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5019A - 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5019A
CN106535019A CN201611083387.7A CN201611083387A CN106535019A CN 106535019 A CN106535019 A CN 106535019A CN 201611083387 A CN201611083387 A CN 201611083387A CN 106535019 A CN106535019 A CN 1065350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pport bar
earplug
cap body
noi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833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35019B (zh
Inventor
黄昭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Hawthor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Hawthor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Hawthor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Hawthor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8338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350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35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5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350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50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Abstract

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通过可折叠的帽体戴在人体头部,通过设置在帽体左右两侧的耳塞将外界噪音阻隔;通过帽体内的收缩框使帽体可折叠,通过设置收缩框内侧的防震层进行防震,通过设置在收缩框外侧的保护层对整个帽体进行保护;通过保护层内设有的与两个耳塞电连接的耳机电路模块对通过耳塞进入耳朵的声音进行处理,通过耳机电路模块的消音电路对外界噪音进行中和消音,通过耳机电路模块的通话电路使两个都带有便携耳机的人能够进行通话。

Description

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助听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生产加工的车间中,噪声比较嘈杂,工人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不仅不利于语言沟通,还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现在常用的车间防噪声手段是在产生噪声的房间内设置消音墙和消音器,虽然消音墙和消音器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噪声,在整个大环境下使噪声有所下降。但是,因为人的个体差异性,不同人对噪音的耐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种统一降低噪声的方法对一部分人来说并没有丝毫作用。但是,现在没有专门针对车间工人个人进行噪声保护的手段;使长期置于噪声环境工作的工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疾病。
为了能够为每个工人提供差异化的消噪声服务,研制出消噪耳机。现在常用的消噪耳机包括两个耳塞,用来为耳朵平衡外部噪声的发声装置以及连接耳塞和发声装置之间的连接线。然而,这种消噪耳塞因为要将连接线插入播放声音的装置中,使得连接线必须有一定的长度,而为了方便各种不同身高体型的人使用消噪耳塞,连接线的长度都比较长。但是过长的连接线会对使用者在运动时造成一定的阻碍。
为了解决连接线带来的运动不方便的问题,研制出了不需要连接线的头戴式耳机。然而,头戴式耳机虽然解决了连接线阻碍的问题,但是现有的头戴式耳机不能折叠,体积较大,十分不便于携带。
因此,现在急需研制出一种不阻碍工人运动且能够便于携带的耳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耳机携带不方便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如下方案:
方案一:本方案中的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上推动收缩圆环,第二支撑条将第一支撑条撑开,第一支将帽体撑开;将收缩环戴到头上;将帽体两侧的耳塞戴到耳朵上;
步骤二,设置在保护层中的耳机电路模块产生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音传递至耳塞;
步骤三,耳塞通过消音电路产生的声音将传入耳机的噪声进行中和消音;
步骤四,耳塞通过通话电路将人发出的声音传递出去;
步骤五,包括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和收缩环在内的收缩框,通过其内侧的防震层将传递进来的振动降低,通过其外侧的保护层将与其他物体产生的摩擦损耗降低;
步骤六,取下耳塞,从头上取下收缩环,收拢第二支撑条和第一支撑条的支撑,帽体与第一支撑条与第二支撑条一起收缩成束;
步骤七,将耳塞包裹进收缩成束的帽体内,用帽体外侧的布带捆绑起来。
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
通过可折叠的帽体戴在人体头部,通过设置在帽体左右两侧的耳塞将外界噪音阻隔;通过帽体内的收缩框使帽体可折叠,通过设置收缩框内侧的防震层进行防震,通过设置在收缩框外侧的保护层对整个帽体进行保护;通过保护层内设有的与两个耳塞电连接的耳机电路模块对通过耳塞进入耳朵的声音进行处理,通过耳机电路模块的消音电路对外界噪音进行中和消音,通过耳机电路模块的通话电路使两个都带有便携耳机的人能够进行通话。通过帽体,可以起到保护头部的作用;帽体可折叠,方便将帽体进行折叠携带,使便携耳机便于携带。通过连接耳机电路的耳塞将耳朵与外界噪声隔绝,通过消音电路可以使进入到耳朵内的声音变得平衡不会影响到人的听力;通过通话电路,使彼此佩戴便携耳机的人能够在噪声环境中清晰对话。
本发明工作方法简单,直接通过撑开收缩框或者是收拢收缩框,就可以将便携耳机打开或者收拢。将便携耳机的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连同帽体等结构都收缩成一束时,使便携耳机的体积有效减小,便于携带。
通过消音电路将外界的噪音中和掉,通过通话电路使两个便携耳机之间可以顺畅沟通。而无论是消噪声还是通话的结构都是耳塞,精简了便携耳机的结构,使便携耳机的工作部件更少,工作起来更加便于协调。
本发明能够使耳机的操作更加简单,携带更加方便。
方案二:进一步,通过所述消音电路中的拾音器来接收噪音,通过放大器接收拾音器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放大,通过相移部件接收放大器传来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进行相移产生与噪声信号相位极性相反,以及通过求和部件将相移部件和拾音器传递来的信号进行消音中和;并通过求和部件将输出信号传递到与之连接的耳塞中。
通过消音电路收集外界噪声,并产生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音进行中和消音,使传进人耳朵内的声音趋于平衡,不会使人产生不适感。
方案三:进一步,通过射频模块使两个同样戴着便携耳机的人进行信号的传送,并通过通话话筒进行通话,通过喇叭接收对方说话的信息。
方案四:进一步,通过保护层外层的橡胶层保护整个帽体,通过紧贴着橡胶层的砂砾层缓解从橡胶层传递过来的力。橡胶层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防水耐腐蚀性,作为保护层的最外层能够很好地起到保护作用。
砂砾层紧贴着橡胶层,因为砂砾层中的沙砾不是统一整体,使力在传输过程中被分散,能够将从橡胶层传递过来的力进行有效缓冲后再传递到收缩框上。
方案五:进一步,通过防震层外层的棉花层吸收从外面传递来的力,通过与棉花层紧贴的编织网层使佩戴者佩戴时透气。
所述防震层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连接的棉花层和编织网层。通过棉花层可以很好地吸收从收缩框传递过来的力,编织网层紧贴人的头部,起到了透气的作用,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性。
方案六:进一步,通过耳塞中的硅胶层来包裹耳朵。硅胶是比较贴近人体皮肤质感的材料,使用硅胶层包裹耳朵,不仅有效阻隔了噪声进入耳朵,还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性。
方案七:进一步,帽体外檐上设置的两组磁性相反的磁铁块之间形成水平的磁感线,在撑开收缩框或者收拢收缩框的时候,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以及收缩环内的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并将电流存储到为耳机电路模块供电的蓄电池中。
当收缩或者撑开帽体1的时候,收缩环3上下运动切割磁感线,使收缩环3中的导线产生电流流向蓄电池中保存。同时,第一支撑条8和第二支撑条9也在向外撑开或者向内收缩的过程中切割磁感线,使导线中产生流向蓄电池中的电流。蓄电池将这些电流存储起来,供耳机电路模块使用。在自然使用便携耳机的过程中,通过打开或者收缩便携耳机,就能够提供便携耳机运行所需要的电能,有效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收缩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帽体1、耳塞2、收缩环3、编织网层4、棉花层5、砂砾层6、橡胶层7、第一支撑条8、第二支撑条9、磁铁块10。
如图1所示,本方案中的便携耳机,包括像雨伞一样可折叠的帽体1以及设置在帽体1左右两侧的耳塞2;帽体1包括能够使帽体1折叠的收缩框、设置收缩框内侧的防震层和设置在收缩框外侧的保护层;保护层内设有与两个耳塞2电连接的耳机电路模块,耳机电路模块包括消音电路板和通话电路。收缩框包括一端彼此铰接的多个呈发射装分布的第一支撑条8,铰接在第一支撑条8中部的第二支撑条9,以及用来铰接所有第二支撑条9的收缩圆环。向上推动收缩圆环,可使第二支撑条9将第一支撑条8完全撑开,使第一支撑条8形成帽体1的形状。向下拉动收缩圆环,可以使第二支撑条9去掉对第一支撑条8的支撑,使第一支撑条8与第二支撑条9一起收缩成束,便于便携耳机的收缩携带。
帽体1的顶端与收缩环3之间连接有可将收缩环3拉向帽体1的顶部,使帽体1完全撑开的拉绳。通过拉绳可以使整个便携耳机快速地从收拢状态打开。
消音电路包括用来接收噪音的拾音器,接收拾音器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器,接收放大器传来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进行相移产生与噪声信号相位极性相反的相移部件,以及将相移部件和拾音器传递来的信号进行消音中和的求和部件;求和部件的输出端与耳塞2连接。通过消音电路收集外界噪声,并产生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音进行中和消音,使传进人耳朵内的声音趋于平衡,不会使人产生不适感。
通话电路包括微控制器,与微控制器连接的射频模块、通话话筒和喇叭。通过射频模块可以方便两个同样戴着便携耳机的人进行信号的传送,并通过通话话筒进行通话,通过喇叭接收对方说话的信息。
如图2所示,保护层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连接的橡胶层7和砂砾层6。橡胶层7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防水耐腐蚀性,作为保护层的最外层能够很好地起到保护作用。砂砾层6紧贴着橡胶层7,因为砂砾层6中的沙砾不是统一整体,使力在传输过程中被分散,能够将从橡胶层7传递过来的力进行有效缓冲后再传递到收缩框上。防震层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连接的棉花层5和编织网层4。通过棉花层5可以很好地吸收从收缩框传递过来的力,编织网层4紧贴人的头部,起到了透气的作用,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性。
耳塞2与耳机电路模块之间连接有导线,导线设置在保护层中。连接耳塞2的导线设置在保护层中,避免了导线外露,阻碍使用者动作。
耳塞2包括用来包裹耳朵的硅胶层。硅胶是比较贴近人体皮肤质感的材料,使用硅胶层包裹耳朵,不仅有效阻隔了噪声进入耳朵,还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性。
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上推动收缩圆环,第二支撑条9将第一支撑条8撑开,第一支将帽体1撑开;将收缩环3戴到头上;将帽体1两侧的耳塞2戴到耳朵上;
步骤二,设置在保护层中的耳机电路模块产生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音传递至耳塞2;
步骤三,耳塞2通过消音电路产生的声音将传入耳机的噪声进行中和消音;
通过消音电路中的拾音器来接收噪音,通过放大器接收拾音器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放大,通过相移部件接收放大器传来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进行相移产生与噪声信号相位极性相反,以及通过求和部件将相移部件和拾音器传递来的信号进行消音中和;并通过求和部件将输出信号传递到与之连接的耳塞2中。
通过消音电路收集外界噪声,并产生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音进行中和消音,使传进人耳朵内的声音趋于平衡,不会使人产生不适感。
步骤四,耳塞2通过通话电路将人发出的声音传递出去;
通过射频模块使两个同样戴着便携耳机的人进行信号的传送,并通过通话话筒进行通话,通过喇叭接收对方说话的信息。
步骤五,包括第一支撑条8、第二支撑条9和收缩环3在内的收缩框,通过其内侧的防震层将传递进来的振动降低,通过其外侧的保护层将与其他物体产生的摩擦损耗降低;
通过保护层外层的橡胶层7保护整个帽体1,通过紧贴着橡胶层7的砂砾层6缓解从橡胶层7传递过来的力。橡胶层7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防水耐腐蚀性,作为保护层的最外层能够很好地起到保护作用。
砂砾层6紧贴着橡胶层7,因为砂砾层6中的沙砾不是统一整体,使力在传输过程中被分散,能够将从橡胶层7传递过来的力进行有效缓冲后再传递到收缩框上。
通过防震层外层的棉花层5吸收从外面传递来的力,通过与棉花层5紧贴的编织网层4使佩戴者佩戴时透气。
防震层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连接的棉花层5和编织网层4。通过棉花层5可以很好地吸收从收缩框传递过来的力,编织网层4紧贴人的头部,起到了透气的作用,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性。
通过耳塞2中的硅胶层来包裹耳朵。硅胶是比较贴近人体皮肤质感的材料,使用硅胶层包裹耳朵,不仅有效阻隔了噪声进入耳朵,还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性。
步骤六,取下耳塞2,从头上取下收缩环3,收拢第二支撑条9和第一支撑条8的支撑,帽体1与第一支撑条8与第二支撑条9一起收缩成束;
步骤七,将耳塞2包裹进收缩成束的帽体1内,用帽体1外侧的布带捆绑起来。
通过可折叠的帽体1戴在人体头部,通过设置在帽体1左右两侧的耳塞2将外界噪音阻隔;通过帽体1内的收缩框使帽体1可折叠,通过设置收缩框内侧的防震层进行防震,通过设置在收缩框外侧的保护层对整个帽体1进行保护;通过保护层内设有的与两个耳塞2电连接的耳机电路模块对通过耳塞2进入耳朵的声音进行处理,通过耳机电路模块的消音电路对外界噪音进行中和消音,通过耳机电路模块的通话电路使两个都带有便携耳机的人能够进行通话。通过帽体1,可以起到保护头部的作用;帽体1可折叠,方便将帽体1进行折叠携带,使便携耳机便于携带。通过连接耳机电路的耳塞2将耳朵与外界噪声隔绝,通过消音电路可以使进入到耳朵内的声音变得平衡不会影响到人的听力;通过通话电路,使彼此佩戴便携耳机的人能够在噪声环境中清晰对话。
帽体1的外檐上相对设置有两组磁性相反的磁铁块10,第一支撑条8、第二支撑条9与收缩环3内均连接有导线;耳机电路模块内连接有蓄电池;所有导线均与蓄电池连接成回路。每组磁铁块中的每个磁铁块10设置在两个第一支撑条8之间,不会影响第一支撑条8的收缩及展开,反而能够在收缩的时候将帽体1及第一支撑条8和第二支撑条9快速且牢固地收拢到一起。
当收缩或者撑开帽体1的时候,收缩环3上下运动切割磁感线,使收缩环3中的导线产生电流流向蓄电池中保存。同时,第一支撑条8和第二支撑条9也在向外撑开或者向内收缩的过程中切割磁感线,使导线中产生流向蓄电池中的电流。蓄电池将这些电流存储起来,供耳机电路模块使用。在自然使用便携耳机的过程中,通过打开或者收缩便携耳机,就能够提供便携耳机运行所需要的电能,有效节约能源。
本发明工作方法简单,直接通过撑开收缩框或者是收拢收缩框,就可以将便携耳机打开或者收拢。将便携耳机的第一支撑条8、第二支撑条9连同帽体1等结构都收缩成一束时,使便携耳机的体积有效减小,便于携带。
通过消音电路将外界的噪音中和掉,通过通话电路使两个便携耳机之间可以顺畅沟通。而无论是消噪声还是通话的结构都是耳塞2,精简了便携耳机的结构,使便携耳机的工作部件更少,工作起来更加便于协调。
本发明能够使耳机的操作更加简单,携带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7)

1.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上推动收缩圆环,第二支撑条将第一支撑条撑开,第一支将帽体撑开;将收缩环戴到头上;将帽体两侧的耳塞戴到耳朵上;
步骤二,设置在保护层中的耳机电路模块产生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音传递至耳塞;
步骤三,耳塞通过消音电路产生的声音将传入耳机的噪声进行中和消音;
步骤四,耳塞通过通话电路将人发出的声音传递出去;
步骤五,包括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和收缩环在内的收缩框,通过其内侧的防震层将传递进来的振动降低,通过其外侧的保护层将与其他物体产生的摩擦损耗降低;
步骤六,取下耳塞,从头上取下收缩环,收拢第二支撑条和第一支撑条的支撑,帽体与第一支撑条与第二支撑条一起收缩成束;
步骤七,将耳塞包裹进收缩成束的帽体内,用帽体外侧的布带捆绑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消音电路中的拾音器来接收噪音,通过放大器接收拾音器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放大,通过相移部件接收放大器传来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进行相移产生与噪声信号相位极性相反,以及通过求和部件将相移部件和拾音器传递来的信号进行消音中和;并通过求和部件将输出信号传递到与之连接的耳塞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射频模块使两个同样戴着便携耳机的人进行信号的传送,并通过通话话筒进行通话,通过喇叭接收对方说话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保护层外层的橡胶层保护整个帽体,通过紧贴着橡胶层的砂砾层缓解从橡胶层传递过来的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防震层外层的棉花层吸收从外面传递来的力,通过与棉花层紧贴的编织网层使佩戴者佩戴时透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耳塞中的硅胶层来包裹耳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帽体外檐上设置的两组磁性相反的磁铁块之间形成水平的磁感线,在撑开收缩框或者收拢收缩框的时候,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以及收缩环内的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并将电流存储到为耳机电路模块供电的蓄电池中。
CN201611083387.7A 2016-11-30 2016-11-30 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 Active CN1065350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83387.7A CN106535019B (zh) 2016-11-30 2016-11-30 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83387.7A CN106535019B (zh) 2016-11-30 2016-11-30 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5019A true CN106535019A (zh) 2017-03-22
CN106535019B CN106535019B (zh) 2020-05-12

Family

ID=58353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83387.7A Active CN106535019B (zh) 2016-11-30 2016-11-30 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3501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84762Y (zh) * 2006-03-08 2007-03-28 江辉 帽子耳机
CN203691595U (zh) * 2013-12-27 2014-07-02 深圳市美迪声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耳机
CN204244451U (zh) * 2014-09-04 2015-04-01 杨宝才 头戴式驱困通话多用器
CN105516850A (zh) * 2015-12-15 2016-04-20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降噪耳机及降噪方法
US20160316288A1 (en) * 2015-04-21 2016-10-27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Sport headphon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84762Y (zh) * 2006-03-08 2007-03-28 江辉 帽子耳机
CN203691595U (zh) * 2013-12-27 2014-07-02 深圳市美迪声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耳机
CN204244451U (zh) * 2014-09-04 2015-04-01 杨宝才 头戴式驱困通话多用器
US20160316288A1 (en) * 2015-04-21 2016-10-27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Sport headphones
CN105516850A (zh) * 2015-12-15 2016-04-20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降噪耳机及降噪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5019B (zh)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46161U (zh) 一种佩戴尺寸可调的耳机扬声器
CN106535019A (zh) 便携耳机的使用方法
CN2884762Y (zh) 帽子耳机
CN106028187A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106535073B (zh) 便携耳机
KR102014023B1 (ko) 넥 밴드형 유무선 튜브 이어 마이크
CN208299977U (zh) 一种隔音效果好的耳机
CN207638844U (zh) 一种具有防噪功能的头戴耳机
CN201758441U (zh) 一种安全防护型被动降噪耳机
CN208273190U (zh) 一种新型头戴耳机
CN201528413U (zh) 一种挂绳式拉链耳机
CN208273197U (zh) 一种方便佩戴的蓝牙耳机
CN206728242U (zh) 一种防掉稳定式耳机
CN207054941U (zh) 一种滑雪对讲头盔
CN204272356U (zh) 固定式蓝牙耳机
CN210745531U (zh) 一种防摔蓝牙耳机
CN206251309U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212938194U (zh) 一种具有全方位听觉体验的音响头盔
CN219718449U (zh) 一种具有自适应耳廓功能的耳机
CN205864687U (zh) 一种易佩戴的骨传导耳机
CN212211344U (zh) 一种户外用便于收纳的蓝牙耳机
CN209982686U (zh) 一种防断裂便于佩戴的耳机
CN216960155U (zh)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
CN212305601U (zh) 一种智能降噪蓝牙耳机
CN210381263U (zh) 一种佩戴舒适的头戴式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