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8653B - 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8653B
CN106468653B CN201510508660.5A CN201510508660A CN106468653B CN 106468653 B CN106468653 B CN 106468653B CN 201510508660 A CN201510508660 A CN 201510508660A CN 106468653 B CN106468653 B CN 1064686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microfacies
type
seepage
jud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086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8653A (zh
Inventor
常秋生
王伟
王振林
万敏
许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0866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686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68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86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8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86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该判定方法包括步骤:步骤S1,判定样品中的杂基的类型;以及步骤S2,根据杂基的类型判定样品的沉积微相类型。该方法通过判断杂基的类型就可以判定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简化了判定沉积微相类型的过程,并且根据杂基的类型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沉积微相的类型,提高判定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石油地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判定沉积微相类型是石油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现有技术中,对于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涉及到多方面判定标志,需要丰富的地质经验。
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标志有:1、碎屑岩的岩性标志,包括碎屑岩的颜色、碎屑岩的碎屑成分、岩石类型、碎屑岩的结构与碎屑岩层的构造;2、古生物和古生态学标志;3、沉积地球化学标志;4、地球物理学标志;5、沉积体形态标志。因为某些不同的沉积微相可能出现一些相似的沉积标志特征,因此,在判定沉积微相是哪种类型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判定标志。判定工作量大,效率低;并且,一旦缺少某些判定标志,就很难准确地判定沉积微相类型,准确率较低。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高效、准确判定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判定方法不能准确及时地判定出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该判定方法包括:步骤S1,判定样品中的杂基的类型;以及步骤S2,根据上述杂基的类型判定样品的沉积微相类型。
进一步地,采用岩石薄片观察分析法实施上述步骤S1。
进一步地,采用粒度分析法实施上述步骤S1。
进一步地,上述采用粒度分析法实施上述步骤S1包括:步骤A,获取上述样品的粒度分布直方图与频率曲线;以及步骤B,根据上述粒度分布直方图与上述频率曲线,判定上述样品中的杂基的类型。
进一步地,上述杂基的类型包括原杂基类型与渗流杂基类型。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B包括:当上述频率曲线呈多峰态时,上述样品中的杂基为原杂基;当上述频率曲线呈双峰态时,上述样品中的杂基为渗流杂基;以及当上述频率曲线呈单峰态时,上述样品中不包含上述原杂基和上述渗流杂基。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2包括:当上述样品中的杂基为原杂基时,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冲积扇槽道微相;当上述样品中的杂基为渗流杂基时,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或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以及当上述样品中不包含原杂基和渗流杂基时,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或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
进一步地,当上述渗流杂基充填于块状砂岩碎屑颗粒间,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微相,当上述渗流杂基充填于块状砾岩或砂砾岩碎屑颗粒间,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微相。
进一步地,当块状砂岩中不发育原杂基与渗流杂基时,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当块状砾岩或砂砾岩中不发育原杂基与渗流杂基时,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判断杂基的类型就可以判定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简化了判定沉积微相类型的过程,并且根据杂基的类型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沉积微相的类型,提高了判定沉积微相类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典型实施方式提出的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样品的粒度直方图与频率曲线;
图3示出了另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样品的粒度直方图与频率曲线;
图4示出了又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样品的粒度直方图与频率曲线
图5a示出了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样品的显微镜微观形貌图;
图5b示出了另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样品的显微镜微观形貌图;以及
图5c示出了又一种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样品的显微镜微观形貌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的判定沉积微相类型的方法比较复杂并且不能准确地判断沉积微相的类型,为了解决如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
本申请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S1,判定样品中的杂基的类型;以及步骤S2,根据上述杂基的类型判定样品的沉积微相类型。
申请人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碎屑岩中杂基的类型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因此,该方法通过判断杂基的类型就可以判定沉积微相类型,简化了判定沉积微相类型的过程,并且根据杂基的类型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沉积微相的类型,提高判定沉积微相类型的准确性。
为了通过简单快速的方法判定出样品中杂基的类型,进而根据杂基的类型判定出沉积微相的类型,优选采用岩石薄片观察分析法实施上述步骤S1。
本申请的又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采用粒度分析法实施上述步骤S1,该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判定杂基的类型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判定沉积微相的准确性。
为了更加准确地判定样品中杂基的类型,优选上述采用粒度分析法实施上述步骤S1包括:步骤A,获取上述样品的粒度分布直方图与频率曲线;以及步骤B,根据上述粒度分布直方图与上述频率曲线,判定上述样品中的杂基的类型。由粒度分布直方图与频率曲线可以获得样品中杂基与碎屑的粒度分布特征,进而根据不同的粒度特征准确地判定出杂基的类型。
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杂基的类型包括原杂基类型与渗流杂基类型,原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碎屑颗粒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物,渗流杂基是碎屑沉积物堆积之后,埋藏至潜水面之前,地表水流通过渗流作用携入孔隙内的泥质杂基。根据样品中的杂基是原杂基、渗流杂基或者不包括这两种杂基就可以进一步快速准确地判定出样品的沉积微相类型。
为了更加准确快速地判断出杂基的类型,进而可提高判断沉积微相类型的效率与准确率,本申请优选上述步骤B包括:当上述频率曲线呈多峰态时,上述样品中的杂基为原杂基;当上述频率曲线呈双峰态时,上述样品中的杂基为渗流杂基;以及当上述频率曲线呈单峰态时,上述样品中不包含上述原杂基和上述渗流杂基。如图2所示,当样品中的杂基与碎屑颗粒粒度连续分布,频率曲线呈多峰态,则该杂基为原杂基;如图3所示,当样品中的粒度不连续分布,杂基与碎屑颗粒分布明显分别存在峰值,频率曲线呈双峰态,则该杂基为渗流杂基;如图4所示,当样品中的粒度特征为碎屑颗粒峰值明显,且粒级分布范围较窄,杂基峰值不明显,频率曲线呈单峰态,则该样品中既不包含原杂基与渗流杂基。这样通过判断频率曲线的峰特点就可以进一步准确快速地判断出杂基的类型。
本申请中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包括:当上述样品中的杂基为原杂基时,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冲积扇槽道微相;当上述样品中的杂基为渗流杂基时,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或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当上述样品中不包含原杂基和渗流杂基时,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或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根据上述的杂基的类型与沉积微相类型的对应关系可以进一步提高判断沉积类型的准确率与效率。
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的碎屑岩,杂基的类型及发育程度不同,当冲积扇槽道沉积物沉积时,主要受间歇性洪流作用,砾石、泥、砂快速卸载,与碎屑颗粒同期沉积的原杂基发育;当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或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沉积物沉积时,水流相对较稳定,碎屑颗粒间通常不发育原杂基,碎屑沉积后未固结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潜水面之上,由于受地表水渗流作用的影响,往往碎屑颗粒间发育渗流杂基;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或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沉积物沉积时,水流相对较稳定,碎屑颗粒与泥质分离,碎屑沉积后未固结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位于水面以下,不受渗流作用的影响,既不发育原杂基,也不发育渗流杂基。
本申请另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当上述渗流杂基充填于块状砂岩碎屑颗粒间,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微相,当上述渗流杂基充填于块状砾岩或砂砾岩碎屑颗粒间,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微相。
本申请又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当块状砂岩中不发育原杂基与渗流杂基时,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当块状砾岩或砂砾岩中不发育原杂基与渗流杂基时,上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该实施例区域为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处于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岩性为砾岩、含砾粗砂岩以及砂质细砾岩等,分选与磨圆较差。勘探早期由于对该区沉积微相的认识不清,导致该区勘探进展缓慢,没有取得大的油气发现。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沉积微类型相判定方法,提高了该区沉积微相类型判别的准确性与效率,明确了该区储层分布特征,推动了该区勘探的进程。
具体判断过程为: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该砂砾岩区块内选取3口具有代表性的井,并在每口井中选择一块有代表性的样品,分别为样品1、样品2与样品3,并且采用薄片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微观特征分析,判别杂基的类型。
杂基的类型的判别可以采用显微镜下进行岩石薄片观察分析法,也可以采用粒度分析法。
通过显微镜进行岩石薄片观察分析法可直观、准确判定样品中杂基的类型,如图5a所示,样品1的岩石薄片中的杂基为原杂基,如图5b所示,样品2的岩石薄片中的杂基为渗流杂基,如图5c所示,样品3的岩石薄片中的及不包含原杂基,也不包含渗流杂基。
进而根据杂基的类型与沉积微相类型的对应关系,可以判断出样品1的沉积微相为冲积扇槽道微相;样品2中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或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进一步根据样品2中的渗流杂基充填于块状砂岩碎屑颗粒间的特点,可以判定出,该样品中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样品3中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或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进一步根据样品3中的块状砂岩中不发育原杂基与渗流杂基的特点,可以判定出,该样品中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
应用粒度分析法,根据粒度分布直方图与频率曲线中杂基与碎屑颗粒的粒度关系,判定样品中杂基的类型。
采用SY/T 5434-2009碎屑岩粒度分析方法—6.5图像法测试各样品中碎屑颗粒及杂基的粒径,制作各样品的粒度分布直方图与频率曲线图,见图2、图3与图4。
图2中示出了样品1的粒度分布直方图与频率曲线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该样品的粒度特征为杂基与碎屑颗粒粒度连续分布,频率曲线呈多峰态,则该样品中的杂基为原杂基。
图3中示出了样品2的粒度分布直方图与频率曲线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该样品的粒度特征为杂基与碎屑颗粒粒度不连续分布,杂基与碎屑颗粒分布明显分别存在峰值,频率曲线呈双峰态,则该样品中的杂基为渗流杂基。
图4中示出了样品3的粒度分布直方图与频率曲线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该岩石样品的粒度特征为碎屑颗粒峰值明显,且粒级分布范围较窄,杂基峰值不明显,频率曲线呈单峰态,则该样品中不包含原杂基,也不包含渗流杂基。
由两种方法的判定结果可知,岩石薄片观察分析法与碎屑岩粒度分析法判定杂基的类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其次,根据杂基的类型判别沉积微相类型。
由上述判定的结果可知,样品1中的杂基为原杂基,则样品的沉积微相类型为冲积扇槽道微相。
由上述判定的结果可知,样品2中的杂基为渗流杂基,则该样品的沉积微相类型为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微相或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微相。
由上述判定的结果可知,样品3中不包含原杂基与渗流杂基,则该样品的沉积微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或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综上,本发明根据样品的杂基的类型判定沉积微相,提高了沉积微相判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中的判定沉积微相的方法,通过判断杂基的类型就可以判定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简化了判定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过程,并且根据杂基的类型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沉积微相的类型,提高判定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定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S1,判定样品中的杂基的类型;以及
步骤S2,根据所述杂基的类型判定样品的沉积微相类型;
采用粒度分析法实施所述步骤S1,所述采用粒度分析法实施所述步骤S1包括:
步骤A,获取所述样品的粒度分布直方图与频率曲线;以及
步骤B,根据所述粒度分布直方图与所述频率曲线,判定所述样品中的杂基的类型;
所述杂基的类型包括原杂基类型与渗流杂基类型,所述步骤S2包括:
当所述样品中的杂基为原杂基时,所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冲积扇槽道微相;
当所述样品中的杂基为渗流杂基时,所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或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以及
当所述样品中不包含原杂基和渗流杂基时,所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或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包括:
当所述频率曲线呈多峰态时,所述样品中的杂基为原杂基,所述多峰态是指所述频率曲线中杂基与碎屑颗粒粒度连续分布;
当所述频率曲线呈双峰态时,所述样品中的杂基为渗流杂基,所述双峰态是指所述频率曲线中杂基与碎屑颗粒粒度不连续分布,杂基与碎屑颗粒分布明显分别存在峰值;以及
当所述频率曲线呈单峰态时,所述样品中不包含所述原杂基和所述渗流杂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渗流杂基充填于块状砂岩碎屑颗粒间,所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当所述渗流杂基充填于块状砾岩或砂砾岩碎屑颗粒间,所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微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块状砂岩中不发育原杂基与渗流杂基时,所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当块状砾岩或砂砾岩中不发育原杂基与渗流杂基时,所述样品的沉积微相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
CN201510508660.5A 2015-08-18 2015-08-18 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 Active CN1064686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08660.5A CN106468653B (zh) 2015-08-18 2015-08-18 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08660.5A CN106468653B (zh) 2015-08-18 2015-08-18 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8653A CN106468653A (zh) 2017-03-01
CN106468653B true CN106468653B (zh) 2020-03-10

Family

ID=58214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08660.5A Active CN106468653B (zh) 2015-08-18 2015-08-18 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686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0467A (zh) * 2020-11-04 2021-01-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砂砾岩油藏的河道微相刻画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3301A (zh) * 2008-11-18 2009-04-0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
CN103324770A (zh) * 2012-03-21 2013-09-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油藏的有效天然裂缝平面分布规律的预测方法
CN103510947A (zh) * 2012-06-21 2014-01-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滩坝砂岩微相识别模式的建立及其在微相识别中的应用
CN104020509A (zh) * 2014-06-20 2014-09-0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基于Bayes判别分析的砂质滩坝沉积微相测井识别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3301A (zh) * 2008-11-18 2009-04-0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
CN103324770A (zh) * 2012-03-21 2013-09-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油藏的有效天然裂缝平面分布规律的预测方法
CN103510947A (zh) * 2012-06-21 2014-01-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滩坝砂岩微相识别模式的建立及其在微相识别中的应用
CN104020509A (zh) * 2014-06-20 2014-09-0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基于Bayes判别分析的砂质滩坝沉积微相测井识别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四川江油—广元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微相及其沉积环境分析;徐锦龙 等;《沉积学报》;20121031;第30卷(第5期);第834-84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8653A (zh)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88737B (zh) 一种利用岩性组合识别沉积相的方法
Tooth Downstream changes in floodplain character on the Northern Plains of arid central Australia
Solano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upper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Nikanassin group
Mohammed et al. Facies Analysi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the Nahr Umr Formation in Rumaila Oil Field, Southern Iraq
Botha Lithostratigraphy of the late Cenozoic Maputaland Group
Sun et al. Sediment load change with erosion processes under simulated rainfall events
Wang et al. Pore-throat characteristics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composed of gravity flow sediments: Yingcheng Formation, Longfengshan sag, China
Nash et al. Properties and development of channel calcretes in a mountain catchment, Tabernas Basin, southeast Spain
Li et al. Depositional regimes an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alluvial fans of Karamay oilfield in Junggar basin, Western China
Li et al. A novel method for estimating sandbody compaction in fluvial successions
Brault et al. Mio–Pliocene to Pleistocene paleotopographic evolution of Brittany (France) from a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relative influence of tectonics and climate
CN106468653B (zh) 碎屑岩沉积微相类型的判定方法
Paisani et al. Modern soil aggregates–colluvium generated by overland flow–stratigraphy and physical experiments
Milroy et al. A highstand oolitic sequence and associated facies from a Late Triassic lake basin, south‐west England
CN111983184B (zh) 陆相咸化湖盆致密油甜点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0320567B (zh) 一种快速恢复碳酸盐岩台地古水深的方法
CN114113095A (zh) 一种构造挤压区砾岩储层评价方法
CN108388708B (zh) 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的定量预测方法
Mi et al.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Mekong Delta Clay as comparison with Bangkok Clay
Broster et al.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fine-grained estuarine sediments in the Saint John River Valley at Fredericton, NB
Thokchom et al.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Ahmedabad district, Gujarat, India
Husson et al. Marine karstic infillings: evidence of extreme base level changes and geodynamic consequences (Paleocene of Languedoc, south of France)
Van Landeghem et al. Amplified sediment waves in the Irish Sea (AmSedIS)
Redhead et al. West Seno field discovery, Makassar Straits, East Kalimantan, Indonesia
Wang et al. Comparison of soil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mong domestic and oversea based on CPTU tes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