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46328B - 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 - Google Patents

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46328B
CN106546328B CN201611107894.XA CN201611107894A CN106546328B CN 106546328 B CN106546328 B CN 106546328B CN 201611107894 A CN201611107894 A CN 201611107894A CN 106546328 B CN106546328 B CN 106546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se
light intensity
intensity value
inductive pick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078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46328A (zh
Inventor
张海平
周意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0789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463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46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6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46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6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1/4228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arrangements with two or more detectors, e.g. for sensitivity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该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包括:当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其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该方法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终端的状态来选择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提高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终端与阻挡物之间距离状态的准确性,大大降低误判率。

Description

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智能终端的接近传感通常是利用一个红外发射器以及一个红外接收器来实现。该红外发射器发出红外光线,经过阻挡物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该红外接收器接收到该反射光线后,根据反射光线的光强值来判断是该智能终端是接近还是远离阻挡物。然而,接近感应传感器一般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一侧。若用户习惯将受话器偏离耳朵一部分来接听时,接近感应传感器就可能会出现误判的情况,降低了接近感应传感器的判断距离的准确率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以解决接近感应传感器因偏离而导致判断准确率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其包括盖板、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和受话器;所述受话器设置在所述盖板上;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受话器的两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其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
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其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当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其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第一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该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通过当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其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该方法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终端的状态来选择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提高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终端与阻挡物之间距离状态的准确性,大大降低误判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终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见图1,图1为本优选实施例中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其可以应用于手持式或膝上型设备、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电子设备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步骤S101中,当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其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中设有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该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即终端的受话器在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所在平面的投影置于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终端处于通话状态时,终端将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在此,通话状态包括来电通话状态、第三方应用语音通话状态(如:QQ应用的语音通话功能)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当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处于开启状态后,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中的光发射器将发射光信号。该光信号经过终端盖板入射到阻挡物(如:人脸)上并反射形成反射光信号。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中的光接收器将接收该反射光信号,并检测该反射光信号的光强值。
终端将判断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是否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若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大于所述预设接近光强值,则说明终端靠近阻挡物,此时判定终端处于接近状态。
当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终端将开启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此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均处于工作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分别发射光信号并获取经阻挡物反射回的反射光信号的光强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传感器,两者均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光发射器可以为红外光发射器,光接收器可以为红外光接收器。
在步骤S102中,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在获取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分别检测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后,将判断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在一实施例中,比较结果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第一光强值大于第二光强值;第二种是第一光强值不大于第二光强值。两种比较结果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执行结果。
在步骤S103中,根据所述比较结果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当比较结果为第一光强值大于第二光强值时,说明用户使用终端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阻挡物(如:人脸),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相对远离阻挡物。为了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终端与用户的距离关系,终端将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同理,当比较结果为第一光强值不大于第二光强值时,说明用户使用终端时,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阻挡物,而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相对远离阻挡物。为了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终端与用户的距离关系,选择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在此,终端状态包括接近状态和远离状态,其中,接近状态是指终端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值时,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远离状态是指终端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预设距离值时,称终端处于远离状态。预设距离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同时根据该预设距离值与光强值的对应关系,将预设距离值转换为光强值,从而通过接近感应传感器来判断终端是处于接近状态还是远离状态。
为了节省电量,在选择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后,另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将处于关闭状态。例如,当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时,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将处于关闭状态,从而节省电量。
本实施例中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其通过在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与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根据第一光强值与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该方法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终端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提高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终端与阻挡物之间距离状态的准确性,大大降低误判率。
请参见图2,图2为本优选实施例中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的另一流程图。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其可以应用于手持式或膝上型设备、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电子设备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步骤S201中,若检测到终端处于通话状态,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中设有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该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即终端的受话器在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所在平面的投影置于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之间。
当检测到终端处于通话状态时,终端将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在此,通话状态包括来电通话状态、第三方应用语音通话状态(如:QQ应用的语音通话功能)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步骤S202中,判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是否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
当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处于开启状态后,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中的光发射器将发射光信号。该光信号经过终端盖板入射到阻挡物(如:人脸)上并反射形成反射光信号。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中的光接收器将接收该反射光信号,并检测该反射光信号的光强值。
终端将判断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是否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若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大于所述预设接近光强值,则说明终端靠近阻挡物,此时判定终端处于接近状态。
在步骤S203中,当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
当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终端将开启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此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均处于工作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分别发射光信号并获取经阻挡物反射回的反射光信号的光强值。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传感器,两者均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光发射器可以为红外光发射器,光接收器可以为红外光接收器。
在步骤S204中,判断所述第一光强值和所述第二光强值是否均大于预设光强值;若所述第一光强值和所述第二光强值均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则执行步骤S205;若所述第一光强值和所述第二光强值不均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则执行步骤S207;
在获取到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后,将判断该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是否均大于预设光强值。若该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均大于预设光强值,则说明在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后,终端还处于接近状态,此时终端将执行步骤S205。若该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不均大于预设光强值,说明终端可能处于远离状态或者其中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出现误判情况,此时执行步骤S207。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不均大于预设光强值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第一光强值大于预设光强值,而第二光强值不大于预设光强值。在此种情况下,可能是用户使用终端进行通话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用户脸部,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偏移到用户脸部外,使得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小于预设光强值。
第二种情况是第一光强值不大于预设光强值,而第二光强值大于预设光强值。在此种情况下,可能是用户使用终端进行通话时,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用户脸部,而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偏移到用户脸部外,使得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不大于预设光强值。
第三种情况是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均不大于预设光强值。在此种情况下,用户可能并没有将终端靠近人脸,使得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均不大于预设光强值,即此时终端处于远离状态。
在步骤S205中,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在判断出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均大于预设光强值的情况下,判断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在一实施例中,比较结果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第一光强值大于第二光强值;第二种是第一光强值不大于第二光强值。两种比较结果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执行步骤。
在步骤S206中,根据所述比较结果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当比较结果为第一光强值大于第二光强值时,说明用户使用终端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阻挡物(如:人脸),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相对远离阻挡物。为了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终端与用户的距离关系,将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同理,当比较结果为第一光强值不大于第二光强值时,说明用户使用终端时,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阻挡物(如:人脸),而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相对远离阻挡物。为了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终端与用户的距离关系,选择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为了节省电量,在选择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后,另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将处于关闭状态。例如,当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时,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将处于关闭状态,从而节省电量。
在步骤S207中,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当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不均大于预设光强值为第一种情况时,即第一光强值大于预设光强值,而第二光强值不大于预设光强值。此时将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可以处于关闭状态。
当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不均大于预设光强值为第二种情况时,即第一光强值不大于预设光强值,而第二光强值大于预设光强值。此时将选择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而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可以处于关闭状态。
当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不均大于预设光强值为第三种情况时,即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均不大于预设光强值。可以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者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当选择任意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时,若该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终端将返回执行步骤S203。若终端检测到通话状态结束时,终端将关闭该接近感应传感器。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均不大于预设光强值时,也可以关闭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中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在终端处于通话状态的情况下,开启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当该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开启另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当两个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均大于预设光强值时,通过比较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的大小来选择相应的接近感应传感器。该方法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终端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开启不同的接近感应传感器,提高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终端与阻挡物之间距离状态的准确性,大大降低误判率。
请参见图3,图3为本优选实施例中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300,其可以应用于手持式或膝上型设备、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电子设备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该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300包括获取模块301、生成模块302和第一选择模块303。其中,获取模块301用于当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其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生成模块3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第一选择模块303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中设有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该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即终端的受话器在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所在平面的投影置于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所示,该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300还包括开启判断模块304。当开启判断模块304检测到终端处于通话状态时,开启判断模块304将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在此,通话状态包括来电通话状态、第三方应用语音通话状态(如:QQ应用的语音通话功能)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当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处于开启状态后,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中的光发射器将发射光信号。该光信号经过终端盖板入射到阻挡物(如:人脸)上并反射形成反射光信号。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中的光接收器将接收该反射光信号,并检测该反射光信号的光强值。
开启判断模块304在获取到该反射光信号的光强值后,将判断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是否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若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则说明终端靠近阻挡物,此时开启判断模块304将判定终端处于接近状态。开启判断模块304将向获取模块301发送第一信号。
当获取模块301接收到该第一信号后,将开启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此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均处于工作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分别发射光信号并获取经阻挡物反射回的反射光信号的光强值。获取模块301将获取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
获取模块301将获取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传递至生成模块302,生成模块302将判断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并根据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在一实施例中,比较结果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第一光强值大于第二光强值;第二种是第一光强值不大于第二光强值。两种比较结果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执行步骤。
生成模块302将生成的比较结果传递至第一选择模块303,第一选择模块303将根据比较结果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者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当比较结果为第一光强值大于第二光强值时,说明用户使用终端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阻挡物(如:人脸),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相对远离阻挡物。为了可以使得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300更加准确地判断终端与用户的距离关系,第一选择模块303将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同理,当比较结果为第一光强值不大于第二光强值时,说明用户使用终端时,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阻挡物(如:人脸),而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相对远离阻挡物。为了可以使得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300更加准确地判断终端与用户的距离关系,第一选择模块303将选择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为了节省电量,在第一选择模块303选择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后,第一选择模块303将关闭另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300,其通过获取模块301在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与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生成模块302根据第一光强值与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第一选择模块303根据比较结果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该装置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终端的状态来选择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提高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300检测终端与阻挡物之间距离状态的准确性,大大降低误判率。
请参见图5,图5为本优选实施例中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该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400,其可以应用于手持式或膝上型设备、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电子设备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该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400包括开启判断模块401、获取模块402、判断模块403、生成模块404、第一选择模块405和第二选择模块406。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中设有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该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即终端的受话器在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所在平面的投影置于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之间。
当开启判断模块401检测到终端处于通话状态时,终端将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在此,通话状态包括来电通话状态、第三方应用语音通话状态(如:QQ应用的语音通话功能)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当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处于开启状态后,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中的光发射器将发射光信号。该光信号经过终端盖板入射到阻挡物(如:人脸)上并反射形成反射光信号。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中的光接收器将接收该反射光信号,并检测该反射光信号的光强值。
开启判断模块401将判断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是否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若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则说明终端靠近阻挡物,此时开启判断模块401判定终端处于接近状态。
开启判断模块401将向获取模块402发送第二信号,使得获取模块402根据第二信号开启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
获取模块402将获取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传递至判断模块403。判断模块403将判断该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是否均大于预设光强值。
若该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均大于预设光强值,则说明在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后,终端还处于接近状态,此时判断模块403将向生成模块404发送第三信号。
生成模块404在接收到第三信号后,根据第一光强值与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在一实施例中,比较结果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第一光强值大于第二光强值;第二种是第一光强值不大于第二光强值。
生成模块404将生成的比较结果传递至第一选择模块405,第一选择模块405根据比较结果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当比较结果为第一光强值大于第二光强值时,说明用户使用终端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阻挡物(如:人脸),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相对远离阻挡物。为了可以使得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400更加准确地判断终端与用户的距离关系,第一选择模块405将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同理,当比较结果为第一光强值不大于第二光强值时,说明用户使用终端时,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阻挡物(如:人脸),而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相对远离阻挡物。为了可以使得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400更加准确地判断终端与用户的距离关系,第一选择模块405选择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若该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不均大于预设光强值,说明终端可能处于远离状态或者其中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出现误判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不均大于预设光强值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第一光强值大于预设光强值,而第二光强值不大于预设光强值。在此种情况下,可能是用户使用终端进行通话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用户脸部,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偏移到用户脸部外,使得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小于预设光强值。此时判断模块403将向第二选择模块406发送第四信号,使得第二选择模块406根据第四信号将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可以处于关闭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第一光强值不大于预设光强值,而第二光强值大于预设光强值。在此种情况下,可能是用户使用终端进行通话时,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更靠近用户脸部,而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偏移到用户脸部外,使得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不大于预设光强值。此时判断模块403将向第二选择模块406发送第五信号,使得第二选择模块406根据第五信号将选择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而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可以处于关闭状态。
第三种情况是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均不大于预设光强值。在此种情况下,用户可能并没有将终端靠近人脸,使得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均不大于预设光强值,即当前终端处于远离状态。在此种情况下,判断模块403将向第二选择模块406发送第六信号,使得第二选择模块406根据第六信号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者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本实施例中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400,开启判断模块401在检测出终端处于通话状态的情况下,开启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当开启判断模块401判断出该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模块402开启另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判断模块403判断出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均大于预设光强值时,生成模块404根据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使得第一选择模块405根据比较结果选择相应的接近感应传感器。该装置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终端的状态来选择开启不同的接近感应传感器,提高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400检测终端与阻挡物之间距离状态的准确性,大大降低误判率。
请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100可以为手持式或膝上型设备、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该终端100包括盖板110、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和受话器140。
盖板110上设有受话器通孔,受话器140部分安装在受话器通孔内,以使得受话器140固定安装在盖板110上(如图6所示)。
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设置在终端主板150上,且分布在受话器140的两侧。也就是说,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分别设置在受话器140在终端主板150上的投影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对称设置在受话器140的两侧,即相对于受话器140在终端主板150上的投影对称设置。另外,一般来说,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处于同一平面上,即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面向盖板110的一面与盖板110的距离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终端100还包括环境光感传感器160。环境光感传感器160设置在终端主板150上,且与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集成设置形成集成芯片。该环境光感传感器160用于检测周围环境亮度,使得终端100可以根据周围环境亮度来调整屏幕的亮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境光感传感器160也可以单独存在,即不与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集成形成集成芯片。
在本实施例中,当终端100处于通话状态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开启并开始检测终端100与阻挡物的距离。其中,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发射探测光线并接收经过阻挡物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获取该反射光线的光强值。
终端100中的处理器将根据该判断该光强值是否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若处理器判断出该光强值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时,终端100将开启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此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均处于工作状态。
用户在使用终端100进行通话时,用户有可能会使终端100处于一定的偏移状态,使得终端100中的某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偏移到外侧。为了可以准确地判断终端100与用户的位置关系(即终端100与用户处于接近状态或远离状态),终端100中的处理器分别通过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获取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光强值为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检测到的光强值,第二光强值为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检测到的光强值。
终端100的处理器根据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比较两者的大小关系。当第一光强值大于第二光强值时,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继续检测终端状态;当第一光强值不大于第二光强值时,选择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继续检测终端状态。这样可以避免某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被偏移到外侧,而导致误判断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终端100,其通过将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1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130设置在受话器140的两侧,使得用户在使用终端100的时候,终端100可以根据两个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的光强值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接近感应传感器,从而避免因接近感应传感器被偏移到外侧而导致误判断的情况发生。
请参见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该终端200可以为手持式或膝上型设备、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该终端200包括盖板210、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受话器240、第一附着层260和第二附着层270。
盖板210上设有受话器通孔,受话器240部分安装在受话器通孔内,以使得受话器240固定安装在盖板210上(如图7所示)。
盖板210上还设有第一附着层260。第一附着层260包括第一附着子层261和第二附着子层262,其中,第一附着子层261和第二附着子层262层叠设置于盖板210内表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附着层260所包括的子层数可以更少或者更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盖板210上还设有第二附着层。第二附着层设置于第一附着层260的远离盖板210的一面上,即设置在第二附着子层262的远离第一附着子层261的一侧(如图7所示)。
该第二附着层层包括第一透光区271、第二透光区272和遮光区273,第一透光区271和第二透光区272用于透射光线,遮光区273用于遮挡光线,其中,第一透光区271和第二透光区272由遮光区273界定而成。第一附着层260覆盖第一透光区271和第二透光区272,以使得从终端200外形上第一透光区271和第二透光区272被隐藏而不可见,如图8所示。
在图8中,盖板210包括非显示区211和显示区212。在上方的非显示区211上有两个虚线框框起来的区域,分别称为第一虚线区2111和第二虚线区2112。第一虚线区2111和第二虚线区2112分别对应了第一透光区271和第二透光区272所在的位置,由于第一附着层260覆盖在第一透光区271和第二透光区272上,使得第一透光区271和第二透光区272隐藏起来,不会被用户看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区271和第二透光区272中为空气介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区271和第二透光区272中可以填充其他材料介质,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另外,第一透光区271和第二透光区27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例如可以设定为圆形、矩形、圆角矩形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附着层260可以是白色油墨层,第二附着层可以是黑色油墨层,即第二附着层中遮光区273为黑色油墨层。当然,白色油墨层和黑色油墨层仅为举例,该第一附着层260和第二附着层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美观需求设计成其他颜色(如金色、蓝色等),只要该第一附着层260的透射率大于该第二附着层的透射率即可。其中,白色油墨层、黑色油墨层或者其他颜色的油墨层可以通过喷涂或印刷工艺来制作。
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设置在终端主板250上,且分布在受话器240的两侧。也就是说,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分别设置在受话器240在终端主板250上的投影的两侧。同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与第一透光区271相对设置,以使得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可以通过该第一透光区271发射探测光线和接收经阻挡物反射的反射光线。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与第二透光区272相对设置,以使得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可以通过该第二透光区272发射探测光线和接收经阻挡物反射的反射光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包括第一光发射器221、第一光接收器222以及第二光接收器223,如图7中左侧虚线方框所示。第一光接收器222与第一光发射器22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光接收器223与第一光发射器221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光接收器222更靠近第一光发射器221。第一光发射器221用于发出探测光线,该探测光线经过阻挡物反射后形成第一反射光信号。第一光接收器222和第二光接收器223用于接收该第一反射光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包括第二光发射器231、第三光接收器232以及第四光接收器233,如图7中右侧虚线方框所示。第三光接收器232与第二光发射器23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四光接收器233与第二光发射器231之间的距离,即第三光接收器232更靠近第二光发射器231。第二光发射器231用于发出探测光线,该探测光线经过阻挡物反射后形成第二反射光信号。第三光接收器232和第四光接收器233用于接收该第二反射光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当终端200处于通话状态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开启并开始检测终端200与阻挡物的距离。其中,第一光发射器221发射探测光线,该探测光线经过第一透光区271出射至终端200外面,并经过阻挡物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第一光接收器222和第二光接收器223接收该反射光线。同时,由于第一附着层260的存在,使得探测光线中一部分光线会在第一附着层260内进行多次绕射,绕射后的光线将被第一光接收器222和第二光接收器223接收。当该第一光接收器222和第二光接收器223接收到的光强值均小于预设接近光强值时,说明该终端200远离阻挡物;当该第一光接收器222接收到的光强值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或第二光接收器223接收到的光强值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时,说明该终端200靠近阻挡物。
当判定出终端200靠近阻挡物时,即终端200处于接近状态时,开启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此时,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均处于工作状态。
用户在使用终端200进行通话时,用户有可能会使终端200处于一定的偏移状态,使得终端200中的某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偏移到外侧。为了可以准确地判断终端200与用户的位置关系(包括终端200与用户处于接近状态或远离状态),终端200中的处理器分别通过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获取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光强值为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检测到的光强值,第二光强值为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检测到的光强值。
其中,第一光强值可以为第一光接收器222和第二光接收器223接收到光强值中的最大值。同理,第二光强值可以为第三光接收器232和第四光接收器233接收到光强值中的最大值。
终端200的处理器比较第一光强值和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当第一光强值大于第二光强值时,选择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继续检测终端状态;当第一光强值不大于第二光强值时,选择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继续检测终端状态。这样可以避免某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被偏移到外侧,而导致误判断的情况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的终端200仅仅示意出来部分组件,其还包括图8中所示的其他部件,如指纹识别模组280和壳体290。
其中,纹识别模组280设置在下方非显示区211上。在一实施例中,该指纹识别模组280所在的位置上也可以为物理按键。
该壳体290上设有第一侧按键291和第二侧按键292,其中第一侧按键291和第二侧按键292可以分别为音量调节键和关机键。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290的侧按键不局限于两个,也可以为更多个或更少个,而且侧按键的功能不局限于音量调节和关机。
可以理解的是,终端200还可以包括音频电路、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终端200,其通过将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220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230设置在受话器240的两侧,使得用户在使用终端200的时候,终端200可以根据两个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的光强值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接近感应传感器,从而避免因接近感应传感器被偏移到外侧而导致误判断的情况发生。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和受话器;所述盖板上设有受话器通孔,所述受话器设置在所述盖板上的所述受话器通孔内;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受话器的两侧;
所述盖板包括第一附着层以及第二附着层;所述第一附着层设置于所述盖板内表面,所述第二附着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附着层的远离所述盖板的一面上;所述第二附着层包括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所述第一透光区与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相对,所述第二透光区与所述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相对,所述第一附着层覆盖所述第一透光区和所述第二透光区,以使得从所述终端外形上所述第一透光区和所述第二透光区被隐藏而不可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对称设置在所述受话器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包括第一光发射器、第一光接收器以及第二光接收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接收器与第一光发射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光接收器与第一光发射器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包括第二光发射器、第三光接收器以及第四光接收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光接收器与第二光发射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四光接收器与第二光发射器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环境光感传感器,所述环境光感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集成设置形成集成芯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着层的透射率大于所述第二附着层的透射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着层为白色油墨层;所述第二附着层为黑色油墨层。
10.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其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
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当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之前,还包括:
若检测到终端处于通话状态,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
判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是否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
若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大于所述预设接近光强值,则判定所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包括:
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第一光强值大于所述第二光强值,则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或者
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第一光强值不大于所述第二光强值,则选择所述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之前,还包括:判断所述第一光强值和所述第二光强值是否均大于预设光强值;
若所述第一光强值和所述第二光强值均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则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第一光强值和所述第二光强值是否均大于预设光强值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光强值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所述第二光强值不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则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或者
若所述第二光强值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所述第一光强值不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则选择所述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或者
若所述第一光强值和所述第二光强值均不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则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15.一种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当检测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时,获取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强值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强值,其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终端受话器的两侧;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第一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还包括开启判断模块;所述开启判断模块用于若检测到终端处于通话状态,开启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判断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是否大于预设接近光强值;若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检测到的光强值大于所述预设接近光强值,则判定所述终端处于接近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选择模块用于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第一光强值大于所述第二光强值,则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或者若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第一光强值不大于所述第二光强值,则选择所述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还包括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光强值和所述第二光强值是否均大于预设光强值;
所述生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光强值和所述第二光强值均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则根据所述第一光强值与所述第二光强值的大小关系生成比较结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装置还包括第二选择模块;所述第二选择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光强值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所述第二光强值不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则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或者若所述第二光强值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所述第一光强值不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则选择所述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或者若所述第一光强值和所述第二光强值均不大于所述预设光强值,则选择所述第一接近感应传感器或第二接近感应传感器继续检测终端状态。
CN201611107894.XA 2016-12-06 2016-12-06 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 Active CN1065463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07894.XA CN106546328B (zh) 2016-12-06 2016-12-06 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07894.XA CN106546328B (zh) 2016-12-06 2016-12-06 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6328A CN106546328A (zh) 2017-03-29
CN106546328B true CN106546328B (zh) 2018-04-20

Family

ID=58396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07894.XA Active CN106546328B (zh) 2016-12-06 2016-12-06 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463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9550A (zh) * 2017-10-11 2018-01-16 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 光瞳复用光学结构
CN109510896B (zh) * 2018-10-24 2020-12-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接近传感器的选择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78356B1 (en) * 2009-07-02 2013-10-09 Knowles Electronics Asia PTE.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usage profiles of mobile devices
US20130260834A1 (en) * 2012-04-03 2013-10-03 Voxer Ip Llc Proximity detection system for operating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either a handset mode or speakerphone mode
US9903753B2 (en) * 2015-01-13 2018-02-27 Motorola Mobility Ll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ual, diagonal proximity sensors and mode switching functionality
CN105407191A (zh) * 2015-12-08 2016-03-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前面板及移动终端
CN206341250U (zh) * 2016-12-06 2017-07-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6328A (zh) 201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62131B1 (en) Display screen stat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AU2017394423B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display screen statuses, and apparatus
CN106850101B (zh) 显示屏状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385511A (zh) 传感器模组、面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6584996A (zh) 盖板以及移动终端
CN106940633A (zh) 显示屏状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850990A (zh) 显示屏状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064948A (zh) 传感器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7911554B (zh) 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6385475A (zh) 一种传感器组件、盖板组件以及终端
CN106506794A (zh) 终端设备的状态监测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6303023A (zh) 屏幕状态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06546328B (zh) 接近感应传感器选择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06444997A (zh) 传感器组件、盖板组件以及移动终端
CN108718349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6774656A (zh) 传感器组件、盖板、移动终端及终端控制方法
CN106775137A (zh) 接近检测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6550072A (zh) 盖板组件及终端
CN206136063U (zh) 传感器模组、面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7665081A (zh) 显示屏状态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08762584A (zh) 显示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设备
CN206341250U (zh) 一种终端
KR20210001456A (ko) 일체형 광센서 패키지
CN206490702U (zh) 盖板、显示装置及终端
CN106774655B (zh) 盖板、传感器组件、终端及屏幕亮度的调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OPPO Guangdo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Op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