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6333A - 终端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6333A
CN106576333A CN201580041328.0A CN201580041328A CN106576333A CN 106576333 A CN106576333 A CN 106576333A CN 201580041328 A CN201580041328 A CN 201580041328A CN 106576333 A CN106576333 A CN 106576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uplink
downlink
termination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13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6333B (zh
Inventor
铃木翔
铃木翔一
相羽立志
横枕成
横枕一成
高桥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76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6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6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63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Abstract

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具有:发送部,构成为在与所述第一通信和/或所述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用于表示与TDD(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有关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以及设定部,构成为在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载波为FDD(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信息设置为特定的一个值(一个预定值(a predetermined value)),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4年8月5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4-159391号而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用到这里。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正在研究蜂窝(cellular)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以及无线接入网络(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也将EUTRA以及EUTRAN称为LTE(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在LTE中,也将基站装置称为eNodeB(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将终端装置称为UE(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LTE是将基站装置覆盖的区域以小区状配置多个的蜂窝通信系统。单一的基站装置也可以管理多个小区。
在3GPP中,进行ProSe(基于邻近的服务(Proximity based Services))的研究。ProSe包括ProSe发现(discovery)和ProSe通信(communication)。ProSe发现是确定终端装置使用EUTRA而与其他终端装置近接(in proximity)的进程。ProSe通信是使用在两个终端装置间建立的EUTRAN通信路径(communication path)的近接的这两个终端间的通信。例如,该通信路径可以在终端装置间直接建立。
也将ProSe发现以及ProSe通信分别称为D2D(设备对设备(Device to Device))发现以及D2D通信。也将ProSe发现以及ProSe通信统称为ProSe。也将D2D发现以及D2D通信统称为D2D。这里,也将通信路径称为链路(link)。
在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资源块的子集用于D2D而被保留、网络设定D2D资源的集合以及终端装置在该设定的资源中被允许发送D2D信号。
在3GPP中,正在研究将业务量自适应技术和干扰减轻技术(DL-UL干扰管理和业务量自适应(DL-U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Traffic Adaptation))应用于TD-LTE。业务量自适应技术是根据上行链路的业务量和下行链路的业务量而变更上行链路资源和下行链路资源的比率的技术。也将该业务量自适应技术称为动态TDD。
在非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a)导入UL/DL参考设定(UL/DL ReferenceConfiguration),(b)若干个子帧能够通过来自调度器的动态·许可/分配而被调度用于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中的任一个。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D2D for LTE Proximity Services:Overview",R1-132028,3GPPTSG-RAN WG1 Meeting#73,20-24 May 2013.
非专利文献2:"Signalling support for dynamic TDD",R1-130558,Ericsson,ST-Ericsson,3GPP TSG-RAN WG1 Meeting#72,St Julian’s,Malta,28th January-1 stFebruary 201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没有充分研究终端装置同时进行D2D和蜂窝通信的情况。本发明是能够有效率地进行D2D的终端装置、安装在该终端装置中的集成电路以及在该终端装置中使用的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一方式采取了如以下的手段。即,本发明的一方式是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具有:发送部,构成为在与所述第一通信和/或所述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用于表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以及设定部,构成为在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载波为FDD(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信息设置为特定的一个值,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2)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具有:接收部,构成为在下行链路中接收表示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表示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二信息以及表示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三信息;以及发送部,构成为在与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表示第四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四信息,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上行链路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定时,这里,所述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下行链路HARQ定时,这里,所述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监视,在所述第一信息包含在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被设置为表示与由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含义的值,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3)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安装于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使所述终端装置发挥包括以下功能的一系列的功能:在与所述第一通信和/或所述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用于表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的功能;以及在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载波为FDD(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信息设置为特定的一个值(一个预定值(a predetermined value))的功能,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4)此外,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是安装于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使所述终端装置发挥包括以下功能的一系列的功能:在下行链路中接收表示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表示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二信息以及表示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三信息的功能;以及在与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表示第四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四信息的功能,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上行链路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定时,这里,所述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下行链路HARQ定时,这里,所述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监视,在所述第一信息包含在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被设置为表示与由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含义的值,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5)此外,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是用于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在与所述第一通信和/或所述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用于表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在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载波为FDD(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信息设置为特定的一个值(一个预定值(a predetermined value)),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6)此外,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是用于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在下行链路中接收表示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表示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二信息以及表示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三信息,在与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表示第四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四信息,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上行链路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定时,这里,所述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下行链路HARQ定时,这里,所述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监视,在所述第一信息包含在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被设置为表示与由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含义的值,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终端装置能够有效率地进行D2D。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D2D资源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D2D通信的模式的设定方法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D2D通信的模式的设定方法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UL-DL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被配置PDCCH/EPDCCH/PHICH的子帧n和被配置所述PDCCH/EPDCCH/PHICH对应的PUSCH的子帧n+k的对应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由对于某服务小区的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和由对于其他服务小区的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所形成的对、以及对于该某服务小区的UL参考UL-DL设定的对应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被配置PDSCH的子帧n和被发送所述PDSCH对应的HARQ-ACK响应的子帧n+k的对应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由对于主小区的占位符(Placeholder)UL-DL设定和对于某服务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所形成的对、以及对于该某服务小区的DL参考UL-DL设定的对应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被设定有1个或者多个小区。将终端装置经由多个小区进行通信的技术称为小区聚合或者载波聚合。也可以在对终端装置设定的多个小区的每一个小区中,应用本发明。此外,也可以在被设定的多个小区的一部分中,应用本发明。也将对终端装置设定的小区称为服务小区。服务小区用于EUTRAN的通信。将用于D2D而被设定的小区称为D2D小区。D2D小区可以是服务小区。此外,D2D小区可以是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
被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包括1个主小区和1个或者多个副小区。主小区是进行了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开始了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或者在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也可以在建立了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连接的时间点或者之后,设定副小区。
本实施方式对TDD(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的小区进行应用。在小区聚合的情况下,可以对多个小区的全部应用TDD(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或者FDD(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方式。此外,应用TDD方式的小区和应用FDD方式的小区也可以进行汇集。在小区聚合的情况下,能够对被聚合的小区中的TDD的小区应用本发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将终端装置1A~1C称为终端装置1。服务小区4表示基站装置3(LTE、EUTRAN)覆盖的区域(范围)。终端装置1A是EUTRAN的范围内(in-coverage)。终端装置1B以及终端装置1C是EUTRAN的范围外(out-of-coverage)。属于EUTRAN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1可以包括建立了与EUTRAN的链路的终端装置1。属于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可以包括没有建立与EUTRAN的链路的终端装置1和/或RRC_IDLE状态的终端装置1。
上行链路5是从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的链路。下行链路7是从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1的链路。此外,也将上行链路5和下行链路7称为蜂窝链路或者蜂窝通信路径。此外,也将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3的通信称为蜂窝通信或者与EUTRAN的通信。
D2D链路9是终端装置1间的链路。此外,也将D2D链路9称为D2D通信路径、ProSe链路或者ProSe通信路径。在D2D链路9中,进行D2D发现以及D2D通信。D2D发现是确定终端装置1使用EUTRA而与其他终端装置1近接(in proximity)的进程/过程。D2D通信是使用在多个终端装置1间建立的EUTRAN通信路径的、近接的该多个终端装置1间的通信。例如,该通信路径可以在终端装置1间直接建立。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
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下行链路信号。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上行链路信号。将D2D物理信道以及D2D物理信号统称为D2D信号。物理信道使用于发送从上位层输出的信息。物理信号虽然不使用于发送从上位层输出的信息,但由物理层所使用。
在图1中,在终端装置1间的D2D链路9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D2D物理信道。
·PD2DSCH(物理设备对设备同步信道(Physical Device to DeviceSynchronization Channel))
·PD2DDCH(物理设备对设备数据信道(Physical Device to Device DataChannel))
PD2DSCH用于发送与同步有关的信息。例如,与同步有关的信息可以包括表示D2D帧号、SFN(系统帧号(System Frame Number))的信息以及UL-DL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等。关于UL-DL设定,在后面叙述。
PD2DDCH用于发送D2D数据(ProSe通信共享信道(ProSe communication SharedChannel:PSCH))以及D2DSA(设备对设备调度分配(Device to Device SchedulingAssignment))。D2D数据以及D2DSA不会映射到相同的PD2DSCH。D2DSA用于在D2D数据的发送中使用的PD2DSCH的调度。D2DSA包括表示用于D2D数据的发送的PD2DSCH的资源的信息、表示目的地识别符(destination identity)的信息、表示源识别符(source identity)的信息等。将与D2D发现对应的D2D数据以及D2DSA称为发现信号(discovery signal)。将与D2D通信对应的D2D数据以及D2DSA称为通信信号(communication signal)。
PD2DSCH可以是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即,可以用于D2D数据以及D2DSA的发送而使用PUSCH。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使用于D2D的PUSCH称为PD2DSCH。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与EUTRAN的通信的PUSCH简单记载为PUSCH。关于PUSCH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在图1中,在D2D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D2D物理信号。
·D2D同步信号(D2D Synchronization Signal:D2DSS)
·D2D参考信号(D2D Reference Signal:D2DRS)
D2DSS用于取D2D链路中的同步。D2DSS包括PD2DSS(主D2D同步信号(Primary D2DSynchronization Signal))以及SD2DSS(副D2D同步信号(Secondary D2Dsynchronization Signal))。D2DSS与PD2DSCH的发送相关。D2DSS可以与PD2DSCH进行时分复用。终端装置1可以为了进行PD2DSCH的传播路径校正而使用D2DSS。
D2DRS与PD2DSCH或者PD2DDCH的发送相关。D2DRS可以与PUSCH或者PUCCH进行时分复用。终端装置1可以为了进行PD2DSCH的传播路径校正而使用D2DRS。
从发送的终端装置1的观点出发,终端装置1能够以对于D2D通信的资源分配的2个模式(模式1、模式2)进行动作。
在模式1中,EUTRAN(基站装置3)为了通信信号(D2D数据以及D2DSA)的发送而调度由终端装置1所使用的准确的资源。
在模式2中,终端装置1为了通信信号(D2D数据以及D2DSA)的发送而从资源池选择资源。资源池是资源的集合。对于模式2的资源池可以通过EUTRAN(基站装置3)而被半静态(semi-static)地设定/限制。或者,对于模式2的资源池可以被预先设定(pre-configured)。
具有D2D通信的能力的、EUTRAN的范围内(in-coverage)的终端装置1可以支持模式1以及模式2。具有D2D通信的能力的、EUTRAN的范围外(out-of-coverage)的终端装置1可以只支持模式2。预先设定的设定(例如,对于模式2的资源池)由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所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设定的设定以外的设定由EUTRAN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1所使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设定的设定以外的设定只在小区内或者小区的组内有效。
作为D2D发现过程,定义了2个类型(类型1、类型2)。
类型1的D2D发现过程是对于发现信号的资源没有对终端装置1个别分配的D2D发现过程。即,在类型1的D2D发现过程中,对于发现信号的资源可以对全部终端装置1或者终端装置1的组进行分配。
类型2的D2D发现过程是对于发现信号的资源对终端装置1个别分配的D2D发现过程。将资源对发现信号的个别的发送实例(instance)的每一个分配的发现过程称为类型2A发现过程。将资源用于发现信号的发送而半永久(semi-persistently)地分配的类型2的发现过程称为类型2B发现过程。
在图1中,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
·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PUCCH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的物理信道。
PUSCH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plink-Shared Channel:UL-SCH))和/或HARQ-ACK(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肯定确认(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Acknowledgement))和/或信道状态信息的物理信道。
PRACH是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物理信道。PRACH在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切换过程、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中使用。
在图1中,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 RS)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的2个类型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DM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S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DMRS与PUSCH或者PUCCH的发送相关。DMRS与PUSCH或者PUCCH进行时分复用。基站装置3为了进行PUSCH或者PUCCH的传播路径校正而使用DMRS。SRS不与PUSCH或者PUCCH的发送相关。基站装置3为了测量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而使用SRS。
在图1中,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
·PBCH(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Channel))
·PHICH(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
·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EPDCCH(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
·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PMCH(物理组播信道(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
PBCH用于广播在终端装置1中共同使用的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广播信道(Broadcast Channel:BCH))。例如,MIB包括表示SFN的信息。SFN(系统帧号(system frame number))是无线帧的号码。MIB是系统信息。
PCFICH用于发送指示在PDCCH的发送中使用的区域(OFDM符号)的信息。
PHICH用于发送表示对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数据(Uplink SharedChannel:UL-SCH)的ACK(肯定确认(ACKnowledgement))或者NACK(否定确认(NegativeACKnowledgement))的HARQ指示符。
PDCCH以及EPDC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也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称为DCI格式。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下行链路许可(downlink grant)、上行链路许可(uplink grant)以及D2D许可(D2D grant)。下行链路许可也称为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 assignment)或者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allocation)。
上行链路许可用于单一的小区内的单一的PUSCH的调度。上行链路许可用于某子帧内的单一的PUSCH的调度。下行链路许可用于单一的小区内的单一的PDSCH的调度。下行链路许可用于与发送该下行链路许可的子帧相同的子帧内的PDSCH的调度。D2D许可用于与D2D通信的模式1相关的PD2DDCH的调度。
在DCI格式中,被附加CRC(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校验位。CRC校验位通过C-RNTI(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SPS C-RNTI(半持续调度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Semi PersistentScheduling 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或者D2D-RNTI(D2D无线网络临时标识(D2D-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而被加扰。C-RNTI、SPS C-RNTI以及D2D-RNTI是用于在小区内识别终端装置1的识别符。C-RNTI用于控制单一的子帧中的PDSCH的资源或者PUSCH的资源。SPS C-RNTI用于周期性地分配PDSCH或者PUSCH的资源。D2D-RNTI用于发送D2D许可。即,D2D-RNTI在用于模式1的D2D通信的PD2DSCH的调度中使用。
PDS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
PMCH用于发送组播数据(Multicast Channel:MCH)。
在图1中,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DL RS)
同步信号用于终端装置1取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在FDD方式中,同步信号配置在无线帧内的子帧0和5。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终端装置1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播路径校正。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终端装置1计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终端装置1测量本装置的地理上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的5个类型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CRS(小区固有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
·与PDSCH相关的URS(UE固有参考信号(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
·与EPDCCH相关的DM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NZP CSI-RS(非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Non-Zero Power Chane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
·ZP CSI-RS(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Zero Power Chane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
·MBSFN RS(多媒体广播和组播服务单频网络参考信号(Multimedia Broadcastand Multicast Service over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 Reference signal))
CRS在子帧的全部频带中发送。CRS用于进行PBCH/PDCCH/PHICH/PCFICH/PDSCH的解调。CRS也可以用于终端装置1计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PBCH/PDCCH/PHICH/PCFICH通过用于C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而被发送。
与PDSCH相关的URS在用于URS相关的PDSCH的发送的子帧以及频带中发送。URS用于进行URS相关的PDSCH的解调。PDSCH通过用于C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或者U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而被发送。
与EPDCCH相关的DMRS在用于DMRS相关的EPDCCH的发送的子帧以及频带中发送。DMRS用于进行DMRS相关的EPDCCH的解调。EPDCCH通过用于DM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而被发送。
NZP CSI-RS在被设定的子帧中发送。发送NZP CSI-RS的资源由基站装置3设定。NZP CSI-RS用于终端装置1计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终端装置1使用NZP CSI-RS进行信号测量(信道测量)。
ZP CSI-RS的资源由基站装置3设定。基站装置3以零输出来发送ZP CSI-RS。即,基站装置3不发送ZP CSI-RS。基站装置3在设定了ZP CSI-RS的资源中,不发送PDSCH以及EPDCCH。例如,在某小区中NZP CSI-RS对应的资源中,终端装置1能够测量干扰。
MBSFN RS在用于PMCH的发送的子帧的全部频带中发送。MBSFN RS用于进行PMCH的解调。PMCH通过用于MBSFN 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而被发送。
PSCH、BCH、MCH、UL-SCH以及DL-SCH是传输信道。将在媒体接入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MAC)层中使用的信道称为传输信道。也将在MAC层中使用的传输信道中的数据的单位称为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或者MAC PDU(协议数据单位(ProtocolData Unit))。在MAC层中,按每个传输块进行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的控制。传输块是MAC层转交(deliver)给物理层的数据的单位。在物理层中,传输块映射到码字,按每个码字进行编码处理。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radio frame)的结构(structure)。
在LTE中,支持2个无线帧结构。2个无线帧结构是帧结构类型1和帧结构类型2。帧结构类型1能够应用于FDD。帧结构类型2能够应用于TDD。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概略结构的图。在图2中,横轴是时间轴。此外,类型1以及类型2的每个无线帧是10ms长,且由10个子帧所定义。每个子帧是1ms长,且由2个连续的时隙所定义。每个时隙是0.5ms长。无线帧内的第i个子帧由第(2×i)个时隙和第(2×i+1)个时隙构成。
对帧结构类型2,定义了以下的3个类型的子帧。
·下行链路子帧
·上行链路子帧
·特殊子帧
下行链路子帧是用于下行链路发送而被保留(Reserve)的子帧。上行链路子帧是用于上行链路发送而被保留的子帧。特殊子帧由3个字段构成。该3个字段是DwPTS(下行链路导频时隙(Downlink Pilot Time Slot))、GP(保护期间(Guard Period))以及UpPTS(上行链路导频时隙(Uplink Pilot Time Slot))。DwPTS、GP以及UpPTS的合计的长度为1ms。DwPTS是用于下行链路发送而被保留的字段。UpPTS是用于上行链路发送而被保留的字段。GP是不进行下行链路发送以及上行链路发送的字段。此外,特殊子帧可以仅由DwPTS以及GP构成,也可以仅由GP以及UpPTS构成。
帧结构类型2的无线帧至少由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以及特殊子帧构成。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结构。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结构的图。在图3中,对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应用标准CP(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在每个时隙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者物理信道由资源网格所表现。在图3中,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频率轴。在下行链路中,资源网格由多个子载波和多个OFDM符号所定义。在上行链路中,资源网格由多个子载波和多个SC-FDMA符号所定义。例如,在D2D链路中,资源网格可以由多个子载波和多个SC-FDMA符号所定义。构成1个时隙的子载波的数目依赖于小区的带宽。构成1个时隙的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的数目为7。将资源网格内的每个元素称为资源元素。资源元素使用子载波的号码和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的号码来识别。
资源块用于表现某物理信道(PDSCH或者PUSCH等)对于资源元素的映射。资源块定义了虚拟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某物理信道首先映射到虚拟资源块。之后,虚拟资源块映射到物理资源块。1个物理资源块由在时域中7个连续的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和在频域中12个连续的子载波所定义。因此,1个物理资源块由(7×12)个资源元素构成。此外,1个物理资源块在时域中对应于1个时隙,在频域中对应于180kHz。物理资源块在频域中从0开始标号。
此外,也可以对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应用扩展(extended)CP。在扩展CP的情况下,构成1个时隙的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的数目为7。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的配置。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D2D资源的图。将为了D2D而被保留的资源称为D2D资源。在图4中,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频率轴。在图4中,D表示下行链路子帧,S表示特殊子帧,U表示上行链路子帧。1个FDD小区对应于1个下行链路载波以及1个上行链路载波。1个TDD小区对应于1个TDD载波。
在FDD小区中,对蜂窝通信使用的下行链路信号配置在下行链路载波的子帧中,对蜂窝通信使用的上行链路信号配置在上行链路载波的子帧中,对D2D使用的D2D信号配置在上行链路载波的子帧中。在下行链路中,将对应于小区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此外,在上行链路中,将对应于小区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TDD载波是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且也是上行链路分量载波。
在TDD小区中,对蜂窝通信使用的下行链路信号配置在下行链路子帧以及DwPTS中,对蜂窝通信使用的上行链路信号配置在上行链路子帧以及UpPTS中,对D2D使用的D2D信号配置在上行链路子帧以及UpPTS中。
基站装置3对为了D2D而被保留的D2D资源进行控制。基站装置3将FDD小区的上行链路载波的资源的一部分作为D2D资源来保留。基站装置3将TDD小区的上行链路子帧以及UpPTS的资源的一部分作为D2D资源来保留。
基站装置3可以将包括表示在每个小区中保留的D2D资源的集合(池)的信息在内的上位层的信号发送给终端装置1。终端装置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上位层的信号,设置表示在每个小区中保留的D2D资源的参数D2D-ResourceConfig。即,基站装置3经由上位层的信号对终端装置1设置表示在每个小区中保留的D2D资源的参数D2D-ResourceConfig。
PD2DSCH以及D2DSS可以使用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中心频率的周围的62个子载波而被发送。
基站装置3可以经由上位层的信号对终端装置1设置表示为了D2D而被保留的资源的1个或者多个集合的1个或者多个参数。
用于PD2DSCH以及D2DSS的资源的集合和为了PD2DDCH而被保留的资源的集合可以个别进行设定。
用于D2D发现的类型1、D2D发现的类型2、D2D通信的模式1以及D2D通信的模式2的每一个的资源的集合可以个别进行设定。
用于D2D的发送以及接收的资源的集合可以个别进行设定。
进一步,用于与D2D数据的发送有关的PD2DDCH的资源的集合和用于与D2DSA的发送有关的PD2DDCH的资源的集合可以个别进行设定。
从终端装置1的观点出发,上述的资源的集合中的一部分资源的集合可以是透明的(transparent)。例如,由于D2D通信的用于D2D数据的PD2DDCH通过D2DSA而被调度,所以终端装置1也可以不设定D2D通信的用于与D2D数据有关的PD2DDCH的接收/监视的资源的集合。
在3GPP中,正在研究D2D用于PS(公共安全(Public Safety))。基站装置3可以对终端装置1通知D2D资源的集合的每一个是否为用于PS的资源的集合。此外,终端装置1可以经由EUTRAN而被认证用于PS的D2D。即,用于PS的D2D没有被认证的终端装置1不能通过用于PS的资源的集合而进行D2D。
此外,D2D通信和D2D发现可以个别进行认证。此外,D2D发现的类型1、D2D发现的类型2、D2D通信的模式1以及D2D通信的模式2的每一个可以个别进行认证。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D2D通信被认证的终端装置1简单记载为终端装置1。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CP长的设定方法。
基站装置3对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CP长进行控制。基站装置3可以按每个服务小区对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CP长个别进行控制。
终端装置1基于对于服务小区的同步信号和/或PBCH,除了PMCH以及MBSFN RS之外,检测对于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信号的CP长。对PMCH以及MBSFN RS始终应用扩展CP。
基站装置3将包括表示服务小区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CP长的信息在内的上位层的信号发送给终端装置1。终端装置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上位层的信号,设置表示服务小区中的上行链路的CP长的参数UL-CyclicPrefixLength。即,基站装置3经由上位层的信号对终端装置1设置表示服务小区中的上行链路的CP长的参数UL-CyclicPrefixLength。
基站装置3可以将包括表示对于D2D的CP长的信息在内的上位层的信号发送给终端装置1。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上位层的信号,设置表示对于D2D的CP长的参数D2D-CyclicPrefixLength。即,基站装置3可以经由上位层的信号对终端装置1设置表示对于D2D的CP长的参数D2D-CyclicPrefixLength。
PD2DSCH以及D2DSS的CP长和PD2DDCH的CP长可以个别进行设定。
用于D2D发现的类型1、D2D发现的类型2、D2D通信的模式1以及D2D通信的模式2的每一个的CP长可以个别进行设定。
用于与D2D数据的发送有关的PD2DDCH的CP长和与D2DSA的发送有关的PD2DDCH的CP长可以个别进行设定。
PD2DSCH以及D2DSS的CP长预先通过规格等而定义,可以是固定的。与D2DSA的发送有关的PD2DDCH的CP长预先通过规格等而定义,可以是固定的。
以下,说明D2D通信的模式的设定方法。
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可以对D2D通信设定模式2。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不能对D2D通信设定模式1。
终端装置1可以经由上位层(RRC层)的信号从基站装置3接收对EUTRAN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1指示D2D通信的模式1或者D2D通信的模式2的信息。即,EUTRAN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信息,设定D2D通信的模式1或者D2D通信的模式2。指示D2D通信的模式1或者D2D通信的模式2的信息包含在作为RRC层的消息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
EUTRAN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切换命令,设定目标小区中的D2D通信的模式。切换命令是包括mobilityControlInfo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mobilityControlInfo包括与目标小区的频率有关的信息、与目标小区的小区识别符有关的信息等。包括mobilityControlInfo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包括表示目标小区中的D2D通信的模式的信息以及表示目标小区中的RRC层中的参数的信息。
图5以及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D2D通信的模式的设定方法的图。在图5中,终端装置1在切换中成功。在图6中,终端装置1在切换中失败。
图5以及图6中的期间10是在切换前的源小区中,终端装置1基于D2D通信的被设定的模式进行D2D通信的期间。终端装置1可以在初始接入过程或者RRC连接重新建立过程中,经由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而被设定D2D通信的模式。源小区可以包括源主小区。源主小区是切换过程前的主小区。
图5中的期间12是开始切换过程之后到将切换完成(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发送给EUTRAN为止的期间。期间12可以是开始切换过程之后到应用表示在切换命令中包含的目标小区中的D2D通信的模式的信息为止的期间。目标小区可以包括目标主小区。目标主小区是成为切换的对象的主小区。
图6中期间12是T304定时器正在运行的期间。在图5中,期间12也可以是T304定时器正在运行的期间。终端装置1在接收到包括mobilityControlInfo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的情况下,启动T304定时器。T304定时器的值被设置为在mobilityControlInfo中包含的信息表示的值。终端装置1在切换中成功的情况下,停止T304定时器。例如,在RRC层对低层输出了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之后,MAC成功完成了随机接入过程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的RRC层停止T304定时器。
在图5以及图6的期间12中,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以下的接收/监视的处理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接收/监视的处理。
·处理(1):基于切换前的D2D通信的设定的、通信信号的接收/监视处理
·处理(2):基于切换后的D2D通信的设定的、通信信号的接收/监视处理
·处理(3):基于D2D通信的被预先设定(pre-configured)的设定的、通信信号的接收/监视处理
此外,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基于D2D通信的被预先设定的设定进行D2D通信。D2D通信的设定包括对于D2D通信的资源池、CP长等设定。
在图5以及图6的期间12中,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从EUTRAN接收到的信息(例如,切换命令),决定要进行处理(1)至(3)中的哪一个。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从EUTRAN接收到的信息,在期间12中,决定不进行处理(1)至(3)的任一个。
在图5以及图6的期间12中,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以下的发送的处理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的处理。
·处理(4):基于切换前的D2D通信的模式2的设定的、通信信号的发送处理
·处理(5):基于切换后的D2D通信的模式2的设定的、通信信号的发送处理
·处理(6):基于对于D2D通信的模式2的被预先设定(pre-configured)的设定的、通信信号的发送处理
·处理(7):基于切换前的D2D通信的模式1的设定的、通信信号的发送处理
·处理(8):基于切换后的D2D通信的模式1的设定的、通信信号的发送处理
在图5以及图6的期间12中,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从EUTRAN接收到的信息(例如,切换命令),决定要进行处理(4)至(8)中的哪一个。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从EUTRAN接收到的信息,在期间12中,决定不进行处理(4)至(8)的任一个。
图5中的期间14是在切换后的目标小区中,终端装置1基于D2D通信的被设定的模式进行D2D通信的期间。终端装置1基于切换命令而被设定D2D通信的模式。
图6中的期间16是终端装置1在切换中失败之后到RRC连接重新建立过程完成为止的期间。
在T304定时器期满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除了专用的D2D的设定之外,返回(revertback)到在源小区中使用的设定,开始RRC连接重新建立过程(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procedure)。即,在T304定时器期满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在切换中失败。专用的D2D的设定包括D2D通信的模式1的设定。D2D通信的模式2的设定(资源池的设定)可以包含在专用的D2D的设定中。D2D通信的模式2的设定(资源池的设定)可以经由对多个终端装置1公共的系统信息块而被发送。
专用的D2D的设定基于对终端装置1专用的信息/消息。系统信息块包括对多个终端装置1公共的信息/消息。对多个终端装置1公共的信息/消息是在小区内公共的信息/消息。
切换命令可以包括对终端装置1专用的信息/消息以及对多个终端装置1公共的信息/消息。
在期间12和/或期间16中,基于表示D2D通信的模式2的设定的信息是对终端装置1专用的信息/消息还是对多个终端装置1公共的信息/消息,终端装置1决定要进行处理(1)至(8)中的哪一个。
在例1中,在表示D2D通信的模式2的设定的信息是对多个终端装置1公共的信息/消息的情况下,在图5以及图6的期间12中,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处理(2)和/或处理(5)。
在例2中,在表示D2D通信的模式2的设定的信息是对终端装置1专用的信息/消息的情况下,在图5以及图6的期间12中,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处理(3)和/或处理(6)。
在例3中,在表示D2D通信的模式2的设定的信息是对终端装置1专用的信息/消息的情况下,在图5以及图6的期间12中,终端装置1可以不进行D2D通信的处理。
在例4中,在图5中的期间12中,在目标小区中模式2的D2D的设定经由系统信息块而被发送的情况下,正在切换的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处理(1)以及处理(4)的双方或者任一方。
在例5中,在图5中的期间12中,在目标小区中模式2的D2D的设定经由对终端装置1专用的信息/消息而被发送的情况下,正在切换的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处理(3)以及处理(6)的双方或者任一方。
在例6中,在图5中的期间12中,在目标小区中模式2的D2D的设定经由对终端装置1专用的信息/消息而被发送的情况下,正在切换的终端装置1可以不进行D2D通信的处理。
在例7中,在图6中的期间16中,在源小区中模式2的D2D的设定经由系统信息块而被发送的情况下,在切换中失败的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处理(1)以及处理(4)的双方或者任一方。
在例8中,在图6中的期间16中,在源小区中模式2的D2D的设定经由对终端装置1专用的信息/消息而被发送的情况下,在切换中失败的终端装置1可以进行处理(3)以及处理(6)的双方或者任一方。
在例9中,在图6中的期间16中,在源小区中模式2的D2D的设定经由对终端装置1专用的信息/消息而被发送的情况下,在切换中失败的终端装置1可以不进行D2D通信的处理。
在上述的例1至例9中,终端装置1可以在源小区中被指示模式1的D2D通信。在上述的例1至例9中,终端装置1可以在目标小区中被指示模式1的D2D通信。在上述的例1至例9中,终端装置1可以在源小区中被指示模式2的D2D通信。在上述的例1至例9中,终端装置1可以在目标小区中被指示模式2的D2D通信。
在期间12和/或期间16中,可以基于由基站装置3指示了哪种模式的D2D通信,终端装置1决定要进行处理(1)至(8)中的哪一个。在期间12和/或期间16中,可以基于由基站装置3指示了哪种模式的D2D通信,终端装置1决定不进行处理(1)至(8)的任一个。
在期间12和/或期间16中,可以基于在源小区中被指示的D2D通信的模式以及在目标小区中被指示的D2D通信的模式,终端装置1决定要进行处理(1)至(8)中的哪一个。在期间12和/或期间16中,可以基于在源小区中被指示的D2D通信的模式以及在目标小区中被指示的D2D通信的模式,终端装置1决定不进行处理(1)至(8)的任一个。
以下,说明eIMTA。
终端装置1从基站装置3接收与UL参考UL-DL设定(uplink reference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有关的第一信息(TDD-Config)、与DL参考UL-DL设定(downlinkreference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有关的第二信息以及表示发送方向UL-DL设定(transmission direction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的第三信息。
UL参考UL-DL设定、DL参考UL-DL设定以及发送方向UL-DL设定通过UL-DL设定而被定义。即,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表示UL-DL设定。也将UL参考UL-DL设定称为第一UL-DL设定。也将DL参考UL-DL设定成为第二UL-DL设定。也将发送方向UL-DL设定称为第三UL-DL设定。
与UL参考UL-DL设定有关的第一信息包含在系统信息块类型1消息、系统信息消息或者RRC消息等上位层的信号中。第一信息是对多个终端装置1公共的信息。即,第一信息是小区固有的信息。
与DL参考UL-DL设定有关的第二信息包含在对终端装置1专用的RRC消息等上位层的信号中。
表示发送方向UL-DL设定的第三信息经由PDCCH而被发送。即,表示发送方向UL-DL设定的第三信息是DCI。
可以对多个服务小区的每一个定义UL参考UL-DL设定、DL参考UL-DL设定以及发送方向UL-DL设定。
基站装置3将对于每一个服务小区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发送给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的终端装置1。此外,可以对每一个服务小区定义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
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的终端装置1可以对每一个服务小区,基于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而设置UL参考UL-DL设定、DL参考UL-DL设定以及发送方向DL-UL设定。
对于主小区的第一信息优选包含在系统信息块类型1消息或者RRC消息中。对于副小区的第一信息优选包含在RRC消息中。
RRC消息经由PDSCH而被传输。RRC消息是在RRC层中进行处理的信息/信号。RRC消息可以对小区内的多个终端装置1是公共的,也可以对特定的终端装置1是专用的。
UL-DL设定是与无线帧内的子帧的图案有关的设定。UL-DL设定表示无线帧内的每一个子帧是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以及特殊子帧中的哪一个。
即,UL参考UL-DL设定、DL参考UL-DL设定以及发送方向UL-DL设定可以通过无线帧内的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以及特殊子帧的图案而被定义。
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以及特殊子帧的图案表示子帧#0至#9的每一个是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以及特殊子帧中的哪一个,优选地,通过D和U和S(分别表示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以及特殊子帧)的成为长度10的任意的组合来表现。更优选地,开头(即,子帧#0)为D,第2个(即,子帧#1)为S。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UL-DL设定的一例的表。在图7中,D表示下行链路子帧,U表示上行链路子帧,S表示特殊子帧。
将作为UL参考UL-DL设定而被设置UL-DL设定i的情况称为被设置UL参考UL-DL设定i。将作为DL参考UL-DL设定而被设置UL-DL设定i的情况称为被设置DL参考UL-DL设定i。将作为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设置UL-DL设定i的情况称为被设置发送方向UL-DL设定i。
以下,详细说明UL参考UL-DL设定。
为了上行链路HARQ定时以及上行链路调度定时,终端装置1遵照UL参考UL-DL设定或者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1个服务小区、且终端装置1没有对该1个服务小区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为了上行链路HARQ定时以及上行链路调度定时,终端装置1遵照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全部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相同、且终端装置1对哪一个服务小区也都没有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为了上行链路HARQ定时以及上行链路调度定时,终端装置1遵照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1个或者多个服务小区、且终端装置1对至少1个服务小区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为了上行链路HARQ定时以及上行链路调度定时,终端装置1遵照UL参考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至少2个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不同的情况下,为了上行链路HARQ定时以及上行链路调度定时,终端装置1遵照UL参考UL-DL设定。
例如,终端装置1基于子帧n中的PDCCH/EPDCCH/PHICH的发送的检测,将与该PDCCH/EPDCCH/PHICH的发送对应的PUSCH的发送调整(adjust)到子帧n+k。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被配置PDCCH/EPDCCH/PHICH的子帧n和被配置所述PDCCH/EPDCCH/PHICH对应的PUSCH的子帧n+k的对应的图。终端装置1根据图8的表来确定(选择、决定)k的值。UL参考UL-DL设定以及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用于确定图8中的k的值。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1个服务小区、且终端装置1没有对该1个服务小区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图8中的UL-DL设定是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全部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相同、且终端装置1对哪一个服务小区也都没有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图8中的UL-DL设定是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1个或者多个服务小区、且终端装置1对至少1个服务小区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图8中的UL-DL设定是UL参考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至少2个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不同的情况下,图8中的UL-DL设定是UL参考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1个服务小区、且接收和/或设定了对于该1个服务小区的第二信息的情况下,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是UL参考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全部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相同的情况下,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是UL参考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至少2个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不同、且服务小区为主小区的情况下,对于该服务小区,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是UL参考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至少2个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不同、且终端装置1没有被设定为为了调度某服务小区而在其他服务小区中监视PDCCH/EPDCCH的情况下,对于该某服务小区,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是UL参考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至少2个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不同、且某服务小区是副小区、且终端装置1没有被设定为为了调度该某服务小区而在其他服务小区中监视PDCCH/EPDCCH的情况下,基于由对于该某服务小区的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和由对于该其他服务小区的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所形成的对,提供对于该某服务小区的UL参考UL-DL设定。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由对于某服务小区的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和由对于其他服务小区的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所形成的对、以及对于该某服务小区的UL参考UL-DL设定的对应的图。
以下,详细说明DL参考UL-DL设定。
为了下行链路HARQ定时,终端装置1遵照DL参考UL-DL设定或者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1个服务小区、且终端装置1没有对该1个服务小区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为了下行链路HARQ定时,终端装置1遵照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全部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相同、且终端装置1对哪一个服务小区也都没有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为了下行链路HARQ定时,终端装置1遵照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1个或者多个服务小区、且终端装置1对至少1个服务小区接收/设定了第二信息的情况下,为了下行链路HARQ定时,终端装置1遵照DL参考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至少2个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不同的情况下,为了下行链路HARQ定时,终端装置1遵照DL参考UL-DL设定。
例如,终端装置1基于子帧n-k中的PDSCH的发送的检测,在子帧n中发送与该PDSCH的发送对应的HARQ-ACK响应。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被配置PDSCH的子帧n和被发送所述PDSCH对应的HARQ-ACK响应的子帧n+k的对应的图。终端装置1根据图10的表来确定(选择、决定)k的值。DL参考UL-DL设定以及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用于确定图10中的k的值。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1个服务小区、且终端装置1没有对该1个服务小区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图10中的UL-DL设定是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全部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相同、且终端装置1对哪一个服务小区也都不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图10中的UL-DL设定是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1个或者多个服务小区、且终端装置1对至少1个服务小区接收/设定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图10中的UL-DL设定是DL参考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至少2个服务小区的UL-DL设定(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不同的情况下,图10中的UL-DL设定是DL参考UL-DL设定。
在终端装置1没有接收和/或设定对于某服务小区的第二信息的情况下,该某服务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意味着由第一信息所提供的UL-DL设定。
在终端装置1接收和/或设定了对于某服务小区的第二信息的情况下,该某服务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意味着由第二信息所提供的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1个服务小区、且接收和/或设定了对于该1个服务小区的第二信息的情况下,DL参考UL-DL设定是占位符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全部服务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相同、且接收和/或设定了对于至少1个服务小区的第二信息的情况下,DL参考UL-DL设定是占位符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至少2个服务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不同、且某服务小区为主小区的情况下,主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是DL参考UL-DL设定。
在对终端装置1设定了多个服务小区、且至少2个服务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不同、且某服务小区为副小区的情况下,该某服务小区的DL参考UL-DL设定基于由主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以及该某服务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所形成的对而被提供。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由对于主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和对于某服务小区的占位符UL-DL设定所形成的对、以及对于该某服务小区的DL参考UL-DL设定的对应的图。
以下,详细说明发送方向UL-DL设定。
发送方向UL-DL设定用于决定子帧中的发送的方向(上行/下行)。发送方向UL-DL设定是通过eIMTA而被动态地变更的UL-DL设定。终端装置1为了PDCCH监视以及CSI测量,使用由第三信息进行了信令通知的UL-DL设定。
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设置与子帧中的发送的方向有关的发送方向UL-DL设定。
终端装置1基于调度信息(DCI格式和/或HARQ-ACK)以及发送方向UL-DL设定,对子帧中的发送进行控制。
基站装置3将表示发送方向UL-DL设定的第三信息发送给终端装置1。第三信息是指示能够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子帧的信息。第三信息是指示能够进行下行链路发送的子帧的信息。第三信息是指示能够进行UpPTS中的上行链路发送以及DwPTS中的下行链路发送的子帧的信息。发送方向UL-DL设定用于确定通过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和由第二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不同的子帧的子帧中的、发送的方向。
基站装置3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下行链路子帧的子帧中,进行下行链路的发送的调度。终端装置1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下行链路子帧的子帧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处理。
基站装置3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上行链路子帧的子帧中,进行上行链路的发送的调度。终端装置1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上行链路子帧的子帧中,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处理。
基站装置3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特殊子帧的子帧的DwPTS中,进行下行链路的发送的调度。终端装置1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特殊子帧的子帧的DwPTS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处理。
基站装置3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特殊子帧的子帧的UpPTS中,进行SRS的发送的调度。终端装置1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特殊子帧的子帧的UpPTS中,进行SRS的发送处理。
对某服务小区,通过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下行链路子帧或者特殊子帧的子帧不会通过由第三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上行链路子帧。
基于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的下行链路子帧以及DwPTS始终不会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即,基于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的下行链路子帧以及DwPTS始终用于下行链路而被保留。
对某服务小区,通过由第二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上行链路子帧或者特殊子帧的子帧不会通过由第三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下行链路子帧。
基于由第二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的上行链路子帧以及UpPTS始终不会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基于由第二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的上行链路子帧以及UwPTS始终用于上行链路而被保留。
终端装置1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下行链路子帧的子帧中,不进行D2D信号的发送处理和/或接收处理。终端装置1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下行链路子帧的子帧内的对于D2D的资源池中,不进行D2D信号的发送处理和/或接收处理。
终端装置1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上行链路子帧的子帧中,进行D2D信号的发送处理和/或接收处理。终端装置1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上行链路子帧的子帧内的对于D2D的资源池中,进行D2D信号的发送处理和/或接收处理。
终端装置1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特殊子帧的子帧中,不进行D2D信号的发送处理和/或接收处理。终端装置1可以在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特殊子帧的子帧内的对于D2D的资源池中,不进行D2D信号的发送处理和/或接收处理。
通过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在通过EUTRAN的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下行链路子帧或者特殊子帧的子帧中不发送D2D信号,能够避免EUTRAN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1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和上行链路信号的干扰。但是,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例如,图1的终端装置1B、1C)不能接收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
EUTRAN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1可以经由PD2DSCH而发送表示与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相同的UL-DL设定的第四信息、表示与由第二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相同的UL-DL设定的第五信息和/或表示与由第三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相同的UL-DL设定的第六信息。
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能够基于第四信息,识别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始终不会被指示为上行链路子帧的子帧。此外,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能够基于第五信息,识别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始终被指示为上行链路子帧的子帧。此外,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能够基于第六信息,识别通过发送方向UL-DL设定而被指示为上行链路子帧的子帧。
使用EUTRAN中的FDD小区的无线资源进行D2D的终端装置1可以将第四信息、第五信息和/或第六信息设置为特定的码点(值)。例如,可以将第四信息、第五信息和/或第六信息的比特全部设置为1。
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1可以将第四信息、第五信息和/或第六信息设置为特定的码点(值)。例如,可以将第四信息、第五信息和/或第六信息的比特全部设置为1。
EUTRAN(基站装置3)可以对终端装置1设定附带第六信息的PD2DSCH的发送周期。EUTRAN(基站装置3)可以对终端装置1设定对第三信息进行监视的周期性的子帧。PD2DSCH的发送周期优选与对第三信息进行监视的子帧的周期相同,或者比对第三信息进行监视的子帧的周期短。
EUTRAN(基站装置3)可以只在基于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的上行链路子帧内,设定对于D2D的资源池。EUTRAN(基站装置3)可以只在基于由第一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的上行链路子帧内,调度对于D2D通信的模式2的资源。
EUTRAN(基站装置3)可以只在基于由第二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的上行链路子帧内,设定对于D2D的资源池。EUTRAN(基站装置3)可以只在基于由第二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的上行链路子帧内,调度对于D2D通信的模式2的资源。
EUTRAN(基站装置3)可以只在基于由第三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的上行链路子帧内,设定对于D2D的资源池。EUTRAN(基站装置3)可以只在基于由第三信息所示的UL-DL设定的上行链路子帧内,调度对于D2D通信的模式2的资源。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装置的结构。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1包括上位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和发送接收天线部109而构成。此外,上位层处理部101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以及D2D控制部1015而构成。此外,接收部105包括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复用分离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和信道测量部1059而构成。此外,发送部107包括编码部1071、调制部1073、复用部1075、无线发送部1077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而构成。
上位层处理部1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给发送部107。此外,上位层处理部1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 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
上位层处理部101具有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本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上位层的信号,设置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设置各种设定信息/参数。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要在上行链路的各信道中配置的信息,并输出给发送部107。
上位层处理部101具有的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对经由接收部105接收到的DCI格式(调度信息)进行解释,并基于对所述DCI格式进行了解释的结果,为了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给控制部103。
上位层处理部101具有的D2D控制部1015基于由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所管理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进行D2D发现、D2D通信和/或ProSe-assisted WLAN直接通信的控制。D2D控制部1015可以生成发送给其他终端装置1或者EUTRAN(基站装置3)的与D2D相关的信息。
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位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给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接收部10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109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给上位层处理部101。
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109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的信号通过正交解调而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基带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信号电平被适当地维持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去除相当于CP(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的部分,对去除了CP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转换(Fast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
复用分离部1055将所提取的信号分别分离为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此外,复用分离部1055根据从信道测量部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进行PHICH、PDCCH、EPDCCH以及PD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复用分离部1055将分离后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给信道测量部1059。
解调部1053对PHICH乘以对应的码并合成,对合成后的信号进行BPSK(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给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对发往本装置的PHICH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HARQ指示符输出给上位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对PDCCH和/或EPDCCH进行QPSK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给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尝试PDCCH和/或EPDCCH的解码,并在解码中成功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对应的RNTI输出给上位层处理部101。
解调部1053对PDSCH进行QPSK(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Keying))、16QAM(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等通过下行链路许可而被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给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基于与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通知的编码率有关的信息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给上位层处理部101。
信道测量部1059根据从复用分离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测量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或信道的状态,并将所测量的路径损耗或信道的状态输出给上位层处理部101。此外,信道测量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而计算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并输出给复用分离部1055。信道测量部1059为了计算CQI,进行信道测量和/或干扰测量。
发送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而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位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将PUCCH、PUSCH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并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109发送给基站装置3。
编码部1071对从上位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卷积编码、块编码等编码。此外,编码部1071基于在PUSCH的调度中使用的信息进行Turbo编码。
调制部1073将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比特以BPSK、QPSK、16QAM、64QAM等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通知的调制方式或者按每个信道预先确定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调制部1073基于在PUSCH的调度中使用的信息,决定要进行空分复用的数据的序列的数目,将通过使用MIMO(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SM(空分复用(SpatialMultiplexing))而在同一个PUSCH中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映射到多个序列,对该序列进行预编码(precoding)。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识别符(称为物理层小区身份(physical cell identity:PCI)、Cell 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通过上行链路许可而被通知的循环移位、对于DMRS序列的生成的参数的值等,生成通过预先确定的规则(式)来求出的序列。复用部107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PUSCH的调制符号并列地重新排序之后进行离散傅里叶转换(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DFT)。此外,复用部1075将PUCCH和PUSCH的信号和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按每个发送天线端口进行复用。即,复用部1075将PUCCH和PUSCH的信号和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按每个发送天线端口配置在资源元素中。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生成D2D同步信号以及D2D参考信号。
无线发送部1077将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转换(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IFFT),生成SC-FDMA符号,对生成的SC-FDMA符号附加CP,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使用低通滤波器而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上变频(upconvert)为载波频率,进行功率放大,并输出给发送接收天线部109而发送。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包括上位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发送接收天线部309而构成。此外,上位层处理部301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调度部3013以及D2D控制部3015而构成。此外,接收部305包括解码部3051、解调部3053、复用分离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和信道测量部3059而构成。此外,发送部307包括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而构成。
上位层处理部3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位层处理部301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给控制部303。
上位层处理部301具有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者从上位节点取得在下行链路的PDSCH中配置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 CE(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等,并输出给发送部307。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个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也可以经由上位层的信号,对各个终端装置1设置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发送/广播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
上位层处理部301具有的调度部3013根据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从信道测量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或信道的质量等,决定要分配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频率以及子帧、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以及发送功率等。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并输出给控制部303。调度部3013还决定要进行发送处理以及接收处理的定时。
上位层处理部301具有的D2D控制部3015基于由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管理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进行使用蜂窝链路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1中的D2D发现、D2D通信和/或ProSe-assisted WLAN直接通信的控制。D2D控制部3015也可以生成对其他基站装置3或者终端装置1发送的与D2D相关的信息。
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位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要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给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而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
接收部305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309从终端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给上位层处理部301。无线接收部3057将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309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信号通过正交解调而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基带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信号电平被适当地维持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无线接收部3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循环前缀(CyclicPrefix))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7对去除了CP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转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给复用分离部3055。
复用分离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为PUCCH、PUSCH、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此外,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3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而决定,基于在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许可中包含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而进行。此外,复用分离部3055根据从信道测量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进行PUCCH和PU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复用分离部3055将分离后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给信道测量部3059。
解调部3053对PUSCH进行离散傅里叶逆转换(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IDFT),取得调制符号,对PUCCH和PUSCH的调制符号分别使用BPSK(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QPSK、16QAM、64QAM等预先确定或者本装置对各个终端装置1通过上行链路许可而预先通知的调制方式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解调部3053基于对各个终端装置1通过上行链路许可而预先通知的要进行空分复用的序列的数目和指示对该序列进行的预编码的信息,将使用MIMO SM而在同一个PUSCH中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进行分离。
解码部3051将解调后的PUCCH和PUSCH的编码比特以预先确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确定或者本装置对终端装置1通过上行链路许可而预先通知的编码率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给上位层处理部101。在PUSCH为重复发送的情况下,解码部3051使用从上位层处理部301输入的在HARQ缓冲器中保持的编码比特和解调后的编码比特进行解码。信道测量部309根据从复用分离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进行测量,并输出给复用分离部3055以及上位层处理部301。
发送部307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而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位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复用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经由发送接收天线部309对终端装置1发送信号。
编码部3071将从上位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使用块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预先确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或者使用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决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将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比特,以BPSK、QPSK、16QAM、64QAM等预先确定或者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决定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识别符(PCI)等且通过预先确定的规则来求出的、终端装置1已知的序列,作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部3075将已调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即,复用部3075将已调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在资源元素中。
无线发送部3077对复用后的调制符号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转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生成OFDM符号,对生成的OFDM符号附加CP,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而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上变频(up convert)为载波频率,进行功率放大,并输出给发送接收天线部309而发送。
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是与其他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EUTRAN)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1,具有接收部105,该接收部105从所述基站装置3接收表示对于向所述其他终端装置1发送的D2D信号的循环前缀的长度的信息以及表示对于向所述基站装置3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循环前缀的长度的信息。
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具有发送部107,该发送部107至少基于在向所述基站装置3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和向所述其他终端装置1发送的D2D信号在相同的小区中同时产生的情况下,向所述基站装置3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和向所述其他终端装置1发送的D2D信号的发送定时是否相同和/或对于向所述基站装置3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循环前缀的长度和向所述其他终端装置1发送的D2D信号的循环前缀的长度是否相同,决定是发送向所述基站装置3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和向所述其他终端装置1发送的D2D信号这双方还是发送向所述基站装置3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和向所述其他终端装置1发送的D2D信号中的任一方。
上述的上位层处理部101(设定部)进行D2D通信的模式的设定。例如,上述的上位层处理部101基于来自基站装置3的指示、T304定时器等而设定D2D通信的模式。
上述的终端装置1是与其他终端装置以及EUTRAN(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具有:上述的上位层处理部101(设定部),作为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模式,设定能够使用于所述EUTRAN的范围外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以及所述EUTRAN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模式2,且设定至少使用于所述EUTRAN的范围外的所述模式2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第一设定(被预先设定的设定)和使用于所述EUTRAN的范围内的所述模式2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第二设定(被预先设定的设定以外的设定);以及接收部105,在切换过程中进行模式2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接收处理。
上述的接收部105可以在切换过程中,进行基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所述模式2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接收处理。
上述的接收部105可以在切换过程中,进行基于对于源小区的所述第二设定的、所述模式2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接收处理。
上述的接收部105可以在切换过程中,进行基于对于目标小区的所述第二设定的、所述模式2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接收处理。
上述的发送部107可以在切换过程中,进行基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所述模式2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发送处理。
上述的发送部107可以进行基于对于源小区的所述第二设定的、所述模式2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发送处理。
上述的发送部107可以在切换过程中,进行基于对于目标小区的所述第二设定的、所述模式2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发送处理。
上述的发送部107可以在切换过程中,不进行所述模式2的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的发送处理。
上述的终端装置1是与其他终端装置1以及EUTRAN(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1,具有:接收部105,从所述EUTRAN接收与UL参考UL-DL设定(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有关的第一信息、与DL参考UL-DL设定(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有关的第二信息以及与发送方向UL-DL设定(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有关的第三信息;以及发送部107,发送表示与由所述第一信息所示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四信息、表示与由所述第二信息所示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五信息和/或表示与由所述第三信息所示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六信息。
在所述EUTRAN的范围外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所述第五信息和/或所述第六信息的比特可以全部被设置为“1”。
在所述终端装置1使用所述EUTRAN的FDD(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Duplex))的小区的资源而与所述其他终端装置1以及所述EUTRAN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所述第五信息和/或所述第六信息的比特可以全部被设置为“1”。
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上行链路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定时以及上行链路调度定时。
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下行链路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定时。
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监视。
由此,在终端装置1间能够有效率地进行D2D。此外,基站装置3能够使用蜂窝链路,有效率地控制终端装置1间的D2D。
在涉及本发明的基站装置3以及终端装置1中动作的程序也可以是以实现涉及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控制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并且,在这些装置中处理的信息在其处理时临时存储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中,之后存储在Flash 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等各种ROM或HDD(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中,根据需要由CPU进行读出、修改/写入。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此时,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使计算机系统读入在该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而执行,也能够实现。
此外,设这里所称的“计算机系统”是在终端装置1或者基站装置3中内置的计算机系统且包括OS或外围设备等硬件。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在计算机系统中内置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进一步,“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既可以包含如在经由互联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而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介质,也可以包含如成为此时的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恒定时间保持程序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既可以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在计算机系统中已经记录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前述的功能。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还能够作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而实现。构成装置组的各个装置也可以具有涉及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或者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装置组,只要具有基站装置3的一组的各功能或者各功能块即可。此外,涉及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还能够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是EUTRAN(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具有对于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此外,既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典型地作为集成电路即LSI来实现,也可以作为芯片组来实现。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块既可以单独芯片化,也可以将一部分或者全部集成而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并不限定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或者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了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通信装置的一例而记载了终端装置,但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能够应用于在室内外设置的固定式或者不可移动式的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吸尘/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货机、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者通信装置。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地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此外,也包含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且起到同样的效果的要素之间进行了置换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包括终端装置、基站装置的通信装置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领域中利用。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 终端装置
3 基站装置
101 上位层处理部
103 控制部
105 接收部
107 发送部
109 发送接收天线部
301 上位层处理部
303 控制部
305 接收部
307 发送部
309 发送接收天线部
1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3 调度信息解释部
1015 D2D控制部
3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3013 调度部
3015 D2D控制部

Claims (15)

1.一种终端装置,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装置具有:
发送部,构成为在与所述第一通信和/或所述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用于表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以及
设定部,构成为在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载波为FDD(频分双工)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信息设置为特定的一个值,
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
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为了指示子帧而定义,该子帧为了下行链路发送而被分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装置还具有接收部,该接收部构成为从所述网络接收系统信息块类型1,
在第二信息包含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信息被设置为表示与由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包含的所述第二信息所示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含义的值。
4.一种终端装置,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装置具有:
接收部,构成为在下行链路中接收表示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表示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二信息以及表示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三信息;以及
发送部,构成为在与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表示第四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四信息,
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上行链路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定时,这里,所述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
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下行链路HARQ定时,这里,所述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
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监视,
在所述第一信息包含在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被设置为表示与由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含义的值,
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
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第四信息的所述第一载波为FDD(频分双工)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被设置为特定的一个值。
6.一种集成电路,安装于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使所述终端装置发挥包括以下功能的一系列的功能:
在与所述第一通信和/或所述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用于表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的功能;以及
在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载波为FDD(频分双工)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信息设置为特定的一个值(一个预定值)的功能,
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
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为了指示子帧而定义,该子帧为了下行链路发送而被分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使所述终端装置发挥从所述网络接收系统信息块类型1的功能,
在第二信息包含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信息被设置为表示与由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包含的所述第二信息所示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含义的值。
9.一种集成电路,安装于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使所述终端装置发挥包括以下功能的一系列的功能:
在下行链路中接收表示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表示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二信息以及表示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三信息的功能;以及
在与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表示第四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四信息的功能,
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上行链路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定时,这里,所述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
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下行链路HARQ定时,这里,所述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
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监视,
在所述第一信息包含在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被设置为表示与由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含义的值,
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
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第四信息的所述第一载波为FDD(频分双工)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被设置为特定的一个值。
11.一种通信方法,用于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第一通信和/或所述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用于表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
在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载波为FDD(频分双工)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信息设置为特定的一个值(一个预定值),
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
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为了指示子帧而定义,该子帧为了下行链路发送而被分配。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网络接收系统信息块类型1,
在第二信息包含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信息被设置为表示与由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包含的所述第二信息所示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含义的值。
14.一种通信方法,用于在对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使用的载波中属于网络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下行链路中接收表示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一信息、表示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二信息以及表示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三信息,
在与第一通信和/或第一发现有关的物理信道中,发送表示第四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的第四信息,
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上行链路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定时,这里,所述上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
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下行链路HARQ定时,这里,所述下行链路参考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
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监视,
在所述第一信息包含在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被设置为表示与由在所述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相同的含义的值,
所述第一通信是所述终端装置以及其他终端装置相互进行直接通信的通信的模式,
所述第一发现作为使用直接信号而确定近接的其他终端装置的进程来定义。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发送所述第四信息的所述第一载波为FDD(频分双工)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下,所述第四信息被设置为特定的一个值。
CN201580041328.0A 2014-08-05 2015-08-04 终端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065763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9391 2014-08-05
JP2014-159391 2014-08-05
PCT/JP2015/072049 WO2016021580A1 (ja) 2014-08-05 2015-08-04 端末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6333A true CN106576333A (zh) 2017-04-19
CN106576333B CN106576333B (zh) 2020-05-26

Family

ID=55263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1328.0A Active CN106576333B (zh) 2014-08-05 2015-08-04 终端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11872B2 (zh)
EP (1) EP3179801B1 (zh)
JP (1) JP6541008B2 (zh)
CN (1) CN106576333B (zh)
WO (1) WO201602158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7107A (zh) * 2017-12-27 2020-08-18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47531A1 (ko) * 2014-03-24 2015-10-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에 의해 수행되는 d2d(device-to-device) 동작을 위한 셀 커버리지 판단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단말
WO2017178993A1 (en) * 2016-04-12 2017-10-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reference signal mapping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WO2018025493A1 (ja) 2016-08-05 2018-02-08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基地局、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CN112567854A (zh) * 2018-08-17 2021-03-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EP3927011A4 (en) * 2019-02-15 2022-08-24 Ntt Docomo, Inc.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632785B2 (en) * 2020-06-26 2023-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 grant for a sidelink transmissio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6241A (zh) * 2013-10-14 2014-02-19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单中继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01889A1 (en) * 2003-11-06 2005-05-12 Freeman Gary A. Using chest velocity to process physiological signals to remove chest compression artifacts
US8811359B2 (en) 2010-04-15 2014-08-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of peer-to-peer (P2P) communication and wide area network (WAN) communication
CN103532688B (zh) * 2012-07-04 2016-11-0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跨频带载波聚合下的dci传输方法及装置
US8923880B2 (en) * 2012-09-28 2014-12-30 Intel Corporation Selective joinder of user equipment with wireless cell
KR20150105332A (ko) * 2012-12-21 2015-09-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 대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6018132A1 (ko) * 2014-08-01 2016-02-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d2d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6241A (zh) * 2013-10-14 2014-02-19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单中继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TEL CORPORATION: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7》", 23 May 2014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7107A (zh) * 2017-12-27 2020-08-18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1557107B (zh) * 2017-12-27 2024-04-09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21580A1 (ja) 2016-02-11
JPWO2016021580A1 (ja) 2017-05-18
CN106576333B (zh) 2020-05-26
EP3179801A1 (en) 2017-06-14
EP3179801A4 (en) 2018-01-24
US10411872B2 (en) 2019-09-10
US20170222787A1 (en) 2017-08-03
JP6541008B2 (ja) 2019-07-10
EP3179801B1 (en) 2020-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93624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474728B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5794288B (zh)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JP616224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5850206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5379391B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5453680B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4662979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766044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5766043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7079529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230066B (zh) 终端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493596B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6664694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027657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6576333A (zh) 终端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6576396A (zh) 终端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5850175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6664548A (zh) 移动台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CN105766028B (zh)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5009631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集成电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076576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7852616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6576316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981461A (zh) 终端装置、集成电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