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37671B - 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37671B
CN106737671B CN201611194816.8A CN201611194816A CN106737671B CN 106737671 B CN106737671 B CN 106737671B CN 201611194816 A CN201611194816 A CN 201611194816A CN 106737671 B CN106737671 B CN 1067376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mechanical arm
tree
point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9481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37671A (zh
Inventor
夏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ebin intelligent robo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119481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376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37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37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37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37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28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loop
    • B25J9/1643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loop redundant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2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movement of the arms, e.g. cartesian coordinate type
    • B25J9/04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movement of the arms, e.g. cartesian coordinate type by rotating at least one arm, excluding the head movement itself, e.g. cylindrical coordinate type or polar coordinate type
    • B25J9/048Pendulum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02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system, structure, architecture
    • B25J9/1605Simulation of manipulator lay-out, design, modelling of manipul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56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ing, planning systems for manipulators
    • B25J9/1664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ing, planning systems for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motion, path, trajectory pla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Numerical Control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属于机械臂控制领域,解决了现有基于Bi‑RRT*算法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路径规划方法不适用于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规划,且无法同时优化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的路径和机械臂构型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为末端执行器规划无碰撞路径、对无碰撞路径进行平滑处理、计算所有可用机械臂构型、根据人臂的运动学特征选择最优机械臂构型集和控制仿人机械臂依次完成最优机械臂构型集中所有臂构型的步骤。在规划无碰撞路径的步骤中采用基于臂构型描述的末端新生长路径点有效性判断方法替代现有Bi‑RRT*算法中的碰撞检测方法。本发明所述方法适用于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

Description

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臂控制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复杂环境下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随机采样的避障路径规划方法被广泛地用于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运动规划中。该类方法通过碰撞检测模块提供采样点的可行性信息,连接一系列从自由空间采样的点,构建一张可行轨迹的图,从这张图中搜索起始点到目标点的可行路径。该类方法不需要在仿人机械臂的关节空间中对障碍物进行精确建模,因而计算量小,即使在高维空间中规划仿人机械臂的运动轨迹,其效率也相当高。
Bi-RRT*(Bidirectional 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 Star,双向快速扩展随机树星)算法是基于随机采样的避障路径规划方法中被广泛使用的方法。该方法将双向搜索策掠引入现有的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 Star,快速扩展随机树星)算法中,并引入一个启发函数。与RRT*算法相比,Bi-RRT*算法具有更强的避障路径规划能力。
但是,现有基于Bi-RRT*算法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路径规划方法因Bi-RRT*算法采用碰撞检测方法判断采样点的可行性使得该路径规划方法只适用于仿人机械臂的关节空间而不适用于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且无法同时优化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的路径和机械臂构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基于Bi-RRT*算法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路径规划方法不适用于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规划,且无法同时优化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的路径和机械臂构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包括第一层运动规划和第二层运动规划,第一层运动规划为仿人机械臂在复杂环境下的任务空间的拟人路径规划,第二层运动规划为仿人机械臂沿末端无碰撞路径的可用臂构型空间的拟人臂构型规划;
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为所述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规划出一条从其初始位置至目标位置的拟人的无碰撞路径;
步骤二、采用基于平滑样条的路径平滑方法对所述无碰撞路径进行平滑处理,形成所述末端执行器的任务空间路径规划;
步骤三、在所述末端执行器能够自其初始位置经平滑处理后的无碰撞路径到达目标位置情形下,计算并保存所有满足关节限位关系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机械臂构型;
步骤四、根据人臂的运动学特征,在沿末端执行器无碰撞路径的所有可用机械臂构型中选择出最优机械臂构型集;
步骤五、控制所述仿人机械臂依次完成所述最优机械臂构型集中的所有臂构型,使所述末端执行器完成所述平滑处理后的无碰撞路径;
步骤一和步骤二构成仿人机械臂在复杂环境下的任务空间的拟人路径规划,步骤三和步骤四构成仿人机械臂沿末端无碰撞路径的可用臂构型空间的拟人臂构型规划。
作为优选的是,步骤一包括:
步骤一一、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采用随机采样的方式,以初始点为基础构建第一树的节点集,以目标点为基础构建第二树的节点集;
初始点和目标点分别为所述末端执行器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在六维任务空间内通过随机采样的方式获得的多个机械臂末端点相互独立,恒等分布;
步骤一二、在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分别以初始点和目标点为根节点扩展第一树和第二树,所述第一树和第二树均为启发式快速扩展随机树,二者以相同的扩展方式相对交替扩展,直至二者相遇;
步骤一三、当第一树和第二树相遇时,计算出此时从初始点至目标点的路径;
步骤一四、采用基于三角不等式的路径优化方法对步骤一三所述路径进行局部优化处理,并得到局部优化路径;
比较步骤一三所述路径和所述局部优化路径的代价,并保存代价较小的机械臂末端路径,该路径为无碰撞机械臂末端路径。
进一步的是,步骤一二包括:
步骤一二一、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采用随机采样的方式获取一个机械臂末端点,并采用基于臂构型描述的末端新生长路径点有效性判断方法对该点进行有效性判断,如果该点被判断为有效,将该点作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并执行步骤一二二;
否则,执行步骤一二一;
步骤一二二、在第一树的节点集中选择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
步骤一二三、在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附近节点集中,采用路径代价算法选择出路径代价最小的附近节点,并将该节点作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父节点;
依次连接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父节点和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完成第一树的一次扩展;
步骤一二四、判断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是否与第二树相遇,如果二者相遇,执行步骤一三,否则,执行步骤一二五;
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二树是否相遇的判断方法为:在第二树的节点集中选择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如果该节点与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间距小于一个步长,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二树相遇,否则,二者未相遇;
步骤一二五、完成第二树的一次扩展,并判断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是否与第一树相遇,如果二者相遇,执行步骤一三,否则,执行步骤一二六;
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一树是否相遇的判断方法为:在第一树的节点集中选择出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如果该节点与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间距小于一个步长,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一树相遇,否则,二者未相遇;
步骤一二六、完成第二树的一次扩展,并判断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是否与第一树相遇,如果二者相遇,执行步骤一三,否则,执行步骤一二七;
步骤一二七、以扩展两次第一树和扩展两次第二树的方式循环扩展,直至第一树和第二树相遇,二者相遇后,执行步骤一三。
进一步的是,步骤一二一所述的基于臂构型描述的末端新生长路径点有效性判断方法包括:
步骤A、将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的随机采样点假设为仿人机械臂末端新生长路径点,计算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的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的可用臂构型集;
该步骤的具体过程为:
以第二关节为坐标原点建立三维基坐标,给定所述仿人机械臂末端新生长路径点相对于所述三维基坐标的期望位置和期望姿态,通过建立基于臂角的仿人机械臂运动学模型获得各个关节角与臂角的关系;
第一关节至第七关节依次分布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基座与末端执行器之间;
根据各个关节角与臂角的关系,将第二关节和第六关节的运动范围分别分为正负两个区域,进而形成四个臂角区域;
所述四个臂角区域分别为:
第一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和第六关节角同时小于0;
第二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小于0,第六关节角大于0;
第三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大于0,第六关节角小于0;
第四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和第六关节角同时大于0;
分别计算第一臂角区域、第二臂角区域、第三臂角区域和第四臂角区域内所述仿人机械臂的可用臂角范围,从而计算出所述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的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的可用臂构型集;
步骤B、建立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计算出该新生长路径点下同时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臂构型集;
该步骤的具体过程为:
建立仿人机械臂在关节限位下自运动形成的扫掠体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
当仿人机械臂自运动时,其上臂和下臂分别形成圆锥面扫掠体,根据第四关节自运动形成的轨迹,采用n个球扫掠凸体构建所述圆锥面扫掠体;
上臂包括第一关节至第四关节,下臂包括第四关节至第七关节,n为正整数;
所述球扫掠凸体由球半径和五个顶点构成,该球扫掠凸体定义为:
其中,r为球扫掠凸体V1的半径,球扫掠凸体V1的五个顶点分别为为第一关节、第二关节与第三关节的旋转轴线的交点或者第五关节、第六关节与第七关节的旋转轴线的交点,为第四关节的位置, 自运动旋转ψl/2n的点,自运动旋转ψl/n的点,ψl自运动旋转的角度;
或者,所述球扫掠凸体由球半径和四个顶点构成,该球扫掠凸体定义为:
其中,球扫掠凸体V2的四个顶点分别为 自运动旋转ψl/n的点;
分别建立仿人机械人中除机械臂外的其他部件和周围静止环境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
采用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方法检测仿人机械臂自运动形成的扫掠体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与仿人机械人的其他部件以及周围静止环境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是否发生碰撞以及是否存在可能的碰撞点,剔除可能产出碰撞的臂构型,获得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同时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臂构型集;
步骤C、计算所述四个臂角区域中任意两个臂角区域之间的过渡条件;
步骤D、根据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同时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臂构型集以及所述任意两个臂角区域之间的过渡条件判断该新生长路径点的有效性。
进一步的是,步骤D包括:
步骤a、判断第四关节是否超限,如果第四关节超限,则新生长路径点无效,否则,执行步骤b;
步骤b、判断可用臂构型集是否为空,如果可用臂构型集为空,则新生长路径点无效,否则,执行步骤c;
步骤c、判断该新生长路径点与前一个生长路径点是否在同一个臂角区域内,如果在同一个臂角区域内,则新生长路径点有效,否则,执行步骤d;
步骤d、判断新生长路径点所在的臂角区域与前一个生长路径点所在的臂角区域是否存在过渡点,如果存在过渡点,则新生长路径点有效,否则,新生长路径点无效。
优选的是,步骤四采用冗余解优化方法在所有可用机械臂构型中选择出最优机械臂构型集,所述冗余解优化方法包括:
步骤四一、选择最优臂角区域;
步骤四二、在优化臂角区域内优化拟人臂角;
步骤四三、处理不可用优化臂角;
步骤四四、臂角区域过渡;
步骤四五、采用基于臂角的解析逆运动学方法计算各关节角度。
本发明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包括双层拟人运动规划,第一层拟人运动规划为仿人机械臂在复杂环境下的任务空间的拟人路径规划,该规划通过实施步骤一和步骤二实现,第二层拟人运动规划为仿人机械臂的可用臂构型空间的拟人臂构型规划,该规划通过实施步骤三和步骤四实现。所述双层拟人运动规划解决了现有基于Bi-RRT*算法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路径规划方法无法同时优化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的路径和机械臂构型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采用基于臂构型描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末端点有效性判断方法替代现有Bi-RRT*算法中的碰撞检测方法,使得该运动规划方法适用于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规划。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实施例一提及的参考平面、臂平面和臂角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提及的基于臂角的仿人机械臂运动学模型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提及的仿人机械臂自运动形成的扫略体以及由两个包含一个半径和五个顶点的球扫略凸体构建的碰撞检测模型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提及的仿人机械臂自运动形成的扫略体以及由两个包含一个半径和四个顶点的球扫略凸体构建的碰撞检测模型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提及的仿人机械臂的下臂上端自运动形成的轨迹和包裹下臂上端的由一个半径和四个顶点组成的球扫掠凸体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提及的仿人机械臂的下臂上端自运动形成的轨迹和包裹下臂上端的由一个半径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球扫掠凸体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下面结合图1至图6详细地说明本实施例。本实施例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包括第一层运动规划和第二层运动规划,第一层运动规划为仿人机械臂在复杂环境下的任务空间的拟人路径规划,第二层运动规划为仿人机械臂沿末端无碰撞路径的可用臂构型空间的拟人臂构型规划;
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为所述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规划出一条从其初始位置至目标位置的拟人的无碰撞路径;
步骤二、采用基于平滑样条的路径平滑方法对所述无碰撞路径进行平滑处理,形成所述末端执行器的任务空间路径规划;
步骤三、在所述末端执行器能够自其初始位置经平滑处理后的无碰撞路径到达目标位置情形下,计算并保存所有满足关节限位关系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机械臂构型;
步骤四、根据人臂的运动学特征,在沿末端执行器无碰撞路径的所有可用机械臂构型中选择出最优机械臂构型集;
步骤五、控制所述仿人机械臂依次完成所述最优机械臂构型集中的所有臂构型,使所述末端执行器完成所述平滑处理后的无碰撞路径;
步骤一和步骤二构成仿人机械臂在复杂环境下的任务空间的拟人路径规划,步骤三和步骤四构成仿人机械臂沿末端无碰撞路径的可用臂构型空间的拟人臂构型规划;
所述步骤一包括:
步骤一一、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采用随机采样的方式,以初始点为基础构建第一树的节点集,以目标点为基础构建第二树的节点集;
初始点和目标点分别为所述末端执行器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在六维任务空间内通过随机采样的方式获得的多个机械臂末端点相互独立,恒等分布;
步骤一二、在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分别以初始点和目标点为根节点扩展第一树和第二树,所述第一树和第二树均为启发式快速扩展随机树,二者以相同的扩展方式相对交替扩展,直至二者相遇;
步骤一三、当第一树和第二树相遇时,计算出此时从初始点至目标点的路径;
步骤一四、采用基于三角不等式的路径优化方法对步骤一三所述路径进行局部优化处理,并得到局部优化路径;
比较步骤一三所述路径和所述局部优化路径的代价,并保存代价较小的机械臂末端路径,该路径为无碰撞机械臂末端路径;
所述步骤一二包括:
步骤一二一、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采用随机采样的方式获取一个机械臂末端点,并采用基于臂构型描述的末端新生长路径点有效性判断方法对该点进行有效性判断,如果该点被判断为有效,将该点作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并执行步骤一二二;
否则,执行步骤一二一;
步骤一二二、在第一树的节点集中选择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
步骤一二三、在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附近节点集中,采用路径代价算法选择出路径代价最小的附近节点,并将该节点作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父节点;
依次连接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父节点和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完成第一树的一次扩展;
步骤一二四、判断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是否与第二树相遇,如果二者相遇,执行步骤一三,否则,执行步骤一二五;
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二树是否相遇的判断方法为:在第二树的节点集中选择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如果该节点与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间距小于一个步长,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二树相遇,否则,二者未相遇;
步骤一二五、完成第二树的一次扩展,并判断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是否与第一树相遇,如果二者相遇,执行步骤一三,否则,执行步骤一二六;
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一树是否相遇的判断方法为:在第一树的节点集中选择出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如果该节点与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间距小于一个步长,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一树相遇,否则,二者未相遇;
步骤一二六、完成第二树的一次扩展,并判断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是否与第一树相遇,如果二者相遇,执行步骤一三,否则,执行步骤一二七;
步骤一二七、以扩展两次第一树和扩展两次第二树的方式循环扩展,直至第一树和第二树相遇,二者相遇后,执行步骤一三;
步骤一二一所述的基于臂构型描述的末端新生长路径点有效性判断方法包括:
步骤A、将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的随机采样点假设为仿人机械臂末端新生长路径点,计算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的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的可用臂构型集;
该步骤的具体过程为:
以第二关节为坐标原点建立三维基坐标,给定所述仿人机械臂末端新生长路径点相对于所述三维基坐标的期望位置和期望姿态,通过建立基于臂角的仿人机械臂运动学模型获得各个关节角与臂角的关系;
第一关节至第七关节依次分布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基座与末端执行器之间;
根据各个关节角与臂角的关系,将第二关节和第六关节的运动范围分别分为正负两个区域,进而形成四个臂角区域;
所述四个臂角区域分别为:
第一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和第六关节角同时小于0;
第二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小于0,第六关节角大于0;
第三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大于0,第六关节角小于0;
第四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和第六关节角同时大于0;
分别计算第一臂角区域、第二臂角区域、第三臂角区域和第四臂角区域内所述仿人机械臂的可用臂角范围,从而计算出所述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的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的可用臂构型集;
步骤B、建立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计算出该新生长路径点下同时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臂构型集;
该步骤的具体过程为:
建立仿人机械臂在关节限位下自运动形成的扫掠体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
当仿人机械臂自运动时,其上臂和下臂分别形成圆锥面扫掠体,根据第四关节自运动形成的轨迹,采用n个球扫掠凸体构建所述圆锥面扫掠体;
上臂包括第一关节至第四关节,下臂包括第四关节至第七关节,n为正整数;
所述球扫掠凸体由球半径和五个顶点构成,该球扫掠凸体定义为:
其中,r为球扫掠凸体V1的半径,球扫掠凸体V1的五个顶点分别为为第一关节、第二关节与第三关节的旋转轴线的交点或者第五关节、第六关节与第七关节的旋转轴线的交点,为第四关节的位置, 自运动旋转ψl/2n的点,自运动旋转ψl/n的点,ψl自运动旋转的角度;
或者,所述球扫掠凸体由球半径和四个顶点构成,该球扫掠凸体定义为:
其中,球扫掠凸体V2的四个顶点分别为 自运动旋转ψl/n的点;
分别建立仿人机械人中除机械臂外的其他部件和周围静止环境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
采用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方法检测仿人机械臂自运动形成的扫掠体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与仿人机械人的其他部件以及周围静止环境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是否发生碰撞以及是否存在可能的碰撞点,剔除可能产出碰撞的臂构型,获得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同时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臂构型集;
步骤C、计算所述四个臂角区域中任意两个臂角区域之间的过渡条件;
步骤D、根据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同时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臂构型集以及所述任意两个臂角区域之间的过渡条件判断该新生长路径点的有效性;
步骤四采用冗余解优化方法在所有可用机械臂构型中选择出最优机械臂构型集,所述冗余解优化方法包括:
步骤四一、选择最优臂角区域;
步骤四二、在优化臂角区域内优化拟人臂角;
步骤四三、处理不可用优化臂角;
步骤四四、臂角区域过渡;
步骤四五、采用基于臂角的解析逆运动学方法计算各关节角度。
本实施例选用臂角作为冗余参数来描述仿人机械臂的自运动。图1是参考平面、臂平面和臂角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Ps、Pe和Pw分别为仿人机械臂的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ψ为臂角。图2是基于臂角的仿人机械臂运动学模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q1至q7分别为仿人机械臂的第一关节至第七关节,第一关节q1至第三关节q3、第四关节q4和第五关节q5至第七关节q7分别对应肩关节Ps、肘关节Pe和腕关节Pw,坐标原点O、X轴、Y轴和Z轴构成三维基坐标。由肩关节Ps、肘关节Pe和腕关节Pw构成的平面为臂平面。当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的位姿不变时,由于仿人机械臂包含一个冗余自由度,肘关节Pe能够以肩关节Ps和腕关节Pw共同的轴线为轴旋转,进而形成多个角度不同的臂平面。定义第三关节q3为0度时的臂平面为参考平面,参考平面和臂平面的夹角为臂角ψ。
仿人机械臂自运动的范围会受到关节限位和障碍物位置的影响,当仿人机械臂自运动的范围为空时,表明仿人机械臂受关节限位和障碍物位置的限制无法到达该位置。本实施例基于该原理提出基于臂构型描述的末端新生长路径点有效性判断方法。
在给定末端位姿下,各个关节角与臂角ψ的关系为:
θ1=a tan2{sign(sinθ2)(-as22sinψ-bs22cosψ-cs22),
sign(sinθ2)(-as12sinψ-bs12cosψ-cs12)}
θ2=±a cos(-as32sinψ-bs32cosψ-cs32)
θ3=a tan2{sign(sinθ2)(as33sinψ+bs33cosψ+cs33),
sign(sinθ2)(-as31sinψ-bs31cosψ-cs31)}
θ5=a tan2{sign(sinθ6)(aw23sinψ+bw23cosψ+cw23),
sign(sinθ6)(aw13sinψ+bw13cosψ+cw13)}
θ6=±a cos(aw33sinψ+bw33cosψ+cw33)
θ7=a tan2{sign(sinθ6)(aw32sinψ+bw32cosψ+cw32),
sign(sinθ6)(-aw31sinψ-bw31cosψ-cw31)}
其中,θ1至θ7分别为第一关节角至第七关节角,asij,bsij,csij,awij,bwij,cwij分别为矩阵As,Bs,Cs,Aw,Bw,Cw的(i,j)元素,0xsw是肩关节Ps到腕关节Pw的向量,dse是肩关节Ps到肘关节Pe的向量,dew是肘关节Pe到腕关节的向量,dse和dew是常向量。
根据上述各个关节角与臂角ψ的关系可知:第四关节角θ4只与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的位姿有关,第二关节角θ2和第六关节角θ6与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的位姿和臂角ψ有关,第一关节角θ1、第三关节角θ3、第五关节角θ5和第七关节角θ7除了与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的位姿和臂角ψ有关,还与第二关节角θ2和第六关节角θ6的正负有关。
假设第i关节角的范围为(i=1,2,…,7)θi∈[-π,π],其中,分别是第i关节的下限和上限。为了在[-π,π]的范围内确定各个关节角与臂角ψ的唯一对应关系,将第二关节角θ2和第六关节角θ6分别分为正负两个区域,从而形成四个臂角区域:
第一臂角区域:即θ2<0,θ6<0,所述仿人机械臂在该臂角区域内的可用臂角范围为:
第二臂角区域:即θ2<0,θ6>0,所述仿人机械臂在该臂角区域内的可用臂角范围为:
第三臂角区域:即θ2>0,θ6<0,所述仿人机械臂在该臂角区域内的可用臂角范围为:
第四臂角区域:即θ2>0,θ6>0,所述仿人机械臂在该臂角区域内的可用臂角范围为:
其中,(i=1,3,5,7)是第二关节角或第六关节角为正时,第i关节的有效臂角范围,(i=1,3,5,7)是第二关节角或第六关节角为负时,第i关节的有效臂角范围,ψj<0,(j=2,6)为第j关节在关节运动范围内的有效臂角范围,ψj>0,(j=2,6)为第j关节在关节运动范围内的有效臂角范围;
所述仿人机械臂末端点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满足关节限位关系的臂构型集为;
随后建立各个关节限位和臂角的关系,对于第二关节角θ2和第六关节角θ6,其逆解和臂角ψ的关系可描述为如下函数:
cosθi=a sinψ+b cosψ+c
a、b和c均为系数,从而建立如下不等式解得ψj<0和ψj>0
对于第一关节角θ1、第三关节角θ3、第五关节角θ5和第七关节角θ7在各个臂角区域内,其角度与臂角一一对应,可描述为如下正切函数:
an、bn、cn、ad、bd、cd均为系数,tanθi在[-π,π]范围内为周期函数,为了建立臂角ψ和关节上下限的关系,需要根据关节运动范围分段建立不等式关系。例如时,将分为三段建立不等式组:
a)正切函数单调连续,分子、分母小于零,因此第i关节,i∈(1,3,5,7)在该范围的可用臂角可以通过如下不等式组获得:
其中+和-符号的选择取决于对应余弦关节的正负。
b)θi∈[-π/2,π/2],正切函数分母大于零,因此第i关节在该范围的可用臂角满足如下不等式组
c)在该范围的可用臂角满足如下不等式组
最终第i关节,i∈(1,3,5,7)在关节限位下的可用臂角范围
为了剔除碰撞对仿人机械臂的自运动的影响引入碰撞检测技术。传统的离散碰撞检测将仿人机械臂的自运动范围分成若干个离散臂构型来判断是否发生碰撞,计算量大,会遗漏两检测点间的碰撞,产生“隧道效应”。因此本实施例采用球扫略凸体构建仿人机械臂自运动形成的扫略体,可以有效地提高了碰撞检测算法的实时性,解决“隧道效应”。
球扫掠凸体是由半径为r球体与凸体的Minkowski和,定义如下:其中是由点集形成的凸体。
采用球扫掠凸体构建仿人机械臂的上臂和下臂的碰撞检测模型,仿人机械臂的上臂包括第一关节q1至第四关节q4,仿人机械臂的下臂包括第四关节q4至第七关节q7。图3是仿人机械臂自运动形成的扫略体以及由两个包含一个半径和五个顶点的球扫略凸体构建的碰撞检测模型示意图。图4是仿人机械臂自运动形成的扫略体以及由两个包含一个半径和四个顶点的球扫略凸体构建的碰撞检测模型示意图。
当所述仿人机械臂自运动时,其上臂和下臂分别形成圆锥面扫掠体,采用多个球扫掠凸体近似所述圆锥面扫掠体。假设近似允许的误差为ε,首先计算需要的球扫掠凸体个数n=min{1,2,3,....},即满足下式中变量n的最小值:
图5是仿人机械臂的下臂上端自运动形成的轨迹和包裹下臂上端的由一个半径和四个顶点组成的球扫掠凸体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仿人机械臂下臂的上端自运动形成的轨迹可用两个球扫掠体近似,每个球扫掠凸体可由一个半径和四个顶点组成,因此下臂形成的扫掠体可以表示为:
其中, 是点自运动旋转ψl/4的点;是点自运动旋转ψl/2的点;同理可以获得球扫掠凸体的各顶点。
图6是仿人机械臂的下臂上端自运动形成的轨迹和包裹下臂上端的由一个半径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球扫掠凸体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每个球扫掠凸体还可由一个半径和三个顶点组成,此时仿人机械臂下臂自运动形成的扫掠体可以表示为:
其中,
球扫掠凸体可以使用更少的点构建出精确的碰撞检测模型,调整球扫掠体凸体的点集和半径以最小的体积包含机器人各构件三维模型表面上的所有点,能够有效地增加碰撞检测的实时性。
由于仿人机械臂的可用臂角范围被分成了四个臂角区域,每个臂角区域都是独立的,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过渡点上,仿人机械臂才能从一个臂角区域过渡到另一个臂角区域。
第一臂角区域与第二臂角区域之间的过渡条件和第三臂角区域与第四臂角区域之间的过渡条件相同,所述过渡条件为在第一臂角区域与第二臂角区域或第三臂角区域与第四臂角区域的重叠部分存在一个满足如下关系的可用臂角ψcond2
1=aw33sinψcond2+bw33cosψcond2+cw33
在该点处对应的两组逆运动学解中第六关节角θ6均为0度,从而使第六关节能连续地从负值运动到正值,不会产生关节角度的跳变。
第一臂角区域与第三臂角区域之间的过渡条件和第二臂角区域与第四臂角区域之间的过渡条件相同,涉及到第二关节角θ2的正负转换,所述过渡条件是在第一臂角区域与第三臂角区域或第二臂角区域与第四臂角区域的重叠部分存在一个满足如下关系的可用臂角ψcond1
1=-as32sinψcond1-bs32cosψcond1-cs32
同理,第一臂角区域与第四臂角区域,第二臂角区域与第三臂角区域的过渡条件是在两个区域的重叠部分存在一个同时满足上面两个过渡条件的可用臂角。
通过实施步骤一得到的无碰撞路径为分段的线性路径,成锯齿状,不光滑,可能导致机械臂在运行中出现停顿,降低工作效率。步骤二对步骤一中的无碰撞路径进行平滑处理,能够有效地解决该问题。
使用C++语言和open inventor编程实施本发明的复杂环境下仿人机器人臂双层拟人运动规划系统用于一个拥有19个构件的仿人机器人上,其具体步骤如下:
(1)将仿人机器人和复杂环境的pre模型转换成iv格式导入程序,open inventor读取模型建立仿人机器人和复杂环境的虚拟场景。根据读入的三维模型构建复杂环境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保存仿人机械臂各关节的运动范围;
(2)输入仿人机械臂的初始构型和目标位姿,采用改进的RRT*算法在笛卡尔空间内搜索新的生长点;
(3)计算新的生长点下仿人机械臂满足关节限位约束的自运动范围,采用多个臂角区域描述该运动范围;
(4)采用本发明给出的方法构建仿人机械臂在关节限位下自运动形成的扫略体,该实例中采用多个包含5个点和1个半径的球扫略凸体表示自运动范围的碰撞检测模型;
(5)根据正运动学和机器人三维模型构建仿人机器人其他部分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碰撞检测模型,建立碰撞检测对;
(6)采用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方法计算各个碰撞检测对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可能的碰撞点,根据碰撞点计算出引起碰撞的机械臂自运动臂构型,剔除相应的臂角,获得在生长点处满足关节限位和避碰撞的所有可用臂构型,即可用臂角范围;
(7)根据获得的可用的臂角范围和过渡条件确定新生长点的有效性,如果新生长点可用,加入树中;否则,重新采样。从而获得一点到达期望位姿的安全末端轨迹。对于采样、双向搜索以及局部路径优化等步骤;
(8)引入基于平滑样条的路径平滑方法进行路径平滑处理,解决RRT*规划的路径是分段的线性路径,存在锯齿和不光滑的问题。完成仿人机械臂在任务空间的仿人路径规划;
(9)保存末端路径对应的可用臂构型集,将在该空间内进行臂构型的优化;
(10)根据机械臂初始构型和任务需要从获得的可用臂构型集中选择优化臂角区域;
(11)采用操作椭球优化在优化臂角区域内获得拟人的优化臂角;
(12)处理不可用的优化臂角,防止机械臂运动的不连续;
(13)如果需要臂角区域的过渡,则进行两个臂角区域过渡,修改过渡点附近的优化臂角;
(14)根据获得优化臂角,代入基于臂角参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解析逆运动学方程,获得连续的各个关节角度。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对本实施例一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作进一步限定。
本实施例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步骤D包括:
步骤a、判断第四关节是否超限,如果第四关节超限,则新生长路径点无效,否则,执行步骤b;
步骤b、判断可用臂构型集是否为空,如果可用臂构型集为空,则新生长路径点无效,否则,执行步骤c;
步骤c、判断该新生长路径点与前一个生长路径点是否在同一个臂角区域内,如果在同一个臂角区域内,则新生长路径点有效,否则,执行步骤d;
步骤d、判断新生长路径点所在的臂角区域与前一个生长路径点所在的臂角区域是否存在过渡点,如果存在过渡点,则新生长路径点有效,否则,新生长路径点无效。
虽然在本文中参照了特定的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原理和应用的示例。因此应该理解的是,可以对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许多修改,并且可以设计出其他的布置,只要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应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不同于原始权利要求所描述的方式来结合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和本文中所述的特征。还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单独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使用在其他所述实施例中。

Claims (5)

1.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层运动规划和第二层运动规划,第一层运动规划为仿人机械臂在复杂环境下的任务空间的拟人路径规划,第二层运动规划为仿人机械臂沿末端无碰撞路径的可用臂构型空间的拟人臂构型规划;
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为所述仿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规划出一条从其初始位置至目标位置的拟人的无碰撞路径;
步骤二、采用基于平滑样条的路径平滑方法对所述无碰撞路径进行平滑处理,形成所述末端执行器的任务空间路径规划;
步骤三、在所述末端执行器能够自其初始位置经平滑处理后的无碰撞路径到达目标位置情形下,计算并保存所有满足关节限位关系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机械臂构型;
步骤四、根据人臂的运动学特征,在沿末端执行器无碰撞路径的所有可用机械臂构型中选择出最优机械臂构型集;
步骤五、控制所述仿人机械臂依次完成所述最优机械臂构型集中的所有臂构型,使所述末端执行器完成所述平滑处理后的无碰撞路径;
步骤一和步骤二构成仿人机械臂在复杂环境下的任务空间的拟人路径规划,步骤三和步骤四构成仿人机械臂沿末端无碰撞路径的可用臂构型空间的拟人臂构型规划;
其特征在于,步骤一包括:
步骤一一、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采用随机采样的方式,以初始点为基础构建第一树的节点集,以目标点为基础构建第二树的节点集;
初始点和目标点分别为所述末端执行器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在六维任务空间内通过随机采样的方式获得的多个机械臂末端点相互独立,恒等分布;
步骤一二、在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分别以初始点和目标点为根节点扩展第一树和第二树,所述第一树和第二树均为启发式快速扩展随机树,二者以相同的扩展方式相对交替扩展,直至二者相遇;
步骤一三、当第一树和第二树相遇时,计算出此时从初始点至目标点的路径;
步骤一四、采用基于三角不等式的路径优化方法对步骤一三所述路径进行局部优化处理,并得到局部优化路径;
比较步骤一三所述路径和所述局部优化路径的代价,并保存代价较小的机械臂末端路径,该路径为无碰撞机械臂末端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二包括:
步骤一二一、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采用随机采样的方式获取一个机械臂末端点,并采用基于臂构型描述的末端新生长路径点有效性判断方法对该点进行有效性判断,如果该点被判断为有效,将该点作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并执行步骤一二二;
否则,执行步骤一二一;
步骤一二二、在第一树的节点集中选择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
步骤一二三、在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附近节点集中,采用路径代价算法选择出路径代价最小的附近节点,并将该节点作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父节点;
依次连接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父节点和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完成第一树的一次扩展;
步骤一二四、判断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是否与第二树相遇,如果二者相遇,执行步骤一三,否则,执行步骤一二五;
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二树是否相遇的判断方法为:在第二树的节点集中选择出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如果该节点与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间距小于一个步长,第一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二树相遇,否则,二者未相遇;
步骤一二五、完成第二树的一次扩展,并判断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是否与第一树相遇,如果二者相遇,执行步骤一三,否则,执行步骤一二六;
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一树是否相遇的判断方法为:在第一树的节点集中选择出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最近节点,如果该节点与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的间距小于一个步长,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与第一树相遇,否则,二者未相遇;
步骤一二六、完成第二树的一次扩展,并判断第二树的新生长路径点是否与第一树相遇,如果二者相遇,执行步骤一三,否则,执行步骤一二七;
步骤一二七、以扩展两次第一树和扩展两次第二树的方式循环扩展,直至第一树和第二树相遇,二者相遇后,执行步骤一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二一所述的基于臂构型描述的末端新生长路径点有效性判断方法包括:
步骤A、将仿人机械臂的任务空间内的随机采样点假设为仿人机械臂末端新生长路径点,计算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的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的可用臂构型集;
该步骤的具体过程为:
以第二关节为坐标原点建立三维基坐标,给定所述仿人机械臂末端新生长路径点相对于所述三维基坐标的期望位置和期望姿态,通过建立基于臂角的仿人机械臂运动学模型获得各个关节角与臂角的关系;
第一关节至第七关节依次分布在所述仿人机械臂的基座与末端执行器之间;
根据各个关节角与臂角的关系,将第二关节和第六关节的运动范围分别分为正负两个区域,进而形成四个臂角区域;
所述四个臂角区域分别为:
第一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和第六关节角同时小于0;
第二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小于0,第六关节角大于0;
第三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大于0,第六关节角小于0;
第四臂角区域,满足第二关节角和第六关节角同时大于0;
分别计算第一臂角区域、第二臂角区域、第三臂角区域和第四臂角区域内所述仿人机械臂的可用臂角范围,从而计算出所述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的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的可用臂构型集;
步骤B、建立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计算出该新生长路径点下同时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臂构型集;
该步骤的具体过程为:
建立仿人机械臂在关节限位下自运动形成的扫掠体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
当仿人机械臂自运动时,其上臂和下臂分别形成圆锥面扫掠体,根据第四关节自运动形成的轨迹,采用n个球扫掠凸体构建所述圆锥面扫掠体;
上臂包括第一关节至第四关节,下臂包括第四关节至第七关节,n为正整数;
所述球扫掠凸体由球半径和五个顶点构成,该球扫掠凸体定义为:
其中,r为球扫掠凸体V1的半径,球扫掠凸体V1的五个顶点分别为为第一关节、第二关节与第三关节的旋转轴线的交点或者第五关节、第六关节与第七关节的旋转轴线的交点,为第四关节的位置, 自运动旋转/2n的点,自运动旋转/n的点, 自运动旋转的角度;
或者,所述球扫掠凸体由球半径和四个顶点构成,该球扫掠凸体定义为:
其中,r为球扫掠凸体V2的半径,球扫掠凸体V2的四个顶点分别为 自运动旋转/n的点,自运动旋转的角度;
分别建立仿人机械人中除机械臂外的其他部件和周围静止环境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
采用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方法检测仿人机械臂自运动形成的扫掠体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与仿人机械人的其他部件以及周围静止环境的基于球扫掠凸体的碰撞检测模型是否发生碰撞以及是否存在可能的碰撞点,剔除可能产出碰撞的臂构型,获得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同时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臂构型集;
步骤C、计算所述四个臂角区域中任意两个臂角区域之间的过渡条件;
步骤D、根据仿人机械臂在该新生长路径点下同时满足仿人机械臂关节限位关系和避碰撞约束的可用臂构型集以及所述任意两个臂角区域之间的过渡条件判断该新生长路径点的有效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
步骤a、判断第四关节是否超限,如果第四关节超限,则新生长路径点无效,否则,执行步骤b;
步骤b、判断可用臂构型集是否为空,如果可用臂构型集为空,则新生长路径点无效,否则,执行步骤c;
步骤c、判断该新生长路径点与前一个生长路径点是否在同一个臂角区域内,如果在同一个臂角区域内,则新生长路径点有效,否则,执行步骤d;
步骤d、判断新生长路径点所在的臂角区域与前一个生长路径点所在的臂角区域是否存在过渡点,如果存在过渡点,则新生长路径点有效,否则,新生长路径点无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采用冗余解优化方法在所有可用机械臂构型中选择出最优机械臂构型集,所述冗余解优化方法包括:
步骤四一、选择优化臂角区域;
步骤四二、在优化臂角区域内优化拟人臂角;
步骤四三、处理不可用拟人臂角;
步骤四四、臂角区域过渡;
步骤四五、采用基于臂角的解析逆运动学方法计算各关节角度。
CN201611194816.8A 2016-12-21 2016-12-21 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 Active CN1067376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94816.8A CN106737671B (zh) 2016-12-21 2016-12-21 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94816.8A CN106737671B (zh) 2016-12-21 2016-12-21 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37671A CN106737671A (zh) 2017-05-31
CN106737671B true CN106737671B (zh) 2019-04-19

Family

ID=58900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94816.8A Active CN106737671B (zh) 2016-12-21 2016-12-21 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376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1046A (zh) * 2017-07-25 2019-02-01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七自由度拟人构型机械臂逆运动学规划方法
CN108241339B (zh) * 2017-12-27 2020-09-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仿人机械臂的运动求解和构型控制方法
CN108981704A (zh) * 2018-07-13 2018-12-11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动态步长的目标引力双向rrt路径规划方法
CN109571466B (zh) * 2018-11-22 2021-01-26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快速随机搜索树的七自由度冗余机械臂动态避障路径规划方法
CN109397292B (zh) * 2018-11-23 2020-10-30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解析解的7自由度机械臂控制方法与系统
CN109719725B (zh) * 2018-12-29 2022-03-11 达闼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臂运动规划的方法、机械臂及机器人
CN109676606B (zh) * 2018-12-29 2021-07-23 达闼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机械臂臂角范围的方法、机械臂及机器人
CN110146085B (zh) * 2019-05-30 2022-04-19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建图和快速探索随机树的无人机实时规避重规划方法
CN110340890A (zh) * 2019-06-27 2019-10-18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空间机械臂全局无碰轨迹规划系统
TWI701122B (zh) * 2019-07-15 2020-08-11 由田新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軸機械手臂系統及其路徑規劃方法
CN110497403A (zh) * 2019-08-05 2019-11-26 上海大学 一种改进双向rrt算法的机械臂运动规划方法
CN110509279B (zh) * 2019-09-06 2020-12-08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仿人机械臂的运动路径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1002292B (zh) * 2019-12-11 2021-04-16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相似性度量的机械臂仿人运动示教方法
CN110962130B (zh) * 2019-12-24 2021-05-07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基于目标偏向寻优的启发式rrt机械臂运动规划方法
CN113119104B (zh) * 2019-12-31 2022-08-05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械臂控制方法、机械臂控制装置、计算设备及系统
CN111251297B (zh) * 2020-02-20 2023-02-07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随机采样的双臂空间机器人协调路径规划方法
CN111496783B (zh) * 2020-03-26 2022-04-15 天津大学 一种6r工业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方法
CN112157645A (zh) * 2020-08-07 2021-01-01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七自由度协作机器人智能控制器
CN112060093B (zh) * 2020-09-10 2022-08-02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架空线路检修机械臂的路径规划方法
CN112530000A (zh) * 2020-11-20 2021-03-19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任务约束下虚拟人臂运动复现的方法
CN112650079B (zh) * 2020-12-22 2022-02-1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七自由度机器人的运动学反解方法
CN113352319B (zh) * 2021-05-08 2022-10-2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基于改进快速扩展随机树的冗余机械臂避障轨迹规划方法
CN113442170B (zh) * 2021-06-28 2023-12-01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对机械臂路径冗余节点的反向拆分计算的方法及系统
CN113812903B (zh) * 2021-11-22 2022-02-22 极限人工智能有限公司 柔性器械末端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906908A (zh) * 2021-11-24 2022-01-11 镇江大全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采摘机器人的无碰撞运动规划方法及装置
CN114161047B (zh) * 2021-12-23 2022-11-18 南京衍构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增材制造的焊枪头自动避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0339B2 (ja) * 1987-11-30 1995-06-28 工業技術院長 制御装置
CN102646148B (zh) * 2012-04-25 2014-09-24 浙江大学 仿人机器人机械臂避碰运动轨迹规划方法
CN103009389B (zh) * 2012-11-30 2015-07-08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冗余空间机械臂在轨抓捕的轨迹规划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37671A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37671B (zh) 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双层拟人运动规划方法
CN106584461B (zh) 多约束条件下七自由度仿人机械臂的逆运动学拟人臂构型优化方法
CN109571466B (zh) 一种基于快速随机搜索树的七自由度冗余机械臂动态避障路径规划方法
CN110653805B (zh) 笛卡尔空间下的七自由度冗余机械臂任务约束路径规划方法
CN106166750B (zh) 一种改进型d*机械臂动态避障路径规划方法
Chang et al. Collision avoidance of two general robot manipulators by minimum delay time
Jiang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maximal singularity-free orientation workspace for the Gough–Stewart platform
Arsenault et al. The Synthesis of Three‐Degree‐of‐Freedom Planar Parallel Mechanisms with Revolute Joints (3‐R RR) for an Optimal Singularity‐Free Workspace
CN109895101A (zh) 一种关节型机械臂逆运动学数值唯一解求取方法
Saut et al. Planning pick-and-place tasks with two-hand regrasping
Shi et al. Real-time grasping planning for robotic bin-picking and kitting applications
US20130204436A1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robo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orinaldi et al. Singularity-free path-planning of dexterous pointing tasks for a class of spherical parallel mechanisms
Song et al. A fast inverse kinematics algorithm for joint animation
CN110000773A (zh) 机器人的控制装置及机器人的逆变换处理方法
Hou et al.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self-collision detection of Truss type multi-robot cooperative welding platform
Yan et al. Analytical inverse kinematics of a class of redundant manipulator based on dual arm-angle parameterization
EP2523786A1 (en) Method of finding feasible joint trajectories for an n-dof robot with rotation invariant process (n&gt;5)
Cruciani et al. Dual-arm in-hand manipulation and regrasping using dexterous manipulation graphs
Warren et al. An approach to manipulator path planning
Ostanin et al. Programming by Demonstration Using Two-Step Optimization for Industrial Robot.
Ata et al. COLLISION-FREE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MANIPULATORS USING GENERALIZED PATTERN SEARCH.
Wu et al. Global motion planning and redundancy resolution for large objects manipulation by dual redundant robots with closed kinematics
Chaparro-Altamirano et al. Kinematic and workspace analysis of a parallel robot used in security applications
Zhang et al. Modeling and workspac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advanced fiber placement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1

Address after: 230093 401, building C1, intelligent technology park, No. 3963 Susong Roa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fei,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Hebin intelligent robot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54 Shaanxi province Xi'an Beilin District Yanta Road No. 58

Patentee before: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