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1835B - 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71835B
CN106471835B CN201480080047.1A CN201480080047A CN106471835B CN 106471835 B CN106471835 B CN 106471835B CN 201480080047 A CN201480080047 A CN 201480080047A CN 106471835 B CN106471835 B CN 1064718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data
noise ratio
potentia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00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71835A (zh
Inventor
罗俊
马驰翔
林英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71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1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71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18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04L43/0888Through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04W40/16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based on interferen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和设备,属于通信领域。包括: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获取对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及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本发明根据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上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及对该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计算的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在保证链路吞吐量的前提下并行传输数据。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WLAN(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无线局域网)凭借其在高速率和低成本方面的优势,成为当今广泛普及的移动宽带接入技术;同时,伴随着WLAN技术的普及,使得接入WLAN系统后如何进行数据传输成为WLAN技术所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现有技术通常在WLAN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采用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载波侦听/冲突避免)的竞争机制进行数据传输。发送节点在发送数据前进行载波侦听,若检测到当前信道的能量超过CCA(Clear Channel Assessment,空闲信道评估)门限值,则发送节点不发送数据;若检测到当前信道的能量低于CCA门限值,发送节点才进行信道竞争。该机制本质上属于无干扰的串行数据传输(在载波侦听范围内同一时刻仅有单一链路在进行数据传输)。
并行数据传输方法(在载波侦听范围内同一时刻有多条链路在进行数据传输),是通过引入相邻链路之间的干扰,牺牲单个节点的链路数据传输质量,来增加并行的传输链路。现有采用并行数据传输方法的通信系统是建立在良好的网络规划和覆盖估算的基础上的,系统增益较好,而WLAN系统由于缺少网络规划,存在重叠覆盖区较大的密集组网形式,致使节点(包括接入点和站点)间干扰较大,且干扰来源较多,使得WLAN系统采用这种并行数据传输方法时有可能反而会降低传输时的吞吐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
根据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及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包括:
根据所述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所述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包括:
根据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上的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每隔预设时间接收系统中各个节点广播的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各个节点所在链路的信干噪比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及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包括:
比较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与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
如果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则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如果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所述方法,还包括:
提升空闲信道评估CCA门限值;
所述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包括:
如果当前信道的能量低于提升后的CCA门限值,则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
每隔预设周期广播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所述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使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根据所述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及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上的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每隔预设时间接收系统中各个节点广播的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各个节点所在链路的信干噪比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与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
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时,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提升CCA门限值;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当前信道的能量低于提升后的CCA门限值时,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及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
广播模块,用于每隔预设周期广播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所述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使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根据所述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根据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上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及对该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及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然后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是否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从而保证链路吞吐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分布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该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一种数据传输系统,该数据传输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发送节点和至少一个接收节点。为了在保证系统吞吐量的情况下确定是否控制发送节点并行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以控制将要发送数据的潜在链路上的发送节点是否并行传输数据的角度为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101: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获取对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102: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
103: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以系统中的接收节点的角度为例,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201:获取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
202:每隔预设周期广播管理帧,管理帧中携带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使潜在链路上的发送节点根据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根据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上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及对该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及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然后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是否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从而在保证链路吞吐量的情况下并行传输数据。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如下具体的实施例,对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发送节点可以为AP(Access Point,接入点)或STA(Station,站点),接收节点也可以为AP或STA。为了方便说明,以如图3所示的架构图中,潜在链路为节点A与节点C之间的链路,节点A作为潜在发送节点,节点C作为潜在接收节点,且已有链路包括第一已有链路,第二已有链路,第三已有链路,第一已有链路为节点E与节点B之间的链路,第二已有链路为节点E与节点D之间的链路,第三已有链路为节点F与节点D之间的链路为例。其中,潜在链路为当前还未进行数据传输的链路,在实现对潜在链路上的发送节点A向接收节点C是否并行传输数据进行控制时,由于已有链路对该潜在链路将产生干扰,因而通过系统吞吐量的变化来确定是否控制潜在链路上的发送节点A向潜在接收节点C并行传输数据。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301、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本实施例不对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的方式进行限定,具体实施时,系统中的每个节点可以每隔预设周期广播携带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的管理帧,因而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之前,可以先接收系统中各个节点广播的管理帧。又由于管理帧中携带各个节点所在链路的信干噪比,因此,可以根据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其中,本实施例不对预设周期的长短进行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此外,管理帧可以为ISF(Interference Strength Frame,干扰强度帧)。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可以为已有链路在该预设周期内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为了获取更准确的信干噪比,该管理帧中还可以携带干扰噪声的统计信息,该干扰噪声的统计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干扰量和干扰噪声比等。本实施例不对管理帧携带的内容及具体结构进行限定,以节点W为例,该管理帧的结构及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表1所示:
表1
SINR_W I_N_W
表1中,SINR_W为已有链路W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I_N_W为已有链路W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干扰噪声项的统计信息。
进一步地,关于根据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的方式,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以图3所示的系统为例,可以根据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C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发送节点A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由于潜在链路为当前还未传输数据的链路,因而根据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只是一种预测结果,其获取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两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根据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在上个预设周期广播的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来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例如,按照如下公式根据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在上个预设周期广播的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来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其中,SINR'A表示按照第一种方式计算得到的发送节点A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SINRA表示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在上个预设周期广播的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I表示发送节点A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干扰量,表示发送节点A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噪声量,IA表示外界干扰量。本实施例不对I、及IA的获取方式进行限定,具体实施时,由于管理帧中还可以携带干扰噪声的统计信息,而该干扰噪声的统计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干扰量和干扰噪声比等。因此,可以根据管理帧中携带的干扰噪声的统计信息得到。
第二种方式:根据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在前预设数量个预设周期广播的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信息的平均值来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例如,按照如下公式根据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在前预设数量个预设周期广播的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信息的平均值来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其中,SINR'A'表示按照第二种方式计算得到的发送节点A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表示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在前预设数量个预设周期广播的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信息的平均值,I表示发送节点A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干扰量,表示发送节点A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噪声量,IA表示外界干扰量。本实施例不对I、及IA的获取方式进行限定,具体实施时,由于每个管理帧中还可以携带干扰噪声的统计信息,而该干扰噪声的统计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干扰量和干扰噪声比等。因此,可以根据管理帧中携带的干扰噪声的统计信息的平均值得到。
302、获取对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关于获取对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的方式,本实施例同样不作具体限定。由上述步骤301的内容可知,由于系统中的每个节点可以每隔预设周期广播携带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的管理帧,且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可以接收系统中各个节点广播的管理帧,又由于管理帧中携带各个节点所在链路的信干噪比,因此,可以根据对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上的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对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具体获取原理与上述步骤301中获取第一信干噪比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3所示的系统,由于对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已有链路包括第一已有链路、第二已有链路及第三已有链路,则可通过接收这三个已有链路上的节点发送的管理帧来获取对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303、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
关于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的方式,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分别计算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与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之后将得到的所有吞吐量相加求和,得到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
其中,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分别计算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与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时,包括但不限于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Cs为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以及一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SINR-aver-1为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SINR-aver-2为其中一条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按照上述方式计算出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与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之后将得到的所有吞吐量相加求和,得到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
第二种方式: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分别计算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与所有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得到第一系统吞吐量。
其中,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分别计算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与所有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时,包括但不限于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Cs'为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与所有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即第一系统吞吐量,N为链路的个数。在如图3所示的系统中,由于存在一条潜在链路及三条已有链路,因而N为4。SINR-aver-1为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SINR-aver-2为其中一条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SINR-aver-N为其中一条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304、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
关于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的方式,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对应上述步骤303中计算第一系统吞吐量的方式,本步骤304中计算第二系统吞吐量的方式也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分别计算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与各个已有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之后将得到所有吞吐量相加求和,得到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
其中,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分别计算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与各个已有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时,包括但不限于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Cp≈log2(1+SINR-aver-1)+log2(1+SINR-aver-2)
其中,CP为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以及一个已有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SINR-aver-1为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SINR-aver-2为其中一条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第二种方式: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分别计算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与所有已有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得到第二系统吞吐量。
其中,根据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分别计算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与所有已有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时,包括但不限于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Cp'为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与所有已有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吞吐量,即第二系统吞吐量,N为链路的个数。在如图3所示的系统中,由于存在一条潜在链路及三条已有链路,因而N为4。SINR-aver-1为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SINR-aver-2为其中一条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SINR-aver-N为其中一条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305、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关于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的方式,本实施例同样不做具体限定,包括但不限于比较第一系统吞吐量与第二系统吞吐量;如果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等于第一系统吞吐量,则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如果第二系统吞吐量小于第一系统吞吐量,则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如果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第一系统吞吐量,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提升CCA门限值。
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包括:
如果当前信道的能量低于提升后的CCA门限值,则控制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关于提升CCA门限值的方式,具体实施时,可以每次判断得出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第一系统吞吐量之后,按照等量差值提升CCA门限值。例如,每次判断得出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第一系统吞吐量之后,按照10dbm(分贝毫伏)提升一次CCA门限值。当然,除了按照等量差值提升CCA门限值的方式外,还可以按照变长差值提升CCA门限值。例如,第一次判断得出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第一系统吞吐量之后,按照6dbm提升一次CCA门限值;第二次判断得出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第一系统吞吐量之后,按照8dbm提升一次CCA门限值等等。无论采用等量差值还是采用变长差值的方式提升CCA门限值,本实施例均不对差值大小进行限定。由于检测到当前信道的能量超过CCA门限,则发送节点不发送数据;若检测到当前信道的能量小于CCA门限,发送节点才进行信道竞争,因此,在提升CCA门限值之后,如果检测到当前信道的能量低于提升后的CCA门限值,则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否则,即使判断出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第一系统吞吐量,如果当前信道的能量超过提升后的CCA门限值,则仍然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当一个节点同时可以作为多条潜在链路的潜在发送节点时,可按照上述方式分别计算每条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是否大于每条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如果任一条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等于该任一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则在该任一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在其他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当存在多条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等于该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时,可从中选择一条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其他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当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时,上述步骤301中所述系统中每个节点广播的管理帧的格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表2所示:
表2
SINR_1 I_N_1 SINR_n I_N_n
其中,n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个数,本实施例不对n进行限定。
无论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还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同上述过程一致,本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信干噪比、第二信干噪比、第一系统吞吐量以及第二系统吞吐量可以按照上述步骤所列的顺序确定,也可以同时确定,也可以是按照其他顺序确定,此处不加以限制。本发明实施例出现的第一、第二仅是示意性的,并非特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根据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上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及对该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及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然后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是否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从而在保证链路吞吐量的情况下并行传输数据。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1,该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1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如图5所示,该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1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第二获取模块502,用于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第一计算模块5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
第二计算模块50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
控制模块505,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及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获取模块501,用于根据所述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502,用于根据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上的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参见图6,所述设备,还包括:
接收模块506,用于每隔预设时间接收系统中各个节点广播的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各个节点所在链路的信干噪比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参见图7,所述控制模块505,包括:
比较单元5051,用于比较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与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
控制单元5052,用于当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时,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参见图8,所述设备,还包括:
调整模块507,用于提升空闲信道评估门限值;
控制单元5052,用于在当前信道的能量低于提升后的CCA门限值时,控制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通过根据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上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及对该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及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然后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是否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从而在保证链路吞吐量的情况下并行传输数据。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2,该数据传输设备2用于执行上述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中接收节点所执行的功能。如图9所示,该数据传输设备2包括:
获取模块901,用于获取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
广播模块902,用于每隔预设周期广播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所述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使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根据所述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通过每隔预设周期广播携带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的管理帧,使数据传输设备根据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上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及对该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及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然后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是否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从而在保证链路吞吐量的情况下并行传输数据。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3,如图10所示,该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3包括:总线31,以及连接到总线31的处理器32、存储器33和接口34,其中,接口34用于和其他网元通信,存储器33用于存储指令331,处理器32执行指令331用于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根据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及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处理器32执行指令331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时,用于根据所述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处理器32执行指令331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时,用于根据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上的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处理器32执行指令331用于:每隔预设时间接收系统中各个节点广播的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各个节点所在链路的信干噪比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处理器32执行指令331用于比较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与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如果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则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处理器32执行指令331用于提升空闲信道评估门限值。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本实例中出现的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通过根据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上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及对该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及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然后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是否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从而在保证链路吞吐量的情况下并行传输数据。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4,如图11所示,该数据传输设备4包括:总线41,以及连接到总线41的处理器42、存储器43和接口44,其中,接口44用于和其他网元通信,存储器43用于存储指令431,处理器42执行指令431用于获取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每隔预设周期广播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所述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使潜在链路上的发送节点根据所述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本实例中出现的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通过每隔预设周期广播携带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的管理帧,使数据传输设备根据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上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及对该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计算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及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然后根据第一系统吞吐量及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发送节点是否在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从而在保证链路吞吐量的情况下并行传输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及数据传输设备在控制传输数据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及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与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至少一个发送节点以及至少一个接收节点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发送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
根据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及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包括:
根据所述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所述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包括:
根据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上的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每隔预设时间接收系统中各个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各个接收节点所在链路的信干噪比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及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包括:
比较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与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
如果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则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如果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所述方法,还包括:
提升空闲信道评估CCA门限值;
所述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包括:
如果当前信道的能量低于提升后的CCA门限值,则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7.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至少一个发送节点以及至少一个接收节点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接收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对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
每隔预设周期广播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所述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使潜在链路上的发送节点根据所述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9.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为包括至少一个发送节点以及至少一个接收节点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发送节点,所述设备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发送节点在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系统吞吐量;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干噪比和各个第二信干噪比计算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系统吞吐量;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及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潜在链路上的潜在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一信干噪比;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上的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获取对所述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第二信干噪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每隔预设时间接收系统中各个接收节点广播的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各个接收节点所在链路的信干噪比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与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
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系统吞吐量大于所述第一系统吞吐量时,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提升空闲信道评估门限值;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当前信道的能量低于提升后的CCA门限值时,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并行传输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15.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为包括至少一个发送节点以及至少一个接收节点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接收节点,所述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对潜在链路产生干扰的各个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
广播模块,用于每隔预设周期广播管理帧,所述管理帧中携带所述已有链路串行传输数据时的信干噪比,使潜在链路上的发送节点根据所述管理帧中携带的信干噪比控制所述发送节点在所述潜在链路是否并行传输数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内的数据链路,或者,所述潜在链路及已有链路为整个传输带宽的传输子带宽内的数据链路。
CN201480080047.1A 2014-07-24 2014-07-24 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64718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82882 WO2016011632A1 (zh) 2014-07-24 2014-07-24 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71835A CN106471835A (zh) 2017-03-01
CN106471835B true CN106471835B (zh) 2019-10-22

Family

ID=55162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0047.1A Active CN106471835B (zh) 2014-07-24 2014-07-24 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127450A1 (zh)
CN (1) CN106471835B (zh)
WO (1) WO20160116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84283B1 (ko) * 2015-08-19 2022-04-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액세스를 제어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10582455B2 (en) * 2016-08-31 2020-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neighboring wireless devices
CN112462985B (zh) * 2020-11-26 2022-10-28 四川中微芯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按键并行抗干扰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0317A (zh) * 2010-11-22 2012-05-30 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
CN102624433A (zh) * 2011-01-27 2012-08-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径波束成形方法及实现多径波束成形的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532275T1 (de) * 2004-02-11 2011-11-15 Lg Electronics Inc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senden und empfangen von datenströmen
CN103096328B (zh) * 2011-11-02 2015-09-23 西门子公司 用于多链路无线数据传输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KR20140023738A (ko) * 2012-08-17 2014-0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링크 간의 간섭 정보 공유에 기반한 링크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CN103078795B (zh) * 2012-12-29 2015-09-02 天津大学 提高无线网络吞吐量的协作路由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0317A (zh) * 2010-11-22 2012-05-30 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
CN102624433A (zh) * 2011-01-27 2012-08-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径波束成形方法及实现多径波束成形的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27450A1 (en) 2017-05-04
WO2016011632A1 (zh) 2016-01-28
CN106471835A (zh)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47944B (zh) 用于畅通信道评估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18373A (zh) 链路选取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5766047B (zh) 基于所指示的干扰的针对上行链路传输的资源利用
US8886203B2 (en) Dynamic channel reuse in multi-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6851683A (zh) 多频载波聚合wifi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US10440666B2 (en) Manag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plurality of moving objects through control of transmit power and/or transmit rate
CN103220788A (zh) 对节点进行分组的方法、节点和接入点
CN107733497A (zh) 跟踪波束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0113808A (zh) 用于功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CN106471835B (zh) 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US9674846B2 (en) Distributed multi-cell multi-user beamforming method, transmitter and relevant system
Reddy et al. A wireless geophone network architecture using IEEE 802.11 af with power saving schemes
US10602526B2 (en) Selecting basic service set color values
CN105792366A (zh) 同道干扰下无线充能中继网络最优传输时隙时间分配方法
CN106937403A (zh) 一种基于空间重用的退避方法及设备
CN105659669A (zh) 用于无线网络的功率控制方法和系统
US1060254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arrier sense threshol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qbal et al. GWINs: Group-based medium access for large-scale wireless powered IoT networks
US20220038990A1 (en) A method for routing information in a mesh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8184272A (zh) 一种干扰处理的方法、干扰处理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6851838A (zh) 多小区d2d频谱资源分配方法
CN106301676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7306412A (zh) 用以实现消息可靠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4509133B (zh) 设备到设备临近服务中传输信号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6879004A (zh) 空闲信道评估方法、节点、站点及接入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6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after: Honor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