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08336A - 电容触摸屏 - Google Patents

电容触摸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08336A
CN106708336A CN201510411242.4A CN201510411242A CN106708336A CN 106708336 A CN106708336 A CN 106708336A CN 201510411242 A CN201510411242 A CN 201510411242A CN 106708336 A CN106708336 A CN 106708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apacitance touch
touch screen
emitter stage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112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08336B (zh
Inventor
李振刚
徐坤平
杨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112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083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08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83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083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83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包括多条平行设置的发射极、多条平行设置且与所述发射极交叉的接收极、连接相邻两条所述发射极的第一导体及连接相邻两条所述接收极的第二导体。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可以侦测电容笔在相邻所述发射极之间的移动及在相邻所述接收极之间的移动,提高精度及改善线性度。

Description

电容触摸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容触摸屏(以下称电容屏)。
背景技术
为提高操作体验,可采用电容笔来操作电容屏。电容笔可分主动式电容笔及被动式电容笔两种。
主动式电容笔可以通过内置的芯片来侦测部分触摸信号并将触摸信号发送给电容屏的处理芯片,从而提高触摸效果。然而,现有将触摸信号发送给处理芯片的技术都不够理想。
被动式电容笔无需侦测触摸信号,因而不存在触摸信号发送的问题。然而,电容笔接触电容屏引起的电容变化量较小,因此,通常采用软头粗头的电容笔来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增大电容变化量。但是,软头粗头的电容笔操作手感不好,粗头会影响精确的点击或绘画等操作,软头使电容笔与电容屏的摩擦增加,影响顺滑度。
为改善操作手感,可采用细头硬头的电容笔。然而,常见的电容式触摸屏的互电容图案多为条形或近似条形,即发射极及接收极为多条平行的条形电极。而以往电容笔触摸电容屏时通常接触几条相邻电极之间的通道,侦测这几条通道的电容变化量后通过质心算法来确定触摸的坐标,电容笔的笔尖越粗,压住的通道越多,触摸的坐标计算的就越精准。
但是,假若采用细头电容笔,考虑到现有的电容屏一方面受限于制程工艺的影响,另一方面从节约成本考虑,发射极及接收极之间的通道往往较大,因此,电容笔往往只能触摸一条通道,相邻的通道的电容变化量非常小甚至没有变化。这时,质心算法的结果就是电容笔触摸了通道的正中间,而电容笔在通道内的移动不能被侦测,且电容笔在跨越通道时触摸的坐标又会发生跳跃式的改变,精度低,线性度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需要提供一种电容触摸屏。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包括:
发射极层,所述发射极层形成多条发射极及连接相邻两条所述发射极的第一导体;及
接收极层,所述接收极层形成多条接收极及连接相邻两条所述接收极的第二导体,每条所述发射极与每条所述接收极相对的部分构成互电容。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体的电阻根据所述第一导体与触摸感应电容构成的RC电路的目标频率确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频率越高,所述第一导体的电阻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体的电阻根据所述第二导体与触摸感应电容构成的RC电路的目标频率确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频率越高,所述第二导体的电阻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体在所述发射极之间的覆盖率大于所述第二导体在所述接收极之间的覆盖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的形状根据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的电阻及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之间的覆盖率确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的材料及厚度确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的电阻越大,则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越长或/及宽度约小,反之,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越短或/及宽度越大;所述第一导体的尺寸比所述第二导体的尺寸大或/及所述第一导体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导体之间的距离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射极之间基本平行,所述接收极之间基本平行,所述发射极与所述接收极基本垂直设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体为多条垂直于发射极设置的条状电极,所述第二导体为多条垂直于接收极是设置的条状电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导体的条状电极之间的间隙大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导体的条状电极之间的距离。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体为多条垂直于所述发射极设置的块状电极,每条块状电极的两侧开设有多个缝隙切口以将所述块状电极切成的弯折条状电极;所述第二导体为多条垂直于所述接收极设置的块状电极,每条块状电极的两侧开设有多个缝隙切口以将块状电极切成的弯折条状电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导体的块状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导体的块状电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导体的块状电极的缝隙切口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块状电极的缝隙切口的尺寸。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状条状电极恒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体包括多条垂直于接收极的条状电极及自每条条状电极两侧向外延伸的侧条状电极。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可以侦测电容笔在相邻所述发射极之间的移动及在相邻所述接收极之间的移动,提高精度及改善线性度。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的另一个视角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的发射极及第一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的接收极及第二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的发射极及第一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的接收极及第二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的接收极及第二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定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定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4,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10包括发射极层12及与发射极层12间隔设置的接收极层14。发射极层12形成有多条发射极122及连接相邻两条发射极122的第一导体124。接收极层14形成有多条接收极142及连接相邻两条接收极142的第二导体144。每条发射极122与每条接收极142相对的部分构成互电容。
请一并参阅图4,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10,对于任意两条相邻的发射极TX1、TX2及两条相邻的接收极RX1、RX2来说,发射极TX1、TX2及接收极RX1、RX2交叉形成四个互电容(图未示),激励电压Vt依次施加到发射极122,例如依次施加到发射极TX1、TX2。如此,当细头电容笔放在电容触摸屏10上时,笔尖对互电容的改变量相当于增加一个电容Cx(即触摸感应电容)到发射极TX1、TX2之间及接收极RX1、RX2之间,电容Cx一端到发射极TX1的电阻为R1,到发射极TX2的电阻为R2,其中,(R1+R2)=Rt为第一导体124的电阻,而电阻R1,R2的大小取决于笔尖在发射极TX1、TX2之间的位置。电容Cx的一端到接收极RX1的电阻为R3,到接收极RX2的电阻为R4,(R3+R4)=Rr为第二导体144的电阻,而电阻R3,R4的大小取决于笔尖在发射极TX1、TX2之间的位置。
由于发射极TX1、TX2分时激励的,发射极TX1激励时发射极TX2接地,发射极TX2激励时发射极TX1接地。如此,充电到Cx的电压呈现电阻分压的特性。具体来说,发射极TX1激励时,电容Cx的充电端电压为Vx=Vt*R2/Rt。可见电阻R1越小Vx越大。同理,发射极TX2激励时,电容Cx的充电端电压为Vx=Vt*R1/Rt,可见电阻R1越大电容Cx的充电电压越小。因此,当电容笔靠近发射极TX1时,电阻R1就会减小,电阻R2就会增大,发射极TX1激励在电容Cx上的充电端电压Vx会随距离线性上升,而发射极TX2激励在电容Cx上的充电端电压Vx会随距离线性下降。发射极TX1激励时检测到的数据会变大,而发射极TX2激励时检测到的数据会变小。通过质心算法计算,可以得到笔尖在发射极TX1、TX2之间的坐标。
接收极RX1、RX2之间的坐标的计算原理和发射极TX1、TX2之间的坐标的计算原理相近。发射极激励时,接收极RX1和RX2电压一致,一起通过电阻R3、R4向电容Cx充电,而电容Cx的充电电流大小和电阻R3、R4成反比,就是说电阻R3越大,接收极RX1充电越少。而电阻R3的大小和电容笔到接收及RX1的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电容笔越靠近发射极RX1,电阻R3就越小,接收极RX1对电容Cx的充电就越多,而接收极RX2对电容Cx的充电就越少。接收极142检测电路检测到这个电流大小会转换成变化的数据,使接收极RX1的数据变大,接收极RX2的数据变小,笔尖在接收极RX1、RX2之间的坐标向接收极RX1靠近。
综上,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容触摸屏10可以侦测电容笔在相邻发射极122之间的移动及在相邻接收极142之间的移动,提高精度及改善线性度。
一般的,发射极122及接收极142采用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ITO)制成,发射极122之间基本平行设置,接收极142之间也基本平行设置,而发射极12及接收极142之间基本垂直设置。
一方面受限于制程工艺的影响,另一方面从节约成本考虑,发射极122之间的通道的尺寸(宽度)及接收极142之间的通道的尺寸(宽度)在6毫米左右,而电容笔的笔尖尺寸(直径)在1毫米左右。如此,侦测电容笔在相邻发射极122之间的移动及在相邻接收极142之间的移动十分有意义。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导体124及第二导体144可以也可以采用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ITO)制成,其中,第一导体124与发射极122一体成型,第二导体144与接收极142一体成型,例如通过镀膜及蚀刻等方式分别得到如图3及图4所示的图案,如此可以简化生产工艺。当然,发射极层12及接收极层14的形成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而可以根据需求采用其他例如金属网格(metal mesh),纳米银线或者石墨烯等材料及对应的工艺来形成。
考虑到假若电阻Rt过大,则会导致电阻Rt与电容Cx构成的RC电路频率较小,从而导致电容Cx难以充电,不利于触摸感测。因此,电阻Rt不宜过大。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验及经验,电阻Rt小于15千欧姆。对应的,电阻Rt与电容Cx构成的RC电路频率应该大于100千赫兹。
另一方面,假若电阻Rt过小又会导致激励电压Vt分时激励时出现漏电现象,例如发射极TX1激励时,激励电压Vt通过第一导体12传导到相邻接地的发射极TX2,从而出现漏电。因此,电阻Rt也不能过小。根据实验及经验,电阻Rt大于5千欧姆。
具体的,请结合图5,考虑发射极TX1激励时,发射极TX2及接收极RX1、RX2都是接地的,因此,变成发射极TX1通过电阻R1对电容Cx充电,然后又通过电阻R2对地放电。在电容Cx的充电过程中,充电电压由0上升到Vx=Vt*R2/Rt并稳定。在达到稳定后的漏电流为Vx*R2/(R1+R2)。漏电流对电容触摸屏10的工作没有作用,相反只是会增加电容触摸屏10的功耗。而在电容Cx充电达到稳定值前,漏电流是较小的。
因此,对于第一导体124与电容Cx构成的RC电路的频率来说,一方面不能太高,需要让电容Cx尽快充电达到稳定值,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低,不然,电容Cx过早达到稳定值后第一导体124的漏电能力增加,因此会增加功耗。因此,一般会根据电容触摸屏10的具体结构等因素设定RC电路的目标频率来满足上面的要求。例如,让电容Cx充电到达稳定的时间为T=5RC。
另一方面,从上面分析可知,为了获得目标频率,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导体124的电阻实现,一般的,目标频率越高,第一导体124的电阻Rt越小,目标频率越低,第一导体124的电阻Rt越大。
电阻Rr的设定也有同样的情况,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Rt、Rr为10千欧姆左右。
具体的,电容触摸屏10还包括显示面板11及介质层13。发射极层12靠近显示面板11设置,介质层13设置在发射极层12与接收极层14之间。发射极122发射的电磁波朝接收极层14发射并透过接收极层14为电容笔接收,同时发射极122发射的电磁波也会发射到显示面板11并被显示面板11反射也透过接收极层14为电容笔接收从而造成干扰。因此,发射极122及第一导体124应该尽可能的密集从而屏蔽显示面板11反射的电磁波,也即是说第一导体124应该尽量填满发射极122之间的通道。而为提高电容笔的接收,接收极142及第二导体144应该尽可能稀疏从而提高电磁波的透过率,也即是说第二导体16应该尽量避免填充接收极16之间的通道。或者说,第一导体124在接收极122之间的覆盖率大于第二导体144在接收极142之间的覆盖率。
基于以上电阻Rt、Rr的阻值及第一导体124及第二导体144的覆盖率的考虑,第一导体124及第二导体144的形状应该根据电阻Rt、Rr及第一导体124及第二导体144的覆盖率的要求确定,例如,在第一导体124及第二导体144的材料及厚度确定的情况下,电阻越大,则第一导体124及第二导体144应该越长或/及宽度约小,反之,第一导体124及第二导体144应该越短或/及宽度越大,另外,第一导体124的尺寸应该比第二导体144的尺寸大或/及第一导体124之间的距离应该比第二导体144之间的距离大。
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1.如图3-4所示,第一导体12为多条垂直于发射极122设置的条状电极,第二导体144为多条垂直于接收极是8设置的条状电极。如此设置,在满足上面需求的同时还有利于简化生产工艺。另外,可以理解,这种设计由于相邻两个发射极122之间第一导体124最短,相邻两个接收极142之间的第二导体144最短,因此有利于降低第一导体124及第二导体144的电阻Rt、Rr,适合于目标频率较大的设计。第一导体124的条状电极沿长度方向等宽,即宽度恒定不变,如此,使得电容笔在发射极122或接收极142之间移动与电阻的变化成线性关系,有利于简化质心算法,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弯折状条状电极的宽度也可以出现变化,对应修改质心算法即可。第一导体124的条状电极之间的距离基本相同,第二导体144的条状电极之间的距离相同,且相邻两条第二导体144的条状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两条第一导体124的条状电极之间的距离。如此,使得第一导体124在发射极122之间的覆盖率大于第二导体144在接收极142之间的覆盖率。
2.请参阅图6-7,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124为多条垂直于发射极122设置的块状电极,每条块状电极的两侧开设有多个缝隙切口以将块状电极切成等宽的弯折条状电极。第二导体16为多条垂直于接收极142设置的块状电极,每条块状电极的两侧开设有多个缝隙切口以将块状电极切成等宽的弯折条状电极。可以理解,如此结构,可以尽可能地延长发射极122之间的第一导体124的长度及接收极142之间的第二导体144的长度,因此,有利于提高第一导体124及第二导体144的电阻Rt、Rt,因此,适用于目标频率较低的设计。可以理解,等宽是指弯折状条状电极的宽度恒定不变,如此,使得电容笔在发射极122或接收极142之间移动与电阻的变化成线性关系,有利于简化质心算法,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弯折状条状电极的宽度也可以出现变化,对应修改质心算法即可。第一导体124的块状电极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第二导体144的块状电极之间的距离也大致相同。相邻两条第二导体144的块状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两条第一导体124的块状电极之间的距离。缝隙切口也基本成矩形,第二导体144的块状电极的缝隙切口的尺寸大于第一导体124的块状电极的缝隙切口的尺寸。如此设计可以使得第一导体124在发射极122之间的覆盖率小于第二导体144在接收极142之间的覆盖率。
3.请参阅图8,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二导体144包括多条垂直于接收极142的条状电极及自每条条状电极两侧向外延伸的侧条状电极。第二电极144的多条条状电极之间的距离相同,同一条条状电极上的侧条状电极之间的距离也相同,这些设计有有利于线性测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144的条状电极沿长度方向也基本等宽,另外,由于侧条状电极在条状电极上均匀分布,因此有利于简化质质心算法。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极层,所述发射极层形成多条发射极及连接相邻两条所述发射极的第一导体;及
接收极层,所述接收极层形成多条接收极及连接相邻两条所述接收极的第二导体,每条所述发射极与每条所述接收极相对的部分构成互电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的电阻根据所述第一导体与触摸感应电容构成的RC电路的目标频率确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频率越高,所述第一导体的电阻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的电阻根据所述第二导体与触摸感应电容构成的RC电路的目标频率确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频率越高,所述第二导体的电阻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在所述发射极之间的覆盖率大于所述第二导体在所述接收极之间的覆盖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的形状根据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的电阻及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之间的覆盖率确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的材料及厚度确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的电阻越大,则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越长或/及宽度约小,反之,所述第一导体及所述第二导体越短或/及宽度越大;所述第一导体的尺寸比所述第二导体的尺寸大或/及所述第一导体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导体之间的距离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之间基本平行,所述接收极之间基本平行,所述发射极与所述接收极基本垂直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为多条垂直于发射极设置的条状电极,所述第二导体为多条垂直于接收极是设置的条状电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导体的条状电极之间的间隙大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导体的条状电极之间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为多条垂直于所述发射极设置的块状电极,每条块状电极的两侧开设有多个缝隙切口以将所述块状电极切成的弯折条状电极;所述第二导体为多条垂直于所述接收极设置的块状电极,每条块状电极的两侧开设有多个缝隙切口以将块状电极切成的弯折条状电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导体的块状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导体的块状电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导体的块状电极的缝隙切口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导体的块状电极的缝隙切口的尺寸。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状条状电极恒宽。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包括多条垂直于接收极的条状电极及自每条条状电极两侧向外延伸的侧条状电极。
CN201510411242.4A 2015-07-14 2015-07-14 电容触摸屏 Active CN1067083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11242.4A CN106708336B (zh) 2015-07-14 2015-07-14 电容触摸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11242.4A CN106708336B (zh) 2015-07-14 2015-07-14 电容触摸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08336A true CN106708336A (zh) 2017-05-24
CN106708336B CN106708336B (zh) 2020-08-25

Family

ID=58895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11242.4A Active CN106708336B (zh) 2015-07-14 2015-07-14 电容触摸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0833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8806B (zh) * 2019-08-06 2022-03-21 日商雙葉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裝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18943Y (zh) * 2008-05-27 2009-04-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CN103221911A (zh) * 2010-08-16 2013-07-24 感知像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容触摸传感器的力和真正电容触摸测量技术
CN103279238A (zh) * 2012-12-19 2013-09-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互感式电容触摸屏
CN103914200A (zh) * 2014-03-07 2014-07-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
WO2014107636A1 (en) * 2013-01-07 2014-07-10 Microsoft Corporation Capacitive touch surface in close proximity to display
CN103941927A (zh) * 2013-01-22 2014-07-2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触摸信号检测电路及方法和触摸设备
CN203894730U (zh) * 2014-03-31 2014-10-22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控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18943Y (zh) * 2008-05-27 2009-04-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CN103221911A (zh) * 2010-08-16 2013-07-24 感知像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容触摸传感器的力和真正电容触摸测量技术
CN103279238A (zh) * 2012-12-19 2013-09-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互感式电容触摸屏
WO2014107636A1 (en) * 2013-01-07 2014-07-10 Microsoft Corporation Capacitive touch surface in close proximity to display
CN103941927A (zh) * 2013-01-22 2014-07-2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触摸信号检测电路及方法和触摸设备
CN103914200A (zh) * 2014-03-07 2014-07-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
CN203894730U (zh) * 2014-03-31 2014-10-22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控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8806B (zh) * 2019-08-06 2022-03-21 日商雙葉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08336B (zh) 202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49838B1 (en)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of a display device for detecting finger and stylus
US10331267B2 (en) Touch detection method and touch detector performing the same
CN105094418B (zh) 用矩阵传感器检测有源笔的系统和方法
JP5852117B2 (ja) 容量性接触センサのための力および真の容量性接触測定技法
KR101076236B1 (ko) 정전용량식 터치 패널
US20140210791A1 (en) Determining Touch Locations and Forces Thereto on a Touch and Force Sensing Surface
CN103440055B (zh) 主动式电容笔、电容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US9134870B2 (en) Capacitive touch-sensitive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using the same
CN105051659A (zh) 力感测x-y触摸传感器
KR20090098947A (ko) 낮은 저항 값을 가지는 캐패시티브 방식 터치 스크린의 투명전극 패턴 구조
JP201504989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入力信号識別方法
US10248265B2 (en) Touch detecting panel
US20160306458A1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ouch panel using the same
US20190384451A1 (en) Position sensor, position sensing method, and associated state-switching method
CN103677414A (zh) 一种触摸显示装置
US20100141604A1 (en) Resistive multi touch screen
US20140043278A1 (e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for large touch screen
CN106708336A (zh) 电容触摸屏
CN109799931B (zh) 光线分配可控触摸面板装置
KR101530189B1 (ko) 복수의 막대형 투명 전극을 구비한 터치스크린 장치
KR101278283B1 (ko) 터치스크린 장치
US9459745B2 (e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electrode set thereof
US20240160316A1 (en) Resource allo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620489B (zh) 电容式触控电致发光显示屏幕
EP2811381A1 (en) Touch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09

Address after: 518119 No.1 Yan'an Road, Kuiyong street,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BYD Semiconduc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8 BYD Road, Pingsh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3009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