确定接下来需要降低视频带宽;
步骤305中,提升视频带宽时,即需要采用公式(7)计算得到第三编码速率,并且确定视频带宽;
步骤306中,降低视频带宽时,即需要采用公式(3)计算得到第一编码速率,并且确定视频带宽;
步骤307中,将TMMBR请求的速率与第一编码速率或者第三编码速率进行比较,取较小值作为目标编码速率,且确定最终的视频带宽。
结合图7提供的信源信道交互的流程示意图,可以看出基站与第一UE之间通信的具体步骤:
步骤401中,基站与第一UE联合探测得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并且可以按照一定周期下发给第一UE的调制解调器;
步骤402中,设计一种拥塞预警机制,也就是当第一UE检测到本地缓冲区中的数据缓存信息满足一定条件时,触发预置编码控制条件,此外,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也会定期向第一UE的操作系统内核发送信号强度信息;
步骤403中,视频应用程序UI首先通过RIL接口从Linux内核中获取步骤402中的数据缓存信息和信号强度信息,然后传递给视频应用程序的速率控制器;
步骤404中,全新速率控制方式会提升和影响速度以及准确性,由速率控制器根据数据缓存信息和信号强度信息来对视频进行调速;
步骤405中,将步骤404估算出的最终编码速率告知视频编码器,使得该视频编码器按照最新速率编写出新的视频码率,通过第一UE的调制解调器发送给基站。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UE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之后,若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预设缓存时长,则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根据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可以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通过上述方式,可以针对不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的情况也进行编码速率的控制,不同的是,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将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调高,也就是在网络质量较好的时候能够给用户提供更清晰的视频,从而提升方案的实用性。
为便于理解,下面以一个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中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应用场景中编码速率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具体为:
用户甲欲与好友用户乙视频通话,于是用户甲通过UE A与用户乙建立ViLTE视频,如图8所示,用户乙即采用UE B。在视频通话过程中,基站即调制解调器会不停地向UE A和UE B发送信道质量信息,假设UE A和UE B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确定当前带宽较大,于是双方可使用高速率900比特率(kilobits per second,Kbps)进行视频通信。此时,UE A和UE B的信道质量信息如下表1所示:
表1
UE A UE B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90 -86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4 -2
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70 -71
上行误码率测量结果 2 1
由于用户甲一直在走动,从强信号点走到了弱信号点,这个过程中,信号质量也变差,同时调制解调器上报的数据堆积较多。RSRP从-90衰减到-110,同时调制解调器上报数据的发送时延达到400毫秒,上行发送带宽为750Kbps,请参阅图9,如图所示,当前可以估算出UE A的带宽为0.37×900+0.5×750=658Kbps。此时,UE A和UE B的信道质量信息如下表2所示:
表2
UE A UE B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110 -86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6 -2
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78 -71
上行误码率测量结果 3 1
不久之后,用户甲又走回到信号好的地点,RSRP恢复到-95,即带宽很快又恢复到658×1.1=723Kbps,之后每过一个统计周期,带宽都会按照1.1的速率提升。此时,UE A和UE B的信道质量信息如下表3所示:
表3
UE A UE B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95 -86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4 -2
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 -70 -71
上行误码率测量结果 2 1
下面对本申请中一个实施例对应的UE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中的UE包括:
接收模块501,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所述UE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其中,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所述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
确定模块502,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501接收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调整模块503,用于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所述确定模块502确定的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实施例中,接收模块501接收基站发送的所述UE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其中,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所述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确定模块502根据所述接收模块501接收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调整模块503根据所述确定模块502确定的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编码速率控制的UE,UE先接收基站周期性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再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确定目标编码速率,最后根据目标编码速率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可知,UE会根据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主动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实时地调整信号的编码速率,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可选地,在上述图11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UE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502包括:
计算单元5021,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a×macrate;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a表示预设速率系数,所述macrate表示当前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目标编码速率的方式,即利用预设速率系数和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可以计算出目标编码速率,从而提升了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下面对本申请中的基站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601,用于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用户设备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检测模块602,用于检测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603,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602检测的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第一获取模块601获取的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所述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发送模块604,用于向用户设备UE发送所述第二获取模块603获取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所述UE根据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所述目标编码速率用于所述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
本实施例中,第一获取模块601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用户设备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检测模块602检测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第二获取模块603根据所述检测模块602检测的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第一获取模块601获取的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所述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发送模块604向用户设备UE发送所述第二获取模块603获取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所述UE根据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所述目标编码速率用于所述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编码速率控制的基站,基站可以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并检测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再向UE发送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UE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其中,目标编码速率用于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可知,UE会根据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主动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实时地调整信号的编码速率,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下面对本申请中另一个实施例对应的UE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4,本申请实施例中的UE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所述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
判断模块702,用于判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701获取的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
第二获取模块703,用于若所述判断模块702判断得到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满足所述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第一确定模块704,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取模块703获取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第三获取模块705,用于获取第二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所述第二UE是与所述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
第二确定模块706,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确定模块704确定的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三获取模块705获取的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第一调整模块707,用于当所述第二确定模块706确定的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获取模块701获取所述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判断模块702判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701获取的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若所述判断模块702判断得到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满足所述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第二获取模块703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第一确定模块704根据所述第二获取模块703获取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第三获取模块705获取第二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所述第二UE是与所述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第二确定模块706根据所述第一确定模块704确定的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三获取模块705获取的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所述第二确定模块706确定的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调整模块707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UE获取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并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如果满足,则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第一UE可以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此外,第一UE还将获取第二编码速率,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通过上述方式,第一UE可以不需要依赖于第二UE对其反馈的信息也能准确地估计出上行速率,通过第一UE本地的数据缓存信息以及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迅速计算出目标编码速率,实现在第一UE侧主动进行编码调速,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可选地,在上述图14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UE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获取模块703包括:
获取单元7031,用于获取所述第二UE反馈的所述第一UE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
第一接收单元7032,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UE周期性地获取第二UE反馈的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接收基站周期性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可以按照一定的计算第一编码速率,从而增强了信息计算的规律性,无需实时进行计算,由此节省基站的传输资源以及第一UE的计算资源。
可选地,在上述图14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UE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获取模块705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7051,用于接收所述第二UE发送的临时最大码率请求TMMBR;
第一确定单元705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接收单元7051接收的所述TMMBR确定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UE可以通过接收第二UE发送的TMMBR来确定第二编码速率。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更准确地获取第二编码速率,同时,也为第二编码速率的传递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14、图15或图16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UE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数据缓存信息包括所述本地缓冲区中的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703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7033,用于若所述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缓存时长,则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缓存时长,则说明此时发生了网络拥塞,于是第一UE可以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从而利用这些信息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通过适当地降低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有利于缓解网络拥塞,提升方案的实用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17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UE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708A,用于所述判断模块702判断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之后,若所述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所述预设缓存时长,则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
第四确定模块708B,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确定模块708A确定的所述第三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第二调整模块708C,用于当所述第四确定模块708B确定的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UE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之后,若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预设缓存时长,则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根据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可以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通过上述方式,可以针对不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的情况也进行编码速率的控制,不同的是,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将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调高,也就是在网络质量较好的时候能够给用户提供更清晰的视频,从而提升方案的实用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18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UE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708A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708A1,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三编码速率:
currentrate(n+1)=b×currentrate(n);
其中,所述b表示信号强度系数,所述信号强度系数与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具有关联关系,所述currentrate(n)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所述currentrate(n+1)表示所述第三编码速率;
所述第四确定模块708B包括:
第二计算单元708B1,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n+1));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min()表示求最小值,所述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介绍了第一UE如何计算第三编码速率以及目标编码速率的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可选地,在上述图14、图15或图16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2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UE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704包括:
第三计算单元7041,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一编码速率:
currentrate(m+1)=c×currentrate(m)+d;
其中,所述c表示信号强度系数,所述currentrate(m)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所述currentrate(m+1)表示所述第一编码速率,所述d表示链路层速率系数,所述链路层速率系数与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有关联关系;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706包括:
第四计算单元7061,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m+1));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min()表示求最小值,所述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中,介绍了第一UE如何计算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目标编码速率的方式,从而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对本申请中的基站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21,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801,用于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检测模块802,用于检测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803,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802检测的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第一获取模块801获取的所述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所述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发送模块804,用于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第二获取模块803获取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述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所述目标编码速率用于所述第一UE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获取模块801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检测模块802检测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第二获取模块803根据所述检测模块802检测的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第一获取模块801获取的所述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所述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发送模块804用于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第二获取模块803获取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述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所述目标编码速率用于所述第一UE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并检测基站与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然后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最后基站向第一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并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通过上述方式,第一UE可以不需要依赖于第二UE对其反馈的信息也能准确地估计出上行速率,通过第一UE本地的数据缓存信息以及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迅速计算出目标编码速率,实现在第一UE侧主动进行编码调速,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可选地,在上述图21所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2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804包括:
发送单元8041,用于向所述第一UE发送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周期性地向第一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即按照一定的规律向第一UE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从而增强了信息发送的规律性,可以使得第一UE周期性地计算第一编码速率,无需实时进行计算,由此节省基站的传输资源以及第一UE的计算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UE,如图23所示,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本申请实施例方法部分。该UE可以为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销售终端(Pointof Sales,POS)、车载电脑等任意终端设备,以UE为手机为例:
图23示出的是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UE相关的手机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参考图23,手机包括: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910、存储器920、输入单元930、显示单元940、传感器950、音频电路960、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模块970、处理器980、以及电源990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3中示出的手机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下面结合图23对手机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RF电路910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980处理;另外,将设计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910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Amplifier,LNA)、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910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上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GPRS)、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LTE、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hortMessaging Service,SMS)等。
存储器92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9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920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9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9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输入单元9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手机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单元930可包括触控面板93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932。触控面板93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931上或在触控面板93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93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980,并能接收处理器98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931。除了触控面板931,输入单元930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93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93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显示单元9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手机的各种菜单。显示单元940可包括显示面板941,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941。进一步的,触控面板931可覆盖显示面板941,当触控面板93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98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98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94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23中,触控面板931与显示面板94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手机的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931与显示面板941集成而实现手机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手机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950,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94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手机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94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手机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960、扬声器961,传声器962可提供用户与手机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960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961,由扬声器96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96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960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980处理后,经RF电路910以发送给比如另一手机,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920以便进一步处理。
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手机通过WiFi模块970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23示出了WiFi模块970,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手机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处理器980是手机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920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920内的数据,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手机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98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98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可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可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980中。
手机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990(比如电池),可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98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尽管未示出,手机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所包括的处理器980还具有以下功能:
接收基站发送的所述UE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其中,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所述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
根据所述基站为所述UE获取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可选地,处理器980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a×macrate;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a表示预设速率系数,所述macrate表示当前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结构示意图,该服务器10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s,CPU)1022(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和存储器1032,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1042或数据1044的存储介质103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海量存储设备)。其中,存储器1032和存储介质1030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介质1030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没标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服务器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1022可以设置为与存储介质1030通信,在服务器1000上执行存储介质103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服务器10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1026,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1050,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1058,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1041,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等等。
上述实施例中由服务器所执行的步骤可以基于该图24所示的服务器结构。
其中,CPU 1022可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用户设备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检测所述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所述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向UE发送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所述UE根据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所述目标编码速率用于所述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UE,如图25所示,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本申请实施例方法部分。该终端可以为包括手机、平板电脑、PDA、POS、车载电脑等任意终端设备,以终端为手机为例:
图25示出的是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相关的手机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参考图25,手机包括:RF电路1110、存储器1120、输入单元1130、显示单元1140、传感器1150、音频电路1160、WiFi模块1170、处理器1180、以及电源1190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5中示出的手机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下面结合图25对手机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RF电路1110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1180处理;另外,将设计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1110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LNA、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1110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上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GSM、GPRS、CDMA、WCDMA、LTE、电子邮件、SMS等。
存储器112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11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120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11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11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输入单元11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手机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单元1130可包括触控面板113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132。触控面板113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1131上或在触控面板113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113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1180,并能接收处理器118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1131。除了触控面板1131,输入单元1130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113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113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显示单元11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手机的各种菜单。显示单元1140可包括显示面板1141,可选的,可以采用LCD、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141。进一步的,触控面板1131可覆盖显示面板1141,当触控面板113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118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118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114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25中,触控面板1131与显示面板114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手机的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1131与显示面板1141集成而实现手机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手机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1150,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114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手机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114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手机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1160、扬声器1161,传声器1162可提供用户与手机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1160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1161,由扬声器116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116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1160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1180处理后,经RF电路1110以发送给比如另一手机,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1120以便进一步处理。
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手机通过WiFi模块1170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25示出了WiFi模块1170,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手机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处理器1180是手机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120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120内的数据,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手机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118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118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可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可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80中。
手机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1190(比如电池),可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18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尽管未示出,手机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所包括的处理器1180还具有以下功能:
获取所述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
判断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
若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满足所述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获取第二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所述第二UE是与所述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
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可选地,处理器1180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第二UE反馈的所述第一UE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可选地,处理器1180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接收所述第二UE发送的临时最大码率请求TMMBR;
根据所述TMMBR确定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可选地,处理器1180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若所述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缓存时长,则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可选地,处理器1180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若所述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所述预设缓存时长,则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
根据所述第三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可选地,处理器1180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三编码速率:
currentrate(n+1)=b×currentrate(n);
其中,所述b表示信号强度系数,所述信号强度系数与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具有关联关系,所述currentrate(n)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所述currentrate(n+1)表示所述第三编码速率;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n+1));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min()表示求最小值,所述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可选地,处理器1180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一编码速率:
currentrate(m+1)=c×currentrate(m)+d;
其中,所述c表示信号强度系数,所述currentrate(m)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所述currentrate(m+1)表示所述第一编码速率,所述d表示链路层速率系数,所述链路层速率系数与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有关联关系;
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m+1));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min()表示求最小值,所述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结构示意图,该服务器12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CPU 1222(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和存储器1232,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1242或数据1244的存储介质123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海量存储设备)。其中,存储器1232和存储介质1230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介质1230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没标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服务器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1222可以设置为与存储介质1230通信,在服务器1200上执行存储介质123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服务器12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1226,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1250,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1258,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1241,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等等。
上述实施例中由服务器所执行的步骤可以基于该图26所示的服务器结构。
其中,CPU 1222可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检测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所述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述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所述目标编码速率用于所述第一UE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可选地,CPU 1222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向所述第一UE发送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请参阅图27,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速率控制系统一个实施例示意图,所述编码速率控制系统包括:
UE 1301以及基站1302;
本实施例中,基站1302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UE 1301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基站1302检测基站1302与UE 1301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基站1302根据信道质量信息、UE 1301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基站向UE 1301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UE 1301接收基站1302发送的UE 1301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UE 1301根据基站1302为UE 1301获取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UE 1301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UE 1301当前向基站1302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编码速率控制的系统,UE先接收基站周期性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再根据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确定目标编码速率,最后根据目标编码速率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可知,UE会根据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主动对编码速率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实时地调整信号的编码速率,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请参阅图28,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速率控制系统一个实施例示意图,所述编码速率控制系统包括:
第一UE 1401以及基站1402;
第一UE 1401获取第一UE 1401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同时,基站1402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UE 1401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基站1402检测基站1402与第一UE 1401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基站1402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 1401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基站1402向第一UE 1401发送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第一UE 1401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若数据缓存信息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第一UE 1401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1402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第一UE 1401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第一UE 1401获取第二编码速率,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第二UE是与第一UE 1401进行通信的UE,第一UE 1401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 1401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当前编码速率为第一UE 1401当前向基站1402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编码速率控制的系统,第一UE获取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并判断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如果满足,则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第一UE可以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此外,第一UE还将获取第二编码速率,根据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第一UE根据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目标编码速率。通过上述方式,第一UE可以不需要依赖于第二UE对其反馈的信息也能准确地估计出上行速率,通过第一UE本地的数据缓存信息以及基站反馈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迅速计算出目标编码速率,实现在第一UE侧主动进行编码调速,从而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信道质量变化,提升业务质量,减少卡顿。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Disk(SSD))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6)

1.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UE接收基站发送的所述UE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其中,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所述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
所述UE根据所述基站为所述UE获取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所述UE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所述UE根据所述基站为所述UE获取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a×macrate;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a表示预设速率系数,所述macrate表示当前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2.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用户设备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所述基站检测所述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所述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所述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所述UE根据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具体使所述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a×macrate;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a表示预设速率系数,所述macrate表示当前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所述目标编码速率用于所述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
3.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用户设备UE获取所述第一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
所述第一UE判断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
若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满足所述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所述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所述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所述第一UE获取第二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所述第二UE是与所述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一编码速率:
currentrate(m+1)=c×currentrate(m)+d;
其中,所述c表示信号强度系数,所述currentrate(m)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所述currentrate(m+1)表示所述第一编码速率,所述d表示链路层速率系数,所述链路层速率系数与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有关联关系;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m+1));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min()表示求最小值,所述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UE获取所述第二UE反馈的所述第一UE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
所述第一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获取第二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第一UE接收所述第二UE发送的临时最大码率请求TMMBR;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TMMBR确定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缓存信息包括所述本地缓冲区中的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
所述若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所述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包括:
若所述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缓存时长,则所述第一UE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判断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所述预设缓存时长,则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第三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三编码速率:
currentrate(n+1)=b×currentrate(n);
其中,所述b表示信号强度系数,所述信号强度系数与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具有关联关系,所述currentrate(n)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所述currentrate(n+1)表示所述第三编码速率;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第三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所述目标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n+1));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min()表示求最小值,所述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9.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所述基站检测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所述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所述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所述目标编码速率用于所述第一UE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所述第二UE是与所述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
具体的,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一编码速率:
currentrate(m+1)=c×currentrate(m)+d;
其中,所述c表示信号强度系数,所述currentrate(m)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所述currentrate(m+1)表示所述第一编码速率,所述d表示链路层速率系数,所述链路层速率系数与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有关联关系;
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包括:
使所述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m+1));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min()表示求最小值,所述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UE发送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11.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用户设备UE对应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其中,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所述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调整模块,用于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a×macrate;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a表示预设速率系数,所述macrate表示当前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1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用户设备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基站与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检测的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第一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所述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所述UE根据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具体使所述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a×macrate;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a表示预设速率系数,所述macrate表示当前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所述目标编码速率用于所述UE对待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控制。
13.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本地缓冲区内的数据缓存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判断模块判断得到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满足所述预置编码控制条件,则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为所述基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所述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中至少一项获取到的;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第二与第一进行通信的UE;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三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
第一调整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一编码速率:
currentrate(m+1)=c×currentrate(m)+d;
其中,所述c表示信号强度系数,所述currentrate(m)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所述currentrate(m+1)表示所述第一编码速率,所述d表示链路层速率系数,所述链路层速率系数与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有关联关系;
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m+1));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min()表示求最小值,所述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UE反馈的所述第一UE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获取模块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UE发送的临时最大码率请求TMMBR;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TMMBR确定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缓存信息包括所述本地缓冲区中的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以及预设缓存时长;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缓存时长,则获取信号强度信息,并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所述判断模块判断所述数据缓存信息是否满足预置编码控制条件之后,若所述数据包最大缓存时长小于所述预设缓存时长,则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确定第三编码速率;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第三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第二调整模块,用于当所述第四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根据所述目标编码速率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三编码速率:
currentrate(n+1)=b×currentrate(n);
其中,所述b表示信号强度系数,所述信号强度系数与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具有关联关系,所述currentrate(n)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所述currentrate(n+1)表示所述第三编码速率;
所述第四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n+1));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min()表示求最小值,所述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1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从小区历史调度信息中获取第一用户设备UE的功率信息以及小区负载信息;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UE之间信道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检测的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所述第一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UE的功率信息以及所述小区负载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以使述第一UE根据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第二编码速率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当所述目标编码速率与当前编码速率之间的速率偏差超出预置范围时,所述目标编码速率用于所述第一UE调整待发送信号,以使所述待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更趋近于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当前编码速率为所述第一UE当前向所述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编码速率,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所述第二UE是与所述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所述第二编码速率用于表示第二UE根据当前可用带宽所确定的信号编码速率,其中,所述第二UE是与所述第一UE进行通信的UE;
具体的,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以及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确定第一编码速率,包括:
所述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第一编码速率:
currentrate(m+1)=c×currentrate(m)+d;
其中,所述c表示信号强度系数,所述currentrate(m)表示当前的编码速率,所述currentrate(m+1)表示所述第一编码速率,所述d表示链路层速率系数,所述链路层速率系数与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具有关联关系;
使所述第一UE根据所述第一编码速率以及所述第二编码速率,并按照预置算法确定目标编码速率,包括:
使所述第一UE按照如下方式计算所述目标编码速率:
V=min(T,currentrate(m+1));
其中,所述V表示所述目标编码速率,所述min()表示求最小值,所述T表示所述第二编码速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UE发送当前周期对应的所述上行速率估计信息。
21.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指令;
所述收发器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接收或发送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
所述总线系统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所述收发器以及所述处理器,以使所述存储器、所述收发器以及所述处理器进行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2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指令;
所述收发器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接收或发送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
所述总线系统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所述收发器以及所述处理器,以使所述存储器、所述收发器以及所述处理器进行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
23.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指令;
所述收发器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接收或发送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
所述总线系统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所述收发器以及所述处理器,以使所述存储器、所述收发器以及所述处理器进行通信;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4.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
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指令;
所述收发器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接收或发送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
所述总线系统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所述收发器以及所述处理器,以使所述存储器、所述收发器以及所述处理器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9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所述用户设备为上述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设备;
所述基站为上述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
26.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所述用户设备为上述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
所述基站为上述权利要求19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
CN201710060089.4A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68506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0089.4A CN106850615B (zh)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0089.4A CN106850615B (zh)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50615A CN106850615A (zh) 2017-06-13
CN106850615B true CN106850615B (zh) 2020-08-14

Family

ID=59121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0089.4A Active CN106850615B (zh)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506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96028B (zh) * 2017-08-23 2019-11-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通话的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959556A (zh) * 2017-10-17 2018-04-24 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信道质量估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756943A (zh) * 2017-11-03 2019-05-14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通信终端及其自动切换基站的方法
CN108650040B (zh) * 2018-04-26 2021-07-30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信号的调整方法及系统
CN109041024B (zh) * 2018-08-14 2022-01-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率优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09788228A (zh) * 2019-01-24 2019-05-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调节ims视频通话质量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364170B (zh) * 2019-05-29 2024-01-30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语音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671693B (zh) * 2019-10-16 2022-06-1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数据压缩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基站
CN114503641A (zh) * 2019-12-11 2022-05-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应用服务器
CN111417149B (zh) * 2020-02-27 2023-04-25 上海易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充电桩及无线通信的信道选择方法
CN111464817A (zh) * 2020-03-12 2020-07-28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码率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26163B (zh) * 2020-07-03 2020-10-13 翱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ViLTE视频通话质量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1934823B (zh) * 2020-08-12 2022-08-0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无线接入网络设备、用户平面功能实体
CN112332950B (zh) * 2020-10-12 2023-03-14 深圳市华奥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速率的自适应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21006A (zh) * 2020-11-20 2022-05-2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上行调度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17062143A (zh) * 2022-05-05 2023-11-14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调整语音帧比特率的方法及其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4682A (zh) * 2004-05-05 2007-12-05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速率控制信令以促进ue上行链路数据传输的方法
CN101212459A (zh) * 2006-12-28 2008-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媒体编码速率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4734803A (zh) * 2013-12-20 2015-06-2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信道状态信息进行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06331717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视频码率自适应调整方法及发送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22364A1 (en) * 2012-05-31 2013-12-05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utiliz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4682A (zh) * 2004-05-05 2007-12-05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速率控制信令以促进ue上行链路数据传输的方法
CN101212459A (zh) * 2006-12-28 2008-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媒体编码速率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4734803A (zh) * 2013-12-20 2015-06-2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信道状态信息进行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06331717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视频码率自适应调整方法及发送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50615A (zh)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50615B (zh) 一种编码速率控制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EP3860197B1 (en) Csi report report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3115324B (zh) 一种波束失败恢复请求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5058656A1 (zh) 直播控制方法,及主播设备
CN112929926B (zh) 邻小区csi报告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867049B (zh) 一种测量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0118729A1 (zh) 一种WiFi网络下的模式切换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1800849B (zh)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及设备
JP2019514276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アクセス方法および端末
CN112702750A (zh) 测量处理方法、指示信息发送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US20220132433A1 (en)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CN106550484B (zh) 一种直通呼叫通信方法及终端
US20180376362A1 (en) Video Optimizat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Device
CN110011766B (zh) 波束失败检测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9802766B (zh) 一种双连接下软缓存处理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785945A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162739B (zh) 一种测量上报、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0890950B (zh) 信号处理方法、接入网设备以及终端设备
CN117083815A (zh) panel状态的处理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2668127B1 (ko)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비
CN108012334B (zh) 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无线接入网设备
CN105517113B (zh) 一种接入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1835468B (zh)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控制节点
CN116095726A (zh) 显示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828130A (zh) 终端设备的网络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