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02696A - 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 - Google Patents
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02696A CN106702696A CN201510510594.5A CN201510510594A CN106702696A CN 106702696 A CN106702696 A CN 106702696A CN 201510510594 A CN201510510594 A CN 201510510594A CN 106702696 A CN106702696 A CN 1067026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air
- heat pipe
- clothes
- exchange f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衣物容装筒、烘干风道、冷凝装置和换热装置。至少部分冷凝装置设置于烘干风道中,以对从衣物容装筒排出的空气进行冷凝。换热装置具有设置于烘干风道中的吸热部和放热部,吸热部位于至少部分冷凝装置的上游,放热部位于至少部分冷凝装置的下游。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干衣设备的干衣方法,包括:向衣物容装筒内供应烘干气流;利用换热装置的吸热部对来自衣物容装筒的空气进行前置冷凝;利用冷凝装置对经由换热装置的吸热部冷凝后的空气进行再次冷凝;利用换热装置的放热部对经冷凝装置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将经换热装置的放热部预加热后的空气循环至衣物容装筒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
背景技术
干衣设备(例如干衣机、洗干衣机等)通常包括用于容纳待干燥衣物的衣物容装筒和位于衣物容装筒外部、且与衣物容装筒连通的烘干风道,以通过烘干风道向衣物容装筒内吹送烘干气流。烘干气流流经衣物容装筒时,将衣物容装筒内衣物上残留的水分加热成水蒸汽,水蒸汽随空气流出衣物容装筒进入烘干风道内,并在烘干风道的上游区段被冷凝。冷凝后相对干燥的空气继续沿烘干风道流动并再次进入衣物容装筒内不断循环。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水冷凝或空气冷凝两种方式冷凝由衣物容装筒出来的湿热空气。对于水冷凝的方式,在干衣过程中需要不停地向烘干风道内通入冷水,湿热空气与冷水进行热交换,将其中的热量传递至冷水中,并随冷水排放至干衣设备的外部,造成能量的浪费。同时为了尽可能的节水,通入烘干风道内的冷水的流量需要控制得较小,因此这种冷凝方式的冷凝效率较低、水量耗费较大。对于空气冷凝的方式,在干衣过程中需要利用机外室温空气与烘干风道内的湿热空气换热,室温空气吸收湿热空气中的热量,并将其带出干衣设备,同样存在能量浪费的问题。同时由于这种方式需要通过管壁交换热量,冷凝效率相当低,导致干衣时间较长,能耗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对热量进行充分利用、能耗低的干衣设备。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干衣设备在干衣过程中的冷凝效率、缩短干衣时间。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衣设备的干衣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衣物容装筒和用于在干衣过程中向所述衣物容装筒吹送烘干气流的烘干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干衣设备还包括:
冷凝装置,至少部分所述冷凝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中,以对从所述衣物容装筒排出的空气进行冷凝;
换热装置,其具有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中的吸热部和放热部,所述吸热部位于所述至少部分冷凝装置的上游,以吸收来自所述衣物容装筒内的空气中的热量并对其进行前置冷凝,所述放热部位于所述至少部分冷凝装置的下游,以对经由所述至少部分冷凝装置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第一热管、设置于所述第一热管的蒸发段的第一换热翅片组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热管的冷凝段的第二换热翅片组;且
所述第一热管的蒸发段和所述第一换热翅片组形成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吸热部,所述第一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组形成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放热部。
可选地,所述烘干风道具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第一热管的蒸发段和所述第一换热翅片组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的邻近所述回风口的区段内,所述第一热管的冷凝段由所述烘干风道的外部伸入所述烘干风道的位于所述至少部分冷凝装置下游的区段内。
可选地,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第二热管、设置于所述第二热管的蒸发段的第三换热翅片组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的第四换热翅片组;其中
所述第二热管的蒸发段和所述第三换热翅片组位于所述烘干风道内,以吸收经由所述换热装置的吸热部冷凝后的空气中的热量并对其进行再次冷凝,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位于所述烘干风道外,以散发来自所述第二热管的蒸发段和所述第三换热翅片组的热量。
可选地,所述冷凝装置还包括:
散热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以促进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的热量散发。
可选地,所述干衣设备还包括:
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一液冷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外,且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的热量散失到所述第一液冷装置容纳的冷却液中,并随冷却液排出所述干衣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一液冷装置包括具有进液口和排液口的第一液冷盒,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盒的内部,以与所述第一液冷盒内的冷却液直接接触,并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所述干衣设备还包括:
第二液冷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外,且其内充注有循环流动的冷却液,所述第二液冷装置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的热量散失到所述冷却液中,且使得所述冷却液在所述第二液冷装置内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将其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第二液冷装置包括:
第二液冷盒,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的热量散失到所述冷却液中;和
微通道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液冷盒连通,且配置成使得来自所述第二液冷盒的冷却液中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所述干衣设备的干衣方法,包括:
向所述干衣设备的衣物容装筒内供应烘干气流,以利用所述烘干气流干燥所述衣物容装筒内的衣物;
利用所述干衣设备的换热装置的吸热部吸收来自所述衣物容装筒的空气中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前置冷凝;
利用所述干衣设备的冷凝装置吸收经由所述换热装置的吸热部冷凝后的空气中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再次冷凝;
利用所述换热装置的放热部对经所述冷凝装置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和
将经所述换热装置的放热部预加热后的空气循环至所述衣物容装筒内。
本发明的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中,由于干衣设备包括换热装置,其吸热部和放热部均位于烘干风道中,且吸热部位于至少部分冷凝装置的上游,放热部位于至少部分冷凝装置的下游。因此吸热部能够吸收来自衣物容装筒内的空气中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前置冷凝,同时放热部能够对经至少部分冷凝装置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即换热装置能够回收由衣物容装筒排出的空气中的热量,并利用该回收的热量对经过两次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也就是对将要进入衣物容装筒内干燥衣物的空气进行预加热,从而可减少专门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的功率或直接省去加热装置。由此,本发明的干衣设备在干衣过程中能够对热量进行回收和充分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干衣设备的能耗。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中,由于从衣物容装筒内流出的空气需要分别经过换热装置的吸热部和冷凝装置进行两次冷凝,从而提高了干衣设备在干衣过程中的冷凝效果、缩短了干衣时间。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中,由于换热装置包括传热效率较高的热管,因此其吸热部吸收的热量能够快速地传递到其放热部,通过放热部将热量散发出去,从而提高了干衣设备在干衣过程中的冷凝效率。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中,由于冷凝装置包括传热效率较高的热管,因此经换热装置回收热量后的空气中残余的热量能够快速地通过热管散发至干衣设备的外部,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对湿热空气进行冷凝的冷凝效率,进一步缩短了干衣时间。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去掉其机壳后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去掉其机壳后的另一方位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冷凝装置和第一液冷装置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冷凝装置和第二液冷装置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干衣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1,干衣设备1一般可包括机壳10,其具有用于向其内投放衣物和从其内将衣物取出的衣物取放孔。衣物取放孔处设置有连接到机壳10上的门体11,以选择性地打开和/或关闭衣物取放孔。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去掉其机壳后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去掉其机壳后的另一方位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2和图3,干衣设备1一般还包括设置在机壳10内的衣物容装筒、驱动装置12和烘干风道20。衣物容装筒可包括外筒13和用于盛装待干燥衣物的内筒(图中未示出)。驱动装置12用于可控地驱动内筒旋转,以使内筒可转动地设置于外筒13内。具体地,驱动装置12可以为安装在衣物容装筒后面的驱动电机。烘干风道20用于在干衣过程中向衣物容装筒内吹送烘干气流,以干燥衣物容装筒内的衣物。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烘干气流可以为湿度较低的空气流。
特别地,干衣设备1还包括冷凝装置50,至少部分冷凝装置50设置于烘干风道20中,以对从衣物容装筒排出的空气进行冷凝。从衣物容装筒内流出的空气由于携带有大量的水蒸汽,冷凝装置50吸收该空气中的热量(包括空气的显热和水蒸汽的潜热)后,空气中携带的水蒸汽被冷凝成液态水,从而使冷凝后的空气变得相对比较干燥,以再次进入衣物容装筒内对衣物进行干燥。进一步地,冷凝装置50可以为冷凝器、具有吸热端和放热端的热管或其他具有热交换功能的换热装置。当冷凝装置50为冷凝器时,整个冷凝装置50均可位于烘干风道20中;当冷凝装置50为热管或其他换热装置时,其具有吸热功能的吸热端位于烘干风道20中,其具有放热功能的放热端位于烘干风道20外,便于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也便于将吸收的热量通过放热端散失到环境空间中。
特别地,干衣设备1还包括换热装置30,其具有设置于烘干风道20中的吸热部和放热部。换热装置30的吸热部位于至少部分冷凝装置50的上游,以吸收来自衣物容装筒内的空气中的热量并对其进行冷凝。换热装置30的放热部位于至少部分冷凝装置50的下游,以对经由至少部分冷凝装置50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也就是说,换热装置30能够回收由衣物容装筒排出的空气中的热量,并利用该回收的热量对经过两次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也就是对将要进入衣物容装筒内干燥衣物的空气进行预加热,从而可减少专门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的功率或直接省去加热装置。由此,本发明的干衣设备1在干衣过程中能够对热量进行回收和充分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干衣设备1的能耗。同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从衣物容装筒内流出的空气需要分别经过换热装置30的吸热部和冷凝装置50进行两次冷凝,从而提高了干衣设备1在干衣过程中的冷凝效果、缩短了干衣时间。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为了便于观察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与烘干风道20的位置关系,图4中还示出了烘干风道20的部分管壁。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30包括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第一热管31、设置于第一热管31的蒸发段的第一换热翅片组32和设置于第一热管31的冷凝段的第二换热翅片组33。第一热管31的蒸发段和第一换热翅片组32形成换热装置30的吸热部,第一热管31的冷凝段和第二换热翅片组33形成换热装置30的放热部。也就是说,第一热管31的蒸发段穿过烘干风道20的管壁伸入烘干风道20中,穿设在第一热管31的蒸发段上的第一换热翅片组32位于烘干风道20内。第一热管31的冷凝段和穿设在该冷凝段的第二换热翅片组33位于烘干风道20内、且位于至少部分冷凝装置50的下游。第一换热翅片组32和第二换热翅片组33分别能够扩大第一热管31的蒸发段和冷凝段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装置30吸热部和放热部的换热效率。由于换热装置30包括传热效率较高的第一热管31,因此其吸热部吸收的热量能够快速地传递到其放热部,通过放热部将热量散发出去,从而提高了干衣设备1在干衣过程中的冷凝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至图4,烘干风道20具有用于向衣物容装筒内送入高温低湿的烘干气流的送风口21和用于接收来自衣物容装筒内的高温高湿的气流的回风口22。第一热管31的蒸发段和第一换热翅片组32设置于烘干风道20的邻近其回风口22的区段内,以便在高温高湿气流刚从衣物容装筒中流出时即与第一热管31的蒸发段和第一换热翅片组32进行热交换,从而尽可能多地回收高温高湿气流中的热量,避免能量的浪费。第一热管31的冷凝段由烘干风道20的外部伸入烘干风道20的位于至少部分冷凝装置50下游的区段内。即第一热管31的除其冷凝段和蒸发段之外的其他区段位于烘干风道20的外部,既避免了第一热管31占用烘干风道20内的过多空间对空气造成较大的阻力,又避免了第一热管31自身的传热过程对烘干风道20内的空气温度造成影响。第一热管31的冷凝段和第二换热翅片组33位于至少部分冷凝装置50的下游,可使从衣物容装筒流出的空气先通过第一热管31的冷凝段和第二换热翅片组33以及冷凝装置50进行两次冷凝后再利用第一热管31的冷凝段和第二换热翅片组33回收的热量对其进行预加热,避免来自衣物容装筒的气流中的水分在加热过程中再次蒸发进入衣物容装筒影响干衣效果。
进一步地,换热装置30可包括多根第一热管31,第一换热翅片组32可包括多个平行组装的第一换热翅片,多个第一换热翅片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通孔,多根热管31的蒸发段穿过多个第一换热翅片的通孔,并与第一换热翅片固定装配在一起。同样地,第二换热翅片组33可包括多个平行组装的第二换热翅片,多个第二换热翅片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通孔,多根热管31的冷凝段穿过多个第二换热翅片的通孔,并与第二换热翅片固定装配在一起。
热管是一种传热效率很高的传热装置(其导热能力远超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其利用热传导原理和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将发热体的热量迅速传递至发热体外。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热管形式的换热装置,能够将来自衣物容装筒内的湿热空气中的热量快速散发,以进一步提高换热装置的冷凝效率。
根据热管的工作特点,热管可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三个区段。当热管的蒸发段被加热时(即从外界吸收热量时),热管内的工质受热而蒸发为蒸汽。蒸汽在压差的作用下流向热管的冷凝段,并在冷凝段放出潜热成为冷凝液,热量通过冷凝段的吸液芯和管壁散失,从而完成热量从高温向低温的传递。冷凝液在吸液芯的毛细力作用下流回蒸发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根第一热管31的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之间依次相邻并弯折设置,以便于其蒸发段和冷凝段伸入烘干风道20内,并使第一热管31的绝热段位于烘干风道20外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第一热管31的蒸发段和冷凝段是相对于第一热管31内部的工质的状态而言的,即第一热管31吸收热量使其内的工质蒸发为蒸汽的一段为蒸发段,气态的工质放出潜热成为冷凝液的一段为冷凝段。
进一步地,第一热管31管体的材料可以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或其他材料,以保证换热装置30的热传导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烘干风道20的送风口21可位于外筒13前面的侧上部,烘干风道20的回风口22可位于外筒13后面的侧下部,外筒13前面的侧上部和外筒13后面的侧下部对角相对。也就是说,送风口21和回风口22可大致位于外筒13经由其中心轴线的轴切面的对角线的两个拐角位置。由此,由送风口21进入衣物容装筒的热空气可尽可能地在衣物容装筒内流经最长的路径,以增加热空气与衣物容装筒内的待干燥衣物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干衣效果、缩短干衣时间。具体地,送风口21可位于外筒13筒颈的侧上部,回风口22可位于外筒13筒底的侧下部、且靠近外筒13筒底的边缘。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烘干风道20及机壳10内的其他结构的安装,送风口21和回风口22还可以位于外筒13的对角相对的其他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至图4,冷凝装置50包括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第二热管51、设置于第二热管51的蒸发段的第三换热翅片组52和设置于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的第四换热翅片组53。第二热管51的蒸发段和第三换热翅片组52位于烘干风道20内,以吸收经由换热装置30的吸热部冷凝后的空气中的热量并对其进行再次冷凝。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位于烘干风道20外,以散发来自第二热管51的蒸发段和第三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也就是说,第二热管51的蒸发段和第三换热翅片组52位于换热装置30的吸热部和放热部之间,第二热管51的蒸发段和第三换热翅片组52吸收的热量可快速传递至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的第四换热翅片组53,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的第四换热翅片组53可将来自第二热管51的蒸发段和第三换热翅片组52的热量散发至其所处的环境空间中,例如将热量散发至位于烘干风道20之外、机壳11之内的环境空间中。第二热管51与第一热管31的特性及工作原理相同(可参见上述对第一热管31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由于冷凝装置50包括传热效率较高的第二热管51,因此经换热装置30回收热量后的空气中残余的热量能够快速地通过第二热管51散发至干衣设备1的外部,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对湿热空气进行冷凝的冷凝效率,进一步缩短了干衣时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装置50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机54,其设置于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以促进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散发。第一散热风机54可以为轴流风机,其吹送方向可与第四换热翅片组53中的换热翅片延伸方向相同。具体地,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可设置在位于烘干风道20外部、且位于机壳10内部的环境空间中,该环境空间中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从而可保证热量能够有效地散失掉,进一步提高冷凝装置50的冷凝效率。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1还可包括用于促进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散发的液冷装置。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冷凝装置和第一液冷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为了便于观察冷凝装置和第一液冷装置与烘干风道20的位置关系,图5中还示出了烘干风道20的部分管壁。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1可包括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一液冷装置40。第一液冷装置40设置于烘干风道20外,且配置成使得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散失到第一液冷装置40容纳的冷却液中,并随冷却液排出干衣设备1。也就是说,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可与第一液冷装置40中容纳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被传递至冷却液中,并可随着冷却液排出干衣设备。由于冷却液与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温差较大,因此便于热量快速散发,从而提高了整个冷凝装置50的冷凝效率,对由衣物容装筒出来的湿热空气携带的水蒸汽具有很高的冷凝效率,缩短了干衣时间,减少了干衣过程中的能耗。
具体地,第一液冷装置40可具体为水冷装置,其所使用的冷却液可具体为冷却水,即利用冷却水吸收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第一液冷装置40可直接通过干衣设备1的进水口引入冷却水,并通过干衣设备1的排水口排出冷却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液冷装置40还可以利用其他冷却介质吸收放热部的热量,该冷却介质的来源可以为放置在干衣设备1外部的容器等。
进一步地,第一液冷装置40可包括具有进液口411和排液口412的第一液冷盒41,冷却液可通过进液口411和排液口412持续地或间断地进出第一液冷盒41。为了便于观察第一液冷盒41内部的结构,图5中省去了第一液冷盒41的部分侧壁。冷凝装置50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设置于第一液冷盒41的内部,以与第一液冷盒41内的冷却液直接接触,并进行热交换。具体地,第一液冷盒41具有一定的容量,其内可容纳有一定体积的冷却液。例如冷却液可填充第一液冷盒41总容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或几乎充满第一液冷盒41的整个内腔,以使设置于其内部的部分冷凝装置50均与冷却液接触,从而使冷凝装置50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使二者之间进行快速高效的热交换。进液口411可通过连接管与干衣设备1的进水通道或外部的冷却液提供源连通,排液口412可通过连接管与干衣设备1的排水通道或干衣设备1另设的排液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进液口411可设置于第一液冷盒41的第一侧壁41a的上部,排液口412可设置于第一液冷盒41的第二侧壁41b的下部,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为第一液冷盒4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由此,可便于外部的冷却液经由进液口411流进第一液冷盒41,并使得冷却液与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充分接触后再流出第一液冷盒41。干衣设备1还包括进液阀(图中未示出)和排液阀(图中未示出)。进液阀配置成允许外部的冷却液通过进液口411受控地流进第一液冷盒41内,排液阀配置成允许第一液冷盒41内的冷却液通过排液口412受控地排出第一液冷盒41。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的干衣设备1可通过第一液冷盒41储存一定量的冷却液、通过进液阀和排液阀定期地更换第一液冷盒41内的冷却液。由此,在干衣设备1的干衣过程中,可对第一液冷盒41内的尚未达到预设温度的冷却液继续利用,使第一液冷盒41内储存的冷却液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吸收冷凝装置50的热量。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冷凝装置和第二液冷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为了便于观察冷凝装置和第二液冷装置与烘干风道20的位置关系,图6中还示出了烘干风道20的部分管壁。在本发明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1还包括设置于烘干风道20外的第二液冷装置60,其内充注有循环流动的冷却液。第二液冷装置60配置成使得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散失到冷却液中,且使得冷却液在第二液冷装置60内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将其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也就是说,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可与第二液冷装置60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传递至冷却液中。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在第二液冷装置60内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排出干衣设备1。由于冷却液与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温差较大,因此热量散发地较快,从而对由衣物容装筒出来的湿热空气携带的水蒸汽具有很高的冷凝效率,缩短了干衣时间,减少了干衣过程中的能耗。同时,由于冷却液可在第二液冷装置60中循环流动,因此,散失热量后的冷却液又可循环至冷凝装置50,以继续吸收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由此,第二液冷装置60的冷却液可循环反复使用,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冷却水或其他冷却介质,实现了干衣设备1在干衣过程中的零水耗的目的,节约了能源。
具体地,第二液冷装置60可具体为水冷装置,其所使用的冷却液可具体为冷却水。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液冷装置60中的冷却液还可以为其他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介质。由于冷却液可以循环使用,即使选用换热效率较高、价格稍昂贵的换热介质也不会增加干衣设备1的成本。
在本发明的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液冷装置60可包括第二液冷盒61和微通道换热器62。第二液冷盒61配置成使得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散失到冷却液中。微通道换热器62与第二液冷盒61连通,且配置成使得来自第二液冷盒61的冷却液中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第二液冷盒61与第一液冷盒41的结构大致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62的示意性结构图,微通道换热器62可包括与第二液冷盒61的出液口连通的进液管621、与第二液冷盒61的进液口连通的出液管622、连接在进液管621和出液管622之间的换热管623和设置于换热管623的换热翅片624。换热翅片624能够增大微通道换热器6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快速传热,提高换热效率。进一步地,换热管623中开设有与进液管621和出液管622连通的多个微孔通道,以供冷却液在其中流动,从而增加冷却液在换热管623中流动的路径长度,提高传热效率。每个微孔通道均贯穿整个换热管623的始末端,从而使进液管621中的冷却液经过微孔通道流向出液管622。微孔通道的设置可以使冷却液在换热管623内流动均匀,以便高效均匀地散热。
具体地,由第二液冷盒61流出的冷却液携带有从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吸收的热量。当携带有热量的冷却液经进液管621进入换热管623的微孔通道时,与换热管623的管壁和设置于换热管623的换热翅片624发生热交换,从而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管623和换热翅片624。换热管623和换热翅片624进而将热量散失到其所处的环境空间中,以实现冷却液的快速冷却。由此,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通过第二液冷装置60散失到环境空间中。热量散失后的冷却液通过微通道换热器62的出液管622流向第二液冷盒61中,以继续吸收第二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四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
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62的换热管623可包括S形的扁平状管体,以进一步增加冷却液在换热管623中流通的路径长度,提高热量散发的效率。
在本发明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液冷装置60还包括第二散热风机63,其设置于微通道换热器62处,以促进微通道换热器62进行热量散发。第二散热风机63可以为轴流风机,其吹送方向与换热翅片624的延伸方向平行,从而使得第二散热风机63吹送的气流在多个换热翅片624之间的间隙内流动,减小了气流流动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第二散热风机63运行时的噪音。
进一步地,第二液冷盒61与微通道换热器62通过可管路64连接。第二液冷装置60还包括设置于管路64中的水泵65,以驱动冷却液在第二液冷盒61和微通道换热器62之间循环流动。
为了使空气在衣物容装筒和烘干风道20之间快速有效地循环流通,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1还包括循环风机70。循环风机70设置于烘干风道20中,并位于换热装置30放热部的下游。循环风机70用于驱动烘干气流在烘干风道20和衣物容装筒之间循环流通,以加快干衣设备1的干衣进程。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烘干气流更加有效地蒸发衣物中的水分,干衣设备1还包括加热装置80。加热装置80设置于烘干风道20中,并位于换热装置30放热部的下游,且配置成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加热,以使该空气形成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的热空气。也就是说,加热装置80可提高进入衣物容装筒内的烘干气流的温度。加热装置80在烘干风道20内位于换热装置30放热部的下游,即先由换热装置30的放热部对经过两次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再由加热装置80对预加热后的气流进行再次加热,从而可节省加热装置80的加热功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烘干风道20可包括上游区段20a、下游区段20c和位于上游区段20a和下游区段20c之间的中间区段20b。上游区段20a直接与回风口22连通,下游区段20c直接与送风口21连通。下游区段20c平行于衣物容装筒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至少部分中间区段20b垂直于下游区段20c。由此,可避免烘干风道20内具有较大角度的转弯,便于烘干气流在烘干风道20内快速流动。
具体地,烘干风道20的下游区段20c可位于衣物容装筒的侧上方、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循环风机70位于下游区段20c邻近中间区段20b的前端,加热装置80位于循环风机70的下游。烘干风道20的下游区段20c可大致呈扁平的管状,加热装置80可以为固定在下游区段20c内的S形管状加热器。烘干风道20的中间区段20b和下游区段20c可组成大致呈L形的风道,至少部分中间区段20b可垂直于下游区段20c向下延伸,上游区段20a可垂直于衣物容装筒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内延伸。换热装置30的吸热部可位于烘干风道20的上游区段20a中,换热装置30的放热部和至少部分冷凝装置50可位于烘干风道20的中间区段20b中。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干衣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干衣设备1的干衣方法包括:
向干衣设备1的衣物容装筒内供应烘干气流,以利用烘干气流干燥衣物容装筒内的衣物;
利用干衣设备1的换热装置30的吸热部吸收来自衣物容装筒的空气中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前置冷凝;
利用干衣设备1的冷凝装置50吸收经换热装置30的吸热部冷凝后的空气中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再次冷凝;
利用换热装置30的放热部对经冷凝装置50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和
将经换热装置30的放热部预加热后的空气循环至衣物容装筒内。
在利用热空气干燥衣物的过程中,衣物容装筒内的空气可依次通过烘干风道20内的换热装置30的吸热部、冷凝装置50和换热装置30的放热部,然后回到衣物容装筒的内部不断循环。换热装置30的吸热部吸收从衣物容装筒流出的空气中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初步冷凝,并将热量快速传递至换热装置30的放热部。冷凝装置50进一步对经过换热装置30吸热部的空气进行冷凝,以尽量除去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汽。然后通过换热装置30的放热部对进入衣物容装筒的空气进行预加热,从而实现了热量回收利用的目的。随着烘干气流在烘干风道20和衣物容装筒之间的不断循环,衣物容装筒内的衣物即被烘干。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风机53和第二散热风机63均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风机,例如离心风机或贯流风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的以上实施例中所称的“上游”和“下游”均是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而言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所涉及的干衣设备意指具有干衣功能的装置或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仅具有干衣功能的干衣机和/或烘干机,还包括具有其他额外功能(例如洗涤功能)的装置,例如同时具有洗涤和干衣功能的洗干衣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前”、“后”、“顶”、“底”、“竖直”、“横向”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干衣设备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不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干衣设备,包括衣物容装筒和用于在干衣过程中向所述衣物容装筒吹送烘干气流的烘干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干衣设备还包括:
冷凝装置,至少部分所述冷凝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中,以对从所述衣物容装筒排出的空气进行冷凝;
换热装置,其具有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中的吸热部和放热部,所述吸热部位于所述至少部分冷凝装置的上游,以吸收来自所述衣物容装筒内的空气中的热量并对其进行前置冷凝,所述放热部位于所述至少部分冷凝装置的下游,以对经由所述至少部分冷凝装置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第一热管、设置于所述第一热管的蒸发段的第一换热翅片组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热管的冷凝段的第二换热翅片组;且
所述第一热管的蒸发段和所述第一换热翅片组形成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吸热部,所述第一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组形成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放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烘干风道具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第一热管的蒸发段和所述第一换热翅片组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的邻近所述回风口的区段内,所述第一热管的冷凝段由所述烘干风道的外部伸入所述烘干风道的位于所述至少部分冷凝装置下游的区段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第二热管、设置于所述第二热管的蒸发段的第三换热翅片组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的第四换热翅片组;其中
所述第二热管的蒸发段和所述第三换热翅片组位于所述烘干风道内,以吸收经由所述换热装置的吸热部冷凝后的空气中的热量并对其进行再次冷凝,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位于所述烘干风道外,以散发来自所述第二热管的蒸发段和所述第三换热翅片组的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还包括:
散热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以促进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的热量散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一液冷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外,且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的热量散失到所述第一液冷装置容纳的冷却液中,并随冷却液排出所述干衣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液冷装置包括具有进液口和排液口的第一液冷盒,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盒的内部,以与所述第一液冷盒内的冷却液直接接触,并进行热交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液冷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外,且其内充注有循环流动的冷却液,所述第二液冷装置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的热量散失到所述冷却液中,且使得所述冷却液在所述第二液冷装置内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将其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装置包括:
第二液冷盒,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四换热翅片组的热量散失到所述冷却液中;和
微通道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液冷盒连通,且配置成使得来自所述第二液冷盒的冷却液中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
10.一种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干衣设备的干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所述干衣设备的衣物容装筒内供应烘干气流,以利用所述烘干气流干燥所述衣物容装筒内的衣物;
利用所述干衣设备的换热装置的吸热部吸收来自所述衣物容装筒的空气中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前置冷凝;
利用所述干衣设备的冷凝装置吸收经由所述换热装置的吸热部冷凝后的空气中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再次冷凝;
利用所述换热装置的放热部对经所述冷凝装置冷凝后的空气进行预加热;和
将经所述换热装置的放热部预加热后的空气循环至所述衣物容装筒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10594.5A CN106702696A (zh) | 2015-08-19 | 2015-08-19 | 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10594.5A CN106702696A (zh) | 2015-08-19 | 2015-08-19 | 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02696A true CN106702696A (zh) | 2017-05-24 |
Family
ID=58918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10594.5A Pending CN106702696A (zh) | 2015-08-19 | 2015-08-19 | 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702696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81577A (zh) * | 2020-10-27 | 2022-05-13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干衣机及干衣控制方法 |
CN114672968A (zh) * | 2020-12-24 | 2022-06-28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干衣机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64981A (ja) * | 1997-12-04 | 1999-06-22 | Osaka Gas Co Ltd | ドラム式全自動洗濯乾燥機 |
JPH11164996A (ja) * | 1997-12-04 | 1999-06-22 | Osaka Gas Co Ltd | ドラム式全自動洗濯乾燥機 |
CN1886628A (zh) * | 2003-09-29 | 2006-12-27 | 自推进研发专家公司 | 热泵式干衣机 |
WO2010140334A1 (ja) * | 2009-06-04 | 2010-12-0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乾燥装置 |
WO2011000705A1 (en) * | 2009-06-29 | 2011-01-06 | Arcelik Anonim Sirketi | A laundry dryer the drying effectiveness of which is increased |
CN104562597A (zh) * | 2013-10-23 | 2015-04-29 | 洛阳蓝海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源热泵衣物烘干设备 |
CN104818600A (zh) * | 2015-05-19 | 2015-08-05 | 合肥工业大学 | 应用在滚筒洗衣机中的烘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2015
- 2015-08-19 CN CN201510510594.5A patent/CN10670269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64981A (ja) * | 1997-12-04 | 1999-06-22 | Osaka Gas Co Ltd | ドラム式全自動洗濯乾燥機 |
JPH11164996A (ja) * | 1997-12-04 | 1999-06-22 | Osaka Gas Co Ltd | ドラム式全自動洗濯乾燥機 |
CN1886628A (zh) * | 2003-09-29 | 2006-12-27 | 自推进研发专家公司 | 热泵式干衣机 |
WO2010140334A1 (ja) * | 2009-06-04 | 2010-12-0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乾燥装置 |
WO2011000705A1 (en) * | 2009-06-29 | 2011-01-06 | Arcelik Anonim Sirketi | A laundry dryer the drying effectiveness of which is increased |
CN104562597A (zh) * | 2013-10-23 | 2015-04-29 | 洛阳蓝海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源热泵衣物烘干设备 |
CN104818600A (zh) * | 2015-05-19 | 2015-08-05 | 合肥工业大学 | 应用在滚筒洗衣机中的烘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岳娜: "《建筑设备工程》", 31 August 2012,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81577A (zh) * | 2020-10-27 | 2022-05-13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干衣机及干衣控制方法 |
CN114481577B (zh) * | 2020-10-27 | 2024-01-23 | 上海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干衣机及干衣控制方法 |
CN114672968A (zh) * | 2020-12-24 | 2022-06-28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干衣机 |
CN114672968B (zh) * | 2020-12-24 | 2024-07-16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一种干衣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66061B2 (en) | Clothes dryer | |
CN106884297B (zh) | 一种干衣设备及干衣方法 | |
CN102822410A (zh) | 干衣机 | |
WO2010140334A1 (ja) | 乾燥装置 | |
CN105671904B (zh) | 冷凝式衣物烘干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774402A (zh) | 洗衣机 | |
CN103322725B (zh) | 热泵系统及干燥系统以及方法 | |
JP2011106723A (ja) | 乾燥装置 | |
CN103322727B (zh) | 一种热泵系统及干燥系统以及方法 | |
CN103994643A (zh) | 热泵冷端散热式密封除湿烘房 | |
CN108118503A (zh) | 干衣机 | |
CN116706320A (zh) | 一种多合一储能温控系统 | |
CN106702696A (zh) | 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 | |
Mahajan et al. | Oscillating heat pipes for waste heat recovery in HVAC systems | |
CN106884292A (zh) | 一种高效洗干衣机及控制方法 | |
CN103712436B (zh) | 一种余热回收循环再利用系统和装置 | |
KR20130020175A (ko) | 공기열원 열펌프 제상용 루프히트파이프, 이를 이용한 공기열원 열펌프 및 공기열원 열펌프의 제상 방법 | |
CN108168225B (zh) | 一种分流型热泵干燥系统 | |
CN106283569A (zh) | 干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6702659A (zh) | 洗干衣机及其干衣方法 | |
CN106436228A (zh) | 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 | |
CN209431928U (zh) | 一种矿井乏风余热回收节能利用系统 | |
EP3609382B1 (en) | A dishwasher | |
CN201598493U (zh) | 一种干衣机用的冷凝换热器 | |
CN106468012A (zh) | 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