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65233A - 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和锅炉排渣冷却方法 - Google Patents

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和锅炉排渣冷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65233A
CN106765233A CN201710031821.5A CN201710031821A CN106765233A CN 106765233 A CN106765233 A CN 106765233A CN 201710031821 A CN201710031821 A CN 201710031821A CN 106765233 A CN106765233 A CN 1067652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slag
boiler
entrance point
ex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318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周恩
史雪君
苏二强
吴黎阳
余海鹏
黄伟
孙宝林
史东军
吴道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henwu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henwu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henwu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henwu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3182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65233A/zh
Publication of CN106765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652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JREMOVAL OR TREATMENT OF COMBUSTION PRODUCTS OR COMBUSTION RESIDUES; FLUES 
    • F23J1/00Removing ash, clinker, or slag from combustion chambers
    • F23J1/06Mechanically-operated devices, e.g. clinker pu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ste-Gas Treatment And Other Accessory Devices For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和锅炉排渣冷却方法,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包括:锅炉、冷却滚筒以及出渣装置,其中,出渣装置包括:第一管、第二管、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第一管的进口端与锅炉的出渣口连通、出口端低于第一管的进口端,第二管的进口端与第一管的出口端连通、出口端与冷却滚筒的进渣口连通,第二管的出口端高于第二管的进口端或者与第二管的进口端平齐,第二管的顶部具有尾气口,第一送风装置用于向第一管的出口端送入松动气体,第二送风装置用于向第二管的进口端送入流化气体。根据本发明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可以有效预漏气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Description

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和锅炉排渣冷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锅炉冷渣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和锅炉排渣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滚筒冷渣机作为锅炉排渣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和能源化工行业中的固体燃料(煤炭、生物质、生活垃圾、中油等)气化热解炉上,但是由于滚筒冷渣机的密封性较差,热料渣从锅炉排渣管排向滚筒冷渣机时会携带少量气体,并且这些气体很容易从进料装置或出料装置与滚筒连接的旋转连接处泄露出去。
能源化工行业产生的易燃、易爆、有毒害性气体出现泄露时,若处在连续排渣期,高温煤气和少量细粉灰混合物会从随着热料渣排入滚筒冷渣机,滚筒冷渣机内压力要高于外部环境压力,混合物会从冷渣机内排到周围环境内,恶化了操作环境,严重时灰对人造成伤害,尤其是从进渣装置处排出的混合物温度很高,与空气接触后会发生爆鸣甚至爆炸;若是在排渣间断期,滚筒冷渣机内会残留大量的易燃易爆煤气和细粉灰混合物,且排渣后滚筒冷渣机内如果气压低于外界环境压力,则会有空气泄露进滚筒冷渣机在高温下与煤气迅速混合,则会在滚筒冷渣机内发生爆燃甚至爆炸事故,严重时会损害滚筒冷渣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锅炉排渣冷却系统,所述锅炉排渣冷却系统不易漏气、安全性高。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采用上述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实现的锅炉排渣冷却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包括:锅炉,所述锅炉具有出渣口;冷却滚筒,所述冷却滚筒具有进渣口;出渣装置,所述出渣装置包括:第一管,所述第一管的进口端与所述出渣口连通,所述第一管的出口端低于所述第一管的所述进口端;第二管,所述第二管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二管的出口端与所述进渣口连通,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出口端高于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或者与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平齐,所述第二管的顶部具有尾气口;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出口端送入松动气体;第二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送入流化气体。
根据本发明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通过设置具有料封作用的出渣装置,从而由锅炉排出的热料渣可以通过出渣装置间接进入冷却滚筒,这样,通过出渣装置的料封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煤气及细粉灰等随热料渣进入冷却滚筒内,进而可以有效地预防漏气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从所述第一管的所述进口端到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出口端的方向,所述第一管沿直线竖直向下延伸;和/或沿着从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到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出口端的方向,所述第二管沿直线水平延伸或沿直线竖直向上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渣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管,所述第三管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三管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三管的所述出口端高于所述第三管的所述进口端或者与所述第三管的所述进口端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从所述第三管的所述进口端到所述第三管的所述出口端的方向,所述第三管沿直线水平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气口位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的正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气口连通至所述锅炉、所述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以及外界大气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炉排渣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排渣管,所述排渣管的顶端进口连通至所述出渣口,所述排渣管的底端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管的所述进口端:和/或进渣管,所述进渣管的顶端进口连通至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出口端,所述排渣管的底端出口连通至所述进渣口。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锅炉排渣冷却方法,采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实现,所述排渣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锅炉通过所述出渣口向所述第一管的所述进口端输入热料渣,热料渣在所述第一管内形成预设高度的堆积渣料以实现料封;通过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向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出口端送入松动气体以使所述第一管内的热料渣松动并通过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进入到所述第二管内;通过所述第二送风装置向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送入流化气体以使所述第二管内的热料渣流化并通过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出口端和所述进渣口进入到所述冷却滚筒内冷却降温;至少部分所述松动气体和至少部分所述流化气体均通过所述尾气口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锅炉排渣冷却方法,工艺简单、安全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松动气体的送入流速为所述出渣口排出热料渣流速的0.5倍-1.2倍,所述流化气体的送入流速为所述出渣口排出热料渣流速的1倍-3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松动气体的送入流速为0.1m/s-0.3m/s,所述流化气体的送入流速为0.2m/s-04m/s。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三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四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图1和图2中所示的出渣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锅炉排渣冷却系统100;
锅炉1;排渣管11;
出渣装置2;尾气口20;第一管21;第二管22;第三管23;
冷却滚筒3;进渣管31;
氮气处理设备4;风机5;
烟气处理设备6;烟囱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100,包括:锅炉1、冷却滚筒3和出渣装置2。锅炉1具有出渣口,冷却滚筒3具有进渣口,出渣装置2连接在锅炉1的出渣口和冷却滚筒3的进渣口之间,以使锅炉1通过出渣装置2向冷却滚筒3间接排渣。
参照图1,出渣装置2包括:第一管21、第二管22、第一送风装置以及第二送风装置,其中,第一管21的进口端与出渣口连通,第二管22的进口端与第一管21的出口端连通,第二管22的出口端与进渣口连通。由此,通过锅炉1的出渣口排出的热料渣,可以顺次通过第一管21和第二管22,由冷却滚筒3的进渣口进入冷却滚筒3内。
如图5所示,第一管21的出口端低于第一管21的进口端,从而进入第一管21的热料渣需要(竖直或倾斜)向下流经第一管21,第二管22的出口端高于第二管22的进口端或者与第二管22的进口端平齐,从而进入第二管22的热料渣需要水平或(竖直或倾斜)向上流经第二管22。由此,第一管21内的低处、即靠近第一管21的出口端处可以形成料封,以将气体封阻在第一管21内堆积的热料渣上方,防止该气体进入第二管22并流入冷却滚筒3发生泄漏,以确保安全。
参照图5,第一送风装置用于向第一管21的出口端送入松动气体B,其中,第一送风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一管21内部或者外部且由第一管21的出口端向第一管21内送入松动气体B,优选地,第一送风装置可以由第一管21的出口端向第一管21的进口端输送松动气体B,以松动第一管21出口端堆积的热料渣使其向第二管22流动。
参照图5,第二管22的顶部具有尾气口20,第二送风装置用于向第二管22的进口端送入流化气体C,其中,第二送风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二管22内部或者外部且由第二管22的进口端向第二管22内送入流化气体C,优选地,第二送风装置可以由第二管22的进口端向第二管22的尾气口20输送流化气体C,或者,第二送风装置还可以由第二管22的进口端向第二管22的出口端输送流化气体C,以使进入第二管22的热料渣以流态化的形式排向冷却滚筒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100,通过设置具有料封和气动阻力作用的出渣装置2,从而由锅炉1排出的热料渣可以通过出渣装置2间接进入冷却滚筒3,这样,通过出渣装置2的料封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煤气及细粉灰等随热料渣进入冷却滚筒3内,进而可以有效地预防漏气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就是说,可以有效阻止锅炉1内易燃易爆有危害的气体进入冷却滚筒3内,并因泄露而与外界空气混合的现象,从而避免了产生爆燃或爆炸事故的发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出渣装置2能够实现上述料封和气动阻力的工作原理将在下文中详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沿着从第一管21的进口端到第一管21的出口端的方向,第一管21沿直线竖直向下延伸。这样,当热料渣从锅炉1排入第一管21后,可以顺着第一管21沿直线竖直向下输送。由此,可以提高第一管21的料封效果,进一步降低漏气问题,且提高第一管21的输送效率。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沿着从第一管21的进口端到第一管21的出口端的方向,第一管21沿还可以直线倾斜向下延伸,或者,第一管21还可以沿曲线向下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沿着从第二管22的进口端到第二管22的出口端的方向,第二管22沿直线水平延伸或沿直线竖直向上延伸。这样,当热料渣从第一管21排入第二管22后,可以顺着第二管22沿直线水平向前或竖直向上输送。由此,可以提高第二管22内热料渣的流化效果,且提高第二管22的输送效率。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沿着从第二管22的进口端到第二管22的出口端的方向,第二管22沿还可以直线倾斜向上延伸,或者,第二管22还可以沿曲线向上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出渣装置2进一步包括:第三管23,第三管23的进口端与第一管21的出口端连通,第三管23的出口端与第二管22的进口端连通,第三管23的出口端高于第三管23的进口端或者与第三管23的进口端平齐。也就是说,第三管23连接在第一管21和第二管22之间,且顺着第三管23,热料渣在第三管23内向上输送或水平输送。由此,通过设置第三管23,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漏气效果和流化排气效果。
优选地,沿着从第三管23的进口端到第三管23的出口端的方向,第三管23沿直线水平延伸。这样,当热料渣从第二管22排入第三管23后,可以顺着第三管23沿直线水平向前输送。由此,可以提高热料渣的流化效果,且提高第三管23的输送效率。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沿着从第三管23的进口端到第三管23的出口端的方向,第三管23沿还可以沿直线倾斜向上延伸,或者,第三管23还可以沿曲线向上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尾气口20位于第二送风装置的正上方。由此,流化气体C和松动气体B可以更加顺利的从尾气口20排出,提高流化效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流化气体C和松动气体B应当为惰性气体,该种惰性气体可以是锅炉1可以使用的,也可是锅炉1不可以使用的。另外,由于进渣管31后端连接的是冷却滚筒3,为了确保气体密封性,确保流化气体C和松动气体B的顺利排出,可以在第二管22的上部设置尾气口20并在尾气口20处安装一个尾气管,以将流化气体C和松动气体B的混合尾气D排出,从而确保只有热料渣从进渣管31排出到冷却滚筒3内。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当该种惰性气体为锅炉1可以使用的气体时,当该惰性气体从尾气口20排出后可以将其引回锅炉1内使用,此时,尾气口20可以直接连通至锅炉1、第一送风装置以及第二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也就是说,尾气口20可以直接连通至锅炉1(如图2和图4所示),尾气口20还可以直接连通至第一送风装置(图未示出该示例),尾气口20还可以直接连通至第二送风装置(图未示出该示例)。由此,气体可以循环使用,提高环保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示例中,当该惰性气体为锅炉1不可以使用的气体时,当该惰性气体从尾气口20排出后可以将其经过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者直接排空。由此,气体可以循环使用,提高环保性。此时,尾气口20可以间接连通至外界大气、锅炉1、第一送风装置以及第二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也就是说,尾气口20可以通过处理装置间接连通至外界大气(如图4所示)、尾气口20还可以通过处理装置间接连通至锅炉1,尾气口20还可以通过处理装置间接连通至第一送风装置(如图3所示),尾气口20还可以通过处理装置间接连通至第二送风装置(如图3所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锅炉排渣冷却系统100进一步包括:排渣管11,排渣管11的顶端进口连通至出渣口,排渣管11的底端出口连通至第一管21的进口端,其中,顶端进口高于底端出口。由此,锅炉1可以通过排渣管11自上向下将热料渣排入第一管21内。由此,方便安装和装配,防漏气性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锅炉排渣冷却系统100进一步包括:进渣管31,进渣管31的顶端进口连通至第二管22的出口端,排渣管11的底端出口连通至进渣口,其中,顶端进口高于底端出口。由此,第二管22可以通过进渣管31自上向下将热料渣排入冷却滚筒3内。由此,方便安装和装配,防漏气性更好。
下面,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出渣装置2的工作原理,参照图5,以U型出渣装置2为例简介下其工作原理,其中,U型出渣装置2指的是:由竖直设置的第一管21、水平设置的第三管23和竖直设置的第二管22按照U型依次接通而成的出渣装置2。
参照图5并结合图1,从锅炉1排出来的热半焦渣和煤气的混合物经排渣管11排出后进入第一管21内,混合物中的固体、即热半焦渣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第一管21的底部并堆积在第一管21的底部,形成密实的热料渣堆积段212,此时,混合物中的气体、即煤气无法通过热料渣堆积段212进入第三管23及第三管23后续的部分,而滞留在热料渣堆积段212的上部形成气固热料渣混合段211,从而第一管21起到了防止气体排出的作用。
热料渣堆积段212的热料渣在重力作用下向第三管23内流动并流到第二管22内底部,为了确保热料渣能顺利通过第三管23向第二管22底部流动,可以在第一管21的底部通入松动气体B,在松动气体B的风力推动下,热料渣堆积段212的热料渣可通过第三管23尽力向第二管22内流动,进入第二管22底部的热料渣在流化气体C的作用下处于剧烈的流动状态,随着从第一管21排出的热料渣越来越多,第二管22内热料渣层越来越多高,并最终随流化气体C通过进渣管31排出到冷却滚筒3内,从而完成了通过出渣装置2的一个排料过程。
由此,出渣装置2可以视为具有料封功能的气动阻气装置,以达到仅有固体热料渣排出,而热解气体被封阻无法排出的作用效果,从而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另外,根据上述介绍的U型出渣装置2的工作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可以知晓其他形状,例如L型、J型、和H型等的出渣装置2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J型出渣装置相比于U型出渣装置2没有第三管,第一管和第二管直接相连,如图4所示,J型出渣装置相比于U型出渣装置2其第二管水平设置,而H型出渣装置相比于U型出渣装置2其第三管水平连接在第一管的中部和第二管的中部。
下面,结合图1-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锅炉1排渣冷却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锅炉1排渣冷却方法,采用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100实现,由此,锅炉1排渣冷却方法还可以理解成一种滚筒冷渣机气动式密封防漏气进渣方法。
具体地,排渣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锅炉1通过出渣口向第一管21的进口端输入热料渣,热料渣在第一管21内形成预设高度的堆积渣料以实现料封。也就是说,从锅炉1内排出的热料渣可以经排渣管11排出到出渣装置2的第一管21内并在第一管21内形成一定高度的渣料形成料封。
同时,通过第一送风装置向第一管21的出口端送入松动气体B以使第一管21内的热料渣松动并通过第二管22的进口端进入到第二管22内;通过第二送风装置向第二管22的进口端送入流化气体C以使第二管22内的热料渣流化并通过第二管22的出口端和进渣口进入到冷却滚筒3内冷却降温。也就是说,向第一管21内鼓入不与热料渣及锅炉1内气体反应的惰性气体,第一管21内的热料渣在惰性气体的作用下进入第二管22内并以流化状态排出。
同时,至少部分松动气体B和至少部分流化气体C通过尾气口20排出。也就是说,作为松动气体B和流化气体C的惰性气体的至少部分可以以尾气D的形式从尾气口20排放出去,从而使得第二管22仅将热料渣排出到冷却滚筒3内冷却降温,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优选地,为了确保良好的松动效果,第一管21内的松动气体B的风速可以为出渣口排出半焦颗粒最小流化速度的0.5-1.2倍,例如,松动气体B的送入流速可以为0.1m/s-0.3m/s,为了确保良好的流化效果,第二管22内的流化气体C的流速可以为出渣口排出半焦颗粒最小流化速度的1-3倍,例如,流化气体C的送入流速可以为0.2m/s-04m/s。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锅炉1排渣冷却方法,由于第一管21内存有一定高度的渣料,从而起到了料封作用,阻止了锅炉1内易燃易爆有害气体进入冷却滚筒3内,避免了因冷却滚筒3旋转件与静止件之间泄露而使这些气体与空气混合的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简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锅炉1排渣冷却方法工艺简单、安全可靠。
下面,参考图1-图5,简要描述根据本发明四个具体实施例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100及锅炉1排渣冷却方法。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一以出渣装置2为U型出渣装置2、以氮气为松动气体B和流化气体C、对作为热解炉的锅炉1所排半焦进行冷却为例来详细阐述。
参照图1,从作为热解炉的锅炉1的排渣管11排出的粒径为0-8mm(但不为0mm)的半焦(最小平均流化速度Umf=0.2m/s),在重力作用下进入U型出渣装置2的第一管21内并形成料封,在料封作用下,从作为热解炉的锅炉1排出的热解煤气在第一管21内料封的作用下无法进入第二管22,同时,向U型出渣装置2鼓入不与半焦及热解气反应的惰性气体-氮气作为松动气体B和流化气体C,松动气体B的送入流速为0.1-0.3m/s,流化气体C的送入流速为0.2-0.4m/s,这样,在松动气体B和流化气体C的作用下,第一管21内的半焦通过第三管23移动到第二管22内,并以流化状态从第二管22排出到进渣管31内,然后通过进渣管31进入到冷却滚筒3内被冷却至所需温度并排出,而出渣装置2内的氮气可以通过尾气口20排出到外界大气。
实施例二
参照图2,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尾气口20直接连通至锅炉1,而非连通至大气。也就是说,通过尾气口20排出的氮气可以进入锅炉1内作为热解保护气使用,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用效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以出渣装置2为J型出渣装置2、以氮气为松动气体B和流化气体C、对作为气化炉的锅炉1所排半焦进行冷却为例来详细阐述。
参照图3,从作为气化炉的锅炉1的排渣管11排出的粒径为0-1mm的半焦(最小平均流化速度Umf=0.05m/s)在重力作用下进入J型出渣装置2的第一管21内并形成料封,在料封作用下,从作为气化炉的锅炉1排出合成煤气在第一管21内料封的作用下无法进入J型第二管22,同时,向J型出渣装置2鼓入不与半焦及合成煤气反应的惰性气体-氮气作为松动气体B和流化气体C,松动气体B的送入流速为0.025-0.075m/s,流化气体C的送入流速为0.1-0.2m/s,这样,在松动气体B和流化气体C的作用下,第一管21内的半焦移动到第二管22内,并以流化状态从第二管22内排出到进渣管31内,然后通过进渣管31进入到冷却滚筒3内被冷却至所需温度并排出,而渣装置内的氮气可以通过通入氮气处理设备4进行冷却和除尘等处理,处理后通过风机5鼓入J型出渣装置2内循环利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四以出渣装置2为L型出渣装置2、以烟气为松动气体B和流化气体C、对作为气化炉的锅炉1所排半焦进行冷却为例来详细阐述。
参照图4,从作为气化炉的锅炉1的排渣管11排出的粒径为0-1mm的半焦(最小平均流化速度Umf=0.05m/s)在重力作用下进入L型出渣装置2的第一管21内并形成料封,在料封作用下,从作为气化炉的锅炉1排出合成煤气在第一管21内料封的作用下无法进入L型第二管22,同时,向J型出渣装置2鼓入不与半焦及合成煤气反应的惰性气体-烟气作为松动气体B和流化气体C,松动气体B的送入流速为0.025-0.075m/s,流化气体C的送入流速为0.1-0.2m/s,这样,在松动气体B和流化气体C作用下,第一管21内的半焦移动到第二管22内,并以流化状态从第二管22内排出到进渣管31内,然后通过进渣管31进入到冷却滚筒3内被冷却至所需温度并排出,而出渣装置2内的烟气可以通过尾气口20通过烟气处理设备6的除尘等处理后经烟囱7排向外界大气,以避免环境污染。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炉,所述锅炉具有出渣口;
冷却滚筒,所述冷却滚筒具有进渣口;
出渣装置,所述出渣装置包括:
第一管,所述第一管的进口端与所述出渣口连通,所述第一管的出口端低于所述第一管的所述进口端;
第二管,所述第二管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二管的出口端与所述进渣口连通,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出口端高于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或者与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平齐,所述第二管的顶部具有尾气口;
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一送风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出口端送入松动气体;
第二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送入流化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沿着从所述第一管的所述进口端到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出口端的方向,所述第一管沿直线竖直向下延伸;和/或
沿着从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到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出口端的方向,所述第二管沿直线水平延伸或沿直线竖直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渣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三管,所述第三管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三管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三管的所述出口端高于所述第三管的所述进口端或者与所述第三管的所述进口端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从所述第三管的所述进口端到所述第三管的所述出口端的方向,所述第三管沿直线水平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口位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的正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口连通至所述锅炉、所述第一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以及外界大气中的至少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排渣管,所述排渣管的顶端进口连通至所述出渣口,所述排渣管的底端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管的所述进口端:和/或
进渣管,所述进渣管的顶端进口连通至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出口端,所述排渣管的底端出口连通至所述进渣口。
8.一种锅炉排渣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实现,所述排渣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锅炉通过所述出渣口向所述第一管的所述进口端输入热料渣,热料渣在所述第一管内形成预设高度的堆积渣料以实现料封;
通过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向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出口端送入松动气体以使所述第一管内的热料渣松动并通过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进入到所述第二管内;
通过所述第二送风装置向所述第二管的所述进口端送入流化气体以使所述第二管内的热料渣流化并通过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出口端和所述进渣口进入到所述冷却滚筒内冷却降温;
至少部分所述松动气体和至少部分所述流化气体均通过所述尾气口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炉排渣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动气体的送入流速为所述出渣口排出热料渣流速的0.5倍-1.2倍,所述流化气体的送入流速为所述出渣口排出热料渣流速的1倍-3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炉排渣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动气体的送入流速为0.1m/s-0.3m/s,所述流化气体的送入流速为0.2m/s-04m/s。
CN201710031821.5A 2017-01-17 2017-01-17 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和锅炉排渣冷却方法 Pending CN1067652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31821.5A CN106765233A (zh) 2017-01-17 2017-01-17 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和锅炉排渣冷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31821.5A CN106765233A (zh) 2017-01-17 2017-01-17 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和锅炉排渣冷却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65233A true CN106765233A (zh) 2017-05-31

Family

ID=58945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31821.5A Pending CN106765233A (zh) 2017-01-17 2017-01-17 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和锅炉排渣冷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6523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1891A (zh) * 2018-06-04 2018-09-21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出渣系统
CN114250086A (zh) * 2021-12-21 2022-03-2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冷渣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1891A (zh) * 2018-06-04 2018-09-21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出渣系统
CN108561891B (zh) * 2018-06-04 2024-04-12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出渣系统
CN114250086A (zh) * 2021-12-21 2022-03-2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冷渣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8346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of diverse materials and heat utilization
KR100325282B1 (ko) 순환식 유동층 증기 발생기의 연료 및 흡착제 공급 방법 및 장치
CN200958757Y (zh) 热分解立式焚烧炉
US4724777A (en)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of diverse materials and heat utilization
CN108164161A (zh) 一种高活性氧化镁悬浮态煅烧系统及氧化镁制备方法
CN111637465B (zh) 一种可燃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系统和方法
CN106765233A (zh) 锅炉排渣冷却系统和锅炉排渣冷却方法
EP0431163B1 (en) Composite circulation fluidized bed boiler
CN113405105B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防炉渣结焦装置
CN207998558U (zh) 一种高活性氧化镁悬浮态煅烧系统
RU2324110C2 (ru) Способ двухстадийного сжигания топлива и топка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206522789U (zh) 锅炉排渣冷却系统
CN110701606A (zh) 一种锅炉飞灰复燃装置及方法
EP0126619A2 (en)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of materials
CN102095254B (zh) 低造价环保节能减排流化床有机热载体锅炉
CN212691740U (zh) 一种燃用木业废弃物的流化床工业锅炉
CN207659405U (zh) 一种煤粉高温热解和流化制气的系统
CN210602852U (zh) 一种铝石窑低氮燃烧设备
CN206940935U (zh) 一种高温可燃气体余热回收系统
JP2641826B2 (ja) 循環流動床における液体燃料の燃焼方法
CN107974299A (zh) 一种煤粉高温热解和流化制气的系统和方法
CN104862011A (zh) 一种生物质类固废及危废热解气化系统
CN220958446U (zh) 一种快装新型生物质流化床气化锅炉
CN104609187A (zh) 一种高效可燃固体颗粒分级气力输送系统
CN110004262A (zh) 一种炼铁的生产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2200 Beijing city Changping District Machi Town cow Road No. 18

Applicant after: Shenw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102200 Beijing city Changping District Machi Town cow Road No. 18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Shenwu Environment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