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99107A - 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99107A
CN106499107A CN201611010508.5A CN201611010508A CN106499107A CN 106499107 A CN106499107 A CN 106499107A CN 201611010508 A CN201611010508 A CN 201611010508A CN 106499107 A CN106499107 A CN 106499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rret
fan
type triode
npn type
thermal ins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1050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h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h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h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h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1050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99107A/zh
Publication of CN106499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991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7/00Roofs; Roof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 E04B7/18Special structures in or on roofs, e.g. dormer window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DROOF COVERINGS; SKY-LIGHTS; GUTTERS; ROOF-WORKING TOOLS
    • E04D13/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in connection with roof coverings; Protection against birds; Roof drainage ; Sky-lights
    • E04D13/17Ventilation of roof cover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2Roof ventilation
    • F24F7/025Roof venti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by means of a built-in ventil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f Positive-Displacement Air Blow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采用智能自检测自控制式隔温结构设计,从基础建设角度出发,设计顶部、中间、底部三层屋顶层结构,组合划分为两层对流阻隔层结构,基于设计位于对流阻隔层中温度传感器(9)的实时检测结果,结合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10),针对设计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的各台顶部风扇(5)进行智能控制,利用各台顶部风扇(5)实现气流引导,再结合设置于底部屋顶层(3)上各个两端口径不等的进气管道(4),引工厂内部空气进行压缩,实现与对流阻隔层中空气的对流,最后再通过设置于设计导流口(8)中的各个侧面风扇(6),将对流空气排出,能够有效阻隔外部环境温度对内被环境温度的影响,提高工厂内部制冷装置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属于大区域隔热通风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的建设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高楼大厦林立,工厂厂房四处建设,而且现有工厂厂房越建越大,厂房建设的附带设施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诸如厂房内部的制冷、制暖系统,不仅建设成本大,而且后期使用的用电量、负荷也随之增长,尤其夏季,外部环境炎热,会造成工厂内部的温度急剧升高,在此状况下制冷系统的使用,将需要应用更大功率的工作模式,进而对于用电成本,还是制冷系统本身都是堪忧的,因此,在制冷设备使用的同时,若能从基础建设角度改善外部温度对于工厂内部温度的影响,将大大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节约耗电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智能自检测自控制式隔温结构设计,从基础建设角度出发,能够有效阻隔外部环境温度对内被环境温度影响的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包括顶部屋顶层、中间屋顶层、底部屋顶层、至少一个进气管道、至少一台顶部风扇、至少一台侧面风扇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温度传感器、电机驱动电路;其中,各台顶部风扇和各台侧面风扇分别与电机驱动电路相连接,并经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为温度传感器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后分别为各台顶部风扇和各台侧面风扇进行供电;各台顶部风扇和各台侧面风扇共同并联,构成风扇机组,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风扇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风扇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顶部屋顶层、中间屋顶层、底部屋顶层三者的尺寸、形状彼此相同;底部屋顶层设置于工厂侧墙之上,底部屋顶层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上下面的通孔,通孔的数量与进气管道的数量相等,各个进气管道的两端敞开互通,且进气管道其中一端的口径大于另一端的口径,各个进气管道分别设置于各个通孔中,且各个进气管道上的大口径端部位于底部屋顶层下方;中间屋顶层与底部屋顶层彼此位置相对应的、设置于底部屋顶层上方,中间屋顶层与底部屋顶层之间留有预设高度空间,且中间屋顶层的边缘与底部屋顶层的边缘相对应连接,中间屋顶层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上下面的开口,开口的数量与顶部风扇的数量相等,且开口的内径与顶部风扇的外径相适应,各个顶部风扇分别设置于各个开口当中,且各个顶部风扇工作所产生的气流方向由下向上;顶部屋顶层与中间屋顶层彼此位置相对应的、设置于中间屋顶层上方,同样,顶部屋顶层与中间屋顶层之间留有预设高度空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顶部屋顶层、中间屋顶层之间,或中间屋顶层、底部屋顶层之间;顶部屋顶层底边边缘与中间屋顶层底边边缘之间敞开,构成导流口,侧面风扇的外径与导流口上下边之间的距离相适应,各个侧面风扇沿导流口依次设置与导流口中,且各个侧面风扇工作所产生的气流方向指向外部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部屋顶层上的各个通孔,阵列设置于底部屋顶层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屋顶层上的各个开口,阵列设置于中间屋顶层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部风扇为无刷电机顶部风扇,所述侧面风扇为无刷电机侧面风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个进气管道上大口径端的口径与小口径端的口径比为4: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为供电网络。
本发明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设计的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采用智能自检测自控制式隔温结构设计,从基础建设角度出发,设计顶部、中间、底部三层屋顶层结构,组合划分为两层对流阻隔层结构,基于设计位于对流阻隔层中温度传感器的实时检测结果,结合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针对设计设置于中间屋顶层上的各台顶部风扇进行智能控制,利用各台顶部风扇实现气流引导,再结合设置于底部屋顶层上各个两端口径不等的进气管道,引工厂内部空气进行压缩,实现与对流阻隔层中空气的对流,最后再通过设置于设计导流口中的各个侧面风扇,将对流空气排出,能够有效阻隔外部环境温度对内被环境温度的影响,提高工厂内部制冷装置的工作效率;
(2)本发明所设计的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中,针对底部屋顶层上的各个通孔,进一步设计阵列设置于底部屋顶层上,能够有效提高顶部风扇的气流引导效率,提高气流流动速度,并且基于强大的气流引导,针对中间屋顶层上的各个开口,进一步设计阵列设置于中间屋顶层上,进一步有效提高了工厂内部空气进入对流阻隔层的气体量,并配合所设计进气管道的结构,实现针对更大气体量的压缩降温操作,最大限度提高了对流阻隔层中气体对流降温的效果;
(3)本发明所设计的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中,针对顶部风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顶部风扇,以及针对侧面风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侧面风扇,使得本发明所设计的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具有高效的隔热通风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
(4)本发明所设计的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单片机,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5)本发明所设计的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中,针对电源,进一步设计采用供电网络,能够有效保证所设计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在实际应用中取电、用电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设计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设计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中电机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其中,1. 顶部屋顶层,2. 中间屋顶层,3. 底部屋顶层,4. 进气管道,5. 顶部风扇,6. 侧面风扇,7. 侧墙,8. 导流口,9. 温度传感器,10. 电机驱动电路,11. 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包括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至少一个进气管道4、至少一台顶部风扇5、至少一台侧面风扇6和控制模块11,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的电源、温度传感器9、电机驱动电路10;其中,各台顶部风扇5和各台侧面风扇6分别与电机驱动电路10相连接,并经电机驱动电路10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11为温度传感器9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11、电机驱动电路10后分别为各台顶部风扇5和各台侧面风扇6进行供电;各台顶部风扇5和各台侧面风扇6共同并联,构成风扇机组,如图2所示,电机驱动电路10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11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风扇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风扇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三者的尺寸、形状彼此相同;底部屋顶层3设置于工厂侧墙7之上,底部屋顶层3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上下面的通孔,通孔的数量与进气管道4的数量相等,各个进气管道4的两端敞开互通,且进气管道4其中一端的口径大于另一端的口径,各个进气管道4分别设置于各个通孔中,且各个进气管道4上的大口径端部位于底部屋顶层3下方;中间屋顶层2与底部屋顶层3彼此位置相对应的、设置于底部屋顶层3上方,中间屋顶层2与底部屋顶层3之间留有预设高度空间,且中间屋顶层2的边缘与底部屋顶层3的边缘相对应连接,中间屋顶层2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上下面的开口,开口的数量与顶部风扇5的数量相等,且开口的内径与顶部风扇5的外径相适应,各个顶部风扇5分别设置于各个开口当中,且各个顶部风扇5工作所产生的气流方向由下向上;顶部屋顶层1与中间屋顶层2彼此位置相对应的、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方,同样,顶部屋顶层1与中间屋顶层2之间留有预设高度空间,温度传感器9设置于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之间,或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之间;顶部屋顶层1底边边缘与中间屋顶层2底边边缘之间敞开,构成导流口8,侧面风扇6的外径与导流口8上下边之间的距离相适应,各个侧面风扇6沿导流口8依次设置与导流口8中,且各个侧面风扇6工作所产生的气流方向指向外部空间。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采用智能自检测自控制式隔温结构设计,从基础建设角度出发,设计顶部、中间、底部三层屋顶层结构,组合划分为两层对流阻隔层结构,基于设计位于对流阻隔层中温度传感器9的实时检测结果,结合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10,针对设计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的各台顶部风扇5进行智能控制,利用各台顶部风扇5实现气流引导,再结合设置于底部屋顶层3上各个两端口径不等的进气管道4,引工厂内部空气进行压缩,实现与对流阻隔层中空气的对流,最后再通过设置于设计导流口8中的各个侧面风扇6,将对流空气排出,能够有效阻隔外部环境温度对内被环境温度的影响,提高工厂内部制冷装置的工作效率。
基于上述设计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本发明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针对底部屋顶层3上的各个通孔,进一步设计阵列设置于底部屋顶层3上,能够有效提高顶部风扇5的气流引导效率,提高气流流动速度,并且基于强大的气流引导,针对中间屋顶层2上的各个开口,进一步设计阵列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进一步有效提高了工厂内部空气进入对流阻隔层的气体量,并配合所设计进气管道4的结构,实现针对更大气体量的压缩降温操作,最大限度提高了对流阻隔层中气体对流降温的效果;针对顶部风扇5,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顶部风扇,以及针对侧面风扇6,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侧面风扇,使得本发明所设计的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具有高效的隔热通风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针对控制模块11,进一步设计采用单片机,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针对电源,进一步设计采用供电网络,能够有效保证所设计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在实际应用中取电、用电的稳定性。
本发明设计了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体包括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至少一个进气管道4、至少一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至少一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和单片机,以及分别与单片机相连接的供电网络、温度传感器9、电机驱动电路10;其中,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分别与电机驱动电路10相连接,并经电机驱动电路10与单片机相连接;供电网络经过单片机为温度传感器9进行供电,同时,供电网络依次经过单片机、电机驱动电路10后分别为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进行供电;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共同并联,构成风扇机组,电机驱动电路10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单片机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风扇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风扇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单片机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单片机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三者的尺寸、形状彼此相同;底部屋顶层3设置于工厂侧墙7之上,底部屋顶层3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上下面的通孔,且各个通孔阵列设置于底部屋顶层3上,通孔的数量与进气管道4的数量相等,各个进气管道4的两端敞开互通,且进气管道4其中一端的口径大于另一端的口径,具体设计各个进气管道4上大口径端的口径与小口径端的口径比为4:1,各个进气管道4分别设置于各个通孔中,且各个进气管道4上的大口径端部位于底部屋顶层3下方;中间屋顶层2与底部屋顶层3彼此位置相对应的、设置于底部屋顶层3上方,中间屋顶层2与底部屋顶层3之间留有预设高度空间,且中间屋顶层2的边缘与底部屋顶层3的边缘相对应连接,中间屋顶层2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上下面的开口,且各个开口阵列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开口的数量与无刷电机顶部风扇的数量相等,且开口的内径与无刷电机顶部风扇的外径相适应,各个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分别设置于各个开口当中,且各个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工作所产生的气流方向由下向上;顶部屋顶层1与中间屋顶层2彼此位置相对应的、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方,同样,顶部屋顶层1与中间屋顶层2之间留有预设高度空间,温度传感器9设置于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之间,或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之间;顶部屋顶层1底边边缘与中间屋顶层2底边边缘之间敞开,构成导流口8,无刷电机侧面风扇的外径与导流口8上下边之间的距离相适应,各个无刷电机侧面风扇沿导流口8依次设置与导流口8中,且各个无刷电机侧面风扇工作所产生的气流方向指向外部空间。实际应用中,由于采用了顶部、中间、底部三层屋顶层结构,通过组合将屋顶内部结构划分为两层对流阻隔层结构,从一定程度上针对外部环境热空气实现了的阻隔,将外部环境热空气所影响区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于对流阻隔层结构中,这就使得外部环境与工厂内部环境之间形成较大温差,同时,设置于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之间或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之间的温度传感器9实时工作,实时检测获得对流阻隔层结构中的温度检测结果,并将温度检测结果实时上传至单片机当中,单片机针对所接收到的温度检测结果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并分别根据判断结果做出相应控制,其中,当温度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阈值时,则单片机不做任何操作,保持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不工作;当温度检测结果大于预设温度阈值时,则单片机随即经电机驱动电路10控制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开始工作,其中,单片机向电机驱动电路10发送开始工作控制命令,由电机驱动电路10根据所接收到的开始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开始控制指令,并由电机驱动电路10分别发送给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控制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开始工作,则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的各台顶部风扇5实现气流引导,通过底部屋顶层3上所设计设置的进气管道4,将工厂内部较低温度的空气引入对流阻隔层结构当中,实现与对流阻隔层结构中热空气的对流,降低对流阻隔层结构中的温度,并且由于进气管道4其中一端的口径大于另一端的口径,且各个进气管道4上的大口径端部位于底部屋顶层3下方,则由工厂内部环境进入对流阻隔层结构当中的空气,在通过进气管道4时,会受到进气管道4的压缩实现降温效果,即由工厂内部环境进入对流阻隔层结构当中的空气会在压缩降温后,针对对流阻隔层结构当中的热空气实现对流,大大提高了对流降温的效果,最后再通过设置于设计导流口8中的各个侧面风扇6,将对流空气排出,能够有效阻隔外部环境温度对内被环境温度的影响,提高工厂内部制冷装置的工作效率,同时在温度检测结果大于预设温度阈值的基础上,若温度检测结果继续上升,则单片机随即经电机驱动电路10控制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增大功率进行工作,其中,单片机向电机驱动电路10发送功率提升控制命令,由电机驱动电路10根据所接收到的功率提升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功率提升控制指令,并由电机驱动电路10分别发送给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控制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提升功率进行工作;在温度检测结果大于预设温度阈值的基础上,若温度检测结果下降,则单片机随即经电机驱动电路10控制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降低功率进行工作,其中,单片机向电机驱动电路10发送功率降低控制命令,由电机驱动电路10根据所接收到的功率降低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功率降低控制指令,并由电机驱动电路10分别发送给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控制各台无刷电机顶部风扇和各台无刷电机侧面风扇降低功率进行工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7)

1.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至少一个进气管道(4)、至少一台顶部风扇(5)、至少一台侧面风扇(6)和控制模块(11),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的电源、温度传感器(9)、电机驱动电路(10);其中,各台顶部风扇(5)和各台侧面风扇(6)分别与电机驱动电路(10)相连接,并经电机驱动电路(10)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11)为温度传感器(9)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11)、电机驱动电路(10)后分别为各台顶部风扇(5)和各台侧面风扇(6)进行供电;各台顶部风扇(5)和各台侧面风扇(6)共同并联,构成风扇机组,电机驱动电路(10)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11)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风扇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风扇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11)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三者的尺寸、形状彼此相同;底部屋顶层(3)设置于工厂侧墙(7)之上,底部屋顶层(3)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上下面的通孔,通孔的数量与进气管道(4)的数量相等,各个进气管道(4)的两端敞开互通,且进气管道(4)其中一端的口径大于另一端的口径,各个进气管道(4)分别设置于各个通孔中,且各个进气管道(4)上的大口径端部位于底部屋顶层(3)下方;中间屋顶层(2)与底部屋顶层(3)彼此位置相对应的、设置于底部屋顶层(3)上方,中间屋顶层(2)与底部屋顶层(3)之间留有预设高度空间,且中间屋顶层(2)的边缘与底部屋顶层(3)的边缘相对应连接,中间屋顶层(2)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上下面的开口,开口的数量与顶部风扇(5)的数量相等,且开口的内径与顶部风扇(5)的外径相适应,各个顶部风扇(5)分别设置于各个开口当中,且各个顶部风扇(5)工作所产生的气流方向由下向上;顶部屋顶层(1)与中间屋顶层(2)彼此位置相对应的、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方,同样,顶部屋顶层(1)与中间屋顶层(2)之间留有预设高度空间,温度传感器(9)设置于顶部屋顶层(1)、中间屋顶层(2)之间,或中间屋顶层(2)、底部屋顶层(3)之间;顶部屋顶层(1)底边边缘与中间屋顶层(2)底边边缘之间敞开,构成导流口(8),侧面风扇(6)的外径与导流口(8)上下边之间的距离相适应,各个侧面风扇(6)沿导流口(8)依次设置与导流口(8)中,且各个侧面风扇(6)工作所产生的气流方向指向外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屋顶层(3)上的各个通孔,阵列设置于底部屋顶层(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屋顶层(2)上的各个开口,阵列设置于中间屋顶层(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风扇(5)为无刷电机顶部风扇,所述侧面风扇(6)为无刷电机侧面风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进气管道(4)上大口径端的口径与小口径端的口径比为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11)为单片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为供电网络。
CN201611010508.5A 2016-11-17 2016-11-17 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 Pending CN1064991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10508.5A CN106499107A (zh) 2016-11-17 2016-11-17 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10508.5A CN106499107A (zh) 2016-11-17 2016-11-17 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99107A true CN106499107A (zh) 2017-03-15

Family

ID=58324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10508.5A Pending CN106499107A (zh) 2016-11-17 2016-11-17 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99107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53364A1 (en) * 2008-04-07 2009-10-08 Mark Henry Rechargeable fire containment and smoke extraction system
WO2012170483A1 (en) * 2011-06-07 2012-12-1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a roof
CN102884876A (zh) * 2010-05-20 2013-01-1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数据中心冷却
CN204144733U (zh) * 2014-07-26 2015-02-04 蔡婷婷 变电箱壳体屏蔽散热结构
CN106081261A (zh) * 2016-07-11 2016-11-09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同步电机驱动式容器收纳袋装置
CN106132179A (zh) * 2016-08-26 2016-11-16 苏州盖恩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散热信号采集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53364A1 (en) * 2008-04-07 2009-10-08 Mark Henry Rechargeable fire containment and smoke extraction system
CN102884876A (zh) * 2010-05-20 2013-01-1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数据中心冷却
WO2012170483A1 (en) * 2011-06-07 2012-12-1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a roof
CN103582732A (zh) * 2011-06-07 2014-02-12 3M创新有限公司 用于屋顶管理的系统和方法
CN204144733U (zh) * 2014-07-26 2015-02-04 蔡婷婷 变电箱壳体屏蔽散热结构
CN106081261A (zh) * 2016-07-11 2016-11-09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同步电机驱动式容器收纳袋装置
CN106132179A (zh) * 2016-08-26 2016-11-16 苏州盖恩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散热信号采集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94390B (zh) 智能空气调节系统、送风装置及智能空气调节方法
CN105674412A (zh) 一种能自动调节新风量的家用空调
CN106522447A (zh) 一种工厂高效隔热通风式屋顶
CN106940062A (zh) 一种室内通风系统
CN205823681U (zh) 一种隧道施工风机
CN106499107A (zh) 一种智能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
CN210035757U (zh) 一种适用于变频室、厂房的降温系统
CN107449119A (zh) 一种适用于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诱导增强系统
CN105485827A (zh) 一种外界交互式自动化排风系统
CN207438811U (zh) 一种适用于复式楼房的新风系统
CN203274132U (zh) 一种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用的实时监控装置
CN202792323U (zh) 水冷降温装置
CN103604188B (zh) 家用室内外空气循环系统
CN203586479U (zh) 家用室内外空气循环系统
CN106760119A (zh) 一种高精度自检测智能调节自控式工厂隔温屋顶
CN203083089U (zh) 精密空调的可伸缩式风机风道
CN105509221A (zh) 一种空气对流式自动化排风系统
CN201875840U (zh) 一种风机盘管并接器
CN206257766U (zh) 一种热管式机房直膨式节能空调组件
CN104697127A (zh) 一种智能控制空调送风系统
CN201495809U (zh) 智能保温节能型通信机房
CN206330243U (zh) 带控制功能的外玻璃幕墙节能遮阳系统
CN110542163A (zh) 一种大型机房节能降温系统
CN218721978U (zh) 高大空间分层通风供暖、制冷系统
CN204591726U (zh) 一种双层圆筒引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