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46715A - 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以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以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46715A
CN106646715A CN201611061163.6A CN201611061163A CN106646715A CN 106646715 A CN106646715 A CN 106646715A CN 201611061163 A CN201611061163 A CN 201611061163A CN 106646715 A CN106646715 A CN 106646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m splitter
shaped
symmetrical
metal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611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46715B (zh
Inventor
王牧
彭茹雯
熊翔
王政翰
蒋尚池
郝西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10611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467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46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467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467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467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包括:金属反射层;镀在金属反射层上的SiO2层;以及在SiO2层上形成的金属膜,所述金属膜由多个周期性分布的分束器结构单元组成,所述分束器结构单元由相同数量n个L形结构和相同数量n个L形结构镜面对称的反L形结构在平面上依次排列构成,每个L形金属结构的边长为工作波长的五分之一,线宽为工作波长的十五分之一,厚度为工作波长的二十分之一。所述L形结构和其镜面对称的反L形结构其金属膜边长250±10nm,线宽80±10nm,厚度60±10nm;本发明的分束器可以在宽频段将任意线偏振光转变为两束强度相位偏振完全相等的两束线偏振光,而且结构的厚度极薄。

Description

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以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信息功能器件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以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分束器可以将一束光分成两束或更多束,而等能分束器在相干光学以及量子通讯、计算等方面有着重大应用。过去人们应用多层介电膜以及金属膜半透镜等方法可以实现光一部分透射和一部分反射,但是在宽频段保持严格相等的50:50的分束器依旧是很难实现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以及制备方法,可以在宽频段将偏振光转变为两束强度相位偏振相等的偏振光。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金属反射层;
镀在金属反射层上的SiO2层;以及
在SiO2层上形成的金属膜,所述金属膜由多个周期性分布的分束器结构单元组成,所述分束器结构单元由相同数量n个L形结构和相同数量n个L形结构镜面对称的反L形结构在平面上依次排列构成,n根据不同工作波段可以取2-10,每个L形金属结构的边长为工作波长的五分之一,线宽为工作波长的十五分之一,厚度为工作波长的二十分之一。
在1000-1400nm的工作波段中,所述L形结构和其镜面对称的反L形结构其金属膜边长250±10nm,线宽80±10nm,厚度60±10nm,每个平行L形结构的间距为500±20nm。
在本例的工作波段中,分别由3个L形结构和3个L形结构镜面对称的反L形结构构成,重复周期为3000±120nm。
其中,在本例的工作波段1000-1400nm中,所述L形结构和其镜面对称的反L形结构其金属膜边长250±10nm,线宽80±10nm,厚度60±10nm,每个平行L形结构的间距为500±20nm。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提出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高精度镀膜工艺进行金属反射层的制备,例如电子束蒸发或者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金属反射层,在本例的工作波段中厚度为120±20nm的;
然后用气相沉积的方法在金属反射层上面蒸镀厚度为140±10nm的SiO2
利用旋涂法在SiO2表面形成电子束胶膜;
利用电子束曝光技术在电子束胶上制备平行L形结构的反结构;
再利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在电子束胶表面蒸镀厚度为60±10nm金属膜;
最后利用除胶剂除去未曝光部分的电子束胶,就形成了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等能分束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宽频段将任意偏振光转变为两束强度相位偏振完全相等的两束偏振光。而传统的分束器,比如半透半反镜,是很难在宽频段保持严格的50:50的分光比的。而且本发明结构的厚度极薄,可以制备成300nm左右,远小于响应频率的波长(>1000n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的光学原理图。
图3是图1中分束器工作的反射谱图。
图4是图1中分束器分束的强度谱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包括:金属反射层F1、SiO2层F2、金属膜F3。SiO2层F2镀在金属反射层F1上;金属膜F3形成在SiO2层F2上,所述金属膜由多个周期性分布的分束器结构单元组成,所述分束器结构单元由3个L形结构和3个与L形结构镜面对称的反L形结构构成,重复周期为3000nm;
本实施例中,L形结构和反L形结构均由L形金属结构构成,每个L形结构的间距d为500nm。
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膜为银膜,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膜可以是金膜和合金膜。
本实施例中,矩形金属棒的边长为300nm,线宽为70nm,厚度为50nm。
图1中,所述分束器重复的单位为2*4,其实可以是2n*4n,n一般取10-200。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分束器的设计原理是:由于各项异性的结构可以有着偏振转换的性质,我L形结构有很好的偏振转换效率,即可以将正入射的y方向线偏振光转化为x方向的线偏振光出射,通过引入金属反射层-介质-金属结构的三明治结构,可以进一步做到宽频响应。而当将对称的两种L形结构组合在一起时,对于y方向入射的线偏振光,其转为x方向的线偏振光存在有180°的位相差,从而根据光栅衍射定律将偶数级次的衍射光消除。进一步的,由于结构的周期很小,高级次的衍射光(3级以及3级以上)根据光栅公式也都得以消除,从而出射光只有+1级以及-1级,而由于是正入射,根据对称性可得+1级和-1级的强度,偏振完全一样。
本发明结构的响应区域位于近红外波段,波长为1000-1400nm,图3为样品反射谱,Ryy和Rxy分别代表对于正入射的y方向偏振光的情况下反射光的y方向和x方向强度分量。可见在1000-1400nm正常反射光强度小于5%。图4为分束出来的两束+1,-1级衍射光的x,y方向的强度分量,可见分束器可以将79%的入射光强度转化为两束等完全相等的出射光。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厚度为120nm的金属反射层;
然后用气相沉积的方法在金属反射层上面蒸镀厚度为140nm的SiO2
利用旋涂法在SiO2表面形成电子束胶膜;
利用电子束曝光技术在电子束胶上制备L形结构的反结构;
再利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在电子束胶表面蒸镀厚度为60nm金属膜;
最后利用除胶剂除去未曝光部分的电子束胶,就形成了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等能分束器。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通过改变结构周期以及结构尺寸,我们可以在不同波段实现一样的分束作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8)

1.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金属反射层;
镀在金属反射层上的SiO2层;以及
在SiO2层上形成的金属膜,所述金属膜由多个周期性分布的分束器结构单元组成,所述分束器结构单元由相同数量n个L形结构和相同数量n个L形结构镜面对称的反L形结构在平面上依次排列构成,n根据不同工作波段取2-10,每个L形金属结构的边长为工作波长的五分之一,线宽为工作波长的十五分之一,厚度为工作波长的二十分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其特征在于,在1000-1400nm的工作波段中,所述L形结构和其镜面对称的反L形结构其金属膜边长250±10nm,线宽80±10nm,厚度60±10nm,每个平行L形结构的间距为500±2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其特征在于,分别由3个L形结构和3个L形结构镜面对称的反L形结构构成,重复周期为3000±12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其特征在于,金属结构为导电性良好的金属膜,包括银膜、金膜和合金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束器结构单元的重复单位是2n*4n。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高精度镀膜工艺进行金属反射层的制备,例如电子束蒸发或者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金属反射层,在本例的工作波段中厚度为120±20nm的;
然后用气相沉积的方法在金属反射层上面蒸镀一定厚度的SiO2,在1000-1400nm的工作波段中厚度为140±10nm的;
利用旋转涂膜仪在SiO2表面形成电子束胶膜;
利用电子束曝光技术在电子束胶上制备平行L形结构的反结构;
再利用镀膜工艺例如电子束蒸发技术在电子束胶表面蒸镀一定厚度的金属膜,尤其为60±10nm金属膜;
最后利用除胶剂除去未曝光部分的电子束胶,就形成了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等能分束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为导电性良好的金属薄膜,例如银膜、金膜和合金膜。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金属结构的边长250±10nm,线宽80±10nm,厚度60±10nm。
CN201611061163.6A 2016-11-28 2016-11-28 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以及制备方法 Active CN1066467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61163.6A CN106646715B (zh) 2016-11-28 2016-11-28 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以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61163.6A CN106646715B (zh) 2016-11-28 2016-11-28 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以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46715A true CN106646715A (zh) 2017-05-10
CN106646715B CN106646715B (zh) 2019-03-08

Family

ID=58812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61163.6A Active CN106646715B (zh) 2016-11-28 2016-11-28 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以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46715B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1718A (zh) * 2017-05-22 2017-09-0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基于三维折叠超材料的圆偏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8490603A (zh) * 2018-03-09 2018-09-04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透射型介质超颖表面产生矢量光束的方法
CN109143567A (zh) * 2018-10-18 2019-01-04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反射式超构表面主镜、辅镜和望远镜系统
CN109581548A (zh) * 2019-01-04 2019-04-05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线偏振光转换元件、制备方法和线偏振光转换系统
CN109683334A (zh) * 2019-01-16 2019-04-26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透射式光分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221365A (zh) * 2019-05-13 2019-09-10 浙江大学 一种太赫兹频段的反射式偏振转换器件
CN110320670A (zh) * 2018-03-30 2019-10-11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全介质反射型高效超薄分束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455418A (zh) * 2019-08-20 2019-11-1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用于红外探测器非均匀性校正的超构透镜阵列及方法
WO2020019601A1 (zh) * 2018-07-23 2020-01-30 南方科技大学 超构表面主镜、辅镜,及其制备方法和光学系统
CN110971297A (zh) * 2019-11-05 2020-04-07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超表面微纳芯片的室内光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1239882A (zh) * 2020-01-15 2020-06-05 南京大学 一种太赫兹贝塞尔光束产生器、制备方法及产生系统
CN111596402A (zh) * 2020-06-22 2020-08-28 南京大学 一种基于超构表面的多偏振态产生器
WO2021007994A1 (zh) * 2019-07-12 2021-01-21 南方科技大学 偏振检测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56950A (zh) * 2012-02-07 2012-07-11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三层结构的可调谐人工电磁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03048723A (zh) * 2012-12-14 2013-04-17 南京大学 一种l形波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60424A (zh) * 2014-10-19 2015-02-18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l型结构的宽带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
US20150077855A1 (en) * 2007-11-09 2015-03-19 Duke University Finite-embedded coordinate designed transformation-optical devices
CN104600434A (zh) * 2014-12-26 2015-05-06 上海大学 具有非对称传输特性的双l型手征超材料的微单元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77855A1 (en) * 2007-11-09 2015-03-19 Duke University Finite-embedded coordinate designed transformation-optical devices
CN102556950A (zh) * 2012-02-07 2012-07-11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三层结构的可调谐人工电磁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03048723A (zh) * 2012-12-14 2013-04-17 南京大学 一种l形波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60424A (zh) * 2014-10-19 2015-02-18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l型结构的宽带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
CN104600434A (zh) * 2014-12-26 2015-05-06 上海大学 具有非对称传输特性的双l型手征超材料的微单元结构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1718A (zh) * 2017-05-22 2017-09-0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基于三维折叠超材料的圆偏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8490603A (zh) * 2018-03-09 2018-09-04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透射型介质超颖表面产生矢量光束的方法
CN108490603B (zh) * 2018-03-09 2020-02-14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透射型介质超颖表面产生矢量光束的方法
CN110320670A (zh) * 2018-03-30 2019-10-11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全介质反射型高效超薄分束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20019601A1 (zh) * 2018-07-23 2020-01-30 南方科技大学 超构表面主镜、辅镜,及其制备方法和光学系统
CN109143567A (zh) * 2018-10-18 2019-01-04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反射式超构表面主镜、辅镜和望远镜系统
CN109581548A (zh) * 2019-01-04 2019-04-05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线偏振光转换元件、制备方法和线偏振光转换系统
CN109683334A (zh) * 2019-01-16 2019-04-26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透射式光分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221365A (zh) * 2019-05-13 2019-09-10 浙江大学 一种太赫兹频段的反射式偏振转换器件
WO2021007994A1 (zh) * 2019-07-12 2021-01-21 南方科技大学 偏振检测装置
CN110455418A (zh) * 2019-08-20 2019-11-1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用于红外探测器非均匀性校正的超构透镜阵列及方法
CN110455418B (zh) * 2019-08-20 2020-10-2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用于红外探测器非均匀性校正的超构透镜阵列及方法
CN110971297A (zh) * 2019-11-05 2020-04-07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超表面微纳芯片的室内光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0971297B (zh) * 2019-11-05 2021-08-10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超表面微纳芯片的室内光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1239882A (zh) * 2020-01-15 2020-06-05 南京大学 一种太赫兹贝塞尔光束产生器、制备方法及产生系统
CN111596402A (zh) * 2020-06-22 2020-08-28 南京大学 一种基于超构表面的多偏振态产生器
CN111596402B (zh) * 2020-06-22 2021-11-02 南京大学 一种基于超构表面的多偏振态产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46715B (zh) 2019-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46715B (zh) 一种对称l形金属超构表面分束器以及制备方法
Zhao et al. Defining deep‐subwavelength‐resolution, wide‐color‐Gamut, and large‐viewing‐angle flexible subtractive colors with an ultrathin asymmetric Fabry–Perot Lossy cavity
CN1106581C (zh) 偏振光学元件
Kats et al. Nanometre optical coatings based on strong interference effects in highly absorbing media
CN105629493B (zh) 复合结构双层金属光栅偏振分束器
US20050045799A1 (en) Optical retarders and related devices and systems
CN103197368A (zh) 一种三明治结构线栅宽带偏振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49791B (zh) 一种亚波长反射式一维金属波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31573B (zh) 一种无偏振选择的高效率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De Nicola et al. Moth-eye effect in hierarchical carbon nanotube anti-reflective coatings
Miyaji et al. Excitation of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on silicon with an intense femtosecond laser pulse
Moulin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rear‐dielectric/silver back reflector design on the optical performance of thin‐film silicon solar cells by means of detached reflectors
Liu et al. High performance ZnS antireflection sub-wavelength structures with HfO 2 protective film for infrared optical windows
Hu et al. Dual-band bandpass filter based on compound metallic grating waveguide structure
Chen et al. ZnO/a-Si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s for light trapping in thin film solar cells from visible to infrared range
CN204758858U (zh) 一种亚波长反射式一维金属波片
Smith et al. Optical response in nanostructured thin metal films with dielectric over-layers
Oliver et al. Thin-film design for multilayer diffraction gratings
CN104777537A (zh) 1×2高效率反射式光栅
JP2015079132A (ja) 多層膜ミラー
Amotchkina et al. Design of multilayer coatings containing metal island films
Sheeba et al. Analytical study of deposition of TiO2 and SiO multilayers for blue color display
US8809890B2 (en) Reflective phase retarder a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such reflecting phase retarder
CN1428628A (zh) 一种液晶投影显示用的偏振转换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755422A (zh) 一种金属偏振分光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