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37590A -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37590A
CN106337590A CN201610821566.XA CN201610821566A CN106337590A CN 106337590 A CN106337590 A CN 106337590A CN 201610821566 A CN201610821566 A CN 201610821566A CN 106337590 A CN106337590 A CN 1063375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layer
base
shear
seismic desig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215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37590B (zh
Inventor
李爽
余斌
高梦梦
翟长海
谢礼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82156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375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37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7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37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7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Abstract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引起的中低层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弱、建筑结构各楼层的抗倒能力未能充分发挥的问题。本发明步骤为:一:选择所使用的建筑结构体系,设计建筑结构构件的尺寸并估算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T1;二:计算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并求出各层的层间剪力,计算建筑结构的底部剪力V1与建筑结构各层的屈服强度之和S1的比值λ1;三:确定建筑结构的层延性能力μ;四:得到新的建筑结构底部剪力Vbase;五:重新计算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根据各层的地震作用求各层的层间剪力。本发明应用于抗震设计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震害调查发现,中低层建筑结构的抗倒塌能力相对高层建筑结构弱,究其原因在于(1)在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比中低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严格;(2)多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仅对重要、复杂建筑结构进行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的抗倒塌能力验算,而对于量大面广的普通建筑结构不要求进行抗倒塌能力验算。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关注中低层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可提高其抗倒塌能力的设计方法。
地震作用计算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提,其目的为获得地震引起的建筑结构各层所受的侧向荷载,为后续的结构设计提供结构上所作用的外荷载条件。对于中低层建筑结构,如果层间变形以剪切型为主,目前国内外主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均推荐使用底部剪力法来进行地震作用的计算,其得到的作用在结构上的侧向荷载分布模式接近倒三角形形状。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也被广泛用于地震作用的计算,由于底部剪力法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简化形式,因此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被认为可得到更精确的地震作用计算结果,但是对于以剪切变形为主的中低层建筑结构,使用振型分解反应谱和底部剪力法得到的侧向荷载基本一致。由于底部剪力法的计算量和使用的复杂程度远低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其在中低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实践和数值分析表明,使用底部剪力法设计的建筑结构各楼层的抗倒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未能充分发挥各楼层自身的抗震能力。如果能通过对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改变,获得建筑结构所受侧向荷载更为合理的分布模式,既可以通过调整建筑结构各层之间相对的设计屈服强度的方式实现各楼层自身的抗震能力的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对其抗倒塌能力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抗震设计方法所引起的中低层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弱、建筑结构各楼层的抗倒能力未能充分发挥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确定待设计建筑结构的层数N和场地类型;选择所使用的建筑结构体系,设计建筑结构构件的尺寸并估算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T1
步骤二:利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并求出各层的层间剪力,并计算建筑结构的底部剪力V1与S1的比值λ1=V1/S1,所述S1为使用未考虑结构顶部附加力的底部剪力法计算得到的结构各层的屈服强度之和;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中选择的建筑结构体系,确定建筑结构的层延性能力μ;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中建筑结构的底部剪力V1,得到新的建筑结构底部剪力Vbase
步骤五:重新计算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根据各层的地震作用求各层的层间剪力。
发明效果:
本发明设计方法的思路为在不改变建筑结构造价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建筑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来实现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
1、在相同结构造价的前提下,按本发明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结构与按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普遍采用的底部剪力法进行设计的结构相比,抗地震倒塌能力有大幅提高,有效地保障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
2、采用本发明的抗震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只需改变结构所受地震作用计算的相关部分,其余设计过程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过程相同,因此十分易于工程设计人员接受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设计8层结构的地震倒塌易损性曲线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设计要求及所处地点,确定待设计建筑结构的层数N和场地类型;选择所使用的建筑结构体系(如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框架、砌体结构等),按常规结构设计方法初步设计结构构件的尺寸并估算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T1
步骤二:利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如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给出的底部剪力法(不需考虑顶部附加力),计算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并求出各层的层间剪力(其值与各层的屈服强度相同),计算建筑结构的底部剪力V1与S1的比值λ1=V1/S1,所述S1为使用未考虑结构顶部附加力的底部剪力法计算得到的结构各层的屈服强度之和;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中选择的建筑结构体系,根据以往此类结构体系所具有的层延性能力或设计期望达到的层延性能力,确定结构的所期望达到的层延性能力μ;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中建筑结构的底部剪力V1(对结构的底部剪力V1进行调整),得到新的建筑结构底部剪力Vbase
步骤五:保持结构各层的屈服强度之和S2不变(S2为在S1的基础上考虑了底部剪力法的顶部附加力),采用改进的地震作用沿结构高度的分布模式,重新计算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根据各层的地震作用求各层的层间剪力。
在已知步骤五中得到的结构各层层间剪力的情况下,结构的后续设计过程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的方法进行。
所述构件指建筑结构中的梁、柱、墙体、楼板等,地震作用其实质是作用在结构侧向的地震荷载。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步骤四中得到新的建筑结构底部剪力Vbase具体为:
Vbase=λbase×S2
其中所述S2为使用考虑结构顶部附加力的底部剪力法计算得到的结构各层的屈服强度之和,λbase为新的结构底部剪力系数。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二之一不同的是:所述λbase具体为:
其中所述为底部剪力调整系数。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二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具体为: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所述步骤五中求各层的层间剪力的具体过程为:
Fi=pi×Vbase
其中所述Fi为建筑结构第i层的地震作用,pi为建筑结构第i层的地震作用分布系数。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所述pi具体为:
p i = A + Bx i + Cx i 2 a + bx i + cx i 2
其中所述xi为建筑结构第i层所在高度hi与建筑结构总高度H的比值,A、a、B、C、b为系数,表达式为:
A,a=α1×(lnN-α2)23×(μ+α4)25×(lnT16)27
B,b=α1×[μ+ln(N×T1)]-α2
其中α1~α7为公式中的系数。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实施例一:
步骤一:假设待设计结构的基本情况为:8层,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二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常规结构设计方法设计构件的尺寸并估算结构的基本周期T1=1.68s(可使用有限元建模的方法计算出了其周期,也可使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给出的经验公式估计结构的基本周期)。
步骤二:利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如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给出的底部剪力法(不需考虑顶部附加力),计算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并求出各层的层间剪力(即各层的设计时期望达到的屈服强度),计算结构的底部剪力V1与结构各层的屈服强度之和S1的比值λ1=V1/S1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中选择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参考以往此类结构体系所具有的层延性能力,确定该结构的期望达到的层延性能力μ=4。使用公式(1)对结构的底部剪力V1进行调整,得到新的结构底部剪力Vbase
Vbase=λbase×S2 (1)
式中S2为在S1基础上考虑了底部剪力法中的顶部附加力。λbase按公式(2)和(3)计算
步骤四:使用公式(4)重新计算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然后根据各层的地震作用求出各层的层间剪力。
Fi=pi×Vbase (4)
式中Fi为结构第i层的地震作用;pi为结构第i层的地震作用分布系数,按公式(5)计算
p i = A + Bx i + Cx i 2 a + bx i + cx i 2 - - - ( 5 )
式中xi为结构第i层所在高度hi与结构总高度H的比值;A和a的表达式均符合公式(6),B和b的表达式均符合公式(7),其中系数α1~α7的取值见表1;C=9606.67,c=-51512.70。
A,a=α1×(lnN-α2)23×(μ+α4)25×(lnT16)27 (6)
B,b=α1×[μ+ln(N×T1)]-α2 (7)
表1公式A、a、B、b表达式中的系数
步骤五:在已知结构各层层间剪力的情况下,结构的后续设计过程按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的方法进行。
表2给出了按上述实施方式设计的结构和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给出的底部剪力法设计的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的强度值。图1给出了使用底部剪力法与本发明方法设计的上述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倒塌易损性曲线对比,可以得出结构倒塌概率最大降低了35%。图中横坐标Sa为结构的基本周期T1对应的弹性加速度反应谱值,g为重力加速度常数9.81m/s2
表2所设计8层结构各层屈服强度设计值

Claims (6)

1.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待设计建筑结构的层数N和场地类型;选择所使用的建筑结构体系,设计建筑结构构件的尺寸并估算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T1
步骤二:利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并求出各层的层间剪力,并计算建筑结构的底部剪力V1与S1的比值λ1=V1/S1,所述S1为使用未考虑结构顶部附加力的底部剪力法计算得到的结构各层的屈服强度之和;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中选择的建筑结构体系,确定建筑结构的层延性能力μ;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中建筑结构的底部剪力V1,得到新的建筑结构底部剪力Vbase
步骤五:重新计算结构各层所受的地震作用,根据各层的地震作用求各层的层间剪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得到新的建筑结构底部剪力Vbase具体为:
Vbase=λbase×S2
其中所述S2为使用考虑结构顶部附加力的底部剪力法计算得到的结构各层的屈服强度之和,λbase为新的结构底部剪力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λbase具体为:
其中所述为底部剪力调整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具体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求各层的层间剪力的具体过程为:
Fi=pi×Vbase
其中所述Fi为建筑结构第i层的地震作用,pi为建筑结构第i层的地震作用分布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i具体为:
p i = A + Bx i + Cx i 2 a + bx i + cx i 2
其中所述xi为建筑结构第i层所在高度hi与建筑结构总高度H的比值,表达式为:
A,a=α1×(lnN-α2)23×(μ+α4)25×(lnT16)27
B,b=α1×[μ+ln(N×T1)]-α2
CN201610821566.XA 2016-09-13 2016-09-13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Active CN1063375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21566.XA CN106337590B (zh) 2016-09-13 2016-09-13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21566.XA CN106337590B (zh) 2016-09-13 2016-09-13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37590A true CN106337590A (zh) 2017-01-18
CN106337590B CN106337590B (zh) 2018-07-03

Family

ID=57838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21566.XA Active CN106337590B (zh) 2016-09-13 2016-09-13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3759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9228A (zh) * 2022-02-24 2022-05-20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高宽比双塔结构裙房楼板抗倾覆受力快速计算方法
CN114611186A (zh) * 2022-03-03 2022-06-10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能力谱法的y型铸钢节点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0055A (zh) * 2015-07-07 2015-12-16 重庆大学 一种全新的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CN105781109A (zh) * 2016-03-21 2016-07-20 潘燕 一种钢筋砼预制整浇房屋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05868477A (zh) * 2016-03-31 2016-08-17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层间位移角约束的结构抗震敏感性优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0055A (zh) * 2015-07-07 2015-12-16 重庆大学 一种全新的基于位移的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CN105781109A (zh) * 2016-03-21 2016-07-20 潘燕 一种钢筋砼预制整浇房屋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05868477A (zh) * 2016-03-31 2016-08-17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层间位移角约束的结构抗震敏感性优化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9228A (zh) * 2022-02-24 2022-05-20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高宽比双塔结构裙房楼板抗倾覆受力快速计算方法
CN114519228B (zh) * 2022-02-24 2023-09-22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高宽比双塔结构裙房楼板抗倾覆受力快速计算方法
CN114611186A (zh) * 2022-03-03 2022-06-10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能力谱法的y型铸钢节点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CN114611186B (zh) * 2022-03-03 2024-05-03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能力谱法的y型铸钢节点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37590B (zh) 2018-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1679C (zh) 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Park et al. Integrated analysis model for assessing CO2 emissions,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costs of buildings through performance-based optimal seismic design with sustainability
CN107403032A (zh) 基于敏感系数法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优化方法
Kazemi et al. Development of fragility curves by incorporating new spectral shape indicators and a weighted damage index: case study of steel braced frames in the city of Mashhad, Iran
CN106337590A (zh) 一种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Chavan et al. Seismic response of RC building with 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steel bracing system
CN103924663B (zh) 一种提高rc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的设计方法
Babaei Multi-objective optimal number and location for steel outrigger-belt truss system
Pang et al. Direct displacement procedure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multistory woodframe structures
CN103899000A (zh) 一种基于广义剪切速度的粘滞阻尼器布置方法
Aukeman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ASCE 7-05 standard for dual systems: Response history analysis of a tall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frame dual system
Naeim et al. 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engineering
Shendkar et al. Response reduction factor of RC framed structures with semi-interlocked masonry and unreinforced masonry infill
Mohammed Reliability index of tall buildings in earthquake zones
Kangavar Seismic propensity of knee braced frame (KBF) as weighed against concentric braced frame (CBF) utilizing ETABS and OPENSEES
Martelli et al. The exoskeleton technology as a solution to seismic adjustment of existing buildings
Bradley et al. Dual system design for a low-ductility concentrically braced frame with a reserve moment frame
CN111622378B (zh) 序列型地震作用下基于延性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Kalkan et al. Lateral load distribution in nonlinear static procedures for seismic design
Wu et al. Seismic collapse safety of high-rise RC moment frames supported on two ground levels
Kumar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ndled tube structures in seismic zone iv & zone v of India
Singh et al. Seismic Analysis of High Rise Building Structure Considering Flat and Grid Slab: A Review
He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cylindrical latticed-intersected-three-dimensional-beam-system reticulated mega-structure with single-layer latticed-intersected-cylindrical-shell substructures
Sahu et al. Retrofitting of soft storey building by using different bracing system due to seismic load
Javad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seismic analysis of various shapes of building by Indian code and American cod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