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96375A - 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96375A CN106596375A CN201611178231.7A CN201611178231A CN106596375A CN 106596375 A CN106596375 A CN 106596375A CN 201611178231 A CN201611178231 A CN 201611178231A CN 106596375 A CN106596375 A CN 1065963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osity
- reservoir
- stage
- diagenetic
- diagenes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056 comp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933 burial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06010027336 Menstruation delayed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707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10429 evolutionary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91 image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45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31068 symbiosis, encompassing mutualism through parasitism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2961 Apla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CDBYLPFSWZWCQE-UHFFFAOYSA-L Sodium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Na+].[Na+].[O-]C([O-])=O CDBYLPFSWZWCQE-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36 cathod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90 disso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8—Investigating volume, surface area, size or distribution of pores; Porosimetr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储层的成岩演化序列并对物性演化阶段进行划分;S2:定量计算各成岩阶段面孔率的变化量;S3:建立面孔率‑孔隙度转化关系式,计算各个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S4:计算各个成岩阶段的压实减孔量;S5:建立孔隙度演化曲线,完成孔隙度的恢复过程。本发明能够定量求取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在不同时期造成的储层孔隙度变化值,采用“反演回剥法”恢复储层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各主要成岩阶段的孔隙度;然后,借助于储层现今的孔隙结构,在成岩作用演化序列约束下,充分考虑不同成岩事件造成的储层孔隙度的贡献量,依次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各主要成岩阶段储层的孔隙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孔隙度反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埋深的逐渐增大,储层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溶蚀等各种复杂的成岩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孔隙结构特征,但如果想要明确具体地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储层孔隙特征和物性定量表征,就需要对储层各个时期的孔隙面貌进行恢复。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用于对储层各个时期的孔隙面貌进行恢复。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储层的成岩演化序列并对物性演化阶段进行划分;
S2:定量计算各成岩阶段面孔率的变化量;
S3:建立面孔率-孔隙度转化关系式,计算各个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
S4:计算各个成岩阶段的压实减孔量;
S5:建立孔隙度演化曲线,完成孔隙度的恢复过程。
优选地,所述S1中,根据岩石薄片中自生矿物的充填顺序、交代关系和包裹体特征,确定储层的成岩共生序列,并结合研究区的埋藏演化史对储层进行成岩演化阶段的划分,并对各个阶段的成岩序列进行详细分析。
优选地,所述S2中,通过对岩石铸体薄片的分析鉴定,选取镜下有典型现象的视域拍摄照片,通过照片拼接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得到样品选定视域下的孔隙结构状态;根据样品所经历的成岩作用演化阶段,采用反演回剥法和人-机交互的图像分析技术,从现今孔隙状态开始对各个成岩阶段进行依次回剥,得到各种成岩事件发生时的孔隙状态,最终确定各成岩阶段造成的面孔率的变化量。
优选地,所述反演回剥法是以岩石铸体薄片为对象,统计镜下观察到的各种自生矿物和储集空间的面孔率,然后分别计算它们在储集层孔隙演化过程中的变化量的方法。
优选地,所述S3中,采用偏光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统计各岩石铸体薄片中相对应的面孔率,最终得到岩石样品面孔率和相应的孔隙度数据;将相对应的面孔率与孔隙度数据做散点交会图,并进行曲线拟合,最终确立面孔率与孔隙度的函数关系式;将从铸体薄片中得到的面孔率转化为孔隙度,从而得出各个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
优选地,所述S4中,将压实作用的总减孔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分配到各期成岩作用中,然后利用储层原始孔隙度和晚期压实减孔的经验来确定早期压实减孔量,其中,计算储层的原始孔隙度的经验公式为Φ原始=20.91+22.90/So;So为Trask分选系数,So=P25/P75,P25和P75分别为粒度累积曲线25%和75%处的粒度值;早期压实减孔量的计算公式为Φ早期压实=Φ原始-Φ胶结-Φ晚期压实-Φ构造挤压﹢Φ溶蚀-Φ现今;其中,Φ原始为储层原始孔隙度,Φ胶结为储层胶结物含量,Φ晚期压实为储层晚期压实减孔量,Φ构造挤压为储层构造压实减孔量,Φ溶蚀为储层溶蚀孔的含量,Φ现今储层现今有效孔隙度。
优选地,所述S5中,确定各成岩阶段开始时的孔隙度以及各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结合研究区的埋藏演化史信息,建立其孔隙度的演化曲线,完成对孔隙度的恢复。
本发明中,所述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以“储层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储层孔隙结构”约束下的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恢复方法为指导,以岩石铸体薄片现今的孔隙结构特征为基础,结合储层的埋藏演化史、整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以及单因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充分利用人工绘制与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求取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在不同时期造成的储层孔隙度变化值,采用“反演回剥法”恢复储层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各主要成岩阶段的孔隙度;然后,借助于储层现今的孔隙结构,在成岩作用演化序列约束下,充分考虑不同成岩事件造成的储层孔隙度的贡献量,依次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各主要成岩阶段储层的孔隙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大23井2798.4m(T2)样品显微镜下孔隙状态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大23井2798.4m(T2)样品各个成岩阶段的孔隙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面孔率与孔隙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大23井2798.4m(T2)样品地质历史时期孔隙度演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
参考图1-4,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储层的成岩演化序列并对物性演化阶段进行划分;
S2:定量计算各成岩阶段面孔率的变化量;
S3:建立面孔率-孔隙度转化关系式,计算各个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
S4:计算各个成岩阶段的压实减孔量;
S5:建立孔隙度演化曲线,完成孔隙度的恢复过程。
本实施例中,S1中,根据岩石薄片中自生矿物的充填顺序、交代关系和包裹体特征,确定储层的成岩共生序列,并结合研究区的埋藏演化史对储层进行成岩演化阶段的划分,并对各个阶段的成岩序列进行详细分析,S2中,通过对岩石铸体薄片的分析鉴定,选取镜下有典型现象的视域拍摄照片,通过照片拼接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得到样品选定视域下的孔隙结构状态;根据样品所经历的成岩作用演化阶段,采用反演回剥法和人-机交互的图像分析技术,从现今孔隙状态开始对各个成岩阶段进行依次回剥,得到各种成岩事件发生时的孔隙状态,最终确定各成岩阶段造成的面孔率的变化量,反演回剥法是以岩石铸体薄片为对象,统计镜下观察到的各种自生矿物和储集空间的面孔率,然后分别计算它们在储集层孔隙演化过程中的变化量的方法,S3中,采用偏光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统计各岩石铸体薄片中相对应的面孔率,最终得到岩石样品面孔率和相应的孔隙度数据;将相对应的面孔率与孔隙度数据做散点交会图,并进行曲线拟合,最终确立面孔率与孔隙度的函数关系式;将从铸体薄片中得到的面孔率转化为孔隙度,从而得出各个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S4中,将压实作用的总减孔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分配到各期成岩作用中,然后利用储层原始孔隙度和晚期压实减孔的经验来确定早期压实减孔量,其中,计算储层的原始孔隙度的经验公式为Φ原始=20.91+22.90/So;So为Trask分选系数,So=P25/P75,P25和P75分别为粒度累积曲线25%和75%处的粒度值;早期压实减孔量的计算公式为Φ早期压实=Φ原始-Φ胶结-Φ晚期压实-Φ构造挤压﹢Φ溶蚀-Φ现今;其中,Φ原始为储层原始孔隙度,Φ胶结为储层胶结物含量,Φ晚期压实为储层晚期压实减孔量,Φ构造挤压为储层构造压实减孔量,Φ溶蚀为储层溶蚀孔的含量,Φ现今储层现今有效孔隙度,S5中,确定各成岩阶段开始时的孔隙度以及各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结合研究区的埋藏演化史信息,建立其孔隙度的演化曲线,完成对孔隙度的恢复,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以“储层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储层孔隙结构”约束下的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恢复方法为指导,以岩石铸体薄片现今的孔隙结构特征为基础,结合储层的埋藏演化史、整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以及单因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充分利用人工绘制与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求取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在不同时期造成的储层孔隙度变化值,采用“反演回剥法”恢复储层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各主要成岩阶段的孔隙度;然后,借助于储层现今的孔隙结构,在成岩作用演化序列约束下,充分考虑不同成岩事件造成的储层孔隙度的贡献量,依次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各主要成岩阶段储层的孔隙结构。
本实施例中,以大23井2798.4m(T2)样品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1)首先,确定储层的成岩演化序列并对物性演化阶段进行划分:前面已经根据岩石薄片中的成岩现象,以及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等分析资料,并结合研究区的埋藏演化史对储层进行了成岩演化阶段的划分,整体划分为了四个阶段:Ⅰ-快速压实阶段、Ⅱ-酸碱交替阶段、Ⅲ-致密化阶段和Ⅳ-致密后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成岩序列进行了详细分析;
(2)定量计算各成岩阶段的面孔率的变化量:通过对岩石铸体薄片的分析鉴定,选取镜下有典型现象的视域拍摄照片,通过照片拼接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得到样品选定视域下的孔隙结构状态;
根据样品所经历的成岩作用演化阶段(早期压实、早期胶结减孔→酸碱交替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晚期胶结、压实减孔等),由于压实作用伴随整个地质历史过程,所以在不考虑压实作用的情况下,采用“反演回剥法”和人-机交互的图像分析技术,从现今孔隙状态开始对各个成岩阶段进行依次回剥,得到各种成岩事件发生时的孔隙状态,最终确定各成岩阶段(胶结、溶解作用)造成的面孔率的变化量。
大23井2798.4m(T2)样品现今胶结物和溶蚀孔的面孔率为:
大23井2798.4m(T2)样品各成岩阶段结束时的面孔率为:
(3)建立面孔率-孔隙度转化关系式,计算各个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反演回剥”是以岩石铸体薄片为对象,统计镜下观察到的各种自生矿物及储集空间的面孔率,分别计算它们在储集层孔隙演化过程中的变化量,我们知道面孔率并不完全等同于孔隙度,其空间概念不同,孔隙度是三维概念,而利用铸体薄片统计的面孔率是二维概念,因此要想精确恢复储层孔隙度的演化过程,就需要根据研究区实测孔隙度与对应实测面孔率数据,建立面孔率-孔隙度转化关系式,将从铸体薄片中得到的面孔率转化为孔隙度,从而得出各个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
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研究区50余块样品进行了孔隙度测试,并采用偏光显微镜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统计各岩石铸体薄片中相对应的面孔率,将相对应的面孔率与孔隙度数据做散点交会图,并进行曲线拟合,最终确立面孔率(S面孔率)与孔隙度(Φ)的函数关系式,即:Φ=0.9223×S面孔率+0.4969,R2=0.8528,根据此关系式即可得出各成岩阶段的孔隙度变化量,大23井2798.4m(T2)样品各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
(4)计算各个成岩阶段的压实减孔量: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埋藏演化过程,但研究区没有强烈的构造挤压运动,所以压实作用阶段可大致分为早期快速压实阶段和晚期再埋藏压实阶段,由埋深(压实)单因素的分析,仅可得出整个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损失的总孔隙度,但压实(埋深)作用贯穿整个成岩作用始终,想要恢复各期成岩作用开始前的孔隙度,需要将压实作用的总减孔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分配到各期成岩作用中,因此可利用不同沉积环境中的纯压实条件下孔隙度演化曲线对研究区储层反演回剥孔隙度的压实作用进行校正;
但也可以根据储层原始孔隙度和晚期压实减孔的经验来确定早期压实减孔量:
①储层原始孔隙度
根据Beard等提出的经验公式计算储层的原始孔隙度:Φ原始=20.91+22.90/So;其中,So为Trask分选系数,So=P25/P75,P25和P75分别为粒度累积曲线25%和75%处的粒度值(单位:mm)。由碎屑颗粒的粒度累积曲线求得,大23井2798.4m样品的分选系数为2.05,由公式(2)计算得出其原始孔隙度为32.08%;
②晚期压实减孔
根据储层埋藏演化史可知,大牛地气田目的层段致密砂岩储层早期最大埋深均超过2000m,现今埋藏深度也均已超过2500m,由于早期的埋藏压实作用,储层在再埋藏阶段埋藏深度未超过早期最大埋深之前,一般不会发生垂向压实作用,即再埋藏阶段,压实作用主要发生在埋藏深度超过早期最大埋深(约2000m)之后,根据前人的经验一般认为,储层在埋深超过2000m之后,由于之前的压实胶结,压实减孔率减小,400m~500m减孔约1%,以此压实减孔率为基础,结合储层早期压实、胶结和正常压实校正,即可得到晚期压实减孔量;
③早期压实减孔量
在综合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早期压实减孔量:Φ早期压实=Φ原始-Φ胶结-Φ晚期压实-Φ构造挤压﹢Φ溶蚀-Φ现今,其中,Φ原始为储层原始孔隙度,Φ胶结为储层胶结物含量,Φ晚期压实为储层晚期压实减孔量,Φ构造挤压为储层构造压实减孔量,Φ溶蚀为储层溶蚀孔的含量,Φ现今储层现今有效孔隙度。研究区构造运动不发育,因此可近似认为Φ构造挤压≈0。
(5)建立孔隙度演化曲线,完成孔隙度的恢复过程: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确定各成岩阶段开始时的孔隙度以及各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结合研究区的埋藏演化史信息,建立其孔隙演化史和孔隙度的演化曲线,完成对孔隙度的恢复。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储层的成岩演化序列并对物性演化阶段进行划分;
S2:定量计算各成岩阶段面孔率的变化量;
S3:建立面孔率-孔隙度转化关系式,计算各个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
S4:计算各个成岩阶段的压实减孔量;
S5:建立孔隙度演化曲线,完成孔隙度的恢复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根据岩石薄片中自生矿物的充填顺序、交代关系和包裹体特征,确定储层的成岩共生序列,并结合研究区的埋藏演化史对储层进行成岩演化阶段的划分,并对各个阶段的成岩序列进行详细分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通过对岩石铸体薄片的分析鉴定,选取镜下有典型现象的视域拍摄照片,通过照片拼接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得到样品选定视域下的孔隙结构状态;根据样品所经历的成岩作用演化阶段,采用反演回剥法和人-机交互的图像分析技术,从现今孔隙状态开始对各个成岩阶段进行依次回剥,得到各种成岩事件发生时的孔隙状态,最终确定各成岩阶段造成的面孔率的变化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演回剥法是以岩石铸体薄片为对象,统计镜下观察到的各种自生矿物和储集空间的面孔率,然后分别计算它们在储集层孔隙演化过程中的变化量的方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采用偏光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统计各岩石铸体薄片中相对应的面孔率,最终得到岩石样品面孔率和相应的孔隙度数据;将相对应的面孔率与孔隙度数据做散点交会图,并进行曲线拟合,最终确立面孔率与孔隙度的函数关系式;将从铸体薄片中得到的面孔率转化为孔隙度,从而得出各个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将压实作用的总减孔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分配到各期成岩作用中,然后利用储层原始孔隙度和晚期压实减孔的经验来确定早期压实减孔量,其中,计算储层的原始孔隙度的经验公式为Φ原始=20.91+22.90/So;So为Trask分选系数,So=P25/P75,P25和P75分别为粒度累积曲线25%和75%处的粒度值;早期压实减孔量的计算公式为Φ早期压实=Φ原始-Φ胶结-Φ晚期压实-Φ构造挤压﹢Φ溶蚀-Φ现今;其中,Φ原始为储层原始孔隙度,Φ胶结为储层胶结物含量,Φ晚期压实为储层晚期压实减孔量,Φ构造挤压为储层构造压实减孔量,Φ溶蚀为储层溶蚀孔的含量,Φ现今储层现今有效孔隙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确定各成岩阶段开始时的孔隙度以及各阶段孔隙度的变化量,结合研究区的埋藏演化史信息,建立其孔隙度的演化曲线,完成对孔隙度的恢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178231.7A CN106596375A (zh) | 2016-12-19 | 2016-12-19 | 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178231.7A CN106596375A (zh) | 2016-12-19 | 2016-12-19 | 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96375A true CN106596375A (zh) | 2017-04-26 |
Family
ID=58601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178231.7A Withdrawn CN106596375A (zh) | 2016-12-19 | 2016-12-19 | 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596375A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9528A (zh) * | 2017-07-26 | 2017-11-24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一种针对超压对储层孔隙演化影响定量评价的实验方法 |
CN108169095A (zh) * | 2017-12-13 | 2018-06-1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中深层砂岩埋藏成岩中长石溶解次生孔隙面孔率测定方法 |
CN108344854A (zh) * | 2018-02-06 | 2018-07-31 | 长江大学 | 基于成岩过程的碎屑岩储层胶结减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 |
CN109345625A (zh) * | 2018-08-27 | 2019-02-15 | 四川大学 | 岩心图像自适应分区三维重建方法 |
CN109856029A (zh) * | 2019-02-01 | 2019-06-07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孔隙度评价方法 |
CN112304839A (zh) * | 2020-09-22 | 2021-02-02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定时定量的碳酸盐岩成岩-孔隙演化恢复方法 |
CN112528463A (zh) * | 2020-11-06 | 2021-03-19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成岩-孔隙演化恢复方法 |
CN114935531A (zh) * | 2022-05-24 | 2022-08-23 | 成都理工大学 | 一种断陷湖盆陡坡致密砂岩储层古孔隙结构恢复方法 |
CN117890279A (zh) * | 2024-01-15 | 2024-04-16 | 成都理工大学 | 基于孔隙结构分析的前陆盆地致密砂岩古渗透率恢复方法 |
-
2016
- 2016-12-19 CN CN201611178231.7A patent/CN106596375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9528A (zh) * | 2017-07-26 | 2017-11-24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一种针对超压对储层孔隙演化影响定量评价的实验方法 |
CN108169095A (zh) * | 2017-12-13 | 2018-06-1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中深层砂岩埋藏成岩中长石溶解次生孔隙面孔率测定方法 |
CN108344854B (zh) * | 2018-02-06 | 2021-01-08 | 长江大学 | 基于成岩过程的碎屑岩储层胶结减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 |
CN108344854A (zh) * | 2018-02-06 | 2018-07-31 | 长江大学 | 基于成岩过程的碎屑岩储层胶结减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 |
CN109345625B (zh) * | 2018-08-27 | 2022-05-03 | 四川大学 | 岩心图像自适应分区三维重建方法 |
CN109345625A (zh) * | 2018-08-27 | 2019-02-15 | 四川大学 | 岩心图像自适应分区三维重建方法 |
CN109856029A (zh) * | 2019-02-01 | 2019-06-07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孔隙度评价方法 |
CN109856029B (zh) * | 2019-02-01 | 2021-07-30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孔隙度评价方法 |
CN112304839A (zh) * | 2020-09-22 | 2021-02-02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定时定量的碳酸盐岩成岩-孔隙演化恢复方法 |
CN112528463A (zh) * | 2020-11-06 | 2021-03-19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成岩-孔隙演化恢复方法 |
CN114935531A (zh) * | 2022-05-24 | 2022-08-23 | 成都理工大学 | 一种断陷湖盆陡坡致密砂岩储层古孔隙结构恢复方法 |
CN114935531B (zh) * | 2022-05-24 | 2023-11-24 | 成都理工大学 | 一种断陷湖盆陡坡致密砂岩储层古孔隙结构恢复方法 |
CN117890279A (zh) * | 2024-01-15 | 2024-04-16 | 成都理工大学 | 基于孔隙结构分析的前陆盆地致密砂岩古渗透率恢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96375A (zh) | 一种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孔隙度恢复的方法 | |
CN102748016B (zh) | 地质历史时期砂岩储层孔隙度演化恢复方法 | |
Whittaker et al. | Decoding downstream trends in stratigraphic grain size as a function of tectonic subsidence and sediment supply | |
CN102778421B (zh) | 地质历史时期砂岩储层渗透率演化恢复方法 | |
Wen-Jun et al. |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s of the thrust faults in western Hexi Corridor (Northern Qilian Shan,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northeastward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 |
CN106569288B (zh) | 基于储层裂缝有效性聚类分析的裂缝性储层质量评价方法 | |
CN109324345B (zh) |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岩石孔隙度恢复方法 | |
CN103510947A (zh) | 滩坝砂岩微相识别模式的建立及其在微相识别中的应用 | |
CN104655540A (zh) | 一种确定成藏期致密砂岩古孔隙度方法 | |
CN107065033B (zh) |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发育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 |
CN110955982B (zh) | 一种变质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06289964B (zh) | 一种泥页岩古抗压强度确定方法 | |
CN106021793A (zh) | 基于存储系数和渗流系数的低渗储层甜点评价方法 | |
EP3303763A1 (en) | Oilfield reservoir saturation and permeability modeling | |
CN112528463A (zh) | 一种古老碳酸盐岩储层成岩-孔隙演化恢复方法 | |
Liu et al. |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on seepage mechanism in pore-scale deformable porous media | |
US10330824B2 (en) | Method for restoring wellbore data | |
CN105334533B (zh) | 一种微古地貌恢复方法 | |
CN104792684B (zh) |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砂泥岩孔隙类型反演方法 | |
CN113204855B (zh) | 地层缩短速率确定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介质 | |
Knittel et al. | Geochronology of the Sanbagawa belt: younger and faster than before | |
CN113971334A (zh) | 基于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裂缝有效性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2083483A (zh) | 一种基于岩石物理模型去压实校正的沉积古地貌恢复方法 | |
Perez-Mejias et al. | Insights into the speleogenesis of Ejulve cave (Iberian Range, NE Spain): quaternary hydrothermal karstification? | |
Personius et al. | Recurrent Holocene Movement on the Susitna Glacier Thrust Fault: The Structure that Initiated the M w 7.9 Denali Fault Earthquake, Central Alask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