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48417A - 移动式信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移动式信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48417A
CN106648417A CN201610972252.XA CN201610972252A CN106648417A CN 106648417 A CN106648417 A CN 106648417A CN 201610972252 A CN201610972252 A CN 201610972252A CN 106648417 A CN106648417 A CN 106648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display screen
display
viewing area
typ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722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永刚
罗锦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CIT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C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CIT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CIT
Priority to CN20161097225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48417A/zh
Publication of CN106648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484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6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by partitioning the display area of the touch-screen or the surface of the digitising tablet into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areas, e.g. virtual keyboards or men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1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using ic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式信息设备。所述移动式信息设备包括信息处理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上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上设置有分隔条,所述分隔条将所述显示屏分为显示区与触控区,所述触控区的面积小于所述显示区的面积;其中,所述显示屏上还设置有多个区隔条,所述多个区隔条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中并将所述显示区分为多个子显示区,所述多个子显示区的显示面积相异设置。所述移动式信息设备便于使用者操作且便于在所述显示区上寻找到对应的软件图标。

Description

移动式信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式信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手机、IPAD、PDA等移动式信息设备逐渐增多。这种移动式信息设备一般包括信息处理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上的显示屏。如今,其中的显示屏大部分都是触控显示屏。触控显示屏占据信息处理本体的全部显示区域。当需要操作时,需要利用手指于整个显示区域内去寻找各个虚拟按键。特别是对于大尺寸的触控显示屏而言,使用者一手握持所述移动式信息设备,并利用拇指去进行触控操作,常常因拇指长度不够而触控不到,因而使得其触控操作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触控操作的移动式信息设备。
一种移动式信息设备,包括信息处理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上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上设置有分隔条,所述分隔条将所述显示屏分为显示区与触控区,所述触控区的面积小于所述显示区的面积;其中,所述显示屏上还设置有多个区隔条,所述多个区隔条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中并将所述显示区分为多个子显示区,所述多个子显示区的显示面积相异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包括常规功能区、游戏区以及工作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区隔条的宽度小于所述分隔条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区隔条的厚度小于所述分隔条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区隔条的宽度为1-2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条的宽度为2.5-3毫米。
由于所述移动式信息设备的显示屏区分为显示区与触控区,因此使用者触控时仅需利用拇指于触控区进行触控操作,使得拇指的触控区域相对集中,而无需在整个屏幕上进行触控操作,极大地降低了触控操作的难度,特别适用于大尺寸的显示屏上。
利用所述多个区隔条可以所述显示区分成多个子显示区,从而可以利用所述多个子显示区显示各个类别的图标,便于使用者对多个软件的图标进行管理。而且提高了识别度,使得使用者无需于整个显示区去一一寻找对应的图标,仅需与对应的子显示区进行寻找即可,提高了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移动式信息设备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分割条的剖视图;以及
图4为一实施例的移动式信息设备的端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式信息设备。所述移动式信息设备包括信息处理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上的显示屏。例如,所述显示屏上设置有分隔条,所述分隔条将所述显示屏分为显示区与触控区,所述触控区的面积小于所述显示区的面积。例如,其中,所述显示屏上还设置有多个区隔条,所述多个区隔条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中并将所述显示区分为多个子显示区,所述多个子显示区的显示面积相异设置。
请参阅图1,一种移动式信息设备100。所述移动式信息设备包括信息处理本体10以及设置于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上的显示屏20,所述显示屏上设置有分隔条21,所述分隔条将所述显示屏分为显示区23与触控区25,所述触控区的面积小于所述显示区的面积。
由于所述移动式信息设备的显示屏区分为显示区与触控区,因此使用者触控时仅需利用拇指于触控区进行触控操作,使得拇指的触控区域相对集中,而无需在整个屏幕上进行触控操作,极大地降低了触控操作的难度,特别适用于大尺寸的显示屏上。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例如,为了便于设置所述分隔条,其中所述分隔条为矩形条,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部211、粘贴部213以及接触部215,所述基部嵌入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中,所述接触部通过所述粘贴部粘贴于所述基部上。由于所述基部嵌入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中,因此使得所述分隔条与所述信息处理本体的结合强度较高,从而避免了所述分隔条的脱落,而且所述基部嵌入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中,也能够相对减少所述分隔条凸出部分的体积。
例如,为了提高所述分隔条的柔性,所述接触部为橡胶条。所述接触部的宽度为4-7毫米。所述接触部的厚度为1.5-2.5毫米。所述接触部上开设有多个接触凹槽2151。所述基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接触部的宽度。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所述接触部的柔性比较高,使用者用手握持整个信息处理终端,也能够有较好的握持手感。
请再次参阅图1,例如,为了将所述显示区显示的多个图标进行区分或者归类,其中,所述显示屏上还设置有多个区隔条22,所述多个区隔条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中并将所述显示区分为多个子显示区231,所述多个子显示区的显示面积相异设置。利用所述多个区隔条可以所述显示区分成多个子显示区,从而可以利用所述多个子显示区显示各个类别的图标,便于使用者对多个软件的图标进行管理。而且提高了识别度,使得使用者无需于整个显示区去一一寻找对应的图标,仅需与对应的子显示区进行寻找即可,提高了使用效率。
例如,为了将所述多个子显示区的各种图标进行归类,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包括常规功能区、游戏区以及工作区。由于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分别为常规功能区、游戏区以及工作区,因此使用者需要游戏时,直接去游戏区寻找对应的软件图标进行操作。当需要利用常规功能时,例如需要查看时间或者日历时,在常规功能区中寻找对应的图标即可,而工作区内可以设置各种办公软件的图标,例如word等办公软件。例如,为了明显区分所述显示区与所述触控区,所述区隔条的宽度小于所述分隔条的宽度。所述区隔条的厚度小于所述分隔条的厚度。所述区隔条的宽度为1-2毫米。所述分隔条的宽度为2.5-3毫米。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所述触控区的分隔条显得较为粗大,从而便于识别。而显示区内的各个区隔条则显得较小,使用者自觉地把整个显示区归为一类,把所述触控区归为一类,从而使得所述显示区与所述触控区相区别。
例如,为了适应于各类用户的使用习惯,例如老年人比较喜欢操作按键,而年轻人喜欢使用触控屏,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上还设置有多个按键11,所述多个按键围绕所述显示屏的周缘设置,其中所述多个按键的高度相异设置。由于所述多个按键的高度相异设置,从而使得处于不同位置的按键能够便于使用者的按压。例如,使用者利用手部去握持所述信息处理本体时,当利用拇指去按压各个按键,其中较近的按键可以设置得低一些,而较远的按键可以设置得高一些,从而便于适应性地调整各个按键的高度,方便使用者的按压。
例如,为了便于对各个位置的按键进行按压,所述信息处理本体包括按键区,所述按键区围绕所述显示屏设置,所述多个按键分布于所述按键区内。所述按键区包括第一按键区13与第二按键区15,所述第一按键区与所述第二按键区分别处于所述显示屏的两侧。所述第一按键区中的按键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按键区中的按键的密度。所述第二按键区中的按键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按键区中的按键的高度。所述第一按键区的按键为透光按键。例如,所述第一按键区处于所述显示屏的右侧,靠近使用者的手部,而所述第二按键区处于所述显示屏的左侧,远离使用者的手部。由于所述第一按键区靠近手部,因此其上的多个按键可以设置得较为密集且高度较低。而第二按键区远离手部,因此其上的多个按键可以设置的较为松散且高度较高,从而使得拇指伸长后可以进行按压,提高使用者的用户体验。
例如,随着移动式信息设备例如手机的普及,人们出门前一般都需要携带这种信息处理终端出门。另外,门锁钥匙或者车钥匙等也需要随身携带。当需要将手机和各种钥匙一起携带出门时,一般会将手机和钥匙放置在口袋里。然而,由于手机为平板状,而钥匙的形状各异,手机容易将钥匙抵持于大腿上,从而刺痛大腿,使得携带很不舒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参阅图4,所述信息处理终端还包括收容组件30,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收容组件分别设置于信息处理本体的两侧,所述收容组件包括抵压袋31以及设置于所述抵压袋内的橡皮泥,所述抵压袋上开设有多个插孔311。
由于所述移动式信息设备上设置有抵压袋,所述抵压袋上开设有多个插孔,因此使用者可以将多个钥匙分别插入所述多个插孔中,从而使得所述抵压袋内的橡皮泥变形以收容所述多个钥匙,并且所述橡皮泥变形后可以防止钥匙抵压到大腿,从而有利于钥匙的携带。
例如,为了便于收容所述橡皮泥,其中所述抵压袋包括矩形框313以及设置于所述矩形框上的包容布315,所述矩形框的边缘设置有缝合条,所述包容布固定于所述缝合条上并封闭所述矩形框。由于所述抵压袋包括矩形框,因此能够利用所述矩形框收容橡皮泥,且防止橡皮泥发生较大的变形,而所述橡皮泥的变形可以通过抵压所述包容布来实现,通过所述包容布与大腿接触,从而避免刺痛大腿。为了提高包容布的柔性,所述包容布上设置有硅胶层,所述硅胶层的厚度为0.3-0.7毫米。例如为0.5毫米。所述硅胶层能够提高所述包容布的接触柔性,从而使得所述信息处理终端能够在口袋里面产生一定的粘滞性。
例如,为了便于插设钥匙,所述矩形框的一侧形成开口,所述矩形框上设置有挡止件317,所述挡止件转动地挡设于所述开口上,所述多个插孔开设于所述挡止件上。所述矩形框邻近所述开口的位置设置有转动部,所述挡止件的一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转动部上。所述矩形框上还设置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与所述转动部相对设置于所述开口的两侧,所述挡止件远离所述转动部的一端卡设于所述卡止部上。所述多个插孔相互间隔设置。由于所述矩形框上设置有挡止件,因此可以将利用所述挡止件的转动以打开或者封闭所述矩形框的开口,从而便于更换其中的橡皮泥。而且由于所述挡止件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开口上,因此使得所述挡止件的转动较为方便。当将钥匙拔出后,为了填满插设钥匙所留下的空隙,可以按压所述包容布,从而使得橡皮泥重新填满所述矩形框,以利于钥匙的下次插入。
当所述插孔与钥匙的横截面基本上相等时,不会有橡皮泥溢出。例如,为了进一步防止橡皮泥的溢出,所述挡止件上还设置有多个变形条袋,所述多个变形条袋分别对应所述多个插孔设置。每个变形条袋包括围绕所述插孔的变形圈以及连接于所述变形圈上的变形套。所述变形套延伸至所述橡皮泥内部。所述变形套内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插孔相通。将钥匙插入所述挡止件上时,即可利用所述钥匙对准所述变形套,从而将钥匙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使得钥匙不与橡皮泥接触,从而避免沾污钥匙,而且即使将钥匙拔出后,橡皮泥被所述变形套挡设,也不会从所述插孔中溢出。
例如,有时候显示屏上可能会沾染一些油水或者污染物,为了及时移除所述污染物,所述信息处理本体的角部设置有包裹袋,所述包裹袋内设置有餐巾布,所述餐巾布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包裹袋内,所述餐巾布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包裹袋外。利用所述餐巾布即可将所述显示屏上的污染物移除,使得所述显示屏的清理较为方便。而且所述餐巾布可以收容于所述包裹袋内,从而使得所述餐巾布不易从所述显示屏边暴露出来,提高了所述信息处理终端的美观度。例如,所述矩形框上还设置有收容槽,所述包裹袋可以卷绕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而为了便于将所述包裹袋设置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收容槽中设置有贴合部,用于贴合所述包裹袋。
例如,为了便于设置所述包裹袋,所述包裹袋包括弹性基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弹性基层上的装饰层。所述装饰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弹性基层的厚度。所述弹性基层的厚度为所述装饰层的厚度的1.5-3倍。所述包裹袋还包括透明层,所述透明层设置于所述装饰层的外侧。所述透明层上设置有多个镂空的圆孔。由于所述包裹袋包括弹性基层,因此能够提高所述包裹袋的柔性,有利于所述包裹袋的卷绕。例如,所述包裹袋覆盖于所述包容布上,从而可以避免钥匙从所述包容布中穿刺出来,进一步保证了所述携带钥匙的方便性。例如,为了便于收卷所述餐巾布,所述包裹袋内设置于卷绕件,所述餐巾布卷绕于所述卷绕件上。所述卷绕件为圆柱杆状。利用圆柱杆状的卷绕件即可实现对餐巾布的卷绕,从而使得所述餐巾布的收卷较为简单,例如,所述卷绕件为橡胶杆,其容易发生变形,即使所述卷绕件透过所述包裹袋抵压于人的大腿上时,也不会产生较强的刺痛感。例如,所述卷绕件的形状与所述矩形框上的收容槽相匹配,从而使得所述卷绕件卷绕所述包裹袋后更方便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
例如,为了便于携带所述移动式信息设备,例如手机进行就餐,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上还设置有吸管组件40,所述吸管组件包括镶嵌管、浸入管与吸出管,所述镶嵌管镶嵌于所述信息处理本体的侧壁上,所述浸入管与所述吸出管分别滑动地设置于所述镶嵌管两端。例如,所述镶嵌管嵌设于所述信息处理本体的边缘处。当需要吸取饮料时,可以将所述浸入管和所述吸出管从所述镶嵌管的两端拔出,并将所述浸入管浸入饮料中,从而利用所述吸出管吸取饮料。例如,为了便于伸长所述吸管组件,所述浸入管与所述吸出管均可伸缩地与所述镶嵌管连接。所述浸入管的直径小于所述镶嵌管的直径。所述浸入管的直径大于所述吸出管的直径。所述浸入管的端部设置有磁铁件,所述浸入管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吸入孔。所述磁性件上设置有围绕部,所述围绕部围绕所述浸入管。所述围绕部上开设有多个通过孔,所述多个吸入孔与所述多个通过孔相通。由于所述浸入管的端部设置有磁铁件,因此,当饮料杯为铁质件时,可以利用所述磁铁件吸附于所述饮料杯底,从而将所述浸入管固定于所述饮料杯的底部,进而便于将所述饮料杯的全部饮料吸取干净。例如,所述围绕部为环形,所述磁铁件为环形磁铁。例如,为了防止所述吸管组件暴露于手机外侧,所述矩形框的一侧还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中设置有套设通道,所述吸管组件收容于所述套设通道中。例如,为了进一步固持所述吸管组件,所述套设通道内设置有包裹层,所述包裹层包覆于所述吸管组件的外侧。由于所述吸管组件设置于所述矩形框中,因此可以避免所述吸管组件的暴露,避免所述吸管组件因碰撞被破坏,而且能够使得所述吸管组件隐藏起来,提高所述移动式信息设备的美观度。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移动式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信息处理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信息处理本体上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上设置有分隔条,所述分隔条将所述显示屏分为显示区与触控区,所述触控区的面积小于所述显示区的面积;
其中,所述显示屏上还设置有多个区隔条,所述多个区隔条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中并将所述显示区分为多个子显示区,所述多个子显示区的显示面积相异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显示区包括常规功能区、游戏区以及工作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区隔条的宽度小于所述分隔条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区隔条的厚度小于所述分隔条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区隔条的宽度为1-2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条的宽度为2.5-3毫米。
CN201610972252.XA 2016-11-04 2016-11-04 移动式信息设备 Pending CN1066484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72252.XA CN106648417A (zh) 2016-11-04 2016-11-04 移动式信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72252.XA CN106648417A (zh) 2016-11-04 2016-11-04 移动式信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48417A true CN106648417A (zh) 2017-05-10

Family

ID=58820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72252.XA Pending CN106648417A (zh) 2016-11-04 2016-11-04 移动式信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4841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01387A1 (zh) * 2018-06-29 2020-0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掩膜版及其制作方法、蒸镀方法、显示屏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77422A1 (en) * 2009-04-30 2010-11-04 Microsoft Corporation Touchpad display
CN202533916U (zh) * 2012-03-14 2012-1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器
CN104581487A (zh) * 2014-12-31 2015-04-29 东莞市晶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背贴式耳机绕线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77422A1 (en) * 2009-04-30 2010-11-04 Microsoft Corporation Touchpad display
CN202533916U (zh) * 2012-03-14 2012-1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器
CN104581487A (zh) * 2014-12-31 2015-04-29 东莞市晶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背贴式耳机绕线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01387A1 (zh) * 2018-06-29 2020-0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掩膜版及其制作方法、蒸镀方法、显示屏
US11355707B2 (en) 2018-06-29 2022-06-0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ask having shielding part within openin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vaporation method and display screen with active area surrounding functional component area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07212B2 (e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expandable menus
US20220035482A1 (en) Media Case Stylus
WO2013127130A1 (zh) 一种触摸操作的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2668522A (zh) 包括滑动显示部分的装置
CN103870160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140003985A (ko) 외부 터치가 가능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용 케이스
CN203328113U (zh) 一种多功能钱包
CN108021299A (zh) 一种查找图标的方法及终端
CN105867746A (zh) 一种触控操作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2693083A (zh) 具有触摸屏的电子设备的解锁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1673187A (zh) 菜单功能导航装置及其导航方法
CN106648417A (zh) 移动式信息设备
CN205721727U (zh) 一种新型智能手机用触控显示屏
CN105183304A (zh) 基于人机交互下的导航菜单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6775192A (zh) 移动终端及其单手操作方法
CN108600432A (zh) 手机背夹
CN104423552B (zh) 一种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6534409B (zh) 手持式信息处理终端
CN106406451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7357513A (zh) 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及终端
CN201319221Y (zh) 一种电子阅读器
CN107491141A (zh) 包含两个表体的智能手表
US20110109551A1 (en) Promotional mouse pre-loaded to launch pre-selected website
CN105677157A (zh) 更新消息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3513873B (zh) 页面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