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72612B - 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72612B
CN106772612B CN201611178276.4A CN201611178276A CN106772612B CN 106772612 B CN106772612 B CN 106772612B CN 201611178276 A CN201611178276 A CN 201611178276A CN 106772612 B CN106772612 B CN 1067726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llow
simulated formation
layer
gas
seismic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782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72612A (zh
Inventor
阚长宾
杨进
刘鹤
周易霖
宋洪星
徐晓东
高怀玺
于晓聪
周建良
杜新军
张莹
周明强
尹灿
刘二平
王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7827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726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72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726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726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726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38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ater-covered area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ceanograph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该系统包括: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依次设置有第一模拟地层、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含砂模拟地层、含浅层流模拟地层、第二模拟地层;信号发射器,位于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中靠近第二模拟地层的一端;信号接收器,位于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中靠近第一模拟地层的一端;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第一预埋注入管线,一端位于含浅层流模拟地层,另一端连接增压泵;第二预埋注入管线,一端位于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另一端连接增压气泵;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和含浅层流模拟地层边界处设置有致密泥质封存装置。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模拟出的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与实际深水浅层地质灾害吻合度。

Description

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陆上未勘探的领域越来越少,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竞争的一个热点领域。深水浅层领域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方向,但深水浅层的地质环境复杂,深水浅层勘探作业中面临浅层流、浅层气等地质灾害的考验。
浅层流和浅层气在深水浅层勘探作业中具有多发性,若对浅层流和浅层气地质灾害认识不够则可导致井眼内产生强烈砂水汆流、井口头失去依托支撑、井筒错断、井口塌陷或井口丢失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钻井重大灾害性事故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需加强对深水浅层中的浅层流和浅层气等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的识别,为实际勘探钻井提供数据支持,降低深水浅层的钻井风险。现有技术中,对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的进行识别,需要先在室内模拟出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然后,在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中基于正常地层和含地质灾害地层对地震速度响应特征不同的特点,通过地震数据正演、反演等地震信号处理方法获得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正常沉积地层、含地质灾害地层)的变化趋势线比对,接着,通过预设的数学模型对变化趋势线比对的差异确定各种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进而可以为实际勘探钻井提供数据支持。但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时,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一般都是在在室内模拟,存在尺寸、环境等限制,很难模拟出与实际深水浅层地质灾害吻合度较高的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导致不能准确的得到的深水浅层中地质灾害条件下的地震学特征。
因此,现有技术亟需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可以得到深水浅层中地质灾害条件下的地震学特征,为实际勘探钻井提供数据支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可以提高模拟出的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与实际深水浅层地质灾害吻合度,进而可以得到深水浅层中地质灾害条件下的地震学特征,为实际勘探钻井提供数据支持。
本申请提供的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包括:
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在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依次设置有第一模拟地层、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含砂模拟地层、含浅层流模拟地层、以及第二模拟地层;
信号发射器,位于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中靠近所述第二模拟地层的一端,用于发射地震波;
信号接收器,位于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中靠近所述第一模拟地层的一端,且与所述信号发射器相正对,用于接收地震波;
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与所述信号发射器和所述信号接收器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信号发生器进行地震波发射,以及控制所述信号接收器进行地震波接收;
第一预埋注入管线,一端位于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另一端连接有增压泵;
第二预埋注入管线,一端位于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另一端连接有增压气泵;
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与所述含砂模拟地层、以及与所述第一模拟地层的交界处,以及与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连接有第二预埋注入管线的一端相正对的另一端设置有致密泥质封存装置;
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与所述含砂模拟地层、以及与所述第二模拟地层的交界处设置有致密泥质封存装置。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为沉积环境稳定的海洋滩涂海域。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发生器发射的地震波的频率范围为20Hz至2000KHz。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进行浅层流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时,包括:
利用所述增压泵和所述第一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注水;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地震波;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震波,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为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注水后的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以及所述第一模拟地层后的地震波;
其中,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用于确定浅层流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进行浅层气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时,包括:
利用所述增压气泵和所述第二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地震波;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震波,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为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的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以及所述第一模拟地层后的地震波;
其中,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用于确定浅层气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进行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时,包括:
利用所述增压泵和所述第一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注水;
利用所述增压气泵和所述第二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地震波;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震波,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为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注水后的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的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以及所述第一模拟地层后的地震波;
其中,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用于确定浅层流和浅层气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
本申请通过在室外预选相应的实验场地,并在在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结合实际勘探区深水浅层地质灾害对应的地层情况依次设置有第一模拟地层、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含砂模拟地层、含浅层流模拟地层、以及第二模拟地层,且在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和含浅层流模拟地层的周围设置致密泥质封存装置可以保证后续进行注水,注气时的密封性。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大大提高模拟出的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与实际深水浅层地质灾害吻合度,后续,利用所述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可以准确的得到的深水浅层中地质灾害条件下的地震学特征,提高了深水浅层中地质灾害条件下的地震学特征与正常地层对应的地震学特征的辨识度,可以更好的识别深水浅层灾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利用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进行浅层流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利用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进行浅层气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利用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进行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以几个具体的例子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现。
以下首先介绍本申请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的一种实施例。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可以包括:
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100,在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100依次设置有第一模拟地层103、含浅层气模拟地层104、含砂模拟地层105、含浅层流模拟地层106、以及第二模拟地层107;
信号发射器108,位于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100中靠近所述第二模拟地层107的一端,用于发射地震波;
信号接收器102,位于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100中靠近所述第一模拟地层103的一端,且与所述信号发射器108相正对,用于接收地震波;
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101,与所述信号发射器108和所述信号接收器102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信号发生器进行地震波发射,以及控制所述信号接收器进行地震波接收;
第一预埋注入管线113,一端位于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106,另一端连接有增压泵110;
第二预埋注入管线112,一端位于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106,另一端连接有增压气泵111;
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104与所述含砂模拟地层105、以及与所述第一模拟地层103的交界处,以及与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104连接有第二预埋注入管线112的一端相正对的另一端设置有致密泥质封存装置109;
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106与所述含砂模拟地层105、以及与所述第二模拟地层107的交界处设置有致密泥质封存装置109。
具体的,所述第一模拟地层103一般可以包括与实际勘探区对应泥质地层,所述第二模拟地层107一般可以结合实际勘探区对应地层的含泥、含砂以及含矿物的不同比例进行设置。具体的,所述含砂模拟地层105的含砂量可以结合实际勘探区的情况进行设置,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104中可以在进行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时,利用增压气泵111和第二预埋注入管线112注入相应的气体;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106中可以在进行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时,利用增压泵110和第一预埋注入管线113进行注水。
在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所述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通过在室外预选相应的实验场地,并在在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结合实际勘探区深水浅层地质灾害对应的地层情况依次设置有第一模拟地层、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含砂模拟地层、含浅层流模拟地层、以及第二模拟地层,且在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和含浅层流模拟地层的周围设置致密泥质封存装置可以保证后续进行注水,注气时的密封性,可以更好的模拟出与实际深水浅层地质灾害吻合度较高的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后续,利用所述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可以准确的得到的深水浅层中地质灾害条件下的地震学特征,提高了深水浅层中地质灾害条件下的地震学特征与正常地层对应的地震学特征的辨识度,可以更好的识别深水浅层灾害。
具体的,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可以为沉积环境稳定的海洋滩涂海域。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沉积环境稳定的海洋滩涂海域,还可以结合实际勘探区域的地质情况选择其他的室外实验场地,例如可以包括其他沉积环境稳定的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依次设置有的第一模拟地层、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含砂模拟地层、含浅层流模拟地层、以及第二模拟地层对应的尺寸为长200米,宽5米,深3米。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在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依次设置有的第一模拟地层、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含砂模拟地层、含浅层流模拟地层、以及第二模拟地层对应的尺寸并不仅限于上述的长200米,宽5米,深3米,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勘探区域的情况,选取其他的尺寸,本申请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的尺寸为长5米,宽5米,深3米。这里的长5米可以表示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的厚度为5米,相应的,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104与所述含砂模拟地层105、以及与所述第一模拟地层103的交界处,以及与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104连接有第二预埋注入管线112的一端相正对的另一端设置有的致密泥质封存装置109的尺寸与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的尺寸相适配。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的尺寸并不仅限于上述的长5米,宽5米,深3米,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勘探区域的情况,选取其他的尺寸,本申请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的尺寸为长10米,宽5米,深3米。这里的长10米可以表示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的厚度为10米,相应的,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106与所述含砂模拟地层105、以及与所述第二模拟地层107的交界处设置有的致密泥质封存装置109的尺寸与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的尺寸相适配。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的尺寸并不仅限于上述的长10米,宽5米,深3米,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勘探区域的情况,选取其他的尺寸,本申请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含砂模拟地层的尺寸为长20米,宽5米,深3米。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含砂模拟地层的尺寸并不仅限于上述的长20米,宽5米,深3米,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勘探区域的情况,选取其他的尺寸,本申请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具体的,所述信号发生器发射的地震波的频率范围可以为20Hz至2000KHz。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地震波的频率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的20Hz至2000KHz,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勘探区域的情况,选取其他的频率范围,本申请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为了实现对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处理,可以外接相应的电脑软件,或者是增加一个处理器,来实现数据的实时记录、对比和保存等处理,例如,可以在设置一个处理器,该处理器与信号接收器相连,用于实时记录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数据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记录的地震波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得到深水浅层中地质灾害条件下的地震学特征。
由以上本申请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的实施例可见,本申请通过在室外预选相应的实验场地,并在在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结合实际勘探区深水浅层地质灾害对应的地层情况依次设置有第一模拟地层、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含砂模拟地层、含浅层流模拟地层、以及第二模拟地层,且在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和含浅层流模拟地层的周围设置致密泥质封存装置可以保证后续进行注水,注气时的密封性。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大大提高模拟出的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与实际深水浅层地质灾害吻合度,后续,利用所述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可以准确的得到的深水浅层中地质灾害条件下的地震学特征,提高了深水浅层中地质灾害条件下的地震学特征与正常地层对应的地震学特征的辨识度,可以更好的识别深水浅层灾害。
以下介绍本申请一种利用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进行浅层流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的一种实施例。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利用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进行浅层流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系统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具体的如图2所示,可以包括:
S210:利用所述增压泵和所述第一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注水。
S220: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地震波。
S230: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震波,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为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注水后的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以及所述第一模拟地层后的地震波。
其中,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用于确定浅层流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
由以上可见,通过向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注水,可以模拟出浅层流地质灾害,相应的,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注水后的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所述第一模拟地层,最后,由信号接收器接收,后续,根据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可以确定浅层流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为实际勘探钻井提供数据支持。
以下介绍本申请一种利用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进行浅层气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一种实施例。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利用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进行浅层气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系统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具体的如图3所示,可以包括:
S310:利用所述增压气泵和所述第二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
S320: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地震波。
S330: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震波,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为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的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以及所述第一模拟地层后的地震波。
其中,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用于确定浅层气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
由以上可见,通过向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可以模拟出浅层气地质灾害,相应的,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传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的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所述第一模拟地层,最后,由信号接收器接收,后续,根据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可以确定浅层气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为实际勘探钻井提供数据支持。
以下介绍本申请一种利用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进行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的一种实施例。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利用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进行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系统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具体的如图4所示,可以包括:
S410:利用所述增压泵和所述第一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注水。
S420:利用所述增压气泵和所述第二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
S430: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地震波。
S440: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震波,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为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注水后的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的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以及所述第一模拟地层后的地震波。
其中,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用于确定浅层流和浅层气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
由以上可见,通过向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注水以及向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可以模拟出深水浅层中常见的浅层流和浅层气地质灾害,相应的,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传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注水后的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的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所述第一模拟地层,最后,由信号接收器接收,后续,根据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可以确定深水浅层中常见的浅层流和浅层气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为实际勘探钻井提供数据支持。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但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在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依次设置有第一模拟地层、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含砂模拟地层、含浅层流模拟地层、以及第二模拟地层;
信号发射器,位于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中靠近所述第二模拟地层的一端,用于发射地震波;
信号接收器,位于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中靠近所述第一模拟地层的一端,且与所述信号发射器相正对,用于接收地震波;
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与所述信号发射器和所述信号接收器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器进行地震波发射,以及控制所述信号接收器进行地震波接收;
第一预埋注入管线,一端位于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另一端连接有增压泵;
第二预埋注入管线,一端位于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另一端连接有增压气泵;
所述第一模拟地层与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的交界处、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与所述含砂模拟地层的交界处、所述含砂模拟地层与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的交界处、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与所述第二模拟地层的交界处、以及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连接有第二预埋注入管线的一端相正对的另一端设置有致密泥质封存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选的室外实验场地为沉积环境稳定的海洋滩涂海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的频率范围为20Hz至2000KHz。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浅层流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时,包括:
利用所述增压泵和所述第一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注水;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地震波;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震波,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为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注水后的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以及所述第一模拟地层后的地震波;
其中,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用于确定浅层流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浅层气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时,包括:
利用所述增压气泵和所述第二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地震波;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震波,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为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的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以及所述第一模拟地层后的地震波;
其中,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用于确定浅层气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试验处理时,包括:
利用所述增压泵和所述第一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注水;
利用所述增压气泵和所述第二预埋注入管线向所述含浅层气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地震波;
所述信号发射与接收控制系统控制信号接收器接收地震波,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为所述信号发射器发射的地震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模拟地层、注水后的含浅层流模拟地层、所述含砂模拟地层、注入甲烷气体的含浅层气模拟地层、以及所述第一模拟地层后的地震波;
其中,所述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地震波用于确定浅层流和浅层气地质灾害的地震学特征。
CN201611178276.4A 2016-12-19 2016-12-19 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 Active CN1067726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78276.4A CN106772612B (zh) 2016-12-19 2016-12-19 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78276.4A CN106772612B (zh) 2016-12-19 2016-12-19 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72612A CN106772612A (zh) 2017-05-31
CN106772612B true CN106772612B (zh) 2019-01-18

Family

ID=58890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78276.4A Active CN106772612B (zh) 2016-12-19 2016-12-19 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726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5901B (zh) * 2017-08-30 2020-09-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海底浅层地质灾害模拟装置
CN108918266B (zh) * 2018-07-10 2020-09-08 常州大学 一种模拟深水地质灾害对管柱强度影响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09655596B (zh) * 2018-12-14 2021-06-29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多变量条件海底浅层气渗漏模拟方法
CN110873634B (zh) * 2019-11-26 2021-04-1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模拟浅水流灾害发生过程的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19370B1 (en) * 2009-05-20 2012-07-10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Simulation of shallow viscoelastic flows
CN103174409B (zh) * 2013-03-28 2015-10-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深水固井水泥环封隔性能测试装置
CN205562141U (zh) * 2016-04-21 2016-09-07 上海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 一种模拟海底含浅层气运移规律的物理模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72612A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enkins et al. Quantifying and predicting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 behavior with continuous fracture models
CN106772612B (zh) 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
CN105068117B (zh) 用于裂缝性介质的avo反演方法、装置和设备
Ouenes et al. Integrated characterization and simulation of the fractured Tensleep Reservoir at Teapot Dome for CO2 injection design
Zhang et al. Simultaneous inversion for microseismic event location and velocity model in Vaca Muerta Formation
Wang et al. AVAZ inversion for fracture weakness based on three-term Rüger equation
Arata et al. Look ahead geosteering via real time integration of logging while drilling measurements with surface seismic
Kadkhodaie et al. Pore throat size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by integrating core data, well logs and seismic attributes
Joosten et al. Reservoir model maturation and assisted history matching based on production and 4D seismic data
Shevko et al. Application of hybrid DPDP-dFN modeling of fractured carbonate reservoirs
Craig et al. Using Maps of Microseismic Events to Define Reservoir Discontinuities
Altman et al. Coupling production data with the DFN to unravel natural fracture networks in a tight naturally fractured jurassic Reservoir, Kuwait
Wang et al. Velocity model calibration for surfac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based on a 3D gently inclined layered equivalent model
Bejaou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imulation of a complex fractured carbonate field offshore Tunisia
Abishev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karst in the non-matrix model of carbonate reservoir
Maity et al.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in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Using active and passive seismic data with uncertainty analysis through geostatistical simulation
MacFarlane Amplitude inversion of fast and slow converted waves for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ontney Formation in Pouce Coupe Field, Alberta, Canada
Parra et al. Waveform inversion of poststacked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with well log constrained using nonlinear optimization methods
Ouenes et al. Improved reservoir simulation with seismically derived fracture models
Ren et al. 3D VSP surveillance of thermal heavy oil recovery in Kuwait
Cazeneuve et al. De-Risking Upper Cretaceous A Formation Production by Joining Multiple Technoologies in 3D Space
Osorio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microseismicity and reservoir dynamics in a tectonically active area of Colombia
Anokhina et al. Possibilities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for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Eastern Kazakhstan Oilfields
Yin et al. Downhole 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on Based on a Multi‐Dimensional DIRECT Algorithm for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ervoir Exploration
US20220350047A1 (en) Auto-generated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map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