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8887A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8887A
CN106468887A CN201510505990.9A CN201510505990A CN106468887A CN 106468887 A CN106468887 A CN 106468887A CN 201510505990 A CN201510505990 A CN 201510505990A CN 106468887 A CN106468887 A CN 106468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electromagnetic valve
threeway
water pump
h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059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克坚
张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0599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68887A/zh
Publication of CN106468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88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可以将对驶舱进行热管理的仿真和对电池组进行热管理的仿真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在本发明的仿真模型下,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各器件模型的工作状态,从而对单驾驶舱制冷模式、单驾驶舱加热模式、单电池组制冷模式、单电池组加热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进行仿真。本发明仅通过一套仿真模型就完成了对各种工况下的热管理进行仿真,提高了仿真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仿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厂商在设计汽车时,常常需要对汽车的热管理系统进行仿真。
现有的仿真方案建立对驾驶舱进行热管理的仿真模型对驾驶舱的热管理进行仿真。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而言,由于还需要对电池组进行热管理,因此现有的仿真方案又建立了一套对电池组进行热管理的仿真模型。现有的仿真方案下,对驾驶舱进行热管理的仿真模型和对电池组进行热管理的仿真模型彼此独立。但是实际工况下,对驾驶舱进行热管理和对电池组进行热管理是互相影响的,因此现有的仿真方案无法充分对实际工况下的热管理进行仿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以充分对实际工况下的热管理进行仿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包括: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三通模型131、第一电磁阀模型121、蒸发器模型105、第二三通模型132、热交换器模型103、第二电磁阀模型122、第一水泵模型141、电池组模型106、第三三通模型133、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第四三通模型134、加热器模型104、第五三通模型135、暖风水箱模型107、第二水泵模型142、第六三通模型136、第四电磁阀模型124、单向阀模型109和风扇模型108,
所述压缩机模型101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冷凝器模型102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器模型1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通模型13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模型131的第二端、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的第二端与所述蒸发器模型105的一端连接,所述蒸发器模型10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通模型132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模型132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模型101的入口和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制冷剂出口d连接,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制冷剂入口c与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加热器模型104的一端与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的第二端、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的入口、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的出口与所述暖风水箱模型107的一端连接,所述暖风水箱模型10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三通模型135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五三通模型135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加热器模型104的另一端、所述单向阀模型109的入口连接,所述单向阀模型109的出口与所述第三三通模型133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模型133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的第一端、所述电池组模型10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组模型106的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冷却液出口b连接,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冷却液入口a与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的入口与所述第四三通模型134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模型134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风扇模型108设置在所述暖风水箱模型107和所述蒸发器模型105一侧。
可选的,还包括:膨胀罐模型110和第七三通模型137,
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设置在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和所述第四电磁阀124之间,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的第三端与第四电磁阀1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的第一端与所述膨胀罐模型110连接。
可选的,所述加热器模型104为热敏电阻PTC加热器模型。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中,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的开闭及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第二水泵模型142、加热器模型104、风扇模型108的工作状态,实现对单驾驶舱制冷模式、单驾驶舱加热模式、单电池组制冷模式、单电池组加热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的仿真。
可选的,通过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风扇模型108开始工作,控制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第二水泵模型142、加热器模型104停止工作,对所述单驾驶舱制冷模式仿真;
通过关闭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加热器模型104、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开始工作,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停止工作,对所述单驾驶舱加热模式仿真;
通过关闭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和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开始工作,控制所述风扇模型108、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加热器模型104停止工作,对所述单电池组制冷模式仿真;
通过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打开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所述加热器模型104开始工作,控制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所述压缩机模型101、所述冷凝器模型102停止工作,对所述单电池组加热模式仿真。
可选的,通过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第三电磁阀模型123,关闭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风扇模型108、第一水泵模型141开始工作,控制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加热器模型104停止工作,对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仿真。
可选的,通过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打开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加热器模型104、第一水泵模型141、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开始工作,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停止工作,对所述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仿真。
可选的,通过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和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风扇模型108、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所述加热器模型104开始工作,控制第二水泵模型142停止工作,对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仿真。
可选的,通过关闭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和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控制所述加热器模型104、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开始工作,对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仿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可以将对驶舱进行热管理的仿真和对电池组进行热管理的仿真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在本发明的仿真模型下,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各器件模型的工作状态,从而对单驾驶舱制冷模式、单驾驶舱加热模式、单电池组制冷模式、单电池组加热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进行仿真。本发明仅通过一套仿真模型就完成了对各种工况下的热管理进行仿真,提高了仿真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可以包括: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三通模型131、第一电磁阀模型121、蒸发器模型105、第二三通模型132、热交换器模型103、第二电磁阀模型122、第一水泵模型141、电池组模型106、第三三通模型133、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第四三通模型134、加热器模型104、第五三通模型135、暖风水箱模型107、第二水泵模型142、第六三通模型136、第四电磁阀模型124、单向阀模型109和风扇模型108,
所述压缩机模型101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冷凝器模型102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器模型1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通模型13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模型131的第二端、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的第二端与所述蒸发器模型105的一端连接,所述蒸发器模型10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通模型132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模型132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模型101的入口和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制冷剂出口d连接,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制冷剂入口c与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加热器模型104的一端与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的第二端、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的入口、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的出口与所述暖风水箱模型107的一端连接,所述暖风水箱模型10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三通模型135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五三通模型135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加热器模型104的另一端、所述单向阀模型109的入口连接,所述单向阀模型109的出口与所述第三三通模型133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模型133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的第一端、所述电池组模型10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组模型106的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冷却液出口b连接,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冷却液入口a与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的入口与所述第四三通模型134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模型134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风扇模型108设置在所述暖风水箱模型107和所述蒸发器模型105一侧。
其中,所述加热器模型104可以为热敏电阻PTC加热器模型。
具体的,可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的开闭及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第二水泵模型142、加热器模型104、风扇模型108的工作状态,实现对单驾驶舱制冷模式、单驾驶舱加热模式、单电池组制冷模式、单电池组加热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的仿真。具体的控制方式请参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可以将对驶舱进行热管理的仿真和对电池组进行热管理的仿真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在本发明的仿真模型下,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各器件模型的工作状态,从而对单驾驶舱制冷模式、单驾驶舱加热模式、单电池组制冷模式、单电池组加热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进行仿真。本发明仅通过一套仿真模型就完成了对各种工况下的热管理进行仿真,提高了仿真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还可以包括:膨胀罐模型110和第七三通模型137,
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设置在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和所述第四电磁阀124之间,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的第三端与第四电磁阀1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的第一端与所述膨胀罐模型110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任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
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的开闭及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第二水泵模型142、加热器模型104、风扇模型108的工作状态,实现对单驾驶舱制冷模式、单驾驶舱加热模式、单电池组制冷模式、单电池组加热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的仿真。
具体的,可以通过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风扇模型108开始工作,控制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第二水泵模型142、加热器模型104停止工作,对所述单驾驶舱制冷模式仿真。
在单驾驶舱制冷模式下,制冷剂从压缩机模型101中流出后,依次经冷凝器模型102、第一三通模型131、第一电磁阀模型121进入蒸发器模型105中与驾驶舱内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然后制冷剂在从蒸发器模型105中流出,经第二三通模型132再流入压缩机模型101中,从而循环制冷。
具体的,可以通过关闭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加热器模型104、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开始工作,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停止工作,对所述单驾驶舱加热模式仿真。
在单驾驶舱加热模式下,由于第二水泵模型142的带动,冷却液等液体经加热器模型104加热后,依次经第六三通模型136、第二水泵模型142进入暖风水箱模型107中散热,从暖风水箱模型107中流出的液体再经第五三通模型135流入加热器模型104中继续加热,从而循环加热。
具体的,可以通过关闭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和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开始工作,控制所述风扇模型108、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加热器模型104停止工作,对所述单电池组制冷模式仿真。
在单电池组制冷模式下,制冷剂从压缩机模型101中流出后,依次经冷凝器模型102、第一三通模型131、第二电磁阀模型122,从c口进入热交换器模型103中与通过a口b口的管道内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从c口进入的制冷剂从d口流出,经第二三通模型132再流入压缩机模型101中,从而循环制冷。同时,在第一水泵模型141的带动下,通过a口b口的管道内的液体在进行热量交换后,从b口流出,流入电池组模型106对其进行冷却,然后再依次经第三三通模型133、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第四三通模型134、第一水泵模型141流入热交换器模型103中继续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循环为电池组模型106冷却。
具体的,可以通过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打开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所述加热器模型104开始工作,控制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所述压缩机模型101、所述冷凝器模型102停止工作,对所述单电池组加热模式仿真。
对于图1所示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在单电池组加热模式下,经加热器模型104加热的液体在第一水泵模型141的带动下,依次经第六三通模型136、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第四三通模型134、第一水泵模型141、热交换器模型103流入电池组模型106为其加热,从电池组模型106流出的液体再依次经第三三通模型133、单向阀模型109、第五三通模型135流回加热器模型104中继续加热,从而对电池组模型106循环加热。由于压缩机模型101和冷凝器模型102未工作,因此液体不会在热交换器模型103中进行热交换。
对于图2所示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在单电池组加热模式下,经加热器模型104加热的液体在第一水泵模型141的带动下,依次经第六三通模型136、第七三通模型137、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第四三通模型134、第一水泵模型141、热交换器模型103流入电池组模型106为其加热,从电池组模型106流出的液体再依次经第三三通模型133、单向阀模型109、第五三通模型135流回加热器模型104中继续加热,从而对电池组模型106循环加热。由于压缩机模型101和冷凝器模型102未工作,因此液体不会在热交换器模型103中进行热交换。
具体的,可以通过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第三电磁阀模型123,关闭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风扇模型108、第一水泵模型141开始工作,控制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加热器模型104停止工作,对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仿真。
在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下,制冷剂流入第一三通模型131后,分别从第一三通模型13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流出,从第二端流出的制冷剂按照单驾驶舱制冷模式的路径流动,对驾驶舱制冷。从第三端流出的制冷剂从c口流入热交换器模型103中进行热量交换,并经d口流出,再经第二三通模型132流回压缩机模型101中。同时,在第一水泵模型141的带动下,与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的液体从a口进入热交换器模型103并从b口流出,进入电池组模型106中,然后依次经第三三通模型133、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第四三通模型134、第一水泵模型141再次从a口进入热交换器模型103,从而对电池组制冷。
在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下,压缩机模型101和冷凝器模型102的功率将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对驾驶舱的制冷和对电池组的制冷中。本发明可以体现这种同时制冷下的互相影响。
具体的,可以通过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打开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加热器模型104、第一水泵模型141、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开始工作,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停止工作,对所述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仿真。
在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下,从加热器模型104流出的液体分别通过第六三通模型136的第二端和第三端流出,从第二端流出的液体按照单驾驶舱加热模式的流经路径流动,对驾驶舱加热;从第三端流出的液体按照单电池组加热模式的流经路径流动,对电池组加热。
同样,在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下,加热器模型104的功率将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对驾驶舱的加热和对电池组的加热中。本发明可以体现这种同时加热下的互相影响。
具体的,可以通过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和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风扇模型108、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所述加热器模型104开始工作,控制第二水泵模型142停止工作,对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仿真。
在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下,制冷剂按照单驾驶舱制冷模式的路径流动,对驾驶舱制冷。从加热器模型104流出的液体按照单电池组加热模式的流经路径流动,对电池组加热。
具体的,可以通过关闭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和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控制所述加热器模型104、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开始工作,对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仿真。
在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下,制冷剂和流经电池组的液体均按照单电池组制冷模式的路径流动,对电池组制冷。从加热器模型104流出的液体按照单驾驶舱加热模式的流经路径流动,对驾驶舱加热。
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对驾驶舱进行制冷或加热时,通过风扇模型108可以提高热量交换过程,因此对驾驶舱进行制冷或加热时,风扇模型108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方法,针对将对驶舱进行热管理的仿真和对电池组进行热管理的仿真整合到一起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控制各器件模型的工作状态,从而对单驾驶舱制冷模式、单驾驶舱加热模式、单电池组制冷模式、单电池组加热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进行仿真。本发明完成了对各种工况下的热管理进行仿真,提高了仿真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三通模型(131)、第一电磁阀模型(121)、蒸发器模型(105)、第二三通模型(132)、热交换器模型(103)、第二电磁阀模型(122)、第一水泵模型(141)、电池组模型(106)、第三三通模型(133)、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第四三通模型(134)、加热器模型(104)、第五三通模型(135)、暖风水箱模型(107)、第二水泵模型(142)、第六三通模型(136)、第四电磁阀模型(124)、单向阀模型(109)和风扇模型(108),
所述压缩机模型(101)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冷凝器模型(102)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器模型(1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通模型(13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模型(131)的第二端、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的第二端与所述蒸发器模型(105)的一端连接,所述蒸发器模型(10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通模型(132)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模型(132)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模型(101)的入口和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制冷剂出口(d)连接,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制冷剂入口(c)与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加热器模型(104)的一端与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的第二端、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的入口、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的出口与所述暖风水箱模型(107)的一端连接,所述暖风水箱模型(10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三通模型(135)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五三通模型(135)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加热器模型(104)的另一端、所述单向阀模型(109)的入口连接,所述单向阀模型(109)的出口与所述第三三通模型(133)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模型(133)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的第一端、所述电池组模型(10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组模型(106)的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冷却液出口(b)连接,所述热交换器模型(103)的冷却液入口(a)与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的入口与所述第四三通模型(134)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模型(134)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风扇模型(108)设置在所述暖风水箱模型(107)和所述蒸发器模型(105)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膨胀罐模型(110)和第七三通模型(137),
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设置在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和所述第四电磁阀(124)之间,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三通模型(136)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的第三端与第四电磁阀(1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三通模型(137)的第一端与所述膨胀罐模型(11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模型(104)为热敏电阻PTC加热器模型。
4.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中,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的开闭及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第二水泵模型(142)、加热器模型(104)、风扇模型(108)的工作状态,实现对单驾驶舱制冷模式、单驾驶舱加热模式、单电池组制冷模式、单电池组加热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的仿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风扇模型(108)开始工作,控制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第二水泵模型(142)、加热器模型(104)停止工作,对所述单驾驶舱制冷模式仿真;
通过关闭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加热器模型(104)、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开始工作,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停止工作,对所述单驾驶舱加热模式仿真;
通过关闭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和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开始工作,控制所述风扇模型(108)、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加热器模型(104)停止工作,对所述单电池组制冷模式仿真;
通过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打开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所述加热器模型(104)开始工作,控制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所述压缩机模型(101)、所述冷凝器模型(102)停止工作,对所述单电池组加热模式仿真。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第三电磁阀模型(123),关闭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风扇模型(108)、第一水泵模型(141)开始工作,控制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加热器模型(104)停止工作,对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制冷模式仿真。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打开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加热器模型(104)、第一水泵模型(141)、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开始工作,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停止工作,对所述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加热模式仿真。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和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控制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风扇模型(108)、所述第一水泵模型(141)、所述加热器模型(104)开始工作,控制第二水泵模型(142)停止工作,对驾驶舱制冷电池组制热模式仿真。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关闭所述第四电磁阀模型(124)和所述第一电磁阀模型(121),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模型(122)和所述第三电磁阀模型(123),控制所述加热器模型(104)、所述第二水泵模型(142)、所述风扇模型(108)、所述压缩机模型(101)、冷凝器模型(102)、第一水泵模型(141)开始工作,对驾驶舱制热电池组制冷模式仿真。
CN201510505990.9A 2015-08-17 2015-08-17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 Pending CN1064688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05990.9A CN106468887A (zh) 2015-08-17 2015-08-17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05990.9A CN106468887A (zh) 2015-08-17 2015-08-17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8887A true CN106468887A (zh) 2017-03-01

Family

ID=58214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05990.9A Pending CN106468887A (zh) 2015-08-17 2015-08-17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6888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4466A (zh) * 2018-01-12 2018-05-25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新能源车辆热管理系统的仿真方法
CN108303445A (zh) * 2018-03-20 2018-07-20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包性能测试系统、及车载电池冷热动态特性模拟系统
CN116973670A (zh) * 2023-09-22 2023-10-31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热管理测试方法、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76858A (ja) * 1994-09-08 1996-03-22 Toshiba Corp 熱源制御システム
US20040059441A1 (en) * 1996-05-06 2004-03-25 Martin Gregory D. Kiln thermal and combustion control
CN102139646A (zh) * 2011-02-18 2011-08-0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2008607U (zh) * 2010-09-16 2011-10-12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自动变速箱控制器仿真试验台
CN103345163A (zh) * 2013-07-11 2013-10-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半实物仿真的电池管理系统性能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
CN103499966A (zh) * 2013-06-21 2014-01-08 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空调控制器半物理仿真测试系统
CN104020680A (zh) * 2014-06-18 2014-09-03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硬件在环系统的软件自动测试方法和系统
CN204398807U (zh) * 2015-01-14 2015-06-17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车辆的集中式多工况热管理系统
CN104732009A (zh) * 2015-01-23 2015-06-2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一维集成热管理仿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76858A (ja) * 1994-09-08 1996-03-22 Toshiba Corp 熱源制御システム
US20040059441A1 (en) * 1996-05-06 2004-03-25 Martin Gregory D. Kiln thermal and combustion control
CN202008607U (zh) * 2010-09-16 2011-10-12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自动变速箱控制器仿真试验台
CN102139646A (zh) * 2011-02-18 2011-08-0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499966A (zh) * 2013-06-21 2014-01-08 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空调控制器半物理仿真测试系统
CN103345163A (zh) * 2013-07-11 2013-10-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半实物仿真的电池管理系统性能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
CN104020680A (zh) * 2014-06-18 2014-09-03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硬件在环系统的软件自动测试方法和系统
CN204398807U (zh) * 2015-01-14 2015-06-17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车辆的集中式多工况热管理系统
CN104732009A (zh) * 2015-01-23 2015-06-2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一维集成热管理仿真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扬军 等: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 《汽车工程》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4466A (zh) * 2018-01-12 2018-05-25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新能源车辆热管理系统的仿真方法
CN108303445A (zh) * 2018-03-20 2018-07-20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包性能测试系统、及车载电池冷热动态特性模拟系统
CN116973670A (zh) * 2023-09-22 2023-10-31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热管理测试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6973670B (zh) * 2023-09-22 2023-12-12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热管理测试方法、设备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04336B (zh) 一种混动汽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
CN206148573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204361210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系统
JP7202124B2 (ja) 車両の熱管理システム
CN202076386U (zh) 一种电池温度管理系统及一种汽车
CN104477024B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冷却液加注方法
CN105984304A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
CN205768485U (zh)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10356195A (zh) 一种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5958157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2529690B (zh) 一种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2632790B (zh) 电动汽车及其热控制系统
CN110481267A (zh) 一种车用能源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277791U (zh) 一种燃料电池车用热泵空调系统
CN207077971U (zh) 一种用于混动汽车的整车热管理装置
CN208576388U (zh) 集成电池温度控制的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CN208931069U (zh)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207942903U (zh) 一种电动客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04197578B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热泵式空调
CN108705912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5914422B (zh) 一种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7914538A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8128118A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控制系统
CN107234941A (zh) 一种客车集中热管理系统
CN108466532A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温度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