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07563B - 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07563B
CN106407563B CN201610835917.2A CN201610835917A CN106407563B CN 106407563 B CN106407563 B CN 106407563B CN 201610835917 A CN201610835917 A CN 201610835917A CN 106407563 B CN106407563 B CN 1064075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ollowing
acceleration
type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359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07563A (zh
Inventor
尹宝才
倪萍
张勇
高子玉
任国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83591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075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07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07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07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075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3Clustering techniques
    • G06F18/232Non-hierarchical techniques
    • G06F18/2321Non-hierarchical techniques using statistics or function optimisation, e.g. modelling of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 G06F18/23213Non-hierarchical techniques using statistics or function optimisation, e.g. modelling of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with fixed number of clusters, e.g. K-means cluster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40Business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Geometry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利用聚类数据挖掘的方法,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司机驾驶风格的划分,在全速度差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个人预期效应,并进一步考虑了前车加速度信息对跟驰行为的影响,得到车辆跟驰模型。相比已有的车辆跟驰模型,极大的提高了交通流的稳定性,并且更加的符合实际交通流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交通领域,尤其涉及适用于交通仿真中的车辆决策模型,进一步涉及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驾驶员信息诱导系统、车辆自动智能巡航系统(Autonomous Intelligent Cruise Control System)和无人驾驶汽车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各国学者对车辆跟驰行为的热切关注。车辆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限制超车的单车道上,行驶车队中前车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后车反应,以及后车跟随车队行驶的状态,并用数学模型加以分析阐明的一种理论。跟驰模型研究的重要应用是进行交通模拟,可以从微观层次上对车辆间的交互关系进行探讨,对前后车的碰撞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001年,姜锐等人在OV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正负速度差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提出了全速度差模型: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11
其中,a、λ为灵敏度系数;xn(t)和vn(t)为第n辆车的位置和速度;Δxn(t)=xn+1(t)-xn(t)表示前车与后车的车间距;Δvn(t)=vn+1(t)-vn(t)表示前车与后车的速度差;V(Δxn(t))为优化速度函数,该模型采用如下的优化速度函数:
V(Δx)=V1+V2tanh[C1(Δx-lc)-C2] (2)
其中,a=0.85s-1,V1=6.75m/s,V2=6.75m/s,C1=0.13m-1,C2=1.57,lc=5m。
此后,在全速度差模型的基础上,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了多种改进的车辆跟驰模型。唐铁桥等基于标定的速度车间距函数,提出了考虑路况和车载通讯的跟驰模型。Gong等在FVD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车辆加减速过程不对称的全速度差模型。Zheng等人在FVD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驾驶员期望驾驶行为的跟驰模型。葛红霞等基于智能交通系统背景,提出了考虑两项速度差的跟驰模型。彭光含等在考虑多种影响驾驶员调整最优速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型FVD模型。孙棣华等基于全速度差模型,在考虑后车对前车跟车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后视效应和速度差的车辆跟驰模型。王涛等基于FVD模型提出了考虑多辆前车的速度差对后车跟驰行为影响的多速度差模型(MVDM),并与FVD模型比较后发现MVD模型的交通流稳定区域显著增大。
但是这些模型,大多是针对驾驶员的平均驾驶风格而没有考虑到个人的驾驶风格。在现实交通流中,由于驾驶者的年龄,身体素质,反应灵敏度,驾驶技巧等个人差异,会造成跟驰行为的差异。许多学者在研究跟驰模型与换道模型过程中,发现驾驶员在跟驰和换道过程中表现出了延迟性、非精确性和预测特性。延迟性表现在驾驶员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要有一个反应时间和车辆机械操作系统的延迟时间。非精确性体现在驾驶员无法完全准确的判断出前车速度、前后车之间的相对距离,相邻车道车辆的位置及速度的精确值。预测特性体现在驾驶者会根据最紧邻前车的前车的刹车等行为在最紧邻前车刹车前及时的进行刹车。尽管这样,在跟驰过程中,驾驶员经常能以小于驾驶员反应时间的车头时距安全行驶,稳态交通流的车头时距通常在1.25s,有时甚至会小于1s。这说明驾驶员在跟驰过程中对周围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了准确的预测,补偿了判断的非精确性。由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表现出的这些心理-生理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完全一致的数学模型难以准确的描述所有驾驶者跟驰和自由换道现象。近两年有极少量考虑驾驶员类型的跟驰模型被提出,例如:在2016年,彭光含等人基于FVDM进一步考虑了个人驾驶风格,人为主观的将驾驶类型分为激进型和胆小型两种类型,通过两种类型的线性组合,得到不同的个人驾驶风格: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31
其中,α1、α2表示激进型和胆小型驾驶者对于周围交通状况的预测能力系数,τ为反应延时,0≤p≤1表示两种驾驶特质对于驾驶者整体驾驶风格的影响系数。
然而,这种简单的人为主观的驾驶类型的分类并没有从实际交通轨迹数据出发,缺乏事实依据,故无法准确的描述实际交通流中的驾驶特性。
另外,现有的基于全速度差模型改进的跟驰模型都没有考虑前导车的加速度信息对跟驰模型的影响,而在实际交通流中,跟随车辆驾驶员往往会根据前导车的加减速行为调整自身车辆的行驶状态。
目前常用的车辆跟驰模型没有考虑实际交通流中不同驾驶者表现出的驾驶特性,并且基于FVDM改进的跟驰模型都没有考虑前车加速度信息对于车辆跟驰模型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驾驶风格和前车加速度的车辆跟驰模型生成方法,极大的提高了交通流的稳定性,并且更加的符合实际交通流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获取的前车速度,前车加速度,跟随车辆速度,跟随车辆加速度,车距五个变量值作为特征向量进行X-means的聚类,得到三种类型的交通轨迹数据,所述第一类聚类结果为正常型,第二类聚类结果为激进型,第三类聚类结果为保守型;
步骤S2、根据不同类型的驾驶风格及前导车加速度信息对跟驰行为的影响,得到跟驰模型,即,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41
其中,0≤α≤1,0≤β≤1是两种类型的驾驶风格在个人整体驾驶风格中所占比例,τ是总体反应延时,σ1,σ2,σ3是三种类型的驾驶风格对于车距的预期效应系数,μ1,μ2,μ3是三种类型的驾驶风格对于速度差的预期效应系数,k是加速度项的系数,反映驾驶员对加速度信息的感知程度;an+1(t)表示第n+1辆车即前导车在t时刻的加速度;当σ1=σ2=σ3=μ1=μ2=μ3=k=0时,模型退化为全速度差模型,利用泰勒展开式并忽略非线性部分,得到如下式子: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42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43
其中,Δan(t)=an+1(t)-an(t),表示前导车第n+1辆车与跟驰车辆第n辆车的加速度差,an(t)表示第n辆车的加速度;
基于公式(5),推导出如下的优化速度函数:
V(Δxn(t+στ))=V(Δxn(t)+στΔvn(t))=V(Δxn(t))+Δvn(t)στV'(Δxn(t))
因此,所述跟驰模型简化为: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44
作为优选,第一类驾驶类型的五个特征向量取值均大于其他两类,其中平均加速度取值明显大于第二类和第三类驾驶类型,即第一类驾驶类型的前车加速度要远大于其跟随车辆的加速度;第二种类型的前车平均加速度和观察车辆平均加速度均大于第三类,第三类的车辆平均加速度明显低于其余两类;第一种驾驶类型跟随车辆速度稍小于前车速度,而另外两种类型中跟随车辆速度明显大于前车速度;第一类和第二类的跟随车辆平均加速度大于前车平均加速度,而第三种类型中前车平均加速度明显大于跟随车平均加速度。
本发明利用聚类数据挖掘的方法,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司机驾驶风格的划分,在全速度差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个人预期效应,并进一步考虑了前车加速度信息对跟驰行为的影响,得到车辆跟驰模型。相比已有的车辆跟驰模型,极大的提高了交通流的稳定性,并且更加的符合实际交通流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三种驾驶类型特征向量值雷达分布图;
图2为三种驾驶类型的前后车辆关系
图3为全速度差模型速度分布曲线(λ=0.45)
图4为本发明的模型的速度分布曲线(λ=0.45)
图5为FVD模型速度分布曲线(λ=0.45)
图6为本发明模型的速度分布曲线(λ=0.45)
图7为考虑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的模型速度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已有的基于FVDM改进的车辆跟驰模型都没有从实际交通数据出发去考虑不同类型的驾驶风格,并且都没有考虑前导车加速度信息对跟驰模型的影响,本发明利用聚类方法进行驾驶类型的划分,克服了基于传统方法引入驾驶类型的跟驰模型中只考虑显性因素的缺点,可以有效地、深层次地分析处理海量交通信息,挖掘大量交通数据中隐含的、还未被大家发觉的有用的知识。
在本发明中,利用X-means聚类分析方法,以目标车辆速度、加速度,前导车速度、加速度以及车距为特征向量,对实际交通轨迹数据进行驾驶类型的划分,采用的实际交通轨迹数据为NGSIM(the 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 program)项目采集的I-80路段车辆轨迹数据集,本发明对I-80路段的轨迹数据进行筛选,将无前车、不存在上一帧或下一帧数据以及跟车间距大于500m、跟车时距大于100s,即明显不处于有效的跟车状态的记录删去,得到有效的数据约150万项,选取前车速度,前车加速度,跟随车辆速度,跟随车辆加速度,车距五个变量值作为特征向量进行X-means的聚类,得到三种类型的交通轨迹数据,聚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X-means聚类结果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61
三种驾驶类型的特征向量值的分布如图1所示。特别地,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直观,图1对五项特征值进行了一些处理,平均车辆加速度值都为实际值乘以10倍,平均前车加速度值都为实际值乘以100倍。由图1可知,第一类驾驶类型的五个特征向量取值均大于其他两类,其中平均加速度取值明显大于第二类和第三类驾驶类型,即第一类驾驶类型的前车加速度要远大于其跟随车辆的加速度;第二种类型的前车平均加速度和观察车辆平均加速度均大于第三类,第三类的车辆平均加速度明显低于其余两类。图2所示为三种类型前后车辆速度差,加速度差以及车距的分布,从图2中可以看出,三种类型的车距相差无几,根据平均速度差可知,第一种驾驶类型跟随车辆速度稍小于前车速度,而另外两种类型中跟随车辆速度明显大于前车速度;根据平均加速度差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的跟随车辆平均加速度大于前车平均加速度,而第三种类型中前车平均加速度明显大于跟随车平均加速度。根据车辆的平均速度差和平均加速度差,将第一类聚类结果标记为正常型,第二类聚类结果标记为激进型,第三类聚类结果标记为保守型。
本发明在前文所述的全速度差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不同类型的驾驶风格及前导车加速度信息对跟驰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如下跟驰模型: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71
其中,0≤α≤1,0≤β≤1是两种类型的驾驶风格在个人整体驾驶风格中所占比例,τ是总体反应延时,σ1,σ2,σ3是三种类型的驾驶风格对于车距的预期效应系数,μ1,μ2,μ3是三种类型的驾驶风格对于速度差的预期效应系数,k是加速度项的系数,反映驾驶员对加速度信息的感知程度;an+1(t)表示第n+1辆车即前导车在t时刻的加速度;这里仍然采用与全速度差模型相同的优化速度函数。当σ1=σ2=σ3=μ1=μ2=μ3=k=0时,模型退化为全速度差模型。为了简化计算,利用泰勒展开式并忽略非线性部分,得到如下式子: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72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73
其中,Δan(t)=an+1(t)-an(t),表示前导车第n+1辆车与跟驰车辆第n辆车的加速度差,an(t)表示第n辆车的加速度。基于公式(5),可以推导出如下的优化速度函数:
V(Δxn(t+στ))=V(Δxn(t)+στΔvn(t))=V(Δxn(t))+Δvn(t)στV'(Δxn(t))(7)
因此,公式(4)可以化简为: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81
本发明中的提议已经被整合到交通仿真系统中,并且取得了明显的优化效果。其中,车流的稳定性是衡量车辆跟驰模型性能的重要指标,本发明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分析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在启动过程的对比仿真中,研究了新模型在黄灯转向绿灯的交通信号灯环境下的车辆启动情况,基于已有文献中普遍采用的仿真环境模拟静止车队的启动过程:模型参数a=0.41s-1;在t<0时,交通信号为红灯;初始时刻,11辆车排成一队,每辆车的初始位置为xn(0)=(n-1)d,其中,n=1,...,11,d=7.4m;所有车辆初始状态都处于静止状态,即vn(0)=0;在t=0时,红灯转绿,车辆开始启动。其他边界条件:对于头车n=11,其最优速度函数V11(∞)=14.66m·s-1,对于跟随车,Vn(7.4)=0。为了与全速度差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对2个模型设置相同的参数值。11辆车的全速度差模型的启动过程的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新模型的启动过程的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为了表示驾驶者的个体差异,代表两种不同驾驶类型的权系数α,β为服从均值为0.3,标准差为0.1的正态分布的随机值。根据速度分布曲线可以看出,全速度差模型的车辆启动过程中,11辆车的速度—时间曲线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而在实际交通流中,由于驾驶者的年龄,驾驶熟练度,身体健康度,反应灵敏度等因素,其对周围交通环境的预期效应通常是有差异的,由此看来,全速度差模型并不能很好的描述实际交通流状态。而根据图5所示的新模型的速度分布曲线图可以看出,11辆车的速度—时间曲线图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更加符合实际交通状况。停止过程的仿真环境的参数设置与启动过程一样,唯一不同之处在于现在假设在800米处有一处红灯,车辆必须刹车。所以,对于头车n=11而言,它的车间距为Δx11(0)=800-x11。11辆车的全速度差模型的停止过程的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新模型的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同样,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11辆车的全速度差模型的停止过程的速度分布曲线变化趋势几乎没有差异,而新模型的速度分布曲线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更加符合在实际交通流中因驾驶者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停止过程的速度变化趋势的差异。
为了更加直观的分析驾驶者的个人风格和前导车加速度信息对车流稳定性的影响,本发明通过数值模拟实验验证新模型的演化过程。假设周期边界条件为:道路总长度L=1500m,车辆数N=100,车流在稳定状态下的车距h=L/N=15m,对头车施加小扰动1m,敏感系数a=0.41s-1,车辆的初始速度位置及扰动设置如下:
Figure BDA0001117436990000091
x1(0)=1m,
xn(0)=(n-1)L/N,n=2,3,...,N (9)
1000s时100辆车的车速波动情况如图7所示,从图7可以看出,同时考虑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对车流的稳定性有着极大地积极作用。

Claims (2)

1.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获取的前车速度,前车加速度,跟随车辆速度,跟随车辆加速度,车距五个变量值作为特征向量进行X-means的聚类,得到三种类型的交通轨迹数据,第一类聚类结果为正常型,第二类聚类结果为激进型,第三类聚类结果为保守型;
步骤S2、根据不同类型的驾驶风格及前导车加速度信息对跟驰行为的影响,得到跟驰模型,即,
Figure FDA0002266947590000011
其中,0≤α≤1,0≤β≤1是两种类型的驾驶风格在个人整体驾驶风格中所占比例,τ是总体反应延时,σ1,σ2,σ3是三种类型的驾驶风格对于车距的预期效应系数,μ1,μ2,μ3是三种类型的驾驶风格对于速度差的预期效应系数,k是加速度项的系数,反映驾驶员对加速度信息的感知程度;an+1(t)表示第n+1辆车即前导车在t时刻的加速度;当σ1=σ2=σ3=μ1=μ2=μ3=k=0时,模型退化为全速度差模型,利用泰勒展开式并忽略非线性部分,得到如下式子:
Figure FDA0002266947590000012
Figure FDA0002266947590000013
其中,Δan(t)=an+1(t)-an(t),表示前导车第n+1辆车与跟驰车辆第n辆车的加速度差,an(t)表示第n辆车的加速度;
基于公式(5),推导出如下的优化速度函数:
V(Δxn(t+στ))=V(Δxn(t)+στΔvn(t))=V(Δxn(t))+Δvn(t)στV'(Δxn(t))
因此,所述跟驰模型简化为:
Figure FDA00022669475900000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类驾驶类型的五个特征向量取值均大于其他两类,其中平均加速度取值明显大于第二类和第三类驾驶类型,即第一类驾驶类型的前车加速度要远大于其跟随车辆的加速度;第二种类型的前车平均加速度和观察车辆平均加速度均大于第三类,第三类的车辆平均加速度明显低于其余两类;第一种驾驶类型跟随车辆速度稍小于前车速度,而另外两种类型中跟随车辆速度明显大于前车速度;第一类和第二类的跟随车辆平均加速度大于前车平均加速度,而第三种类型中前车平均加速度明显大于跟随车平均加速度。
CN201610835917.2A 2016-09-20 2016-09-20 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 Active CN1064075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35917.2A CN106407563B (zh) 2016-09-20 2016-09-20 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35917.2A CN106407563B (zh) 2016-09-20 2016-09-20 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07563A CN106407563A (zh) 2017-02-15
CN106407563B true CN106407563B (zh) 2020-03-27

Family

ID=57996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35917.2A Active CN106407563B (zh) 2016-09-20 2016-09-20 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075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3749B (zh) * 2017-05-19 2020-03-10 长安大学 车联网环境下跟驰交通流特性建模方法
CN107323459B (zh) * 2017-06-23 2023-09-12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驾驶员意图识别传感器装置的识别方法
CN107507408B (zh) * 2017-07-24 2020-07-24 重庆大学 一种考虑前车换道汇入过程的跟驰加速度及跟驰行为建模方法
CN108845498B (zh) * 2018-06-15 2021-04-20 吉林大学 一种考虑反应滞后时间的驾驶员跟驰模型
CN108932840B (zh) * 2018-07-17 2021-09-07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强化学习的无人驾驶车辆城市交叉口通行方法
CN109117869B (zh) * 2018-07-20 2021-09-17 汉纳森(厦门)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用户画像方法、介质及系统
CN110126641B (zh) * 2019-05-21 2022-10-04 河南科技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直线跟驰方法及跟驰系统
CN110750877B (zh) * 2019-09-27 2024-05-03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Apollo平台下的车辆跟驰行为预测方法
CN113044037A (zh) * 2019-12-28 2021-06-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汽车的控制方法、装置和控制系统
CN111724599B (zh) * 2020-06-30 2021-07-16 暨南大学 安全驾驶行为评价数据的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1968372B (zh) * 2020-08-25 2022-07-22 重庆大学 一种考虑主观因素的多车型混合交通跟驰行为仿真方法
CN112365706B (zh) * 2020-09-14 2021-11-23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多源信息的异常车距辨识方法
CN112428997B (zh) * 2020-11-26 2021-1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风险动态平衡的车辆跟驰模型
CN112668172B (zh) * 2020-12-24 2023-02-28 西南交通大学 考虑车型和驾驶风格异质性的跟驰行为建模方法及其模型
CN113012426B (zh) * 2021-02-04 2022-04-15 山东师范大学 混合交通流下的跟车方法及系统
CN112598911A (zh) * 2021-03-05 2021-04-02 华砺智行(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2x车联网环境下安全跟车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3345223B (zh) * 2021-05-21 2022-10-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跟驰模型标定的跟驰行为异质性分析方法
CN113609794B (zh) * 2021-07-06 2023-03-21 南通大学 一种基于后视效应及预期效应的改良交通流分析方法
CN113834667A (zh) * 2021-09-22 2021-12-24 华录易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高密度虚拟车流中基于试探评估策略的并线方法
TWI780953B (zh) * 2021-10-18 2022-10-11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基於雲端運算之隊列跟車決策系統及其決策方法
CN114170760A (zh) * 2021-10-26 2022-03-11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前后车轨迹的驾驶人实时反应时间提取方法
CN114355883A (zh) * 2021-11-30 2022-04-15 山东师范大学 自适应跟车方法及系统
CN114090664A (zh) * 2021-12-13 2022-02-25 北京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弱信号事件挖掘生成系统及方法
CN116432108B (zh) * 2023-06-13 2023-08-0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跟驰场景下驾驶行为评价及驾驶风格在线识别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8079A (zh) * 2015-11-16 2016-03-30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时滞交通流模型的时滞反馈控制的方法
CN105448080A (zh) * 2015-11-16 2016-03-30 北京理工大学 考虑次邻近车辆影响交通流时滞跟驰模型稳定性建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8079A (zh) * 2015-11-16 2016-03-30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时滞交通流模型的时滞反馈控制的方法
CN105448080A (zh) * 2015-11-16 2016-03-30 北京理工大学 考虑次邻近车辆影响交通流时滞跟驰模型稳定性建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new car-following model considering driver’s individual anticipation behavior;Kang Yi-Rong 等;《Nonlinear Dynamics》;20150629;第82卷(第3期);第1293-1302页 *
A new car-following model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incorporating timid and aggressive driving behaviors;Guanghan Peng 等;《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 Its》;20150916;第197-202页 *
考虑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及数值模拟;胡之英 等;《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0724;第51卷(第11期);第47-49、66页 *
考虑驾驶员性格特性的跟驰模型;吴超仲 等;《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1215;第5卷(第4期);第18-2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07563A (zh) 2017-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07563B (zh) 一种基于驾驶类型和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生成方法
CN109709956B (zh) 一种自动驾驶车辆速度控制多目标优化的跟驰算法
CN108919795B (zh)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换道决策方法及装置
CN109345020B (zh) 一种完全信息下的无信号交叉口车辆驾驶行为预测方法
CN109002595B (zh) 模拟动态换道行为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微观交通仿真方法
Talebpour et al. Multiregime sequential risk-taking model of car-following behavior: specification, calibra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CN109801511A (zh) 一种碰撞预警方法及装置
DE112010005774T5 (de) Systeme und Verfahren zum Planen von Fahrerschnittstellenaufgaben basierend auf der Fahrerarbeitsbelastung
Yang et 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lateral driver behavior in lane-changing execution
CN113920740A (zh) 一种联合车辆关联度和博弈论的车路协同驾驶系统及方法
CN111856969A (zh)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Effect of daily car-following behaviors on urban roadway rear-end crashes and near-crashes: A naturalistic driving study
CN114492043B (zh) 考虑感知受限特性的个性化驾驶员跟车建模方法
CN113642114B (zh) 可犯错的拟人化随机跟车驾驶行为建模方法
Beggiato et al. Lane change prediction: from driver characteristics, manoeuvre types and glance behaviour to a real-time prediction algorithm
Shangguan et al.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driver car-following risk evolution using naturistic driving data and random parameters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with heterogeneity in means and variances
Gong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nergy efficiency in a mixed traffic with automated vehicles and human controlled vehicles
Griesbach et al. Prediction of lane change by echo state networks
CN111391848B (zh) 自动驾驶车辆换道方法
Julian et al. Complex lane change behavior in the foresighted driver model
Woo et al. Dynamic state estimation of driving style based on driving risk feature
McNew Predicting cruising speed through data-driven driver modeling
Goodrich et al. A characterization of dynamic human braking behavior with implications for ACC design
CN108839655A (zh) 一种基于最小安全车距的协同式自适应控制方法
Chen et al. Platoon separation strategy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deep cognition of a driver’s behavior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