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93173A - 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93173A
CN106293173A CN201510271592.5A CN201510271592A CN106293173A CN 106293173 A CN106293173 A CN 106293173A CN 201510271592 A CN201510271592 A CN 201510271592A CN 106293173 A CN106293173 A CN 1062931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many
conductive filament
filament
iso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715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93173B (zh
Inventor
鲍元
顾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g Sel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anghai
Original Assignee
Big Sel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ang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g Sel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anghai filed Critical Big Sel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anghai
Priority to CN20151027159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931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293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93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931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931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导电层,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丝和第二导电丝,第二导电丝按照单侧走线引出汇聚接入电路板;当第一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引出汇聚接入电路板,沿着引出后的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其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沿着引出后的第二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其内侧铺设第二隔离导电丝;当第一导电丝是按照双侧走线引出汇聚接入电路板时,沿着引出后的部分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其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其内侧铺设第二隔离导电丝。本发明导电丝之间产生的耦合电容,进一步避免了耦合电容对触控位置定位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金属网络(Metal-Mesh)的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背景技术
导电膜是既具有高导电性,又具有很好的透光性,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已经成功应用在液晶显示器、触控面板、电磁波防护、太阳能电池的透明电极透明表面发热器及柔性发光器件等领域中。
在触控屏技术领域中,透明导电膜通常作为感应触摸等输入信号的感应元件。一般地,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底及设于透明基底上的导电层。目前,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s,ITO)是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层的主要材料。
然而,铟是一种昂贵的金属材料,因此以ITO作为导电层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触控屏的成本。此外,ITO导电层在图形化工艺中,需对镀膜好的正面ITO膜进行蚀刻,以形成ITO图案,不仅工艺复杂,而且在此工艺中,大量的ITO膜被蚀刻掉,造成了大量的贵金属浪费及污染。
因此,在OGS领军的单片式玻璃触控技术解决方案方兴未艾,新一代触控技术Metal-Mesh-Sensor(金属网格/金属网络传感器)又悄然成形。
以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近几年,由于缺乏新技术及新材料,国内的触控市场一直由红外、电阻、投射式电容、光学屏等第一、第二代触控产品所垄断。而起步相对较晚的Metal-Mesh触控技术则被国外公司技术垄断,因进口价格高而停滞不前。什么是Metal-Mesh-Sensor呢?Metal-Mesh-Sensor是一种金属细线密布在由PET基材上组成的触控感测器。
Metal-Mesh触控技术相比第一,第二代原始触控技术来说,具有低功耗、触控灵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更具柔性可弯曲、防水防爆、无污染等特性。这些独有的特性延展出Metal-Mesh可用做户外信息查询、曲面异形触控、单球面触控等特殊的触控应用。可开拓户外触控市场,曲面触控市场,必然会成为国际触控市场的新兴触控趋势。但由于此技术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之前一直由2家公司垄断,分别是英国的Zytronic公司(已上市),日本大印刷公司。且目前市面上流通的这2家公司生产的Metal-Mesh都因价格高,色彩显示失真而导致该产品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Metal-Mesh触控技术是以金属网格作为导电膜的导电层,并且,其金属网格是由多根布设在X轴方向的第一导电丝线和Y轴方向的第二导电丝线交叉形成的形状规则的网格。并且,导电膜上的第一导电丝线和第二导电丝线都与外部的电路板相连。现有技术中,第一导电丝线和第二导电丝线与电路板相连的走线方式有两种:单侧走线和双侧走线。单侧走线是第一导电丝线或第二导电丝线从导电膜的一侧引出,并在汇聚后与电路板连通;双侧走线是第一导电丝线或第二导电丝线从导电膜相对的两侧引出,然后汇聚,并在汇聚后与电路板连通。
不管是单侧走线的方式还是双侧走线的方式,第一导电丝线和第二导电丝线从金属网格处引出到接入电路板,都是多根第一导电丝线和多根第二导电丝线先进行汇聚。由于导电膜的大小限制,多根第一导电丝线和多根第二导电丝线之间的间距是比较小的;并且,在接入到电路板之前,为了布线方便,多根第一导电丝线和多根第二导电丝线是相互平行的。上述这些情况,都会为导电膜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多根第一导电丝线和多根第二导电丝线之间会产生耦合电容。导电膜通过测量导电丝线上的电容的微弱变化来进行触控位置的定位。一旦在第一导电丝线和第二导电丝线之间出现耦合电容,势必为导电膜通过电容进行触控位置定位带来影响,会造成定位位置不够精确。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导电丝线和第二导电丝线之间存在耦合电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应用于导电膜,所述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多根第一导电丝和多根第二导电丝,所述第一导电丝和所述第二导电丝相互交叉,所述第二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最后接入电路板;所述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包括:当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则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二隔离导电丝;当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从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从另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则沿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二隔离导电丝。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的一端接入所述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避免耦合电容的走线方法还包括:当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铺设第三隔离导电丝;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外侧铺设第四隔离导电丝;当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从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从另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则沿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铺设第三隔离导电丝;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铺设第四隔离导电丝。
可选地,所述第三隔离导电丝的一端和所述第四隔离导电丝的一端接入所述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是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是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是铺设的多根导电丝;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是的多根导电丝。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多根第一导电丝、多根第二导电丝、第一隔离导电丝和第二隔离导电丝,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汇聚并接入电路板;当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内侧;当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从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从另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导电层还包括第三隔离导电丝和第四隔离导电丝;当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第三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所述第四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外侧;当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从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从另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第三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所述第四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是铺设的多根导电丝或者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是铺设的多根导电丝或者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触摸传感器,采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电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其依据导电膜的现有结构,通过在多根第一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在多根第二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二隔离导电丝,从而达到隔离多根第一导电丝和多根第二导电丝的作用。在第一导电丝和第二导电丝通电后,避免了由于相隔距离过近而产生耦合电容的可能性,进一步避免了耦合电容对触控位置定位的影响,并且生产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4、图5和图6显示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单侧走线的导电膜的导电层的铺设示意图。
图3和图7显示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双侧走线的导电膜的导电层的铺设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0 导电膜
110 基底
120 导电层
121 第一导电丝
122 第二导电丝
123 第一隔离导电丝
124 第二隔离导电丝
125 第三隔离导电丝
126 第四隔离导电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Metal-Mesh技术的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其应用于导电膜。
其中,导电膜100如图1所示,包括基板110和导电层120。导电层120设置于基板110的一侧。导电层120是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连续铺设的绝缘导电丝构成。在X轴方向上连续铺设的绝缘导电丝为第一导电丝121;在Y轴方向上连续铺设的绝缘导电丝为第二导电丝122。第一导电丝121和第二导电丝122连续交叉铺设。第二导电丝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汇聚,最后接入电路板。
本实施例的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是依据于第一导电丝121的走线方式而决定的,包括:
当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并接入电路板时,在引出后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在引出后的多根第二导电丝122的内侧铺设第二隔离导电丝。在本实施例中,内侧指的是靠近导电层120中心的一侧,外侧指的是远离导电层120中心的一侧。第一隔离导电丝的一端和第二隔离导电丝的一端都接入到电路板当中。进一步地,还可在引出后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外侧铺设第三隔离导电丝;在引出后的多根第二导电丝122的外侧铺设第四隔离导电丝,以减少外部环境对于第一导电丝121和第二导电丝122的影响。并且,第三隔离导电丝也是按照引出后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进行铺设的;第四隔离导电丝是按照引出后的多根第二导电丝122的汇聚走向进行铺设的。并且,第三隔离导电丝的一端和第四隔离导电丝的一端也都接入到电路板当中。
当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是按照双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并接入电路板时,即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是从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电路板,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是从另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电路板,在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在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2的内侧铺设第二隔离导电丝。并且,第一隔离导电丝是按照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进行铺设的;第二隔离导电丝是按照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进行铺设的。进一步地,在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外侧铺设第三隔离导电丝;在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外侧铺设第四隔离导电丝。第三隔离导电丝是按照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进行铺设的;第四隔离导电丝是按照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进行铺设的。并且,第三隔离导电丝的一端和第四隔离导电丝的一端都接入到电路板当中。
本实施例的第一隔离导电丝是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第二隔离导电丝是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并且,导电丝往复铺设时的间隔为0.3mm。
本实施例的第一隔离导电丝还可以是铺设的多根导电丝,第二隔离导电丝可以是铺设的多根导电丝。并且,相邻铺设的两根导电丝的间隔为0.3mm。
并且,第一隔离导电丝和第二隔离导电丝不管是单根往复铺设的导电丝,还是多根单独铺设的导电丝,其都是按照直线或近似直线被铺设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第三隔离导电丝是铺设的一根导电丝,第四隔离导电丝是铺设的一根导电丝,且第三隔离导电丝和第四隔离导电丝都是按照直线或近似直线被铺设的。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适用广泛。其既可以应用于单侧走线的导电膜,也可以适用于双侧走线的导电膜。
如图2所示,导电膜100的导电层120的第一导电丝121和第二导电丝122都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铺设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从导电层120的左侧引出,引出后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垂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方时已经汇聚,然后汇聚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向右侧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从导电层120导出,接入到电路板(电路板在附图中未予以标出)。多根第二导电丝122从导电层120的下侧走线,当多根第二导电丝122引出后,都直接朝向导电层120的中部汇聚,汇聚后从导电层120导出,接入到电路板。
为了避免耦合电容,在引出后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外侧铺设第三隔离导电丝125。并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和第三隔离导电丝125都是沿着引出后的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铺设的:第一隔离导电丝123是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往复铺设三次,且位于引出后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内侧,在导电层120的左侧从导电层120的上边缘开始沿Y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部时,顺着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朝着导电层120的中间铺设,并在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导出,接入到电路板;第三隔离导电丝125是一根导电丝,位于引出后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外侧,在导电层120的左侧从导电层120的上边缘开始沿Y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部时,顺着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朝着导电层120的中间铺设,并在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导出,接入到电路板。同样地,第二隔离导电丝124和第四隔离导电丝126都是沿着引出后的第二导电丝122的汇聚走向铺设的。并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第二隔离导电丝124、第三隔离导电丝125和第四隔离导电丝都是按照直线或近似直线铺设的。
如图3所示,导电膜100的导电层120的第一导电丝121是按照双侧走线的方式进行铺设的,第二导电丝122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铺设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从导电层120的左侧引出,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垂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方时已经汇聚,然后汇聚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向右侧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从导电层120导出,接入到电路板(电路板在附图中未予以标出)。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从导电层120的右侧引出,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垂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方时已经汇聚,然后汇聚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向左侧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从导电层120导出,接入到电路板。第二导电丝122则直接从导电层120的下部汇聚,直接导出接入电路板。并且,第一导电丝121和第二导电丝122在汇聚接入电路板时,多根第二导电丝122位于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和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中间。
为了避免耦合电容,在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外侧铺设第三隔离导电丝125。并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和第三隔离导电丝125都是沿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铺设的:第一隔离导电丝123是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往复铺设三次,且位于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内侧,在导电层120的左侧从导电层120的上边缘开始沿Y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部时,顺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朝着导电层120的中间铺设,并在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导出,接入到电路板;第三隔离导电丝125也是一根导电丝,位于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外侧,在导电层120的左侧从导电层120的上边缘开始沿Y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部时,是顺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朝着导电层120的中间铺设,并在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导出,接入到电路板。同样地,第二隔离导电丝124和第四隔离导电丝126都是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并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第二隔离导电丝124、第三隔离导电丝125和第四隔离导电丝都是按照直线或近似直线铺设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Metal-Mesh技术的导电膜100,以解决边界触控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不够的问题。本实施例的导电膜100如图1所示,包括基板110和导电层120。
基板110可以为透明基板,也可以为不透明基板。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导电膜100是应用于超大尺寸的触控屏上,基板110为透明基板。透明基板可以为玻璃板、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等。本实施例的导电膜应用到按键板、笔记本电脑触控板上时,基板也可以采用不透明基板。
导电层120设置于基板110的一侧。导电层120是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连续铺设的绝缘导电丝构成。在X轴方向上连续铺设的绝缘导电丝为第一导电丝121;在Y轴方向上连续铺设的绝缘导电丝为第二导电丝122。并且,第一导电丝121和第二导电丝122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连续交叉铺设为若干个线性的图案,例如万字形图案、井字形图案等等。并且,为了节省成本,绝缘导电丝的材质选用导电金属、碳纳米管、石墨烯或导电高分子材料等等。
本实施例的导电层120上第一导电丝121和第二导电丝122是按照如图2所示的进行铺设的。第一导电丝121和第二导电丝122采用的是单侧走线的方式引出。第一导电丝121从导电层120的左侧引出;第二导电丝122从导电层120的下侧引出。并且,与第一导电丝121和第二导电丝122相连的电路板(附图中未标出)位于导电层120的底部,因此第一导电丝121从导电层120的左侧引出后向下汇聚,最后与电路板连通;第二导电丝122则在引出后直接汇聚并接入至电路板。并且,为了铺设方便和整齐考虑,引出后的第一导电丝121和第二导电丝122都是按照与X轴或Y轴平行的直线、直角进行走线的。
如图2所示,在整个导电层120的下部,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和多根第二导电丝122都同时汇聚在一起,并且,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和多根第二导电丝122之间的间距也比较小。为了避免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和多根第二导电丝122之间在通电后产生耦合电容,在导电层120上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123、第二隔离导电丝124、第三隔离导电丝125和第四隔离导电丝126。
其中,第一隔离导电丝123是铺设在引出后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内侧,第三隔离导电丝125是铺设在引出后的第一导电丝12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内侧指的是靠近导电层120中心的一侧,外侧指的是远离导电层120中心的一侧。并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和第三隔离导电丝125都是沿着引出后的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铺设的:第一隔离导电丝123是往复铺设多次的一根导电丝,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往复铺设三次,且位于引出后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内侧,在导电层120的左侧从导电层120的上边缘开始沿Y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部时,顺着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朝着导电层120的中间铺设,并在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导出,接入到电路板;第三隔离导电丝125是一根导电丝,位于引出后的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外侧,在导电层120的左侧从导电层120的上边缘开始沿Y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部时,顺着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朝着导电层120的中间铺设,并在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导出,接入到电路板。同样地,第二隔离导电丝124和第四隔离导电丝126都是沿着引出后的第二导电丝122的汇聚走向铺设的。并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第二隔离导电丝124、第三隔离导电丝125和第四隔离导电丝都是按照直线或近似直线铺设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和第二隔离导电丝124除了可以是一根往复铺设的导电丝,还可以是铺设的多根导电丝,多根导电丝是相互平行的。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丝121除了可以从导电层120的左侧引出,也可以从右侧引出。图4所示,导电层120的第一导电丝121是从左侧引出,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和第二隔离导电丝124是铺设的三根导电丝,且三根导电丝是相互平行的。图5所示的导电层120的第一导电丝121是从右侧引出,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和第二隔离导电丝124是一根往复铺设的导电丝。图6所示,导电层120的第一导电丝121是从右侧引出,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和第二隔离导电丝124是铺设的三根导电丝,且三根导电丝是相互平行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2的导电膜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丝121与实施例2的第一导电丝121的走线方式不同。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丝121是采用双侧走线的方式引出的,如图3所示。
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从导电层120的左侧引出,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垂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方时已经汇聚,然后汇聚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向右侧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从导电层120导出,接入到电路板(电路板在附图中未予以标出)。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从导电层120的右侧引出,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垂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方时已经汇聚,然后汇聚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向左侧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从导电层120导出,接入到电路板。第二导电丝122则直接从导电层120的下部汇聚,直接导出接入电路板。并且,第一导电丝121和第二导电丝122在汇聚接入电路板时,多根第二导电丝122位于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和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中间。
相对应地,本实施例的第一隔离导电丝123、第二隔离导电丝124、第三隔离导电丝125和第四隔离导电丝126的铺设走向与实施例2不同:
第一隔离导电丝123是铺设在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内侧,第二隔离导电丝124是铺设在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的内侧,第三隔离导电丝125是铺设在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外侧,第四隔离导电丝126是铺设在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外侧;
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和第三隔离导电丝125都是沿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铺设的:第一隔离导电丝123是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如图3所示,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往复铺设三次,第一隔离导电丝123位于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内侧,在导电层120的左侧从导电层120的上边缘开始沿Y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部时,顺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朝着导电层120的中间铺设,并在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导出,接入到电路板;第三隔离导电丝125是一根导电丝,位于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外侧,在导电层120的左侧从导电层120的上边缘开始沿Y轴向下铺设,到达导电层120的下部时,是顺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朝着导电层120的中间铺设,并在到达导电层120的中部时再次向下铺设,最终导出,接入到电路板。同样地,第二隔离导电丝124和第四隔离导电丝126都是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第一导电丝121的汇聚走向铺设的。并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第二隔离导电丝124、第三隔离导电丝125和第四隔离导电丝都是按照直线或近似直线铺设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和第二隔离导电丝124除了可以是一根往复铺设的导电丝,还可以是铺设的多根导电丝,多根导电丝是相互平行的。图7所示,导电层120的第一导电丝121是从双侧引出,且第一隔离导电丝123和第二隔离导电丝124是铺设的三根导电丝,且三根导电丝是相互平行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此外,为了突出本的创新部分,本实施例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部件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例中不存在其它的部件。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摸传感器,其采用实施例2和实施例3公开的导电膜,此处不再赘述。
不难发现,实施例1为与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相对应的方法实施例,实施例1可与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互相配合实施。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是通用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其依据导电膜的现有结构,通过在多根第一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在多根第二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二隔离导电丝,从而达到隔离多根第一导电丝和多根第二导电丝的作用。在第一导电丝和第二导电丝通电后,避免了由于相隔距离过近而产生耦合电容的可能性,进一步避免了耦合电容对触控位置定位的影响,并且生产成本低廉。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应用于导电膜,所述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多根第一导电丝和多根第二导电丝,所述第一导电丝和所述第二导电丝相互交叉,所述第二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最后接入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包括:
当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则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二隔离导电丝;
当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从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从另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则沿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一隔离导电丝;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铺设第二隔离导电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的一端接入所述电路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避免耦合电容的走线方法还包括:
当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铺设第三隔离导电丝;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外侧铺设第四隔离导电丝;
当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从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从另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则沿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铺设第三隔离导电丝;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在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铺设第四隔离导电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免耦合电容的走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离导电丝的一端和所述第四隔离导电丝的一端接入所述电路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是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是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是铺设的多根导电丝;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是的多根导电丝。
7.一种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多根第一导电丝、多根第二导电丝、第一隔离导电丝和第二隔离导电丝,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汇聚并接入电路板;
当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内侧;
当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从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从另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还包括第三隔离导电丝和第四隔离导电丝;
当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按照单侧走线的方式进行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第三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所述第四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多根所述第二导电丝的外侧;
当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是从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从另一侧引出汇聚并接入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第三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所述第四隔离导电丝是沿着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汇聚走向铺设的,且其位于引出后的另一部分多根所述第一导电丝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导电丝是铺设的多根导电丝或者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所述第二隔离导电丝是铺设的多根导电丝或者往复铺设的一根导电丝。
10.一种触摸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传感器采用如权利要求7~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电膜。
CN201510271592.5A 2015-05-25 2015-05-25 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Active CN1062931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71592.5A CN106293173B (zh) 2015-05-25 2015-05-25 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71592.5A CN106293173B (zh) 2015-05-25 2015-05-25 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93173A true CN106293173A (zh) 2017-01-04
CN106293173B CN106293173B (zh) 2023-10-13

Family

ID=57634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71592.5A Active CN106293173B (zh) 2015-05-25 2015-05-25 一种避免耦合电容的方法、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9317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13624A1 (en) * 2002-05-20 2003-11-20 Cross Elisa M.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with conductive polymer
JP3160874U (ja) * 2009-11-16 2010-07-15 介面光電股▲分▼有限公司 透明導電板の回路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02073431A (zh) * 2011-03-07 2011-05-25 深圳市中显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的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56582A (zh) * 2011-04-07 2011-08-17 台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传感器、触控模组及触控电子装置
CN104571742A (zh) * 2013-10-25 2015-04-29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4706003U (zh) * 2015-05-25 2015-10-14 上海大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13624A1 (en) * 2002-05-20 2003-11-20 Cross Elisa M.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with conductive polymer
JP3160874U (ja) * 2009-11-16 2010-07-15 介面光電股▲分▼有限公司 透明導電板の回路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02073431A (zh) * 2011-03-07 2011-05-25 深圳市中显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的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56582A (zh) * 2011-04-07 2011-08-17 台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传感器、触控模组及触控电子装置
CN104571742A (zh) * 2013-10-25 2015-04-29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4706003U (zh) * 2015-05-25 2015-10-14 上海大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屈伟平;: "电容式触摸屏将引领市场潮流", no. 0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93173B (zh)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08118A (zh) 柔性触控显示面板
CN203038255U (zh) 触控面板
CN203250290U (zh) 触控面板
CN205644508U (zh) 一种导电膜和金属网格触摸传感器
CN103092442A (zh) 电容式触控感测结构及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3025679U (zh) 一种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203386182U (zh) 触控面板
CN104238790A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202453850U (zh) 触控面板
CN105448386B (zh) 触控元件及其导电膜
CN204706003U (zh) 一种导电膜和触摸传感器
CN104035621B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4881185A (zh)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电极结构
CN102645997B (zh) 触控面板及其触碰点分辨方法
CN104991677A (zh) 触控液晶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06325584A (zh) 一种导电膜的制造方法
CN205644477U (zh) 触摸屏
CN204480196U (zh) 一种导电膜和金属网格触摸传感器
CN206497440U (zh) 金属网格触摸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导电膜
CN204066082U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4480197U (zh) 一种导电膜和金属网格触摸传感器
CN203084686U (zh) 触控电极装置
CN205353981U (zh) 一种触控模组、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202661991U (zh)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CN204215125U (zh) 触控式液晶显示面板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