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92910A - 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92910A CN106192910A CN201610749409.2A CN201610749409A CN106192910A CN 106192910 A CN106192910 A CN 106192910A CN 201610749409 A CN201610749409 A CN 201610749409A CN 106192910 A CN106192910 A CN 1061929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ackstone
- dam
- ballast
- rockfill
- ear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02—Fixed barrages
- E02B7/04—Dams across valleys
- E02B7/06—Earth-fill dams; Rock-fill dam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面(3)上方的一侧设置有水上石渣帮坡(2),所述的水面(3)的下方设置有水下抛石区(1);在水上石渣帮坡(2)临近水下抛石区(1)处设置有临时堆料平台(4);在所述的水面(3)上设置有抛石驳船(5);在坝体(6)横向上等间距安装有定位木桩(6.1),在所述的定位木桩(6.1)上引出绳索(3.1),所述的绳索(3.1)竖直平铺在水面(3)上,并在另一端上设置有定位浮箱(3.2);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坝体或坝基砂土极易液化,使砂粒颗粒处于悬浮状态,丧失抗剪强度,对大坝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的缺点,具有在水库蓄水的情况下能进行施工,对水库的运行影响小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更加具体来说是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兴建了大量的土石坝,其中粘土心墙坝占很大的比例。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工程多属于“三边”工程,大坝填筑采用“人海战术”,因此坝壳料在施工时碾压质量不好,密实度较低,抗震性能很差,尤其是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病害严重,坝体浸润线以下饱和区,在地震时由于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坝体或坝基砂土极易液化,使砂粒颗粒处于悬浮状态,丧失抗剪强度,对大坝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根据已有工程经验,砂体抗地震液化加固方法基本可分为置换法、加密法等。置换法的加固思路是,挖除液化区砂体,换填抗液化性能好的材料如石渣料等,并碾压密实;加密法的加固思路是,采用振冲加密方法,提高砂体的密实度,使砂体的抗液化能力显著增强,从而达到抗震加固的效果。但对于土石坝水下砂层液化问题,采用置换法或加密法需要大范围大深度扰动坝体或坝基,不仅非常不经济,而且受库水影响较大,难以应用于类似工程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在水面上方的一侧设置有水上石渣帮坡,所述的水面的下方设置有水下抛石区;同时在已经完成抛石作业的水下抛石区上方临近坝体侧修建有临时堆料平台;
在坝体横向上等间距安装有定位木桩,在所述的定位木桩上引出绳索,所述的绳索竖直平铺在水面上,并在另一端上设置有定位浮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绳索上等间距设置有浮漂,所述的浮漂之间的间距为0.5米-2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浮漂之间的间距为1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水下抛石区按照每隔10-30米进行抛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水下抛石区按照每隔20米进行抛石。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①、水下抛投块石压重和抛石试验:
正式抛石施工前,应选取河床部位进行“抛石挤淤”现场试验,由所述的坝体的坝坡向库内方向推进施工;
进行抛石试验区域,在抛石试验前对抛石试验区域水下地形进行测量,然后根据设计断面图计算出抛石试验区的设计抛石量m;
试验抛石区完成后,可根据抛石顶面实际上升高程H1和理论上升高程H2,得出抛石压入淤泥深度,检测抛石挤淤效果,并指导调整下一步的抛石方法;
②、抛石挤淤施工:综合使用探地雷达、钻孔勘探、钢管钎探的方法检测坝前淤泥堆积情况及性状;
③、为方便装料,在已完成抛石作业的水下抛石区上方临近坝体侧修建有临时堆料平台,即利用已实施过抛石的坝段形成的平台堆料,汽车直接上平台卸料,推土机供料,挖掘机装船;
④、抛石定位控制:在平行于所述的坝体的轴线设x轴,垂直于坝体的轴线为y轴,利用x、y轴线将抛石区划成网格状;
⑤、由经纬仪指挥抛石:在所述的坝体的x轴基准线控制点上布置布置木桩;
同时架设经纬仪,控制抛石区位,在木桩拉若干条互相平行的绳索,所述的绳索和y轴将库内的抛石区域划分成若干相同大小的工作区域,所述的绳索另一端用定位浮箱,每条绳索上按y轴控制线上每隔l米间距挂浮漂作标志点,并标明所述的浮漂距坝体轴线的距离;
⑥、定位船和抛石驳船抛石:预先将定位船停靠在绳索上;指挥定位船沿绳索竖向移动,始终保持抛石驳船与定位船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待所述的抛石驳船进入预定的抛石区域后,所述的抛石驳船按照经纬仪、定位船指挥的区位和排位航行,进行抛石作业;
⑦、抛石驳船到达现场后,用钢卷尺量出石料的体积,注意甲板上的石料是否平铺,严禁石料架空;
⑧、由坡脚向库区内顺序抛石,利用抛石驳船进行抛石施工,便于挤淤;
⑨、每完成3-4层抛石后应进行一次水下地形测量,检查抛石效果,同时控制抛石量m1;
⑩、施工完后采用超声波探测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测出水下地形分布图,检查抛投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待水下抛石完毕后,再沿上游坝体上的原坝坡面的表面进行水上石渣帮坡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原坝坡面的表面必须清除植物及根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水上石渣帮坡上逐层放出各区的分界线,采用洒白灰线明显的标记,同时对所述的水上石渣帮坡进行1m3反铲配合人工修坡;接着采用HD100型推土机进行平料摊铺,整个铺料层在所述的坝体的坝面法线方向向两侧各超填20cm。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在水库蓄水的情况下能进行施工,不需要放空水库,对水库的运行影响小。
2、相比其他的传统液化加固方法,具有不扰动原坝体、工程投资少、质量容易控制、加固效果显著、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3、可放缓坝坡,有效提高坝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水下格栅抛石的压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水上石渣帮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水下抛石区1、水上石渣帮坡2、原坝坡面2.1、水面3、绳索3.1、浮漂3.1.1、定位浮箱3.2、临时堆料平台4、抛石驳船5、坝体6、木桩6.1、定位船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抛石料有如下要求:石料由弱风化、微新岩石组成,石质较坚硬,不易软化破碎;②块石干容重大于26kN/m3,立方体抗压强度大于40MPa,软化系数不低于0.8;③石料中不含石粉、土块、树根等杂质;④不使用薄片、条状、尖角等形状的块石及风化石与泥岩等;⑤底层挤淤块石参考级配:最大粒径为200-300mm,中值粒径100-170mm,不均匀系数大于7,小于20mm粒径石料重量百分比小于5%;⑥其余抛石参考级配:最大粒径不大于600mm,中值粒径为150mm-240mm,不均匀系数大于10,小于10mm粒径重量百分比应小于5%。
参照图1-3所示: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水面3上方的一侧设置有水上石渣帮坡2,所述的水面3的下方设置有水下抛石区1;在水上石渣帮坡2临近水下抛石区1处设置有临时堆料平台4;在所述的水面3上设置有抛石驳船5;
在坝体6横向上等间距安装有定位木桩6.1,在所述的定位木桩6.1上引出绳索3.1,所述的绳索3.1竖直平铺在水面3上,并在另一端上安装有定位浮箱3.2;在所述的绳索3.1上等间距设置有浮漂3.1.1,所述的浮漂3.1.1之间的间距为0.5米-2米;所述的浮漂3.1.1之间的间距最优为1米;所述的水下抛石区1按照每隔10-30米进行抛石;所述的水下抛石区1按照每隔20米进行抛石(20米的抛抛石区域只是一个最优的值,在理论情况下,当然是越小越精细)。
本发明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水下抛投块石压重和抛石试验:可综合使用探地雷达、钻孔勘探、钢管钎探等多种方法检测坝前淤泥堆积情况及其性状。钢管钎探为潜水员用Φ33mm钢管对淤泥厚度进行钎探,同时潜水员查清原坝面淤积分布情况;正式抛石施工前,应选取河床部位进行“抛石挤淤”现场试验,由坝坡向水库方向推进施工。
正式抛石施工前,应选取河床部位进行“抛石挤淤”现场试验,由所述的坝体6的坝坡向库内方向推进施工。土石坝坝前淤泥是由于水中泥沙沉积形成的,淤泥处于流塑状态,抗剪指标低,需进行处理。“抛石挤淤”的原理是将抛石抛入水中,抛石体形成受力骨架,大部分淤泥被抛石挤压寻找出路,由坝坡向水库方向推进,可将这部分淤泥“赶”进库内,还有一部分淤泥在抛石的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淤泥逐渐被挤密,孔隙水压力降低,土体中有效应力提高,不易发生地震液化问题;
进行抛石试验区域,在抛石试验前对抛石试验区域水下地形进行测量,然后根据设计断面图计算出抛石试验区的设计抛石量m;
试验抛石区完成后,可根据抛石顶面实际上升高程H1和理论上升高程H2,得出抛石压入淤泥深度,检测抛石挤淤效果,并指导调整下一步的抛石方法;
②、抛石挤淤施工:综合使用探地雷达、钻孔勘探、钢管钎探的方法检测坝前淤泥堆积情况及性状;
③、为方便装料,在已完成抛石作业的水下抛石区1上方临近坝体6侧修建有临时堆料平台4,即利用已实施过抛石的坝段形成的平台堆料,汽车直接上平台卸料,推土机供料,挖掘机装船;
④、抛石定位控制:在平行于所述的坝体6的轴线设x轴,垂直于坝体6的轴线为y轴,利用x、y轴线将抛石区划成网格状;
⑤、由经纬仪指挥抛石:在所述的坝体6的x轴基准线控制点上布置布置木桩6.1;
同时架设经纬仪,控制抛石区位,在木桩6.1拉若干条互相平行的绳索3.1,所述的绳索3.1和y轴将库内的抛石区域划分成若干相同大小的工作区域,所述的绳索3.1另一端用定位浮箱3.2,每条绳索3.1上按Y轴控制线上每隔l米间距挂浮漂3.1.1作标志点,并标明所述的浮漂3.1.1距坝体6轴线的距离(图中的箭头表示水流的流向,朝向坝坡);
⑥、定位船和抛石驳船抛石:预先将定位船7停靠在绳索3.1上;指挥定位船7沿绳索3.1竖向移动,始终保持抛石驳船5与定位船7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待所述的抛石驳船5进入预定的抛石区域后,所述的抛石驳船5按照经纬仪、定位船7指挥的区位和排位航行,进行抛石作业;
⑦、抛石驳船到达现场后,用钢卷尺量出石料的体积,注意甲板上的石料是否平铺,严禁石料架空;
⑧、由坡脚向库区内顺序抛石,利用开体式底卸机动石驳船进行抛石施工,便于挤淤;
⑨、每完成3-4层抛石后应进行一次水下地形测量,检查抛石效果,(同时控制抛石量m1比较H1和H2的高度差以及m和m1的抛石量,每三次或四次的抛投后进行一次校准,对后续的抛投量进行校正;)
⑩、施工完后采用超声波探测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测出水下地形分布图,检查抛投效果。
待水下抛石完毕后,再沿上游坝体6上的原坝坡面2.1的表面进行水上石渣帮坡2处理。
原坝坡面2.1的表面必须清除植物及根茎。
在水上石渣帮坡2上逐层放出各区的分界线,采用洒白灰线明显的标记,同时对所述的水上石渣帮坡2进行1m3反铲配合人工修坡;接着采用HD100型推土机进行平料摊铺,为保证边缘压实度、预留接头部位碾压收边量,整个铺料层在所述的坝体6的坝面法线方向向两侧各超填20cm。
某大型水库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施工技术落后,坝体砂层相对密度低,存在地震液化问题,影响坝坡稳定。鉴于加固期间水库无法放空,研究采用“水下抛石、水上石渣料帮坡”压重法加固,有效解决了坝体液化带来的坝坡稳定问题,相比放空水库后采取置换法加固,节省投资约700万元。
上述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Claims (9)
1.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水面(3)上方的一侧设置有水上石渣帮坡(2),所述的水面(3)的下方设置有水下抛石区(1);在水上石渣帮坡(2)临近水下抛石区(1)处设置有临时堆料平台(4);在所述的水面(3)上设置有抛石驳船(5);
在坝体(6)横向上等间距安装有定位木桩(6.1),在所述的定位木桩(6.1)上引出绳索(3.1),所述的绳索(3.1)竖直平铺在水面(3)上,并在另一端上设置有定位浮箱(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绳索(3.1)上等间距设置有浮漂(3.1.1),所述的浮漂(3.1.1)之间的间距为0.5米-2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漂(3.1.1)之间的间距为1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下抛石区(1)按照每隔10-30米进行抛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下抛石区(1)按照每隔20米进行抛石。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①、水下抛投块石压重和抛石试验:
正式抛石施工前,应选取河床部位进行“抛石挤淤”现场试验,由所述的坝体(6)的坝坡向库内方向推进施工;进行抛石试验区域,在抛石试验前对抛石试验区域水下地形进行测量,然后根据设计断面图计算出抛石试验区的设计抛石量m;试验抛石区完成后,可根据抛石顶面实际上升高程H1和理论上升高程H2,得出抛石压入淤泥深度,检测抛石挤淤效果,并指导调整下一步的抛石方法;
②、抛石挤淤施工:综合使用探地雷达、钻孔勘探、钢管钎探的方法检测坝前淤泥堆积情况及性状;
③、为方便装料,在已完成抛石作业的水下抛石区(1)上方临近坝体(6)侧修建有临时堆料平台(4);
④、抛石定位控制:在平行于所述的坝体(6)的轴线设x轴,垂直于坝体(6)的轴线为y轴,利用x、y轴线将抛石区划成网格状;
⑤、由经纬仪指挥抛石:在所述的坝体(6)的x轴基准线控制点上布置布置木桩(6.1);
同时架设经纬仪,控制抛石区位,在木桩(6.1)拉若干条互相平行的绳索(3.1),所述的绳索(3.1)和y轴将库内的抛石区域划分成若干相同大小的工作区域,所述的绳索(3.1)另一端用定位浮箱(3.2),每条绳索(3.1)上按y轴控制线上每隔l米间距挂浮漂(3.1.1)作标志点,并标明所述的浮漂(3.1.1)距坝体(6)轴线的距离;
⑥、定位船和抛石驳船抛石:预先将定位船(7)停靠在绳索(3.1)上;指挥定位船(7)沿绳索(3.1)竖向移动,始终保持抛石驳船(5)与定位船(7)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待所述的抛石驳船(5)进入预定的抛石区域后,所述的抛石驳船(5)按照经纬仪、定位船(7)指挥的区位和排位航行,进行抛石作业;
⑦、抛石驳船(5)到达现场后,用钢卷尺量出石料的体积,注意甲板上的石料是否平铺,严禁石料架空;
⑧、由坡脚向库区内顺序抛石,利用抛石驳船(5)进行抛石施工,便于挤淤;
⑨、每完成3-4层抛石后应进行一次水下地形测量,检查抛石效果,同时控制抛石量m1;
⑩、施工完后采用超声波探测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测出水下地形分布图,检查抛投效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待水下抛石完毕后,再沿上游坝体(6)上的原坝坡面(2.1)的表面进行水上石渣帮坡(2)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原坝坡面(2.1)的表面必须清除植物及根茎。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上石渣帮坡(2)上逐层放出各区的分界线,采用洒白灰线明显的标记,同时对所述的水上石渣帮坡(2)进行1m3反铲配合人工修坡;接着采用HD100型推土机进行平料摊铺,整个铺料层在所述的坝体(6)的坝面法线方向向两侧各超填20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749409.2A CN106192910A (zh) | 2016-08-29 | 2016-08-29 | 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749409.2A CN106192910A (zh) | 2016-08-29 | 2016-08-29 | 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及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92910A true CN106192910A (zh) | 2016-12-07 |
Family
ID=57527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749409.2A Pending CN106192910A (zh) | 2016-08-29 | 2016-08-29 | 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192910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14374A (zh) * | 2020-07-07 | 2020-10-23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拱坝施工期地震反应分析及安全评估方法 |
US11781864B1 (en) * | 2022-09-01 | 2023-10-10 | Kunming Prospecting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rvey and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upstream tailing fill dam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05750A (zh) * | 2012-01-11 | 2012-07-25 | 河海大学 | 一种土石坝注浆加固抗震方法 |
KR20160042840A (ko) * | 2016-03-31 | 2016-04-20 | 김경선 | 피복석 모듈화 시공 장치 |
CN206090478U (zh) * | 2016-08-29 | 2017-04-12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 |
-
2016
- 2016-08-29 CN CN201610749409.2A patent/CN10619291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05750A (zh) * | 2012-01-11 | 2012-07-25 | 河海大学 | 一种土石坝注浆加固抗震方法 |
KR20160042840A (ko) * | 2016-03-31 | 2016-04-20 | 김경선 | 피복석 모듈화 시공 장치 |
CN206090478U (zh) * | 2016-08-29 | 2017-04-12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张德等: ""简述密云水库潮河主坝水中抛石加固工程施工"", 《海河水利》 * |
高大水等: ""花凉亭水库砂壳坝的抗震性能分析与加固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14374A (zh) * | 2020-07-07 | 2020-10-23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拱坝施工期地震反应分析及安全评估方法 |
CN111814374B (zh) * | 2020-07-07 | 2021-06-22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拱坝施工期地震反应分析及安全评估方法 |
US11781864B1 (en) * | 2022-09-01 | 2023-10-10 | Kunming Prospecting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rvey and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upstream tailing fill dam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89852A (zh) | 水上基坑旋喷桩止水帷幕施工工艺 | |
CN102677661A (zh) | 一种淤泥质软基现浇箱梁支架基础加固方法 | |
CN107447778A (zh) | 一种在役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加高加固结构及方法 | |
CN106522074A (zh) | 一种高速公路砂砾卵石土路基的施工工艺 | |
CN102337732A (zh) | 顶管穿越块石海堤施工方法 | |
CN103835203A (zh) | 一种深厚软基后顶升轻质路堤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0570077C (zh) | 用于岩溶地区赤泥堆场的水平防渗结构 | |
US20170016200A1 (en) | Method for Improving an Inwards Stability of a Levee | |
CN100516367C (zh) | 跨河大桥水中墩土工充泥管袋围堰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192910A (zh) | 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及方法 | |
CN101929161B (zh) | 排岩修筑高碾压透水尾矿坝的方法 | |
Adamo et al. | Comparative study of mosul and haditha dams in Iraq: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aterials contribute to different designs | |
Heibaum | Coastal scour stabilisation using granular filter in geosynthetic nonwoven containers | |
CN112195874B (zh) | 一种分散性土高均质坝 | |
CN103276716B (zh) | 一种过渡段cfg桩与褥垫层复合地基加固施工法 | |
CN2908612Y (zh) | 用于岩溶地区赤泥堆场的水平防渗结构 | |
CN206090478U (zh) | 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 | |
CN108677999A (zh) | 一种淤泥质袋装土挡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04510181U (zh) | 一种浅水区钻孔平台 | |
CN104631425B (zh) | 一种加快粉煤灰排渗固结的方法 | |
CN111335290B (zh) | 适用于淤泥质地基的海上人工岛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11057836U (zh) | 一种承台基础回填结构 | |
CN210368867U (zh) | 一种均质土坝和堆石坝的叠合结构 | |
CN112127347A (zh) | 一种机场不停航区的地基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2864760A (zh) | 一种寒冷地区砂砾石坝料填筑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