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83125A -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83125A
CN106483125A CN201510529041.4A CN201510529041A CN106483125A CN 106483125 A CN106483125 A CN 106483125A CN 201510529041 A CN201510529041 A CN 201510529041A CN 106483125 A CN106483125 A CN 106483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stasis
sample
motor
diagnostic apparatuses
intelli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290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83125B (zh
Inventor
何建成
戴稼禾
陈鹤
陈良钜
周小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DA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IDA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IDA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IDA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2904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831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83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3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83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31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智能血瘀诊断仪包括血瘀块形成装置和血瘀计算装置。血瘀块形成装置采用组合结构,将发热、保温、控温一体化,在结构上有四个工位,一个工位可同时检测二个待测样品。血瘀计算装置包括工作台、设于所述工作台周围的摄像系统、和与所述摄像系统依次连接的程序软件中心、临床验证数据库、打印机。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的诊断方法为:将已形成血瘀的样本,放到载玻片上,然后将载玻片固定在可移动的平台上,采用三维采样,计算出样品的体积,再与临床验证数据库对照,打印出结果。该发明能有效验证血瘀证的存在及其存在程度,能有效判断活血化瘀疗效,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未病”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主要方针。“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随着人类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周围生活环境的恶化,中风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而中风和心肌梗塞一旦发病,很难挽救和治愈,因此,“治未病”应用在这些病症中,其作用将更为明显。中风和心肌梗塞的病因主要是血瘀所致,而针对中风与心肌梗塞发生的病因血瘀症候,目前,缺乏用于明确诊断和客观判断血瘀证存在和存在程度的科学手段和方法!
血瘀证,中医病证名。指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舌紫,脉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如今,在中医临床上缺少明确诊断血瘀证存在和准确判断活血化瘀疗效的客观实验指标。将仪器形成被测人员的血瘀块与临床血瘀证不同阶段的病症一一对应要做大量的验证工作。
因此,现在医学领域急需一种可方便诊断血瘀证存在及其存在程度,和有效判断活血化瘀疗效的装置,将诊断结果标准化,突破中医诊断个人理解的差异性,从而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其能有效验证血瘀证的存在及其存在程度,能有效判断活血化瘀疗效,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包括血瘀块形成装置和血瘀计算装置;所述血瘀块形成装置包括电机、样品管座、衬板、前罩、温控组件和热敏探头;所述样品管座与电机输出端相连,所述样品管座周围表面设有多个凹槽组;所述衬板设于电机和样品管座之间;所述前罩设于样品管座与衬板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温控组件设于样品管座的周围;所述衬板、前罩和温控组件形成一密闭内腔,所述样品管座设于所述内腔内;所述热敏探头穿设于内腔内的上部,其一端设于所述内腔空间内,另一端设于内腔外;所述血瘀计算装置包括工作台、设于所述工作台周围的摄像系统、和与所述摄像系统依次连接的程序软件中心、临床验证数据库、打印机。
优选的方案,所述温控组件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恒温套、加热带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外还设有夹箍,所述夹箍用于紧固温控组件。
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血瘀块形成装置还包括有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与所述检测探头和电机均相连。所述液晶显示屏上设有倒计时,设定时间到时,电机自动停止,且所述显示屏上还显示有电机轴的转速。所述检测探头用于检测内腔内部的温度,使内腔内的温度控制范围为37℃±0.5℃。
再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电机为恒转速电机,其转速为17转∕分。
更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多个凹槽组为均匀分布于样品管座周围表面的四组凹槽,四组凹槽中每组凹槽均包括两个并列分布的凹槽,凹槽用于放置待测血液的样品管。
所述热敏探头在设于所述内腔内的一端上套设有探头外套,所述热敏探头在设于内腔外的一端上设有用于固定热敏探头的外套螺母。热敏探头需固定好,保证其不碰到恒温套并具有等距离。
所述温控组件内部设有内定位圈,所述温控组件外部设有外定位圈,所述内定位圈与外定位圈交错分布,使恒温套固定在电机输出轴的中心。
所述摄像系统包括两个以上摄像装置,且各摄像装置呈90°分布于工作台的上部和侧面。
所述工作台为可移动工作台,从而保证了摄像装置能够完整采集血瘀块样本的信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的诊断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装有血液样本的样品管置于样品管座上的凹槽内,通过前罩,将样品管座套入电机的输出轴上,打开电机,样品管座开始转动,电机转速为17转∕分,转动时间为10分钟,时间到后电机停止转动,得到血瘀块样本;
步骤S2,取出步骤S1从样品管中所得血瘀块,置于载玻片上,并将载玻片固定于可移动的工作台上;
步骤S3,摄像系统采集置于工作台上的血瘀块的样本信息;摄像系统包括有两组以上呈90°分布的摄像装置。
步骤S4,摄像系统采集到的样本信息传输给程序软件中心,程序软件中心计算出血瘀块样本的体积;
步骤S5,步骤S4所得血瘀块样本的体积传输至临床验证数据库,并与临床验证数据库内的标准数据对比,得到样本血瘀证与临床相吻合的症状;
步骤S6,打印机将步骤S5所得诊断结果输出。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方便诊断血瘀证存在与否及其存在程度,能有效判断活血化瘀疗效,突破了中医诊断中个人理解的差异性,从而真正做到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的诊断方法,其工艺简单、生产设备投入小、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的血瘀块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的血瘀计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如图1至图2所示,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包括血瘀块形成装置和血瘀计算装置。所述血瘀块形成装置包括电机1、样品管座2、衬板3、前罩4、温控组件5和热敏探头6。所述电机1为恒转速电机,其转速为17转∕分。所述样品管座2与电机1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样品管座2周围表面设有多个凹槽组7,所述多个凹槽组7为均匀分布于样品管座2周围表面的四组凹槽,四组凹槽中每组凹槽均包括两个并列分布的凹槽,凹槽用于放置待测血液的样品管8。所述衬板3设于电机1和样品管座2之间。所述前罩4设于样品管座2与衬板3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温控组件5设于样品管座2的周围,所述温控组件5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恒温套51、加热带52和保温层53,所述保温层53外还设有夹箍54,所述夹箍54用于紧固温控组件5。所述温控组件5内部设有内定位圈9,所述温控组件5外部设有外定位圈10,所述内定位圈9与外定位圈10交错分布,使恒温套51固定在电机输出轴的中心。所述衬板3、前罩4和温控组件5形成一密闭内腔11,所述样品管座2设于所述内腔11内。所述热敏探头6穿设于内腔11内的上部,其一端设于所述内腔11内,另一端设于内腔11外。所述热敏探头6在设于所述内腔11内的一端上套设有探头外套12,所述热敏探头6在设于内腔11外的一端上设有用于固定热敏探头6的外套螺母13。热敏探头6需固定好,保证其不碰到恒温套51且各热敏探头6与恒温套51之间具有等距离。
所述血瘀块形成装置还包括有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与所述检测探头6和电机1均相连。所述液晶显示屏上设有倒计时,设定时间到时,电机自动停止。且所述显示屏上还显示有电机轴的转速。所述检测探头6用于检测内腔11内部的温度,使内腔11内的温度控制范围为37℃±0.5℃。
所述血瘀计算装置包括工作台14、设于所述工作14台周围的摄像系统15、和与所述摄像系统15依次连接的程序软件中心16、临床验证数据库17、打印机18。所述摄像系统15包括两个以上摄像装置,且各摄像装置之间呈90°分布于工作台的上部和侧面。所述工作台14为可移动工作台,从而保证了摄像装置能够完整采集血瘀块样本的信息。
本发明采用组合结构,将发热、保温、控温一体化,在结构上有四个工位,一个工位可同时检测二个待测样品。同时,在一个液晶屏上,可同时显示四个工位的样品测量情况:内腔的环境温度、样品的转速、测试时间计时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的诊断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装有血液样本的样品管置于样品管座2上的凹槽内,通过前罩4,将样品管座套入电机输出轴上,打开电机1,样品管座2开始转动,电机转速为17转∕分,转动时间为10分钟,时间到后电机1停止转动,得到血瘀块样本20;
步骤S2,取出步骤S1从样品管中所得血瘀块,置于载玻片19上,并将载玻片19置于工作台14上;
步骤S3,摄像系统15采用三维采样,采集置于工作台14上的血瘀块样本20的信息;摄像系统15包括有两组摄像装置,且两组摄像装置之间呈90°分布。
步骤S4,摄像系统15采集到的样本信息传输给程序软件中心,程序软件中心16计算出血瘀块样本20的体积;
步骤S5,步骤S4所得血瘀块样本20的体积传输至临床验证数据库17,并与临床验证数据库17内的标准数据对比,得到样本血瘀证与临床相吻合的症状;
步骤S6,打印机18将步骤S5所得诊断结果输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血瘀块形成装置和血瘀计算装置;
所述血瘀块形成装置包括电机、样品管座、衬板、前罩、温控组件和热敏探头;所述样品管座与电机输出端相连,所述样品管座周围表面设有多个凹槽组;所述衬板设于电机和样品管座之间;所述前罩设于样品管座与衬板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温控组件设于样品管座的周围;所述衬板、前罩和温控组件形成一密闭内腔,所述样品管座设于所述内腔内;所述热敏探头穿设于内腔内的上部,其一端设于所述内腔空间内,另一端设于内腔外;
所述血瘀计算装置包括工作台、设于所述工作台周围的摄像系统、和与所述摄像系统依次连接的程序软件中心、临床验证数据库、打印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组件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恒温套、加热带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外还设有夹箍,所述夹箍用于紧固温控组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瘀块形成装置还包括有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与所述检测探头和电机均相连。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恒转速电机。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组为均匀分布于样品管座周围表面的四组凹槽,四组凹槽中每组凹槽均包括两个并列分布的凹槽,凹槽用于放置待测血液的样品管。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探头在设于所述内腔内的一端上套设有探头外套,所述热敏探头在设于内腔外的一端上设有用于固定热敏探头的外套螺母。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组件内部设有内定位圈,所述温控组件外部设有外定位圈,所述内定位圈与外定位圈交错分布。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系统包括两个以上摄像装置,且各摄像装置呈90°分布于工作台的上部和侧面。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为可移动工作台。
10. 一种如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的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装有血液样本的样品管置于样品管座上的凹槽内,通过前罩将样品管座套入电机轴上,打开电机,样品管座开始转动,电机转速为17转∕分,转动时间为10分钟,时间到后电机停止转动,得到血瘀块样本;
步骤S2,取出步骤S1从样品管中所得血瘀块,置于载玻片上,并将载玻片固定于可移动的工作台上;
步骤S3,摄像系统采集置于工作台上的血瘀块样本信息;
步骤S4,摄像系统采集到的血瘀块样本信息传输给程序软件中心,程序软件中心计算出血瘀块样本的体积;
步骤S5,步骤S4所得血瘀块样本的体积传输至临床验证数据库,并与临床验证数据库内的标准数据对比,得到样本血瘀证与临床相吻合的症状;
步骤S6,打印机将步骤S5所得诊断结果输出。
CN201510529041.4A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 Active CN1064831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29041.4A CN106483125B (zh)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29041.4A CN106483125B (zh)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3125A true CN106483125A (zh) 2017-03-08
CN106483125B CN106483125B (zh) 2024-02-09

Family

ID=58234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29041.4A Active CN106483125B (zh) 2015-08-26 2015-08-26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8312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3343A (zh) * 2017-04-11 2018-10-23 上海依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智能气虚诊断仪
CN113436140A (zh) * 2021-05-14 2021-09-24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鉴别血瘀证亚型的定量分析方法、系统、终端、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28766A1 (en) * 2003-05-14 2004-11-18 Witty Thomas R. Point of care diagnostic platform
CN1667418A (zh) * 2004-03-10 2005-09-14 马杰 多功能测量、分析和诊断便携式装置
CN101086496A (zh) * 2007-07-16 2007-12-12 山东优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全自动血液常规智能分析仪及其分析方法
CN201110855Y (zh) * 2007-12-07 2008-09-03 戴稼禾 体外隐性血栓检测智能分析仪
CN101707989A (zh) * 2009-10-23 2010-05-1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一种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CN102113880A (zh) * 2009-12-08 2011-07-06 杨孟君 一种人体体表超前诊断装置
CN102236009A (zh) * 2010-04-28 2011-11-09 上海安彩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体化血液检验平台及其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28766A1 (en) * 2003-05-14 2004-11-18 Witty Thomas R. Point of care diagnostic platform
CN1667418A (zh) * 2004-03-10 2005-09-14 马杰 多功能测量、分析和诊断便携式装置
CN101086496A (zh) * 2007-07-16 2007-12-12 山东优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全自动血液常规智能分析仪及其分析方法
CN201110855Y (zh) * 2007-12-07 2008-09-03 戴稼禾 体外隐性血栓检测智能分析仪
CN101707989A (zh) * 2009-10-23 2010-05-1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一种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CN102113880A (zh) * 2009-12-08 2011-07-06 杨孟君 一种人体体表超前诊断装置
CN102236009A (zh) * 2010-04-28 2011-11-09 上海安彩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体化血液检验平台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3343A (zh) * 2017-04-11 2018-10-23 上海依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智能气虚诊断仪
CN113436140A (zh) * 2021-05-14 2021-09-24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鉴别血瘀证亚型的定量分析方法、系统、终端、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3125B (zh) 2024-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eh et al. Connectometry: a statistical approach harnessing the analytical potential of the local connectome
Hart et 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evaluation of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CN101972207A (zh) 基于rfid技术的针灸诊疗系统
CN106483125A (zh)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及其诊断方法
Suzuki et al. FDG-PET predicts survival and distant metastasis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arwick et al. Peripheral sensory neuropathy is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postocclusive reactive hyperemia in the diabetic foot
CN101976295A (zh) 基于rfid技术的面瘫诊疗系统
Li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diffusion, T2 and susceptibility of white matter following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N102521515A (zh) 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生理参数监测系统
Deng et al. Enhancement of thermal diagnostics on tumors underneath the skin by induced evaporation
Hasan et al. Lateral ventricular cerebrospinal fluid diffusivity as a potential neuroimaging marker of brain temperature in multiple sclerosis: a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s
CN205103169U (zh) 一种智能血瘀诊断仪
CN102930131A (zh) 一种运用物联网技术的监测用标签
Uchida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RI/18 F-FDG PET fusion imaging of the spinal cord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ompressive myelopathy
Park et al. Monitoring therapeutic response in a case of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by serial F-18 FDG PET/CT
Hossain et al. One-dimensional steady-state analysis of bioheat transfer equation: tumour parameters assessment for medical diagnosis application
Poyraz et al. The cooling effect on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terferon-gamma,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nd nitric oxide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Donahue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bioimpedance evaluation of lymphatic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reatment-related lymphedema
CN103761415A (zh) 一种实现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病理数据监测系统的方法
CN102930318A (zh) 一种实现监测病理数据所用标签的方法
CN103040445A (zh) 运用无线传感技术实现中风诊疗系统的方法
CN103034786A (zh) 一种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针灸诊疗系统的方法
Rango et al. Central hyperthermia, brain hyperthermia and low hypothalamus temperature
US20120265081A1 (en) Diagnostic Method
Du et al. Rabbit model of 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