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29598A - 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及微波功率合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及微波功率合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29598A
CN106229598A CN201610551499.4A CN201610551499A CN106229598A CN 106229598 A CN106229598 A CN 106229598A CN 201610551499 A CN201610551499 A CN 201610551499A CN 106229598 A CN106229598 A CN 106229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port
section
rectangular
wave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514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29598B (zh
Inventor
郭乐田
黄文华
邵浩
李佳伟
巴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Institute of Nuclear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55149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295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229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29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29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295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 H01P5/16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 H01P5/19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of the junction type
    • H01P5/20Magic-T junctions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及微波功率合成方法,共面魔T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和端口、差端口、两个输入端口,还包括波导单元、耦合探针、同轴‑同轴波导匹配单元和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耦合探针的半径及插入全高矩形波导段的长度用于调节和端口和差端口的匹配特性。TE10信号进入差端口,被等幅反相分配后从输入端口输出;TEM信号进入和端口,被等幅同相分配后从输入端口输出。本发明共面魔T解决了现有的介质微波功率合成很难满足kW级功率容量和低插损高隔离度以及尺寸体积要求,其和差端口的共面排布,在实现较宽的带宽同时,具有紧凑的横截面积,高功率容量以及小的插损。

Description

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及微波功率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kW级有源器件的紧凑高隔离度高效功率合成器件及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高功率微波一般是通过电真空器件来产生,但随着有源器件输出功率的不断提高,通过大量的有源器件进行组阵,后再通过大规模天线阵列进行辐射进而产生与传统电真空器件辐射相比拟的等效辐射功率。
为了在等效辐射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单元数量,需要在有限截面尺寸内对多个有源器件进行功率合成,为了保证有源器件的失效性能,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保证合成效率,需要合成器输入端口间具有高隔离度,各端口需要具有良好的驻波性能,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合成效率,所有功能需要在有限截面内实现。
目前微波领域主要合成器包括二进制功率合成器、波导行波功率合成器、波导径向功率分配合成器和波导空间功率合成器等。其中基于电阻隔膜的二进制功率合成器不满足kW级功率容量要求,基于现有的常规波导魔T结构的合成器大都不满足横截面尺寸要求,波导行波功率合成器合成端口间隔离度与回波损耗也无法满足要求,波导径向功率分配合成器无法满足其超紧凑的体积要求和高隔离度低反射要求,空间功率合成技术用于微波频段尺寸较高。常规的依托于介质的平面传输线对于实现kW级功率容量有较大难度,因此现有的微波功率合成技术大都不满足kW级功率容量和低插损高隔离度以及尺寸体积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及微波功率合成方法,其和差端口共面,具有紧凑的横截面积,可在较宽频带范围内实现较高的和差端口隔离度以及各端口较低的回波损耗,同时它还具有高功率容量和性能稳定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包括和端口、差端口、两个输入端口、波导单元、耦合探针,其特殊之处是:还包括同轴-同轴波导匹配单元和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所述波导单元包括一个全高矩形波导段、两个与全高矩形波导段窄边T形连接的半高矩形波导段、两个与半高矩形波导段分别连接的90度半高E面弯波导段、两个与半高E面弯波导连接的半高直波导段;所述差端口设置在全高矩形波导段的外端面;所述两个输入端口分别设置在与半高直矩形波导段外连接的同轴波导外端面;所述和端口通过同轴-同轴波导匹配单元与半高矩形波导段连接;所述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设置在半高直波导段内且与输入端口连接。
优选的,上述同轴-同轴波导匹配单元包括依次同轴连接的介质匹配同轴波导段、第一空气匹配同轴波导段、第二空气匹配同轴波导段;所述和端口设置在介质匹配同轴波导段的外端面且与之共轴;所述耦合探针设置在半高矩形波导段内且与第二空气匹配同轴波导段共轴连接。
优选的,上述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包括沿半高直波导段方向依次连接的一个底部匹配矩形金属块、至少一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一个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所述底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另一端面与输入端口共轴连接;所述至少一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均与半高直波导段的其中一个侧面紧贴;两个半高直波导段内的所述至少一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均与半高直波导段的同一方位的侧面紧贴;所述至少一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宽度依次减小;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长度大于任一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长度;所述至少一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均设置在半高直波导段的中部且与之平行。
作为调节手段,上述耦合探针的半径及插入全高矩形波导段的长度用于调节和端口和差端口的匹配特性;所述底部匹配矩形金属块、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尺寸用于调节输入端口的匹配特性。
上述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数量最佳为两个。
基于上述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的效微波功率合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TE10模式的微波信号进入全高矩形波导段构成的差端口后,差端口无反射;因模式反对称特性被同轴结构的和端口高度隔离后,微波信号被等幅反相分配后分别通过两路90度半高E面弯波导段、半高矩形波导段及半高直波导段,再经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进行TE10-TEM模式转换后,最后从与半高直波导段相连的同轴结构构成的输入端口输出;
2)TEM模式的微波信号进入同轴结构的和端口后,和端口无反射,被同轴耦合探针耦合至全高矩形波导段内;因模式反对称特性被全高矩形波导结构的差端口高度隔离后,微波信号被等幅同相分配后分别通过两路90度半高E面弯波导段、半高矩形波导段及半高直波导段,再经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进行TE10-TEM模式转换后,最后从与半高直波导段相连的同轴结构构成的输入端口输出;
3)TEM模式微波信号进入其中一路与半高矩形波导段连接的输入端口后,自身无反射,被另一路与半高矩形波导段连接的输入端口被高度隔离;微波信号被等幅分配至全高矩形波导结构构成的差端口和同轴结构的和端口。
本发明优点:
1、耦合方式独特,结构紧凑,功率容量高。本发明共面魔T,同轴结构的截面尺寸远小于波导结构截面尺寸,内部结构也比较简单,因而较容易实现和差端口的共面排布,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功率容量,最终实现有限截面内的高功率合成。
2、实现了较宽的带宽。本发明E面矩形波导功分器由一个全高矩形波导段和两个半高矩形波导段组成的T形连接来实现,在T形连接中间处插入梯形匹配结构,可以增大带宽。另外,本发明同轴结构截止频率为零,因此其也具有宽带特性。
3、损耗小。本发明魔T结构可在26%带宽范围内实现小于-20dB回波损耗,大于20dB的隔离度以及小于0.4dB的插入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共面魔T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共面魔T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中:1、2-输入端口,3-差端口,4-和端口,5-耦合探针,61-介质匹配同轴波导段,62-第一空气匹配同轴波导段,63-第二空气匹配同轴波导段;71-底部匹配矩形金属块,72-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73-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81-全高矩形波导段,82-半高矩形波导段,83-90度半高E面弯波导面,84-半高直波导段;深色部分代表同轴端口介质部分,浅色代表波导金属壳包裹的内部真空结构。
图3为共面魔T的S参数分布图,其中S11、S12、S43、S33、S44对应左侧坐标轴,S31和S41对应右侧坐标轴。
图4为差端口3注入微波时,魔T表面瞬态场分布。
图5为和端口4注入微波时,魔T表面瞬态场分布。
图6中,(a)为魔T设计过程中E面功分器截面矢量场分布,(b)为E面功分器S参数分布。
图7中,(a)为魔T设计过程中H面功分器截面矢量场分布,(b)为H面功分器S参数分布。
图8中,(a)为同轴过渡结构,蓝色部分代表介质,灰色部分代表金属波导壳包裹的真空部分,(b)为相应的S参数分布。
图9中,(a)为同轴矩形转换结构,蓝色部分代表介质,灰色部分代表金属波导壳包裹的真空部分,(b)为相应的S参数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包括和端口、差端口、两个输入端口、波导单元、耦合探针、同轴-同轴波导匹配单元和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
波导单元包括一个全高矩形波导段、两个与全高矩形波导段窄边T形连接的半高矩形波导段、两个与半高矩形波导段分别连接的90度半高E面弯波导段、两个与半高E面弯波导连接的半高直波导段;差端口设置在全高矩形波导段的外端面;两个输入端口分别设置在两个半高直波导段的外端面;和端口通过同轴-同轴波导匹配单元与半高矩形波导段连接;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设置在半高直波导段内且与输入端口连接。
同轴-同轴波导匹配单元包括依次同轴连接的介质匹配同轴波导段、第一空气匹配同轴波导段、第二空气匹配同轴波导段;和端口设置在介质匹配同轴波导段的外端面且与之同轴;全高矩形波导段与半高矩形波导段E面T形连接处插入金属耦合探针。
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包括沿半高直波导段方向依次连接的一个底部匹配矩形金属块、两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一个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半高矩形波导段短路面紧贴底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同轴馈电结构与半高矩形波导段短路面连接。两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均与半高直波导段的其中一个侧面紧贴;两个半高直波导段内的两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均与半高直波导段的同一方位的侧面紧贴;两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宽度依次减小;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长度大于任一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长度;两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均设置在半高直波导段的中部且与之平行。
耦合探针的半径及插入全高矩形波导段的长度用于调节和端口和差端口的匹配特性;底部匹配矩形金属块、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尺寸用于调节输入端口的匹配特性。
本发明共面魔T的设计方法:
先设计一个宽带E面矩形波导功分器;再将E面功分器的输入端口短路,在对面T形连接处插入金属耦合探针,并通过非标准同轴波导耦合输出,实现H面同轴至两路矩形波导功分器;将E面功分器输入端口恢复,其结构变为四端口结构,可以实现魔T的相关功能;最后设计矩形波导至标准同轴端口和非标准同轴至标准同轴的宽带高效转换结构并与初步实现的魔T端口连接。最终共面魔T结构包含3个同轴端口和一个矩形端口。
魔T的同轴端口和其对面的E面输入端口分别为和端口和差端口,和差端口的高度隔离是由矩形波导奇对称(E面方向)分布的TE10模式和同轴波导的偶对称分布TEM模式来实现的,这符合奇偶禁戒规则。和差端口的共面主要是利用紧凑的同轴端口与矩形端口的对立布局来实现的。
宽带E面矩形波导功分器由一个全高矩形波导段和两个半高矩形波导段组成的T形连接来实现,在T形连接中间处插入梯形匹配结构,可以增大带宽。
H面功分器的匹配特性主要通过调整插入同轴探针的长度和半径以及耦合输出同轴探针的内外半径决定的。
矩形波导至标准SMA同轴接口的宽带同轴转换接结构是由多个不同尺寸的插入匹配金属块来实现的,非标准同轴接口至标准SMA同轴接口的宽带过渡由四段过渡结构组成。
具有三个同轴端口和一个矩形波导端口的共面魔T所有参数在全波软件中进行全局优化,最终可实现在7.6-9.9GHz(26%带宽)范围内小于-20dB回波损耗,大于20dB的隔离度以及小于0.4dB的插入损耗。
本发明设计实例:
以X波段中心频率8.7GHz为例,全高矩形波导段尺寸为22.86mm×10.16mm,半高矩形波导段尺寸为22.86mm×5.08mm,输入SMA同轴波导内外半径分别为2.05mm和0.65mm,同轴波导中间介质采用介电常数为2.2的聚四氟乙烯。全高矩形波导段与两个半高矩形波导段组成T形连接,T形连接中心处有深度为1.3mm,高度为22.86mm,宽度为9.4mm的矩形金属凸起,金属凸起中心插入半径为1.22,长度为8.98mm的金属探针,金属探针外侧依次连接3段同轴结构:外径为4.68mm,内径为1.22mm,长度为2mm的空气同轴波导;外径为3.77mm,内径为1.22mm的介质(聚四氟乙烯)同轴波导,长度为10.16mm;外径为2.37mm,内径为0.65mm的介质同轴波导,长度为6.56mm。经过三段同轴波导过渡至内外径为2.05mm和0.65mm的介质同轴波导。矩形波导T形连接的半高矩形波导段延伸1.7mm后接90度E面半高矩形波导段弯曲,矩形波导弯曲处有一长度约为6.4mm的切角,半高矩形波导段E面弯曲通过紧贴波导壁的三个不同尺寸的长方体金属块和一个位于半高直波导段截面中央的长方体金属块过渡至同轴端口:其三维尺寸分别为:8.33×1.56×2.51,3.29×2.9×2.4,3.27×4.11×2.2,3.23×2.94×2.14。(单位均为mm)。
在X波段7.6-9.9GHz范围内(26%频带),其和差端口的隔离度大于20dB,其各端口的回波损耗小于-20dB,其横截面尺寸(和差端口连接方向)小于0.7λ×0.7λ,端口3注入TE10模式1W时,其表面最大场强小于25kV/m,按照空气中30kV/cm击穿阈值计算,其功率容量不低于14kW。
本发明原理:
本发明提出的共面魔T通过具有偶对称TEM模式的同轴波导端口和具有E面奇对称的TE10模式的矩形波导端口分别作为魔T的和差端口,同轴结构的截面尺寸远小于波导结构截面尺寸,因而波导和差端口的共面较容易实现,同时因为同轴结构截止频率为零,因此其也具有宽带特性。与传统的波导魔T相比,本发明魔T和差端口共面,横截面积远远小于传统的波导魔T,内部结构也比较简单,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功率容量,因此它在有限截面内的超紧凑功率合成方面有重要应用。
当TE10模式的微波信号通过全高矩形波导段(端口3)进入魔T,TE10模式的微波会被等幅反相分配至两路半高矩形波导段,最后经匹配金属结构在与半高矩形波导段相连的同轴结构中输出,全高矩形波导段端口无反射(<-20dB),全高矩形波导段与T形连接中间插入端口之间高度隔离(>40dB)。
当T形连接处的同轴端口输入TEM模式的微波,微波信号会被等幅同相分配至两路半高矩形波导段,后经匹配金属结构在与半高直波导段连接的同轴结构中输出,同轴波导结构的输入端口无反射(<-20dB),且与全高矩形波导段高度隔离(>40dB)。
与半高矩形波导段连接的同轴波导输入TEM微波信号时,输入端口无反射(-20dB),另一路与半高矩形波导段连接的同轴波导高度隔离(>20dB),输入信号等幅分配至全高矩形波导段端口和T形连接处的同轴端口。

Claims (6)

1.一种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包括和端口、差端口、两个输入端口、波导单元、耦合探针,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同轴-同轴波导匹配单元和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
所述波导单元包括一个全高矩形波导段、两个与全高矩形波导段窄边T形连接的半高矩形波导段、两个与半高矩形波导段分别连接的90度半高E面弯波导段、两个与半高E面弯波导连接的半高直波导段;
所述差端口设置在全高矩形波导段的外端面;
所述两个输入端口分别设置在与半高直矩形波导段外连接的同轴波导外端面;
所述和端口通过同轴-同轴波导匹配单元与半高矩形波导段连接;
所述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设置在半高直波导段内且与输入端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轴-同轴波导匹配单元包括依次同轴连接的介质匹配同轴波导段、第一空气匹配同轴波导段、第二空气匹配同轴波导段;
所述和端口设置在介质匹配同轴波导段的外端面且与之共轴;
所述耦合探针设置在半高矩形波导段内且与第二空气匹配同轴波导段共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包括沿半高直波导段方向依次连接的一个底部匹配矩形金属块、至少一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一个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
所述底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另一端面与输入端口共轴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均与半高直波导段的其中一个侧面紧贴;
两个半高直波导段内的所述至少一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均与半高直波导段的同一方位的侧面紧贴;
所述至少一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宽度依次减小;
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长度大于任一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长度;
所述至少一个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所述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均设置在半高直波导段的中部且与之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探针的半径及插入全高矩形波导段的长度用于调节和端口和差端口的匹配特性;所述底部匹配矩形金属块、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和顶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尺寸用于调节输入端口的匹配特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其特征在于:中部匹配矩形金属块的数量为两个。
6.基于权利要求1至5所述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的微波功率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TE10模式的微波信号进入全高矩形波导段构成的差端口后,差端口无反射;因模式反对称特性被同轴结构的和端口高度隔离后,微波信号被等幅反相分配后分别通过两路90度半高E面弯波导段、半高矩形波导段及半高直波导段,再经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进行TE10-TEM模式转换后,最后从与半高直波导段相连的同轴结构构成的输入端口输出;
2)TEM模式的微波信号进入同轴结构的和端口后,和端口无反射,被同轴耦合探针耦合至全高矩形波导段内;因模式反对称特性被全高矩形波导结构的差端口高度隔离后,微波信号被等幅同相分配后分别通过两路90度半高E面弯波导段、半高矩形波导段及半高直波导段,再经同轴-矩形波导匹配单元进行TE10-TEM模式转换后,最后从与半高直波导段相连的同轴结构构成的输入端口输出;
3)TEM模式微波信号进入其中一路与半高矩形波导段连接的输入端口后,自身无反射,另一路与半高矩形波导段连接的输入端口被高度隔离;微波信号被等幅分配至全高矩形波导结构构成的差端口和同轴结构的和端口。
CN201610551499.4A 2016-07-13 2016-07-13 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及微波功率合成方法 Active CN1062295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51499.4A CN106229598B (zh) 2016-07-13 2016-07-13 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及微波功率合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51499.4A CN106229598B (zh) 2016-07-13 2016-07-13 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及微波功率合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29598A true CN106229598A (zh) 2016-12-14
CN106229598B CN106229598B (zh) 2018-08-14

Family

ID=57519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51499.4A Active CN106229598B (zh) 2016-07-13 2016-07-13 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及微波功率合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29598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0972A (zh) * 2017-03-23 2017-06-30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共面波导魔t
CN107946721A (zh) * 2017-11-14 2018-04-20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e‑t接头的小型化波导功率合成网络
CN113131167A (zh) * 2021-04-22 2021-07-1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小型化低损耗大间距毫米波功分网络
CN114256585A (zh) * 2021-12-24 2022-03-2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毫米波宽带波导魔t
CN115411473A (zh) * 2022-08-12 2022-11-29 深圳大学 基于E面Y形分支波导的矩TEn0模式激励器
CN117220002A (zh) * 2023-09-20 2023-12-12 北京西宝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宽带波导魔t及通信系统
CN117638443A (zh) * 2024-01-25 2024-03-01 中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导滤波功分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6803A (ja) * 1988-07-04 1990-01-19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高周波電力合成器
CN203166096U (zh) * 2013-01-28 2013-08-28 南京信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高增益低损耗x波段船舶导航雷达天线
CN103378395A (zh) * 2013-07-01 2013-10-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具有共面臂的e面波导魔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6803A (ja) * 1988-07-04 1990-01-19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高周波電力合成器
CN203166096U (zh) * 2013-01-28 2013-08-28 南京信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高增益低损耗x波段船舶导航雷达天线
CN103378395A (zh) * 2013-07-01 2013-10-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具有共面臂的e面波导魔t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0972A (zh) * 2017-03-23 2017-06-30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共面波导魔t
CN106910972B (zh) * 2017-03-23 2019-10-22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一种共面波导魔t
CN107946721A (zh) * 2017-11-14 2018-04-20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e‑t接头的小型化波导功率合成网络
CN113131167A (zh) * 2021-04-22 2021-07-1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小型化低损耗大间距毫米波功分网络
CN113131167B (zh) * 2021-04-22 2022-05-2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小型化低损耗大间距毫米波功分网络
CN114256585A (zh) * 2021-12-24 2022-03-2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毫米波宽带波导魔t
CN114256585B (zh) * 2021-12-24 2023-01-1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毫米波宽带波导魔t
CN115411473A (zh) * 2022-08-12 2022-11-29 深圳大学 基于E面Y形分支波导的矩TEn0模式激励器
CN115411473B (zh) * 2022-08-12 2023-11-07 深圳大学 基于E面Y形分支波导的TEn0模式激励器
CN117220002A (zh) * 2023-09-20 2023-12-12 北京西宝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宽带波导魔t及通信系统
CN117638443A (zh) * 2024-01-25 2024-03-01 中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导滤波功分器
CN117638443B (zh) * 2024-01-25 2024-04-09 中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导滤波功分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29598B (zh) 2018-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29598A (zh) kW级超紧凑高隔离度共面魔T及微波功率合成方法
CN106992348B (zh) 一种类摆线过渡结构的宽带径向波导功率分配/合成器
CN105470075B (zh) 一种适用于余弦栅加载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的能量耦合器
CN111063975B (zh) 基于脊间隙波导的Ka波段GYSEL功分器
CN109193088B (zh) 一种采用单管芯的高效220GHz三次谐波混频器
CN111370833B (zh) 矩形波导定向耦合器
CN106654497B (zh) 小型化宽带慢波半模基片集成波导耦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CN110492212A (zh) 一种基于脊间隙波导技术的超宽带功率分配合成器
CN202363569U (zh) 一种宽带波导行波功率合成放大器
CN102790250A (zh) 宽带多模滤波器
CN102509838B (zh) 宽带工作波导行波功率合成放大器
CN203859208U (zh) 一种Ku波段小型化一分四波导功分器
CN106229597B (zh) 超紧凑高隔离度低反射波导魔t
CN108767406A (zh) 微波高隔离度多路腔体功率分配器
CN111384474A (zh) 超宽带加脊正交模耦合器(omt)
CA1310123C (en) High performance extended interaction output circuit
CN106910972B (zh) 一种共面波导魔t
CN101707274B (zh) 一种微波合路器
CN106410354B (zh) 一种q波段隔板型正交模耦合器
CN107959118A (zh) 基于交叉耦合抑制通道间互耦的滤波天线的实现方法
CN109585996B (zh) 基于复合函数曲线脊的翻转式宽带功率合成器
CN208189755U (zh) 一种多节折叠式超带宽ltcc耦合器
CN110311202A (zh) 基于渐变脊的宽带脊波导功率合成器和功率合成器装置
CN103326135B (zh) 一种宽波束圆波导双模圆极化天线
CN109768362A (zh) 一种八路微带-矩形波导功率合成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Guo Letian

Inventor after: Zhang Yonghua

Inventor after: Huang Wenhua

Inventor after: Shao Hao

Inventor after: Li Jiawei

Inventor after: Ba Tao

Inventor before: Guo Letian

Inventor before: Huang Wenhua

Inventor before: Shao Hao

Inventor before: Li Jiawei

Inventor before: Ba Tao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