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69276A - 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69276A
CN106569276A CN201510654547.8A CN201510654547A CN106569276A CN 106569276 A CN106569276 A CN 106569276A CN 201510654547 A CN201510654547 A CN 201510654547A CN 106569276 A CN106569276 A CN 106569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gh fdrequency
low frequency
fdrequency components
frequency component
tomograph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545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少峰
刘燕峰
余青露
高艳霞
杜杨杨
居兴国
肖盈
杨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65454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69276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69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692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及系统,对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有效融合:对于存在稳定折射层的区域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而对于低降速带变化比较剧烈的区域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从而能够结合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的优点,使得存在稳定折射层的区域和低降速带变化剧烈的区域成像效果均很好。因此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稳定的折射层、部分区域不存在稳定的折射层的工区,采用单一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得到的成像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信号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及系统,旨在解决针对沙漠地区采用单一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导致的成像效果差的问题。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地震勘探向沙漠区、黄土覆盖区、山区等地表条件复杂的地区发展,复杂的地表条件给地震资料处理造成很大困难,使地震不能很好成像,不能准确的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的真实形态。因此,准确估算表层速度模型,消除复杂表层因素在地震资料上产生的静校正问题,是复杂区域地震资料处理的技术难题。地震资料处理的目的就是在成像的基础上,保证可靠的构造形态,这就需要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
目前,成熟的静校正方法包括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这两种静校正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一方面,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适用于存在稳定的折射层的地震资料。换句话说,对于存在稳定的折射层的区域,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剖面成像效果好,而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效果差。另一方面,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适用于不存在稳定的折射层(即低降速带变化比较剧烈)的地震资料。换句话说,对于低降速带变化剧烈的区域,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效果好,而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剖面成像效果差。
然而,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稳定的折射层、部分区域不存在稳定的折射层(即低降速带变化比较剧烈)的工区(例如中国银额盆地的沙漠区),无论单独用哪一种层析静校正方法都很难同时满足整个工区的需求,不能使针对整个工区的地震资料成像效果达到最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稳定的折射层、部分区域不存在稳定的折射层的工区,采用单一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得到的成像效果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及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其包括:
拾取所述地震数据中地震单炮记录的初至波资料;
根据所述初至波资料,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一静校正量;利用预设的分离方法对所述第一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一高频分量和第一低频分量;并将所述第一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应用到所述地震数据,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一叠加剖面;
根据所述初至波资料,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二静校正量;利用所述分离方法对所述第二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二高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并将所述第二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应用到所述地震数据,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二叠加剖面;
比较所述第一叠加剖面和所述第二叠加剖面,得到所述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一优势区域和所述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二优势区域;
从所述第一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所述第一优势区域的第三高频分量,从所述第二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所述第二优势区域的第四高频分量;
计算所述第三高频分量与所述第四高频分量的和,得到第五高频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五高频分量、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得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优选的是,根据所述第五高频分量、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得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的平均值,得到第三低频分量;
计算所述第五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三低频分量的和,得到所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优选的是,上述方法还包括:利用所述分离方法对所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融合的高频分量和融合的低频分量。
优选的是,上述方法还包括:在拾取到所述初至波资料后,检查该初至波资料,以保证所述初至波资料的准确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系统,其包括:
拾取模块,设置为拾取所述地震数据中地震单炮记录的初至波资料;
第一静校正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初至波资料,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一静校正量;利用预设的分离方法对所述第一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一高频分量和第一低频分量;并将所述第一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应用到所述地震数据,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一叠加剖面;
第二静校正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初至波资料,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二静校正量;利用所述分离方法对所述第二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二高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并将所述第二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应用到所述地震数据,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二叠加剖面;
优势区域获取模块,设置为比较所述第一叠加剖面和所述第二叠加剖面,得到所述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一优势区域和所述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二优势区域;
高频分量选取模块,从所述第一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所述第一优势区域的第三高频分量,从所述第二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所述第二优势区域的第四高频分量;
融合模块,设置为计算所述第三高频分量与所述第四高频分量的和,得到第五高频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五高频分量、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得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优选的是,所述融合模块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设置为计算所述第三高频分量与所述第四高频分量的和,得到第五高频分量;
第二计算单元,设置为计算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的平均值,得到第三低频分量;
第三计算单元,设置为计算所述第五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三低频分量的和,得到所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优选的是,上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融合模块连接的分离模块,所述分离模块设置为利用所述分离方法对所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融合的高频分量和融合的低频分量。
优选的是,上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拾取模块连接的检查模块,所述检查模块设置为检查所述拾取模块拾取的初至波资料,以保证所述初至波资料的准确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对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有效融合:对于存在稳定折射层的区域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而对于低降速带变化比较剧烈的区域(即无稳定折射层的区域)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从而能够结合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的优点,使得存在稳定折射层的区域和低降速带变化剧烈的区域成像效果均很好。因此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稳定的折射层、部分区域不存在稳定的折射层的工区,采用单一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得到的成像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的流程方框图;
图2示出了示例性工区静校正问题严重的典型单炮记录的示意图;
图3a示出了有明显折射层的工区区域的单炮记录的示意图;
图3b示出了图3a所示的工区区域经折射层析静校正后的效果图;
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针对图3a中的同一局部区域,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静校正的效果图和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校正的效果图;
图5a示出了无明显折射层的工区区域的单炮记录的示意图;
图5b示出了图5a所示的工区区域经初至波层析静校正后的效果图;
图6a和图6b分别示出了针对图5a中的同一局部区域,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静校正的效果图和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校正的效果图;
图7a示出了未对低频分量进行融合的层析静校正效果图;
图7b示出了对低频分量进行融合后的层析静校正效果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稳定的折射层、部分区域不存在稳定的折射层的工区,采用单一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得到的成像效果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旨在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稳定的折射层、部分区域不存在稳定的折射层的工区,对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合理融合,以提高成像效果。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的流程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主要包括步骤1至步骤8。
在步骤1中,拾取地震数据中所有地震单炮记录的初至波资料。
具体地,将野外采集的地震炮记录进行地震道编辑,为初至波拾取准备高质量的炮集。在地震单炮记录上拾取初至波资料,用相邻炮初至曲线、炮点与检波点互换差曲线检查拾取的初至资料,以保证所拾取的初至资料的准确性。由于初至波资料的获取手段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采用的技术手段,故在本文中不进行展开说明。
在步骤2中,根据初至波资料,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一静校正量;利用预设的分离方法对第一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一高频分量和第一低频分量;并将第一高频分量和第一低频分量应用到地震数据,对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一叠加剖面。
在步骤3中,根据初至波资料,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二静校正量;利用分离方法对第二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二高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并将第二高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应用到地震数据,对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二叠加剖面。
具体地,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是利用显式射线追踪进行反演求解近地表模型,该方法结合了首波法和回转波层析法的优点,利用射线追踪法求取近地表的速度-时间函数,以此为基础算出折射层深度,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静校正量计算。该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输入反演层数,对于存在稳定的折射层的地震资料,该方法结合了折射波和层析法的优点,效果优于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
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法是一种基于波动方程的快速步进波前追踪技术,采用非线性反演算法,得到全局最优解,反演结果基本不依赖于初始速度模型,可用小折射和微测井得到的高精度极浅层速度来约束大炮初至层析反演,实现自适应约束层析反演。该方法不需要输入反演层数,在低降速带变化比较剧烈的地区效果较好。
在步骤2和步骤3中,根据初至波资料,分别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静校正,分别得到第一静校正量和第二静校正量。由于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采用的静校正方法,故在不本文中不进行展开说明。然后采用相同的分离方法(利用同一平滑半径)对第一静校正量和第二静校正量进行高低频分离,分别得到针对第一静校正量的第一高频分量和第一低频分量,以及针对第二静校正量的第二高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由于采用分离方法对静校正量进行高低频分离的技术手段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采用的技术手段,故在本文中不进行展开说明。然后,将第一高频分量和第一低频分量应用到地震数据,对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一叠加剖面;将第二高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应用到地震数据,对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二叠加剖面。由于根据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对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的方法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为获取叠加剖面而惯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故在本文中不进行展开说明。
在步骤4中,比较第一叠加剖面和第二叠加剖面,得到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一优势区域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二优势区域。
具体地,对第一叠加剖面的成像效果和第二叠加剖面的成像效果进行对比,分别得到折射层析静校正成像具有优势的第一优势区域,以及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成像具有优势的第二优势区域。
在步骤5中,从第一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第一优势区域的第三高频分量,从第二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第二优势区域的第四高频分量。
在步骤6中,计算第三高频分量与第四高频分量的和,得到第五高频分量。
在步骤7中,根据第五高频分量、第一低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得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具体地,首先计算第一低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的平均值,得到第三低频分量。然后计算第五高频分量和第三低频分量的和,得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在步骤8中,利用上述分离方法对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融合的高频分量和融合的低频分量。
可见,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首先进行折射层析静校正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通过成像效果的对比,得到两种校正方法成像各自具有优势的优势区域,然后在各个优势区域内分别进行相对应的静校正(例如,对于第一优势区域应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对于第二优势区域应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另外,在进行两种静校正方法的融合时,由于对高频分量进行叠加,因此有效提高了融合后的成像质量;由于对低频分量取平均值,因此提高了成像的构造形态,从而使得优势区域边界平滑,不会出现跳跃、同相轴错断的现象,提高了成像质量。
综上所述,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对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有效融合:对于存在稳定折射层的区域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而对于低降速带变化比较剧烈的区域(即无稳定折射层的区域)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从而能够结合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的优点,使得存在稳定折射层的区域和低降速带变化剧烈的区域成像效果均很好。因此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稳定的折射层、部分区域不存在稳定的折射层的工区,采用单一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得到的成像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下面通过银额盆地沙漠区二维地震资料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的效果。上述沙漠区的沙丘起伏很大,最大高差达到350米,这导致资料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图2示出了示例性工区静校正问题严重的典型单炮记录的示意图。从单炮来看,初至严重扭曲,静校正问题很严重。参照图3a和图3b,在工区的部分区域存在着明显的折射层,对比图4a和图4b,可以看出针对存在明显折射层的区域(具体参见图4a中的虚线框所围的区域),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的成像效果要优于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的成像效果。参照图5a和图5b,工区的部分区域又没有明显的折射层,而是低降速带变化比较剧烈。对比图6a和图6b,可以看出针对无明显折射层且低降速带变化比较剧烈的区域(具体参见图6a中的虚线框所围的区域),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的成像效果要好于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的成像效果。图7a示出了未对低频分量进行融合的层析静校正效果图,图7b示出了对低频分量进行融合后的层析静校正效果图。对比图7a和图7b,可以看出在未对低频分量进行融合的情况下,在两种静校正方法的过渡部分静校正量的低频分量会出现跳跃,同相轴会出现错断(具体参见图7a中的虚线框所围的区域)。而在对低频分量进行融合的情况下,在两种静校正方法的过渡部分静校正量的低频分量是平滑的,不会出现跳跃,同相轴也不会出现错断(具体参见图7b中的虚线框所围的区域)。由此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方法能充分利用两种层析静校正方法的优点,使剖面的整体成像效果均变好。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能够结合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的优点,使得存在稳定折射层的区域和低降速带变化剧烈的区域成像效果均很好。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系统。如图8所示,是该层析静校正融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层析静校正融合系统主要包括拾取模块、第一静校正模块、第二静校正模块、优势区域获取模块、高频分量选取模块和融合模块。第一静校正模块和第二静校正模块均与拾取模块、优势区域获取模块、高频分量选取模块和融合模块连接。
具体地,拾取模块,设置为拾取地震数据中地震单炮记录的初至波资料。
第一静校正模块,设置为根据初至波资料,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一静校正量;利用预设的分离方法对第一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一高频分量和第一低频分量;并将第一高频分量和第一低频分量应用到地震数据,对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一叠加剖面。
第二静校正模块,设置为根据初至波资料,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二静校正量;利用分离方法对第二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二高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并将第二高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应用到地震数据,对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二叠加剖面。
优势区域获取模块,设置为比较第一叠加剖面和第二叠加剖面,得到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一优势区域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二优势区域。
高频分量选取模块,从第一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第一优势区域的第三高频分量,从第二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第二优势区域的第四高频分量。
融合模块,设置为计算第三高频分量与第四高频分量的和,得到第五高频分量;并根据第五高频分量、第一低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得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在本实施例中,融合模块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计算单元、第二计算单元和第三计算单元。
具体地,第一计算单元,设置为计算第三高频分量与第四高频分量的和,得到第五高频分量。
第二计算单元,设置为计算第一低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的平均值,得到第三低频分量。
第三计算单元,设置为计算第五高频分量和第三低频分量的和,得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层析静校正系统还包括与融合模块连接的分离模块。分离模块设置为利用分离方法对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融合的高频分量和融合的低频分量。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层析静校正系统还包括与拾取模块连接的检查模块。检查模块设置为检查拾取模块拾取的初至波资料,以保证初至波资料的准确性。
上述各模块中的操作的具体细化,可参见上面结合图1-7b对本发明方法的说明,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可见,本实施例所述的系统,首先进行折射层析静校正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通过成像效果的对比,得到两种校正方法成像各自具有优势的优势区域,然后在各个优势区域内分别进行相对应的静校正(例如,对于第一优势区域应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对于第二优势区域应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另外,在进行两种静校正方法的融合时,由于对高频分量进行叠加,因此有效提高了融合后的成像质量;由于对低频分量取平均值,因此提高了成像的构造形态,从而使得优势区域边界平滑,不会出现跳跃、同相轴错断的现象,提高了成像质量。
综上所述,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层析静校正融合系统,对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有效融合:对于存在稳定折射层的区域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而对于低降速带变化比较剧烈的区域(即无稳定折射层的区域)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从而能够结合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和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的优点,使得存在稳定折射层的区域和低降速带变化剧烈的区域成像效果均很好。因此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稳定的折射层、部分区域不存在稳定的折射层的工区,采用单一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得到的成像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虽然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拾取所述地震数据中地震单炮记录的初至波资料;
根据所述初至波资料,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一静校正量;利用预设的分离方法对所述第一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一高频分量和第一低频分量;并将所述第一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应用到所述地震数据,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一叠加剖面;
根据所述初至波资料,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二静校正量;利用所述分离方法对所述第二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二高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并将所述第二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应用到所述地震数据,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二叠加剖面;
比较所述第一叠加剖面和所述第二叠加剖面,得到所述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一优势区域和所述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二优势区域;
从所述第一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所述第一优势区域的第三高频分量,从所述第二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所述第二优势区域的第四高频分量;
计算所述第三高频分量与所述第四高频分量的和,得到第五高频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五高频分量、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得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五高频分量、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得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的平均值,得到第三低频分量;
计算所述第五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三低频分量的和,得到所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利用所述分离方法对所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融合的高频分量和融合的低频分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拾取到所述初至波资料后,检查该初至波资料,以保证所述初至波资料的准确性。
5.一种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拾取模块,设置为拾取所述地震数据中地震单炮记录的初至波资料;
第一静校正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初至波资料,采用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一静校正量;利用预设的分离方法对所述第一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一高频分量和第一低频分量;并将所述第一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应用到所述地震数据,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一叠加剖面;
第二静校正模块,设置为根据所述初至波资料,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计算第二静校正量;利用所述分离方法对所述第二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第二高频分量和第二低频分量;并将所述第二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应用到所述地震数据,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得到第二叠加剖面;
优势区域获取模块,设置为比较所述第一叠加剖面和所述第二叠加剖面,得到所述折射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一优势区域和所述初至波层析静校正方法成像的第二优势区域;
高频分量选取模块,从所述第一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所述第一优势区域的第三高频分量,从所述第二高频分量中选取对应所述第二优势区域的第四高频分量;
融合模块,设置为计算所述第三高频分量与所述第四高频分量的和,得到第五高频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五高频分量、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得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模块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设置为计算所述第三高频分量与所述第四高频分量的和,得到第五高频分量;
第二计算单元,设置为计算所述第一低频分量和所述第二低频分量的平均值,得到第三低频分量;
第三计算单元,设置为计算所述第五高频分量和所述第三低频分量的和,得到所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融合模块连接的分离模块,所述分离模块设置为利用所述分离方法对所述融合的层析静校正量进行分离,得到融合的高频分量和融合的低频分量。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拾取模块连接的检查模块,所述检查模块设置为检查所述拾取模块拾取的初至波资料,以保证所述初至波资料的准确性。
CN201510654547.8A 2015-10-10 2015-10-10 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065692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54547.8A CN106569276A (zh) 2015-10-10 2015-10-10 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54547.8A CN106569276A (zh) 2015-10-10 2015-10-10 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69276A true CN106569276A (zh) 2017-04-19

Family

ID=58507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54547.8A Pending CN106569276A (zh) 2015-10-10 2015-10-10 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6927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7586A (zh) * 2017-09-26 2019-04-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山地地震数据的静校正方法
CN109917460A (zh) * 2019-02-22 2019-06-2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地表的模型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11060966A (zh) * 2019-12-31 2020-04-24 恒泰艾普(北京)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静校正技术的初至拾取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7638A (en) * 1992-01-13 1992-10-20 Conoco Inc. Method of deriving statics corrections from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gathers
CN101819279A (zh) * 2010-03-26 2010-09-01 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 基于变差函数拟合重构的高精度三维静校正方法
CN102230974A (zh) * 2011-04-08 2011-11-0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面元细分处理与评价技术
CN104181599A (zh) * 2014-08-19 2014-12-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近地表层的折射波静校正处理方法以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7638A (en) * 1992-01-13 1992-10-20 Conoco Inc. Method of deriving statics corrections from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gathers
CN101819279A (zh) * 2010-03-26 2010-09-01 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 基于变差函数拟合重构的高精度三维静校正方法
CN102230974A (zh) * 2011-04-08 2011-11-0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面元细分处理与评价技术
CN104181599A (zh) * 2014-08-19 2014-12-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近地表层的折射波静校正处理方法以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永峰 等: "基于变差函数的高精度静校正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岩性油气藏》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7586A (zh) * 2017-09-26 2019-04-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山地地震数据的静校正方法
CN109917460A (zh) * 2019-02-22 2019-06-2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地表的模型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9917460B (zh) * 2019-02-22 2020-08-1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地表的模型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11060966A (zh) * 2019-12-31 2020-04-24 恒泰艾普(北京)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静校正技术的初至拾取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97147B (zh) 一种地震初至异常值快速剔除方法
CN106569276A (zh) 地震数据的层析静校正融合方法及系统
CN105974479B (zh) Gpu空间网格体的层析2d/3d各向异性深度域速度建模方法
CN104155691B (zh) 转换波各向异性速度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7219554B (zh) 陆地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量的自动获取方法
CN103728666B (zh) 一种确定静校正中间参考面替换速度的方法
CN105242568B (zh)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烟叶精确剔除控制方法
CN105388521B (zh)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
CN105387814A (zh) 一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制件表面参数自动测量系统
CN106534833A (zh) 一种联合空间时间轴的双视点立体视频稳定方法
CN107093194A (zh) 一种子孔径图像采集方法及系统
CN108550166A (zh) 一种空间目标图像匹配方法
CN109765615A (zh) 一种地层品质因子反演方法及装置
CN106162147B (zh) 基于双目Kinect深度相机系统的深度恢复方法
CN102811363B (zh) 一种液晶屏的3d串扰值测量方法
CN103402109B (zh) 3d视频中左右视点间帧同步性的检测与保证方法
CN107464258A (zh) 一种从图像中提取三维平面的方法
CN107966729B (zh) 一种三维tti介质射线追踪方法及系统
CN103679699B (zh) 一种基于显著图平移和联合测度的立体匹配方法
CN106932823B (zh) 一种光滑基准面选择方法
CN109285122A (zh) 一种进行图像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04614762B (zh) 疏松砂岩气藏边界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3576187B (zh) 一种利用反射成像时差确定多波静校正量的方法
CN104730217B (zh) 一种玻璃基板的缺陷分布显示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7767372B (zh) 一种分层并行计算的芯片管脚在线视觉检测系统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