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82639A - 基于近似熵计算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近似熵计算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82639A
CN106482639A CN201610902303.1A CN201610902303A CN106482639A CN 106482639 A CN106482639 A CN 106482639A CN 201610902303 A CN201610902303 A CN 201610902303A CN 106482639 A CN106482639 A CN 106482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 sensor
region
point
monitored area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023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82639B (zh
Inventor
曾捷
喻俊松
朱东方
李志慧
周煜青
张益昕
熊稚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to CN20161090230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826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82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26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82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26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coordina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7/00Vibration-testing of structures; Shock-testing of structures
    • G01M7/08Shock-tes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Transfor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近似熵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属于结构健康监测的冲击监测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布局;步骤二: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近似熵的计算方法;步骤三:待测冲击点对应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响应信号采集及其近似熵计算;步骤四、确定待测点所在区域,并计算该区域内样本冲击点响应信号的近似熵;步骤五:构建冲击点到传感器的距离与相应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关系模型;步骤六:基于三线交叉法确定待测冲击点位置。本发明所述定位算法具有无需大量先验知识、实用性强等特点。

Description

基于近似熵计算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结构健康监测的冲击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能定量估计信号复杂度的近似熵的板结构冲击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桥梁建筑、航空航天飞行器等结构上来源于脱落的零件、高速运动的碎片、空中的飞鸟和地面载具等的低速冲击难以监测,这些低速冲击可能会产生难以用肉眼从外部观察到的损伤,这些损伤并不引人注意,却会随着时间慢慢扩大,最终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所以及时的低速冲击监测十分必要,为潜在的危险提供预警,提醒相关人员做好维护工作,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
目前,基于研究冲击在板结构中激励出Lamb波的冲击载荷定位识别方法中,通常采用三角形定位、四边形定位和基于小波变换的时差定位等,取得了较好的冲击位置识别结果,但由于Lamb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频散等复杂现象,直接降低了基于Lamb波定位的精度。另外,基于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的需要大量先验知识的冲击位置识别方法要求在定位之前进行繁重的工作以得到各个冲击点的样本信号,然后让待测点信号代入训练好的分类器中进行模式识别,此类方法实用性较低。
针对实际冲击监测定位的要求,需要研究无需大量先验知识,能够适用于采样频率较低的常规光纤光栅解调仪,且监测原理简洁的新方法。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近似熵计算与三线交叉原理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工程板结构的光纤冲击定位方法,该方法采用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网络感知结构中不同位置的冲击响应信号,提取冲击响应信号的近似熵。利用该近似熵与冲击距离存在的关系,实现冲击定位。
该方法适用于定量估计对象的复杂度,可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四边固支板结构冲击定位,无需大量先验知识、可以简单快捷、在线监测辨识冲击位置。
本发明的基于近似熵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基于近似熵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布局;
在四边固支板结构中心位置选取一个正方形监测区域ABCD,其中点A位于监测区域左上角顶点,A、B、C、D按逆时针方向分布于正方形监测区域各顶点;选取板结构待监测区域的中心O作为坐标原点,建立一个二维直角坐标系,定义X轴平行于AD方向,Y轴平行于AB方向;在监测区域顶点位置A、C布置轴向平行于正方形监测区域对角线BD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分别计作FBG1、FBG3,在监测区域顶点位置B、D布置轴向平行于正方形监测区域对角线AC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分别计作FBG2、FBG4,同时在正方形待监测区域中心位置分别布置垂直对角线AC、BD方向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分别计作FBG5、FBG6;将这些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粘贴于板结构的背面,采用光纤跳线将FBG1和FBG2,FBG3和FBG4,FBG5和FBG6分别连接,以此构成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六个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构成的正方形所覆盖的区域即为板结构试件的冲击监测区域;
步骤二: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近似熵的计算方法;
步骤2-1、设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的时间序列为{u(i),i=1,2,...,N},可以构造一组由m维向量X(1),X(2),...,X(N-m+1)组成的相空间,其中
X(i)={u(i),u(i+1),...,u(i+m-1)},i=1,2,...,N-m+1;
(1)
步骤2-2、定义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的m维相空间中任意向量X(i)与其余向量X(j)之间的相对欧式距离d[X(i),X(j)]:
d[X(i),X(j)]=max[|u(i+k)-u(j+k)|],k=0,1,...,m-1;
(2)
步骤2-3、给定一个容许偏差r,统计每个向量X(i)的d[X(i),X(j)]小于r的数目,求出该数目与向量总数N-m的比为:
步骤2-4、将取对数,再求其对相空间中向量个数N-m+1的平均值,记作φm(r),即:
步骤2-5、维数m增加1,重复步骤2-1——步骤2-4,得和φm+1(r);
步骤2-6、近似熵的值定义为:
ApEn(m,r)=φm(r)-φm+1(r)
(5)
σ是原始数据的标准偏差,m是维数,r是容许偏差;
步骤三:待测冲击点对应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响应信号采集及其近似熵计算;
采用冲击锤对板结构的待监测冲击区域ABCD中的任意点施加低速冲击载荷,记录该冲击下分布式传感网络中6个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冲击响应信号;采用小波分解的方法滤除响应信号的低频直流分量;按照步骤二所述方法计算待测冲击下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FBG1、FBG2、…、FBG6对应的近似熵ApEni,i=1,2,3,4,5,6为传感器编号;
步骤四、确定待测点所在区域,并计算该区域内样本冲击点响应信号的近似熵;
4-1将正方形待监测区域通过位于顶点的4个传感器和中心的2个传感器沿监测区域对角线划分为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子监测区域,其中定义由FBG1、FBG4、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Ⅰ,由FBG4、FBG3、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记为区域Ⅱ,由FBG3、FBG2、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记为区域Ⅲ,由FBG2、FBG1、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记为区域Ⅳ;
4-2比较由步骤三计算所得四个顶点处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值ApEn1,ApEn2,ApEn3,ApEn4,将拥有最大近似熵的2个传感器所在的监测区域确定为待测点所在的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从而完成待测点的区域定位;
4-3在待测点所在三角形子区域各边上均匀施加若干与待测冲击点能量相同的样本冲击载荷,使用冲击锤在各个样本点上依次进行低速冲击加载,并分别记录每次冲击下冲击点所在边两端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响应信号。对于整个正方形监测区域中心位置的两个传感器FBG5和FBG6响应信号的取舍,只记录其轴向与样本冲击点所在边方向垂直的那个传感器的响应信号即可;
按照步骤二所述方法计算各样本点冲击下,冲击点所在边两端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响应信号时间序列的近似熵i,k=1,2,3,4,5,6,i≠k为传感器编号;j=1,2,3,…,n为第n个样本冲击点;
步骤五:构建冲击点到传感器的距离与相应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关系模型;
步骤5-1、为三角形子监测区域的每条边定义起点和终点选取原则,具体方式如下:
区域Ⅰ中
FBG1和FBG4所在边,FBG1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4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4和FBG5所在边,FBG4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5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6和FBG1所在边,FBG6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1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区域Ⅱ中
FBG4和FBG3所在边,FBG4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3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3和FBG6所在边,FBG3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6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5和FBG4所在边,FBG5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4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区域Ⅲ中
FBG3和FBG2所在边,FBG3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2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2和FBG5所在边,FBG2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5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6和FBG3所在边,FBG6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3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区域Ⅳ中
FBG2和FBG1所在边,FBG2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1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1和FBG6所在边,FBG1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6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5和FBG2所在边,FBG5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2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同时定义frt为起点位置传感器编号,aft为终点位置传感器编号;
令样本冲击点与对应起点位置传感器之间距离作为自变量x,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之差为因变量,其中表示第j个冲击点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对应的近似熵值,表示第j个冲击点的终点位置传感器对应的近似熵值;
步骤5‐2、正方形主监测区域的四条边上,样本冲击点距离起点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长度x与样本冲击点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差值Y1之间关系为:
其中k1、b1、k2、b2表示在正方形主监测区域的四条边上,由最小二乘法拟合法得到的决定样本冲击点距离起点位置传感器的长度x与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之差Y1之间关系式的系数,l表示正方形主监测区域的边长;
步骤5-3、重复步骤5-1,采用一阶线性函数拟合所有三角形子区域内与中心点O相连的两条等腰边界上,各样本冲击点距离所对应起点位置传感器的长度x与该样本冲击点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之差Y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
Y2=f2(x)=k3x+b3,(7)
Y3=f3(x)=k4x+b4。(8)
其中k3、b3、k4、b4表示在三角形子监测区域的两条等腰边长上,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决定样本冲击点距离起点位置传感器的长度x与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之差Y之间一阶线性关系式的系数;
步骤六、基于三线交叉法确定待测冲击点位置;
6-1、将待测冲击点所在的三角形子监测区域再划分为四个三角形二级子监测区域:
如果由步骤四确定待测点在区域Ⅰ中,则假设直线AD的中点为E,AO的中点为F,DO的中点为G,则由A、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D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如果由步骤四确定待测点在区域Ⅱ中,设直线DC的中点为E,DO的中点为F,CO的中点为G,则由D、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C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如果由步骤四确定待测点在区域Ⅲ中,设直线BC的中点为E,CO的中点为F,BO的中点为G,则由C、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B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如果由步骤四确定待测点在区域Ⅳ中,设直线AB的中点为E,BO的中点为F,AO的中点为G,则由B、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A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6-2、按照步骤五,计算待测点在所属子区域内各边上的因变量Y,即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响应信号近似熵之差Y=ApEnfrt-ApEnaft,其中frt为各边起点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编号,aft为各边终点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编号。
将计算得到的待测冲击点所在三角形子区域各边上的因变量Y1、Y2、Y3分别与各边中点处样本点的因变量YE、YF、YG作比较:
如果Y1<YE,且Y2>YF,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①;
如果Y1<YE,且Y2<YF,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②;
如果Y1>YE,且Y3>YG,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③;
如果Y1>YE,且Y3<YG,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④;
6-3、将计算得到的待测点在各边上的因变量Y分别代入由步骤五计算出的该子区域内各边界上冲击点距离所对应起点的长度和该冲击点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得到待测点与三个不同起点之间的距离值l1、l2、l3,然后分别在三条边上距离各自起点位置传感器长度依次为l1、l2、l3处的位置作垂直于三条边的直线,三条直线将会相交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1)如果该三角形区域与步骤6-2得到的待测点所在二级子监测区域有交集,则将交集区域各顶点坐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待测点坐标。
(2)如果该三角形区域与步骤6-2得到的待测点所在二级子监测区域没有交集,则将由步骤6-2得到的待测点所在二级子监测区域中距离该三角形区域最近处的坐标作为待测点坐标。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出采用近似熵作为表征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特征的参量,并通过比较近似熵大小的方法进行区域定位,该方法应用近似熵作为特征量,适用于非平稳的冲击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2)本发明通过拟合两端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之差,并采用三线交叉法和二级子区域定位进行冲击位置的精确辨识,该方法简单可靠。
(3)步骤五分别构建不同角度和距离处冲击点到起点位置传感器距离与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关系模型,当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距离较近且冲击点与两端传感器的径向成直角时,传感器对冲击产生的信号比较敏感,可以使用一阶线性表达式Y=kx+b拟合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近似熵的差值与冲击点到起点位置传感器距离之间的关系。当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距离较远且冲击点与两端传感器的径向成45°时,传感器对冲击产生的信号欠敏感,需要使用两个指数函数组成的分段函数拟合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近似熵的差值与冲击点到起点位置传感器距离之间的关系。(3)本发明采用3对光纤光栅传感器构成串联网络,相较于压电式传感阵列具有结构简单、抗电磁干扰等优点;
(4)本发明适用于采样频率较低的光纤光栅解调仪,且无需大量先验知识,即可对冲击载荷定位,增强了工程实用性;
其中近似熵计算,参数的选取较为稳定,通常选择m的值为2,r的值为4.5σ,σ为光纤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的标准偏差。该计算方法适合处理复杂环境下的航空航天板结构冲击定位问题,抗干扰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是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布局图。
图1中:1为固支边;2为监测区域Ⅰ;3为监测区域Ⅱ;4为监测区域Ⅲ;5为监测区域Ⅳ;
图2是所有子监测区域中二级子区域划分图;
图2中:1为区域Ⅰ中的二级子区域①;2为区域Ⅰ中的二级子区域②;3为区域Ⅰ中的二级子区域③;4为区域Ⅰ中的二级子区域④;
图3是基于近似熵得低速冲击定位算法流程;
图4是任意待测冲击点选取示意图;
图5是AD边上冲击点到起点位置传感器FBG1的距离与其终点位置传感器FBG4与起点位置传感器FBG1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关系;
图6是AO边上冲击点到起点位置传感器FBG6的距离与其终点位置传感器FBG1与起点位置传感器FBG6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关系;
图7是DO边上冲击点到起点位置传感器FBG4的距离与其终点位置传感器FBG5与起点位置传感器FBG4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关系;
图8是样本冲击点选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步骤一、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布局;
在四边固支板结构中心位置选取一个正方形监测区域ABCD,其中点A位于监测区域左上角顶点,A、B、C、D按逆时针方向分布于正方形监测区域各顶点;选取板结构待监测区域的中心O作为坐标原点,建立一个二维直角坐标系,定义X轴平行于AD方向,Y轴平行于AB方向;在监测区域顶点位置A、C布置轴向平行于正方形监测区域对角线BD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分别计作FBG1、FBG3,在监测区域顶点位置B、D布置轴向平行于正方形监测区域对角线AC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分别计作FBG2、FBG4,同时在正方形待监测区域中心位置分别布置垂直对角线AC、BD方向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分别计作FBG5、FBG6;将这些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粘贴于板结构的背面,采用光纤跳线将FBG1和FBG2,FBG3和FBG4,FBG5和FBG6分别连接,以此构成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六个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构成的正方形所覆盖的区域即为板结构试件的冲击监测区域;
步骤二: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近似熵的计算方法;
步骤2-1、设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的时间序列为{u(i),i=1,2,...,N},可以构造一组由m维向量X(1),X(2),...,X(N-m+1)组成的相空间,其中
X(i)={u(i),u(i+1),...,u(i+m-1)},i=1,2,...,N-m+1;
(1)
步骤2-2、定义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的m维相空间中任意向量X(i)与其余向量X(j)之间的相对欧式距离d[X(i),X(j)]:
d[X(i),X(j)]=max[|u(i+k)-u(j+k)|],k=0,1,...,m-1;
(2)
步骤2-3、给定一个容许偏差r,统计每个向量X(i)的d[X(i),X(j)]小于r的数目,求出该数目与向量总数N-m的比为:
步骤2-4、将取对数,再求其对相空间中向量个数N-m+1的平均值,记作φm(r),即:
步骤2-5、维数m增加1,重复步骤2-1——步骤2-4,得和φm+1(r);
步骤2-6、近似熵的值定义为:
ApEn(m,r)=φm(r)-φm+1(r)
(5)
σ是原始数据的标准偏差,m是维数,r是容许偏差;
步骤三:待测冲击点对应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响应信号采集及其近似熵计算;
采用冲击锤对板结构的待监测冲击区域ABCD中的任意点作为待测点施加低速冲击载荷,如图4所示,选取点m作为待测冲击点,记录该冲击下分布式传感网络中6个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冲击响应信号;采用小波分解的方法滤除响应信号的低频直流分量;按照步骤二所述方法计算待测冲击下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FBG1、FBG2、…、FBG6对应的近似熵ApEni,i=1,2,3,4,5,6为传感器编号;
步骤四、确定待测点所在区域,并计算该区域内样本冲击点响应信号的近似熵;
4-1将正方形待监测区域通过位于顶点的4个传感器和中心的2个传感器沿监测区域对角线划分为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子监测区域,其中定义由FBG1、FBG4、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Ⅰ,由FBG4、FBG3、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记为区域Ⅱ,由FBG3、FBG2、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记为区域Ⅲ,由FBG2、FBG1、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记为区域Ⅳ;
4-2比较由步骤三计算得到的四个顶点处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值ApEn1,ApEn2,ApEn3,ApEn4,选取其中拥有最大近似熵的2个传感器所在的监测区域认定为待测点所在的子监测区域,完成待测点的区域定位,例如图4中的m为待测冲击点,那么FBG1和FBG4对冲击点m的冲击响应信号时间序列的近似熵ApEn1、ApEn4最大,能够确定冲击点所在区域为区域Ⅰ。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不会出现位于对角线的上的两个传感器信号的近似熵如ApEn1和ApEn3或者ApEn2和ApEn4出现同时最大的情况;
4-3在待测点m所在三角形子区域Ⅰ各边上均匀设置若干与待测点能量相同的样本点,如在AD边均匀选取冲击样本点P1、P2、P3,在DO边均匀选取冲击样本点P4、P5、P6,在AO边均匀选取冲击样本点P7、P8、P9,采用冲击锤对样本点依次进行低速冲击加载,并分别记录样本点所在边界两端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响应信号,
对于整个正方形监测区域中心位置的传感器FBG5只记录与其轴向垂直的DO边上P4、P5、P6点的响应信号,FBG6只记录与其轴向垂直的AO边上P7、P8、P9点的响应信号;按照步骤二所述方法计算各样本点冲击下,冲击点所在边两端传感器响应信号时间序列的近似熵i,k=1,2,3,4,5,6,i≠k为传感器编号;j=1,2,3,…,n为第n个样本冲击点;
步骤五:构建冲击点到传感器的距离与相应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关系模型;
步骤5-1、为三角形子监测区域的每条边定义起点和终点,具体方式如下:
区域Ⅰ中
FBG1和FBG4所在边,FBG1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4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4和FBG5所在边,FBG4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5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6和FBG1所在边,FBG6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1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区域Ⅱ中
FBG4和FBG3所在边,FBG4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3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3和FBG6所在边,FBG3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6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5和FBG4所在边,FBG5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4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区域Ⅲ中
FBG3和FBG2所在边,FBG3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2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2和FBG5所在边,FBG2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5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6和FBG3所在边,FBG6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3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区域Ⅳ中
FBG2和FBG1所在边,FBG2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1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1和FBG6所在边,FBG1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6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5和FBG2所在边,FBG5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2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同时定义frt为起点位置传感器编号,aft为终点位置传感器编号;
令样本冲击点与对应起点位置传感器之间距离作为自变量x,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之差为因变量,其中表示第j个冲击点的起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值,表示第j个冲击点的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值;
步骤5‐2、确定正方形主监测区域的四条边上样本冲击点距离起点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长度x与样本冲击点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差值Y1之间关系。本例中对于区域Ⅰ的边AD而言,起点位置传感器为FBG1,终点位置传感器为FBG4,AO边上的样本冲击点与起点A的距离作为自变量x,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之差为因变量j表示的是冲击点的编号,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边长AD上P1、P2、P3三个样本冲击点对应的自变量xj和因变量Yj进行一阶拟合,得到样本冲击点到起点位置A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距离x与样本冲击点对应的终点位置D处传感器FBG4和起点位置A处传感器FBG1近似熵之差Y1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其中k1、b1、k2、b2表示在正方形主监测区域的四条边上,由最小二乘法拟合法得到的决定样本冲击点距离起点位置传感器的长度x与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之差Y1之间关系式的系数,l表示正方形主监测区域的边长;
步骤5-3、重复步骤5-1,分别以P4、P5、P6和P7、P8、P9为样本冲击点,用一阶线性函数拟合三角形子监测区域的两条等腰边DO和AO上,冲击点与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FBG4和FBG6的距离x与该样本冲击点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之差Y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
Y2=f2(x)=k3x+b3,(7)
Y3=f3(x)=k4x+b4。(8)
其中k3、b3、k4、b4表示在三角形子监测区域的的两条等腰边长上,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决定样本冲击点距离起点位置传感器的长度x与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之差Y之间一阶线性关系式的系数。
根据步骤5-2和步骤5-3得到的冲击点到对应起点位置传感器距离和起点位置传感器与终点位置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之差间的关系如图5、图6、图7所示。
步骤六、基于三线交叉法确定待测冲击点位置;
6-1、将待测冲击点所在的三角形子监测区域再划分为四个三角形二级子监测区域:
如果待测点在区域Ⅰ中,设直线AD的中点为E,AO的中点为F,DO的中点为G,则由A、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D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如果待测点在区域Ⅱ中,设直线DC的中点为E,DO的中点为F,CO的中点为G,则由D、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C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如果待测点在区域Ⅲ中,设直线BC的中点为E,CO的中点为F,BO的中点为G,则由C、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B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如果待测点在区域Ⅳ中,设直线AB的中点为E,BO的中点为F,AO的中点为G,则由B、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A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6-2、按照步骤五,计算待测点在所属子区域内各边上的因变量Y,即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响应信号近似熵之差Y=ApEnfrt-ApEnaft,其中frt为各边起点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编号,aft为各边终点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编号。
将计算得到的待测点在三角形子区域各边上的因变量Y1、Y2、Y3分别与各边中点处样本点的因变量YE、YF、YG作比较,本例中待测冲击点m位于子监测区域Ⅰ中,则其设E为AD边中点,F为AO边中点,G为DO边中点,
如果Y1<YE,且Y2>YF,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①;
如果Y1<YE,且Y2<YF,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②;
如果Y1>YE,且Y3>YG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③;
如果Y1>YE,且Y3<YG,,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④;
6-3、将计算得到的待测点在各边上的因变量Y1、Y2、Y3分别代入由步骤五计算出的该子区域内各边界上冲击点距离所对应起点的长度和该冲击点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式(6)(7)(8),可以得到待测点与三个不同起点之间的距离值l1、l2、l3,然后分别在三条边上距离各自起点位置传感器l1、l2、l3处的位置作垂直于三条边的直线,三条直线将会相交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3)如果该三角形区域与步骤6-2得到的待测点所在二级子监测区域有交集,则将交集区域各顶点坐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待测点坐标。
(4)如果该三角形区域与步骤6-2得到的待测点所在二级子监测区域没有交集,则将由步骤6-2得到的待测点所在二级子监测区域中距离该三角形区域最近处的坐标作为待测点坐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一种基于近似熵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布局;
在四边固支板结构中心位置选取一个正方形监测区域ABCD,其中点A位于监测区域左上角顶点,A、B、C、D按逆时针方向分布于正方形监测区域各顶点;选取板结构待监测区域的中心O作为坐标原点,建立一个二维直角坐标系,定义X轴平行于AD方向,Y轴平行于AB方向;在监测区域顶点位置A、C布置轴向平行于正方形监测区域对角线BD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分别计作FBG1、FBG3,在监测区域顶点位置B、D布置轴向平行于正方形监测区域对角线AC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分别计作FBG2、FBG4,同时在正方形待监测区域中心位置分别布置垂直对角线AC、BD方向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分别计作FBG5、FBG6;将这些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粘贴于板结构的背面,采用光纤跳线将FBG1和FBG2,FBG3和FBG4,FBG5和FBG6分别连接,以此构成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六个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构成的正方形所覆盖的区域即为板结构试件的冲击监测区域;
步骤二: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近似熵的计算方法;
步骤2-1、设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的时间序列为{u(i),i=1,2,...,N},可以构造一组由m维向量X(1),X(2),...,X(N-m+1)组成的相空间,其中
X(i)={u(i),u(i+1),...,u(i+m-1)},i=1,2,...,N-m+1;
(1)
步骤2-2、定义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的m维相空间中任意向量X(i)与其余向量X(j)之间的相对欧式距离d[X(i),X(j)]:
d[X(i),X(j)]=max[|u(i+k)-u(j+k)|],k=0,1,...,m-1;
(2)
步骤2-3、给定一个容许偏差r,统计每个向量X(i)的d[X(i),X(j)]小于r的数目,求出该数目与向量总数N-m的比为:
步骤2-4、将取对数,再求其对相空间中向量个数N-m+1的平均值,记作φm(r),即:
&phi; m ( r ) = 1 N - m + 1 &Sigma; i = 1 N - m + 1 ln C i m ( r ) - - - ( 4 )
步骤2-5、维数m增加1,重复步骤2-1——步骤2-4,得和φm+1(r);
步骤2-6、近似熵的值定义为:
ApEn(m,r)=φm(r)-φm+1(r)
(5)
σ是原始数据的标准偏差,m是维数,r是容许偏差;
步骤三:待测冲击点对应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响应信号采集及其近似熵计算;
采用冲击锤对板结构的待监测冲击区域ABCD中的任意点施加低速冲击载荷,记录该冲击下分布式传感网络中6个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冲击响应信号;采用小波分解的方法滤除响应信号的低频直流分量;按照步骤二所述方法计算待测冲击下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FBG1、FBG2、…、FBG6对应的近似熵ApEni,i=1,2,3,4,5,6为传感器编号;
步骤四、确定待测点所在区域,并计算该区域内样本冲击点响应信号的近似熵;
4-1将正方形待监测区域通过位于顶点的4个传感器和中心的2个传感器沿监测区域对角线划分为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子监测区域,其中定义由FBG1、FBG4、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Ⅰ,由FBG4、FBG3、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记为区域Ⅱ,由FBG3、FBG2、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记为区域Ⅲ,由FBG2、FBG1、FBG5和FBG6构成的监测区域记为区域Ⅳ;
4-2比较由步骤三计算所得四个顶点处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值ApEn1,ApEn2,ApEn3,ApEn4,将拥有最大近似熵的2个传感器所在的监测区域确定为待测点所在的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从而完成待测点的区域定位;
4-3在待测点所在三角形子区域各边上均匀施加若干与待测冲击点能量相同的样本冲击载荷,使用冲击锤在各个样本点上依次进行低速冲击加载,并分别记录每次冲击下冲击点所在边两端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响应信号;对于整个正方形监测区域中心位置的两个传感器FBG5和FBG6响应信号的取舍,只记录其轴向与样本冲击点所在边方向垂直的那个传感器的响应信号即可;
按照步骤二所述方法计算各样本点冲击下,冲击点所在边两端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响应信号时间序列的近似熵i,k=1,2,3,4,5,6,i≠k为传感器编号;j=1,2,3,…,n为第n个样本冲击点;
步骤五:构建冲击点到传感器的距离与相应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关系模型;
步骤5-1、为三角形子监测区域的每条边定义起点和终点选取原则,具体方式如下:
区域Ⅰ中
FBG1和FBG4所在边,FBG1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4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4和FBG5所在边,FBG4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5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6和FBG1所在边,FBG6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1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区域Ⅱ中
FBG4和FBG3所在边,FBG4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3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3和FBG6所在边,FBG3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6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5和FBG4所在边,FBG5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4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区域Ⅲ中
FBG3和FBG2所在边,FBG3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2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2和FBG5所在边,FBG2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5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6和FBG3所在边,FBG6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3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区域Ⅳ中
FBG2和FBG1所在边,FBG2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1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1和FBG6所在边,FBG1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6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FBG5和FBG2所在边,FBG5为起点位置传感器,FBG2为终点位置传感器;
同时定义frt为起点位置传感器编号,aft为终点位置传感器编号;
令样本冲击点与对应起点位置传感器之间距离作为自变量x,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之差为因变量,其中表示第j个冲击点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对应的近似熵值,表示第j个冲击点的终点位置传感器对应的近似熵值;
步骤5‐2、正方形主监测区域的四条边上,样本冲击点距离起点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长度x与样本冲击点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差值Y1之间关系为:
Y 1 = f 1 ( x ) = k 1 e ( x - l / 2 ) + b 1 x &GreaterEqual; l / 2 k 2 e ( l / 2 - x ) + b 2 x < l / 2 ; - - - ( 6 )
其中k1、b1、k2、b2表示在正方形主监测区域的四条边上,由最小二乘法拟合法得到的决定样本冲击点距离起点位置传感器的长度x与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之差Y1之间关系式的系数,l表示正方形主监测区域的边长;
步骤5-3、重复步骤5-1,采用一阶线性函数拟合所有三角形子区域内与中心点O相连的两条等腰边界上,各样本冲击点距离所对应起点位置传感器的长度x与该样本冲击点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响应信号的近似熵之差Y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
Y2=f2(x)=k3x+b3, (7)
Y3=f3(x)=k4x+b4; (8)
其中k3、b3、k4、b4表示在三角形子监测区域的两条等腰边长上,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决定样本冲击点距离起点位置传感器的长度x与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之差Y之间一阶线性关系式的系数;
步骤六、基于三线交叉法确定待测冲击点位置;
6-1、将待测冲击点所在的三角形子监测区域再划分为四个三角形二级子监测区域:
如果由步骤四确定待测点在区域Ⅰ中,则假设直线AD的中点为E,AO的中点为F,DO的中点为G,则由A、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D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如果由步骤四确定待测点在区域Ⅱ中,设直线DC的中点为E,DO的中点为F,CO的中点为G,则由D、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C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如果由步骤四确定待测点在区域Ⅲ中,设直线BC的中点为E,CO的中点为F,BO的中点为G,则由C、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B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如果由步骤四确定待测点在区域Ⅳ中,设直线AB的中点为E,BO的中点为F,AO的中点为G,则由B、E、F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①;由E、F、O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②;由E、O、G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③;由E、G、A构成的监测区域为区域④;
6-2、按照步骤五,计算待测点在所属子区域内各边上的因变量Y,即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响应信号近似熵之差Y=ApEnfrt-ApEnaft,其中frt为各边起点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编号,aft为各边终点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编号;
将计算得到的待测冲击点所在三角形子区域各边上的因变量Y1、Y2、Y3分别与各边中点处样本点的因变量YE、YF、YG作比较:
如果Y1<YE,且Y2>YF,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①;
如果Y1<YE,且Y2<YF,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②;
如果Y1>YE,且Y3>YG,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③;
如果Y1>YE,且Y3<YG,则待测点位于三角形子监测区域中的二级子监测区域④;
6-3、将计算得到的待测点在各边上的因变量Y分别代入由步骤五计算出的该子区域内各边界上冲击点距离所对应起点的长度和该冲击点对应的起点位置传感器和终点位置传感器近似熵差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得到待测点与三个不同起点之间的距离值l1、l2、l3,然后分别在三条边上距离各自起点位置传感器长度依次为l1、l2、l3处的位置作垂直于三条边的直线,三条直线将会相交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1)如果该三角形区域与步骤6-2得到的待测点所在二级子监测区域有交集,则将交集区域各顶点坐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待测点坐标;
(2)如果该三角形区域与步骤6-2得到的待测点所在二级子监测区域没有交集,则将由步骤6-2得到的待测点所在二级子监测区域中距离该三角形区域最近处的坐标作为待测点坐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近似熵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参数m的值为2,r的值为4.5σ;σ为光纤光栅传感器冲击响应信号的标准偏差。
CN201610902303.1A 2016-10-17 2016-10-17 基于近似熵计算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Active CN1064826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02303.1A CN106482639B (zh) 2016-10-17 2016-10-17 基于近似熵计算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02303.1A CN106482639B (zh) 2016-10-17 2016-10-17 基于近似熵计算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2639A true CN106482639A (zh) 2017-03-08
CN106482639B CN106482639B (zh) 2018-11-09

Family

ID=58270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02303.1A Active CN106482639B (zh) 2016-10-17 2016-10-17 基于近似熵计算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82639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3681A (zh) * 2017-07-31 2018-01-05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高速撞击下光纤断裂响应时间的测量装置和方法
CN107628268A (zh) * 2017-08-11 2018-01-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低频逼近系数变化幅度的单边固支机翼冲击定位方法
CN108061635A (zh) * 2017-11-08 2018-05-2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 基于Teager能量算子和样本熵的板结构冲击监测方法
CN108490879A (zh) * 2018-04-24 2018-09-04 湖北文理学院 一种基于近似熵的数控机床丝杠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CN109916742A (zh) * 2019-01-18 2019-06-21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高精度复合材料冲击定位算法
CN110793438A (zh) * 2019-10-25 2020-02-1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模糊熵和人工鱼群算法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90590A (ko) * 2009-02-06 2010-08-16 한국과학기술원 다수의 광섬유 격자를 이용한 다중 물리량 측정 방법 및 시스템
KR20110122443A (ko) * 2010-05-04 2011-11-10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다축 변형률 측정이 가능한 필름형 광섬유 브래그 격자 센서 패키지
CN102865992A (zh) * 2012-10-11 2013-01-0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一种复合材料层板冲击损伤识别方法及测试装置
CN104019739A (zh) * 2014-05-08 2014-09-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板结构冲击载荷定位方法
CN104776966A (zh) * 2015-04-01 2015-07-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分形理论的板结构冲击监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90590A (ko) * 2009-02-06 2010-08-16 한국과학기술원 다수의 광섬유 격자를 이용한 다중 물리량 측정 방법 및 시스템
KR20110122443A (ko) * 2010-05-04 2011-11-10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다축 변형률 측정이 가능한 필름형 광섬유 브래그 격자 센서 패키지
CN102865992A (zh) * 2012-10-11 2013-01-0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一种复合材料层板冲击损伤识别方法及测试装置
CN104019739A (zh) * 2014-05-08 2014-09-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板结构冲击载荷定位方法
CN104776966A (zh) * 2015-04-01 2015-07-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分形理论的板结构冲击监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曹野 等: "基于数值模拟的顶板围岩损伤过程动力响应信号的能量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3681A (zh) * 2017-07-31 2018-01-05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高速撞击下光纤断裂响应时间的测量装置和方法
CN107628268A (zh) * 2017-08-11 2018-01-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低频逼近系数变化幅度的单边固支机翼冲击定位方法
CN107628268B (zh) * 2017-08-11 2020-04-2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低频逼近系数变化幅度的单边固支机翼冲击定位方法
CN108061635A (zh) * 2017-11-08 2018-05-2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 基于Teager能量算子和样本熵的板结构冲击监测方法
CN108490879A (zh) * 2018-04-24 2018-09-04 湖北文理学院 一种基于近似熵的数控机床丝杠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CN109916742A (zh) * 2019-01-18 2019-06-21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高精度复合材料冲击定位算法
CN109916742B (zh) * 2019-01-18 2021-10-08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高精度复合材料冲击定位算法
CN110793438A (zh) * 2019-10-25 2020-02-1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模糊熵和人工鱼群算法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WO2021077625A1 (zh) * 2019-10-25 2021-04-2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模糊熵和人工鱼群算法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2639B (zh) 2018-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2639A (zh) 基于近似熵计算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方法
CN105865735B (zh) 一种基于视频监控的桥梁振动测试与动力特性识别方法
Janani et al. Influence of surface distresses on smartphone-based pavement roughness evaluation
CN104776966B (zh) 基于分形理论的板结构冲击监测方法
CN103617684B (zh) 干涉型光纤周界振动入侵识别算法
CN104182594B (zh) 一种电力系统风区图的绘制方法
CN104933871B (zh) 一种交通车辆检测方法及系统
Wang et al. The rol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detecting urban slums
CN106601033A (zh) 一种空中交通管制中期冲突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6501359A (zh) 基于关联维数计算与三圆取交原理的低速冲击位置辨识法
CN103136270A (zh) 一种获得数据插值的方法及系统
CN107688782A (zh) 基于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图像的油罐检测和储量分析方法
US20210103029A1 (en) Object detection device, object detection system, and object detection method
CN108061635A (zh) 基于Teager能量算子和样本熵的板结构冲击监测方法
CN103245448A (zh) 飞机滑行状态下机场跑道承载力无损检测方法
Zhang et al. Sampling optimization for high-speed weigh-in-motion measurements using in-pavement strain-based sensors
CN103020627B (zh) 一种特种车辆仪表指针的提取方法
CN109752383B (zh) 一种基于多重交叉验证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
Du et al. Multi FBG sensor-based impact localization with a hybrid correlation interpolation method
Tsai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utomatic crack evaluation using crack fundamental element
Slabej et al. Non-invasive diagnostic methods for investigating the quality of Žilina airport’s runway
CN103886582A (zh) 一种利用特征点Voronoi图优选的星载合成孔径干涉雷达影像配准方法
CN107628268A (zh) 基于低频逼近系数变化幅度的单边固支机翼冲击定位方法
CN109598925A (zh) 出租车车辆聚集报警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Zingerle et al. Evaluation of terrestrial and airborne gravity data over Antarctica–a generic approa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