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29627A -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29627A
CN106329627A CN201610796314.6A CN201610796314A CN106329627A CN 106329627 A CN106329627 A CN 106329627A CN 201610796314 A CN201610796314 A CN 201610796314A CN 106329627 A CN106329627 A CN 106329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voltage
charging
port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963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兆刚
许奕波
沈小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79631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29627A/zh
Priority to PCT/CN2016/100660 priority patent/WO2018040170A1/zh
Publication of CN106329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96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取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DCP类型时,获取充电协议;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高通快充协议QC3.0时,采用所述QC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高通快充协议QC2.0时,采用所述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联发快充协议PE+3.0时,采用所述PE+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联发快充协议PE+2.0时,采用所述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采用本发明,通过检测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及对应的充电协议,并采用与协议对应的快充方式进行充电,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增多,其耗电量也随着增大,通常需要使用充电器对其进行充电。在现有的充电技术中,当移动终端接入充电器后,充电器对所接入的移动终端都采用固定的充电方式进行充电,如恒压充电,这样将会延长对电池容量较大的移动终端的充电时长,从而降低了移动终端的充电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通过检测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及对应的充电协议,并采用与协议对应的快充方式进行充电,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
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DCP类型时,获取充电协议;
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高通快充协议QC3.0时,采用所述QC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高通快充协议QC2.0时,采用所述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联发快充协议PE+3.0时,采用所述PE+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联发快充协议PE+2.0时,采用所述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类型判断模块,用于获取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DCP类型;
协议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DCP类型时,获取充电协议;
充电模块,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QC3.0时,采用所述QC3.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QC2.0时,采用所述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PE+3.0时,采用所述PE+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PE+2.0时,采用所述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获取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并判断该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若是,再获取所包括的充电协议:联发快充协议PE+3.0和/或联发快充协议PE+2.0和/或高通快充协议QC3.0和/或高通快充协议QC2.0,然后采用PE+3.0或PE+2.0或QC3.0或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通过检测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及对应的充电协议,并采用与协议对应的快充方式进行充电,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此外,还增加了移动终端对不同快速充电器(适配器)的兼容性,通过搭配不同的充电器都可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快速充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类型判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类型判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类型判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执行上述充电方法的计算机系统的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充电方法的执行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可运行于冯若依曼体系的计算机系统之上。该计算机程序可基于充电装置运行。该充电装置可以是个人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设备。
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方法至少包括:
步骤S101,获取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
具体的,充电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或者个人电脑等设备通过充电器的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端口与充电器进行连接,并在连接后,检测充电器在USB电池充电规范(USB Charging 1.2,BC1.2)规范下的端口类型,并判断检测到的端口类型是否为标准下行端口(Service Design Package,SDP)类型或者充电下行端口(ChargingDownstream Port,CDP)类型。其中,BC1.2规范确定了每个端口应如何向终端设备枚举,以及识别端口类型的协议。
另外,USB BC1.2规范的端口类型如表1所示,包括SDP、CDP、充电下行端口(Dedicated Charging Port,DCP)及其它的端口类型。
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包括:
表1
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一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二电压;
在所述第一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且所述第二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连接所述D-的上拉电源及所述D+的下拉电源,获取所述D+的电平;
若所述D+的电平为高电平,则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DCP类型。
具体实施中,当充电装置连接到DCP型充电器时,首先因充电设备的(Data+,D+)信号电平高于充电器的D+信号比较电平,而DCP型充电的D+与(Data-,D-)信号是短路的,因此D-信号被拉高且高于D-信号的判断电平,此时充电器的端口类型被识别为DCP类型或CDP类型;然后打开充电装置D-信号的上拉电源,即维持D-信号为高电平,断开D+信号的上拉电源,同时打开D+信号的下拉电源,此时D+信号将变成高电平,即当检测到充电装置D+信号为高电平时,确定该充电器的端口为DCP类型。
其中,所述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的端口不支持任何数据传输,但能够提供1.5A以上的电流,因此常用于支持较高充电能力的墙上充电器和车载充电器,无需枚举。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获取连接充电器后充电装置内的D+电压和D-电压,并分别与对应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为都大于对应的预设阈值时,获取在连接D-的上拉电源及连接D+的下拉电源条件下D+的电平,并在该D+的电平为高电平时,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DCP类型。
可选的,所述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端口类型不为所述DCP类型时,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标准下行端口SDP类型或者充电下行端口CDP类型;
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SDP类型时,采用第一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二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在所述端口类型不为所述SDP类型且不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三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具体的,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SDP类型时,采用第一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对于SDP类型端口充电器,其对应的限流值分别为挂起时为2.5mA,连接时为100mA,连接并配置为较高功率时为500mA,所述第一预设电流阈值可以为500mA;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二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所述第二预设电流阈值可以为900mA;在所述端口类型不为所述SDP类型且不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三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所述第二预设电流阈值可以为500mA。
其中,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标准下行端口SDP类型,包括:
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三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四电压,所述第三电压和所述第四电压为连接所述充电器之前的电压;
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五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六电压,所述第五电压和所述第六电压为连接所述充电器之后的电压;
在所述第三电压大于所述第五电压且所述第四电压大于所述第六电压时,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SDP类型。
具体实施中,由于在SDP这种类型的端口的正极信号线D+和负极信号线D-线上都具有15kΩ下拉电阻,因此当充电装置连接到SDP型充电器时,充电装置的D+电压被充电器内部D+信号的下拉电阻拉低,充电装置的D-电压也被充电器内部D-信号的下拉电阻拉低,即当充电装置(接入设备)检测到当充电装置内部的D+电压和D-电压在接到充电器后都变低时,确定该充电器的端口为SDP类型。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获取连接充电器之前充电装置的D+及D-电压和连接充电器之后充电装置的D+及D-电压,然后分别将连接前后D+电压与D-电压进行比较,判断连接前的D+电压和D-电压是否都变小。
其中,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充电下行端口CDP类型,包括:
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七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八电压;
在所述第七电压大于第三电压阈值且所述第八电压大于第四电压阈值时,连接所述D-的上拉电源及所述D+的下拉电源,获取所述D+的电平;
若所述D+的电平为低电平,则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CDP类型。
具体实施中,当充电装置连接到CDP型充电器时,首先因充电设备的D+信号电平高于充电器的D+信号比较电平,此时CDP设备打开电源,D-信号被拉高且高于D-信号的判断电平,此时充电器的端口类型被识别为CDP类型或DCP类型;然后打开充电装置D-信号的上拉电源,即维持D-信号为高电平,断开D+信号的上拉电源,同时打开D+信号的下拉电源,此时D+信号将变成低电平,即当检测到充电装置D+信号为低电平时,确定该充电器的端口为CDP类型。
其中,所述充电下行端口(CDP)类型的端口既支持大电流充电,也支持完全兼容USB 2.0的数据传输,且端口具有D+和D-通信所必需的15kΩ下拉电阻,也具有充电器检测阶段切换的内部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获取连接充电器后充电装置内的D+电压和D-电压,并分别与对应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为都大于对应的预设阈值时,获取在连接D-的上拉电源及连接D+的下拉电源条件下D+的电平,并在该D+的电平为低电平,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CDP类型。
步骤S102,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DCP类型时,获取充电协议。
具体的,如表1所示,端口类型为DCP类型时,支持多种充电协议,获取此时的充电协议,如联发快充协议(Pump Express Plus 3.0,PE+3.0)、联发快充协议(Pump ExpressPlus 2.0,PE+2.0)、高通快充协议(Quick Charge 3.0,QC3.0)和高通快充协议(QuickCharge 2.0,QC2.0)。
步骤S103,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高通快充协议QC3.0时,采用所述QC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具体的,高通快充协议QC3.0是一种快速充电协议,提高充电电压,增大充电电流,是3.0是版本号,与QC2.0相比主要是提高了充电的灵活性,充电速度更快。
QC2.0/3.0拥有Class A和Class B两个标准。其中,Class A标准的QC2.0支持5V/9V/12V三种电压,QC3.0则支持3.6V~12V的波动电压;Class B标准的QC2.0支持5V/9V/12V/20V四种电压,QC3.0则支持3.6V~20V的波动电压。由于在智能手机领域用不上20V电压,所以其周边的充电器、移动电源的QC2.0/3.0都以Class A标准为主。
另外,由于协议都是向下兼容的,也就是说支持QC3.0时,也支持QC2.0,因此,当充电协议包括QC3.0时,可以采用QC3.0和QC2.0中的一种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步骤S104,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高通快充协议QC2.0时,采用所述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具体的,高通快充协议QC2.0是一种快速充电协议,通过协议控制器的芯片如FP6600可自动识别充电器类型,调整充电器的输出电压,使之获得充电器允许的安全最高充电电压,在保护充电器的前提下节省充电时间。
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为:QC2.0快充的充电器与充电装置通过USB接口的信号线D+和D-上加载电压来进行通讯,调节QC2.0的输出电压。具体的,当将充电器(QC2.0识别芯片FP6600)端通过数据线连到充电装置上时,充电器默认让D+和D-短接,充电装置探测到充电器类型为DCP类型。此时输出电压为5v,充电装置正常充电。若充电装置支持QC2.0快速充电协议,则Android用户空间的hvdcp进程将会启动,开始在D+上加载0.325V的电压。当这个电压维持1.25s后,充电器将断开D+和D-的短接,D-上的电压将会下降;充电装置检测到D-上的电压下降后,hvdcp读取/sys/class/power_supply/usb/voltage_max的值,如果是9000000(mV),设置D+上的电压为3.3V,D-上的电压为0.6V,充电器输出9v电压。若为5000000(mV)设置D+为0.6V,D-为0V,充电器输出5V电压。
步骤S105,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联发快充协议PE+3.0时,采用所述PE+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具体的,联发快充协议PE+3.0对应的充电方案中充电器支持5V/7V/9V 2A或12V1.5A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且自适应可调。
另外,由于协议都是向下兼容的,也就是说支持PE+3.0时,也支持PE+2.0,因此,当充电协议包括PE+3.0时,可以采用PE+3.0和PE+2.0中的一种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步骤S106,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联发快充协议PE+2.0时,采用所述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具体的,PE+2.0是联发公司的一种快速充电协议,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中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值为3.6V、3.8V、4.0V、4.2V、4.4V、4.6V、4.8V、5.0V、7V、9V、12V自适应可调,以保证在充电时,电压浮动而使充电装置不易发热。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高通快充协议QC2.0、联发快充协议PE+3.0以及联发快充协议PE+2.0时,分别获取所述QC2.0的优先级别属性、所述PE+3.0的优先级别属性以及所述PE+2.0的优先级别属性;
采用所述QC2.0、所述PE+3.0以及所述PE+2.0中优先级别属性较优的充电协议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优先级别属性包括优先级、检测时长或者检测顺序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的,优先级是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在处理多个作业程序时,决定各个作业程序接受系统资源的优先等级的参数,若优先等级的参数越大优先级别高,则以QC3.0、QC2.0和PE+3.0、PE+2.0中的优先等级的参数较大的协议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若检测时间短优先级别高,则以QC3.0、QC2.0PE+3.0、和PE+2.0中的检测时间较短的协议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若检测顺序优先的优先级别高,则以QC3.0、QC2.0、PE+3.0、和PE+2.0中先检测到的协议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获取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并判断该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若是,再获取所包括的充电协议:联发快充协议PE+3.0和/或联发快充协议PE+2.0和/或高通快充协议QC3.0和/或高通快充协议QC2.0,然后采用PE+3.0或PE+2.0或QC3.0或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通过检测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及对应的充电协议,并采用与协议对应的快充方式进行充电,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此外,还增加了移动终端对不同快速充电器(适配器)的兼容性,通过搭配不同的充电器都可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快速充电。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类型判断模块210,用于获取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DCP类型。
具体的,充电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或者个人电脑等设备通过充电器的USB端口与充电器进行连接,并在连接后,检测充电器在USB BC1.2规范下的端口类型,并判断检测到的端口类型是否为标准下行端口SDP类型或者充电下行端口CDP类型。其中,BC1.2规范确定了每个端口应如何向终端设备枚举,以及识别端口类型的协议。
另外,USB BC1.2规范的端口类型如表1所示,包括SDP、CDP、DCP及其它的端口类型。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类型判断模块210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DCP类型,包括:
第一电压获取单元211,用于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一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二电压;
第一电平获取单元212,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且所述第二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连接所述D-的上拉电源及所述D+的下拉电源,获取所述D+的电平;
第一端口确定单元213,用于在所述D+的电平为高电平时,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DCP类型。
具体实施中,当充电装置连接到DCP型充电器时,首先因充电设备的D+信号电平高于充电器的D+信号比较电平,而DCP型充电的D+与D-信号是短路的,因此D-信号被拉高且高于D-信号的判断电平,此时充电器的端口类型被识别为DCP类型或CDP类型;然后打开充电装置D-信号的上拉电源,即维持D-信号为高电平,断开D+信号的上拉电源,同时打开D+信号的下拉电源,此时D+信号将变成高电平,即当检测到充电装置D+信号为高电平时,确定该充电器的端口为DCP类型。
其中,所述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的端口不支持任何数据传输,但能够提供1.5A以上的电流,因此常用于支持较高充电能力的墙上充电器和车载充电器,无需枚举。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获取连接充电器后充电装置内的D+电压和D-电压,并分别与对应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为都大于对应的预设阈值时,获取在连接D-的上拉电源及连接D+的下拉电源条件下D+的电平,并在该D+的电平为高电平时,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DCP类型。
协议获取模块220,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DCP类型时,获取充电协议。
具体的,如表1所示,端口类型为DCP类型时,支持多种充电协议,获取此时的充电协议,如联发快充协议PE+3.0、联发快充协议PE+2.0、高通快充协议QC3.0和高通快充协议QC2.0。
所述充电模块230,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QC3.0时,采用所述QC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具体的,高通快充协议QC3.0是一种快速充电协议,提高充电电压,增大充电电流,是3.0是版本号,与QC2.0相比主要是提高了充电的灵活性,充电速度更快。
QC2.0/3.0拥有Class A和Class B两个标准。其中,Class A标准的QC2.0支持5V/9V/12V三种电压,QC3.0则支持3.6V~12V的波动电压;Class B标准的QC2.0支持5V/9V/12V/20V四种电压,QC3.0则支持3.6V~20V的波动电压。由于在智能手机领域用不上20V电压,所以其周边的充电器、移动电源的QC2.0/3.0都以Class A标准为主。
另外,由于协议都是向下兼容的,也就是说支持QC3.0时,也支持QC2.0,因此,当充电协议包括QC3.0时,可以采用QC3.0和QC2.0中的一种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230,还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QC2.0时,采用所述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具体的,高通快充协议QC2.0是一种快速充电协议,通过协议控制器的芯片如FP6600可自动识别充电器类型,调整充电器的输出电压,使之获得充电器允许的安全最高充电电压,在保护充电器的前提下节省充电时间。
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为:QC2.0快充的充电器与充电装置通过USB接口的信号线D+和D-上加载电压来进行通讯,调节QC2.0的输出电压。具体的,当将充电器(QC2.0识别芯片FP6600)端通过数据线连到充电装置上时,充电器默认让D+和D-短接,充电装置探测到充电器类型为DCP类型。此时输出电压为5v,充电装置正常充电。若充电装置支持QC2.0快速充电协议,则Android用户空间的hvdcp进程将会启动,开始在D+上加载0.325V的电压。当这个电压维持1.25s后,充电器将断开D+和D-的短接,D-上的电压将会下降;充电装置检测到D-上的电压下降后,hvdcp读取/sys/class/power_supply/usb/voltage_max的值,如果是9000000(mV),设置D+上的电压为3.3V,D-上的电压为0.6V,充电器输出9v电压。若为5000000(mV)设置D+为0.6V,D-为0V,充电器输出5V电压。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PE+3.0时,采用所述PE+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具体的,联发快充协议PE+3.0对应的充电方案中充电器支持5V/7V/9V 2A或12V1.5A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且自适应可调。
另外,由于协议都是向下兼容的,也就是说支持PE+3.0时,也支持PE+2.0,因此,当充电协议包括PE+3.0时,可以采用PE+3.0和PE+2.0中的一种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230,还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PE+2.0时,采用所述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具体的,PE+2.0是联发公司的一种快速充电协议,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中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值为3.6V、3.8V、4.0V、4.2V、4.4V、4.6V、4.8V、5.0V、7V、9V、12V自适应可调,以保证在充电时,电压浮动而使充电装置不易发热。
可选的,所述类型判断模块210,还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不为所述DCP类型时,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SDP类型或者CDP类型;
所述充电模块230,还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SDP类型时,采用第一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230,还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二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230,还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不为所述SDP类型且不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三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具体的,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SDP类型时,采用第一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对于SDP类型端口充电器,其对应的限流值分别为挂起时为2.5mA,连接时为100mA,连接并配置为较高功率时为500mA,所述第一预设电流阈值可以为500mA;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二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所述第二预设电流阈值可以为900mA;在所述端口类型不为所述SDP类型且不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三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所述第二预设电流阈值可以为500mA。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类型判断模块210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SDP类型,包括:
第二电压获取单元214,用于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三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四电压,所述第三电压和所述第四电压为连接所述充电器之前的电压;
所述第二电压获取单元214,还用于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五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六电压,所述第五电压和所述第六电压为连接所述充电器之后的电压;
第二端口确定单元215,用于在所述第三电压大于所述第五电压且所述第四电压大于所述第六电压时,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SDP类型。
具体实施中,由于在SDP这种类型的端口的正极信号线D+和负极信号线D-线上都具有15kΩ下拉电阻,因此当充电装置连接到SDP型充电器时,充电装置的D+电压被充电器内部D+信号的下拉电阻拉低,充电装置的D-电压也被充电器内部D-信号的下拉电阻拉低,即当充电装置(接入设备)检测到当充电装置内部的D+电压和D-电压在接到充电器后都变低时,确定该充电器的端口为SDP类型。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获取连接充电器之前充电装置的D+及D-电压和连接充电器之后充电装置的D+及D-电压,然后分别将连接前后D+电压与D-电压进行比较,判断连接前的D+电压和D-电压是否都变小。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类型判断模块210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CDP类型,包括:
第三电压获取单元216,用于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七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八电压;
第二电平获取单元217,还用于在所述第七电压大于第三电压阈值且所述第八电压大于第四电压阈值时,连接所述D-的上拉电源及所述D+的下拉电源,获取所述D+的电平;
第三端口确定单元218,用于在所述D+的电平为低电平时,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CDP类型。
具体实施中,当充电装置连接到CDP型充电器时,首先因充电设备的D+信号电平高于充电器的D+信号比较电平,此时CDP设备打开电源,D-信号被拉高且高于D-信号的判断电平,此时充电器的端口类型被识别为CDP类型或DCP类型;然后打开充电装置D-信号的上拉电源,即维持D-信号为高电平,断开D+信号的上拉电源,同时打开D+信号的下拉电源,此时D+信号将变成低电平,即当检测到充电装置D+信号为低电平时,确定该充电器的端口为CDP类型。
其中,所述充电下行端口(CDP)类型的端口既支持大电流充电,也支持完全兼容USB 2.0的数据传输,且端口具有D+和D-通信所必需的15kΩ下拉电阻,也具有充电器检测阶段切换的内部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获取连接充电器后充电装置内的D+电压和D-电压,并分别与对应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为都大于对应的预设阈值时,获取在连接D-的上拉电源及连接D+的下拉电源条件下D+的电平,并在该D+的电平为低电平,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CDP类型。
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
属性获取模块240,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QC3.0、QC2.0、PE+3.0以及PE+2.0时,分别获取所述QC3.0的优先级别属性、所述QC2.0的优先级别属性、所述PE+3.0的优先级别属性以及所述PE+2.0的优先级别属性;
所述充电模块230,还用于采用所述QC3.0、所述QC2.0、所述PE+3.0以及所述PE+2.0中优先级别属性较优的充电协议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优先级别属性包括优先级、检测时长或者检测顺序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的,优先级是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在处理多个作业程序时,决定各个作业程序接受系统资源的优先等级的参数,若优先等级的参数越大优先级别高,则以QC3.0、QC2.0、PE+3.0和PE+2.0中的优先等级的参数较大的协议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若检测时间短优先级别高,则以QC3.0、QC2.0、PE+3.0和PE+2.0中的检测时间较短的协议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若检测顺序优先的优先级别高,则以QC3.0、QC2.0、PE+3.0和PE+2.0中先检测到的协议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获取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并判断该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若是,再获取所包括的充电协议:联发快充协议PE+3.0和/或联发快充协议PE+2.0和/或高通快充协议QC3.0和/或高通快充协议QC2.0,然后采用PE+3.0或PE+2.0或QC3.0或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通过检测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及对应的充电协议,并采用与协议对应的快充方式进行充电,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此外,还增加了移动终端对不同快速充电器(适配器)的兼容性,通过搭配不同的充电器都可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快速充电。
图6展示了一种运行上述充电方法的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系统10。该计算机系统1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或个人电脑等用户终端设备。具体的,可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外部输入接口1001、处理器1002、存储器1003和输出接口1004。其中,外部输入接口1001可包括触控屏10016,可选的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10018。存储器1003可包括外存储器10032(例如硬盘、光盘或软盘等)和内存储器10034。输出接口1004可包括显示屏10042和音响/喇叭10044等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本方法的运行基于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的程序文件存储于前述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系统10的外存储器10032中,在运行时被加载到内存储器10034中,然后被编译为机器码之后传递至处理器1002中执行,从而使得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系统10中形成逻辑上的类型判断模块210、协议获取模块220、充电模块230及属性获取模块240,且在上述充电方法执行过程中,输入的参数均通过外部输入接口1001接收,并传递至存储器1003中缓存,然后输入到处理器1002中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数据或缓存于存储器1003中进行后续地处理,或被传递至输出接口1004进行输出。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Memory,RAM)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
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DCP类型时,获取充电协议;
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高通快充协议QC3.0时,采用所述QC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高通快充协议QC2.0时,采用所述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联发快充协议PE+3.0时,采用所述PE+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联发快充协议PE+2.0时,采用所述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端口类型不为所述DCP类型时,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标准下行端口SDP类型或者充电下行端口CDP类型;
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SDP类型时,采用第一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二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在所述端口类型不为所述SDP类型且不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三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专用充电端口DCP类型,包括:
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一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二电压;
在所述第一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且所述第二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连接所述D-的上拉电源及所述D+的下拉电源,获取所述D+的电平;
若所述D+的电平为高电平,则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DCP类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标准下行端口SDP类型,包括:
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三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四电压,所述第三电压和所述第四电压为连接所述充电器之前的电压;
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五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六电压,所述第五电压和所述第六电压为连接所述充电器之后的电压;
在所述第三电压大于所述第五电压且所述第四电压大于所述第六电压时,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SDP类型。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充电下行端口CDP类型,包括:
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七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八电压;
在所述第七电压大于第三电压阈值且所述第八电压大于第四电压阈值时,连接所述D-的上拉电源及所述D+的下拉电源,获取所述D+的电平;
若所述D+的电平为低电平,则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CDP类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高通快充协议QC3.0、高通快充协议QC2.0、联发快充协议PE+3.0以及联发快充协议PE+2.0时,分别获取所述QC3.0的优先级别属性、所述QC2.0的优先级别属性、所述PE+3.0的优先级别属性以及所述PE+2.0的优先级别属性;
采用所述QC3.0、所述QC2.0、所述PE+3.0以及所述PE+2.0中优先级别属性较优的充电协议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优先级别属性包括优先级、检测时长或者检测顺序中的至少一个。
7.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类型判断模块,用于获取充电器的端口类型,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DCP类型;
协议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DCP类型时,获取充电协议;
充电模块,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QC3.0时,采用所述QC3.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QC2.0时,采用所述QC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PE+3.0时,采用所述PE+3.0对应的充电方案或者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PE+2.0时,采用所述PE+2.0对应的充电方案进行充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所述类型判断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不为所述DCP类型时,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SDP类型或者CDP类型;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SDP类型时,采用第一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二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端口类型不为所述SDP类型且不为所述CDP类型时,采用第三预设电流阈值进行充电。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类型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DCP类型,包括:
第一电压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一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二电压;
第一电平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且所述第二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连接所述D-的上拉电源及所述D+的下拉电源,获取所述D+的电平;
第一端口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D+的电平为高电平时,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DCP类型。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类型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SDP类型,包括:
第二电压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三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四电压,所述第三电压和所述第四电压为连接所述充电器之前的电压;
所述第二电压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五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六电压,所述第五电压和所述第六电压为连接所述充电器之后的电压;
第二端口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电压大于所述第五电压且所述第四电压大于所述第六电压时,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所述SDP类型。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类型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端口类型是否为CDP类型,包括:
第三电压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差分线的正极信号D+的第七电压及所述差分线的负极信号D-的第八电压;
第二电平获取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七电压大于第三电压阈值且所述第八电压大于第四电压阈值时,连接所述D-的上拉电源及所述D+的下拉电源,获取所述D+的电平;
第三端口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D+的电平为低电平时,确定所述端口类型为CDP类型。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属性获取模块,用于当所述充电协议包括QC3.0、QC2.0、PE+3.0以及联发快充协议PE+2.0时,分别获取所述QC3.0的优先级别属性、所述QC2.0的优先级别属性、所述PE+3.0的优先级别属性以及所述PE+2.0的优先级别属性;
所述充电模块,还用于采用所述QC3.0、所述QC2.0、所述PE+3.0以及所述PE+2.0中优先级别属性较优的充电协议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优先级别属性包括优先级、检测时长或者检测顺序中的至少一个。
CN201610796314.6A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63296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96314.6A CN106329627A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PCT/CN2016/100660 WO2018040170A1 (zh) 2016-08-31 2016-09-28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96314.6A CN106329627A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9627A true CN106329627A (zh) 2017-01-11

Family

ID=57787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96314.6A Pending CN106329627A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29627A (zh)
WO (1) WO2018040170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9263A (zh) * 2017-03-23 2017-06-13 深圳市乐迪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设备、供电系统、供电方法
US20180131196A1 (en) * 2016-10-12 2018-05-10 Chengdu Monolithic Power Systems Co., Ltd. Charging mode auto-detection module for charging circuit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10401248A (zh) * 2018-08-30 2019-11-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快速充电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049206A (zh) * 2018-10-15 2020-04-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11711235A (zh) * 2020-06-01 2020-09-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及装置、终端、存储介质
EP3780328A1 (en) * 2018-07-17 2021-02-17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Reverse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gulating reverse charging current
CN112825401A (zh) * 2019-11-20 2021-05-2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充电线、充电器、充电控制方法和充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71051A (zh) * 2019-10-16 2021-04-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99313A (zh) * 2020-10-13 2021-01-08 重庆品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sb快充切换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4270A (zh) * 2012-05-31 2012-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usb充电器类型的方法及usb设备
CN103106167A (zh) * 2013-01-22 2013-05-15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usb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86217A (zh) * 2014-05-30 2014-08-13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输出不同电压的充电器及其实现方法
CN104756350A (zh) * 2012-10-29 2015-07-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高电压专用充电端口
CN105098883A (zh) * 2015-07-01 2015-11-25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系统
CN105429245A (zh) * 2015-12-28 2016-03-23 魅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充电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3837B (zh) * 2011-11-08 2014-07-30 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usb充电器识别装置及方法
CN204497797U (zh) * 2015-04-17 2015-07-22 深圳市鸿达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双usb智能车载充电器
CN205039588U (zh) * 2015-10-16 2016-02-17 深圳宝砾微电子有限公司 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
CN205283217U (zh) * 2016-01-14 2016-06-01 深圳市龙威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充电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4270A (zh) * 2012-05-31 2012-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usb充电器类型的方法及usb设备
CN104756350A (zh) * 2012-10-29 2015-07-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高电压专用充电端口
CN103106167A (zh) * 2013-01-22 2013-05-15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usb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86217A (zh) * 2014-05-30 2014-08-13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输出不同电压的充电器及其实现方法
CN105098883A (zh) * 2015-07-01 2015-11-25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系统
CN105429245A (zh) * 2015-12-28 2016-03-23 魅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充电控制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131196A1 (en) * 2016-10-12 2018-05-10 Chengdu Monolithic Power Systems Co., Ltd. Charging mode auto-detection module for charging circuit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10637256B2 (en) * 2016-10-12 2020-04-28 Chengdu Monolithic Power Systems Co., Ltd. Charging mode auto-detection module for charging circuit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06849263A (zh) * 2017-03-23 2017-06-13 深圳市乐迪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设备、供电系统、供电方法
EP3780328A1 (en) * 2018-07-17 2021-02-17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Reverse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gulating reverse charging current
US11128148B2 (en) 2018-07-17 2021-09-21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Reverse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gulating reverse charging current
CN110401248A (zh) * 2018-08-30 2019-11-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快速充电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049206A (zh) * 2018-10-15 2020-04-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12825401A (zh) * 2019-11-20 2021-05-2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充电线、充电器、充电控制方法和充电装置
CN111711235A (zh) * 2020-06-01 2020-09-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及装置、终端、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40170A1 (zh) 2018-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29627A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6230070A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6329630A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2684270B (zh) 一种识别usb充电器类型的方法及usb设备
CN103080868B (zh) 充电端口
CN102393837B (zh) 一种usb充电器识别装置及方法
CN104756350B (zh) 高电压专用充电端口
CN108988431B (zh) 一种多协议充电装置以及多协议充电方法
CN203800642U (zh) 充电宝及充电系统
CN104617615B (zh) 一种充电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3208661A (zh) 一种智能终端及其进行大电流充电的方法
CN103427460A (zh) 一种供电终端、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1813422U (zh) 一种自动调节充电方式的移动终端及充电芯片
CN106356918A (zh) 一种快速充电识别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1783427A (zh) 一种终端的智能充电方法和智能充电装置
CN203722283U (zh) 一种充电电缆及充电系统
CN103186483A (zh) 终端、用于其的otg功能和充电功能的并行执行方法
CN103683384A (zh) 主机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206099469U (zh) 一种usb‑otg移动设备读写充电装置
CN106329625A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5048018B (zh) 一种具有数据交换功能的终端的充电方法和装置
KR20110129202A (ko) 컴퓨터 시스템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CN111327087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进行充电的方法
CN106329628B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6300533B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